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例6篇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1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

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魏华林:中国保险需求到底有多大[j].金融与保险,2005年6期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2

一、创新管理理念成为永恒标准

一位哲人说过“大行动要靠大思想支撑”,县域寿险公司要不断发展,必须长期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指导实际工作,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怎样才能树立创新理念呢?笔者认为:

(一)要加强学习,树立创新思维

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县域保险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要注重公司经理室成员素质的提高,包括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文化上和业务上等全面素质提高,,加强学习,势在必行,对此,要坚持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还要随时就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专题学习,专题研究,专题探讨,提高班子的整体领导水平和驾驭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审时度势,树立前瞻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寿险业新的挑战,思想落伍,可能会丧失机遇;目光短浅可能导致时代落差。因此,要想使县域寿险处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每年保费规模增长25%左右的强势发展阶段,必须要求我们领导者的目光,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走一步看一步是不行的,要把公司的发展建设放在历史跨度中去考虑,才能在思想上不断超前,管理上科学决策,业务上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超越现实,勇往直前。

(三)自主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

在管理上,力争做到自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对公司中层充分授权,从而激励每个人工作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准确的说是一种管理思想。自主管理全过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统一,在实现公司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人生价值。每年年初要把全年各个渠道的业务指标下达到每个部门经理手中,业务数据让部门经理天天掌握,自主管理,自主寻找差距,自主完成业务指标,从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坚守目标,创建一流态势

坚持“走在竞争前列”的愿景目标,向全体员工灌输的信念目标,这是志存高远的表现,这个信念促使公司在全区的位置和表现,激励员工不断进步,凭借良好的管理手段,优异的发展业绩,优秀的品牌声誉,良好的创新服务,赢得公司荣誉。

二、创新经营机制变成发展源泉

创新展业方式,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和渠道业务。创新展业方式,实现不同销售方式的优势互补。

(一)树立系统管理观念

社会和自然界无不处在系统之中。在营销发展模式上,采取系统化管理机制。在时间上系统管理:比如个险销售渠道除了个人行销、产品说明会的规模营销外,一是一年四季,每周六固定开展职场营销,举办寿险答疑会、寿险知识讲座、职场营销、“老干部”专场等等;二是利用冬闲进行“炕头展业”到广大村民家中,开展“炕头说保险”,使保险深入到千家万户;三是重大节日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展业模式,如春节送对联、送“福”字,“三.八”与妇联会表彰会上,讲保险知识, “六一”与影楼共同开展“上保险送照片”活动等等,每个重大节日都要有不同的展业模式。在营销队伍上系统管理:一是把团队分成城区营销部和农村网点,设立两个区域经理,分别管理,责任到人,单独考核。二是分处以上团队独立经营。每个团队有独立的职场,职场经营个性化管理;经营费用的独立核算,根据业务发展公司制定统一的管理津贴,作为团队发展的费用;突出团队长领袖地位的作用,凸显个性的团队文化,管理方式彰显出独到之处,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使团队之间,形成互相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营销收展队伍的销售模式,以收促展,在售后中增员,在售后中展业,在售后中重点传播保险经营理念、推介产品,在售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之成为个险营销队伍的生力军。进而使公司的业务指标产生 “乘法效应”。

(二)树立宏观管理观念

作为县支公司经理首先要面对自己是“微观”企业,处理好“微观”事物,但是任何微观事物都是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的。要想使公司不断发展,就有树立宏观的管理理念,要树立大手笔的管理观念,触角要向纵深发展。

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在业务发展上,从上到下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左到右广泛联系不同部门。把这一观点首先运用到团险业务的发展上,以扩大经营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为主线。比如,争取县、乡、村政府的支持,大力开展农村小额保险;联系医疗中心统保在职职工和城镇居民大额医疗保险,联系交警大队开展专为货车司机投保的绿色“畅行卡”业务,联系建设局承保“建工险”业务,增强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业务规模最大,加大投保范围,业务数量连年攀升。

三、创新宣传模式 构建和谐环境

先进的宣传方式是,是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是构建业务发展和谐环境的重用手段。针对公民对保险认知度不高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和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寿险、宣传公司、宣传优秀的营销员,使中国人寿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改变人们对保险行业的鄙视情绪,为营销员展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一是 “借火点灯”法。让单纯的业务公司与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广大群众团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与政府沟通,在全县以政府办文件编号下文,促进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开展。与妇联会联手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将节能减排小妙方在电视台播放,同时将保险知识送上门服务。二是“立体交叉”法。让公司的经营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可采取在同一时间段,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墙体广告、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宣传,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发挥规模宣传效应。三是“常态宣传”法。让保险知识和产品广为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家庭投资理财意识,利用集市、村委会广播、书信(给村民、行评员、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更好地激发人们的购买需求。提高公司品牌的美誉度,保险公司应注重发挥整体宣传优势,大力宣传寿险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典型的理赔案例,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牢固的占领了市场份额,扩大行业影响力。

四、创新培训方式 促进永续发展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让全员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在寿险抓培训就是抓业务发展。

(一)致力长远规划

一是建立符合营销特点的教育训练体系,逐步完善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各类人员的需求,积极开发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分层级进行培训。具体地讲,既要做好营销员的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又要抓好衔接教育和职级培训。诚信是营销服务部在广大农村生存发展的立业之本,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证,缺乏诚信优质的保险服务,就难以赢得社会和客户的信赖,更谈不上创造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在搞好业务员基础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人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二是注重员工的在职培训。公司对全员的培训活动始终进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要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在促进业务发展、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二)注重推陈出新

培训是营销的灵魂,而培训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是培训工作的根本。公司教育培训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多管齐下、全覆盖的办法,培训工作呈现出常规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信息化。一是培训对象,突出一个“广”字,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员培训不留死角。二是培训渠道突出一个“宽”字,培训注重全方位,在营销员中开展新人培训、衔接培训、精英培训、网点经理培训、业务主管培训等等,在员工培训中,分层次、有重点。中层领导培训、党员培训、分部门培训等等。三是培训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拓展全员的知识面。除了营销理念、寿险意义和功用外、还有理财新观念、金融知识、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等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娱乐性并举。

(三)推进队伍创新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3

已形成新的业务与行业的增长点

安徽全辖66个县域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25亿元,较2002年增长78.57%。其中,新单保费14.9亿元,同比增长115%。保费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县支公司达到9家。形成全省业务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全年县支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占全省同期人身险总保费收入 82.7亿元的比重为30.22%,新单保险占全省同期寿险新单的比重为30.45%,已经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农村寿险业务基本情况。一是保费快速增长。农村人身险总保费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2.7%。其中寿险4.9亿元,产品主要有鸿瑞、千禧理财、夕阳红递增等。健康险0.37亿元,产品主要有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大额疾病医疗、重疾终身等。意外险1.07亿元,产品主要有人身意外伤害综合险等。二是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全省农村参保人数约在61.8万人,投保人群主要是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等,其中寿险1.8万人,健康险20万人,意外险40万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达到1560.59亿元,其中寿险16.78亿元,健康险1379.73亿元,意外险164.08亿元。农村地区总计支付赔款8017.35万元,其中健康险1305.15万元,意外险6712.20万元。三是农村网点建设渐成规模。在农村中心乡镇和条件较好的乡镇大力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以带动周边地区业务的发展。服务部数量由上一年度的322家,发展到563家,增幅达74.8%。平均每个服务部收取保费达11 2.61万元。全省共有农村营销员 10057名,人均保费6.3万元。以我省舒城县为例,2003年,14家农村营销服务部实现保费收入1700万元,占全县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

其中,寿险1 320万元,健康险100万元,意外险280万元。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为400多万,占全县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期交业务以1 0年期为主,5年期和20年期占30%左右,件均保费为800元。有1.7万人次通过农村营销服务部参加保险,风险保额为41.85亿元。

自身做大做强与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正处于有待开发的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大好契机,保险公司抓住机遇,根据农村急需的保险保障需求,自觉将发展方向调整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来,瞄准农村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寿险业务发展为突破口,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是解决“三农”,保障农民生活安定的迫切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在我省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是农村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农民手中可支配的财富不多,经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家庭成员患上大病或主要劳动力残疾、死亡,将给农村家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商业保险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使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没有参与社会基本保险制度的劳动者提供保险保障,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商业保险具有产品灵活多样、选择范围广等特点,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有利于农民医疗、养老和意外风险保障。长期以来,看不起病是农民群众的一大困难,据一项关于农民“最担心的事”调查结果显示,有36.6%的农户将“担心生大病”放在之首,很多家庭往往因病致贫或刚脱贫又因病返贫,商业健康和医疗保险进入农村,可以解决农民的病患之忧,医疗费用有了保障,适度分散了风险。

绝大多数农民目前仍是“养儿防老”。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与老人比例严重倒置,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这对于稳定老年农民的生活,推进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都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乡镇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健全,农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高,意外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农民意外风险较之以前加大。一旦发生意外伤害风险,则直接导致一户家庭的生活困难,给社会带来负担,而由于保险的保障,可以转嫁风险承担,保障农民遭受意外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使生活稳定。

由此可见,商业寿险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寿险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险产品,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了社会保障层面。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因行政制度改革,乡镇精简工作人员,很多被精简或改选下来的乡镇和行政村干部,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村无业群体。而寿险个人营销模式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在农村可以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从事保险营销工作,促进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 200 3年底,安徽各县支公司共吸纳了10000余名农村富余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其中3000余名为乡镇分流干部,他们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农村行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县支公司在农村开展业务,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了业务规模,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上缴税收和各项费用,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2003年全省县支公司理赔和给付5.55亿元,提高了农村保障水平,安定了农民生活,化解了纠纷和社会矛盾。

安徽省寿险业务为什么增长迅速?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全省6300万人口中,人口达到47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6%,2003年我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达到2140元。随着农村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民保险需求日益增长,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奠定了基础。2003年,农村寿险业务取得突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积极帮助解决农村营销服务部职场设置,加快营销服务部建设。二是协调工商、税务部门,解决营销员税负过重问题,减轻了营销员负担,增强了其投身保险营销的积极性。

保险监管部门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安徽保监局充分认识到保险业只有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保监局引导保险公司增强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意识,大力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民的保险需求,掌握保险公司在农村机构设置及开展业务的现状和要求,为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提供决策指导。创新监管审批行为,打破常规,改革传统营销服务部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时效,做好全省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审批和更名换证工作,积极支持寿险公司铺设农村业务网点,加强农村营销服务部正规化建设。同时,狠抓各级高管人员管理,严把准入关,建立高管人员档案,实行任期内跟踪管理,加强培训,提高和业务素质。

保险公司认真谋划,积极组织推动农村寿险业务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寿险公司抓住机遇,制定了县域业务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合理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发展壮大,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为县域业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安徽各县域保险机构均将强化营销队伍建设作为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营销增员的力度,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营销员素质和留存率。截至2003年年底,各县支公司共有营销员25000多名,较2002年同期增长了五成以上,其中农村营销员达1万余名,乡镇分流干部达3千余人。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县域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我省农村实际情况,针对我省农村人均年收入不高,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能力一次性购买高额寿险产品的现状,实施业务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方向,制定适合农村地区销售的险种策略,以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为主,支持发展寿险小额期交业务,使投保农民手中保留充足的生产生活资金,确保农村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引导农村营销服务部走规范化经营道路。针对农村营销服务部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建立健全单证管理、承保登记、理赔登记、报账、值班接待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财务、人员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引导农村寿险业务规范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不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一是分红险业务,尤其是趸交业务占比过高,不利于保险资源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可能引发误导问题。二是当前在农村销售的多是延用针对城市居民开发的产品,价格较高,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

客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县域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管理”的现象,还没有将客户服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其中尤以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问题比较突出。客户回访工作不能充分落实,不利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客户资源的长期稳定,甚至可能带来误导的风险。同时,各公司续期收费管理不甚规范,大部分县域公司续期保费还是由业务员自身收取,一旦业务员脱落,没有一整套符合农村业务发展的续期收费管理办法,这将成为县域公司发展农村业务的隐患。

营销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县城保险业务的发展,使县域公司特别是农村营销服务部的个人营销员队伍迅速壮大,但是培训工作却没有跟上,营销员总体素质较低,在保险业务、法规、诚信道德等方面仍亟待提高,营销员持证率普遍较低,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一个制约农村寿险业务大规模提升的瓶颈问题,阻碍县域公司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下一步促进快速发展的思路

统一思想,大力促进农村寿险业务快速均衡发展。针对目前县域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安排,总体规划,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力度,充分重视县域业务的发展,探索促进农村寿险全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壮大农村寿险业务规模,提高农村保险保障程度。

积极引导,不断优化农村寿险业务结构。推出适应农村市场、农民急需的养老、医疗等寿险产品。对于一些效益不够明显、可能带来较大的资金运用压力而且并不是特别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分红险产品,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同时要调整好新单业务中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4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5

一、祁阳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情况

截至2013年9月底,祁阳县有微小农村金融机构4家,主要包括祁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祁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机构共有网点65个,其中城区网点16个,乡镇网点49个,自助设备45台,其中农村38台,高级管理人员金融从业年限均超过20年,共有员工525人。4家机构均是股份制形式,投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政府财政、企业和个体商户,共有股东3983人,股本金2.16亿元,其中农户股东3938户,股本金0.62亿元,各项贷款36.96亿元,各项存款62.17亿元,发行借记卡21万张,涉农贷款户数5.98万户,贷款余额33.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46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0.69亿元,小农户贷款余额24.45亿元。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到2013年9月,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1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7.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9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36台,其中农村设有2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工48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99亿元,平均年利率10.8%,各项存款52.22亿元,发行借记卡20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81亿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信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信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

三、微小金融遭遇的问题和风险

(一)微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微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加强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5、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微小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开办农业险的保险机构,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超额风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造成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划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户投保的保险金。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文6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国资金融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开展县国资系统党建教育培训、国资系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爱国主义观影等活动16场次,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党建+阵地”、“党建+学习”等活动,构建起“比、学、赶、超”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国资系统开展“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属国有企业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激励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展国资国企新局面。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党组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讲廉政教育党课6次,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深入开展蒲波严重违纪违法案“三项整治”“三项教育”回头看、国资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五对照五反思”专题讨论,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宣讲;召开国资系统2020年廉政工作暨党风廉政集体谈心谈话会议,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政治纪律保障;召开国资系统深化“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工作推进会,要求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三是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组织健全、活动经常、队伍过硬、保障到位、作用突出”的目标任务,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目前已完成4个基层党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国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健全国资监管机制。修订完善了《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管理办法》等文件,指导督促国有企业依法厘清董事会、监事会权责,进一步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推动国资公司逐步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二是规范融资备案审查。加强信用风险预警和防控,督促国有企业加强融资合规性审查把关,市场化调整融资成本上限,加强存量债务低息置换和化解,全力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三是促进国资保值增值。深度挖掘国有资产内涵价值,全面清理企业国有资产,引导县属国有企业通过规范化的公开拍租形式出租闲置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去年以来,共处置资产86处,实现收益8000余万元,着力解决了国有资产闲置等问题。

(三)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为大力推进县属国企改革工作落实,有效突破国企发展“瓶颈”,结合县情实际,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改革目标、国企改革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确保我县国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由县国有资产监管和金融工作局牵头,加大了改革工作动员和宣传,督促各县属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层层落实责任,做好资产登记和财务清理,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好基础。三是深入谋划实体转型。制定《县国有资产清理工作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新组建景扬旅投、普源农投2家国有独资公司,完成佛都药业混合制改革,正在推进普发供排水公司收购工作。以2个母公司(集团公司)+N个子公司(2+N模式)为基本架构,已组建完成盛安建设集团公司,正在有序推进中安实业集团公司筹建工作。四是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通过城市综合运营、联合开发、基金合作等方式探索市场化运营路径,正在实施俄罗斯卡里土石方平场项目、县体育小镇项目、县委党校迁建项目,同时盛安集团公司积极拓展其他业务,如:国家现代产业园创建项目、融媒体建设项目等,国有企业转型做实初见成效。

(四)金融服务保障不断优化。一是加强专项对接实现“增量”。深入开展“金融诊疗”“百行进万企”“金融辅导员”等助企活动,加大首贷户支持力度,落实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支持措施,做好有贷户续贷、转贷、增贷服务。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87.68亿元,较年初增长47.13亿元,增幅10.70%,存款增量、增速居全市第二;各项贷款余额217.33亿元,较年初增长21.69亿元,增幅11.09%,贷款增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三。二是深化市场改革推动“降价”。督促银行机构加快贷款利率市场报价机制转换,打破贷款利率下限;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力度,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优惠不低于50个基点;逐步推进融资担保机构将平均担保费率降低至1%以下;加大银行减费让利监督检查,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同类机构同类产品平均水平的银行,从严问责处罚。截至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约20个BP。三是强化融资服务有效“扩面”。切实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债券市场融资、上市或挂牌融资、吸纳股权或股债联合融资。积极拓展间接融资,组织银行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加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天府信用通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实现线上融资对接,截至目前,全县小微企业注册数461户、个体工商户119户,实现融资签约90笔、5.16亿元。

(五)农业保险工作持续推进。一是明确工作内容。2020年3月27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题会,确定保险承办机构、服务范围和柠檬价格指数保险承保价格等,严格落实各乡镇(街道)、部门、保险机构职能职责。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小册子、宣传栏、宣传车和标语、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大力宣传保险的意义和目的,宣传农险开办形式、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等知识,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有效推进参保面的拓展。截至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今年保费2236.2万元。其中:生猪养殖保险保费1075.1万元;特色柠檬保险保费711.9万元,其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49.2万元。三是强化督导检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核查保险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真实性情况,对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及以虚假理赔、虚列费用、虚假退保或者截留、挪用保险金、挪用经营费用等方式冲销投保人应缴的保险费或者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等骗取保险费补贴的,由县财政局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金融扶贫工作稳步实施。印发《县2020年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县2020年“扶贫保”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开展金融扶贫风险排查整治,加快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工作。全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8.93亿元,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3.19亿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亿元,累放2.08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4亿元,累放3.55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88亿元,累放6.75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653万元,余额3739万元,使用分险基金代偿39笔、金额73.29万元。推动“扶贫保”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20年参保38651户。

(七)金融风险化解稳步推进。一是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关于农商银行风险处置化解工作方案》、《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文件,建立了“1+5”推动机制,每周调度1次,研究处置企业资产处置、项目建设等具体问题。二分类化解处置。制定《县房地产开发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方案》、《清收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工作方案》,在姚氏、代氏及其关联公司现有贷款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无争议或争议较小、财产较为足值且易于变现的抵押资产,分批次向法院申请担保物权程序,依法处置偿还贷款本金。同时,加快推动阳光华庭、民族星城四期等问题项目建设,尽快实现销售收入。截至10月末,已清收处置公职人员不良贷款1719万元。三是全力清收盘活。落实农商行主体责任,通过组织清收、推进诉讼执行、贷款重组盘活及呆账核销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今年以来,农商行累计处置表内不良贷款8.68亿元,累计收回表外不良贷款2.55亿元,截至10月末,表内不良贷款余额9.05亿元、占比8.02%,分别比年初上升4.69亿元和4.03个百分点,分别比一季度末下降2.63亿元和2.2个百分点。

(八)专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不断加强国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把安全视作国资金融工作的生命线,不断加强国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的前瞻性,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国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国资金融安全稳定。二是强化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宣传政策,树立增强环保意识,定期巡视报花厅水库,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全面做好维稳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事要解决”为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维稳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40余人次,我局用心接待,耐心解释,不管是有理访、无理访,都让群众得到较为满意的回复。四是持续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工作。制定《县地方金融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工作台账,对属于金融系统的案件和事项,实行严格的“挂号制”和“销号制”,深入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宣传工作,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对不属于本系统的线索,立即移交上报,坚持以更新的措施、更高的要求、更严的纪律,全力以赴开展好地方金融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二、2020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水平。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进公司章程的规范性内容。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党建工作促进国有资产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

(二)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能力。一是进一步发挥县国资金融局的统揽作用,构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国有资产“三位一体”监管大格局,健全国资管理“三本台账”。二是健全议事制度、报告制度等长效机制,定期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三是加强监管力量。明确国资监管机构职责定位,加大国资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国资监管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提升国企运营能力。一是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资产。收购普发等一批具有建设、安装资质的民营企业注入县属国有企业,做大国企资产和规模。二是全面推进人才体系建设。为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缺乏等问题,制定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制度,积极鼓励体制内懂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同时研究建立体制内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落实指导和管理工作。四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并优化调整具体监管职能,建立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法人治理建设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分类监管,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建立完善容错机制,建立健全激发国有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一是抓好规上企业改制工作。继续筛选全县优质企业,鼓励推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改制,争取全县企业2021年改制1家以上。二抓好政银企对接工作。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政银企有效对接,积极为县内主要企业和重点项目搭建融资平台,争取各金融机构对我县的信贷支持。力争2021年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