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程设计范例

新课标课程设计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1

1.1标志设计的多样化造型

多样化的标志设计造型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可以说,标志作为一个特殊的设计符号,设计上的识别性等特点必然要求标志设计的素材本身要求具备设计上的特点需要,很多素材可以为标志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例如不同年份设计上的表现手法不同,由于素材的选择还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因此,对于标志设计多样化造型的表现分析就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标志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设计上的思路有一定的思考,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客户的真正需要,要进行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设计,以期提供可行性的设计方案为客户思考和选择,不可以盲目的制定固定的设计造型,要可以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东西,可以依据客户的精神价值来进行可行性的发展,使标志设计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上让社会认可的一个方面。

1.2标志设计的思维上的训练

标志设计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对于学生设计思维上的训练和培养。目前,网络媒介的兴起使得数字媒介为标志设计提供了传播平台,很多企业利用新的媒介使标志产生新的设计效果,例如,某些企业会在网络媒介上突出标志的核心部分内容,考虑标志不同于平面媒介文字和图形的搭配,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交互性特征,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可以利用动画进行标志设计展示,配合了动听的音乐和动感的特效,可以使受众注意动感的标志标线,这就是新的类型的标志表现。虽然,动画软件不是标志设计的主要设计内容和要求,但是某些标志设计可以借助于动画软件进行设计,可以使其成为一个设计平台,可以使得标志设计在平面媒介上和数字媒介上都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标志设计的时候要学会设计的思维训练,仅仅学习了一些设计软件还是不够的,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才能为以后得设计提供帮助。目前来说,社会上的企业标志越来越注重动态的表现,尤其是渐变等变化的表现,这些动态效果可以形成动态的表现。很多企业的标志呈现了不同的冲击波,利用了标志线条的运动感和循环性来表现学生们对于标志设计的空间理解,可以针对性的训练,形成不同的设计感官效果。

1.3标志图形的空间构造

目前,随着标志设计的发展变化,很多标志的图形空间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的静态图形,很多都向着三维设计转换,标志图形空间立足于三维空间,很多也具有四维空间的发展方向。因此,平面的设计手法可以表现多维的设计空间效果,这是标志设计的主流趋势。很多企业标志案例都是如此,流动性的线圈可以表现丰富的空间效果。很多标志设计活力动感,带有魔幻的设计思维,欢快而又丰富感官,这些都是具备新兴的标志设计潮流。学生们在学习标志设计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空间表现和内容的训练,学生们在设计上可以结合具体的企业文化和环境氛围进行标志的设计构思,培养同学们的思维意识和设计手法。

1.4标志色彩的实际应用

标志的实际运用一般都是遵循了一定的设计规律,尤其在色彩的表现上要求简单而具有突出的色彩性表现,一般都是局限于三色以下,以便使其标志设计不显得杂乱无章,色彩上的表现也都以轮廓的平涂为主,很多渐变或者扩散状,透明化等的表现都不提倡设计运用,因为这可以使其减弱颜色的色彩表现。随着设计潮流的发展,设计师也都进行了色彩的新型搭配,色彩可以在标志中全部表现出来,运用的色彩方法也可以呈现不同的表现手段。例如标志设计上的色彩叠加,图形的粒子化组合,色带折叠的呢过,某些标志还创造性的进行了写实绘画表现。所以针对于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学中也要求立足于审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学生们对于标志设计的色彩思考,运用合理的色彩搭配规律来表现标志的鲜明特色。

2、课程改革要强化学生们的表现能力

标志设计还需要丰富的表现手法,标志设计有时候要对标志图形的材质、肌理、光感等进行合理的构思,强调设计手法的训练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也可以使学生们形成标志设计在造型和创造性能力提升上的实践印证。

2.1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

标志设计为了突出造型,可以采用特殊的设计工具来进行标志设计的表现,标志设计的工具和工艺技法都是需要设计者选择运用的。很多设计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去展现标志,有时候绘画、书法、摄影等表现形式也都成为了一种手段,我们经常看到的涂鸦式的标志设计,丰富的触感,很多这种标志就是利用了特殊笔的质感来表现标志,作为一种工具来说,根据这些画笔来表现标志的效果的手法就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的时候可以结合特殊工具的使用来进行标志设计的设计基础表现,打造个性鲜明的标志。

2.2软件设计的处理

平面设计软件为标志设计提供了相应的设计工具,很多矢量图软件,例如CORELDRAW、ILLUS-TRATOR等都可以作为标志设计的制作工具。如见,教学方面的主要讲述部分也是集中在利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的内容。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软件本身提供了强有力的设计功能,例如精确的设计创意表现,色彩的有力添加,细腻的光泽和质感的呢过,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这也就是设计软件带给学生们真实的设计视觉感受。学生们可以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合理的图形设计,例如制造处水纹、膨胀、水滴等图形,这些图像设计软件的设计教学都可以成为标志设计教学的一部分,这些可以深化他们对于之前的手绘和设计构思,执行软件设计命令去完成标志设计,可以说软件设计师标志设计制作的主要基础和方法。

2.3设计技法的学习。

之前由于在基础课阶段学习了造型基础和构成课等内容。因此,标志设计也是离不开这些基础课的知识,标志的设计一般都会采取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方法完成具体的标志设计图形的构造,这些表现手法在课程的教授中可以结合平面构成的折叠、聚合等表现手段来完成,所以说,标志设计可以将不同种类课程贯穿起来,成为他们的后继课程,或者说前提的课程,这样就可以为之后的企业形象策划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说,不同的课程之间是可以互补的,可以为学生们提升能力,帮助他们的设计能力迅速提升上去。

3、概念化的设计表现手段完成标志设计

在标志设计的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对于学生们的设计的图形的表现,学生们呢在进行标志设计的初期,对于如何设计,如何运用合适的素材进行规划是不了解的。因此,短时间让他们可以成为设计成手不太现实。因此,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传授中就需要在实践课程上下功夫,立足于培养学生们的标志设计的设计感觉和设计兴趣,以实际的企业化的设计案例为参考,模拟化的设计构思,概念化的设计表现和训练。

3.1不同的设计训练。

由于标志设计课程的训练初期,学生们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盒技法进行设计师很模糊的,这就要求他们可以使用一些图形的设计命题进行训练,要求学生们以一定的标志标线来处理这些素材,并且可以进行一定的图形设计构思,然后进行设计表现的调研,写出一定的调研报告,这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不同的尝试来具体的加以表现,模拟一定的样式进行合理的构图和表现。在课程的授课期间,可以针对性对设计步骤和应用方面进行创作训练,学生们可以针对一个命题进行创意的说明和表现,根据创意说明来完成几个设计解决办法,对于办法要加以详细的叙述和说明。课程的后期,可以对于标志设计的整个过程加以总结和认知,训练学生们的设计方案,对于这些命题的调研和创意报告要加以解决,应用具体的不同的企业环境,完成最终的分析。

3.2学生们的独立设计制作

不同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标志设计完成多样化的尝试,可以团队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经过了不断的思考和考量。学生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制作较好的设计作品。学生们在一个舒适惬意的实训室中可以完成对于特定企业案例的标志设计,通过不同的构思,设计出不同的设计标志。这样的环境学生们就可以独立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

3.3自我设计作品的品评

由于标志设计课程是需要以成品说话的,最终的设计成品就是同学们的最终作业,但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同学的软件设计能力很差,不可以完成一定的创意表现,标志设计的方案选择也会出现特定的困难,。因此,就需要同学们在作品出来的时候进行互相的品评,吸取经验教训,完成对于标志设计作品的自我完善,经验的总结。在倾听同学之间建议的时候可以进行自己案例的细节修改,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未来公司的设计都是团队合作,可以以创意小组的方式进行互相配合,独立完成并听取同学之间的意见。

4、总结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标志设计》;实训课程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期间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促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标。标志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及方式,为学生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及VI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实训课是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技能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标志设计实训是将字体及图形设计作为基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同时,提升自身计算机操作能力。标志设计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关联性,能够对专业课程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标志设计教学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工具的课程,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构思能力及设计感觉,使表现技巧得以提升,最终使学生具备创新性设计能力。而《标志设计》的实训课程对于信息化建设要求较高,开展对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标志设计》教学现状

标志设计教学比较倾向于对标志起源讲解、发展与设计思路明确等内容的关注,在此种教学环境下,所设计出的标志品牌意识不足,且竞争力薄弱。多数学生在标志设计中仅仅关注其视觉审美要求,并未展现出标志设计所传达出的内涵。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多会让学生尝试进行图形与文字的组合,在设计完成时也仅仅是关注标志的图形感与形式感,缺乏对传统图形艺术的关注[1]。

2《标志设计》教学常用方法

2.1传统图案融入标志教学中。标志是图形化的设计纹样,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将传统图案合理地应用到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计彰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代标志。但此种融合并非是让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复制,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传统图案的造型设计,促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学生在进行传统图案应用期间,若单纯地进行图案的组合,最终设计出的标志也将缺少灵魂。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好传统图案的精髓,促使其神韵能够在现代化的设计中进行展现。

2.2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兴趣及创造思维。兴趣是设计类内容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为提升学生参与标志设计学习热情,促使其更好地完成项目设计,首要工作便是培养其学习兴趣[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为课堂知识讲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初期教学期间,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将经典案例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竞赛,在竞赛中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兴趣,另一个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3应用理论与实际结合方式开展教学。在标志设计教学期间,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践,使学生可凭借多种形式或渠道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在课余实践做设计网站上的征集,经由学术报告会与专题讲座等了解相关信息[3]。此种多形式与多渠道的学习方法,影响着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全过程。经由各类实践训练,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现科学结合。增加实训内容,便是将市场中已有的企业或企业当下征集的标志案例进行设计,学生在获取到题目后,可对公司进行市场调查。在此种活动中,首先,可促使学生快速寻找到设计的入手点,激发学生设计灵感[4]。其次,标志设计期间,可极大地避免设计误区。

3《标志设计》实训课程中信息教学的创新应用策略

3.1教学项目简述。《构成设计基础》是建筑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前期还涉及《素描》《色彩》等课程的学习。文章中所选择的内容是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标志设计属于平面设计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标志设计实训项目[4]。实训课程开展所面向的对象是设计专业学生。学生已经具备标志设计基础知识,可熟练操作设计软件。在教学策略上,参考职业学校教育改革需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借助于校庆系列活动中的校庆标志设计任务作为载体实现教学设计。

3.2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流程。3.2.1实训开始前的引导及背景创建。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其完成自我学习部分内容。具体为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与标志设计相关知识,明确实训任务,调查学校为设计所做出的准备工作。同时引入Logofree人工智能软件模拟设计,经由微视频学习进行自我监测,为实训课程的进行提供数据支持[5]。在实训活动开始前,创建情景明确教学任务。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校庆标志,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设计内容的解读。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校庆宣传片的播放,促使学生能够寻找到创作方向。另外,设置与学生贴近的实训任务,将实训任务细化为三个子任务。3.2.2教学方案的初步设计指导学生用校庆作为题目,开始3分钟的思考,用弹幕的形式展示学生瞬间想象到的词汇或方向,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应用思维导图投屏进行设计思路的呈现,并明确设计中所应用到的元素。教师用“百年同济”校庆标志作为案例,解读数字“100”图形为正形,“赛龙舟”图形为负形,应用正负形过程知识设计校庆标志。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构成形式[6]。结合教学所需,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软件,在右侧板块中设置资源库,作用在于收集相应的素材,也可导入个性化图形。左侧板块中设置为重点,解决标准设计的图形简化与组合问题,降低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具体图形转化的难度。前期的3分钟思考能够促使学生打开思维;思维导图能够辅助学生梳理思维;案例分析能够提炼有用知识点;软件操作可进行知识的合理应用;合作讨论能够打破教学难点。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软件,利用其辅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全新的设计思想,并最终将其设计成为完整的作品。3.2.3设计制作与展示。借助于微课示范教师可用手绘草图来表现修改的过程。将抽象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图形符号,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7]。优美的标志设计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反复的构思与修改,设计者对于作品应该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学生用数位板在软件中进行草图的绘制,有助于节约教学资源与修改的时间。在设计期间学生可在组内讨论修改方案,教师可做巡回指导。微课循环播放示范软件操作技巧,例如,钢笔应用技巧、变形工具应用、渐变设计等。学生可结合草图完成软件绘制。在作品展示环节中,可邀请学生解说自己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互相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指导,投票选择出最佳作品。学生进行作品展示环节中,可应用UMU或学习通等软件进行。学生互评环节中可引入线上企业评价模式,借助于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呈现。例如,教师可用相应的软件设计投票活动,学生可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投票,票数最多的学生可给予适当奖励。在作业布置方面,应用不同的构成形式设计校庆标志,拓展学生构成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学习延伸到课后。3.2.4鼓励学生课后扩展学习范畴。在课后拓展中,学生结合反馈进行项目设计的完善,同时完成投稿参赛任务。参考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绘制校庆标志。此项实训课程关注于信息化技术在标志设计学习中的应用,可辅助学生处理学习难点。引导文在课前的应用,促使学生可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同时为学习目标的实现做好应有的准备。在设计科课程中主要难点是处理设计与创意的难题,辅助学生打开设计思维。在抽象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标志时,应用网络资源与开发制作的标志设计软件,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3.2.5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评价。在开始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本节课程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把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尺度,如果教学设计得太过专业,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分析,课程的设计应贴近生活,运用熟悉的标志。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设计休闲食品标志。就当前现状来说,大部分学生掌握标志设计基础知识,并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富有激情,能够在课堂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休闲食品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品,因而愿意去设计,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并且将自身的价值、态度及情感关键体现出来。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有所欠缺。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设计。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学习现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领导下,通过计算机开展实践操作、随机分组合作及在线谈论等。标志设计作品的交流和评价是课堂主要内容,教师应创建开发、自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掌握作品评价权利,通过班级网络群组投票的方式,教师将学生对作品的想法和建议总结整理好,共同讨论分析。这一方式不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够做到让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做到知识的融合与传递。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方式培养学生客观的判断、辨别事物的能力与审美水平。通过多媒体方式将设计作品匿名展现在学生眼前,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找出不足,找出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的精神。此外,还能够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特点凸显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标志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能在短短一课时完成,教师可以利用教假期时间向学生布置社会调研、素材搜集等作业,引导学生构思标志草图,将创意写出来。教师通过班级网络群组的方式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4结语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新能力;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1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以“夯实基础、铸造能力、鼓励创新”为目标,旨在让学生构架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知识体系;具备在案例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体系,创新性完成具体设计任务的设计能力,对设计作品辩证评价能力;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图面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属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之一,因其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授课过程一般分为“知识体系构架—课程设计—方案评价”三环节。通过对相关院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授课老师访谈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知识点零散,教学方法陈旧,知识体系架构困难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以前期相关基础课程学习为基础,融合本门课程理论教学才能构架完成本门课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课程设计。目前教学主要以教师为导向,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积极性受限;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解为主,脱离情景融入,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足,获取知识的有效性降低;前期理论知识基础与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融合,在本门课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困难,难以在课程设计时实现灵活运用。

1.2功利性强,思维狭窄,课程设计环节创新性不足

学生通过课程前期知识体系架构后,进入课程设计环节,即针对具体任务书完成方案设计。在此环节中一般教师发放任务书,学生完成场地分析—设计构思—方案生成—方案展示等步骤。由于多以个体式作业为主,使得学时之间缺少沟通与协作,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学生前期知识体系架构不足,缺少经验,使得方案的生成过程中存在想象力低、思维狭窄的现象。由于功利性较强、时间的限制,学生模仿已有案例的形式普遍存在,缺乏自我创新。

1.3方案评价缺乏有效展示与沟通,评图方式较单一

学生完成方案后,教师通常会以图纸形式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与设计能力,教师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评完所有学生图纸,多采取以“正图”即终稿为核心评价模式,忽视方案的演化过程[1],使得学生过于关注方案终稿在导师评价中的优劣,忽略方案如何生成的表达,不利于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训练和设计能力提升。教师评图内容限于就事论事,只对学生提交的方案和图面表现进行总结,缺少要求学生对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评述和设计思维的展示。评图多采用教师单向评价,缺少自由言论与充分论辩,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

2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思路

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为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的由理论教学导向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正在转变为由设计创新引领知识增长的教学过程[2]。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系列问题,基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特色,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分别从知识体系框架梳理、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核办法、制定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探索“学习—研究—创新并行”的教学模式。拟从协助学生自主构筑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知识体系,通过学习与研究并行的方式,夯实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结合当前较为成熟的高效教学方法,如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情景教学、模拟公司教学法等,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各环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挖掘个人潜力。融入学生、教师、校外同行共评的评图方式,丰富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性。制定课中与课后的教学成效反馈机制,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期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创新发展。

3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对策

3.1构筑一心三柱知识框架,协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提出课程“一心三柱”理论框架,即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体+辅助”知识体块为中心,以生态类、人文类、技术类知识基础为支柱的“一心三柱”立体式知识框架。通过各知识体块教学与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课程知识体系。①以“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构造”“场地与建筑”为课程主体知识体块,以“风景园林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表现”“不同类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为辅助知识体块,共同构成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的中心知识体块。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一般规律、设计方法和表达方法。②实现“三柱互补”。在生态之柱,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启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人文之柱,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追求,拓展场地的人文特色、地域性的文化范型等相关软科学内容[3],注重启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保留地域文脉的理性发展;在技术之柱,根据建筑学科前沿发展注入新的知识点,融入数字、生态等技术观念,强化技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态、人文、技术教学与建筑设计知识点的交叉和融合[4]。③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为使得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特色,针对特定教学内容,一是通过教师主动观摩校内外线下线上相关优秀课程或讲座授课,及时补充授课知识点,以符合行业时展特色;二是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前引导学生自行搜集相关问题的前沿动态,运用批判性思维[5],通过理论研究自行补充最新理论知识。

3.2紧抓课程设计与方案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课程设计中,通过依次布置“小型建筑设计——个人”、“中型建筑设计——个人或小组”、“大型建筑设计——小组式”的作业完成方式,达到小型建筑——尽快熟悉任务流程与制图技巧;中型建筑——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和表达技巧;大型建筑——挖掘个人专业潜质并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在方案评价环节中,设置“设计构思评图——草图评图——终稿汇报”三环节,各环节均采取教师导评、学生互评、教师和校内外专家共评的评图方法,达到设计构思评图——启发并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草图评图——监督与校正学生的过程设计与表达;终稿汇报——评定与审核学生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通过课程设计到方案评价,可有效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提升与之互动的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化个人的职业素养。

3.3全方位融合高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体系构架——课程设计——方案评价”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取教师讲授PPT为主的理论授课、教师引导设计、一对一评图。革新后的建筑设计教学,融合了线上教学平台(QQ课程群),并将当前反馈教学成效较高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情景教学、模拟公司教学法融入三环节教学过程。较与传统的授课PPT相比,设立QQ课程群提高了师生的课下交流成效,保证了课程教学的过程监控。此平台的设立:①为了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示范性、总结性资料;②及时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优秀案例推文,有效完成“三柱互补”的学习补充,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③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公开讨论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加入并自我监督。在知识体系构架和课程设计环节,采取PBL问题导向性教学,通过设置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6]。通过教师启发——学生互动——学生探究——学生革新的教学步骤,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交流。针对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比如“建筑入口的构成及空间序列是什么?”结合情景教学,提供具体的现实案例,如学校食堂、教学楼等的建筑入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就近融入其中,深入了解并掌握知识点。在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发放任务书,分析优秀案例,协助学生制定最终成果(方案)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策略[7],通过自我与互相评价,逐步完善方案。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采取示范、诊断、评价、反馈等方式引导协助学生达成目标。在相对固定的课程设计周期内,形成学生主体思维不断激发,教师配合辅助、良性互动的教学状态。在课程设计和方案评价环节,融入模拟公司教学法[8],完全按照风景园林行业岗位工作生产的操作流程为主线,完成招标公告(公布任务书)——领取标书(下发给学生)——现场踏查——完成设计——设计招标(方案汇报)——方案采纳(师生共评)整个项目完成过程。小组作业中引导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职场角色(主创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后期、美工、方案汇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挖掘个人潜质。每个项目持续周期为3~4周不等。并在此其中引入五个“一”即:一次相关理论讲授、一次相关经典案例点评分享、一次现场SWOT分析讨论和设计构思探讨、每周一次师生和生生面对面讨论方案过程草稿、一次方案汇报与成果互评。其中,在相关经典案例点评分享中,通过小组案例搜集、总结与分享和教师点评,为学生树立优秀成果标准,协助学生制定计划并完成整套方案设计与汇报。

3.4全过程优化考核办法与反馈机制,检测教学成效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标志设计课程;创新;发展

0引言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标志的制作过程。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标志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应当起到一定的启示与辅助作用。从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枯燥无味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标志课程设计的教学实际,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标志设计课程教学逐渐融合,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改革方法,以供参考。

1加强市场调研

当前,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现代标志艺术设计领域,标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其创作思维、创作技巧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相较于传统设计手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方面,在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初期,当授课教师完成对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后,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首先,加强市场调研能够夯实相应的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标志设计的“同化”现象,充分体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各个社会企业、社会产品、社会活动中的标志外观特征,理性分析相关企业、产品标志的创作思维、创作技巧以及表现手法的具体应用环境和应用效果,以此提高学生对相关标志设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标志设计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加强市场调研是当前获取标志设计前沿资料最科学有效的途径。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在对现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革新的过程中,加强市场调研,紧随时展将是实现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创新与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首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专业标志设计课程应当打破传统单一化、扁平化教学模式的藩篱,加强对标志设计内部本质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将现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的标志设计作品更富有文化张力,更具现代艺术感。鉴于此,相关专业的各个高校在标志设计的日常课程教学中,应当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优势,强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此体现新媒体时代下标志设计专业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自主化的特点。一方面,授课讲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标志设计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纪录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实现教学情景再现,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教学的手段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在一些社会活动标志设计过程中,如产品包装、企业形象设计、会展主题设计,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且相关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多媒体图像学、多媒体动画学、多媒体视觉学甚至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对当前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授课讲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敏锐、超前的时尚嗅觉,而且还应当熟练掌握AutoDesk…Animator…Pro、Ulead…Media…Studio、Ulead…Media…Studio等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这也是当代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然而,从目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不少广告公司反映当前应届毕业生掌握的设计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的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一些平面标志设计,从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三维立体化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由此看来,熟练掌握AutoDesk…Animator…Pro、Ulead…Media…Studio、Ulead…Media…Studio等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能够为标志的动态化呈现提供技术支撑,而多媒体图像学、多媒体动画学则为标志动态化提供展示的平台。因此,强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宽标志设计人才上升通道,并且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现代标志设计教学模式应当结合现代标志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内容,打破传统单一化、扁平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强对标志设计本质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专业标志设计课程的创新与发展,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视觉标志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瑜.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评《视觉传达设计的多角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3):133.

[2]汪泳.设计圆心到维度实验——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创设计课程探讨[J].装饰,2017(3):138-139.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

一、国内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中,“专题”已成高频词,一共出现了88次。[1]近年,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梳理后发现,这些探讨大部分关注点在专题教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关于专题教学课程评价的涉及较少。在专题教学实践中,目前对专题教学评价关注较多的如浙江的褚树荣老师、深圳的吴泓老师、北京的李煜晖老师,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专题教学的关注大多集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题教学设计案例少有关于本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对专题教学评价的忽视,由此可见一斑。中学教师对专题教学评价群体性忽视,一方面与我国课程评价研究较晚有关,[2]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考”“评”分离有关。本来指导考试的考试说明最后成了指导教学的大纲,最终演变为“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沦为应试的被动活动;“评”不被重视,其标准也简单粗暴——“分数论英雄,考场见真章”。但此次新课标指引下的课程改革,很大一个改变就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实施新课标、建设新课程,教学设计必然要关注课程评价,专题教学由于其特性,更应该重视评价这一环节。

二、专题型教学应重视评价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帮助教育者制定决策及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视域下的专题型学习,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所习惯的固有测评方式,应当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提升。教师在关注专题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新课标赋予“专题教学”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据徐萌研究,关于语文专题教学的探讨上世纪80年代已出现,但对这种教学法一直缺乏定称,一直到了2011年11月底,在合川召开的名为“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的全国性研讨会上,专题教学这个名称才基本成为一个定称。徐萌在梳理了不同学者对“专题教学”的概念阐释后,认为专题教学是对教材和课程设计传统样态的突破,它主要体现为对现有及潜在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调整和拓展,在课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3]这一看法与张秋玲老师看法较为相似,张秋玲老师在解读2017年版新课标关键词的文章中诠释什么是“专题学习”时,提出:“专题学习语境中的‘题’是问题、话题、课题、主题”,认为这个“题”应当是指向教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经历与面临之问题;指向的必须是“学习中的个体的人”。[1]虽然新课标对专题教学的概念未有明显界定,但综合上述看法,对照新课标,我们可以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专题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专题教学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和面临的典型问题而设计的,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2)专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3)专题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新变化

2017年版新课标特意设置了“学业质量”一节。“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在评价方式上强调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提出“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显然是对之前一个矫正。强调评价应当关注过程、注重激励作用。专题教学,作为体现新课标课程理念的重要课程形态,在课程评价上也应当予以转变。倘若教学中实行的是体现新课标要求的“专题教学形态”,采用的却是旧的评价体系,就会出现脱节或者缺乏实质性意义的突破。专题教学也就背离新课标理念,教学追求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专题教学应充分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新课标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应对的正是新课标课程形态的变革。其中,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对专题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1.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了解学情诊断问题

(1)专题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应当特别重视运用诊断性评价。学情了解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以往从文本出发来组元的单元教学也有授课前的学情了解,但这种学情了解不改变课程内容基本方向。甚至往往在开学之前,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基本确定,教师知道“我”就是教这些课文,学生也知道“我”就是学这些课文。这是“文本主义”出发的课程形态。正如张秋玲老师所提出的,现行的教科书也采用很多形式来组合单元,但课堂教学形态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其原因就在于编者、教师都把“教”与“学”的着力点指向了文本。[1]但新课标理念下,专题教学显然不能这样。专题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真实的或者拟真的问题情境。同时,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顶层设计能力,能事先做好每一步的规划。并且,正是因为专题教学是从学生问题出发的,而学情是变化的,学生的问题也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解决,又不断再产生的,所以,动态型的诊断性的评价意义就凸显了,这也是专题教学应当特别强调诊断性评价的原因。(2)运用诊断性评价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能否恰当运用诊断性评价,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诊断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发现关键特征和正确解读诊断分数的能力。汪大昌老师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一文中把教师“发现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合学生需求”放在五点建议中的前两条。[4]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就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来帮助达成。笔者在校本课程“庄子的审美境界”专题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是关于庄子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的演讲。在这一阶段专题学习开始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演讲、辩论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这与之前对学生的预判完全不同。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及与学生交流,发现两个原因。一个是学生旧有的学习模式尚未转变,学生尚未从“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中脱离出来,思想有惰性,过于依赖教师;另外一个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学生虽然平时经常听说,但没经过学习,理解是很肤浅的。了解清楚原因后,教师调整辩论、演讲的时间,重新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了因不了解学生情况而造成的课程内容设计过于拔高的现象。

2.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环

(1)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评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品质。新课标提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不断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品质进行自我观照,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促进自我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借助学习表现分析改进学习行为,逐步提升学生内在的素养。(2)运用形成性评价可以对专题推进过程中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监控。评价要具有及时性、延时性,这样才能给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改进;若非如此,更多的就只是起到甄别的功能而已。这就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合理运用。另外,过程性评价在专题教学推进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学习成效进行动态监控。一个专题课程,是教师在一个时间段里持续推进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对此专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是个渐进的积累过程。所以要达成教学目标,就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教与学的全流程,并且对于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实施,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

三、新课标背景下专题教学评价的改进

专题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应当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重视诊断、激励的功能。同时,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都应当有所改进。

(一)价值取向:重改进重激励

专题教学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所以,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的情况,要突出新课标强调的诊断功能、激励的功能,明确评价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判断不是评价这一环节的终结,教师更要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受教育者改进自己。真正的教育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于教师从来不给学生打‘2’分”,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永远不堵塞他争取好成绩的道路”。[5]

(二)评价内容:体现学业质量水平

课标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它们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这三个学段中。有些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个学段,有些任务群贯串两个学段,有些任务群只在某个学段。不同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任务群,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课程设计与过去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在测评方式上,过去只要按部就班,依据文本来设计测评内容就可以。但现在,设计专题教学的测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是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还要考虑这个任务群是属于必修、选择性必修还是选修阶段。因为即使同一任务群,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课程评价内容时,应当要明确这个任务群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这个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什么,学业质量应当达到怎样的水平。但是目前所看到的大部分专题教学设计课例,设计者只关注了本专题属于哪一个任务群,至于这个专题属于哪一个阶段的,设计者往往未予以说明。这是需要改进的。专题教学的评价,应当对标新课标,对照十八个任务群及其学业质量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教学评价的目标,科学设定评价的内容。

(三)评价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全程参与

以往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但评价的主体基本是教师。确实,教师应该是评价的主体,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也应该是学习评价的主体,甚至是学习评价最重要的主体。专题学习教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模式,带有项目式学习特点。而“问题的情境”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专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产生、寻求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再确定下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也不断发现他者,学习他者。同时,专题教学本身就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同学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某一教学阶段相对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清问题,而不是对自我的批判,保护学生的进取心。

(四)评价方式:重视诊断性形成性评价

专题教学评价要根据学情,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采用合适评价手段,提高评价效率。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就要建构符合专题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手段要多元。在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同时,相较于以往,应当更加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互动以及摸底测试的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使用,就是要动态了解学情,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同时在诊断性评价中,教师发现问题,不仅调整自己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还应当帮助学生分析自己问题的原因,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性评价是专题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专题教学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内容不同,目标要求也不一样。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方法,选择适合的学习过程。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具体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照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方法。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如把学生课堂、作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要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转化为改进措施,优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江,王忠亚,张秋玲.专题学习视域中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研读(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4A):18.

[2]王从华,王荣生.语文课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8(1):75.

[3]徐萌.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153.

[4]汪大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选修课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8(9):4.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6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往比较偏重于知识讲授型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如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新课标的推出,对高中化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课堂;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实施后,原有的教材被替换,教材重新编排,这对于数年来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影响很大,新的挑战摆在了高中化学教师面前。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和开展新的教学方式。

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还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思考问题;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牢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或每一个章节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例如:化学方程式、一些特殊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殊的化学反应现象和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强弱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遗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慢慢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师生虽然也有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属于学生被动的互动,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只能在教室预设好的思维轨道上进行[1]。因此,在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开展师生间的新型互动模式,首先,必须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和学生的同等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因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课堂,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对知识点了解透彻。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虽然在新课标下应推行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但教师还是要保证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与课本知识偏离较远,但又有学生想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探讨,课堂上要以课本知识点为主,保证互动式的教学走向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方向。

三、将实验引入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实验环节。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2],所以,教师应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采取实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对即将要讲的内容和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演示,例如,钠在水中的“燃烧”、银镜反应、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的现象等,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揭示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和那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化学实验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牢牢记住课堂上的知识,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四、将化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师应当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引出问题,例如,在一战中,德国军队使用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武器,这种化学武器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然后让学生通过以上的描述来判别这种气体。通过这样的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种有毒气体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解释,探究其原因。例如,水壶时间长了产生水垢可以用醋消除,鱼刺卡喉咙喝醋可以解决等。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满足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需要,使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作者:贾洪翔 单位: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7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践,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下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五个方面对体操项目的设置和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操教学内容不仅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活动内容,在中小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高师应加大体操教学的比重,探索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操教学与《新课标》存在的衔接问题

(1)体操课程忽视了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培养

高校体操课程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对新课标思想、理念等有所了解,不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难度动作为目的,在高难度动作上下工夫、花力气,而忽略了新课标理念的培养和灌输,而有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操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基础动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让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而我们现在的体操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相对中学课程,体操教学过于注重难度技术。

(2)体操课程拓展内容不足,应优化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的加强,体操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提出了深刻反思。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陈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教学事故风险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和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开设项目发生了很大冲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反映这一现象,很多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仅有广播操、健美操,跳马、单杠、双杠、技巧体操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出现了高校培养的技能在中小学无法得到运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要侧重于中小学普及的内容和其他新兴项目的内容,教授内容不但适用于中小学的学生,还要考虑场地设施等的因素。

(3)对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体操项目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保护与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保护与帮助的能力是体操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操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手滑落、摔倒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在体操动作的教学和练习中是离不开保护与帮助的。所以,在高校体操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体操各种动作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熟练掌握体操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4)体操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操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却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更加依赖老师,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操课程教学时数变得越来越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就减少了,除了老师在课前的准备活动和教育实习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其他实践教学平台是空白的。学生在设计教法、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景等诸方面能力的实践环节缺乏锻炼,这样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无法接触中学体育的真正需求。

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1)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广,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的提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操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和培养,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方法。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专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较强体操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运用体操科学知识与理论指导体操教学实践的本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相互指导,角色互换,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技能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资源等方面教会学生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应针对中小学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身体素质、体操水平,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以调动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技能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合理的调动队伍、指导练习者练习、运动强度的控制以及保护与帮助和错误动作的发现与纠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有适度的试教机会;在教学顺序上,严格按教学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师在课后评定时把握好尺度,多表扬少批评,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长期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必会出现质的飞跃。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承担教师这一角色,所以在体操教学当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设计一些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每节体操课都应有实践的时间,可以让一到两位同学带准备活动,实习基本体操能力,再让一到两位同学讲解示范上一节所学的体操内容,并且给别的同学做保护与帮助。这样就能使学生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掌握与巩固。教会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合理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分析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的情况,有效的控制课堂的气氛。在初步掌握组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教授技术技能的方法,学会组织与指挥五十人以上的队伍,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使得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在集中教育实习阶段,组织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小学,通过指导教师的随堂指导,体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转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能力。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机会可以是学生等到更好的发展。

(4)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新课标课程设计范文8

关键词:2017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教师;教学设计

在我国2017版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较旧版从四点新增到六点,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理念及目标作出清晰明确的阐述,旧版课标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与表演的范围,以及音乐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创造力,强调群体的全面性以及个性的关注性;新课标新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标准,着眼于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在普通高中开展实施音乐教育时更加关注课程选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二者对比发现,2017版新课标对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新课标的,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与学习方向,在此理论的指导下,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当有新的变化,从综合教育思想和音乐功能及理念出发形成的具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设计课程的意图要有明确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材研读

音乐课程应该是以音乐去理解音乐,对于音乐教材,首先教师要通读,对内容要有整体的概念,然后将教材进行细读、研读,形成知识框架,教师要反复欣赏、演唱、演奏音乐作品,因此在以新课标理论的指导基础下,教师应当做到:1.教学重难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一堂45分钟有限的音乐课堂里,教师不应该试图将教材内容所有的知识难点都成为本堂课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笼统模糊,学生学习分不清重点、难点,教师应当有精准把控核心内容的能力,能够将一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拿出来,而不是无主次、无效的知识教授。以人音版布隆迪的《鼓舞》一课为例,若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掌握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为主线,那最主要的核心是律动,思考如何引导到律动,教师可以开始以简单的节奏律动导入,围绕律动核心设计前后律动铺垫,从律动前引导的拍手跺脚捻指简单分类动作,到后面通过肢体融合所有动作完成一个成品,两者之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作反面举例,若要讲律动,却以绘画旋律节奏走向的表达方式作为导入,难点就没有凸显出来,容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毫无主次等效果,因此教师要清楚明确课堂设计的内容,以及要考虑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自身优秀的教学风格,避免不要为了形式而出现形式的教学方法,避开不要非内容而设计教学环节。2.教师要建立起与音乐作品间的关系。新课标课程设计的依据是高中音乐课程将鉴赏-表现(唱、奏)-编创作为必修课程主干,体现音乐创造过程的共性特征,涵盖音乐实践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①。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做到两个领悟1)试图领悟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2)试图将自己走进音乐,教师与2017版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视角建立作品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从音色、速度、力度、查阅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教学思考,教师首先要从呈现出的作品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从谱面上对所表现出的音乐作出领悟。以SY中学Z老师教授的《卡门序曲》一课为例,此曲结构是一首回旋曲,是由主部主题多次反复以及与若干个插部组成的,Z老师以主部主题和第二插部主题《斗牛士之歌》做对比分析时,以主部主题描绘的活动氛围、以及音乐配器为教学切入点,比如铜管乐的音色才能营造出这样恢弘的气势,并引导学生用“蹦”模仿演出主题旋律,激发学生听赏参与感,体验卡门序曲主部主题生气勃勃的场面气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第二插部主题《斗牛士之歌》是描写一位斗牛士凯旋的场面,Z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音乐在烘托主题形象上思考是以一个什么基调来出现?斗牛士他的出现,是一个文弱的形象还是自信英武的还是威风凛凛的?那么从音乐听觉、谱面分析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自豪中带有优雅的感觉、是有一种带有歌唱性的情感表达,弦乐的旋律演奏将人物形象、场面气氛、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师备课时还对历史西方斗牛的关系作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背景的梳理和理解。教学设计时教师所有的思路都应紧扣对音乐情绪的表达,从作曲家的角度去想配器,领悟作曲家与作品的关系,思考音乐的传递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不同的音乐家有不同的理解,任何音乐作品都有作曲家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音乐教学前是需要我们教师的理解,教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用音乐来学习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作品、领悟音乐内涵、领会创作心境,那么才能进一步思考学生可能会怎么去欣赏这个作品,真正完成教学。3.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前有内容,后谈方法,教师要以完成上述内容思考为前提,再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题材、表现形式、风格、艺术特征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入手,其中对比学习笔者认为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LC中学J老师对人音版《祖国颂歌》音乐片段进行欣赏时,J教师运用钢琴的高中低三个音区进行弹奏对比,让学生在三个不同音色音响听觉上对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情绪进行感悟和思考。教师在音乐作品鉴赏模块的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引导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在开始做具体讲解,将逻辑性思维框架或者领悟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授,学生掌握方法后便自然而然能够过渡到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其他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审美感知,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对这个部分进行设计,在实际课堂中通过课堂互动,由学生进行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主动表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与扩展。

二、注重学情分析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以充分的预设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上述叙述的基础上,课前学情在备课环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是无法完全预控的,但教师仍然在教学设计环节应当要做好各种可能性的思考。高中时段的学生已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一个现实的、具有创造力的个体,逐渐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由于学生个体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比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维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都存在不同个性,因此能够导致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此时关注课前学情就显得十分必要,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将学生和音乐的关系以重点加以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更接近成人化,教师可以自己最初的印象就是学生的印象进行教学设计,最好是已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下,并在实际教学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沟通,以便能够及时调整一些细节小部分,将所设计准备的弹性空间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加上教师自身经验的个性魅力,最终能让课堂迸发激情火花,充满乐趣。以GL市Z中学Z老师为例,老师在课前就很好的关注到班级学情,在人音版《京剧大师梅兰芳》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对比环节中,Z老师就能够做到明确邀请一位嗓子十分具有特色的男同学进行示范对比,顺利有效的过渡到戏歌的发声方法的教学部分;在提问环节也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高效的师生问答。GL市L中学L1老师的《越韵-梁祝》课堂是在比赛活动中展示的,教授的班级是不熟悉的班级,但是能够看到在课前准备阶段,老师有与同学进行沟通的行为,致使在后面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十分出彩,在男女分组学习和表演部分时都十分优秀,另在身段体验时,老师还邀请一位学生一同配合,在表演结束后,当场采访表演学生的感受,该学生的回答也十分到位有趣。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明显的能看出,由于教师教学设计环节,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把握就比较大,收放自如,尊重不同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回答,达成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扩展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高效的音乐学习。

三、关注课堂生成

2017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二点“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中提到音乐课程要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甚至包括提问的问题、无论正误的回答,都是教学生成结果的来源,由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对自己在设计环节上做反应预设,通过以下个案分析对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呈现作出更细致的阐述。以Z中学Z老师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戏歌《梨花颂》,这是本堂音乐课的教学重难点,Z老师将戏歌的唱腔方式贯穿了整节课,在体验京剧《贵妃醉酒》片段中的“摆驾”教学时,有一位学生较快的就发声出来,Z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实际教学中即时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让全班同学都来模仿,就完美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完成了自身的教学设计。Z老师通过自身优秀的专业技能,在充分领悟音乐作品下,教师的现场示范戏歌版和学生歌曲版的实际对比,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聆听对比,找出戏歌和歌曲之间的差异不同以及戏歌的特点,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进一步自然过渡到戏歌《梨花颂》的学习当中。在《越韵-梁祝》这一课中,L中学L教师预留了很长的部分在《梁祝十八相送》的吴侬语唱法和身段学习上,在这一教学重难点上,教师在使用方言演唱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发现尾字音的装饰音,不是提前告诉学生在哪个位置旋律该如何演唱,而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感受,让学生“告诉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是出奇的好,这首歌曲的旋律难点也很快被学生掌握了。事实证明,课堂中的教学要依靠教师提前进行预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自身对音乐的初印象为标准来思考学生与音乐的印象、与音乐的关系,借此也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来进行即时调整,出现意外的生成状态,合理利用这些“意外惊喜”调动音乐课堂的气氛,让音乐课堂变得充满乐趣和精彩,形成学生想学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发扬个性魅力。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就该将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作充分谨慎的思考和准备,在2017版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使音乐教师与音乐教学建立充分联系,与课标齐驱并进,最终呈现出完整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妍姝.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做好备课“加、减”法[J].大众文艺,2013,08:240-241.

[2]童春.浅谈音乐教学的备课[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99+112.

[3]孙燕飞.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程备课思路创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31-132.

[4]张继静.谈课改下音乐学科的备课方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