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堂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堂教育

新课堂教育范文1

教师要彻底颠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变“教师统领课堂”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习惯,由过去的“接受、记忆”为现在的“获取、理解、实践”。初中政治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深理解的同时,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公民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教师结合班级内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名男生将邻桌女生的相片改画为猪八戒的形象),让学生阅读课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这名男生侵犯了邻桌的哪项权力?女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经过法律程序,男生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通过这件事,你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触?鲜活的生活事例、全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的合作模式、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新角度,促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进入了全新的世界:不再是背诵、记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而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的问题性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使思想政治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紧紧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引导作用。

2课堂教学创新教育重在实践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借鉴课改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丰富,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都不可能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反馈、学习成绩情况等多种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向,保证学生学习在目标的牵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因此,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创新教育的途径。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2.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练习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有多种: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难点突破、实现拓展连接等,但是能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含义,恰当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一点创新教育而大部分回到老方式上去的不良倾向。比如,在学习《生命宝贵》时,教师除了播放几个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震撼外,还应该播放一组因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的人们的照片,让学生理解生活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你生命相关的亲人,让学生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宝贵。还有设计数个问题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进而让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2.2教学策略多样

新课堂教育范文2

关键词:英语课堂;创新教育;新课程

英语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阵地。目前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实质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与教学脱节。那么如何使一堂英语课生动、愉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始终充满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对英语课教学有所创新。

一、英语创新教育的三个特性

全体性: 英语创新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单独的或某一个。我们采取科学的策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激发,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英语创新教育不应只是面对少部分精英的教育,而应当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保持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创新才能的大众化教育。

全面性: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因此,英语创新教育应成为一种全面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即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言语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做到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通过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全面实现英语学科教学目标,最终让学习者实现创造性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创新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一)构建民主、平等、愉悦的英语课堂

1.教师应敢于放下权威,转变角色。从前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是主角,然而现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愉快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表现自我,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现在学生变成了主角,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角色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进度可以整体把握,教学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参与,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简而言之,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做的,我们应尽量少插手,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思考,去创造、应用。

2.教师应大胆处理教材,开拓创新。以前的教材是教师必须执行的文本,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讲究自主自动性,师生互动性,教材挖掘的独特性,它要求老师用教材教学,依教材作为范本去创新,从执行教材走向开发创造,从刚性任务走向弹性任务。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思考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进的课程文化特别讲究课堂的对话文化,这是民主性的体现。不是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独白,一言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3.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兴趣,导演课堂。课堂 40分钟是学生英语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有效地上好一节课就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求知的导向。相反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要取得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这就要求上课时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法,而是要针对教学实际,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法。俗话说“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以教师为指导包括教学环节的巧妙导入,知识操练的正确引导,技能训练的精心指导、学习疑难的及时指导,作为教师应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以活泼生动的形式进行授课答疑。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知道对所学内容应达到什么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二)采取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时,出示一幅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的简笔画。在出示图画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位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运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新课堂教育范文3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课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困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对德育课有“三不”即不感兴趣、不愿动脑、不会运用。从而出现了“两远离”,即德育课远离学生,学生远离德育课。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外,咱们课堂教学的理念陈旧,方法呆板,教学过程脱离实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为了顺应新形势发展,德育课教学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方面实现彻底的转变,与时俱进。

一、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堂教学首先要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观才是正确的呢?

建国后,我们国家的教学观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是双基教学阶段,这个阶段把教学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了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2、智能教学阶段,也就是把教学的主要任务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3、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了素质教育阶段,作为素质教育阶段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要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在双基教学阶段和智能教学阶段,准确地讲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和被动的这样一种教学和模式。在这里呢,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一般来讲会出现:“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写――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命题考试――学生应付考试 ”。这两个阶段是封闭的,学生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阶段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互动的双边的教学活动,真正地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说,时代的发展,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的形势下,迫切地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实现观念上的彻底转变。

(一)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教学目的观应该实现什么样的转变呢?那就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目的上,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培育智能,切实转到知、情、信、意、行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上来。尤其是对于我们德育课的教学来讲决不能仅仅只把它当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做到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

(二)教学主体观的转变

教学主体观也要实现彻底的转变。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老师在教学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教学方法观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废除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这样一种封闭教学的方法,倡导实行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启发式”,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虽然说“启发式”教学比“注入式”教学确实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仍然采用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再问――学生再答。这样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答式”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学会回答老师的提问,而“学探式”,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路就转变成为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尝试解答,以学生为中心的“学问式”。“学问式”与“学答式”是有明显区别的 ,也就是由原来的着眼点是学会解答问题,转变为“会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何学会提出问题?这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想必对大家一定会有启发。“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给他一美元,……但没人举手,教授有点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没有那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就没有听课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支掌头敲打桌面,课堂气氛很紧张,学生们吓坏了。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得高分,提问通常是老师的事。他期待学生们还给他从授予学生的正确答案。是的,中国学生起码我们这一拨人在十几年的严格教育中,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可我们自己并不习惯提问,更不被许可反问,那样是有背师道尊严的。所以在美国教授晃动的一美元之下,我们有点不知所错,终于有几个学生举手了,我是其中之一,与其说我们真的有什么问题要问,不如说我们也有点生气,因为那一美元有点污辱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问了些什么似乎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提问本身,没有人要那一美元。下课的时候教授的脸色好看了些,而我们也糊里糊涂的昂着头盘点着靠提问赢得的那一点民族尊严。”

这一段杨澜的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例,给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老师来讲一定启发很大。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才能?如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迫切要求我们一定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实效。

二、 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要注重教学实效。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注重实效呢?这里先明确一下,德育课课堂教学基本的评估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评估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即教学要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2、教学目标要具体恰当,并且通过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教学目标方面,课堂教学基本的评估要求是:明确、具体、恰当、体现充分。

(二)教学主导

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里面包括:教师的功底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用上上否精当等这样几个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学的基本功包括板书、语言、教态要过关,教学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善于启发,要教法灵活,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教学内容要科学,准确,重点、难点的处理要恰当,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选用要恰当。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里包括: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在课上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运用旧的知识,积极探索获得掌握新的知识,并且开展协作学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要和谐,这是判断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内容,主要标准。

(四)是否教学有特色

即教学的设计要新颖,要富有创新精神,教学过程要独具特色,有实效性,有推广性。

(五)教学的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从教学的民主,师生互动,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内容是否得到落实,实现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等方面来判断。当然在这五个方面当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占的比重最大。

以上明确了德育课课堂的基本评估要求后,下面结合如何上好《哲学知识》“介绍”课谈点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上好”介绍“课:

我们说“介绍”课是入门课,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印象,非常重要。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介绍”课又是最难上的,最难教的。以哲学这门课的“介绍”课来讲,它的内容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理论。概括性非常强,如出现了世界观、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古代唯物主义等等,这一系列新的概念和一些比较深的观点。这些概念和观点严格地讲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哪一个人也不可能使学生完全理解,但是不出现,不涉及也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精心准备下大力气设计好。

通过灵活多样的导入新课教学方法,如可用事例导入、名言导入、谈话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原则,那就是学习哲学很有趣,学习哲学很有用。即通过介绍课的学习,学生不一定弄懂了多少哲学理论知识,但是通过这一课的讲解使学生感到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哲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用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 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将“模式”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教学应该有模式,但是应该不唯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三自一导”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以“自思”为中心使学生做到“会读、会思、会求”。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且以学生的自己思考为核心,使学生做到了“会读、会思、会求”。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实现了双重的角色,也就是以自我为师,以书本为师,以同学为师,以老师为师。不在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角色。老师的角色也实现了转变,那就是不再以讲课为主,而是以导课为主,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指导、导向上。

(二)“四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预学、议学、导学、练学”形成一体。特别是在“预学”中注意:以趣话诱预学,也就是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来诱导学生,重视预习学习;然后老师给学生一个提纲引导学生作为预习学习,老师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帮助学生预习学习。通过一些评比,效果促使学生预习学习。“议学”常用的有针对性议学、穿插性议学、阶段性议学、辩证性议学、辩论性议学、演讲性议学。“导学”就是老师发挥引导、指导、组织、协调作用,然后通过训练练习,帮助学生认真学习。

(三)“三段五步”的教学模式

“三段”是指课前指导(预习)、课堂指导(解疑)、课后指导(练习)。“五步”是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自主学习、师生双方互议、归纳总结梳理、巩固练习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置一个新的情境,提出问题,这样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解疑释惑,师生双方互议互动,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将理论观点概括抽象,最后巩固练习反馈。

(四) “学、思、用、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1、构建主义理论,其核心是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建构信息的创造者。2、布鲁纳的认识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学理论所关心的是怎样最好地教会学生想学的东西,它所关心的是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吻合的。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遵循着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也就是说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再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新课堂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 情境 教学过程 监护人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C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3)03(a)-0063-01

随着数学教材的改革,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在新课的引入上就要精心设计,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的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部分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因为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引起学习的愿望,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在学习中如果屡屡失败,就会失去信心,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提问。让每名学生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达到培养创新兴趣的目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起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轶闻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2.驾驭教学过程,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

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要形成能集思广益的合作氛围。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要驾驭好教学过程,教师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二)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独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在合作中学会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3.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应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也是一种创新吗?

(二)多给学生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有一定片面性,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新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审视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鼓励。

4.改革练习设计,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新课堂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创新课堂;拓展思维;设计实验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中学生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仍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参与机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那么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创新教育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其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自身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我们在教学中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如,在讲授动物时,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玩蚯蚓”,让学生先接触蚯蚓,让他们在草坪上观察,不一会儿,学生的问题就来了。

学生:“老师,哪一端是蚯蚓的头部?”

(知道的学生马上告诉他,旁边的学生又说不是,两个学生争论起来了)

教师:“你能不能找到说服别人的证据呢?”(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

这样可以立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

二、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处处皆学问”,对生物学尤其如此。因此生物教学要树立“社会即是课堂”“生活即是教育”“自然即是课本”的观念。让学生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分类及特征”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件,再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植物的生活环境,采集植物标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三、营造气氛,启动创新思维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分析、说明生命现象。要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因此,上实验课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习小组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如,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有小组将实验装置中倒置的充满水的试管,改为倒置的充满水的量筒。这样,既能看到绿叶在光下释放的气体,又能测量出放出气体的量。

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启动,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就变得轻松多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物教学中要重视资料的收集、问题的设计、信息的处理,教师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疑问。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

新课堂教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生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扼制了学生创新动力。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的意识、意念,那么我们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就得让敢于去完成他头脑中的创新想法。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任性、争吵等联系。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生理活动),也是脑力活动(心理活动)。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要使学生主动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用"强迫性"的教育对待学生,虽然上课秩序井然,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要改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产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关系,切实把学生的主题作用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深层动机,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法有:

(1)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发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其直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经,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应鼓励诱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的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方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研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造教学法。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现情景,以图画、录音、录象、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演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促进学生全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小团体教学法。小团体教学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用队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内联外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意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知识--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进行自我评价--获得知识",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只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弯道跑"的技术时,教师先不讲解示范,让学生自己先进行练习,在跑动中提醒学生注意直觉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在弯道上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个手的摆臂幅度的大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教师进行表扬,认可学生的能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 (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