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例6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1

追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阶段渐转变为考虑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循环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制造(remanufactur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4R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使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1]。循环经济是对现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后果及前景进行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其不仅涉及资源和环境,也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2-4]。循环经济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的和谐发展,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和困境,从政府、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系统化的生态伦理重构。 1我国推广循环经济的背景 环境污染及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广循环经济势在必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引发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5-7]。据综合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能源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矿石资源等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最优途径之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进行,既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过程进行,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物质保证。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例,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4957万辆(不含低速汽车),机床保有量达700多万台,14种主要型号的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其中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标准后将被淘汰,新增的退役装备还在大量增加。这些废旧产品中绝大部分零部件具有重复利用价值,构成了丰富的、更优质的“地上矿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2010年10月,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循环经济中蕴含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Ethics),又称为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Ethics),从实践来讨论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环境道德[2,8]。用生态伦理来思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人类自身,还要赋予非生命物质以道德上的关怀,是一种深层上的哲学反思,更是一场哲学上的革命[8]。生态伦理学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此生态伦理学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9]。目前典型的生态伦理思潮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而循环经济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以上生态伦理观的范畴,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提升。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决定了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观念与传统生态伦理的根本区别。传统的经济模式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伦理主要考虑的是“减量化”(Re-duce),即减少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不充分的,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伦理学仍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循环经济模式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过程,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资源与产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密切联系:循环经济环境下,产品可以看作是“赋予了使用价值的资源”,废弃物被看作是“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而再制造可以看作是“对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失去的使用价值的恢复和补充”。总之,循环经济模式遵循物质、能量的传递、转换与损耗规律,系统地考虑产品与资源的关系,这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伦理,这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统一的伦理,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单纯的“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态系统,而经济形式和生态系统更密切的作用与联系决定了需要重新认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的道德目标是遵循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物质、能量、使用价值传递、转换、损耗规律基础上,保证三者的健康、和谐发展,体现了系统层面上的公正理念。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伦理的公正理念把人类视域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的三维坐标上,以最小化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进步为目标,运用公正理论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在生态问题上的利益关系。生态伦理观念的整合与提升,在关注生态道德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同时,又关注其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遵循相关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提倡废弃物“再资源化”,减少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平衡。#p#分页标题#e# 3循环经济背景下重塑生态伦理的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要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形成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倡文明消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执行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3.1政府层面,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政策、法律制度 政府作为政策、制度和法律的供给者,行为的示范者,同时也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推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促进绿色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共同的经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制定鼓励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相关经济政策,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实施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处罚机制。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的显示,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与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等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带动循环经济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2009年11月,国家工信部启动了包括工程机械、矿采机械、机床、船舶、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等在内的8大领域35家企业参加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3.2企业层面,培养环境意识,兼顾环境责任 企业层面重塑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首先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认识对循环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从而调动主动推进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强度,使各种物质和能量各尽所能;“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或产品而达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目的。循环经济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通过物质、能量的有效、合理循环,既达到了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也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落实在企业的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需要形成全面、系统的生态意识。生产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节约材料和能源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主动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在产品上,需要意识到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及再利用的多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生态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在服务上,需要将产品回收、再制造等环境因素纳入到所提供的服务中。 3.3公众层面,提高生态意识与行为能力,形成消费绿色产品的良好氛围 公众层面重构生态伦理,首先需要培养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无论是生态忧患意识还是生态价值、生态责任意识,都根源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一社会存在,以及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可。近30年来,循环经济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其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式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产品质量能够如新品一样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客观上保证了公众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可。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意识虽然是一种软实力,却有着极其强大的推动力,同相关的经济、科技问题同样重要,循环经济背景下公众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自觉的约束作用,从而大大减轻各种“他律”形式约束人的行为时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由于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和服务只有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为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观念,需要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把绿色消费及环保知识纳入基础教育授课范围,工艺广告、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也需要加强绿色消费意识的宣传。只有引导绿色消费成为公众的主流消费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公众除了需要培养生态意识外,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中。一方面需要自觉遵守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规;另一方面主动购买生产资源消耗少、产生废物少、环境污染程度低的产品,积极消费再制造产品;另外,当产品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后有义务协助企业回收等。 综上所述,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及资源、生态的系统工程,其蕴含着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公正的理念,深刻理解“4R”体系蕴含的生态意蕴是重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伦理的基础。循环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个主体,政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平台和环境;培养企业循环经济背景下主动的生态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而公众的生态意识及绿色消费观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变迁

文章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变迁过程中,对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背景、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变迁等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介绍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知识呈现爆发式增长。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总量呈现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张。无论是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还是涉及到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相关的商业领域、服务业领域,知识经济无不体现着巨大的力量,各行各业都已经能够看到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影响;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广泛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时代下,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应用领域的限制,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逐步形成了知识经济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大格局,知识经济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知识总量和种类的剧增及其经济功能的日益增大,使知识现象中的经济含量日益突出,形成了广泛的知识经济化现象,构成了知识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知识经济时代与企业经营理念变迁的联系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知识化是企业经营理念变迁的必要条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企业对知识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对知识的高依赖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知识含量逐步扩张的趋势和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都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创新和应用。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劳动者、管理者等一些实体性要素的科级含量逐步提高,知识经济的每个特点都高度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使企业整个经营管理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企业经营管理中不仅仅在实体要素中高度依赖于知识,就是在生产关系中的分配、消费以及交换环节等也都日益以经济化的知识发展作为重要依托。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知识化加速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

知识经济化、企业经营运用知识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的加速作用主要是通过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进步,并将之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参与企业经济运动,将知识创新成果转换为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经济利益。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变迁?

知识经济毫无疑问的对社会经济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使得企业的经验管理理念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迁。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究竟在经营管理理念中实现什么样的变迁?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应当时刻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实现精简化和虚拟化。

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精简化就是要重点减少企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突出扁平化和精简化的网络模式,以这中模式取代传统企业管理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虚拟化变迁就是依托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虚拟的组织体系将一些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技术公司和人才链接到一起,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实现在经营商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共享,以此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面积,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避免了企业因为组织架构臃肿而形成的效率低下的状况。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简约化和虚拟化的变迁,可以为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开创发展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企业经营管理应当重点突出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突出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实现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突出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虚拟化,突出的是企业经济组织架构中的柔性化变迁;而企业在生产管理领域实现向高科技防线的变迁则是在生产方式中的变迁。无论企业在组织架构中实现的变迁、还是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变迁,无不体现着知识经济时代下以科技进步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分散性、小型化、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个性化成为一种可能。传统条件下,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条件下的大规模、大批量和集中化、单一化的生产模式,使诸多企业体现不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经验管理理念可以根据市场变迁和实际需求状况及时的改变生产方式,自由灵活的根据市场状况,实现自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经营。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3

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黄金时期,各方面的旧制度都得到了创新和改革,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一背景在给中小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经济背景下,我国也确实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做出了诸多创新,完善了其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文件,使其管理模式更加合理科学化。但是,在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处于一个虚弱期,各方面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和现状进行探讨是极其有必要的。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其特点较为明显,例如数量较多、规模相对较小等,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较为复杂、问题较多,尤其是在新经济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显而易见。

虽然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政府支持和扶持的主要目标,而中小企业则缺少政府的支持,在进行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完全处于劣势。此外,地方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因为当地政府的政策因素,而迫使自己的财务管理短期效益化,以此来实现政府的短期经济效益目的,这使得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行长期的财务管理筹划。而且,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较弱、规模较小,其管理模式往往是家族式的存在,这使得其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和认识都不高,财务管理意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人才都极度缺乏。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原因

21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能否获得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显然是不足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法律政策上的偏向。大中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政策上对它们的偏向过于明显,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艰难。其次,贷款、税收和土地使用政策也青睐于大型企业。如中小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政府政策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比例却特别小。最后,中小企业的纳税税种和税费比较多和随意。

2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资金紧缺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方式单一、渠道狭窄以及成本过高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所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中小企业上市难,难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其次,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原因,难以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最后,市场上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

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占主体地位,而且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快速发展,不然很容易在经济多变的环境下夭折。但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受限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3中小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不善

会计核算是保证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这严重妨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不足、会计核算工作标准不明确、制度不健全、一人多岗等都是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会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以及有序化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一些账务无法被有效地核对,相应的财务工作无法被迅速落实。

24财会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般采取传统的管理形式,形成了传统而落后的管理意识,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难度较大,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观念上的改变不够及时和迅速。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经济背景下,若是不对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和更新,那么必然会落后。因此,必须改变和创新观念,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以一种新的姿态来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的开展。此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合格,大部分会计人员无法全面把握和了解新会计制度,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3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在市场中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使用政策、制度来给予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必须根据新经济背景来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以及管理制度,从法律层面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此外,政府还要在税收、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其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

32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没有良好的资金链,企业随时面临瘫痪的风险。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形势,我国政府在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改善。主要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加快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中小企业要切实利用好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3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促进企业在新会计制度下更好的发展,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编制人员在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和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树立一种责任意识。这种培训和教育可以采取周期制度进行,并对培训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此外,在各部门之间就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宣传,确保预算编制工作得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支持。

34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财务风险和日常工作监控体系,尤其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时,要保证风险评估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实际性,根据风险的影响将各类风险的前后顺序进行有效安排,并针对风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利用完善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来做到预算、核算、结算以及企业资金分配工作的精细化,从而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市场营销;新思维

市场营销活动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开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最终为企业增加经营收益。因此,正确的市场营销思维对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21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化发展改变了各个国家的市场营销思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的市场营销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背景环境,因此企业亟需转变自身思维,从产品的包装、状态、服务以及内涵角度出发,创新自身的市场营销思维,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新经济背景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21世纪,世纪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在这种时代局势之下,全球市场慢慢融合、联系起来,企业营销已经不再受到地域、国家等的限制,所有的企业都站在了同一个竞技场上,竞争压力激增。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市场营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具体表现有二,现展开详细论述。

1.促进市场营销网络化发展

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电子商务的普及更让企业的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的市场营销应朝着网络化方向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手段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改变了传统营销范围的局限性,利用网络,企业的营销产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面积的推广,即便是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够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的最新商品,并完成后续的一系列包括购买在内的活动。另外,网络化的市场营销办法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使销售人员能很好的掌握消费者的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的准确采集,对企业调整产品研发方向等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满足多元化发展的消费需求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基本的生活要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逐高品质的生活。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之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的多样化、个性化,因此,企业想要发展自身,就必须确保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占领市场,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方面需要积极的研发新产品,并对新产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研,依据消费者的反应调整产品性能。当然,利益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企业需要积极研发生产办法,合理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既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又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现阶段,人们对市场营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添加了助动力。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现阶段的市场营销思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成效在经济和电商化模式快速发展的新经济背景环境下就有些微不足道。我国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以追求销售业绩为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营销思维显示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首先,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严重的制约了企业营销思维的突破,企业营销的发展遭遇瓶颈。企业的生产具备速度慢、周期长、无创新三个特点。由于企业商品因难以快速更新,也难以匹配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因而极易被快速发展的市场淘汰。无创新的产品没有市场基础,以低价优势占据市场。然而产品的积压可能限制企业的资金流动,企业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产品的生产质量难以保障。低的产品质量使本就少量的顾客群体倍感失望,无创新的产品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其次,部分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偏见,认为营销就是“卖货赚钱”,因而不重视树立品牌,也不重视企业的社会影响,一旦同类产品出现,企业极易陷入“价格战”,面临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另外,营销策划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策划能力低,企业落实市场营销新思维的质量难以保障。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新思维分析

1.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现阶段,想要实现价值增值,企业需要从信息服务产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心理、需求。建立专门的服务部门,负责收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具备针对性的高质量产品,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以及对企业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消费者”关系。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影响力不容忽视,企业应该善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信息覆盖面广等),并将之合理的应用进自身的营销过程之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大方向,在这种环境之下,市场变化越来越快,所以企业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营销理念,变传统的、跟随市场的营销思维为现代的、市场跟随营销格局。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及时、准确、大量的获取信息,这就为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生产方向以及不断完善、发展自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缩小,传统的营销方式被简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效率,更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2.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以服务为中心设计针对性营销办法

在传统的营销理念之下,企业生产产品供消费者自行选择,产品的性能、特点等均由生产企业决定,这就使得消费者处在一个相对较为被动的地位上。然而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增加,如果还沿袭这种传统的营销理念,那么必然会流失大量的消费群体,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需要随时怀有“消费者至上”的消费者理念。新经济背景下,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缩小了企业内部管理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的差异,这使得企业之间不再存有巨大的商品实体差异,因此企业无法在产品品质或是产品包装等方面占据优势。所以,企业只能将自身的特色朝着产品服务以及产品销售方面不断发展,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了企业产品之后,能够从产品的销售服务感知到产品的购买差异,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企业的销售范围。在未来,产品对购买者而言,在效果和利益上将越来越难有巨大差别,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必须在消费者服务以及产品服务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把握市场,不断的发展自身。

3.建立绿色营销理念,以公众利益、社会利益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

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占领市场,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之下,企业以满足消费者当前需求为目标,只为消费者展示自身当前服务的优势,而不考虑消费者自身战略资源在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现阶段,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营销品牌产品的各个方面出发分析,多因素决定了产品市场以及产品的稳定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经济背景之下,市场变化的速度非常的快,企业在把握市场变化的时候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也就给企业调整思维方向,改良自身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企业只有合理的把握了自身的人力、财力、生产管理、技术、物力以及市场研发实力等,才有可能发展特色营销,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大商品创新力度,树立发展新思维营销观念

中国人讲究“凡事有备无患”,这句话对企业市场营销同样适用。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新思维计划必不可少。发展新思维计划有效的杜绝了企业“边走边看”以及“见风使舵”的跟风态度。企业应有意识的向企业市场销售人员科普必要的销售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新思维,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新思维方案,合理利用。树立“大发展”意识,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的营销手段,生产差异化商品,减少竞争者的数量,用差异化优势,打造自己的市场。

5.多样化营销策略,全方位匹配消费者需求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之前,应先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以市场的需求、走向决定市场营销策略,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企业可以用广告宣传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形象,还可以利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以及认知度。当然,可以利用的销售策略绝不仅仅只有上述这几种,例如在打开“市场销售之门”,增加新消费群体的时候,企业还可以利用“买赠”、“试用”等手段,刺激消费;而在消费群体稳定的情况下,则可以利用“打折优惠”等手段,稳定销售,必要的时候企业方面还可以“主动出击”,上门联系客户,主动和顾客沟通,在和谐的氛围中获知顾客的需求,取得顾客的信赖,并最终实现拓宽产品销路的目标。

6.发展绿色产业,为企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如今,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已经不再如以前那样不计后果,而是想要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现阶段只有朝着绿色服务的方向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等活动的时候应将绿色环保理念合理的融入产品研发、销售等等环节,保证最终生产出的产品绿色、环保、质佳。企业方面,尤其是企业的领导阶层,应正确了解一个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维护、保全品牌的社会形象,继而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办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明确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思维弊端,创新市场营销思维,以消费者以及市场为导向,树立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落实针对性营销办法,在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甘文雨.对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及战略新思维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09).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工业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挑战,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来换取,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新的经济产业布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内涵

经济转型指的是由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导致社会原本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持社会继续发展的一种行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面临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危机。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小,发展速度越快。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一个调整期,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变为中高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适当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在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往往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才能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到7%之间,这一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尽管目前仍然在维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庄边,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消化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等,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全面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社会基础的建设。我国的经济转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有许多特点和趋势。

比如,我国为了推行家电普及,开始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活动,由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家电企业深入到乡村基层中去。而一旦活动结束,商家立刻失去了这方面的动力。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干预市场的行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尽管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但是对于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经济转型之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我国的商业经济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你入手。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的产业,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中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中央制约三公消费的战略也部分解决了造成过快增长的制度原因。

经济转型之下,我国的商业经济流通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快消费和快服务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优势产业,是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亮点。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

新的商业经济形势给我国的商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方式。目前的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电子商务给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对传统的实体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国的商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实现了重新组合,甚至带动了物流产业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给边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让人们对于商业有了新的理解。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模式是商家出租柜台,依靠物业和租金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导致真正的商家并没有自利,无法发展自营品牌,阻碍了我国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商业模式之下,商家能够更好的把握自身的命运,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型商场从集中在城市中心转变为向郊区发展,小型便利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主力军。未来的商家该逐渐变过过去的经营模式,而逐渐改为商业地产的自营。而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也不仅仅会考虑到销售实体,而是把服务水平等各种因素纳入到考量当中。

四、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经济转型,思路先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思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政府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健身诚信体制,改良商业环境等。在未来的新经济体制之下,政府逐渐转变为对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督的作用。通过改革流通经济来改善市场环境,平衡传统的实体商业与新兴的电子商业的发展。

诚信体系和健康的商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我们要调整商业模式和结构,建立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构建统一的成熟市场,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实现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还要解决自营的商业模式实现回归,转变思维方式来纠正不健康的商业现象和商业行为。未来我国将依托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将持续进行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盛业经济发展有着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质量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将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巧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分析与创新模式建构[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18.

[2]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6

[论文摘要]在我国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系统地评价和解析,为全面理解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人们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一)社会背景

从蒸汽机诞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石油化工、生物工程、信息效应、核能发电、it技术和网络产业,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速运转的经济体系之中,伴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总体的趋势仍在恶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环境和资源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针对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有志之士早已开始反思大工业化生产的两面性。1962年美国的蕾切尔·卡孙在《寂静的春天》中最早向人类发出环境警告。1970年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地球日”大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警觉环境问题。1972年全球围绕“环境危机”、“石油危机”所爆发的一场“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中,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中所揭示的问题和阐述的观点进一步引发人类对环境、生态、资源问题的重视。联合国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献的签署,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的背景下,为了有效缓解环境、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

(二)理论背景

循环经济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后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自然保护学说。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若人类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与资源将遭到破坏,导致人口数量以灾难性的形式减少。穆勒首次将自然环境纳入经济学视野,他的“静态经济思想”将人口、资源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协调起来,将环境保护及其影响的时间尺度拓展到了更为长远的未来。这些启蒙式的观点和理论将分析视野纳入了自然环境、人口及资源等因素,尽管更多的是强调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却为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spaceship economy theory)。那是在环境运动兴起的初期,鲍尔丁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传统工业经济可以说是牛仔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开放式”经济,同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地球资源与地球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提出要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在资源容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建立起循环生产体系。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遵循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在今天看来有相当的超前性,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循环经济思想和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在1990年出版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循环经济”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 turner正式提出。从字面意思上看,“循环”+“经济”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中实现闭路、循环式的流通。其深层次含义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循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经济生态化为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内涵表现为: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本身具有系统性和生态性:

(一)系统性。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生态性。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循环闭环反馈式循环流动。一切物质、能源可以在不断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梯次利用或最合理使用,资源承载的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循环经济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于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不可避免地造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循环式流程,在最大程度上持久合理地利用所有的原料和能源,最低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需求总量逐年上升,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明显加剧,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为中心的循环经济,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我们在保护资源的循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却仍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问题。在获取和使用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情况下,在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上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战略方针,采取果断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一个健康良性的轨道高速、稳定地发展下去,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共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虹,循环经济思想发展与影响评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4

[2]柴宝芬,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j]中国电力教育,2007.04

[3]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与对策[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