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例6篇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1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开发 博弈 得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旅游支出的大小正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发展成我国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合理开发景区,增加景区供给,给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是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进入了有重点的、有规模的开发阶段,提出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外资一起上”的投资方针。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进入景区开发的投资商的动机和策略进行分析,对投资商与政府之间签订协议或招标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分析各种博弈策略的实质,理清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关系,并提出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对策。

二、投资商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的分析要素。一般来讲,博弈论分析包括6个基本要素:参与人(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对一个博弈的描述必须至少包括参与人、策略和支付,而行动与信息则是建筑材料。参与人、行动和结果合起来称为博弈的规则(rules of the game),建模者的目的即在于运用博弈的规则来确定均衡。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决策者们的行为。其中参与人是指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在旅游景区开发博弈中,博弈的主体是投资商、政府与社区居民;策略集合是参与者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有两种不同策略。本文中的策略集合包括:投资商决定投资开发景区或不投资,社区居民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政府支持投资商开发景区或不支持;“支付”是指参与者采取策略后可得到的相应收益,支付函数是参与者从博弈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益的函数。本文弈主体的支付函数是收益(利润、收人、充分就业……)=F(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投资商策略、政府策略、社区居民策略)。

2、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本模型的博弈主体分为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为了方便模型构建,进行了如下假设。

(1)参与人都为“理性经济人”即投资商、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2)假设参与人所获取的信息完全相同,即是完全信息,也就是说参与人互相都知道各自的信息,获取的其它信息也是相同的。

(3)假设投资商没有把钱投资到旅游景点开发中,则其所拥有的资金将不会投资到其它地方。

为了很明显地体现各博弈方的收益,本文的博弈矩阵中用具体数字代表其收益,正负和大小各代表博弈方是盈利还是亏损和得益的大小。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后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行为选择的博弈矩阵如表b(1)、表b(2)所示:[投资商的策略:投资或不投资;政府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社区居民的策略:支持或不支持。

首先,投资商跟政府进行博弈的博弈矩阵如表a,其博弈矩阵中的数据仅代表各博弈方在各种策略下收益最大化的符号。在分析投资商与政府的博弈时,假定没有社区居民的博弈行为,则当政府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是最大的,即用博弈矩阵中的(44)来表示。当政府不支持投资商对某旅游景点进行投资时,投资商和政府博弈矩阵中的收益用(31)表示。当投资商不投资而政府支持旅游景点的开发时,投资商和政府的得益为(-1-2)。当投资商不投资且政府不支持时,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为(-1 -1)。具体博弈矩阵得益如表a所示。

其次,将投资商和政府两个博弈方合并为一个博弈方,是在假设表a中的得益不受第三方参与的影响下,再对投资商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分析,博弈矩阵如表 b(1)和 表b(2)所示。我们先对表 b(1)的博弈矩阵进行分析: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也为支持时,此时三方的博弈收益最大,即博弈矩阵中用{(4 4) 3}表示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为[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的策略为不支持时,假定投资商和政府的收益不变,但是社区居民的收益将会减少,用2个单位来表示社区居民不支持策略下的收益,在得益矩阵中用{(4 4) 2}表示此时各方的收益;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投资商政府]的收益上文已经分析过了,社区居民也会受到政府不支持的影响,用2个单位表示社区居民的收益,在矩阵中用{(3 1) 2}表示得益;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就变为{(3 1)1}。如表b(1)所示。

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则他们三方的收益可用{(-1 -2) 1}表示;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三方博弈的收益为{(-1 -2) 1};当[投资商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 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支持的策略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 -1) -1};当[投资商 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不投资不支持]而社区居民采取不支持的策略时,此时博弈三方的收益为{(-1-1) 0}。综合以上的分析,则博弈矩阵的得益如表b(2)所示。

从上文分析的三个博弈矩阵看,投资商应先与政府进行博弈,两方达成一致后,再跟社区居民进行博弈。本文为了清晰易懂,将三方博弈矩阵简化为两方博弈矩阵,可以说博弈矩阵表b(1)和表b(2)是博弈矩阵表a的延续,对三个两方博弈矩阵的策略进行比较,通过划线法,我们能很快找到博弈矩阵的最优策略:{[投资支持]支持}。

三、投资商、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博弈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旅游景点开发中,政府作为博弈方应做好引进投资商的工作;而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应做好开发景点潜力的工作;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也是非常关键的,三方都应该把握好开发景点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1、作为博弈方的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在博弈过程中应该采取支持的策略。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投资商。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政府更应大力引进资金,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引进资金的过程中,政府应搞好招标工作,筛选出最适合开发旅游景点的投资商并且制定出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一些基础实施的建设,制定并完善规范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及具体的监管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此外,政府还应该合理界定资源价值,扩大信息透明度。由于景点资源的实际价值较难判断,目前在景点开发的过程中,例如在招标的过程中,对景点资源主要采取估价或作价的方法来确定其价值,这些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发寻租等腐败行为。因此,政府应当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资源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景点资源的合理作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聘请公众代表对资源价值的确定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景点的价值。同时,在投资商进行景点开发时,应增加透明度,尽可能多地将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减少“暗箱”操作 的可能。

2、作为博弈方的投资商,首先应尽可能获取充足的信息,做好景点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应首先组织人员对景点的投资开发潜力进行评估,对投资开发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积极筹措投资资金,以便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投资商应大力争取政府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力争做到投资商、政府、社区居民的三方共赢。此外,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好自然资源。

3、作为博弈方的社区居民,应该大力支持景点的开发并该做好监督工作。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开发景点是利大于弊的,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社区居民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对投资商和政府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防止投资商和政府勾结,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金碚:产业组织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胡明:博弈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M].贵州大学教师用内部教材,2006.

[4] [美]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2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营销战略

需求侧管理的理念对于电力企业走上现代化的管理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竞争力,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用需求侧管理的经营理念,能够为企业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营销战略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营销战略,能够大幅度增强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润,同时还为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一、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够保证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观念,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现如今的重要管理方式。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供电以及运行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断改进用电方式,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将电力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众多事项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用电、科学用电、有序用电相结合的发展状态。

2.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

第一,加强行政方面的管理措施。电力事业是我国的基础建设事业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想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水平,优化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发挥政府的相关指导作用。想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良好风尚,就要政府行使有效职能,增强自身对于电力使用情况的引导作用。政府还要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供电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主体是政府,政府能够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于电力市场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政府进行管理的重要目标,将平衡用电管理的相关措施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进行实施。政府能够调整电力企业的休息时间和相关的检修时间,从而安排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小企业进行整修,对于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1]。第二,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行业对于市场经济的贡献率。电力部门在分配电力资源时,可以通过电力资源的用电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供电模式。设置一些相关的时间段管理方法,将那些高峰期的用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寻找到一些较为合理的规律,适当调高一些用电高峰期的费用,而对于一些用电情况较少的低峰时间段,要能够给以一定的优惠措施,如此一来,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力市场的有效发展。

二、电力发展的营销策略

1.实施电力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电力营销主要是在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电力需求之后,尽可能地实现电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能够为促进电力市场的和谐有效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应用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电力营销策略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相互结合,将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企业可以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下。不断调整电力供应的谷峰值情况,这是电力企业普遍适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2]。

2.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

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模式,能够为电力企业在实施电力营销策略提供良好的方法。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众多用户的用电潜力,为电力营销、用电量的持续增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电力营销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吸收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其有效融入进电力营销的方法中,为获取到较大的经济利润而不断努力。电力营销策略的应用能够为电力企业提供较大且灵活的市场环境,同时在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之后,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好地促进作用[3]。

三、总结

电力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资源,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电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动力能源,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有的电力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电力部门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先进管理模式不仅需要电力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发挥相关引导作用。营销策略是各类企业都会实施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同时将电力营销策略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法相互结合,能够在促进电力市场迅速发展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铭东.电力需求侧管理应贯穿电力营销工作全过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130-131.

[2]陈江.电力需求侧管理及电力营销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230.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3

【关键词】 新资源 城市规划 空间 经济循环

城市要在经济循环中占据战略高地,必须从更高的视点和更宏观的战略入手,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在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控制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设城市新貌,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转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再认识、再评估,要树立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一、城市规划需要树立新资源观

随着人类对传统要素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利用,新要素资源将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导资源,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是观念、制度、经济结构的比较决定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新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新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突破资源瓶颈和增长极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新资源观可以开创城市的新境界。新资源观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来看,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从国内来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拓展,城市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就必须从战略上确定新的增长模式,坚持持续的资源战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资源一方面丰富了经济特区窗口的功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发挥窗口作用的两个扇面,为特区的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把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资源利用的重点,为特区发展指引了方向。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

(二)新资源观带动城市加入国际经济循环

我国很多城市虽然规模很大,但国际影响力有限,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处于被动介入经济全球化过程,没有完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新时期下的新城市要想加入国际化的经济循环中,就必须利用城市品牌的复合资源价值,构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式、扩张式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内外辐射,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循环中的控制节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转变对资源的认识,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新时期下城市规划策略

新资源观是城市规划的思维战略,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在高速成长期,开始城市发展模式的渐进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高效成熟期,实现城市适度密集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的提升,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精明增长期,通过资源的高效与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城市规划以新资源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为主线,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稳合。

(一)用新资源观促进和谐规划。新资源观拓展了规划领域,丰富了规划内容,催生了复合规划和和谐规划。复合规划是以空间规划为主要载体,综合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内容信息的一种规划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统一,是各部门、各专业行政意图的统筹和行政的依据,目的是实现城市发展一张图和城市管理一张图,做到各部门、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和行动统一。通过复合规划,可以有效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和方向,保障公共利益,保障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

(二)城市规划要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城市规划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综合统筹功能,促进资源调控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要注重刚柔相济。控制性规划政策和调节性规划政策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为了促进和检验规划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必要建立“规划实施监控系统”,通过建立城市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三)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在面临民生大计的齐纳前提下,要抓住空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规划调控体系。城市规划是空间调控的主要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已经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因此,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努力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系统”的城市发展综合调控体系,把空间、项目和财政资金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政策合力。应积极建立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线的城市规划调控体制,把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当作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抓手,使其成为统筹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源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杨宜勇.失业冲击渡.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3] 陈光庭.世界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的新探索.北京社会科学院,1995年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4

论文关键词:非均衡博弈,社会公共组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始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开始形成,由此我国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正如孙立平所说,“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从中滋生出一群分享这种利益的人,并围绕这种利益进行博弈。”

在社会科学视域内,利益群体博弈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合作与冲突,从而为分析社会事实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很强分析力的视角。这主要得益于罗伯特·奥曼、赫伯特·迪金斯等学者的杰出贡献。奥曼的著作涉及博弈论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对于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共同知识”和“信息”的深刻洞见,提出博弈论实际上是一种“交互的决策论”的观点,即一个人的行为依赖于他的所知,然后又依赖于他知道其他行为人知道他的所知,这个交互过程直接决定了博弈行为的进行。而他提出的关于重复博弈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许多现象以及纷繁复杂、充满冲突和合作现实生活。赫伯特·迪金斯等学者则在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构建社会

群体中合作和利他行为的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利用强互惠的概念解释社会群体的

利益博弈行为。正是基于这些学者的开创性的研究,加上20世纪晚期以来以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兴起,我们得以认识到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根源于其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

从根本上说,利益博弈是市场经济和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所造成的社会群体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结构必然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我国利益群体博弈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处于中国转型期的利益群体博弈是一种非均衡博弈。当然,这里所说的非均衡博弈与博弈论中的术语“均衡博弈”并不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均衡博弈,就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各参与人形成一种博弈均衡,“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均衡博弈因此指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博弈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而非均衡博弈则指的是博弈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由于在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而形成了对参与者特别是处于劣势的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博弈结果的约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利益群体之间的非均衡博弈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各利益群体的博弈能力严重不均等,由此导致了在博弈过程中强势利益群体对弱势利益群体的博弈优势;其次是参与博弈的各利益群体在资源、权利的占有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最后,在非均衡博弈中,处于优势的强势群体的博弈策略对于弱势利益群体利益实现施加强势制约,而后者却无法对前者实施有效的影响。

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根源于中国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以及中国所致力于的制度变迁的进程中,社会利益分化日趋强化,社会公众被纳入不同的利益群体,并且这种利益格局是有差别的。而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利益差别,从质的方面来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所产生的,受现行法律法规保护的合理合法的利益差别;二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通过各种违法手段攫取暴利而产生的既不不合理也不不合法的利益差别;三是由于某些法律法规或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虽不违法但不合理的利益差别。对利益差别的这种划分,实际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严重不均衡的利益格局形成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差别必然存在,而且也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我国协调利益差别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和政治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各利益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失衡,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利益差别被不正常的强化。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利益群体通过强强结合等形式,得以有能力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其利益不但得到制度性的保障,而且利益在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激励下被放大。而对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来说,由于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乏,被进一步边缘化。这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利益格局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累积的结果。

当前利益群体博弈的非均衡性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均衡性作为差异的题中之义,在利益群体博弈过程中,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必须。

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并称为现代社会三大组织系统的社会公共组织,其存在和运行的最重要基础和动力在于个体行为者行动之间因互利而相互依存,或因冲突而矛盾斗争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社会公共知是嵌入在社会这个纷繁芜杂的复杂巨系统之中的,与社会中其他要素如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因此,社会公共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互动,在当前形势下即是就各自的利益诉求展开博弈。

社会公共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满足基本的利益诉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最低的利益诉求包括合法性的获得、资源的获取以及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合法性是指社会公共组织需要获得国家制度、社会成员的认可,资源的获取是指作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公共组织需要从外界获取开展组织活动的各种资源型要素,而自主性则是指作为一个非自足的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脱离其资源提供者的控制的一种欲求。社会公共组织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博弈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其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公共组织需要与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

因此,社会公共组织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其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非均衡博弈的结果。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这是N人M次博弈。要描述这种博弈非常复杂,而探求这种博弈的具体过程也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所探讨的是非均衡博弈对社会公共组织发展的作用,因此可以将这个N人M次博弈转化成是以社会公共组织为中心的二人多次博弈结构,即依据不同的利益诉求将社会公共组织所参与的非均衡博弈分解为其与多个单独的利益主体所进行的博弈。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考察组织,核心在于要说明博弈不仅将有助于组织的稳定运行,而且也要说明博弈将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某种契机。但经典博弈论无法做到这一点,经典博弈论早期主要关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单次博弈,如博弈论中最广为人知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博弈的结果是向“纳什均衡”点收敛的,对博弈各方来说,不合作是最优策略。从长远来看,这种博弈结果是不利于整体收益的增进的。在社会公共组织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如果都当作是一次博弈,则双方都将采取不合作,结果是组织无法有效实现其利益诉求,从而走向衰亡。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利益群体所参与的博弈是多次博弈的,即博弈是持续进行的。

在利益博弈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博弈必须演化出某种规则,使得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博弈参与者的博弈策略都趋向一种被称为是“演化稳定策略”的方向。“演化稳定策略”的好处是使社会公共组织在面对相同的情势时都将采取在某种程度上与习俗相似的策略习惯,这种习惯,即使使得社会公共组织可能无法获得最优结果,但是由于从外界获取的资源是持续的,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稳定。演化博弈论的观点认为,在博弈过程中只有在两个博弈参与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能演化出某种“演化博弈策略”。博弈参与者的差异构成了一种不对称性,从而衍生出一种状态。一旦双方都锁入这种状态,任何一方偏离这种演化稳定均衡的参与者所得都要比原来少。而当前利益群体格局的非均衡性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不对称局势,因此使得社会公共组织在与某一特定类型的博弈对手时都采取大致相同的策略,从而保证了组织的正常运行。以当前社会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非均衡博弈为例。改革开放后,政府组织出于各种需要放宽了对社会公共组织的管制,社会公共组织有所发展,其与政府组织博弈才具有现实可能性。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组织握有不同的资源,这些资源恰好的对方所需要满足的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二者在博弈能力和策略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的政府组织是社会资源的最大占有者,其对于制度性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使得政府组织成为利益博弈中处于最有地位的参与者。而社会公共组织尽管所掌握的资源——公信力、获得资源的能力等——使得其重要性正在逐渐增加。但是短期内并不可能改变与政府组织博弈的劣势地位。这些差异导致在社会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博弈中,政府组织的主动性和优势是倾向性的,社会公共组织只能采取消极性策略。但是,这种非均衡博弈所导致的结果却是有利于社会公共组织本身的正常运行的。政府组织作为强势的一方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存在提供合法性制度支持,而社会公共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与政府组织的博弈所采取的将始终是遵从策略,从而获得其制度合法性。

社会公共组织与其他利益博弈参与者之间有着很多先天的差异,这些差异为演化出某种稳定的均衡策略有一定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由于利益格局导致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为社会公共组织持续获得某种资源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目前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非预期的结果,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的,必将为一种更合理的利益格局所取代。从目前的这种非均衡状态演化到另一种状态,意味着社会公共组织在与其他利益主体博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演化稳定策略”将不再适用,为了保障自身的运行和发展,社会公共组织必须要在新的不均衡状态下演化出新的“演化稳定策略”,这不仅意味着博弈规则的改变,还意味着组织获取资源的方式的改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从目前的非均衡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改变,将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提供契机。

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及其所导致的利益群体博弈的非均衡性,被视作是社会转型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非均衡性符合演化博弈论中关于“演化稳定策略”的形成中对博弈参与者需存在差异的要求,因而有助于社会公共组织在与某一特定的利益群体博弈时采取稳定的策略并持续获得某一特定资源,从而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稳定。而从一种非均衡状态向另一种非均衡状态的转变有助于新的“稳定演化策略”的形成,因而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提供契机。

当然,以上的分析并不否认学术界对于目前存在的利益群体格局的非均衡性的消极作用的讨论,而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对于组织运行和发展的积极功能。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定产物,这种不健康的利益格局非均衡性必将在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一种更合理的利益格局所取代,不过,历史地看,新的利益格局也仍应该是非均衡的。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2 郭其友、张晖萍:《罗伯特奥曼的博弈论及其经济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5第5期,第75-76页.

3 美]赫伯特迪金斯、萨缪鲍尔斯:《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3-45页.

4 杨博文:《论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及社会公共组织的复杂性》,《系统科学学报》,2007第4期,第59、60页.

5 美]约翰纳什著,张良桥,王小刚译:《纳什博弈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6 任娟、杨博文:《试析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甘肃社会科学》,2007第2期辑刊,第56页.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5

关键词:发展绿色商业 对策 思考

绿色商业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感受着地球资源日益减少、社会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于是引起了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保运动在全球蓬勃兴起,进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绿色营销和绿色商业的观念与理论。

我国在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受到束缚。在商品极度匮乏的经济条件下,绿色商业无从谈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到环保问题,但终究还是重蹈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覆辙,出现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物种消失、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以及那些斥诸于媒体频频曝光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恶性商业营销事件,这些既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既得利益,又不断地侵蚀着人们长远的根本利益。因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中央就2006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之一。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目标,必然要发展绿色商业。

所谓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科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文化性。绿色商业的文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商业经营哲学,是指导商业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企业在绿色商业观念指导下,必然会积极开发和自觉组织绿色产品营销,采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消费,进行绿色市场定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其次是彻底改变传统商业文化。传统的商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竞争文化,绿色商业要求实施绿色文化,即要求企业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和价值、“人”的安全、健康和发展,企业应把竞争对手更多地看作伙伴,尤其是环境合作的伙伴,重塑富有绿色商业特征和共处共赢、和谐发展的商业文化。

系统性。绿色商业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整体管理原则指导下,全面协调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采取相应的经营行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绿色商业贯穿于商业企业决策过程和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不仅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环保、健康”的绿色产品,确保商业经营场所与设施无污染,而且在商流和物流上坚持以绿色文明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流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性。绿色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指商业企业的经营在充分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争取适当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从充分满足子孙后代消费需求出发,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企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正如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所指出的:“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和谐性。安顺为和,协调为谐。绿色商业的和谐性是指商业企业经营过程始终重视规模、速度、效益的协调;内部关系与资源配置的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企业实施绿色商业,除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外,也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正面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其他企业的导向作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和对健康的社会文化、伦理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显然是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共赢共兴、同存同荣的和谐之举。

发展绿色商业的必要性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产品都要经过流通领域才能成为实际的消费品。发展绿色商业,必然要经营绿色产品,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包括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生产技术;选用无公害、养护型新能源、新材料;进行可拆卸、可分解,零部件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包装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组织清洁生产,防止生产过程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的浪费等等。发展绿色商业是促进绿色生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和利用资源,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运用于改善和提高消费者及人类社会福利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引起了消费领域的拓宽、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质量的提升,于是“安全、环保、健康”成为消费主流。现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在满足消费需要的过程中发展,是商业永恒的主题。绿色商业正是适应我国消费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发展绿色商业,实施绿色营销,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规模,促进企业发展。

转贴于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而发展绿色商业,正是实现和谐社会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观念和营销方式,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基础上,本着对消费者生存环境负责,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负责进行营销活动,最有效地减少商业行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作用。如果商业行为不符合环保要求,也会引起其他种种的社会矛盾。因此可以说,绿色商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商业的对策

(一)加大绿色商业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商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绿色商业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绿色商业的实践。何为绿色商业,它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是什么,如何发展绿色商业,尚无比较清楚统一的认识。虽然也有一些绿色营销的研究,但它多半仍然停留在引进和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况且绿色营销只是绿色商业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绿色商业的全部。没有绿色商业的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绿色商业的实践。因此,绿色商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同时,要加大绿色商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绿色商业的认识,并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行为指导理念。这样,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就成为大势所趋,发展绿色商业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

发展绿色商业仰赖于良好的宏观环境。能够承担改善和优化发展绿色商业宏观环境责任的是政府。一是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现行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环保行政等30多部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清理,并根据国际社会绿色商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状,进行必要的填补和修订,形成完善的绿色商业法律法规体系,并督促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与检查。对违反绿色商业法规行为严惩不怠。二是制定和完善发展绿色商业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应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和调动商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绿色商业管理。商业管理部门要把绿色商业纳入商业发展规划,在商业网点布局、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渠道、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绿色服务管理等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利益有机统一和兼顾起来,在产品开发、加工、运输、宣传、促销分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注入环保因素,注重新的绿色策略。四是建立绿色商业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正统一的评价标志体系,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评价,推动绿色商业的发展。五是通过绿色教育,传播绿色商业知识,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加大实施绿色营销的力度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和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生态意识于企业经营决策之中,有效地实施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价格策略、绿色渠道策略和绿色促销策略。第一,绿色产品策略。这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从生产企业来看,要按照环保和生态原则开发研究无污染、无公害、可回收利用、节约能源和资源、符合环保标志要求的产品。从商业企业来说,经营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符合绿色要求,坚决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第二,绿色价格策略。这是营销策略的新概念,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和“资源节约使用”等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成为绿色价格构成的一部分。一般说来,绿色产品价格总要高于一般产品价格,因此,定价时,既要考虑到环保对价格上扬影响的程度,还要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理解和接受的程度。绿色价格策略的全部奥妙,就是在一定的营销组合因素下,如何把绿色产品的价格定得既能为消费者乐于接受,又能使环保投入得到补偿,还能为企业带来适当的收益。第三,绿色渠道策略。对于经济实力雄厚、产品销售规模大、范围广、具有自己分销渠道网络的企业,可以自行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分销、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的有机统一,建立企业良好的绿色信誉。对于一般企业,应选择消费者认可、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配合绿色产品销售。也可以开展绿色产品直销活动,注意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产品在运输、储存、保管过程中的浪费,合理设置供应和配送中心,降低资源耗费和货物损耗量。第四,绿色促销策略。企业促销组合策略是指把人员推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四种促销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成一种促销策略和技巧。绿色促销就是在四种促销活动中,融入环保意识,将绿色产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反馈消费者绿色需求,引导和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实现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的零距离对接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农.绿色营销内涵与要素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6

【关键词】土地管理改制;资源利用策略;重要性;原则

随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开展,土地的性质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其不再单单只是一种资源,其也是一种资产,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就需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求以及土地管理改制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利用策略,利用制定出的策略来推动土地管理改制的实施,以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1.土地管理改制中的资源利用策略制定的重要性

1.1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改革的需求

为了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改进,现代的企业制度中对于产权的划分更加的明细,其也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国家与企业产权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的不同责任,以更好的推动企业制度的改进和建立。就以土地来说,其本身是归过埃及所管制,也是由国家来分配利用,企业的通过国家的授权来对土地进行有期限利用或者是无期限利用,土地在原有的体制制度下,并没有进入到市场中。而为了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进行重新的规划,明确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使得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1.2土地管理改制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已成必然,只有改进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不足,才能够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然而,我国目前很多的城市在对土地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的无偿使用制度以及有偿使用制度中的问题还较为严重,这两种制度之间也存在失衡的现象,加之,政府干预的力度过大,这就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制定有效的资源利用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土地资源产权的归属权,对土地资源实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土地管理改制中的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2.1土地管理改制要兼顾各方利益

之所以要对土地管理进行制度的改革,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管理制度实施改进,使得土地管理制度的权责更加的明确,在土地管理改制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改进,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国有土地资源不可以由个人进行任意的转让和买卖,这样就对我国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有效的维护,减少了我国国有土地资源的流失。在对土地管理进行改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多方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到现代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地方的利益,要科学的区分开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从而使得各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维护。

2.2土地管理改制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将无偿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有偿的土地使用制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土地的真正价值。建立起明确的土地产权关系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3土地管理改制要遵循合法性原则

土地管理改制的合法性原则就是指对土地资产的处理坚持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确保土地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有法可依。当前还有另一种土地分配方式:分期付款的使用土地资源。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土地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

3.如何完善土地管理改制中的资源利用策略

3.1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能够使得土地管理改制中资源利用策略的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土地管理改制的宣传力度,使得人们在观念上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土地管理改制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有效的制定出科学的资源利用策略,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推动土地管理改制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法律来完善土地管理改制中的资源利用策略,从而可以使得土地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土地登记管理制度

根据实际的需要,将土地的使用权划分为多项权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和抵押土地使用权,一促使土地资产的合理转让,实现土地资源应有的价值。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税收管理。无论采取合作土地资产处理方式,都要到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和变更管理。对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应该及时到税务部门进行登记,缴纳土地增值税,防止土地资产的流失。

3.3选择科学的土地处置方式

针对不同的土地使用需求,选择不同的土地处置方式。首先就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用地需求特点,然后选择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土地处置方式。土地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进行土地管理改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合理公平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还应该坚强对土地资产配置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让金的征收,对符合减免让金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3.4优化用地结构

一直以来,受到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政策的影响,大部分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国有土地,并且还占据了大部分黄金地段。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有企业的占地往往大于其实际的需求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以,应该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优化土地的用地结构,利用低价级差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将闲置的土地分配到最需要的企业之中,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土地管理改制中的资源利用策略进行合理的制定,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土地资源可以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可以保障土地管理改制的顺利开展。而土地资源管理本身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系统,而且这一系统具有很强的动态变化特点。而随着土地管理改制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土地管理改制中,制定出有效的资源利用策略,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形成有效的助推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改革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制度推动土地管理事业深入发展―土地制度创新座谈会纪要[J].国土资源通讯,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