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1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分析

1.1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简介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作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教育项目,目的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开发、管理、指导与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门户网站——“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cbern.com.cn)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专门针对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而设计的、免费为教师提供服务的一个基础教育项目。目前,该网站的基本框架和功能已经趋于完善,根据新课程划分的学习领域和学科的资源搜索建立分类。网页分为检索版和目录索引版,设有教育动态、专题项目、资源查找、资源交流、资源展示、在线刊物和合作单位等栏目,用户可按课标、专题、教材、学科、年级、媒体等方式搜索资源。

1.2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情况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从2003年建立以来,总量不断增加,容量不断扩大,服务受众也逐渐扩大。截至2012年7月6日注册用户为905 568人,搜索次数为31 771 154次,下载次数为9 996 626次,共计下载资源总量为392 422gb。即使如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依然觉得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不适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新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涌现出许多新教材、新版本,使得教学资源与教材版本不配套;二是信息化设施供不应求,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还存在教师排队轮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现象,严重影响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三是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产品针对性不强,难以获得一线教师的认可;四是一线教师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只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缺乏对资源再创造的能力;五是一些学校缺乏上网环境,无法下载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六是相比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人数,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注册教师相当少,资源利用率不高。/

2 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是由组织或个人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方式的信息。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应用、共享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末,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伴随着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其理论也相应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知识管理理念被教育领域学者所关注,出现了“教育知识管理”、“教师知识创新”等概念,成为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美国生产力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义的策略,它能够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以能改进实质行为的方式将信息付诸于实际行动。知识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核心是隐性知识的外化(将个人的实践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对比等方式外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共享与内化(在组织内进行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使其通过实践得到内化,并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简单的堆砌、集中,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发掘、提炼,使隐性知识外化,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并且产生知识的创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教师获取资源、保存资源、共享资源、利用资源和创新资源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也是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html/jianli/

(2)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随着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的开展,相关研究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将知识分为员工个人的知识和组织知识。员工个人知识是指员工自己个体的知识,包括技能、习惯、经验、价值观、直觉等,属于员工自身的,可以随着员工的流失而流失。组织知识是指内含与组织实体系统的知识,如组织内的组织文化、信息系统、作业流程与团队协作等,这些都是员工无法带走的知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中,怎样储存、查找、共享与创新知识是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运而生形成了知识管理工作的3种基本方法,即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社区。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论文摘要:《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它丰富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内容,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刘洪波、彭修义、王知津、王子舟等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等问题所作的探讨已经相当深人。2004年,由吴蔚慈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已经将知识管理写人图书馆学教科书,但现有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个别研究。柯平教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研究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整合研究。它明确围绕图书馆学的全面创新这一目标,从当代知识管理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读了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问题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阐述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全面系统地概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展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前沿,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本领域重要文献与观点,然后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特别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甚少”,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就是为了弥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这一空白点。

第二,理论部分。深人浅出地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将知识学、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知识资源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进行了分析,从知识视角研究了图书馆进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管理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馆员的知识角色,最终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这一主题,揭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基础和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三,实践部分。探讨如何对图书馆进行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并提供了国内外案例。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设计,讨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资本,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模式,以及图书馆知识资本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战略知识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第四,再上升为理论。作者在以中外图书馆学体系发展进化为基础,探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发现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基础和图书馆的知识本质,确立了知识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以知识资源论为基础构建新的体系。包括宏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和微观图书馆学创新体系,进行了学科的抽象描述和发展的探索。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文献研究 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图2)。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作者认为该书的框架有新意(图3),

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 on-demand 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虽然该书建立的研究框架 ‘的水平有失水准(图4),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3  5篇博士论文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方法

 

企业管理概论综合性、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树立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管理是对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而应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最后,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职业院校中开设企业管理概论课程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语

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等院校390所,其在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期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中型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此框架下,要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相适应,与生源的具体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

1.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需求经过了数年的激增后持续稳定在高位,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就明确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新需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要目标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同时满足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2.与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相适应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整体条件和水平较弱,缺乏与公办高校全面抗衡的竞争实力,但具有体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的办学优势,应定位于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培养面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比较分析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金字塔型结构平衡关系,工商管理硕士应侧重培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高层精英式管理人才;工商管理本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较强管理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较强业务知识与的管理技能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中高层基础管理人才。

3.与生源的具体特点相适应。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而产生的,这就导致其生源具有知识基础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特点,不具备理论研究基础与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强,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潜质。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应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较高管理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内容;强化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块,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1.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纯理论研究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偏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研究;二是以企业各类岗位职能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增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各岗位职能的内容。现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与美国“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相类似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职业迁移模块的选修课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日益成熟,出现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等诸多新兴热点商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出现了弹性工作制、矩阵式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企业新特点。这些变化使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既要与时俱进,向学生全面传授前沿管理理论与新兴业态知识,又要避免简单地采取膨胀学时的方式,对理论知识面面俱到、面面不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优化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精简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工商管理新趋势;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重视公共基础课

当前,商业领域的浮躁情绪传导到教育领域,使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趋势,不断消减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比重。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同时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强高等数学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外语课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加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对学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夯实专业基础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之道”——即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简专业核心课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适当“瘦身”,减少应用面较窄、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企业管理职能课程有充足的学时。

(4)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

与商业领域热点更换频繁、知识更新快的特点相适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广泛、及时地传递商业前沿理论与动态信息。同时以网络自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定期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提出的“管理技能说”,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三种技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中的要求不同,概念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递减,技术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增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应侧重对学生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从横向上构建“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纵向上构建“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指将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为专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辅修,以提升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是指,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构建“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实习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低年级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学习阶段设置企业认知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意识与学习目标。中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学习阶段,加大校外内实训实验课程比重,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熟悉企业运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高年级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方向和就业方向。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期追踪分析一个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第二课堂活动是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从而使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实践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科学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对课程教学体系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1/3

[2]杨科正.论面向地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教育评论.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