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1

经过多年的试点工作,南京市各中小学结合各自实际,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中小学生廉洁教育

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成为试点城市后,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高度重视,经局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成立了以分管德育工作、中小学教育工作和纪检工作的三位局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宣传与德育工作处、纪工委、中学教育处、初教处、市教科所、教研室、电教馆等处室和部门组成的中小学生廉洁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德育基础较好的长江路小学等十所学校为首批试点校。

1.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市教育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文件精神,以及省、市纪委有关“六进”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全市教育系统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廉政文化、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大家认识到,让学生从小接受廉洁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贯彻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需要,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纠正了少数人中存在的“廉洁教育进校园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药”等错误认识。

2.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健全网络

领导小组成立后,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宣德处、纪工委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协调;中教处、初教处配合参与组织工作;市教研室负责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廉洁教育的研究,具体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学科教学;市教科所负责廉洁教育的课题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市电教馆负责开设廉洁教育网站,搭建廉洁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各区县教育局负责面上的推进工作;各试点学校具体实施。还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网络,明确了工作目标,即南京市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小树立青少年敬廉崇洁的信念;理清了工作思路,即将廉洁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相结合,在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实现“双赢”;确立了工作重心,即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坚持原则,扎实推进,成效初显

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防止出偏差,明确了三项工作原则:即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育资源的“三整合”原则;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统一、情与理相统一的“三统一”原则。目前,不仅试点学校而且在全市各区县许多学校都结合各自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两个主要渠道,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尝试,学生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敬廉崇洁的良好风气在众多校园中渐渐形成。

二、廉洁教育工作的

主要做法和特色

1.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开展廉洁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让教育活动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此,试点工作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定位。

一是教育名称的定位。“廉洁”,词典定义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对于学生教育而言,其内涵应该相对宽泛,可以延伸到诚信、责任、公正、民主、正直、节俭、清廉、守法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它是教育的主体涵盖。“教育”则是手段、方法和途径。

二是教育目标的定位。通过以廉洁为主题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小学会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促进青少年逐步形成胸怀大志、为民为公的理想信念,正直、节俭和清廉的道德观念,自律、守法、民主、公正的法制意识,以及对社会廉政高效发展的监督意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是教育内容的定位。小学阶段主要侧重“启蒙、感召”,培养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廉洁的基本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在思想中播下廉洁品质的种子。初中阶段主要侧重“明理、立志”,培养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了解在学校、班级公共生活中廉洁自律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奠定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高中阶段主要侧重“修身、践行”,培养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思辨,认清一些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危害,进一步关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权益,树立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诚实正直、遵纪守法等廉洁品质,确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是非观。

四是教育原则的定位。一是正面教育原则,即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为主进行教育。二是可接受原则,即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三是心理保护原则,即教育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保护身心健康。四是整合原则,即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育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五是浸润原则,即在日常教育中实践和感悟,做到潜移默化。

2.精心统筹,增强实效

廉洁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各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把廉洁文化自觉地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及师德师风建设中,在开展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四个统筹”,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一是教育力量的统筹。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校园内,以班主任为主力军,将学科教师、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德育干部等教师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校内的整体合力,廉洁教育不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内全体教师的职责;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廉洁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敬廉崇洁的思想,有的学校还开展了“争当家庭廉政监督员”活动,请家长协同学校注重培养孩子“诚信做人,勤俭做事”的习惯,形成“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学校、家庭互动,学生、家长互动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家校教育合力;加强与社会教育的统筹,学校积极与所在社区合作,依托各类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廉洁教育活动。

二是教育内容的统筹。各校把廉洁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相融合,这样做非但不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南京市考棚小学长期形成以精神建校育人为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在廉洁教育实践中,他们发挥学校德育特色,在廉洁教育工作中突显廉洁的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品质、树立远大志向,取得较好的效果。南京市人民中学开展“道德银行”活动,把廉洁教育融合其中,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是教育形式的统筹。很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廉洁教育的形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各学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园网、班级黑板报、阅览室等宣传舆论阵地,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文艺表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比赛、廉政漫画等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四是教育资源的统筹。为了营造廉洁教育的环境氛围,做到“润物细无声”,各校一方面利用文化墙、黑板报、宣传橱窗、展板、电子屏等校园媒体,展示有关廉洁内容的法律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和名人名言;另一方面利用校内广播、电视、班会、校会、升旗仪式等载体,积极开展廉洁教育的宣传。与此同时,市教科所、教研室、电教馆等单位在课题、教学、网络三方面共同挖掘教育资源。南京市电教馆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市教研室加强品德、语文、历史、政治教材的研究,指导广大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提炼、归纳廉洁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廉洁教育的思想;市教科所加强对在中小学中开展廉洁教育的理论指导。

3.多层推进,有效实施

为了在廉洁教育工作中更好地体现“三贴近”、“三整合”、“三统一”的工作原则,市教育局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实践与研究工作,以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学科教育方面。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融入廉洁教育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市教研室、市职教教研室的教研员为组长,成立了小学、中学、职业高中三个廉洁教育学科教学指南编写小组,人民中学、长江路小学等校的语文、政治、历史、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对教材里与廉洁教育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廉洁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廉洁品德教育。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职中四个层次的《南京市中小学廉洁教育学科教学指南》己编印成册,分发至有关学校。围绕着《指南》,在备课、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廉洁教育教学案例评比和课堂教学评比。

课题研究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廉洁教育的科学性,将中小学生廉洁教育纳入课题研究,制定了“南京市中小学廉洁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并申报“十一五”省级规划课题。课题组相继到学校进行了课题论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了各个学校的子课题方案。长江路小学进行廉洁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南京市财经学校进行廉洁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浦口新世纪小学进行廉洁教育竞争机制的研究,郑和小学进行廉洁教育环境建设的研究,浦口三中进行廉洁教育家校互动范式的研究,旅游营养学校进行廉洁教育勤俭意识养成范式的研究,人民中学进行廉洁教育主体性教育范式的研究,考棚小学进行廉洁教育为人示范范式的研究,南京十二中初中部进行廉洁教育生活践行范式的研究等。

网站建设方面。2005年9月1日,南京市开通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廉洁教育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学校、学生创建了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网站包括“廉洁法规”、“廉洁警句”、“学校联盟”、“廉路心语”、“域外广角”等11个栏目。廉洁教育网站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体现政策性。提供廉政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报道教育部门有关廉政建设的重要新闻。二是发挥范例性。选取了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故事,给学生提供先进典型的正面案例,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三是增强趣味性。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适合于他们看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四是提高互动性。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把说教性的教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性的学习。在网站上设立了试点学校自己的网页(为全市中小学校都预留了空间,便于更多的学校参与到廉洁教育中来),学校可以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试点学校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报道学校廉洁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对廉洁教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抒发感想,也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推荐给网站,供大家共同学习。校与校之间可以利用网站进行交流,加强活动开展的互动性。今年将利用网站开展全市“敬廉崇洁,知荣明耻中小学生网络征文活动”。

网站的开通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中小学廉洁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在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也为当今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探索一条新途径。

4.拓展内容,创新手段

各中小学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从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把廉洁文化自觉地融入到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及师德师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大家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廉洁,更不能停留在只会说一些反腐倡廉的口号,而应着重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培育。

教育内容方面。小学阶段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立足教材,适当拓展,把古今有关廉洁的故事、格言、诗词、电影等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荐。初中阶段着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组织他们走出校园,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关注廉政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思考。高中阶段因为学生即将面临走向社会,适宜组织他们走访纪检、监察等部门,了解政府的廉政政策,引导学生认清腐败的根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手段方面。利用校园内的橱窗、墙壁、走廊、黑板、校刊等有形载体,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利用校园网、班队会、晨会、校外教育基地等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有校园剧、歌舞、小品表演,有漫画、书法、征文、摄影活动,有读书、辩论大赛。鼓楼区“争当家庭廉政监督员”活动,长江路小学的节约金点子征集,浦口新世纪小学的模拟法庭,五老村小学廉洁教育童谣创编等等,都是教育手段创新的结果。

三、几点体会

1.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高格调,低起点,科学化”。

2.在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工作,要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必须把廉洁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2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3

当前,随着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请您谈谈和平区的做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均衡入学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教育阳光”,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公平升学,破解难题。我区严格执行市教委招生工作要求,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为落实好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小学率先在全市出台了抑制无序转学的学籍规定及有和平区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现了“六升七”100%推荐,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择校热”,推进了学龄儿童就近入学。

初中阶段,我们采取“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基本原则,基本解决了“择校”问题。2010年,我们制定了《和平区高中指标推荐分配方案》,逐年扩大指标定向分配比例,从2010年的10%扩大至2012年的40%,逐步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评价方式。为确保各中小学班额符合本市有关规定,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各中小学班数、学生数等相关信息汇总统计,中小学科、督导室进行随机监控与督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严格控制班额。

二是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辖区内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将其纳入和平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区教育局与区流动办密切配合,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区政府保证足额资金投入,特别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首批现代化达标时,进行了提升改造,硬件条件实现了一流,使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学校在生活上、学习上、习惯培养上,对随迁子女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时体验集体的温暖。

三是让残疾儿童青少年享受全纳教育。为确保户籍在我区的3~20岁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不让一个残疾儿童青少年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及各街道紧密配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务,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学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体系。

如何继续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和平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和平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纳入了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和平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四个一流”的办学目标。“四个一流”,就是造就一流的校长群体,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校舍环境,形成一流的学校风气,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前提。

为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监督,完善义务教育监测机制。2002年,我区作为天津市唯一的项目区,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任务,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与义务教育监测相结合的机制,探索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职能的新途径。我区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2007年、2009年在全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11年,我区在市内六区率先成立了和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下设的区教育督导室吸纳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和年轻干部充实扩大专职督学队伍。完善了督政与督学并重,以督学为主的督导工作机制。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在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综合督导的同时,对新一年级、“六升七”、民办校招生、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三好学生评选、课程计划执行情况、中小学班额、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年进行专项督查,并加大限期整改的力度。

二是加强引导,出台各项保障政策。我区教育局制定相关文件,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作出明确要求,并进行专项督查,以保证开足开好课程。我们制定了《关于提高和平区义务教育巩固率的措施》,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毕业班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加强学籍管理,每学期定时公布各校义务教育完成率情况。2008~2011年,全区一直保持小学、初中阶段巩固率100%。

我区认真落实体育课程要求,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赛上,我区团体总分名列市内六区第一。6所学校被国家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单位。2009年在波多黎各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游泳锦标赛上,我区运动员获得5个冠军,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我区把市教委倡导的高效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相继制定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减负“八项规定”和“八条措施”,校长、教师签署了减负协议书。制定《和平区关于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指导意见》等文件,召开两届教学工作会议,推进常态课“增效减负”。督导室、中小学科、教研室联合下校视导,并组织教师观摩优质课、高效课,努力实现“增效减负”。

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管理持续上水平。受市教委委托,我区编写了《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一书,在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推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2012年7月和9月,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和国务院纠风办调研组两次到我区第十九中学视察工作,对我区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给予很高评价。9月21日,市教委在第十九中学召开“天津市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现场会”,市纠风办、市教委领导出席,全市16个区县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参加了现场会和观摩活动。

我们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2003年,我区率先建立了教育城域网,基本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 2007年成立了独立法人单位的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承担区内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建设、评价与管理等工作。在软件应用上,我区已统一部署了协同办公平台、学生学业成长分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人事管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上教研平台、教育技术装备系统、邮件管理系统、校讯通系统等十多个应用平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初期,成立了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校园网站评比机制、优秀网络管理员评比机制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区域而言,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不同,推进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核心目标以及具体路径也不同。和平区直面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教育公平性和普惠性有所提高,但距离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完善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何在实现基本均衡后,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您如何理解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和平区教育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要拉平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是要求每所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特色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办成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当前和平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强力打造优质特色学校群体,促进学校多元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全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整体水平,全力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理解特色学校建设中的“特色”?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特色之所以称为特色,就应该是学校办学最出色的部分,是被全社会认可的部分。追求特色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先进,模式新颖,管理科学,过程独特。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学校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构成了学校特色的内核,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部分学校对学校特色的提炼总结还需要进一步升华。经验总结式的特色较多,在特色建设中,如何有意识地自觉进行设计、提炼、概括、形成共识、推动工作,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脱离学校实际的特色绝不是特色。学校特色必须生成于校,根植于校,发展于校。我们要从学校实际、传统底蕴、工作优势、环境资源等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形成浓郁的本土气息,构建鲜明的个性特征。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高中校的特色办学目的是适应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的要求,在办学体制上、在未来人才培养上要找准定位,尽量避免雷同。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者都认为,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共性的要求多,在特色的创建上并不完全强调“人无我有”的独特,而是从实际出发、符合学校需要、适合学校发展的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特色。

学校特色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始终处于一个螺旋式的发展之中。有些成效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建设,才能稳定。有的学校换一任校长就换一个特色,有的学校对选定的特色方向不专注,常有动摇。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孕育、积淀与总结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深入实践,千番磨砺,避错就真,决不能毛毛糙糙,急功近利,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学校是在探索教育规律、探索培养创新型预备人才的办学模式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形式所能办到的。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必须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牵牛鼻子,不拉牛尾巴,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功效。有的学校以为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学生参与面广,就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其实这是误解。学校特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力图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统领学校整体工作,但是深度、广度、实效性都还有待加强,怎样让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统帅,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近年来,和平区在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绩?

■我们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已经有3年多的实践积累。早在2009年,我们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举办了“和平区校长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论坛”,并且多次派工作组到外省市做专题学访,还邀请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敏勤所长做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办学”专题讲座。

和平区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标志性的三个会议是2010年暑期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和2011年、2012年暑期学校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2010年暑期,教育局组织校长、教科室主任,在塘沽召开了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会上,市教委中学处黄炎处长和中央教科所科研处陈如平处长分别做了专题讲座,帮助我们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拉开了全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序幕。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校长;办学特色;内涵发展;教育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7.1

文献标识码:B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以下简称“养正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校园面积由于广园西路的扩建而不断地缩小,学生来源主要是靠出租房子和村里分红的当地农转居村民子弟以及在学校附近商圈经商的流动人员子女,原属白云区教育局管辖。2005年8月区域调整后,划归越秀区,由越秀区教育局管辖。

并入大越秀,养正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秀区名校林立,各有特色,生搬硬套名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只会是东施效颦。

因此,必须学会发挥自身的优势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特色鲜明的舞台,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一、科学规划,理念先行,布局学校发展特色

1.追溯校名的由来

(1)私立养正小学:秀才办学。据广州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核准私立养正小学校立案,批文号第683号,立案时间为“民国”十七年四月三十日。养正小学的前身是私立养正小学校,校名是当时的秀才先生起的,养正小学的“养正”源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体现了秀才先生办学的初衷。

(2)虽经易名:不忘初心。虽新中国成立后易名为王圣堂小学,“”期间改名为新风小学,但1990年还是复名为养正小学。学校虽经几次易名和重建,但“养正”思想却始终没有改变,它成为历代养正人矢志不移的育人信念。

2.确立特色,引领发展

“养正”,出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意思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养正小学以“爱国、尊师、养心、正行”为校训,以“养心正行、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通过“以家庭教育指导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养正教育”办学特色,实现“育文雅品正学生”育人目标。

二、文化经营,润物无声,丰富学校特色发展

1.校园文化彰显教育追求

学校养正楼的养心梯和正行梯分别设有德育和环境教育宣传栏,把学校的发展史向学生娓娓道来;环境教育宣传栏以水滴、波浪、帆板的形式,把当今十大环境问题一一向学生呈现。两个楼梯两大主题的宣传内容是养正小学德育教育的两条主线。

养心梯和正行梯两头走廊分别是各学科橱窗以及荣誉公布栏。各学科橱窗造型并不是单纯的长方形,而是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成各种独具匠心的图形。走廊两头的十个学科橱窗是养正小学学科德育渗透的辅线。养正小学的班级布置由学校规范要求和班级自我设计相结合,规范化和个性化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凸显班级特色。在班级静态文化建设中,养正小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人性光泽的精神家园氛围。

2.理念文化提升教育核心

校训是学校的文化名片,它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风格和人文色彩。养正小学的校训是 “爱国、尊师、养心、正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养心正行,全面发展”正是从校训内涵中提炼出来的。养正小学的校训能给师生以心灵的启迪,它是养正小学的办学宗旨,它作为一种人文底蕴、一种精神积淀贯穿于学校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中,赋予学校以永久生命力和精神动力。

3.制度文化保障教育实施

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当制度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便会转化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养正小学始终坚持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养正小学对现行制度进行梳理,分类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形成了《养正小学管理章程(二)》,老师人手一本。在实践中,制度具有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持秩序的约束作用。

三、科研支撑,实践提升,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2003年,养正小学承担了“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12月结题。2004年12月,学校又接受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承担了该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探索城郊结合部学校家庭养成教育指导的科学方法,成为全国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2008年11月 “家校配合养成教育研究”结题。2009年6月在首届“越秀区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中,课题“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荣获三等奖。2006年4月学校申报了广州市教育局“十五”规划课题“外来经商家庭子女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2008年9月结题。“外来经商家庭子女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在2009年11月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养正小学承担的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养成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研究”,通过改变评价手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逐渐向着“以家庭教育指导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路子迈进。2010年11月养正小学家长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

四、正确引导,活动推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1.教育到位,明确意义――以规养正

养正小学注重“两大会”(教师大会、学生校会)的召开,由校长作动员、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学生认识,明确养成教育的意义。常抓“两小会”(班队会、晨会),落实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坚持“十分钟诵读”行为规范三字歌、《养成教育童谣》,熟记规范要求。在教育中养正小学突出集体教育,强化个别教育,让养成教育德育活动入心、入脑。

2.行为引导,反复训练――以行养正

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就能实现的,还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养正小学所采取的方法是严格、反复。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3.评先引领,激励典范――以典养正

随着德育科研课题的深入,养正小学逐步完善了一套发展性评价方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评价内容,旨在促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养正小学建立了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日检查、周小结,每两周评出“星级”班级,每学期末再评出“先进班” “文明班”;月评出学习智慧星、遵章守纪星、文明礼仪星、身心健康星“星级”学生,期末评出“五星级”学生并颁发奖状。

养正小学于2015年10月30日被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评为第二批越秀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养正小学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始终体现教育创新,体现与时俱进。一所学校既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更要突出特色发展,并以特色发展作为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唯有如此,才能给学校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才能丰富办学内涵。

参考文献: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创建过程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凸显学校个性,提升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

二、创建背景与基础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转型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需要。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从XX年联合办学伊始,我校就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先后经历了“特色项目”开发和打造“学校特色”两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立足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项目(XX年至XX年年)

1.多元发展的学校德育:(1)变传统家长会为开放的“家长论坛”、“专家讲坛”、“家长委员会”,开发与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效率;(2)变传统的家访为动态发展的“创建‘学习型家庭’”,制定创建条件与评价指导标准,设计创建活动记录与评价本,清晰呈现创建全过程,提高创建成功率;(3)变传统师德建设为自主修炼的“师德论坛”,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确立论坛主题,以论坛形式促进教师自觉修炼与提升;(4)变单向的师德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多向互动的师德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5)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以主题体验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基地,以家庭为练场的德育践行,开发了“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我爱书香之家”、“东城文化一日游”、“走进对联世界”、“保护东江水资源环境”、“我爱我家——共建理想家园”、创编《花园小学一日行为规范儿歌》、“每周一歌天天唱”、“教育经典日日诵”等践行项目,引导学生全成经历并体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情、意、行。(6)率先推进心理健康教师c证培训,倡导“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导师”,把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入小学德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显著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2.绿色动态的校本教研:(1)变传统教研为多元动态发展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把课例展示、课例研讨与教师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发挥本校名优教师作业,使专业引领贯穿于教师学习反思、同伴交流的全过程;(2)变单兵作战的传统公开课为多形式多层次的“磨课”,如“同课同构”“同类共构”“同课异构”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动态的磨课过程即评价研讨、课例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3)制定《花园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引》与《课堂观察记录表》,以课题评价与课题观察引导课堂教学的优化,以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实践,减少随意性,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

3.活泼开放的第二课堂。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自编韵律操、武术健身、“练字育人”、“诵读经典,书香校园”、射击、主题中队会、大课间活动等特色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中期探索:整合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特色(XX年至2010年)

精心设计与实践特色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办教育的科学的工作作风。我们力求在教育实践中探寻教育最本质的规律,摒弃好高骛远的“作秀”式的浮夸做派,注重承前启后,减少短期行为,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把教育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有机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把每一个特色项目做细、做实、做精,努力从每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研究中获取有价值的大成果。事实证明,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与我校的自身特点与教育优势资源高度吻合,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它们为我们打造学校特色提供了一个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让我们从一个个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至触及教育的实质层面。再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一个个有深度的“小”问题,提出有新意的命题或观点,这样,就为发现有重要价值的“大”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了坚实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题大做”成果作为基础,就可以深入地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层面发现和提出教育的“大”问题,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关键点,打造特色项目精品,进而走“大题大做”的教育创新道路。通过对我校六年来的特色项目进行整合与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本质规律,融传统教育精华与当代素质教育精髓为一体的教育之路,即生态教育之路,已经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学校特色。这“学校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1.生态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点双翼”的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结构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点,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点的“学校德育文化网络”、“家庭教育文化网络”、“社会实践文化网络”。我校以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更新德育内容,“渗透感染,环境熏陶,协调发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优雅自然,宁静致远”的思想素质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倡导自主自觉自律的养成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绿色校园•精神家园”的生态校园文化、“履行责任•共营理想”的生态家园文化、“孕育心灵•精彩人生”的生态践行文化、“双向互动•和谐共生”的生态关工文化……以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按照系统网络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学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师生与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态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着力于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课”为载体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绿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优化,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科研的高度统领校本教研,拓宽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模式,引进文献综述法,规范科研程序,帮助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教研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校本教科研层次与实效。

3、生态工会文化特色。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校密切关注教师的健康与生存状况,把改善教师状况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团队根据教师本身的状况和需要,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在学校工会协调组织配合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如登山、开联欢会、打球、看电影、聚餐、野炊等等,促进教师与工作、生活、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目标

通过全面调研与整体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生态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已经十分鲜明。

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与以往的“环境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利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而“环境教育”仅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忽视了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的功能。二是“生态教育”具有明显的“场”的特性,这是“生态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质的不同。“生态场”与“磁场”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传递性,它能实现“场”与物质的转化。“环境教育”则没有这一特性。

1.远期目标

通过生态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态教育素养,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 中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适应生态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把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律自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与学习习惯。

3.近期目标: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论证

特色学校不是由外而内的增设附置,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自内而外的挖掘与提炼。“实践是真理唯一的检验标准”,我校近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学校本身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发挥了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相应的工作与管理制度,生态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学校主要工作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办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我校遵循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优势,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

五、创建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6月)

1.创建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学校向上级部门申报核准本校特色创建方案;

2.成立创建特色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实施部门,组织学习生态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把生态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教育领域中具体可行的工作策略;

(1)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特色教育的组织领导、协调与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2)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负责特色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策划与工作实施;

(3)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创建工作的科学规划、实施步骤、学术指导和效果评估。

3.全面构建生态教育文化网络,在学校各个教育领域开发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活动项目,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并把创建任务落实到各个实施部门。

4.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1)在各学段基础课程渗透生态教育系列;(2)设计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3)开发生态教育校本教材;(4)形成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精品系列。

5.制定创建运作保障机制,搭建好生态教育成果共享平台(校园网展示交流与创建论坛);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创建的关系,处理好学校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得以系统性、长期性进行;

6.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以科研手段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7月)

1.各部门全面实施活动项目,把每一项教育活动做精做细,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模式,积累和丰富生态教育经验,形成本校特色的生态教育;

2.定期举办生态教育主题论坛,共同研究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3.每年举办体生态教育特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4.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课题成果奖项;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教育校评估命名。

5.总结阶段性成果,对创建工作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总结生态教育经验,推广特色学校创建成果;

2.继续完善和优化生态教育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6

1.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685.76万人,比上年增加261.3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67.75万人,比上年增加18.1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285.43万人;在校生14458.9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专任教师908.98万人。

(1)小学

全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比上年减少1.27万所;招生1714.66万人,比上年减少22.13万人;在校生9695.90万人,比上年减少230.47万人;毕业生1641.56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4%和99.86%,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小学教职工553.85万人,比上年减少4.64万人;专任教师558.55万人,比上年减少1.94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36:1,与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9061.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48.8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7.2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8.1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4.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6.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0.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初中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32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9所),比上年减少901所。招生1570.77万人,比上年减少63.96万人;在校生4763.06万人,比上年减少303.74万人;毕业生1660.7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0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与上年基本持平。

初中教职工393.91万人,比上年减少0.51万人;专任教师350.44万人,比上年减少2.02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2%,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3.59:1,比上年的14.38:1有所降低。

初中校舍建筑面积47582.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35.8万平方米。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7.4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9.0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4.5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5.7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75.0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

3.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比上年增加8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613人;在校生37.88万人,比上年减少2.00 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学生4.09万人,听力残疾学生10.11万人,智力残疾学生18.67万人,其他残疾学生5.01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50万人,在校生19.9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30%和52.74%。特殊教育毕业生4.86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

4.普通高中教育

全国普通高中13509所,比上年减少179所;招生844.61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降低0.73%;在校生2467.1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增长0.50%;毕业生791.50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增长0.48%。

普通高中教职工246.2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专任教师159.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2万人,生师比15.47:1,比上年的15.77: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44%,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