古代传统工艺范例

古代传统工艺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1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美术设计教育;融合路径

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伴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进步,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术文化形态,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功能,在色彩运用、结构设计等多方面也具备了极高的观赏功能,美术设计感极强。这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独有的鲜明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现代美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依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产生的起点,许多新思想、新观点逐渐涌现,同时国外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理念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以前的艺术设计发展缓慢,艺术内容缺乏独立创新和自我探索,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照抄照搬,没有自身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美术艺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表现形式,不断被人们理解并重视。1949年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加大,现代艺术教育开始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称为工艺美术专业。到20世纪末,工艺美术专业正式被定名为艺术设计学,至此,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研究正式形成。

一、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于早期的农耕文明当中,所以具有很强的农业印记。工艺美术在当时主要是由朴实的劳动人民完成的,以实用性为主,兼具艺术的特点,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制作时间较为长久。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于工业大革命时代,是在制作技术比较成熟的时代产生的,艺术设计依靠工厂流水线完成,不仅效率高,而且具备很高的完成度,在质量和工艺方面,与传统工艺设计相比进步较大。传统工艺美术主要由民间手工业者完成,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文化水平上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古代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很多工艺失传。现代美术设计在大工业时代产生,生产力发达,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再加上市场的价值规律,在工艺研发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研究对象不同

传统工艺美术主要以手工艺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还是停留在器物本身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功能上。现代美术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产品,在注重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之外,对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研究。不难看出,传统工艺美术主要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器物的本身,体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器思想,在对工艺的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着墨较多。现代美术设计在古代道器思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的价值,无论是色彩装饰还是其所体现的艺术文学内涵,都更加重视人的作用。

(二)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联系

现代艺术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代美术设计的很多设计亮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无论是物件的形态、装饰,还是其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都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风貌,所以,现代美术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正是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这一时代的工艺设计特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体现,所以现代艺术设计不仅是当下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未来,也是某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创新。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许多创意灵感,都是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汲取而来的,对提倡传统艺术形式的设计师而言,传统工艺美术是其进行研究开发的主要动力,也是所要挖掘的重要宝藏。对于“反传统”的设计师来说,他们也需要在了解传统工艺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理解,传统工艺美术都是现代美术设计的根源,在装饰、图案、设计理念等多方面带来重要的影响。复古思潮和人文意识的回归,在客观上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美术。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设计出精美异常的工艺产品,在这样的现代化潮流中,对技术的追逐和崇拜在为人们带来高超的工艺品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们在工艺制作上出现的人文价值和工艺价值失衡的问题。伴随着这种文化价值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提倡传统的工艺美术,复古思潮和人文意识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从中发现、汲取优秀的创作艺术形式,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开始被裹挟、同化、消失。在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的美术设计要想保持初心,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就要在坚持创新、融入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大力发掘传统工艺美术的美学思想,坚持发展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提升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民族性、独特性。

(一)传统工艺美术思想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思想诞生于早期的农耕文明,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传统工艺美术思想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熠熠生辉的思想,尤其是在道家、儒家的思想影响下,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体现出“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等文化特点,注重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想地位。

(二)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古代工艺品的设计造型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艺术智慧。这些多样化的造型艺术,成为现代美术设计的巨大材料库,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设计思考。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案、装饰以及颜色的运用,都被大范围地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式设计,许多传统的鱼、鸟、花、草图案被运用到现代服饰、工艺品装饰图案中,中式背景墙、玄关以及中式门窗的运用,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对现代美术工艺的影响。中国符号性传统造型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大成果,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是古人在文字交流中所产生的文化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最典型的文化符号运用要属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造型,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体现了艺术设计的人文性与艺术性。除此之外,传统的符号性造型在现代灯具、图片设计、建筑造型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这些古今结合的创造性设计,大大提升了工艺设计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产品特点独树一帜。

(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下,产生了许多高超的设计技巧。现阶段,在进行传统工艺的设计时,同样需要高标准和高条件来完成。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过于追求短时间内工艺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将工艺所具备的质量和内在的精巧技艺忽略、遗忘,有些甚至偷工减料,不仅大大降低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美感,而且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需要重新加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教育,提倡在传统工艺技术中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出具有民族性的现代工艺产品。此外,在现代生产设计过程中要发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去除浮躁,认认真真地完成工艺制作。

三、传统工艺美术引入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侧重点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任何一个民族的美学思想,都是其社会状况的基本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民族的美学思想是在经济基础作用下的独特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感悟和形成的,在无形之中影响人们审美价值,这种美学思想会在传承之中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讲究情感、意味、气韵。在情感方面,除了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与诉求外,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注重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统一之道,对自然保持着一份敬畏、尊重的态度。在意味方面,古代美术工艺中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和谐思想,追求的是在实现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前提下的美好、有趣、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气韵方面,古代工艺制造者善于从社会、自然中寻求灵感,将自然之中的生机和灵动通过工艺技巧转换到器物的形状、装饰、花纹、图案等各个方面,从而使所制作的器物在无形之中具备自然社会中的灵韵和气度,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民族传统符号

人类自产生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交流系统。符号系统是人们独创的交流形式之一,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符号系统进行交流。人们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将某些符号约定俗成为一定的指代意义,用来代表人们交流的主要内容,这些符号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古代工艺发展过程中,人们将交流符号进行艺术转化,分为图像符号、知识符号、象征符号,这些不同的艺术符号代表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交流意义,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更形成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存在。例如“马上封侯”“蝠鹿同寿”“莲生贵子”等,在历代的传统工艺装饰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所传达的吉祥的寓意却从未改变。

(三)特有的民族工艺及技法

我国古代的工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制作工艺和民族技法,这些都是古代工艺者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所总结、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古代工艺注重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探索出许多复杂工艺的制作手法。但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工艺极少有人问津,所以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要突出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在对古代技艺的探求中不断增强现代艺术设计的制作水平。

四、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扩大宣传范围

相关院校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变,改变过去精英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不断普及化的今天,大众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将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窄而冷”的传播理念转变为一项日常化、平民化的教育形式。学校要加大美术设计的专业比重,吸收大量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提升现代设计教育在社会上的贡献率。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网络文化课程普及和宣传,借助微博、微信等形式,提升大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了解程度。要采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借助H5、视频等传播形式对艺术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生动化宣传,在满足大多数人好奇心的同时,增强传播力度。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一些艺术社团,如民间剪纸、陶瓷制作、刺绣等,增强艺术知识的推广范围。

(二)鼓励工艺创新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一些学校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安排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将其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处理,导致专业课程占比较少,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应当在专业课程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相关领域的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将陶艺、剪纸、皮影等极具民间风格的艺术引入课堂,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真正体会到传统美术设计的精华和灵魂,实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理论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摆脱老掉牙的理论内容“大轰炸”,要处理好艺术历史与艺术设计方法的比重,启发学生采用开放式的思维进行思考,发掘传统工艺的设计技巧,发现传统器物所保留的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实现新旧融合,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现代工艺创新。

(三)创新教育方法

针对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与其它艺术设计相对割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要融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如视觉传达专业的字体设计课程,要强调中文字的造字体系、笔画、由来;书籍设计课程可以融入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书籍装订方法;在其他专业主干课程中要强调应用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并以内涵形态设计范例为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对于传统元素形态的重新认识与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保障内涵形态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下,可以借助先进的VR技术,让学生从课本上单调的图片展示转变为眼见为实的亲身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内容,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将VR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将传统艺术工艺的特性借助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帮助下,身临其境,切切实实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美绝伦之处,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此外,还可以将互联网思维与现代设计教育思维相结合,创新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思路,从形式到内涵实现专业课程的全方位挖掘。

参考文献:

[1]许奋.当前办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对策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41-46.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人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邓力群.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马忠秋.浅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性及其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5):53.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种文化的源头,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智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质就是在延续我们祖先的创造力。

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

本文所称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指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传统工艺与传统知识的正确实践两大门类知识体系。(1)传统医药即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主要是包括两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中医和少数民族医药,例如中医诊法、藏医、瑶族医药等。(2)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主要有:琉璃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等。

2.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特点

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产自本土、来源于民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因而中医药也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性。(1)原生性。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存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不仅保留了很多长期使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技术操作手段,而且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以及濒临消亡的旧的文化形态。而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临床经验、技术操作手段以及文化形态,就是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原生性,其原生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2)现代性。在任何时代都应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其他学科成果,促进理论变化发展作为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先进的必要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它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道路,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经历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本文所指的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的现代性是:语言现代化、概念和规范现代化、知识调理化、科研多元化。

现代科技政策视野下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发展问题的解析

现代科技政策既为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科技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在西方为主的现代科技政策视野下,更多的是一种西方文化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冲突。其双方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冲突造成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的失落

人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文明,而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圈,这一崭新的技术圈是以西方文化的母体孕育出来的,从西方文化的母体中传播出来之后,凭着它巨大的魔力加工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改变了文化创造的传统方式。本来,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的发展不仅与其所赖以生存的技术有关系,与它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关系,而且还与它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并且其技术也往往是为了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环境才产生的。但工业文明的发展,却用人工的物质环境割断了文化和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其建立在机械文明基础上的先进的生产力,使人们可以建造一个自成体系的第二自然,也就是人工自然。在这种人造的自然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可以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组织之中的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已经慢慢失去文化特性。

2.西方先进的科技让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传承人的角色冲突

目前的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政策可以概括为:以“限制”为主的发展,以“创新”名义的“市场化”,以“民族性”、“本土化”对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进行根本的“改造”。反映在传承人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寻求经济利益,为了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传统工艺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上,改变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这原本就不符合,也不适合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道。传承人之于利益的需求,导致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而言之,传承人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文化发展本身去传承文化的。这就会造成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文化将濒于一个难以发展的困境。

3.在目前科技政策下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使用价值的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以及由于它们曾经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科学技术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在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不但依旧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一门门学问和古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但而今,在全球性的经济和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怎样挖掘这部分古人留下了的智慧,这是传统工艺和传统医学甚至是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面临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巨大的挑战。

现代科技政策视野下传统工艺与传统医药的保护对策

人类的一些原生态文化也许就如生物界中的生物遗传多样化中心一样重要,有一天我们人类真的面临一种来自自然界或人文界中的某种危机时,或许我们还要从这些最原始的文化中寻找应付危机的智慧。所以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有一天我们要向第三世界国家学习的东西,将和我们今天教给他们的一样多。(1)提高文化自觉。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的保护首先需要提高文化自觉,其中提高文化自觉,在科技政策层面,本质来说,是需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去保护民族和传统的文化。这需要提高政府官员的文化自觉,认清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的价值,为它们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遇,避免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染,使得原本在民众传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资源处于弱势,甚至是濒于消失的边缘。(2)以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进行保护。对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进行保护,数字化保护已经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以现代数字化手段可以挖掘、整理、贮存、宣传传统科技,为传统的知识和技艺的发展奠定基础。(3)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适当的进行生产性保护。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张,一种全球文化消费的观念逐渐成形。世界各国相应加大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适时将传统工艺和传统医药作为一种产业进行规范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也是今后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认为可以借鉴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模式进行梯级开发。把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看成是一个资源整体,在宣传弘扬并整理归档贮存之后,可以对这一资源进行梯级开发。首先把其进行系统规划,再经过积极的适应市场消费的需求,最后以产业和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加盟,从而完成传统资源的转型。#p#分页标题#e#

结束语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3

[关键词]传统陶瓷工艺;现代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为了促进现代陈设艺术设计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地研究传统艺术[1]。陶瓷是现代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皿,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陶瓷的工艺设计也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在中国的传统设计中,人们对陶瓷一直都情有独钟,通过研究传统的陶瓷工艺,能够及时地了解陶瓷工艺中的设计艺术,从而将其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促进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要注重分析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总结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从而充分发挥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陈设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一、传统陶瓷工艺的历史溯源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陶瓷工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象征。作为陶瓷的发源地,我国最开始被世界所熟知的物品就是陶瓷,这也说明了我国传统陶瓷的价值。我国的传统陶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因为良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观赏性被人们所追捧。作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陶瓷也进一步拉近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陶瓷工艺的发展危机

我国最原始陶器的外部并没有瓷,因此就会显得特别粗糙,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为了让陶器更好看,就在陶器的外部涂抹上一层釉色,形成了后来瓷的雏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制陶技术得到改进,人们通过对原材料的改变和瓷器煅烧温度的控制,将陶瓷的艺术感进一步提升。目前,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变化,陶瓷也开始出现不同的流派,艺术性也不断得到提升[2]。在目前的发展中,传统的陶瓷工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陶瓷工艺的传承方式多样性不足。目前,陶瓷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学的方式进行,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不断降低,一味地通过传统教育方式进行陶瓷工艺的传承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就是人们在陶瓷工艺方面的创新不足,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一成不变的工艺已经逐渐失去兴趣,只有不断地突破创新,才能继续保持陶瓷工艺的活力,也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陶瓷工艺。

(二)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衍变

在陶瓷最初的发展中,其主要是作为贵族的生活用品进行生产,因此在陶瓷工艺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和宝贵财富。但在后来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中,大部分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才进行陶瓷工艺的学习,在陶瓷工艺的技术学习上并没有太多的造诣。并且在陶瓷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中,大部分也是通过口头传授进行,因此对于一些技术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陶瓷工艺的传承从最初的师徒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校学习,对于工艺的继承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艺继承的质量上也有了保障。学校通过聘请专业的陶瓷手艺人进入校园进行宣传和授课,让学生通过实践逐步掌握陶瓷制作的工艺。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也有关于陶瓷的宣传和制作工艺的展示,如江西的景德镇旅游景区就会向观众讲解陶瓷方面的知识和特点等,鼓励游客进行陶瓷制作,激发游客的兴趣。

二、陈设艺术设计中传统陶瓷工艺的应用探析

一直以来,陶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生活使用也好,作为家庭陈设也好,陶瓷都在积极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在当前的发展中,现代设计师开始更加关注陶瓷工艺中的陈设艺术,将传统的陶瓷工艺逐渐融入现代的陈设艺术中。

(一)传统陶瓷工艺在古今陈设艺术中的应用差异

在我国古代,陶瓷最开始是被一些皇族和贵族用来把玩的器物,同时,将陶瓷当作艺术品陈设在家中,用来提升整个房间的奢华气质。后来,陶瓷的观赏性逐渐渗透到民间,一些文人墨客开始追求陶瓷,出现了大量关于陶瓷的美文。一般的老百姓会将陶瓷摆放在家中,用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期望。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更凸显出了一定的艺术性。在当前的发展中,传统的陶瓷在现代陈设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陶瓷的研究只能利用一些空闲的时间,并不能将其作为房间艺术陈设物品的首要选择。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陈设陶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依旧是一个期望,设计师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并不深入,整体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陶瓷工艺的材料特性应用于现代陈设艺术设计

传统的陶瓷工艺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也是陶瓷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陶瓷制作中,陶瓷材料的选择十分独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传统的陶瓷工艺逐渐应用到现代的陈设艺术中,从而提升空间设计的整体艺术感。在21世纪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传统的材料设计,开始了对陶瓷工艺设计的研究,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陶瓷的发展[3]。总体来说,传统陶瓷工艺材料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塑性

在传统的陶瓷制作中,因为生产力落后,没有机械的帮助,人们只能通过完全的手工开展相关工作,因此陶瓷的制作效率相对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陶瓷生产中机械的使用更加普及,因此,手工艺术品也显得更加珍贵。当前,人们对于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文化物质追求欲望不断加强,这也使传统的陶瓷工艺开始被人们挖掘和学习[4]。一些艺术家开始积极地通过陶瓷的肌理特性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同时通过陶瓷的可塑性进行自我感知的表达。在具体的发展中,艺术家还亲手进行陶瓷的制作,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目前,DIY手工陶艺工作室越来越流行,对于人们了解陶瓷工艺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人们及时地释放压力,提升艺术审美。

2.耐高温

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高温进行烧制,一般1200℃左右的温度才能保证陶器的坚韧性,因此,陶瓷一般都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在现代的陈设艺术设计中,人们充分地利用瓷器的耐高温性将其应用在各个方面,如我们常见的烟灰缸、灯罩等,目前的烟灰缸常见的都是玻璃制作的,但烟灰缸应用的主要特点还是利用陶瓷的耐高温性。陶瓷的耐高温性也进一步扩大了陶瓷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被陈设在房间里进行观赏,还可以应用在需要抗高温的活动中,从而保障外界物质的安全。

3.硬度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硬度比较高的塑料材料,如树脂材料、亚克力材料等,但与陶瓷相比,这些材料的硬度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在现代的陈设艺术设计中,艺术家充分利用陶瓷的高硬度特性将陶瓷充分地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同时,人们将陶瓷和现代的高科技进行结合,从而生产出高科技的陶瓷,进一步提升了陶瓷的硬度。例如,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手表的艺术感,人们生产出陶瓷腕表,使手表的表面更加光滑,同时手表的表面不会被外物刮花,对于污渍的处理也更加方便,这款手表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这也说明了人们对陶瓷的喜爱,也为陶瓷在未来陈设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传统陶瓷工艺的装饰工艺应用于现代陈设艺术设计

在我国古代,陶瓷的主要作用除了被贵族社会把玩之外,还是房间装饰的重要元素。在陶瓷的设计中,陶瓷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决定陶瓷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陶瓷价值的重要标准[5]。在陶瓷工艺的发展中,许许多多的人在陶瓷装饰工艺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希望通过高水平的绘画不断提升陶瓷的价值。在现代的陈设艺术设计中,人们也十分重视陶瓷的装饰设计,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被人们喜爱的装饰元素就是青花。在目前的市场上,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白配色和素胎文化显得十分高贵,整体复杂而又简约,朴素而又华丽,受到大众的追捧。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产品的设计开始模仿青花瓷的设计,如手机和衣服等,这也是青花瓷受到肯定的一个表现。

三、机械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陶瓷工艺的应用分析

(一)机械化时代背景对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陈设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使部分传统技术开始逐渐没落,对于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而言,设计者更加追求产品生产的效率,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制作方式而选择利用现代科技。在现代的陶瓷生产中,大量的机械开始被使用,使整个产品的生产十分依赖于机械,这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当今的机械化生产中,人们利用机械将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为了许多小阶段,使产品的制作过程更加简单,速度也更快,能够充分地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少了设计师设计时的耐心,同时也少了更多的制作汗水。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一些陶瓷设计的模仿和复制,将一些低质量的产品抛进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反之那些真正的陶瓷手艺却因为没有人重视而逐渐消失,让人十分惋惜。因此,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陶瓷生产的效率,但也使一些真正的陶瓷工艺开始失传,加剧了陶瓷市场的严峻形势,给陶瓷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机械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陈设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领

在当前的机械化时代,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开始逐渐忽视产品本身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要,大量的工艺品并没有经过有效的设计就被生产出来,缺乏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一些陶瓷工艺已经逐渐被赋予了新的艺术特性,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包装上,现代的设计师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对传统陶瓷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上。为了进一步保障传统陶瓷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就必须全面地进行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的逐渐融合,通过二者的相互交融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艺术,从而使每一件陶瓷都能和具体的陈设环境充分地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审美体验,提升人们的精神愉悦。在如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房间内陶瓷的陈设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服务,还给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审美体验,提高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陶瓷的陈设,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艺术上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能使传统陶瓷在现代陈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在现代的陶瓷设计中,陶瓷设计师要更主动地学习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积极思考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融合,自觉进行传统工艺的宣传和传授,通过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融合创造更加先进的设计工艺,不仅要保障传统陶瓷设计工艺的不断发展,还要积极开辟现代艺术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陈设艺术设计方式也会不断出现,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将传统工艺融入社会发展中,才能保障传统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于2006年11月18至19日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主办,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来自各高校及工艺美术研究单位的30余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21篇。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李超德主持会议,苏州大学白伦副校长致开幕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廖军扼要汇报了该院的发展情况。与会代表在霏霏细雨中,兴致浓厚地考察了吴中区光福镇太湖村、山墩村和太湖度假旅游区舟山村的手工艺。从大会交流情况来看,学者们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宽视野的深入探讨,大家秉承关心民间、关注社会的精神和学术传统,各抒己见,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高度重视和人文自觉。会议涉及的几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评述如下:   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内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人们对此进行理性思考,探寻符合中国实情的客观规律,深化认识和实践,避免盲目、机械、片面和功利。与会学者主动站在学术前沿,结合现实,从各个角度讨论了这一新课题。   张道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议》为题,阐发了独特见解。他认为,非物质文化是相对物质文化而言的,就非物质文化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内容,而在对“非物质”性的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像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可称作精神的和非物质的,但工艺美术和传统手工艺所表现的东西,却是以“物质”为主的。这是由于所有的艺术表现必有一个“载体”,这载体就是物质。艺术依托物质世界而成立,物质的繁杂决定了艺术的多样。那么,为何艺术在人们观念中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呢?张先生认为:这里没有绝对的界限和标准,主要看艺术的倾向和人们的习惯,就像“日出日落”、“天圆地方”一样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太阳并非从东方升起,地球也不是方的。由于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故统称为“精神的艺术”。至于实用性的艺术(主要是工艺美术),它的物质特点显露得比较明显,人们也没有将其视为纯然的“物质文化”,一般只称其为“工艺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由此再看“非物质文化”,其倾向便易理解了。其中,技艺的特点最为明显,它是一种工艺加工手段,即所谓“心灵手巧”。一方面,只有做出了成品才能显示出“巧”来;另一方面,它又是长期磨练出来的形成历史的传统。过去的师徒制传承,为了维护其传统,有些家族式的“绝技”和“秘方”不得外传,虽有其历史局限性,却也充分说明了“非物质遗产”的性质。   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总工艺师朱培初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由来、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综合报告了近年来了解到的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情况,指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传统文化特别关注,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他特别强调中国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在《文化白皮书》中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所持的新理念。书中指出: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依赖先人的遗产自豪,是不对的,因为文化不仅是固(原)有的部分而已,它必须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要使文化的内涵不只是固守在传统文物和古代经典的范围,就必须使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发展性的形态,让它充满生机,有转换或转型的可能。要不断有新的质素参与进来,也要不断吸纳、消融和转化这些成分,最后自我融汇成崭新的形态。所以,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可以继续兴起的新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进,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而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特别是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备受学者重视。清华大学的王连海发表见解说,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积极意义很明显,首先引起了业外人士的关注,促进和提升了全民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及传统民间文化的再认识,发挥的宣传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促进了理论界思维的活跃,引发了专业人士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新思考;其三,对开发保护具体品种确实起了作用,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负面影响较突出的是在理论界引起了混乱,至今尚未消除;再者,概念的引进还导致了地方或地区间相互攀比、恶性造假的现象;五是对各地民间美术的破坏相当严重,有的品种被列入名录后反而毁了,形成了摧毁性破坏。西安美术学院的赵农分析了《辛巳年》生肖邮票引发的侵权诉讼民事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中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他指出:社会在界定民间艺术品“原创”或“复制”问题上,在保护民间艺人权利的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与民间艺术品多被确定为“非个人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1],作者是“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2]有关。概念的不确定,导致了法律保护的模糊和民间艺人权益保护的被动。他进一步指出:对民间艺人权利的有形和无形的侵害剥夺,已非常严重。如一些领导和专职人员利用职务权力将民间艺术品变成私人的收藏;主流艺术家在采风过程中的非法律行为;民间艺人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的粗放式经营等。他认为,对人文学者的关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人类文化生态的关怀,这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现阶段,大量民间手艺人的生活仅处于温饱水平,目前最迫切的就是通过手艺致富,而出台相关的法律是根本问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徐思民讲述了近几年考察齐鲁民间艺术的概况。他发现:在民间艺术的采访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假调查和卖弄、糊弄的问题。他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表示担忧,认为靠近城市或地处城内和发达地区的一些民间艺术,通过市场经济运作尚能发展起来,延续下去,但许多地方性的民间艺术则是传不过来也承不下去。他以山东地区剪纸、泥玩具、旋木玩具、面塑为例,说明民间艺术不是萎缩,而是消失了,这是因为艺人生活艰难,民间艺术作品生存艰难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事实。   #p#分页标题#e# 也有学者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的问题。湖南商学院的李立芳,以湘绣申遗为例,强调在进行申报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必须首先廓清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比较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把握自身的文化形态,才能有助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守住自身的文化优势。   二、有关传统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工艺美术理论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但要探讨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首先得加深对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使认知有一个深厚的基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尚刚全面考察了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扼要而客观地陈述其整体发展脉络,体现了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观察视角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方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朱孝岳,则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作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有四大特点“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一是礼乐相济,礼、乐二者统一在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既不畏艰难又随遇而安的特有性格;二是线的舞蹈,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讲究线的动态、味道,以线表现气韵,将生活中的变化、情感的起伏化为线乃是了不起的加工;三是中和之美,追求含蓄,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四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天性与人力的巧妙结合。   目前,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工艺美术将面临怎样的态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的李砚祖通过实际调研,对现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遭遇到的三大矛盾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他首先回顾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历程,对建国以来的工艺美术发展作了分期,在归纳了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产业、就业、市场和文化价值后,提出了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其一,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工艺美术的经济性和文化性,使其常游走于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间,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两者矛盾。因此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还可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工作出发,加以不同处理。其二,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工艺美术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它从材料到产品均有显见的物质内容和形态,而工艺技术、方式方法、过程,乃至设计创意、作品功能都是非物质的。社会的变迁,使工艺美术业在技术层面上遭遇到机械工艺取代传统手工技艺、一些传统工艺失传或消亡的问题,形成了技术更新带来的对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的矛盾。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艺保护,应有传统的和手工的两种限定。若不注重对手工性的保护,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其三,文化变迁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的矛盾。工艺美术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要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带来了矛盾。现代社会,工艺美术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创新要求,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这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最后,针对工艺美术技艺失传、后继无人和传统技艺、工艺美术大师保护不力等现状,他呼吁:要从国家层面上关注和解决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对传统技艺和大师予以保护,要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人员安排及资金等方面落实到位,应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下,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到保护品种、技艺的方案和规划。苏州大学的诸葛铠结合纷繁的实际情况,在题为“适者生存:工艺美术的蜕变和再生”的发言中对李砚祖提出的问题作了回应。他指出:中国手工艺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但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他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是手工艺在近代潜在的蜕变因素;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推陈出新”中的误区必然导致现代工艺美术的蜕变;而再生之路则可通过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等途径实现脱胎换骨。   此外,还有学者撰文,通过个案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进行探讨。苏州工艺美术学会的冷坚,以苏州戏衣业为例,探究其发展及缘由。苏州戏衣业因昆曲而兴,它成型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在全国同行中占首位,行业中心地位始终未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影视业的兴盛,苏州又成为全国影视服饰的主要生产基地。仅改制后的苏州剧装戏具厂,剧装戏具的产销量就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来自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吴元新,书面报告了近30年来对蓝印花布艺术的调查、实践经历和对其现状的认识。他说,蓝印花布已伴随江浙百姓走过了近500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始,蓝印花布在沉寂后借助外销而求得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对蓝印花布进行了挖掘、研究、收集,开发设计了一系列新品。但近年来,蓝印花布却因缺少销售渠道而陷于困境,为此,他呼吁积极抢救蓝印花布艺术。   三、有关工艺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问题   艺术可以解救人类精神生活的危机,为此,工艺美术教育问题同样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湖北美术学院的张昕从文化自觉高度,就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如何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强化对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在人文学科中开设人类文化遗产课程,建立文化遗产与知识体系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山东艺术学院的许大海重新审视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阐明了建立艺术设计比较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比较视野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提出了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模式的新观点。苏州职业大学的濮安国,作为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介绍了该所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对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作了有益探索。   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出新,对于跳出旧框框,促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张朋川,引用最新材料,从湖南宁乡铜器群发掘谈起,以商代青铜虎卣为个案,对青铜艺术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他认为,青铜器纹样的组合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地域性,不是任意的。而考古的类型学方法却将器型与花纹分开研究,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沿着考古思路来编青铜艺术,造成了青铜艺术研究中的一大问题。此外,中原是最早拥有青铜容器的,该地方恰恰不产铜。而湖南宁乡却出土了300多件铜器,其成分与中原的不同,并发现了古矿。这是否意味着到了商代晚期,作为一个方国会不会生产铜器呢?他独到的分析、介绍和由点而及纵横,再行融合的研究方法,对在研究方法上多加探索,由此提高整体研究水平无疑是很好的启迪。#p#分页标题#e#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王连海以南宋画家李嵩《货郎图》中的玩具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风筝、泥人和不倒翁、扑扑噔、拨浪鼓、风车、鸟笼等六类玩具之样式、形态、材料、工艺、功能、用途、发展历史进行了解析,图文互证,体现了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一种深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尚刚,以“一幅巨作,几点猜测—关于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刻丝大威德曼荼罗”为题,对作品完成时间、开机时间、御容织于哪里、出自哪个作坊、性质作了详细考定,将原本是一篇文章的一个注充实成了一篇新论文。态度科学严谨,重视材料的搜索考辨,细密求证,精深而有新解,对工艺美术史的治学有积极影响。   在涉及到对民艺的田野调查方法时,张道一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去,我们研究时,多注意于艺术的外在形式,对于制作艺人及其技艺和艺术思想挖掘不够。今后,一定要关心它的制作者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关心做的方法和技巧。护树要护根,保标要保本。徐思民则提出,民间艺术很丰富,有些在文献资料中很难查到,但艺人却能自圆其说,有头有尾。搞民艺调查,就是要把民间艺人的境界、味道记录到位,而不是带着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走马观花,那样是无法把握民间艺术本质和真谛的。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袁宣萍,以撰写《浙江丝绸文化史》的体会,提出在工艺美术调查中当注重行业神崇拜、与行业相关的神话与传说、行业生产与生活习俗、古老的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四、特点、展望和发展方向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李超德在会议结束时说,这次年会是一次高端会议,既有老一辈理论家,也有国内中青年一代的专家,机会难得,受益匪浅。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产业政策、宏观理论,下到具体的一件作品,既有宏观思考,也有考据派的论述,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他指出,本次年会还是一次新的开端,大家集中起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问题,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把民族精神留住,把民族脊梁留住,把民族传统留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夫也在会议闭幕之际发言,他认为本届年会开得非常成功。不仅来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说明他们十分关注会议主题,还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证明大家对热门话题非常关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部主任卢莹的发言反映出她对工艺美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她为专家学者都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而感动。她觉得特别可喜的是,原先大家都以为工艺美术技艺留下了,但文化失去了,工艺美术艺人很无助。现在有这么多人都来研究工艺美术的发展,工艺美术将拥有更好的前景。   综观本届年会,学术前沿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达到了举办者的预期目标。年会主题促使与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而新情况的出现,新问题的提出,新视野的拓展,新方法的运用,使得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都有所深化,今后的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深入: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如何强调理性,坚持人本原则和人文立场已成为重大课题。怎样尊重民众的权益,实现理性保护和完整的人文关怀,避免因保护而牺牲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避免将文化保护变为文化践踏或生态破坏将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与之相关的保护中的共性与特性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运作,张扬文化个性,体现文化遗产价值也将得到深入的探讨。   2.新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原生态的衰落和蜕变形态的衍生两种基本态势仍将持续下去。如何在蜕变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形态活的精神,怎样以传统形式承载新的内容,怎样正确处理原生态与蜕变形态、手工技艺与机械生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变异等一系列矛盾,使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生活,怎样在不同的理论层面上观照传统工艺美术,都将成为探索热点。   3.理论研究方法上,加强寻因寻根意识,提倡多元方法的碰撞与互补,使研究成果富有个性也是一个动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夫也在年会上号召大家,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对它的保护抢救研究非常重要,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存亡问题。此事迫在眉睫,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们不做谁来做?我们肩头的责任重大。希望我们以此召唤为动力,辛勤耕耘,并期待下届年会结出更加丰厚的学术成果。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5

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感去进行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情感。美术是以独特的形象与艺术语言来感染人和吸引人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特殊情感,单纯讲解与机械技巧训练显然无法实现。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进行创作、体验、感知的情境,从而陶冶、感染、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共同走进独属美术创作的情感世界。如在学习“蓝白之美”时,让学生掌握蓝印花布的设计技巧,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情感是本节重点,但蓝印花布传统工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学生仅凭图片或者视频无法产生更真实的情感,因此教师选择了身着蓝色印花旗袍进行讲课的方法,当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衣服时,眼前一亮,感到老师浑身散发着与平时不一样的古典美,而教师则“借题发挥”,从自己这件衣服的颜色、面料谈起,将本节课的主题“走进中国传统工艺,感受蓝印花布的蓝白之美”引出。当学生了解到蓝印花布之悠久历史和始于秦汉的传统工艺特色之时,再看老师身上的旗袍,也不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没想到传统工艺流传几千年之后,仍旧能够让人时刻感受它的动人之美。而此时,学生对运用传统工艺进行美术创作的激情被点燃,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识则又更深了一层。

二、体验情感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的微妙变化,简言之即学生通过欣赏而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会因变化而产生美感,所以说当学生面对某个作品时,就已经与作者的情感开始接触,但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抓住作品表现出的情感要素和情感特征,以及情感在美术中的表现形式,并将这种“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如在教学生创作“生活中的图表”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古代图表的形态很有必要,在文字尚未被发明之前,古人传递和记录信息的方法只有一种,即“结绳记事”,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图表表现形态。文明发展至今,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你们熟悉的图表?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自发想到公交线路图、课程表等,而在古代与现代不同图表的对比之下,既对古人的智慧产生敬佩,也对自己能够置身于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而感到自豪,一种欲求创新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时教师将不同样式的图表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加强他们的视觉感,并让他们在欣赏中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当学生看到“一日生活图表”中作者想到用背心作为创作背景,还用时钟造型将时间进行了巧妙表现,他们不但觉得有趣,还感觉很形象,被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深深折服。而看到鱼形课程表时,则更觉得造型新颖,极具创意。在不断的体验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情感丰富了,当他们拿起笔来创作时,一幅色彩协调、造型生动的作品跃然纸上。

三、塑造情感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6

【关键词】十二生肖元素;产品设计;创新运用;文化内涵

1十二生肖由来及文化内涵

有关十二生肖的记载出现在《论衡》中,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生肖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征和民族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1图腾说与象征意义

在农耕社会之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个阶段。自然崇拜,仅是人们对诸多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而图腾崇拜,则是对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物的一种定向的人文信仰。自然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初级阶段及感性基础,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认识进化与理性升华。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存在于各个原始部落中,象征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雏形。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图腾崇拜带有深刻的历史人文意义,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前进。十二生肖具有醇厚的图腾文化色彩,是图腾崇拜文化的延伸与发展[1]。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生肖民俗文化,只不过生肖文化的构成和表现形式各异。中国的生肖文化通常伴随着人的一生,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含义。因此,每个时代的人对生肖文化都有自己的诠释与解读,形成了多彩的生肖文化[2]。

1.2干支纪年文化色彩

生肖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与时辰、五行、天干地支等均有内在联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符号。干支历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六十甲子,用来循环纪年、月、日、时。子是兹,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引,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阳气之盛;午是仵,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万物之老也;戌是灭,万物尽灭;亥是核,万物收藏。古代人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方便熟记。古代人根据十二生肖的习性来分配各个地支,比如,老鼠通常是午夜活动的动物,以子时配合鼠;兔子通常在太阳出来时觅食,以卯配兔[3],十二生肖其实就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这种记法与当时农耕社会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

2生肖文化艺术表现的不同形式

2.1邮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已经发行了三轮生肖邮票,在发行时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现代生肖文化的缩影,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十二生肖邮票的设计有着相当的美术特色,用艺术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传统的生肖文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在争相发行生肖邮票。运作模式主要为约请中国邮票设计师、华裔设计师创作图稿,也有部分国家选择本土的邮票设计师设计生肖邮票或者由国际邮商全权。就设计效果而言,由本国设计师或者约请华裔设计师设计的邮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设计理念新颖,跃出了中国传统十二生肖艺术形象的思维定势,设计手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完全由中国设计师“捉刀”的邮票,精妙绝伦,但是难以体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邮商设计模式的弊端是同种设计模式多次套用,导致多国发行的生肖邮票成为形似神似的“多胞胎”[4]。生肖邮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是收藏价值。完整的生肖邮票收藏过程中,能够体现收藏者求精、求全、求新的心理活动。其次,是欣赏价值。收藏者对生肖邮票关注的重点是设计美不美,题材新不新。最后,是文化价值。生肖邮票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春节文化的喜庆色彩[5],凸显了传统文化的自信。

2.2梳篦

传统的梳篦以木质为主,具有多元价值。就技术手段而言,梳篦体现了现代智造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就文化价值而言,梳篦体现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不忘初心,到别具匠心,只有在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性上有所突破,才能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产品。在第二届谭木匠创意产品设计征集——“梳”情画意、“镜”月花颜系列中,“十二生肖梳篦”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引用现代插画设计风格,通过对色彩的心理分析,使得选用的色彩能够体现设计的内涵,产生色彩情感。梳蓖的外观设计,一改往日的沉闷与朴素,大胆地对其某些部位进行夸张处理;整个产品仅从外观看,就能给人一种喜爱的感觉。“羊”与“祥”通假,引用“羊头敬客”的风俗,特意截取羊头作为此生肖的重点,带来好运的羊头寓意人中头领;月亮形状的猴头,圆圆的身体,添加辅助图案太极,太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鸡同“吉”谐音,整体选取鸡的侧面轮廓,附加彩色祥云图案,更添吉祥之意。简约而不失特性的设计使得传统文化及内涵蕴育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并喜爱它。

2.3舞乐

“十二生肖不仅是动物的外在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指代。”今年年初,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登上《金砖之夜》的舞台。该剧打破惯有的生肖顺序,用新的视角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地对十二生肖这一文化符号进行深层的解读。全剧横贯中国上下五千年,按照中国人立命之本的农耕文化,从牛到老虎到未羊,说秦汉,讲魏晋,至《辰龙归元》,展现的是时代的变迁、生命的轮回。每一个节目通过不同的解读,为生肖赋予了十二种不同的美好品格。在文学命名上,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不同历史时代的人文情怀,展现了我国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在编剧看来,一场剧目的主题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该舞乐是十二生肖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命哲学和生命文化意识的集中表现。这样的一个立意和创作的突破口,就决定十二生肖民俗文化真正应该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在它作为十二个动物的生肖形象,而是有所升华[6]。东方歌舞团这一次的创作继承了原中国歌舞团的艺术传统,同时开拓了中国民族舞蹈中幽默诙谐舞蹈的编创,让舞蹈不再承受厚重,而是以轻松多变和国际化现代舞蹈的创作观念来编排的一部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新型作品。通过该舞乐独具特色的演出,赞扬了生命价值和大自然的胸怀,传递了文化自信。

2.4其他表现形式

随着文化传承和发展,十二生肖的形象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以云南纳西族东巴形象木雕艺术为表现形式,创作了全新的木刻十二生肖形象。民族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是必要的,生肖饰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生肖系列迷你音响通过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设计了外观造型,结合现代化的流行色彩,赋以与属相相一致的设计内涵。十二生肖文化在出版物封面设计中应用的是新老文化的相互结合,是传承并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将十二生肖独到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融入传统产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类产品的需求。此外,以面料作为载体,利用十二生肖民间图案作为设计符号,创造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家用纺织品[7-10]。

3十二生肖元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思考

3.1完善十二生肖传统工艺

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传统工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古代劳动人民的设计往往取材于自然万物、神话传说和王侯将相的事迹,他们将丰富的民俗文化题材运用到传统工艺中,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工艺品。十二生肖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被广泛应用于服装、梳篦、陶瓷、家具等实用性的生活用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生肖系列产品在千千万万的传统手艺人、设计师手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青睐。完善和传承我国的传统工艺,对于拓展设计空间、创新设计理念、突破设计表现形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居民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对十二生肖的设计文化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在十二生肖传统的设计工艺上融合新的设计理念、结合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借鉴新的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工艺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要求,展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技艺,进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推向世界的舞台[11]。

3.2深挖文化内涵

随着发行十二生肖系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设计时面临新时代的新挑战:推陈出新,防止雷同。在十二生肖产品设计时要注重中国文化味的塑造,防止不伦不类;同时,也要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防止“中国味”太重[12]。“太像不成艺,不像没有戏”。十二生肖元素在产品创新设计时,要注重神似而非形似。随着对民俗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认知的不断升华,更加富有创意性和设计感的十二生肖系列产品会不断涌现[5]。十二生肖中的每个形象,总是给人以亲切感,为人所信赖。属相在现代生活中拥有独特的品位,世界上许多文化都认为生肖信仰能够为生活带来好运。在设计产品时挖掘民间文化,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形式变为实用之物,让它们适宜地出现在产品中,走入现代生活。

4结语

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商业化的文化,而个性文化是一种少数文化区域文化。追求个性、回归自然、重拾传统美德,种种现象其实就是重温个性文化。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出现更高级的生活方式消费。现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在功能上的使用,更加重视产品的造型及创新。因此,包含了传统文化的有创新运用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注重十二生肖元素在传统工艺中的运用,设计出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新产品;构思完善十二生肖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工艺优秀人才的培养。深挖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更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在不改变其文化实质的基础上,采用拓展的方式,做出创新设计与运用,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

参考文献

[1]邸永君.十二生肖与图腾崇拜[J].中国宗教,2014(11):52-53.

[2]乔弘.生肖图形的衍生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6.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7

关键词:油纸伞;家居设计;工业设计

1现状研究

油纸伞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传统雨具,在过去,其作坊在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后来现代工艺的进步逐渐取代了工序繁琐、售价不高的油纸伞,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意从事于传统的油纸伞行业。所以曾经辉煌的油纸伞工艺也仅剩年迈的老匠人在坚守。而且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倾向认为纸伞是工艺品,而不是日用品。油纸伞工艺约为七十多道工艺,主要现存于安徽合肥、浙江余杭、四川泸州、江西甲路、湖北汉口、湖南长沙和福建等地。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繁琐,但大致可概括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布、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挑选原材料也很讲究,竹子、伞纸、棉线都要经过精挑细选,且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调配[1]。油纸伞目前主要以工艺品的形式被人们认可,大多匠人都仅停留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层面上,鲜有推陈出新。且目前市场上鲜有由油纸伞工艺再设计的产品,在这些工艺再设计的产品中,“品物流形”所设计衍生品较为熟知。

2油纸伞工艺再设计的探索

制作一把油纸伞所用到的一根毛竹、5根棉线、18片皮宣纸、36根伞骨以及近百道工序不该仅仅用于纸伞,制伞的传统手工艺,可以衍生出很多完全不同的产品[2]。本文着重于油纸伞的“伞骨”、“穿线”以及“糊纸”三项结构活工艺并所涉及的材料进行解剖分析,再设计,并提取元素运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

2.1伞骨工艺

削伞骨是所有工序中最难的一道,做伞骨一般采用三年以上向阳的竹子,其柔韧性强。伞骨主要分为批子和衬子,批子为长骨,衬子为短骨。批子和衬子制作工序类似,衬子的长度一般为批子的一半,制作工序大致分为十步:锯筒、刨节、刮青、画墨、.劈竹条、刨槽加工、结墨、钻孔穿签、卡衬子和穿线连接。

2.2穿线工艺

油纸伞的穿线分为半穿和满穿两种。半穿是指将伞的内侧穿上半侧和下半侧中间镂空,让油纸伞看上去简练通透又灵动。满穿是指将伞的内侧用特制的线全部穿起来,让伞更加结实伞骨更加坚固,同时显得更加华丽。穿线作为油纸伞制作的一道重要工艺,既有加固伞骨结构的重要作用,又是装饰油纸伞的一种特有的手艺。穿线是一道极其复杂的工艺,需要手艺人极大的耐心耗费一整天去完成精细的穿线工艺。相对应的呈现的效果也是精美异常的。

2.3糊纸工艺

油纸伞伞纸的材料多为皮绵纸,是以构树皮、纱树皮等植物为原料沿用古代手工作坊工序加工而成。皮绵纸具有细韧柔软、光滑、透明度高等优点,适合运用于伞面。糊纸是油纸伞工艺中最有技术含量的工序。手艺人需要将纸平,确保没有空气留在纸层之间,并且需要让纸张全部完整的重叠在一起,非常考验手艺人的工艺。“品物流形”曾设计一系列家居产品,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油纸伞的糊纸工艺,利用了多层纸糊在一起会让纸变得异常坚硬的特点运用于椅子设计上,设计出了“‘蝶’椅”并获得了米兰设计周的“SaloneSatelliteDesignReport”大奖。

3油纸伞工艺再设计的多种应用

3.1伞骨开合结构的再设计应用

油纸伞最重要的结构特性为其批子合拢后依然呈现完整竹筒状,结合此结构,将其运用于日常便携凳中。筒凳的结构类似油纸伞,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与油纸伞对应后结构分别为:凳腿-批子、开合支架-衬子、中心支架-伞柄、凳面-扇面。筒凳凳腿合拢时为四个90弧度的厚切弧面组成的筒状,顶部为折叠的帆布凳面,底部为突出5cm的中心支架。当将筒凳放置地面时,中心支架自然向上移动至底部与四个凳腿平齐,开合支架自动带动凳腿向两边伸展,椅面帆布被展开成凳面。在不使用时筒凳收拢为竹筒状,体积小便于收纳,两侧有把手便于拎拿携带。

3.2穿线工艺的再设计应用

穿线让光影间可以呈现出线条的重叠交叉的构型之美。既可以起到柔光的效果又可以让灯具充满中国民族风的庄重大气华美斑斓。以灯笼为基本型加之穿线的精湛工艺,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生产结合,传统形式和现代生活融合,传统纹样和现代审美碰撞。以新的形式把油纸伞的工艺延续下去。除了落地灯,在壁灯上也可以同样的形式,直接以伞内侧的伞骨结构为灯罩,以最原本的结构局部呈现出油纸伞的穿线工艺。在桌椅的设计上也可运用相同的手法,如椅背的设计就可以和孔雀椅一样用竖条纹的木条为椅背,再在其上穿线,自由灵活的采用半穿满穿或组合的创新形式。亦可以用到茶几的支撑结构上,用一根根木棍围成圆柱或圆台的形式来作为穿线的基础。此外,穿线工艺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居小产品上。如挂钟就可以用到满穿的工艺,用油纸伞的内侧结构去掉伞柄部分来作为钟面,不同颜色的线来构成色块以区分时间。也可用本子上,作为装订线同时在封面用穿线工艺作为装饰。油纸伞的穿线工艺,作为最具有装饰性的一道工艺,亦可以运用到首饰设计上。明丽的色彩和精妙的结构纹理,可以打造出各种各样的项链耳环。在面积上可以稍大,装饰性较强,形式上可以是传统伞的造型也可以是通过3D打印的复杂精巧的结构。融入穿线的工艺会让首饰更加精美而又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3糊纸工艺的再设计应用

糊纸工艺的再设计可以从纸的材料、纸的状态、纸的数量等方向展开设计。不同材质的纸张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体验,若将不同材质种类的纸张交叠糊在一起,又会带来新的视觉和触觉体验。由此,可将这一特性运用于一些可能与人发生交互的产品之中,比如触碰感应灯具的外罩,以及富有肌理质感的椅子或桌子等。皮绵纸光滑柔软,可曲可卷,可延伸出千万形态。因此,糊纸工艺也不限于糊平面状态的纸张,也可以糊经过卷曲处理后绳状的纸,甚至可将不同形态的纸糊在一起,设计出新的家居产品。此外,不同数量的的皮绵纸在纵向的堆叠粘黏也会影响着整体的质感以及硬度,据此现象,可以用于设计具有硬度渐变等家居产品。

4结语

油纸伞工艺的传承需要创新,是以将其工艺拆分并探索其再设计的可能性。将油纸伞工艺再设计并运用于家居产品设计,加强了人们对油纸伞工艺的认识,间接推动了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油纸伞工艺的再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当下的设计需求,并会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中产生新的思维与方式。

参考文献:

[1]肖育文.即将消逝的油纸伞工艺[J].今日民族,2013,(06):29-32.

古代传统工艺范文8

设计者一方面将传统元素果断的带入展览展示设计方案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尽所能摄取对于观者想要获取“传统”这一效果的心理期待所需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顺其自然地反应在色彩的表现与传达之中。在展览展示设计中,多种色彩的结合可以传递出设计师的极度用心,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其自身所欲表达的情感,而观者亦可以在观看后的第一时间内得到这种传递出的情感,并映射出受众们早已无意识的预设好的心理期待。设计者们迎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展览展示作品走在“仿古”的道路上,那么,展示设计作品中表达“古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具有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色彩元素,如大红色、赭石、石绿等等。

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其所用的主色即是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中倍受青睐的红色,也被人亲切的称作“中国红”。红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种裹挟着极深寓意的颜色,有时它以“警示”、“辟邪”的意义出现,有时他又寓意“吉祥”、“喜庆”,而又有时,它以“自信”“高贵”的身份展现在大众眼前。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语境之中,他亦是以此三种身份频繁出现,很显然,“中国馆”携着如此富有极端意义的红色出现,既是表现出一种对于“传统”的延续,亦是表达出国人给予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同时又极尽所能的传递出设计者赋予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深刻含义,完美的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与现代展示设计融而合一。

二、美学:现代对传统的审美意趣的继承

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无处不在的渗透在其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对于当代设计而言,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中华传统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当传统工艺美术进入到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中,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部分已经为其所深深影响,现代展示设计自然也不会单纯的摄取古典元素而排弃其内在蕴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展示设计作品已经深刻的继承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美学观念。

(一)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意境”之美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已经提出“神与物游”的美学观念,在此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物”是承载主体本身在创造过程之中“神”游的载体。那么,古代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多是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传递出艺术家们的主体观念,这一美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在进行工艺制作的时候,古代一些艺术家打破了工匠们常常为了“用”从而制作的功利性制作,在很多传统工艺创作时候融入了主体的思想感情。理所当然的寻求艺术表达过程中的“意境”美。传统艺术的语境下,那些现在被我们分类在工艺美术的一类中的艺术家们就是在探寻艺术品的内在“意境”美,他们极力寻求“象外之象”、“无声有声”的艺术效果。然而,艺术家们苦寻的“意境”美学终于体现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如美轮美奂的宋代影青瓷,如寓意深广的皮革镂花,如以娱众乐的灯影戏等。这里每一种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追求探讨“意境”美的结果。

(二)“意境”美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艺术家们努力营造的“意境”也是现代设计者们多年研究后所追求与承袭的美学思想,代代相传的工艺不仅在形式上走进了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思想上也逐渐成为评判具有“民族意识”的展示设计是否带有“感情”的标准。这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特有的审美思想,对于那些携带“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展览展示设计走向世界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考工记》曾经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都阐释在这句话中,设计者既要具备工具的丰富,又要孕于天时,且加诸以自身变化之功,则“可以为良”。“意境”的主观阐释与客观结合,造就成功的设计作品。如在一些展览展示设计的橱窗设计之中,雕花楼空与古典园林中窗户的结合常常被挪用在橱窗设计中,这就可以配合设计者本身的趣味营造出“意境”美,达到“移步观景”的效果。很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常常追求的“意境”美,不仅影响曾经,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其后的许许多多,这是影响,也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生活的产物,对于其传承并且影响,甚至改变,都将是展示设计乃至设计本身的根本主题,发展,创新与改进,都将是现代展示设计的永恒目标。这里一方面揭示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美学思想上对于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三、功用:现代异化传统的本质体现

以上这些无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都是虚幻的美学观念,而展览展示设计的根本竟也还是未曾脱离“功能化”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面对功用本身时,更加注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讲,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解。传统工艺美术是建立在“致用”的目的上产生的,对于青铜器、陶器、玉器、丝绸制品等来讲,他们的“功用”大于“审美”;如一场大型人文展览的展厅设计,一次艺术品的拍卖展场设计,一个博物馆永恒主题的展示设计等,都将被观者要求达到“赏心悦目”,从而吸纳大批的参观者进行参观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目的都应当是“审美”大于“功用”的,或者,我们还可以委婉的表达成为,作为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来讲,都是“审美”偕同“功用”展示在观者面前的。这将是有异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极大的不同之处。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艺术的目的不是提供认知的对象,而是提供感知的对象,是要恢复人们对事物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展览展示设计本身作为一件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来讲,应当是提供给观者感知的对象,为观者提供可以感觉到美感的设计作品,那么从传统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我们将会发现,这将是现代展示设计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异化体现。

四、展示:传统前提下如何适应世界

传统工艺美术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在保持完整“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现代展览展示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并走入全球化语境呢?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笔者在欣赏现当代艺术作品之余,略加小议。我们可以清楚的在现当代艺术品中寻到线索。如1998年蔡国强展示在纽约当代美术馆的《草船借箭》,陈丹青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看见这件艺术品时的所见:“《草船借箭》的出现,使这件制于泉州的大装置显得触目而冥顽,浑身带着彻头彻尾的陌生感。它的材质全然是异国的:一架废弃的南中国木船,一簇簇仿制的古中国的箭,那么“土”,那么“草根”,与纽约无数装置的材质——金属、塑料、泥土、石块、垃圾、纺织物、电子废料、凝固的汁液、腐朽的生命物——大异其趣。

现在,犹如野蛮的闯入者,它被悬挂在纽约,像是一场被主动邀请的挑衅;而作者的思路,或者说,动机,尤其对西方主流艺术构成陌生感。”很清晰的,陈丹青点出了该件艺术品之所以成名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蔡国强的这件作品的材料与原始都是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元素,而他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于纽约当代美术馆,则赋予了他另一番新意。这新意无疑是成功的,而他他之所以成功,也正如同陈丹青所说的那样,“对西方主流艺术构成陌生感”,从而汲取不同于这个国度感觉的另一种眼光,满足了他们对于这个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的无线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