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以及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加之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如何抓住关键培育新动能、增强新优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是实现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

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结构转型调整、动力新旧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质量不断变革的经济发展过程。新时代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1],推进县域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的低水平低质量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轨升级。这也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1.创新发展是动力

实现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只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2]。基于此,才能实现县域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从而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2.集聚发展是引擎

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带来产业外部规模经济、促进区域内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式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受区域创新地理溢出影响,空间邻近能够显著作用于区域的创新发展[3]。此外,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和上下游产业间互动,推动了知识、技术等非编码信息的流通和扩散,降低了学习和扩散成本,有助于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3.融合发展是关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质量和效率变革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新的产业部门和产业形态将形成和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这离不开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需要打破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继而建立新体制的过程[4]。同时,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通过打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各种要素双向流动、交流融合,突破城乡功能区域分割形态,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管理、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融合,进而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持续保障。

4.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县域公平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强调解决粗放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强调绿色技术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这些都对县域经济结构转型、质量变革、动力转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推进县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共赢。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挑战

1.县域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

县域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特色产业集群缺乏,产业延伸性不足,集聚效应有待加强。部分县域特色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县域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在区域上简单的企业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作和合理衔接的紧密联系,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效应不强,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竞争优势无法显现。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科技人员匮乏、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竞争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无法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2.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大部分县域创新资源集聚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科教支撑体系,也没有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无法满足县域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县域产业传统产业,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优、竞争力不高等问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管理体制也相对僵化落后。多为依靠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传统发展路径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实现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任务艰巨。

3.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域一般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越加复杂化,环境污染的源头越加多元化,叠加传统路径下的农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给县域资源环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加上县域环保投入财力有限、环境管理人手有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粗放式的国土开发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县域局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4.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诉求强烈,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对县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社会事业发展仍然面临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难题,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民生“短板”突出,共享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发展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产业基础。要理性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引导、规划、适应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和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及配套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速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一要扶持重点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从支持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领军企业进行扶持。二要强化招商引资。要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突出重大项目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三是推进开放合作。坚定不移地支持重点企业走资产重组、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及质量品牌建设之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大研发力度和新技术应用程度,推进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与县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5]。针对县域高端人才、高端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有限的现实,加大和周边中心城市的合作,可以在周边中心城市建设“创新飞地”,促进中心城市的高端人才和先进科技向县域扩散。

2.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物质消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供给侧改革,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发展绿色高附加值农业,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重点生产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深层次农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行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行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通过将乡村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加快推进绿色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扎实推进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尽量实现物质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降本增效,实现绿色发展。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重点河流水环境和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有效应对源污染,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将县域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3.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发展

提高县域承载力。县城要主动对接周边中心城市,强化与周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交通瓶颈,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加快发展那些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功能设施较完善的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就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提升其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能力。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突破转型升级难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主体,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加强产业园区与周边重点城市(群)在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平台等方面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度对接和协同发展,加大对高端服务业、研发型和科技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投资升级、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

4.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新载体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创业园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生态循环的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融合和有机结合,培育和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小镇,加快乡村“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新产业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业态。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多种业态的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因势利导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依托现有开发区建立辐射周边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以区域自然景观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典型。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推动“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重点发展县域旅游业。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升级,集中整治旅游景区沿线环境,形成一站式旅游观光新业态。有效整合、深度挖掘各种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规范民宿、农家乐等发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5.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动精准扶贫。锚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推进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治本之策,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精准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县域农业种养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农民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还要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界配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业农村生机和活力。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城乡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引导人口集聚、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实现城乡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有序落户,做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协调。支持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区)加快发展,引导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从中心城区向县域延伸,实现共建共享。根据各地地理特征、经济基础、乡风民俗、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6.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推动城镇交通、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农村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农村配电网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供电均等化。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优化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管网由县城向乡镇、农村社区的逐步延伸。因地制宜采取LNG、CNG等多种天然气供应方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换代。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设计,综合提升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郭爱君,毛锦凰.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04):82~89.

[2]刘国斌,韩宇婷.新时代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9,(06):55~61.

[3]王春杨,张超.地理集聚与空间依赖: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演进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3,(05):780~789.

[4]张荣天.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格局演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2):16~23.

[5]邵金萍.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94~200.

作者:陈超 单位:广东烟草佛山市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