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例6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1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素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委、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社会全方位的整合与结构重组;大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其思想状况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就从本质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更应处理好这个机制中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有机体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行调节的组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和内在调节的方式和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主要含义是指:第一,它是思想政治工作各构成要素的总合;第二,它的功能是相关因素的耦合,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依赖于各要素功能的健全;第三,它是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的运行着的动态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领导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队伍建设机制、控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评估机制等七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状况及其组合方式影响和决定着整个机制的功能;各要素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在整个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离开了整体的机制,其各要素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有机体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自行调节的组织;其功能大于构成有机体事物的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和新功能。这些要素环节, 一环紧扣一环, 缺一不可, 一个机制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整个工作。

只有通过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并加以切实的贯彻实施,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高校领导干部是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维护学校稳定的保证;是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纽带。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工作作风、决策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和谐团结,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制度建设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基本要素。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只有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才能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队伍建设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核心要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支高效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处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控制协调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方法要素。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的控制协调机制是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运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控制协调主要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并使这些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一种合力。

激励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动力要素。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为了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有效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保障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基础要素。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就是为了保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各责任单元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反馈评估机制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制约要素。它通过科学的反馈,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怎样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及各要素、效果及社会价值进行实事求是、科学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纠正偏差,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内各要素的关系,使之有效运行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来看,建立完善领导机制,就是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党政要齐抓共管,党委书记、校长要亲自抓,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组织各方力量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是基本,领导的重视依靠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制度来制定实施计划、方案。一套好的制度会使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反之,领导再重视也会被束缚住手脚,开展不下去,徒劳无功。队伍建设是核心,领导的重视依靠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制定出来的方案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来执行。没有一支好的工作队伍,再好的决策、方案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支优秀的工作队伍在执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原计划与现实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这就需要运用控制协调的方法来调整原计划或执行过程中的途径来达到相同的目的。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评优表彰活动,评选出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中的先进典型,并在教师节进行隆重表彰。大力推广他们的经验,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激励作用,为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良好的导向。保障机制是基础,学校根据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特点量化工作,实事求是地确认其应得的利益,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设立思想政治工作者岗位津贴,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住房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中。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良好开展。没有一个好的决策,依靠好的制度,通过一支好的队伍,运用各种方法贯彻下去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工作成果需要及时准确的反馈回来,检验成果,积累经验,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涉及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来做。只有把党、政、工、团、学各自力量有机地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一)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这种核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高校的党委与各级党组织是一个互相连接不可分割的组织体系。党委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监督、支持、发动、领导和“党管干部”上;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和实际,制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校的贯彻执行;支持行政领导行使职权,支持教代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争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师生员工完成改革和教学等各项任务;统一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会、学生处、共青团的工作;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政工队伍的建设。

(二)行政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组织负责作用

这种地位主要体现在参与、重视、确保、支持和检查上。行政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政共同负责、参与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在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抓好各级行政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实行民主管理,支持教代会、工会开展工作,在检查教育教学的同时检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工会、学生处、共青团是党联系教职工和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要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共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

在党委的领导下,在行政的支持下,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创新、主动地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会的工作要紧紧依靠广大的教职工,协助党政领导抓好教职工的思想建设和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教育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组织教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于人,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学生处、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在日常管理中狠抓落实,团结和带领青年学生共同创造严谨、科学、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志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一个大的系统,是由这七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运行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依靠少数人能够做好的,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力量。高校党委只有把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才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得到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永强,《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殷一璀,《开拓创新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7年03期.

[3]张振平,朱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探》,思想教育研究 ,2005年.

[4]李兵,《浅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周永军(1982-),男,山西五寨人,助教,硕研,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所挂课题:

1.课题编号GH-12005;课题名称:高校与中小学德育队伍沟通机制的研究 大同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 教育对象 关系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科学定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相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成熟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引导教育对象养成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备主体性,即使身为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了主体性,切实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率。因此,有否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条件,不断增强主体性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荀子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怀。”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以人为本”的良好动机和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巩固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教育对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客体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客体,如每个干部、教师、学生等;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客体,如共产党员群体、共青团员群体、学生干部群体、教师群体等。而狭义的客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组织。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不成熟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思想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塑造下发生主体所希冀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同于一般物质客体的根本特点之一。正是由于教育对象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因而只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不能因此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地位。

三、正确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的关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地位平等观念。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主体间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地位又是相互转换的。教育者首先是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也能成为教育者,也往往要成为教育者。教育者之所以是教育者,不仅是因为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角色的安排;而且更是因为教育者具备了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了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的掌握,事先进行了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和思考,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教育对象之所以是教育对象,是因为他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义务。因为,每个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也才能转化为合格的教育者。因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除了存在着先受教育与后受教育,专职从事教育工作、兼职从事教育工作还是非教育工作岗位之外,没有其它的本质差别。

2.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和谐互动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信息和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主动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教育对象起积极主动作用,通过参与教育过程,选择接受或拒绝教育影响,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活动。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

3.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享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精神共享,在社会生活中人需要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在共享中促进相互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应该具有共享意识,都应该成为集体思维中的一个和谐音符;任何信息都应该成为也可以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流动和交换;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并享受群体中所有人的全部意义,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在这种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认真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新起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236.

[2]荀子集解.上海书店,1986.20 .

[3]邓小平文选(2)[M].人民出版社, 1994.10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3

1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1.1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主要动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系统,两者有着共同的德育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并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不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有效、有力的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最终影响德育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形塑思想政治工作的课外教育资源,旨在密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联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综合、融合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使之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功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1.2协同论是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内在理论根据协同论认为,为实现大系统总体目标,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它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实现系统优化就要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两者基本理念和德育目标一致,关注的侧重点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的途径相得益彰,应该而且必须相互合作,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努力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首先应该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按照不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拥有的课外资源分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四大类。

2.1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理论功底较深厚,但长期以来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了解各院系的学生工作,也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就业经历,与学生的关系较疏远。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同样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但是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职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反,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熟悉学生和学生工作,擅长组织各种比赛,大多有企业就业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并不是科班出身,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

2.2物质资源这里所说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素质所需的场地和经费。物质资源是最基本的资源,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任何教育活动都无从谈起。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有一定的专门的学生活动经费,虽然非常有限,往往对一些需投入经费较多的活动和项目有心无力,但是毕竟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没有独立的财政收入和经费。后来中央明确要求各校每年拨给思想政治理论部生均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落实这个要求,但是随着上级的督查和时间的推移,认真落实这个政策必是大势所趋。显而易见,这笔经费将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

2.3实践资源实践资源,也称活动资源,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所能支配的开展实践教学所需的基地等资源。团委和院系学生处组织负责的各类竞赛、讲座、活动、实习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传统的实践资源。之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并不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实践资源可以说是零。近年来,全国思政界都开始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广东省的改革令人瞩目。在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的大力推动下,实践教学得到极大重视,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还率先建立了校内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所。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巨资建立了德育实训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耗资60万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研练中心,此后更是将实践教学延伸到校外,努力与众多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大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这些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新生的实践资源,并将发挥重要作用。

2.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网络课程、优质课程,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网页上浏览课程相关的信息、图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等资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还尝试建设了网上实践教学实训室,以求更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虽然还是初步探索,但勇气可嘉,前途光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也都有自己的网站,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势,本来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两个系统的教师很少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和条件。此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各有自己独立的物质资源、实践资源和网络资源。这些资源的性质和内容相似或相通,本可以实现共建、共知、共享。但是由于这两大系统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这些资源的重复建设、闲置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试想,如果协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党团学生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内耗,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办事情,必将大大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的途径

形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精诚合作。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通过认同性整合,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制度性整合,推动协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功能性整合,提高协同教育的实效性。

3.1认同性整合,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资源是人建设和利用的。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切实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这就是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资源的认同性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老师要正确认识对方,取长补短,共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实际上这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教师不能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三贴近”,才能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魅力。党团学生处等相关老师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方向性。解决了思想问题之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党团学生处等相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还应该统一德育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彼此的行动,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4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important path.Need al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cooperation, construct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ity; 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第三,推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历史、社会、法律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落实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的挂职锻炼工作,在实践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实践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素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参与机制 制度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制度、规章、运行程序等,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良性双向互动,进而实现实践育人、社会环境优化的目标。这一机制以高校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为着眼点,以实践育人、社会环境优化为最终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机制的运行状况取决于制度制定和运行的状况。机制的保障过程就是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相关制度的过程。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形成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行为规则和办事章程。广义的制度包括国家、各级政府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也就是制度框架或制度环境。狭义的制度,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规范本部门所属单位或本单位所属人员或个人活动而制定的程序性条文,也就是制度设计。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人行为的规制。“制度反映着特定的价值观,它们是价值追求的手段”。[1]通过对高校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双向互动行为进行规制,进而实现实践育人、社会环境优化的目标。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无论是广义的制度还是狭义的制度,都是任何一种社会机制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不仅规定了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而且反映了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的保障过程就是建立健全一系列使机制各组成要素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的过程。由于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制约性和稳定性,有了制度保障,就能促使高校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良性双向互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构成这一机制运行的制度框架和制度环境。当前,我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政策和法律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甚至有的制度既是政策又是法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政策保障体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问题。全国层面的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该文件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部门层面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这些文件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健全社会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与此同时,中央领导也多次发表讲话,表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问题的重视。如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问题的高度重视。但是,深入到这一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政策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缺乏前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系统工程。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预见性。但多数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台只是为了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

第二,缺乏约束性。部委级以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多使用通知、意见之类的文种,只有少数的规定、决定,缺乏硬性规定。

第三,缺乏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指导性、原则性强,程序性,步骤性弱。

第四,缺乏配套性。从纵向来说,前期政策的完善不及时,没有后续政策作补充;从横向来说,政策之间衔接不够。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政策存在这些不足之处,因此它的执行效果就不够理想。当前,我国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政策,增强它的预见性、可操作性和约束性,注意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问题,政策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配套,才能明确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保障的主要功能在于依据国家强制力来规范和推行社会主导的教育价值,同时,抵御和消解社会中的不良影响力,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与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良性双向互动。

从现状来看,有关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运行是我国法制工作的薄弱环节。

第一,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立法不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更少。

关于教育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等。2004年,国家专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教育行政法规。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散见于这些文件中。

第二,从立法质量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立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渊源,其法律效力低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法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匹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原则性、指导性强,程序性、可操作性差。它主要表现为倡导性规定,如何做、怎样做的程序和步骤,不做的法律后果等缺乏具体的规定。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不足。它的发展比较滞后,总体上处于一种后发性的被动式补救状态,没有发挥法律的引导功能。另外,相关的法律不配套,没有形成法规体系的合力。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立法与政策的不足存在类似之处,是因为两者的界限并不分明,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政策占主导,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政策的缺陷也会通过法律的不足表现出来。在十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要加快由政策主导型向法律主导型转变。

鉴于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方面的立法现状,当前我国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建立、健全、落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法律、法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以美国为例,1991年4月,布什政府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2:教育战略》;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2]。《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但要求学校要做的无、暴力、武器、酒精和有良好的法律与充满好学上进风气的场所,而且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参与促使青少年增长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感情的活动。[3]48-51该法对社区、社会各界、传媒、宗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作用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法国制定了针对公民教育的《教育指导法案》,对政府、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它是法国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公民教育的法律保障。依据此法案,法国成立了全国性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统一领导社会参与工作。[4]这些为我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法律保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制定保障社会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法》或《公民教育促进法》。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主体明确其责权利,能够预期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其行为,发挥法律的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作用;在这部法律所能调整范围内尽可能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第二,健全已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注意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与配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为这一机制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单靠一部法律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要调动企业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对它实行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措施就需要相关法规政策的配合。

第三,落实现有的法律制度,使它由文本上的静态法条转化为现实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动态的法律。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的权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律文化土壤;综合运用以法律为主的治理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和高校周边的监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健康的环境。

二、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制度保障体系

为了将国家各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到实处,高校所创立、制定并实施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构成狭义层面的制度,也就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在制度框架内制定的,它必须符合制度框架的要求。制度安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会发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围绕实践育人目标,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各项制度,用于调整实践教学各方面的关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行为有章可循,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制度按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三类,即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责任管理制度。日常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保障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对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制定的日常行为规则。如针对学生管理制定的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实践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等;针对教师管理制定的培训、进修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工作管理制度是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工作或活动加强管理,保证其顺利有效地进行而制定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则。如实践经费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登记制度、实践基地建设制度等。责任管理制度是为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中教育主体的分工与责任,保证教育主体按照自己的职责有秩序地,协调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行为规则。如教师岗位职责制度、行政部门岗位职责制度、实践教学事故的认定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中,应把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并加以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决策、管理权力、管理投入、管理任务、管理效果责任到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责任管理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体系,三者才能形成制度合力,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问题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系统性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规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构建一种有章可循的稳定的工作机制,理顺各主体之间的责权关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主体能够预期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当前许多高校制定了不少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规章制度,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意识差;各个部门的制度之间协调性低、配套性差;制度运行不稳定等。所以,制度安排不在于制度的数量,关键在于制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协调运行。高校应建立适应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并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另外,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制度安排不能故步自封,也要进行变革和创新,在制度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运行的政策、法律体系和高校自身的制度体系是密切配合、相互作用的。政策、法律体系作为制度框架,制约着高校的制度体系,高校自身的制度体系必须遵守相关政策、法律体系的规定;高校自身的制度体系是政策、法律体系的具体化。这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制度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坚实后盾,在高校与社会的良性双向互动中实现育人目标,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闵小平.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安康师专学报,2002(4).

[3]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6

关键词: 儒家“仁”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建设 研究与应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迫切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队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儒家“仁”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要求,对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认为,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仁者爱人”的人本之道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泛爱众”,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韩愈提出“博爱之谓仁”。这些都体现出了“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的人本之道。儒家“仁”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冲突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任何时代,这种仁者爱人的人性关怀有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是肯定“克己复礼”,强调以礼修身;二是要求“为仁由己”,强调内在道德的自我建立。在这里,儒家“仁”的思想被上升为一种道德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生产的发展。

(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有忠诚、诚信的意思;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有原谅、宽容的意思。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忠恕之道,即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宽宏大量。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地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忠恕之道不仅是待人接物的准则,而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

二、儒家“仁”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教育管理工作理念落后,敬业和奉献精神下滑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深挖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儒家“仁”的思想以其先天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精神天然地契合了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这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儒家“仁”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儒家“仁”的思想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要求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要做到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这一思想体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每一种角色都要求具有良好的素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儒家“仁”的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是有助于树立理想信念;二是有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有助于树立乐于奉献、爱生敬业的精神;四是有助于树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格。

(三)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构建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师生关系是高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强调待宽容和尊重,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可以更好地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合。

四、儒家“仁”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一)儒家“仁”的思想与高校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论断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儒家“仁”的思想所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某种思想资源。“泛爱众”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对学生不分彼此,广施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

(二)儒家“仁”的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儒家“仁”的思想重视修身。修身是一种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方法,这种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借鉴。子曰:“学而不思虑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思结合的方法提升个人修养。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主动向德才高的人学习,并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以达到个人修养的提升。

(三)儒家“仁”的思想与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和谐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实现首先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高校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既是待人接物的准则,又是人际关系处理的根本原则。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坚定政治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二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自身修养和学识的提升,做学生的榜样,起到对学生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三是要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只有秉着取信于学生的态度,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四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对他人负责,而对他人则宽厚包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

[2]杨柏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惠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4]张旭日.论以人为本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