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例6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1

如何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两项难题?笔者以为下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1.大学生社会调查。1997年,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国内首创“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放假前教师布置给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任务,假期学生返乡调查(通过亲友帮助,社会调查容易实施),开学后学生交调查报告,思政课理论教学时联系学生社会调查实际。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全国40所高校,有29所搞学生社会调查,是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学法。有的学校搞假期返乡社会调查,有的学校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社会调查。2.大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2005年初,为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难题,笔者国内首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试点。为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单位愿意接待,笔者设计的实践教学法是:大学生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志愿者”为主题,学生用专业技能或者公益活动假期返乡为家乡基层单位(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等)志愿服务。教改试点班级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个班级学生,53%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基层单位设计、安装局域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47%的学生为基层单位公益服务,举办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普及宣传栏,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许多单位给我校写来感谢信,北京佑安医院给我校来信中说,“你校学生为我单位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展示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此种社会实践值得提倡。”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基层单位自然愿意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互利双赢机制突破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3.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2011年,笔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周”试点“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学生在为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学生为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受到基层单位欢迎。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接待人员熟悉后,在志愿服务中结合社会调查,就容易实施。既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奉献精神,又使学生调查国情和基层,更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倍增。4.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馆。学生小组课余时间乘公交自行参观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免费的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展览”“反腐败展览”等),这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法。学校没有必要租车组织成百上千学生参观。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法成本极低,并且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服务社会,受到社会欢迎。这些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的北京新 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难题?一是把学生实践教学规模由大化小。把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大批学生校外参观或参加生产劳动等,分解为学生小组(3-5人)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乱,有利于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社会实践安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讲座中,首先重点指导和强调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人身安全,注意社会实践的交通安全和实践场所安全。教师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三是请社会实践单位接待人为学生讲“社会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四是学生小组组长负责与学生互相关照相结合。每个学生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学生安全和实践任务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关照实践安全。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不断接收校内外安全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笔者这套校外实践方法已经实施4年,没有出现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2

1.一个合班授课班级的人数基本都在100人以上,有的甚至多达200人,这些学生有的是同专业或同系的几个小班组合,有的是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系的组合,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教学带了很多难题。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授课的学生人数通常多达四五百名,有的甚至达到近千人。教师在完成正常课堂理论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实践教学,并对学生逐个检查、指导和考核,操作难度很大。

2.认识不足造成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越是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就越得跟上。然而,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满足一般水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经费,这直接影响了经费的投入,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践教学只好被削弱了。而实际上,实践教学组织比一般的课堂教学要困难得多,涉及场所、教学安排、培训和考核等环节,也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高职院校领导们的重视和支持,需要管理部门及院系的协助配合,从而确保其顺利实施。

3.教师各自为政造成实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具体安排不规范,教师们各自为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组织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初探胡忠英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合班教学、认识不足、经费有限、教师各自为政、量化标准缺乏等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为此,可从加大投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学习园地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按教学需要、教学经验及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来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等。

4.量化标准缺乏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科的实验实践教学相比,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主要用直观和体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洞察力、思考力和理解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改革的思路

1.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是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多方合作,确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和支持。

2.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重大纪念日设计主题突出、内容明确、参与面广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这样,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一是组织课堂讨论、演讲。即结合课程理论的重点、难点、热点,围绕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和演讲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查阅资料,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引导和点评,并进行总结。二是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在规划上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力求在理论、实践、校园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三是组织聆听专题报告、讲座。针对国内国际突出的重大事件、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来校做专题报告、讲座,或者组织本校教师就其研究专长做相关专题报告、讲座。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一是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爱国主义教学基地、道德与法制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平台,这既可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又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二是组织学生展开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近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志力、探索力,树立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和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态度。三是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辅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撰写调查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缺位;途径

一、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着其不容小觑的内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在洗刷近代屈辱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它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比较担忧。近期我们因为一个关于大学生信仰及信仰教育的课题研究,抽取了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一抽取了337人,大二抽取了245人,共计582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困惑、信仰缺失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在问及“有无信仰”问题时,243人选择了有信仰,占41.8%,228人选择了无信仰,占39.2%,111人选择了不清楚,占19.1%。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感到震撼,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虽然“不清楚”这一选项有些干扰作用,事实上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的一部分人未必真的没有信仰,只是有些不确定,但还是表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而且“不清楚”的比例高达19.1%!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学生们在信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困惑状态,亟待能有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信仰多元分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问卷就大学生的信仰类别进行了调查,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科学、金钱名誉、宿命论、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有208人选择,占35.7%;马克思主义排在了第二位,129人选择,占22.2%;对金钱名誉的选择排在第三位,83人选择,占14.3%;之后是宿命论,75人选择,占12.9%;选择宗教的56人,占9.6%;其他31人,占5.3%。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信仰多元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出不那么坚定,另外,信仰拜金主义、宿命论的学生不在少数,14.3%和12.9%的比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错误、有害的信仰观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追求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下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A金钱,B社会地位,C自由自在的生活,D幸福美满的家庭,E对社会的贡献。有182人选择C自由自在的生活,占31.3%;197人选择D幸福美满的家庭,占33.8%;只有61人选择E对社会的贡献,仅占10.5%。我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对自由生活和幸福家庭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想强调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大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排斥对社会的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了。也许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因为抽取的调查对象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又是一所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不尽合理;问卷的设计也未见得就很科学、严谨;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认真与否也值得商榷……等等。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去掉这些不确定因素,统计上来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我们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缺位

导致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很大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学生信仰教育中的责任不可推卸。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养成的影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环境。因此,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不对其在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的来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的确有些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教育意识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上一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这些理论上的认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显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地,至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工作,应当是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承担这些工作。可想而知,仅靠一周一次的有限课时,学生人数众多的庞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又能做多少具体工作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多体现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具体到现实的学生信仰教育中他们很难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隶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长期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着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和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加注重专业研究的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把能否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知识体系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则有些忽略,并且认为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主要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干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常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中,通过一些高大上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往往是抽象而空洞,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学生对这些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其所担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立足现实,开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思政理论课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其信仰教育的功能却有些忽略。1984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发展[1]。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建设历程,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论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专业人才队伍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研究,而这恰恰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则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更要重视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专业设置的,教师的培养也是有专业分类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理论的研究,这种倾向性难免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导致一些老师倾向于知识体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放弃知识教育,而是要提醒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信仰教育的。学生只有首先从知识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符合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拘泥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信仰教育,即使是再完美的知识教育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偏好,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信仰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和设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可谓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信条。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生活紧密关系的深刻感悟启示着我们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主要问题恐怕是出在“行”上,道理讲起来是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就困惑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只有放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教”,“做中学”,注重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信仰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扎实、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内化为他们的坚定信仰。

(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的依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单纯的指责和禁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其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增强其教学效果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人数多、课时少,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如果善于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堂就会被无限延伸,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和交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以“群主”身份引导群内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设计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注意兼顾思想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性展开信仰教育。总之,新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上具有强大优势,生活化的内容容易拉近受众,表达形式也更具吸引力,要敢于并善于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范春婷.简论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20-2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才明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具有不同层级的体系,有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有学科内容方面的目标,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等教学目标。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在总目标和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如讲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既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

1.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

依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中《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主线。

《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这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也是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对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面对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必须汲取社会信息的“营养”和学术新鲜的“乳汁”,才能担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要贴近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丢“马列理论”,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说实话、说新话。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中,既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联系社会实际,通过对比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说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人生观教育更具实施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崇尚创新,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喜欢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制作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和选用形象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以极大地缓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给学生带来的听觉疲劳和审美疲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互联网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新空间和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家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要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上教学互动,迅捷、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们所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排解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许多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充分运用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就要用心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口味,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学生面前。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只有用对了教学方法,教师才能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与学的主导者。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课讲好,讲得学生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首先是政治素质,即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深厚的理论功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需要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系统的学习、透彻的理解、深刻的领会、全面的把握,做到以“理”服人。再次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最后是良好的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一些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回答和解释。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发展的节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拓展自己的政治见识,才能与时俱进,以教学改革推动者的姿态始终站在教育发展前沿,完成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夏宝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3]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5

[关键词]人文关怀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10-02

当前,是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物质社会发展与个人精神成长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中共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提出“人文关怀”,十报告里又进一步强调加强人文关怀,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的工作内涵,拓宽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即对大学生在大学生受教育期间的关注,是建立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行为,是实现这种精神范式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立足于青年大学生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给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作为其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职责,还帮助人们找寻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毕生的幸福。正是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以关心大学生思想成长为任务

广大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社会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人生也欠缺完整的规划,往往容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作为引导和鼓舞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利武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成熟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引导、激励和教育等多种方式并用,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弘扬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心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具体内容还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倡大学生勤学惜时,平时生活中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标准,使其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以关怀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为阵地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基本道德的基本内容,高等院校道德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明确社会价值导向;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校训和学生守则的形式明确校园道德理念,运用校园广播站、报纸、学校网站等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运用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以关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保障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各类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当下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在刚刚步入校园开始大学的生活或者即将迈出校园去开始竞聘工作时,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出现诸如苦闷、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应用心理学系联合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向全校的学生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中心所有工作的开展以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中心;以预防为本、发展为主、治疗为辅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为目标,开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为训练;在各个基层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由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组织他们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学校专门成立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纸《心田报》,利用学校宣传条件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 通过专题讲座和报告、心理行为训练和团体培训,传授心理调试方法等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关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大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以关怀大学生的权益保障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怀大学生的权益维护,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通过在学生中设立教学监督员,促进大学生对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监督权;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维护广大青年大学生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学费减免和通过勤工助学获取补助的权利。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必要的条件维护大学生权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注重人文关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提出社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承载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的希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扬中不可替代的后备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始终把大学生的地位放在主置,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必要的。注重人文关怀就从身边开始,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带动学生积极和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这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注重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

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青年学生思想不断健康成长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高等院校注重人文关怀,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发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高校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引导大学生思想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的新模式,同时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解决思想变化中遇到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关心,因人而异地对学生做出适当的教育或引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是研究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规律的需要,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形式创新,用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三)注重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群体形成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人文关怀体现在高校对广大青年大学的教育和思想引导上,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人文意识在学生管理、课堂教学和科研管理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与环境中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四)注重人文关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境,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同时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努力提高青年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形成健康人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做到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理性关怀,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引导大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政治进步、道德提升、价值实现和权益维护,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有的人文目标导向,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代金平.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许冰.浅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民族论坛,200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状况是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专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强调,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设想

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1、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该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2、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3、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途径

(一)科学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

1、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要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2、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可适当考虑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二)统筹策划,编写课程教材。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1、教学内容策划。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是离开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去另搞一套,而是要求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提炼、加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转化为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得到教材上得不到的东西,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教材编写创新。把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组成编写队伍,编写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课程教材。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的创新要由内容创新来支撑,在课程设置已经确定的条件下,课程改革的重点无疑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及时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成果。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征是要用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用理论的力量去推动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我们所传授的理论必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所证实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具有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科学的理论教育,从事这一教学的教师在业务素质上也必须与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要解决教师科研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观念的问题。教师只有确立了科研为本的观念,科研才会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才会对科研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

(三)教学和考核方法改进

1、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要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工夫。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具有现实感,也是和这一“问题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

2、考核方法。考试方法创新,实质是要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从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考试方法,要把握两个问题: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试方法。在考试环节上需要认真地研究考什么、怎样考的问题。因为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会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考核基本原理,目的不是背诵,而是掌握,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才谈得上运用。这就需要转变考试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是把考试的内容局限在考概念、背基本原理,而应该把考试的重点转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以这一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就能够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作用;其次,考试要能够成为评价机制。考试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起到以下的作用:第一,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平时学习不认真,光靠考试前背书本是不能应付的;第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不掌握基本原理,光靠背一些名词、概念是不管用的;第三,使学生感觉到,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掌握了基本原理,考试应该是没有压力的。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会把学习的重点转到掌握基本原理上,而不是死记硬背,更不能靠考前突击。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必须把讲授基本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讲透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并不只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要求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思想和要求、教学规律和环节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来创新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的课程建设改革和创新,意味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识的升华。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央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