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程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课标课程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课标课程设计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

一、国内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中,“专题”已成高频词,一共出现了88次。[1]近年,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梳理后发现,这些探讨大部分关注点在专题教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关于专题教学课程评价的涉及较少。在专题教学实践中,目前对专题教学评价关注较多的如浙江的褚树荣老师、深圳的吴泓老师、北京的李煜晖老师,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专题教学的关注大多集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题教学设计案例少有关于本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对专题教学评价的忽视,由此可见一斑。中学教师对专题教学评价群体性忽视,一方面与我国课程评价研究较晚有关,[2]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考”“评”分离有关。本来指导考试的考试说明最后成了指导教学的大纲,最终演变为“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沦为应试的被动活动;“评”不被重视,其标准也简单粗暴——“分数论英雄,考场见真章”。但此次新课标指引下的课程改革,很大一个改变就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实施新课标、建设新课程,教学设计必然要关注课程评价,专题教学由于其特性,更应该重视评价这一环节。

二、专题型教学应重视评价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帮助教育者制定决策及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视域下的专题型学习,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所习惯的固有测评方式,应当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提升。教师在关注专题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新课标赋予“专题教学”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据徐萌研究,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探讨上世纪80年代已出现,但对这种教学法一直缺乏定称,一直到了2011年11月底,在合川召开的名为“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的全国性研讨会上,专题教学这个名称才基本成为一个定称。徐萌在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专题教学”的概念阐释后,认为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和课程设计传统样态的突破,它主要体现为对现有及潜在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调整和拓展,在课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3]这一看法与张秋玲老师看法较为相似,张秋玲老师在解读2017年版新课标关键词的文章中诠释什么是“专题学习”时,提出:“专题学习语境中的‘题’是问题、话题、课题、主题”,认为这个“题”应当是指向教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经历与面临之问题;指向的必须是“学习中的个体的人”。[1]虽然新课标对专题教学的概念未有明显界定,但综合上述看法,对照新课标,我们可以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专题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专题教学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和面临的典型问题而设计的,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2)专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3)专题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新变化

2017年版新课标特意设置了“学业质量”一节。“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在评价方式上强调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提出“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显然是对之前一个矫正。强调评价应当关注过程、注重激励作用。专题教学,作为体现新课标课程理念的重要课程形态,在课程评价上也应当予以转变。倘若教学中实行的是体现新课标要求的“专题教学形态”,采用的却是旧的评价体系,就会出现脱节或者缺乏实质性意义的突破。专题教学也就背离新课标理念,教学追求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专题教学应充分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新课标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应对的正是新课标课程形态的变革。其中,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对专题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1.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了解学情诊断问题

(1)专题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应当特别重视运用诊断性评价。学情了解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以往从文本出发来组元的单元教学也有授课前的学情了解,但这种学情了解不改变课程内容基本方向。甚至往往在开学之前,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确定,教师知道“我”就是教这些课文,学生也知道“我”就是学这些课文。这是“文本主义”出发的课程形态。正如张秋玲老师所提出的,现行的教科书也采用很多形式来组合单元,但课堂教学形态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其原因就在于编者、教师都把“教”与“学”的着力点指向了文本。[1]但新课标理念下,专题教学显然不能这样。专题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真实的或者拟真的问题情境。同时,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顶层设计能力,能事先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并且,正是因为专题教学是从学生问题出发的,而学情是变化的,学生的问题也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解决,又不断再产生的,所以,动态型的诊断性的评价意义就凸显了,这也是专题教学应当特别强调诊断性评价的原因。(2)运用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能否恰当运用诊断性评价,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诊断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发现关键特征和正确解读诊断分数的能力。汪大昌老师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一文中把教师“发现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合学生需求”放在五点建议中的前两条。[4]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就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来帮助达成。笔者在校本课程“庄子的审美境界”专题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是关于庄子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的演讲。在这一阶段专题学习开始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演讲、辩论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这与之前对学生的预判完全不同。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及与学生交流,发现两个原因。一个是学生旧有的学习模式尚未转变,学生尚未从“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中脱离出来,思想有惰性,过于依赖教师;另外一个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学生虽然平时经常听说,但没经过学习,理解是很肤浅的。了解清楚原因后,教师调整辩论、演讲的时间,重新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了因不了解学生情况而造成的课程内容设计过于拔高的现象。

2.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环

(1)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评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品质。新课标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不断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品质进行自我观照,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促进自我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借助学习表现分析改进学习行为,逐步提升学生内在的素养。(2)运用形成性评价可以对专题推进过程中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监控。评价要具有及时性、延时性,这样才能给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改进;若非如此,更多的就只是起到甄别的功能而已。这就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合理运用。另外,过程性评价在专题教学推进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学习成效进行动态监控。一个专题课程,是教师在一个时间段里持续推进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对此专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所以要达成教学目标,就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教与学的全流程,并且对于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实施,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

三、新课标背景下专题教学评价的改进

专题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当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重视诊断、激励的功能。同时,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都应当有所改进。

(一)价值取向:重改进重激励

专题教学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所以,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的情况,要突出新课标强调的诊断功能、激励的功能,明确评价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判断不是评价这一环节的终结,教师更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受教育者改进自己。真正的教育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于教师从来不给学生打‘2’分”,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永远不堵塞他争取好成绩的道路”。[5]

(二)评价内容:体现学业质量水平

课标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它们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这三个学段中。有些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个学段,有些任务群贯串两个学段,有些任务群只在某个学段。不同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任务群,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课程设计与过去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在测评方式上,过去只要按部就班,依据文本来设计测评内容就可以。但现在,设计专题教学的测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是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还要考虑这个任务群是属于必修、选择性必修还是选修阶段。因为即使同一任务群,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课程评价内容时,应当要明确这个任务群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这个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什么,学业质量应当达到怎样的水平。但是目前所看到的大部分专题教学设计课例,设计者只关注了本专题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至于这个专题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设计者往往未予以说明。这是需要改进的。专题教学的评价,应当对标新课标,对照十八个任务群及其学业质量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教学评价的目标,科学设定评价的内容。

(三)评价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全程参与

以往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但评价的主体基本是教师。确实,教师应该是评价的主体,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也应该是学习评价的主体,甚至是学习评价最重要的主体。专题学习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而“问题的情境”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专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产生、寻求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再确定下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也不断发现他者,学习他者。同时,专题教学本身就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同学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某一教学阶段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清问题,而不是对自我的批判,保护学生的进取心。

(四)评价方式:重视诊断性形成性评价

专题教学评价要根据学情,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采用合适评价手段,提高评价效率。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就要建构符合专题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手段要多元。在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同时,相较于以往,应当更加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互动以及摸底测试的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使用,就是要动态了解学情,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同时在诊断性评价中,教师发现问题,不仅调整自己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还应当帮助学生分析自己问题的原因,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专题教学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内容不同,目标要求也不一样。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方法,选择适合的学习过程。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具体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方法。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如把学生课堂、作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要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转化为改进措施,优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江,王忠亚,张秋玲.专题学习视域中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研读(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4A):18.

[2]王从华,王荣生.语文课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8(1):75.

[3]徐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153.

[4]汪大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8(9):4.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2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践,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下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五个方面对体操项目的设置和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操教学内容不仅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活动内容,在中小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高师应加大体操教学的比重,探索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操教学与《新课标》存在的衔接问题

(1)体操课程忽视了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培养

高校体操课程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对新课标思想、理念等有所了解,不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难度动作为目的,在高难度动作上下工夫、花力气,而忽略了新课标理念的培养和灌输,而有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操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基础动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让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而我们现在的体操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相对中学课程,体操教学过于注重难度技术。

(2)体操课程拓展内容不足,应优化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的加强,体操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提出了深刻反思。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陈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教学事故风险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和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开设项目发生了很大冲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反映这一现象,很多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仅有广播操、健美操,跳马、单杠、双杠、技巧体操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出现了高校培养的技能在中小学无法得到运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要侧重于中小学普及的内容和其他新兴项目的内容,教授内容不但适用于中小学的学生,还要考虑场地设施等的因素。

(3)对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体操项目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保护与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保护与帮助的能力是体操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操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手滑落、摔倒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在体操动作的教学和练习中是离不开保护与帮助的。所以,在高校体操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体操各种动作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熟练掌握体操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4)体操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操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却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更加依赖老师,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操课程教学时数变得越来越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就减少了,除了老师在课前的准备活动和教育实习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其他实践教学平台是空白的。学生在设计教法、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景等诸方面能力的实践环节缺乏锻炼,这样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无法接触中学体育的真正需求。

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1)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广,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的提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操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和培养,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方法。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专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较强体操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运用体操科学知识与理论指导体操教学实践的本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相互指导,角色互换,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技能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资源等方面教会学生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应针对中小学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身体素质、体操水平,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以调动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技能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合理的调动队伍、指导练习者练习、运动强度的控制以及保护与帮助和错误动作的发现与纠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有适度的试教机会;在教学顺序上,严格按教学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师在课后评定时把握好尺度,多表扬少批评,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长期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必会出现质的飞跃。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承担教师这一角色,所以在体操教学当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设计一些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每节体操课都应有实践的时间,可以让一到两位同学带准备活动,实习基本体操能力,再让一到两位同学讲解示范上一节所学的体操内容,并且给别的同学做保护与帮助。这样就能使学生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掌握与巩固。教会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合理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分析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的情况,有效的控制课堂的气氛。在初步掌握组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教授技术技能的方法,学会组织与指挥五十人以上的队伍,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使得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在集中教育实习阶段,组织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小学,通过指导教师的随堂指导,体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转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能力。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机会可以是学生等到更好的发展。

(4)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3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往比较偏重于知识讲授型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如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新课标的推出,对高中化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课堂;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实施后,原有的教材被替换,教材重新编排,这对于数年来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影响很大,新的挑战摆在了高中化学教师面前。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和开展新的教学方式。

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还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思考问题;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牢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或每一个章节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例如:化学方程式、一些特殊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殊的化学反应现象和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强弱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遗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慢慢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师生虽然也有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属于学生被动的互动,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只能在教室预设好的思维轨道上进行[1]。因此,在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开展师生间的新型互动模式,首先,必须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和学生的同等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因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课堂,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对知识点了解透彻。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虽然在新课标下应推行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但教师还是要保证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与课本知识偏离较远,但又有学生想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探讨,课堂上要以课本知识点为主,保证互动式的教学走向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方向。

三、将实验引入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实验环节。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2],所以,教师应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采取实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对即将要讲的内容和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演示,例如,钠在水中的“燃烧”、银镜反应、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的现象等,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揭示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和那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化学实验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牢牢记住课堂上的知识,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四、将化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师应当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引出问题,例如,在一战中,德国军队使用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武器,这种化学武器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然后让学生通过以上的描述来判别这种气体。通过这样的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种有毒气体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解释,探究其原因。例如,水壶时间长了产生水垢可以用醋消除,鱼刺卡喉咙喝醋可以解决等。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需要,使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作者:贾洪翔 单位: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2017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教师;教学设计

在我国2017版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较旧版从四点新增到六点,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理念及目标作出清晰明确的阐述,旧版课标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与表演的范围,以及音乐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创造力,强调群体的全面性以及个性的关注性;新课标新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标准,着眼于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在普通高中开展实施音乐教育时更加关注课程选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二者对比发现,2017版新课标对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新课标的,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与学习方向,在此理论的指导下,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当有新的变化,从综合教育思想和音乐功能及理念出发形成的具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设计课程的意图要有明确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材研读

音乐课程应该是以音乐去理解音乐,对于音乐教材,首先教师要通读,对内容要有整体的概念,然后将教材进行细读、研读,形成知识框架,教师要反复欣赏、演唱、演奏音乐作品,因此在以新课标理论的指导基础下,教师应当做到:1.教学重难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一堂45分钟有限的音乐课堂里,教师不应该试图将教材内容所有的知识难点都成为本堂课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笼统模糊,学生学习分不清重点、难点,教师应当有精准把控核心内容的能力,能够将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拿出来,而不是无主次、无效的知识教授。以人音版布隆迪的《鼓舞》一课为例,若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掌握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为主线,那最主要的核心是律动,思考如何引导到律动,教师可以开始以简单的节奏律动导入,围绕律动核心设计前后律动铺垫,从律动前引导的拍手跺脚捻指简单分类动作,到后面通过肢体融合所有动作完成一个成品,两者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作反面举例,若要讲律动,却以绘画旋律节奏走向的表达方式作为导入,难点就没有凸显出来,容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毫无主次等效果,因此教师要清楚明确课堂设计的内容,以及要考虑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自身优秀的教学风格,避免不要为了形式而出现形式的教学方法,避开不要非内容而设计教学环节。2.教师要建立起与音乐作品间的关系。新课标课程设计的依据是高中音乐课程将鉴赏-表现(唱、奏)-编创作为必修课程主干,体现音乐创造过程的共性特征,涵盖音乐实践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①。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做到两个领悟1)试图领悟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2)试图将自己走进音乐,教师与2017版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视角建立作品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从音色、速度、力度、查阅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教学思考,教师首先要从呈现出的作品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从谱面上对所表现出的音乐作出领悟。以SY中学Z老师教授的《卡门序曲》一课为例,此曲结构是一首回旋曲,是由主部主题多次反复以及与若干个插部组成的,Z老师以主部主题和第二插部主题《斗牛士之歌》做对比分析时,以主部主题描绘的活动氛围、以及音乐配器为教学切入点,比如铜管乐的音色才能营造出这样恢弘的气势,并引导学生用“蹦”模仿演出主题旋律,激发学生听赏参与感,体验卡门序曲主部主题生气勃勃的场面气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第二插部主题《斗牛士之歌》是描写一位斗牛士凯旋的场面,Z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音乐在烘托主题形象上思考是以一个什么基调来出现?斗牛士他的出现,是一个文弱的形象还是自信英武的还是威风凛凛的?那么从音乐听觉、谱面分析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自豪中带有优雅的感觉、是有一种带有歌唱性的情感表达,弦乐的旋律演奏将人物形象、场面气氛、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师备课时还对历史西方斗牛的关系作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背景的梳理和理解。教学设计时教师所有的思路都应紧扣对音乐情绪的表达,从作曲家的角度去想配器,领悟作曲家与作品的关系,思考音乐的传递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不同的音乐家有不同的理解,任何音乐作品都有作曲家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前是需要我们教师的理解,教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用音乐来学习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作品、领悟音乐内涵、领会创作心境,那么才能进一步思考学生可能会怎么去欣赏这个作品,真正完成教学。3.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前有内容,后谈方法,教师要以完成上述内容思考为前提,再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题材、表现形式、风格、艺术特征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入手,其中对比学习笔者认为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LC中学J老师对人音版《祖国颂歌》音乐片段进行欣赏时,J教师运用钢琴的高中低三个音区进行弹奏对比,让学生在三个不同音色音响听觉上对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绪进行感悟和思考。教师在音乐作品鉴赏模块的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引导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在开始做具体讲解,将逻辑性思维框架或者领悟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授,学生掌握方法后便自然而然能够过渡到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其他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审美感知,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对这个部分进行设计,在实际课堂中通过课堂互动,由学生进行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主动表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与扩展。

二、注重学情分析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以充分的预设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上述叙述的基础上,课前学情在备课环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是无法完全预控的,但教师仍然在教学设计环节应当要做好各种可能性的思考。高中时段的学生已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一个现实的、具有创造力的个体,逐渐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由于学生个体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比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维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都存在不同个性,因此能够导致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此时关注课前学情就显得十分必要,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将学生和音乐的关系以重点加以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更接近成人化,教师可以自己最初的印象就是学生的印象进行教学设计,最好是已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下,并在实际教学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沟通,以便能够及时调整一些细节小部分,将所设计准备的弹性空间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加上教师自身经验的个性魅力,最终能让课堂迸发激情火花,充满乐趣。以GL市Z中学Z老师为例,老师在课前就很好的关注到班级学情,在人音版《京剧大师梅兰芳》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对比环节中,Z老师就能够做到明确邀请一位嗓子十分具有特色的男同学进行示范对比,顺利有效的过渡到戏歌的发声方法的教学部分;在提问环节也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高效的师生问答。GL市L中学L1老师的《越韵-梁祝》课堂是在比赛活动中展示的,教授的班级是不熟悉的班级,但是能够看到在课前准备阶段,老师有与同学进行沟通的行为,致使在后面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十分出彩,在男女分组学习和表演部分时都十分优秀,另在身段体验时,老师还邀请一位学生一同配合,在表演结束后,当场采访表演学生的感受,该学生的回答也十分到位有趣。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明显的能看出,由于教师教学设计环节,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把握就比较大,收放自如,尊重不同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回答,达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扩展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高效的音乐学习。

三、关注课堂生成

2017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二点“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中提到音乐课程要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甚至包括提问的问题、无论正误的回答,都是教学生成结果的来源,由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对自己在设计环节上做反应预设,通过以下个案分析对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呈现作出更细致的阐述。以Z中学Z老师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戏歌《梨花颂》,这是本堂音乐课的教学重难点,Z老师将戏歌的唱腔方式贯穿了整节课,在体验京剧《贵妃醉酒》片段中的“摆驾”教学时,有一位学生较快的就发声出来,Z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实际教学中即时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让全班同学都来模仿,就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自身的教学设计。Z老师通过自身优秀的专业技能,在充分领悟音乐作品下,教师的现场示范戏歌版和学生歌曲版的实际对比,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聆听对比,找出戏歌和歌曲之间的差异不同以及戏歌的特点,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进一步自然过渡到戏歌《梨花颂》的学习当中。在《越韵-梁祝》这一课中,L中学L教师预留了很长的部分在《梁祝十八相送》的吴侬语唱法和身段学习上,在这一教学重难点上,教师在使用方言演唱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发现尾字音的装饰音,不是提前告诉学生在哪个位置旋律该如何演唱,而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感受,让学生“告诉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是出奇的好,这首歌曲的旋律难点也很快被学生掌握了。事实证明,课堂中的教学要依靠教师提前进行预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自身对音乐的初印象为标准来思考学生与音乐的印象、与音乐的关系,借此也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来进行即时调整,出现意外的生成状态,合理利用这些“意外惊喜”调动音乐课堂的气氛,让音乐课堂变得充满乐趣和精彩,形成学生想学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发扬个性魅力。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就该将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作充分谨慎的思考和准备,在2017版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使音乐教师与音乐教学建立充分联系,与课标齐驱并进,最终呈现出完整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妍姝.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做好备课“加、减”法[J].大众文艺,2013,08:240-241.

[2]童春.浅谈音乐教学的备课[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99+112.

[3]孙燕飞.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程备课思路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31-132.

[4]张继静.谈课改下音乐学科的备课方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5:77-78.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教育专业化;教育培训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的提高。从初等教育到职业教育来说,对于体育教育来说是相当的重要。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对于教育思想内容,教育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同时。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和转变。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仅仅是运动技能上的优越感。对于自身内在知识结构也有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了。然而在教师本身的研究,也充分得到了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素养成为研究的主题。一名优秀的高素质教师,必须要具备着不仅仅是一般技能素养。还要有对于这份职业的爱好。及其对于崇高自身价值的表现。新时期对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有了更高的升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能够培养出一个高素质人才而做准备。体育教师还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念和理念。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高度职业操守。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不仅仅是展现在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方面。教师内在的一言一行,也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体育课上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热爱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由此可见,这将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培养自身的专业化职业素养是相当有必要。本文在新课标视野下对于体育教育专业。

1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

新课标的标准相对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的培养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人文素养有很高的处境。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仅对自身个性性格的培养有一定的锻炼。在学生今后生活进入社会、面对现实,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的方面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好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道路会有很大积极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人文素养显得比较薄弱,新课标下对于体育教师在综合文化水平上的要求会更加的高。在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知识体系能够使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更全面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业务素质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更大的提升。钥匙在掌握自身专项技能的同时,还应掌握辅助的第二项技能。这对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培养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对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在教师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革新。最后,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教学评价有了更高的要求。

2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内部素质结构调整与改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要根据传统的教学大纲,制定相关的教案和教学内容及其一些教学方法,用传统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有计划和规律的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诠释。对于教师的内部素质结构有了重新的解释。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下。对于整个体育课程。发挥着主要的决策作用,这不仅仅是在没有教案的规定下体育,教师要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学生进一步的进行合理化,实时应变的主导者。在进行体育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是一个主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练。教师要作为和学生一样平等的主体,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者。是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参与者。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管理者,而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课程要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的经过加工和设计。新的课标下体育教师对于传统体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来设计和调整新的课程。体育教师要作为课程内容新的开发者和收集者。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应尽可能表现出其活跃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程学习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意识。对于在课程中所接触到的新的理念和困难。要通过不断地自我研究和分析来解决。传统的体育教师更加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体育教师的育人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从对于课上纪律的转变,在教育学生的理念上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也有了新的需求。从简单的运动能力上要不断丰富和扩展各个学科的综合只是体系。新课程的标准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很高的要求,课堂后更灵活多变,无论是在课上,对于学生的组织和调控能力。以及课后对于学生教学反思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改进。

3新课标下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途径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有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基础是要加快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面要有更高的专业化发展职业规划道路,对于体育教师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在体育院校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培养专一的体育教育人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转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应建立多方位的知识价值体系。在学习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进行多方位、全面、丰富多彩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论性研究。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进行运动技能的展示,这就会使体育教育专业在进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局限性。在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体化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要适当建立起一个规范化的培训模式。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尽快的转变体育教师现阶段传统的继续教育的基本范式。建立起适用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化继续培训模式。

4结语

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随着各式各样的改革文件的,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育专业化的发展途径,也有了更专业的规划理论。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朱建红,李泉,李倩.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市市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10):72-76,80.

[2]张华江,周红萍,张娟.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2):85-88.

[3]方程.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陕西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1):69-73.

[4]张东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教育及其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0(7):97-100.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6

(一)培训内容偏离学校的实际教学

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培训内容既要反映新课程的需求,又要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中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每个学校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培训未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却没有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出调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培训内容过时、老套,不能满足新课标下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培训方式缺乏互动性

科学合理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率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枯燥乏味的培训方式必然对培训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现阶段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以开展专家讲座、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做报告等形式进行,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参训教师在培训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易使教师培训变成“培训者滔滔不绝,参训者不知所云”的独角戏。

(三)培训理念更新缺乏前瞻性

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备支撑,是教育事业中一个独立而特殊的门类,其培训理念对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认为教师培训是按时定期的例行公事,是教育主管部门指派的任务,完全没有认识到组织教师培训对教师自身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单位处于极端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也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培训内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组织教师培训的原因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把握好培训内容。第一,培训单位要根据接受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明确每次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制订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第二,培训内容切忌过于理论化,要与实际相结合,纯理论的内容既不利于教师的实际吸收掌握,又缺乏实例的支撑,使得教师培训内容看起来过于空洞。培训单位要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解答教师的教学疑惑,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第三,要根据被培训教师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微调。例如,有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与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培训内容要根据学校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教师所教授具体科目的实际情况也是进行培训内容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队伍

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在职教师,被培训者已经有一定的授课经验和能力,因此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必须令受训教师信服,所以培训者要具有一定的素养。第一,培训者的专业素质要过硬。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对新课标的解读,因此培训者必须对新课标的理论有全方位的把握,对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了如指掌,唯有如此,培训者才能赢得受训教师的尊重与信服。第二,培训者要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对教师的培训并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三,培训队伍内部要做好协调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教师培训工作并不是靠几个培训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整个培训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必不可少。

(三)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培训主管部门要更新培训观念,明确教师培训工作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出于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关乎全体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培训方式要丰富多样、灵活机动。传统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容易使受训教师开小差、拒绝参与,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可以考虑以讨论会、辩论会以及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这样受训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从而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而且互动式教师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使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之间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加强校本研修工作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7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理念;教学方法;初中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掘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经验展开论述,讨论初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新思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开拓创新是广大教师从新课标的文本内容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思路。告别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时间里,大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印象往往都是上机课就是“游戏课”,枯燥的二进制算法令人头疼,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当时在人们的眼中,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新兴事物而已,对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似乎还很遥远。而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离开计算机和手机带来的便利,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人们也急需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且全新、全面的认识。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需要以一个崭新的思路推进。这也是现阶段众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除非是上机实验,否则学生只有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上机的不频繁往往让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思路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不仅学校加大了信息技术上机实验室的投资,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法,应用在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在美国兴起,风靡至今,已经逐渐覆盖了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翻转课堂”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改变,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师生的认可。尤其在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已然遇到了瓶颈,在升学考试的逼仄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学生,都无法忽视应试能力给自己的带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优势。因此,如“翻转课堂”这般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成果,更加坚定了广大教师对这种教学法的青睐。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法不了解的人来说,这种教学法看似以一种西方角度完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为核心,放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散养式”学习。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下去的任务和课题,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里,对于问题和课题的解答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法尤其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这样一个重视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科教学。在学生处理信息技术教师布置的相关上机操作任务时,首先就需要调动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获得的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程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学习和理解加深的过程。像“翻转课堂”教学法这样的新型教学法,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显示出强大的契合性,也收获了巨大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无法忽视信息技术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应变当前变化万千的社会现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同人们基本的语言沟通一样重要。虽然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仍然无法忽略强大的升学压力带来的沉重负担,应试教育虽然在理论界日渐式微,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以压倒性的优势压制着素质教育。在信息化社会不断推进的今天,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检测素质教育推进效果的标准之一,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广大的师生必定能够共同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意识去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作者:陈春羽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8

摘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质量提升法是学生自主提问法,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的疑惑点提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对于具体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们自主提问的意识不强,导致问题解答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问题解答率,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自主提问;原因;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化学知识相对于物理和数学而言较为零散,所以问题的解答不太统一。加之学生的学习水平各有不同,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想全面提升化学教学质量,需要学生自主提问。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较弱,使老师在教学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所以积极探讨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意义重大。

一、学生自主提问较少的原因分析

(1)课前预习不足。课前预习不足是目前学生自主提问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存在着无预习或者是不认真预习的情况,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了解较少。所以在老师授课的时候,学生们不能将老师所讲内容和书本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存在脱节,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会出现云里雾里的状态,不知该如何提问。这往往会成为教学上的缺陷,所以化学教学的质量存在全面性的缺失。

(2)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也是导致其提问频率较低的原因。从目前的化学授课情况来看,有许多教师的教学依然以课本为主,这种口头式的教学由于缺乏化学直观性,所以学生们的兴趣得不到提升。例如,在进行“过滤和萃取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的单纯讲解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是实验仪器进行过滤和萃取的具体实验操作,那么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会更加深刻。先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过滤和萃取的差异性提问,再由老师进行解答,整个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3)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目前提问频率较低的原因。从现在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存在抄作业的现象,所以其在课后对于问题的思考为零。由于没有思考,也找不出需要提的问题,所以课堂的自主提问较少。

二、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

(1)强化课前预习。强化课前预习是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主要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提问频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不到位,对于老师的课堂授课一知半解,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会出现不知从何开口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答。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能力,培养其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因为良好的预习可以实现消化一部分基础知识,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可让学生听得更加明白,提问也能够把握好重点。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频率低与其学习兴趣不浓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有37.2%的学生在不感兴趣的课堂中不愿意说话,所以当学生们兴致不高的时候,提问自然而然就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积极地采取教学方法的转换,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或者是探究教学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的调动,对于实验现象等也会存在好奇心,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问。面对问题,教师进行详细的解答,学生们的理解难点便也得到了解决,整体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3)培养学生的课后思考习惯。学生通过课后思考,一方面可以消化当天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未掌握的问题,从而进行问题积累,并向老师寻求答案。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课后思考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完成课后作业,即在作业的过程中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发现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后作业的检查中也要全面,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简而言之,通过课后作业的反思与检查,可以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也可以让教师更为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

总之,化学在高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积极地把握化学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方法转变等手段来进行学生自主提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由此解决学习过程中具体而细节的问题,实现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萍 单位: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延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2):117—120.

[2]张晟.探究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7):120—121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重点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来分析和研讨。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

在新课标改革的状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纯理论性的知识逐渐被化学实验所代替,使教学富有实践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一系列的问题阻碍其发展,例如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等等。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不会因此止步不前,而是顺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越加富有活力。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能给教学带来活力

传统化学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体。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强烈的记忆性压迫感,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惫。然而,新课标改革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赋予化学课程新的活力,新课程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丢弃单纯的理论式教学,融入实践性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适时运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是典型的理论式教学,已经逐渐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研究者为了使教学顺应时代需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改革,出现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学习。探究式教学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让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的去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后解答问题。例如,在课堂上介绍《酸雨》的构成时,教师可以不用理论去讲,直接拿出酸雨的实验品,让学生做分解实验,自我探究,找出其中的腐蚀性的物质硫酸。如此,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对于酸雨的知识点更加透彻,再联系到硫酸的其他特性,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三、巧妙地运用实验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摆脱主讲的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入方式、情景铺垫模式、化学实验等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教师应该对教材深入研究,将每个知识点吃透,才能故布疑阵,设计出美妙绝伦的问题和情景。例如,教师在《金属元素》中铁的时候,可以用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教师在实验之前,应该准备好注射针,果盘,烧杯等实验用具,带好水、羧甲基纤维素、FeCl3溶液、KSCN溶液和K4[Fe(CN)6]溶液等化学实验用品。首先,教师将配置好的羧甲基纤维素和水的透明混合液放在果盘里。然后,教师又分别在三个烧杯中配置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一定量的KSCN溶液和一定量的K4[Fe(CN)6]溶液。再然后,教师用注射针管分别抽取一定量的KSCN溶液和K4[Fe(CN)6]溶液分别放在水果盘中水溶液中左右两端。再用注射针管吸取一定量的FeCl3溶液,在盘中水溶液中书写“菊花开”三个大字,可以看到红黄蓝三种字体,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先介绍铁盐变色反应的原理,再提出铁元素的介绍。

四、加强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使教学更富有科研性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品行的教育者。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学生知识和德行的关键,因为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学校可以针对教师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学技巧培训,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拓展化学视野,丰富个人素养;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学术理论和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树立师德师风;可以带动教学氛围,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师生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使教学更加容易、顺畅。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化学教学现状的问题,参考国外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出改革教学的的最新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摆脱理论性教学的习性,重视实践性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地实践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实质的精神。新课程突破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摆脱教师的架子,以研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讨,赋予学生和老师更强的探究和专研教学的魅力。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教师不再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向导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引导。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教学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突出的对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规定教师的指引作用。可见,新课程改革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突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使教学方式更具有激情和活力。

作者:佟娜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潘平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初探[J].教学经纬,2011,(03).

[2]王娟.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08).

[3]范锋浩.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J].焦点,2013,(12).

[4]王丹.高中化学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研版,2013,(22).

[5]王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探索[J].教学改革,2014,(17).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高中化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教学课程,对于学生而言,高中是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不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有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化学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更加重视化学教学,同时在授课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人类的大脑有很强的开发潜力,想要达到很好的创新教学效果,必须开发多种培养模式,让化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在授课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敢发言,把问题都提出来,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就是利用目前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使用新方法和新思想。但是教师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毕竟有限,自身不了解创新能力,当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后,其学习目标就会转向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习惯于通过死记硬背快速提升,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比较基础,同时又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由于在高中阶段,通过实际的化学操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具体、更深刻的教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必须结合具体实验来进行,不能出现应付等情况。但是实际却完全相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培养创新能力弱,涉及实验类课程后,基本都应付或一语带过,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创新教学落实不了。

二、提高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措施分析

(1)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想要提高创新能力,要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恰当地应用激励性手段,积极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关键概念、问题上,不直接告诉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若得不到正确结果,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成若干小组[1],每组选一名组长,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限定讨论时间,时间到了之后,按照小组顺序由组长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能力。例如,进行氢氧化铁制取的授课中,教材中是把长胶头滴管一直伸到液体下面才能开展操作,但是不能看见白色氢氧化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自己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2)教学方式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厌倦,同时也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用这种联想的方式进行教学。授课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建立创新情境,将高中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内容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化学中使用到的元素、材料、物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都进行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同时也增强其联想和创新能力,让化学和学生的距离更加接近[2]。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设立场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高个人思考能力,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能力,在课后安排和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学习一些课外化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学生对授课内容或者一些关键知识点存在质疑时,就证明学生在独立思考,这就是教师要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也就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因此,授课时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问题,而应该予以肯定,积极让其提出问题,不要直接回答,要让学生自己探究。无论结果对错,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开动了大脑,锻炼了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全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加以改进。

总之,对高中生进行化学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学生也要认识到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中,重视对自己这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要摆脱传统口头授课的方式,要让授课形式多样化,可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等,根本目的就是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教学环节更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曹杨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龚维福.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5):102.

[2]宋键晖.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8):58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微课实践

摘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迅速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本文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这两个层面阐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希望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科学地应用微课,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化作用,促进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微课;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微课主要是针对学科知识点、实验操作和例题讲解等内容呈现教学视频,一般时长不超过十分钟,是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发展的教学资源。微课的特点在于将知识点简洁化、直观化,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旧知识。微课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高中化学老师应学会合理的加以利用,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建立优势互补的关系。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旨在完善微课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是离不开实验的,但学校实验器材有限加上课时的制约,教师不能详细地讲解实验过程,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感觉不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实验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实验过程和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观看后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互相交流心得和看法。微课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针对课程的重难点做出微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课间课外可以随时观看,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简单易懂,而视频的形式可以快进快退,学生能自己控制播放速度,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多看几遍,反复揣摩直到完全理解透彻。当然,如果学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和地点学习,实现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每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都不一样,教师很难做到让每位同学都理解。但是微课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的解决角度,学生可以更细致地多方面了解,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微课的特点就是将知识点分成小片段,简短的内容学生更容易记住,能更快地吸收知识。同时呢,微课还有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学习不同的解决方法,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一)借助微课排除教学障碍

高中化学课有许多重难点,单单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而微课视频可以提供直观清晰的影像,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学生更容易掌握。通过微观世界,学生可以将微观世界与现实世界向联系,可以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体系,使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二)借助微课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教学环节,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不同,老师费尽心思也很难让每位同学都能消化。借助微课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参考许多优秀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例如取出杂质的实验方法就有不下十种,可以用加热升华法去除碘中的沙子,用溶剂萃取法去除水中的溴,还可以采取分馏蒸馏法去除乙醚中的酒精等等。教师无法在课堂一一展示这些去除杂质的过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在网上搜索微课自行观看,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深度。

(三)借助微课展现实验过程

在化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意识。虽然实验教学已经引入化学课堂,但做实验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实验过程被删减或是只能做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大大降低了实验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实验过程,观看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趣味性和严谨性,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教学效果。

(四)借助微课巩固知识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后复习巩固,传统的教学手法是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而利用微课可以取得更突出的复习效果。教师可以把微课资源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自己下载到电脑或手机,通过反复回放教学视频巩固自己的知识盲点。相较于枯燥的文字理论,生动的视频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达到资源优化、提高复习效果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微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使高中化学课变得鲜活直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微课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将知识点精细化,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此外,微课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渠道,开创了更有活力的化学课堂,为化学教学带来全新的景象。

作者:王美微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

[2]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04).

[3]李鹏鸽,白伟.突出“宏—微—符”化学思维方式的课堂教学———以“化学式”一节课为例[J].化学教育,2013,(11).

[4]陈心忠.关于开发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6)

第五篇: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与不断深化,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所呈现的知识和目标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使得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所要达到的水准也逐步提高。化学作为高中主要课程,对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培养、智力及思维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有效树立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化学学习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倡导学生质疑精神,最终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此种效果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下面就针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展开分析,探求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科学的教学策略。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变化分析

1.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结构和内容变化

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方面,新课标的实施使得高中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变更等方面的规定与要求进一步明确,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设置的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做出了着重强调,并且新课标在旧教材强调学习技能与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了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六个方面的新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高中化学培养目标的转变,新课标这种将教学目标转到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有了更高的要求。

1.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变化

在实验教学要求方面,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旧教材中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教学状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新课标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钻研意识,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勇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良好实践习惯,在实验教学中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理念与评价体系变化

在教学设计理念与评价体系方面,在新课标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思维创新,鼓励多种评价方式共存;同时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逐步淡化高考教学目标的唯一性,更加注重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探究性及合作性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建立联系,实现在学习中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设定目标。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之树立科学教学思路

2.1教学中正确理解新课标教学要义

高中化学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的主旨与精神,正确把握高中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删减、教学目标的转变以及教学实施标准和建议,教学中要突出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教学重点内容,生动为学生讲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的密切关联等新课标所强调的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新课标教学的优点在于新教材所含有的时代气息,在新教材中包含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探究和科学视野等较全面的学习角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这种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知识、技能和学习技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实现新课标的教学培养目标。

2.2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中因材施教

在新课标实行后,新教材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规律,降低了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学习上的难度。但对于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而言,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同,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思路应该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优势,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实际表现,通过考试评价、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教学途径做好对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摸底工作,进而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整体水平的提高。

2.3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中设定合理教学难度

在新课标下,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方面的难度有相对降低,在教学思路中若不对教学过程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就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与应试中正常的状态。因此,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路中要合理设定教学的难易程度,在保证以往教学对学生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考试、作业以及平时课堂讲授等方面的难度进行适度的降低;同时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思路方面要积极开展优辅差相关教学活动,对化学成绩和学习效果比理想的同学进行相关辅导,对化学学习成绩优异和对化学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开设化学兴趣讨论小组;如此,在新课标下对高中化学教学设定合理教学难度,既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合作,也能提高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效果。

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3.1构建新课标下良好高中化学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学策略中要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外界条件。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活动中,教师一直以来是重要的操控者,使得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氛围毫无生机、死气沉沉,在如此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就无法调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等产生不利影响。新课标下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提出构建良好教学环境与氛围的基本要求,实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学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教学心理实施正确引导,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良好转变。

3.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兴趣教学策略

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中要加大对教学中兴趣教学的倡导与宣传工作,使兴趣教学策略切实落实到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开展兴趣教学工作,一是教学中多开展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当中,感受科学研究的巨大乐趣;二是课堂教授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见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其自主探索,从而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三是开展高中化学学习小组式的竞争教学培养活动,营造浓厚的高中化学学习竞争氛围,使得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实践当中增强兴趣。

3.3新课标下创新高中化学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的实行中已不能满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创新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学手段的完善与创新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化学课堂过分重视课本内容、知识点及疑难问题的讲解,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是对课本上的化学公式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与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所设想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能满足时展中高中化学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完善与改革。在高中化学教学手段的创新中,要求教学手段在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手段实效性的发挥,通过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手段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将化学原理通过化学实验的手段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化学原理具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与理论水平,进而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在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中,新课标不仅要要求学生能够学到老师传授的基本知识,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需要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变化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树立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科学教学思路,在高中化学改革与正确教学基础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和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总课题组,课题名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发展,课题编号:ss1205-st043506-158。

作者:周嫔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能力提升

摘要:

在高中教学阶段,化学是其中的重点教学科目之一.一般而言,在对高中化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相关知识拥有较高程度的理解,同时还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拥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反思以及总结.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化学教育,并汲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能够提升高中化学中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中化学;反思能力;提升措施

在现今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化学是其中的重点教学科目之一.而当高中学生对化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首先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使其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技能的提升,一方面取决于其基础知识的强弱,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对以往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因此,化学教师应在教学期间,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以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合理的教学情景,提高高中学生的反思兴趣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其每堂课程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教师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大,难度也将有所提升.因此,在对高中学生就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高中化学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以情景模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掌握.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在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其所遇到的困惑等是学生化学水平提升的基石.因此,笔者在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通常以问题情景作为教学手段,以便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时,应严格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作为标准,使得该类问题能够引发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反思的热情.此外,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学生能够体验到反思带来成功的乐趣之后,将会积极的投身于化学问题的反思当中.因此,笔者认为当运用问题情景的模式对高中化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对问题进行精挑细选,尽量以典型的例题为主,加强问题情景的针对性.同时,教师应自导学生将以往的错误习题进行总结,并以学生集中的错题作为情景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例如,在对pH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均对酸的pH小于7,碱的pH大于7有着充分的了解,中性物质的pH等于7.然而,教师在就该类知识进行问题情景的方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所有盐类的pH均等于7吗?”为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二、提高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的反思技能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高中学生的反思技能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反思技能的提升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行,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反思能力的形成以及提高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知识指导以及能力的提升融为一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将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同时,当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最初的反思意识之后,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将反思任务进行安排,使其能够将阶段的学习知识或者前堂课程的知识进行反思以及总结,帮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知识当中有所感悟.

三、科学运用错误的习题,强化高中学生的反思信心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否对以往出现问题的题目进行深入总结,并对错误的经验进行汲取,关系到学生今后化学程度的高低.此时,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例题进行课堂集中讲解,并对该类问题的解题关键进行说明,使得学生能够对其拥有清楚的了解.同时,在学生日常对习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当其出现错题时,教师应避免对学生采取简单的批评,而应根据其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题目指导,使得学生能够从自己的错题当中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学生出现错题时,教师应表现出对学生充分信任,使其拥有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四、科学的贯彻反思思想,培养高中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对高中化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以往所出现错误的例题进行深入总结,并对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查明.同时,教师应叮嘱学生及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反思计划.而教师应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检查,并对其日常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一般而言,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叮嘱学生不仅应对错题进行总结,同时也应在每个阶段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之后,及时将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加强其反思意识.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在提高其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升其反思能力,为其高中化学的有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利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教学翻转课堂实践

[摘要]

“翻转课堂”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教学课堂的新兴教学模式。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教师减少备课的时间,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轻松,使课堂的模式更加简单;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

翻转课堂;高中化学;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于外国,该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教室完成作业,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同样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整理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PPT。教师在录制每段教学视频时,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首先要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比如化学的发展史、社会新闻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整合成教学PPT。在录制教学视频时,因为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所以要通过语音、语调的不断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把教师饱满的激情通过视听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讲新课之前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关注、分析当今的社会问题,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然后利用课堂解决知识难题。比如在学习“不同晶体的类型”时,可以在教学视频中拓展“液晶”的知识。“液晶”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过去由于传统课堂没有充足的时间,“液晶”的知识很少得到拓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可以将“液晶”的应用、结构等知识通过图片解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翻转课堂可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学生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时,有疑惑的地方是不同的。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一些学生对制备氢氧化铝的最好途径的选择存在困难,一些学生对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翻转课堂中,学生可自主地在网络上完成作业,所以课堂上时间充足,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业中的错误,只有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他们才能牢记相关的化学知识。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1.翻转课堂能够让学生多次观看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很多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其操作的技巧。比如,容量瓶的正确使用,在传统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看教师操作演示一遍,这对于操作技巧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学视频会更加详细地说明操作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多次观看,理解操作的每一步骤,从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翻转课堂更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样的抽象知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观看“锌-铜-硫酸”原电池实验和工作原理的视频来了解该知识点。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交流讨论问题的时间更充足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乐趣。

3.翻转课堂能够将传统课堂上较难传授的隐性知识通过教学视频传授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了解有关氢氧化铝的应用知识,视频直观形象,让学生对氢氯化铝的性质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设计上,设计出更多的课堂小活动和小游戏,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王瑾 单位:甘肃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创新的化学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着手,为社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中化学;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实践创新人才成为当前亟需的人才类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下面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繁多的课业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探索意识,促使学生在求知欲望的促使下,快速打开思维。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教师在教授有关水的净化内容时,首先给学生留个悬念:矿泉水是怎样净化的?等学生对水的净化产生兴趣后,教师要求他们回家尝试对水进行净化。有些学生会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步骤,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演示会感到似曾相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演示完水的净化实验后,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水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被净化,那么饮料是否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净化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尝试和创新实验,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二、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教师的天地,学生只是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从始至终都在听教师讲解,学生很少有机会谈自己的学习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全面地展示自我,进而对学科失去兴趣,在课堂中的思考能力必然会不断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如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的拓展课题,这些课题多数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对于人们非常熟悉的海带、茶叶等,人们只是负责食用,对它们所含的元素含量一般人不会去研究的,而教材对该部分知识的引入,有利于人们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授该知识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准备海带、茶叶、菠菜等材料,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又如,专题学习《热能反应》一课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课堂主题是热能反应,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还要进行延伸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也就是对热能反应的所有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最后,学生还要思考热能的发展与利用,想一想除了目前对热能反应的运用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运用热能反应,让学生探究,在课堂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发展,并在实验操作中通过举一反三得到强化。比如,学生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先准备好实验材料:铜片、锌片、音乐卡、导线、西红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番茄原电池实验,结果音乐卡发声了。对于这个实验,最关键的部分是电流从哪里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探讨研究电流形成的原因以及电流通电的原理。然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学习探究离子和电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创新的化学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着手,为社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作者:黄银燕 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佞?.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33.

[2]赵海鹏.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6(11):39.

[3]徐晓丰.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90):127-128.

第九篇: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一方面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全新的课程改革的压力,在双重压力的作用之下,日积月累的化学教学问题集中地涌现出来,使教师处于非常严重的教学困境中,只有不断地寻求全新的教学方式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1教学过程中凸显的教学问题

1.1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当前大多数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诸如多媒体等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俨然成为了现代课堂的装饰品,只有在应对学校检查或者参与评比活动时,教师才会偶尔使用几次.大多数教师宁可在课堂上多投入时间,也不愿意在课件的制作与准备上耗费精力.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又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打回到了原点,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教师面对一群没有朝气的学生也渐渐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1.2师生互动频率低

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口若悬河地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快速地记着笔记.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所要求的各种化学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将教师口中所描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消化记忆.教师不愿意与学生互动,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互动,大大降低了化学课堂的效率.

2课堂教学问题的具体对策

2.1逐渐落实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教师一定要抛弃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起来,制作精美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书本上固定刻板的化学知识通过各种动画模拟、声音介绍、影像还原真正地活起来,将实际操作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快进或者慢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在的化学课堂是一个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例如,在讲解“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哪些用品是金属材料制成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材料,并引导学生指出哪些是金属,哪些是合金.学生在经过有效观看教学课件后,充分认知到合金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其中钢铁是最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而铜合金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有色金属.

2.2不断增加课堂学习互动

若想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意识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教师高于学生的观念.学生有权利向教师提出质疑.例如,在进行“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与大家互动:同学们,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你们知道葡萄糖是怎样供给我们能量的吗?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然后再提出问题,如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等.这样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再如,学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和查阅资料.课堂中,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化石燃料的存在和利用;通过设计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成分分析的定性、定量实验,使学生学会物质(气体)检验的一般方法.

2.3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尽力排除各种客观顾虑,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化学实验空间与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想法提供积极的帮助与支持.例如,在进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并为学生配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如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学生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纯水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后总结出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且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所占比例很小.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因此只要实际条件允许,一定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寓教于乐,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虽然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善与创新,问题终会被解决,打造高效性的化学课堂指日可待.

作者:方尚玉 单位:陕西延安吴起高级中学

第十篇:学案导学法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传统化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案导学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法;对策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必须要确保教学方式选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学案导学法开展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化学导学案教学法概述

化学教师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究,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编制的教学方式即为导学案。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导学案具有多种优势,如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改是设计导学案的宗旨,同时还要结合素质化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出科学的导学案。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秉承下述设计思路和原则:首先,要依据课时对导学案进行编制。设计的导学案应同化学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吻合,保证教学内容和环节设置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超时或时间较短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要设置引导性的问题。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获得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式。教师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让学生构建与自身学习状况相符的学习方案。最后,要保证导学案教学的递进性和层次化。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实施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确保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导学案教学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树立化学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导学案课前准备

高中化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向学生分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对化学课堂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并进行课前预习,为更好地融入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教师应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了解这堂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导学案,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导学案课堂学习

导学案课堂学习涵盖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化学教师必须明确和落实知识点,并合理地选用教学方式,开展技巧训练与应用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一些创设性、引导性的化学问题,调动学生探索和分析的兴趣,让学生边思考边学习。教师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及时向学生解析化学问题,并组织学生在开放性的导学案教学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发散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应用学案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尝试着对化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化学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生在分析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不断地取得进步。技巧训练与应用也是导学案课堂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学教师应按照讲解化学公式———掌握解题方式———锻炼解题技巧的顺序和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拥有较高的利用技巧,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三)导学案课后总结

化学导学案教学还包括课后总结,教师可以结合学案导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及时对当堂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学习状况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保证学生透彻地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便于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调整,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完成导学案课后总结后,教师应回收学生的导学案,结合导学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进行审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批改和修正,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差异化的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学案导学法的作用。

三、结语

面对全新的教学发展形势,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学案导学法的重视,并将其全面贯彻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应基于整体的角度,协调把握各方面要素,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检测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作者:田江海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顶效经济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