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例6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1

但是,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改大潮,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注重合作学习,但也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为了课改而课改的“作秀”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并重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须谨慎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解读为:在新时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转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模式,才能适应教育和时代的发展。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病

(1)从教学方式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机械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简单甚至粗暴,无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理解;注重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应试的内容,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3)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进取性,容易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理解能力不够,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变得困难。

二、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

1.模式一:主动转变角色

教师要主动完成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由传统教学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利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新知、思考问题、获取答案。教师在自身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己去学习探究,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另外,教学的目标也要转变,由传统的“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为主”转变为“既要掌握语文的基本常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和语文素养”。

2.模式二: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美感的学科。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抹杀了这种美感,让本身充满艺术味道的科目变成了学生的负担。我们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必须通过语文本身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美感。教师要通过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逐渐意会到其中的韵味。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进行创新和尝试,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我们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掩耳盗铃》的寓意;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将相和》里廉颇的人物性格。总之,一切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尝试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

3.模式三:尝试使用各种教学辅助技术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直观、具象化的东西,如果我们将语文课堂搬到电教室,通过声光影的多媒体教学,以视频的形式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投影的形式梳理知识要点、以动画的形式揭示人物性格……我们就一定能将原本平面的语文课变得立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轻松地吸收和消化所学内容。

4.模式四:注重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中,绝不能忽略了课外的实践。课外实践的本质就是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能将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如:当学生学了《火烧云》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去观察美丽的云彩,通过实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内容展开。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新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 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动性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

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阐述,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阅读兴趣

一、激发学生对自学的兴趣

兴趣能够激发一个人追求、探索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切实可行地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创设新意。第一,要巧设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目的性更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具体讲解的课文设定好相应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文其文学性及艺术性很强,鼓励学生多朗读,既能获得身心愉悦又能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

实施情感教学。(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学生的热爱,给学生美的感染,这样,情感教育的实现就更加水到渠成。例如,秉持对伟人的崇敬朗读《邓小平爷爷植树》,用教师的情感态度来影响学生。(2)带着对学生的关爱进行备课、批改作业,情感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传达。(3)教材中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情绪、材料对比的分析来挖掘情感因素,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就是对感恩之心的赞颂,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对伟人的热爱,同时启发学生学会感恩。

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情感教学方法还有情景创设。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对文章情绪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要找准小学生的感情点,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快乐的节日》描写的是小学生在儿童节活泼、愉快的场景,教师在授课时带领学生回想儿童节的热闹景象,并且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自然会受到熏陶,情感世界了变得更加丰富。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习惯,当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识之后,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对陌生的事物问一些为什么,所以,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相关内容,当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以后,就会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体会到阅读的意义。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他们能读懂鲁迅的《阿Q正传》,不要求他们现在就读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当然也不能要求他们超前去阅读一些长篇或者短篇的优秀小说等等。因为现阶段的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不会真正明白这些文章中蕴藏的真正含义,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才会慢慢理解文章中的真正寓意。所以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读物。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等等中外神话故事;又如,香香鸟、小马过河、潘多拉等等童话故事。从兴趣出发,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由于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可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首先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接着引导学生去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中包含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领悟亲情,学会感恩。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颇富艺术性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创新、总结实践。此外,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的核心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玩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玩中得到实践经验,焕发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情感体验;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采取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进行一番详细说明。

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所以,总是采取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死板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权利,整节课的活动控制权被教师一人牢牢把持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鉴于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篇课文的内容,而是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全文进行阅读,然后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生回答了客家民居的“奇”之后,我们可问他们“奇”在何处?客家民居中都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在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时,你会如何介绍?……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分组方式对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提前预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将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情景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如,瑰丽无比、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岩石上各种各样的珊瑚、海滩上的美丽贝壳……眼前的美景令学生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我又要求学生选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最喜欢的段落,并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沙群岛自己最喜欢的美景。这样,我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我们还应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体会、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找错别字”,具体形式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学校附近的街上、商铺,或者自己家、邻居家等处找错别字,找到之后要加以归类记录,并进行及时指导和矫正。然后,依据各个小组所做的整理记录给予评分,选出优胜的一组;又如,可以在中国的某个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举办编辑黑板报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写稿、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总之,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能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能,同时对学生收集、整理、乐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使有瑕疵的地方得以改进、完善,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使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语文、喜欢上语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6

新课改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地贯彻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充满热情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要重视学习方式,强调感受、体验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语文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探究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其实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提倡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纠正目前中小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弊病。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从课标中我们知道首先教师要真正地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的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有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一定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再次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最后还应尊重儿童的的个体差异,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要更新观念,倡导新的理念

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要视实践,实现开放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于语文的实践性,我觉得要抓住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新课标不再提语言文字,而统称为语文,就是说明了语文本身的文化性。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四是语文实践的开放性,沟通课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的家庭生活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