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例6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转变;创新;多方面;角色;焦点;方式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改变了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局限性的,是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二、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移交课堂主动权,并营造一种师生思想平等交流的互动的课堂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3)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190-01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改变了之前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如何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才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将来的发展中拓宽语文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中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鼓励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心路成长历程,使其意识到日常生活本身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和善学,才能让学生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现代的“教学互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实现学生在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能力。就教师而言,必须多读、多思、多写,特别是要通过作文、评语、教育反思或教育叙事等提高作文能力;就学校而言,语文教师写示范作文可以尝试制度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教师作文,使之成为语文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

3.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探讨,反思与借鉴,应该认真学习、分析各地实验改革的成功经验,明确改革的利弊,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我们可以成立“作文协会”定期研讨作文方法、交流作文经验;有时还聘请知名作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以现身说法帮助教师解决作文中的困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共享,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到兄弟学校听作文示范课,去粗取精,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改进自身作文教学的效果。

三、新课改下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分析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写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和肯定,渐渐打消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慢慢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要让学生多阅读,读优美的文章和段落,背诵一些经典范文,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阅读一些报刊、名家名篇,读多了背多了,积累的东西就多了。这样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感觉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如流水。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初期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选择的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不能信手拈来,内容陈旧重复,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之所以重视作文的命题,而且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是因为防止学生失去兴趣。有了写作兴趣,让学生有灵感就写,发现问题就予以改正,长此以往写作就不再是负担,相反是乐趣,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

(1)积累材料。首先,对于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精彩片段、优美语句,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对于难以背诵的,摘录到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品味、并且简单地写一些感想或评语。其次,让学生运用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积累素材;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写观察日记,并将其整理、归类,收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技能。一是积累表达的方式。例如,掌握排比、比喻、夸张、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式,使文章变得有文采;二是积累布局谋篇的技能,学会合理运用过渡、呼应、中心句、按顺序表达等,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多实践,所以,我鼓励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以求在自己写作时能找到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创新

首先要题材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社会和生活进行观察,捕捉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引导学生多对一些有深度的电视节目或杂志进行接触,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读者》以及《南方都市报》等,从本质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其次是立意创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观察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角度去进行,能够从普通材料和视角中探寻出标新立异的主题,比如“书山有路巧为径”、“沉默不是金”、“亡羊补牢已晚矣”等。最后要语言创新。所谓的语言创新,就是文章写作的语言要干净利落、风格鲜明,并且充满与体现着时代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写作词汇的细致训练进行一个积极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文章立意、视角深入以及见解新颖上更进一步。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单一的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娱乐中去提高自己的作文索质。比如: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依据学生的爱好,自愿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作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在起探讨作文中遇到的问题。不为应试而讲解,只为兴趣而设置。每节课要有新的内容,不断变换新的教学法,去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活动课上,“说”占重要位置。针对每个题目,或者每个事件,让学生互相讨论,踊跃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可利用电教设备放几幅图片或一部故事片,说说情节,谈谈感受。也可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配上音乐录下来,到活动课上去放。学生听着自己的声音,欣赏着自己的“佳作”,耳闻目睹的尽是“眼前之景,身边之事”,却这样生动,真是百听小厌。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定会提高,作文水平自然随之提高。

5.丰富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只是为了分出作文的优劣,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而成功感的树立会反过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因此,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已经改变了以往评价过程中只有老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此外,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依照这种指导思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4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其它的学科相比应该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气息。但是,在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之下,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语文课堂也变得沉闷、乏味。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机械地记忆,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己的潜能。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单一,主要是根据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对文章的作者、创作的背景、写作特色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进行分析,对文章中出现的新字词进行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但是学生的能力却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到的知识也是死知识,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改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应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语文教学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文章中体会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活跃自己的思维。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每堂课都有新鲜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插入趣味性或者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等,让学生有语文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二、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中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性更高,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进行阅读,从中去品味,去探索,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学生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学生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古代的这些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他们只是注重了武力,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但是,自主学习也不是任意实施的,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究。自主学习的运用要以探究问题为前提,在进行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会有意义,课堂教学也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5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2.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更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伤了不少脑筋。但最后带给我们的,依旧是一次次遗憾。

3.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得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这样就出现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一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就愁眉苦脸,于是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老师们也尝试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等。采用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呢?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二、思考

以上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值得深刻思考。

1.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解读,必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又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的见解。应该依靠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教和学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2.挖掘校外资源,充实语文课堂。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因此,课外阅读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重要。所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是阅读的信息量,还是课外阅读所达到的能力要求都要提高许多。

农村初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农村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比如关注农村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语文课外资源。开展研究民俗民风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校外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整学生的心理,因人施教,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3-01

改革给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有两句话概括其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轻“学”,以“教”为中心,教学以“书”为本,教学的实质是教书。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是备书,上课时“讲书”,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读书,而是“听书”, 听老师“讲书”。后来发现“满堂灌”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应提倡“启发式”教学时,便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一路问下来,形成“满堂问”,学生一个个被老师问得晕头转向,问得哑口无言。“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正在得到改变,语文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满堂闹”。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等,大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是错,都在教师的提议下,全班同学热烈鼓掌,甚至有统一的节奏。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教学效果如何呢?结果不言而喻。有的语文教师说,语文课越来越不知怎么教了。新课标颁布后,有些教师对教学更加迷茫,语文课要不要教师呢?语文课改下我们应该怎样教呢?下面,本人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教师一定要教

我们无须以“教师讲课”这习惯用语对教师要“教”作浅层次的求证。我们始终主张“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教师不教,或教不到位,还需要教师干什么?教师要大胆的表明自己独自的见解,不要成为慈眉善目的忠实长者,更不能当不讲任何原则的“好好先生”。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没有任何评价,也不能都是肯定的评价。处处肯定学生的发言,那只能表明我们讨论话题的无聊或思想情感交流的虚伪和互动水平的低下。只要我们稍稍审读一下同学的回答内容,就会发现不少回答跟研讨话题之间,或浅尝辄止不到位,或风马牛不相及,或根本就一无是处,或错误荒唐到可笑的地步。教师若不加以拨乱反正,不加批评、纠错,竟一味地赞扬鼓励,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当初独霸课堂,独步天下的“一言堂”更可怕。这样培养出来的将是一些具有什么个性的学生呢?所以我们教师在必要时,一定要教,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教。

2 既然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下要教,那么怎么教呢?

2.1 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2.2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

2.3 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