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规管理范例

保险合规管理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1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影响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建设下,我国对对基层职工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为人力资源建设,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表示,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人性化、公平的内部管理环境,可实现人力资源科学管理质量。本文以社会保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下,社会保障建设对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促进企业建设,实现人力资源科学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障的概念和意义

(一)社会保障概念简述。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二)社会保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大队招聘员工入职到解约离职全过程管理。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升其忠诚度,进一步实现社会保障建设价值。在国家新规施行后,现代社会保障成为了企业强制性的义务之一,对于员工,企业务必要缴纳所有的费用,切不可缺少五险一金中的任何一种。真正实现了员工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管理,也增强了员工的抗风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建设中,大多企业也通过社会保障途径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留下优秀员工和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日渐健全,就业再就业服务需要逐渐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内容逐渐增多,服务难度也不断增加,给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带来了新的高要求。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与民生福祉相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危害。现针对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管理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其阐述如下。

(一)实现人力资源合规管理。基于我国相应的职工保护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是企业对内部员工工作的基础保障。借社会保证途径,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合规管理,树立了积极、公平的企业形象。在现代人力资源建设管理中,大多企业都需要设计一定的激励政策挖掘员工工作潜力。其中物资激励包括了薪酬激励和额外奖励。社会保障作为薪酬激励的重要组成,也是激励员工甘于奉献的重要奖励。虽然在法律法规强制化要求下不少企业承担了社会保障缴纳义务,但是依旧存在部分私营企业不缴纳或未签订合法合同。这也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流动性,让团队管理不稳定,不利于企业良好科学发展。若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员工的积极性性和忠诚度也会下降,不利于企业创造佳绩、长远发展。

(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于很多特殊高风险行业如建筑行业,员工工作人身意外风险较大,若企业没有为员工购置相应的社会保障,当出现了人身意外事故时候,企业需要承担大笔的救治经费,超出限额的工伤费用反而会让企业不得盈利,不利于企业科学经营。可见,社会保障也是一种额外的人力资源成本,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对应的企业也应当采用合理科学的处理方式,减少人力资源之处,且借助社会保障的方式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减少员工工伤、事业或者医疗的大部分支付压力。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企业、乃至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团队形成良好的凝聚力,让企业发挥管理、合作价值、通过社会保障方式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关爱,最大程度地增加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有了社会保障,员工暂时没有后顾之忧,且员工可以更加关注与生活和工作,可有效减少自己的负面、焦虑情绪,以此让自己的工作形态更加放松、平和,最终实现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分为,让员工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加热爱工作,热爱公司,形成良好的凝聚力。

三、针对企业提升社会保障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制定安全的企业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机制。建议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存在的的问题,最终提升员工对社会保障的满意率。首先,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方面,企业要建立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社会保障专职员工,可招聘专业毕业或者是丰富处理经验的的工作人员担任工作,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制度,以保证社保工作安全科学执行,最终解决社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社保服务管理流程入手,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细节的管理,例如专员在办理社保转移、增减和续接业务时候,要积极向员工收集大量的材料,从员工的真实需求入手,以保证能够社会保障服务精简、科学,提升社保管理服务质量。且在工作中,对应的动作人员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最终提省社保工作的建设质量。

(二)对于提升社会保障透明度的措施建议。目前,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有一定差异。不同员工的社保缴纳待遇有明显差异,社保局规定,企业缴纳的最低社保费用基数为60%,最高不可超过300%(地方有异)。很多员工对社保缴纳费用了解不清楚,对于社保费用的差额也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为了体现企业公平管理,预防内部管理层以权谋私、暗箱操作,对应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为员工缴纳明细,且将员工的职位、工资和企业贡献数据相联系起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让员工了解到贡献和收益成正比,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促进员工竞争性,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社保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应单位应当重视社保专员的专业性和职业能力,在招聘相应岗位工作人员时候要考察员工的信用度和工作经验,以职业道德为先,工作能力为后,为企业录用具有专业能力、专业业务办理经验的工作人员。此外,要了解社保政策的申报路程和对应的手续变更计划,以此来更好的回应出关于社保的疑问,最终切实可行地提升社保申办效率。针对特殊的办离职员工,企业要积极收集员工的各项的档案、工作证件和表格信息,做好待办事项的材料处理和交接管理工作,保证员工交接完善,不存在信息泄露和不满情绪离职问题。除此之外,对应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工作进行定期管理和监督控制工作,最终针对社保申报问题制定可行的措施计划,完成各项业务申报和处理工作。

(四)制定社保管理计划。社保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管理项目之一,在国家法制化要求背景,企业要想全面提升社保工作的专业性,应当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首先,针对企业发展的真实请款,合理规划未来社保的缴费记录、人数、金额制度和管理内容,以保证费用管理的针对性。其次,企业在制定社会保障管理计划时候,要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因为社保缴纳费用是员工和企业各自占比所成,社保费用减少过多,员工的实收工资数量少,这也导致了很多员工不愿意缴纳社保费用,对此,建议企业针对实收工资和社保费用进行特殊处理,在保证内部宣传设备费用缴纳的基础上,教育员工有正确的社会保险工作意识,以提升员工对社保缴纳的积极性。

(五)采用激励政策。以上可知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保障工作跳脱出强制性的管理内容,将其变成企业工作福利,对现代工作建设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建议企业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相结合,让员工提升工作积极性,增加内部竞争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质量,以帮助员工树立积极地工作信息,为企业的综合化建设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人们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逐渐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保险对抵抗风险,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人力资源是企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缴纳社保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建议对应的企业加强企业绩效管理、增加企业价值控制,不断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建设质量。最终发挥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波.浅谈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的影响[J].中国市场,2020(09).

[2]冯荣珍,庞博.疫情背景下河北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应对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20(03).

[3]睢党臣,彭庆超.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12).

[4]潘明明,龚新蜀,李光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8(02).

[5]董良坤.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制度障碍与策略路径——以上海为例[J].中国人事科学,2019(11).

[6]袁轻.推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8).

[7]李娟.浅析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源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7(06).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2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民,医保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技术、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患者、医保机构、医院之间的关系,做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医院通过医疗保险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通过医疗保险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能使医保基金合理使用,使医院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打造医院品牌,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民,医保的范围越来越大,参保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医院的医保患者占据了更多的医院份额,医保付费方式根据基金收支预算实行总额控制。总额预付的实施结束了按项目报销的粗放式管理时期,踏入精细管理阶段[1],对医院的医保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医、患、保三方中,医院是联结保方和需方的桥梁,要加强医保管理,只有“医、患、保”三方达成协商共管、良性互动的“双赢”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医疗保险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医保政策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同时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问题。医院如何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做好精细化管理,这又将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1精细化管理含义

实际上,精细化理念在我国古代就被提出,古书上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精细化的意思。今天提出的精细化理论最早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和丰田的生产方式[3]。精细化管理一步步被人们熟识和接受。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以减少浪费为目标,改进医疗服务过程、降低成本、重视质量控制的精益管理经验和案例,逐渐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管理中得到很好应用[4]。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以最优化、最简洁、最经济的手段实现一个最为理想的效果,以规范化为目的、标准化为前提、数据化作保证、信息化作手段,将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让每个环节务必做到尽善尽美,从而发挥效力,实现整体的执行效果。

2实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满足了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的要求

在新医改政策下,医保管理机构对医院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控,以及对不合规的医疗行为加大了经济处罚力度,因此,医院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解读医保政策,加强内控制度,完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使其符合医疗保险要求。

2.2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是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医患问题的加剧,使群众认可,群众满意成为医院重要的核心要求。医保政策执行越到位,医保问题解释越详细,就越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医院医保管理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参保病人的候诊、住院时间,使服务流程简洁明快,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行为文明规范,服务措施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舒适安全,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提高病人满意度[5]。

2.3医院医保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医保要求增加,群众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医院不但要获得社会效益,还要获得经济效益,医院收入增加,才能使职工满意,医院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新医改下,医院管理必须要进行改革,精细化管理是医院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建立先进、科学的组织管理架构,优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服务流程标准化,各个环节保证精细化和规范化的分工,从而提高医院效率,推动医院业务又好又快的发展。医院要以消费者满意度作为发展目标,工作责任无界限,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竞争力,提倡精细化管理的细节理念。这样能够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最优品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同时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带来良好的绩效。

3实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医院医保管理领导小组,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分管副院长领导,医保办主任主管,并赋予相应职能。医院医保办与医务科、门诊办公室、护理部、财务科、药剂科及信息中心等人员相互配合,各个部门人员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医院要严格制定医保办公室工作制度并规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合理布置安排医保办的工作。对医院日常的医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医保政策、医保动态,预防发生不合规的医疗行为,为医院决策提供合理建议。临床科室由科主任负责,并设立医保监督员,形成可以层层落实的医保管理体系。

3.2提供精细化服务,满意患者、服务患者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医疗保险体系的医、患、保三方中,医院是连接保方与需方的桥梁。充分发挥好这个桥梁作用,就需要医保人员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医保患者。提供各种便民设施,设立方便门诊、导医站、志愿者,主动服务患者、帮助患者。重视患者感受,设立投诉专线,并对出院医保患者进行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3.3细化制度规范,加强内控,提升医保内涵质量

建立、健全医保管理制度,规范医保行为,让医疗行为有章可循,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医保审批制度,加强处方管理,将医保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促进医护人员参与医院医保管理意识,减少过度医疗,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3.4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做好医保政策培训和宣传工作

医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6],要及时、准确、透彻地理解政策,必须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只有让医务人员和参保人员都熟悉医保政策、及时了解医保动态,才能保证医保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为此医院采用多种渠道及方法进行医保政策宣传。通过医院的广泛宣传,使患者能够及时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选择更有利于患者的诊疗方案。通过进行医保知识、政策的专项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利用医院内网信息平台最新的医保政策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医保知识的更新,提升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3.5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药品专项费用治理

严格执行医保政策,促进合理用药管理。临床用药要与医保病人的疾病诊断相符;用药范围、用药品种、用药数量要符合医保规定。医保办每月监测分析消耗较大的药品,关注残余药量问题和监控问题较大的中成药、辅助治疗类用药。对于不合理的用药限制使用或停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约谈或经济处罚。

3.6控制住院成本,探索总额预付制下的科室指标考核体系

根据医院总额控制指标,定时监控各科总量指标、药品费用指标、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人头人次比、住院天数、药占比、个人负担比例等指标,及时向各科室反馈。同时对使用特殊药品、特种检查和诊疗项目和高值耗材实行告知审批制度,以达到降低患者住院成本和合理治疗的目标。

3.7建立奖惩机制,激发精细管理内在动力

医保办管理医院医保工作的日常考核、费用管理、联审互查、综合管理等综合考核评比,以及医院内部的审核、审查等不断强化内外监督机制。每月考核结果在医保通讯中公示,通过院周会、绩效考评会等形式进行反馈。对考核达标,指标完成好的科室给予奖励。对考核不达标或因医保部门拒付的医疗费用,由科室和个人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通过检查、评价、反馈、奖罚的精细管理过程,医保服务质量实现持续性改进,提升医院医保综合管理水平。

3.8加强信息系统保障,及时监控反馈相关指标

①医保的精细化管理依托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医保政策的规定,计算机中心为满足医保管理的各项指标需求,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加强环节管理;巧用数据信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强化数据分析,找出费用的管控点。②以数据指标为基础,以加强精细管理。总额预付支付制度下,掌握医保患者已发生费用、预测即将发生的费用和找出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对医院各管理层来说非常重要[7]。然而由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简单,且与北京市医保业务组件相互独立,信息无法共享,导致获取精确数据信息困难[8],管理指标不能细化,数据反馈时间长,管理滞后。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医院的整体资源纳入其中,才能真正做到数据的准确和完整[9]。建立数据统计模块,有利于实时显示、分析各项医保数据,准确预测费用、制定管理目标,极大地辅助了决策者的方案评价选择准确度,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10],从而有的放矢出台控制措施,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量化指标。创建医保数据数据库,为医保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9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做好物价管理,确保费用的公开、透明

严格执行医保收费项目价格,掌握医保药品以及自费药品情况,正确与医保系统进行对照。执行自费项目签字制度,增加患者知情权,防止重复检查以及减少不合理费用的发生,提供每日费用清单,增加费用透明度。每月定期向社保中心报送结算材料,做到真实、完整、准确。

4建立医保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医院应立足和倡导医保费用精细化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将传统的单纯费用控制管理理念,转变为对人的管理。因此需要考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保证医院的当前效益和长效发展。探索一套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医院运营效率[11]。

总之,医院医保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在新的总额预付制下,只有加强精细化的管理,有效制止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医院的效率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医保管理的环节中,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倡导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用心以善,治理从严;策划要活,治理要死;管理格式化,团队职业化,才能有效推动医院管理工作的实施,实现医院的长足发展,全面提升医疗保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张海燕 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保办

[参考文献]

[1]魏俊丽,赵冠宏,严松彪,等.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北京市某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实践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5):33-35.

[2]陈洁,赵冠宏.医保总额预付制对医疗机构经济运营的影响初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7):545-546.

[3]朱新凤.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与提升[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3):48-49.

[5]严艳.浅议医院医疗保险的精细化管理[J].价值工程,2012,31(24):172-173.

[6]李扬,郝晓刚,杨燕,等.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医保审核中的运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3(10):49-51.

[7]贺涛,王昆,武娜,等.总额预付背景下医保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52-54.

[8]晓玮,但秀娟,张瑶,等.军队医院医保指标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5):431-433.

[9]闫冰,张蘅.通过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保管理[J].科学管理,2011,26(11):47-48.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3

摘要:

目的:研究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门诊药房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门诊药房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工作效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人均日调剂量、单方调剂时间、患者候药调剂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应用效果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药房的人力资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医院门诊药房管理;应用;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规模扩大,患者的数量提升。门诊药房是门诊较为特殊的部门,患者数量大,药品种类繁多,患者对服务要求提高,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处于强度较高的工作状态[1]。精细化管理将通过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管理模式,使各个单元更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2~3]。为了提高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组研究在本院门诊药房实行精细化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门诊药房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门诊药房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为研究组,本院门诊药房现有工作人员13名,本科以上学历8名,中级职称以上5名。本组研究资料均来源于对照组与研究组门诊药房工作量资料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调查。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从目标管理、人员管理、药品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入手。1.2.1目标管理:在确定进行精细化管理后,简化服务环节,缩短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流程。患者候药的时间应低于10min,将其设立为目标,细化流程,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流程[4~5]。以患者的满意度为服务准则,并遵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准、严、细、精”建立目标。

1.2.2人员管理:

老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对规范的流程很熟悉,新员工更能接受现念,所以在人员搭配上,应该新老组合,互相帮助,实现现代化管理。为了加强学习,设立学习奖金,可以让每个员工都有学习的机会。定期培训,学习制度,给员工提供进修的机会[6~8]。每位员工需要学习药师处方分析的要点、药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药事管理与法规,熟悉药品规范化调剂流程以及操作,并且具备能够鉴定常规假劣药品的能力。学习后进行考核,保证学习质量[9]。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沟通技巧,可每个月进行评比,对优秀者给予奖励,树立榜样,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3药品管理:

药品在进入药房时需要做好验收,检查有效期、批号、资质等,每盒每支都要查,要形成入库审查、上架审查、给药审查的模式[10]。对特殊类药品,例如精神类、毒性、麻醉类的药品要按照国家的规定严格检查。每日进行药品的盘点,尤其是贵重药品,做好登记,出现差错时及时做好登记,并进行核查。所有药品采用计算机存档,库存账本和实物要统一。建立最小的库存值,可根据医院的消耗量进行调整,每月进行一次地毯式检查,对有效期在半年以上的药品做好标识,有效期在2个月内的药品完全下架,过期和破损药品及时作废处理[11]。为了降低药品调剂的错误,应当分类和区分,包装类似的药品做好区分标识,禁止乱摆乱放。发放药品应该进行核查,调剂、发药、电脑系统审核等,对于调剂差错的案例做好登记归档,对差错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解决。药品的采购需要制定好计划,每周大计划,每天小计划,既要保证药品供应,还要避免挤压、导致药品过期,减少浪费[12]。

1.2.4用药信息管理:

根据经验以及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用药习惯,定期对不同科室的用药习惯进行整理,可设立专有科室药品分类摆放,公共药品可统一分布,尽量缩短工作人员给药时间,减少患者的候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工作效率比较:

研究组人均日调剂量、单方调剂时间、患者候药调剂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调剂差错与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医院也要顺应发展趋势前进。传统的药房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工作效率较低,差错率高。管理概念已经不仅适用于企业,对于医疗机构同样适用。精细化管理起源于日本,是在常规管理模式基础上集约化管理。在本院门诊药房进行精细化管理,将药房管理提高至“准、严、细、精”的水平[13]。通过制定目标,开展流程,并对流程精细化,从人员的管理、药品管理、药品信息的管理入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调剂与候药时间,减少差错,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4]。在医疗机构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系统,简化了医生处方,但是药房的各个环节流程并没有进行优化[15]。本组研究对门诊药房采用精细化管理,结果显示,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与实行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与冯丽研究结果类似。门诊药房采用精细化管理,可建立门诊药房的科学组织构架,逐渐完善药房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完美的服务,值得推广。

作者:曾联辉 单位: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药制科

参考文献

[1]黄先彤,杨凤林.精细化管理理论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52,155.

[2]谢峥.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3,33(57):159.

[3]李瑞宝.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和实践解析[J].海峡药学,2015,3(48):249.

[4]CHENXH.Effectobservationoffinepharmacymanagementmodeforhospitaloutpatientpharmacy[J].ChinJofClinicalRatio-nalDrugUse,2015,8(9A):2-3.

[5]谢艳萍,徐萍.我院门诊药房的精细化管理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17):1578-1580.

[6]吴伟文,冯超慧,黄伟娟.精细化管理在提高医院药房工作效率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225-2226.

[7]肖庆中.药房中药调剂的精细化管理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38-239.

[8]邢明,易利华.走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23-24.

[9]叶锋,杨永进,扈长茂.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6):750-751.

[10]罗润嫦.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4,12(1):46-47.

[11]王怀冲,徐颖颖,张相彩,等.门诊药房精细化药学服务模式与实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7):572-574.

[12]程静.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体会[J].海峡药学,2013,25(8):196-197.

[13]吴亮,徐芳.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我院合理与安全用药[J].海峡药学,2013,25(4):296-297

[14]涂雪松.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6):668-669.

[15]赵新华.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14,26(12):287-288.

第二篇:精细化管理与公立医院档案建设

摘要

近年来,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实施改革发展,精细化管理成为公立医院迈向现代化之路的新方向。公立医院档案建设也需要走出传统档案管理粗放式、被动式、经验式的误区,在整体建设中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实施标准化、目标化、流程化管理,及时应用最新信息化技术,建立精细化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及精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档案建设的新发展。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目标化管理;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管理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自新医改方案不断推进以来,各地各级公立医院纷纷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近年来,以“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发展理念成为公立医院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新方向[1]345。而医院档案建设作为公立医院管理是否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应伴随着公立医院的整体改革而革新,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出传统档案管理粗放式、被动式、经验式的误区,实现档案建设水平的新发展。

一、在医院档案整体建设中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美国。1911年,工程师出身的弗雷德里克•泰罗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可看作是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起源。二战后,世界经济逐步恢复发展,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协作的加速提高,对企业管理者管理精细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决策理论、系统工程学在内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它们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战后的日本,利用较短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重新腾飞,这得益于以采用“精益生产”的丰田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他们通过不断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并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力与运行效率。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发扬了“全面品质管制”,并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日本色彩的“全公司品质管制”,进一步丰富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精细化管理在我国比较著名的是由汪中求先生提出的管理观念,旨在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2]39。精细化管理最早流行于国内各大企业,近年来,精细化管理也不断被引入全国各级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视野,成为他们着手进行医院改革的借鉴方式之一[3]69。但精细化管理一般被用于医院成本控制、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绩效的分配等方面。实际上,医院档案建设也同样可以采用精细化管理[4]1。因为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使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并发挥作用的策略。而公立医院档案建设也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整体工程,需要通过各部门、各参与者做好每个业务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整体建设进程的健康运行。因此,首先可在档案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档案人才的引进培养等档案整体建设方面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应建立适应医院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档案管理责任体系。一般由一名主管副院长担任档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有条件的医院甚至可以将档案管理升级为“一把手”工程,再选择医院中档案相关专业或有档案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档案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并通过签订岗位承诺书,清晰明确各级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如明确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病案管理人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从而有效指导有关人员的工作方向。应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细致的档案管理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并积极加强医院档案文化的培育力度,使医院全体人员的观念中形成珍惜档案、保护档案的责任意识。同时应通过人才招聘和院内培养等方式,大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应根据不同类别分别对各类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培训,使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具备相应的意识。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力量不足的医院可探索实施聘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并与其签订聘书,采用定期培训或集中培训方式,通过提供物质和荣誉等奖励手段,有效补充档案管理团队的力量,为档案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此外,要着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分工与协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水平。

二、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实施标准化、目标化、流程化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类、保存和档案目录的建立以及档案实体的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往的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也大都以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保存为主,或是利用档案记载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与提取,档案处理过程缓慢且效率低下,尤其是在整理和使用时容易造成档案材料遗失和混乱。因此,应在档案建设中有效实施标准化、目标化、流程化管理,使公立医院档案建设高效而有序运行。标准化管理就是在档案管理中根据档案建设的整体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对档案管理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要明确各岗位及人员在档案管理中的操作要求,提出具体的应该做、如何做、不能做等相关标准,然后把制定的标准化方案要求落实在档案管理的实际行动中,使档案管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由于公立医院档案种类多且数量大,档案更新快且日常应用比较频繁,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所以要对档案管理进程及档案管理各岗位任务进行标准化的设置,使档案管理人员实现各司其职、各守其责。总之,标准化是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想要实现档案管理的精细化就一定要首先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因此,在公立医院的档案管理进程中,从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保存、档案目录的建立以及档案的日常使用都要实现标准化的操作,而且所有标准化的内容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岗位上———最好制定岗位操作手册,使每个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做到责任的落实,只有将管理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才能让档案管理人员清晰责任,明确目标。因此,公立医院档案建设要做好目标化管理[5]85。应做好清晰的医院档案建设发展规划。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扩大,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型“三甲”公立医院,随着医疗服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各院区林立,各类医护人员也大量增加,医院相应的各类档案也与日俱增。如何安全有序做好医院档案建设就成了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医院需要建立一套精细化的发展规划,例如可制定一条以“5年发展规划———3年建设规划———年度管理计划”为脉络的医院档案建设规划,将医院档案建设战略目标逐一分解,并具体分配到相关岗位上。同时,要根据医院实际以及医院档案建设发展规划制定详尽、可行的具体管理目标,尤其要将档案管理任务落实到每个档案管理相关人员身上,建立以约定时间为时限的目标责任制,使他们都能及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工作动态,并及时对所承担的工作做出应对举措,从而顺利推进档案建设目标的执行。目标的落实离不开精细的考核制度。只有建立完备、明晰的考核制度,并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推行,才能实现档案建设的高效率推进。公立医院档案建设若要避免停留在粗放式、经验式、被动式的误区,更要做好档案建设的流程化管理。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一般包括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等多项业务环节。随着今后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还应包括档案信息数据的录入以及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更新等环节。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各业务流程的分析与监控,使其不断规范化、流畅化,并及时针对各业务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控制和改进。此外,不仅要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流程意识,也要培养档案使用者的流程意识,只有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流程意识并努力按照流程去执行,档案管理才能始终安全、规范。

三、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建设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已迅速进入“大数据”时代。公立医院也应顺势而为,及时用最新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档案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医院档案建设的新发展。

1.建立精细化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由于公立医院医疗规模不断扩大,诊疗服务人群不断增加,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新增档案。而这些新增档案如医院病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又分别属于医务部、人力部、院务部等不同部室,导致档案资源分散、数据分离,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为避免粗放式的档案管理,应结合医院实际,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档案信息数据库应按照医院中不同的档案类别建立不同的存储空间,每类存储空间内应根据不同格式、不同时间、不同等级进行进一步的分区,从而实现信息数据库存储空间的精细化分配。同时,应明确进入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如按照数据大小、数据类别、数据质量、数据级别等标准进行数据录入,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过滤,从而保证数据库内数据的精细化录入。此外,应根据数据的安全级别建立采取相应的管理权限。针对不同安全系数的数据库信息,采取不同的准入标准和读取权限,并使用不同的防护措施,从而保证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实现数据库的安全精细化防护。

2.建立精准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仅限于实体档案的归档、存储、分类以及利用生成的档案目录进行简单的信息定位,并通过实体档案进行相关的查询与统计,而这显然不能满足今后公立医院各方面对档案数据的需求与使用。“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管理一定要能为医院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档案数据。因此,要建立精准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按照用户的信息需要从海量的档案数据库中找出有关的数据,并将所提取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深入挖掘,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凭证、决策依据及筛选条件。这需要公立医院及时掌握各类用户的档案数据使用需求,结合他们的使用习惯进行分类梳理,并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根据梳理的结果创建搜索引擎,实现对档案信息数据的精细化搜索。公立医院尤其应具备档案“大数据”理念,注重对档案数据关联性的研究与探索,打破信息壁垒现象,破除“信息孤岛”顽疾,实现公立医院档案数据的精细化和一体化应用,为公立医院在人才管理、各业务领域的数据采集、学科发展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公立医院发展快,新增档案数量多,档案管理压力大,应加快探索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各类档案实体尤其是新增档案实体的精细化管理及利用。可在每个档案实体上粘贴智能标签,通过系统提供的实时定位技术,能够对每个档案实体的位置进行实时追踪。在查找和使用时可对档案实体进行快速定位,对非正常出入库的档案实体进行及时的报警。有条件的公立医院还可探索实现档案数据移动终端接收的应用,从而更加方便档案信息相关用户的使用。

总之,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对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档案管理精细化的推进也具有重要作用。公立医院管理者在今后应始终做好档案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公立医院档案建设水平新的提高。

作者:张嘉伟 单位:石家庄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毛羽欣.公立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5).

[2]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

[3]易利华.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C].2012清华医疗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孔博.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档案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J].兰台世界,2013(14).

[5]董海利.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与实施[J].成都大学学报,2007(6).

第三篇:公立医院医保工作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给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从医院医保管理的分工、政策宣传、费用增长、医患矛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医院医保管理面对的问题,并从这几个方面逐个讨论给出了精细化的解决对策,从而推动了医院医保工作的发展,使医院不断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

医院;医保管理;医疗政策

1公立医院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医保管理分工不明确

随着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医保工作的范畴逐渐增多,不只是简单沟通协调为主的政策性工作,还涉及医保政策宣传、临床医疗管理、药品、临床护理、病案管理、费用核算、计算机管理为一体的多元化管理工作。虽然医院基本上都成立了独立的医保科,但是由于工作比较复杂,内容涉及各方面,新成立的科室不具备各种相关专业的人员,所以相关的医保工作,不一定都是医保科负责,因此,各个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分工并不明确,与各科室之间存在着重叠矛盾,给医保患者就医造成困扰,不利于医院医保工作的健康发展。

1.2医保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全面

目前,医保参保患者对医保政策的熟知程度普遍较低,对医保的基本政策了解有限,对就医流程、门槛费、报销比例等相关知识缺乏,就医过程中发生问题,就形成了对医院和医保政策的不满,容易产生没必要的纠纷,损害医保患者的利益,对医院的管理工作造成麻烦。而医疗保险制度的险种涉及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学生儿童医保、工伤保险、异地医保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众多的保险,各自的保销比例、报销内容等具体管理要求都不一样,患者无法完全了解医保的政策,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繁重,对医疗保险的政策了解的不全面,这就要求医院大力全面的宣传医保的政策。

1.3难以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

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老百姓都认为“看病难,看病贵”。虽然医保病人享受医保报销,但是医保制度只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不是所有的药品、检查、治疗等都可以报销,因此,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对医保工作的管理造成许多问题[2]。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如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造成人群中患病的概率和次数必然增多;二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高、精、尖诊疗大型仪器的使用;四是药品费用增长过快及自费药品的增多;五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各个方面造成了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难以控制医疗费用。

1.4医院与医保患者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医院都将自身发展以及职工切身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追逐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患者就医的经济条件。医院与患者的矛盾原因如下:一是财政拨款很少,公立医院为了增加医院的收入只能多做盈利性的诊疗项目并多收病患,谋求医院的发展;二是医院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与监管缺失,医护人员存在的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不当行为。三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医院医疗制度的不理解。四是各种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与故意炒作。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

1.5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医院在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给予必要投入,但是无法满足医院医保工作对信息化的要求,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医院的信息系统缺乏对医保相关工作的统计分析,不能为医院医保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2做好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医院医保管理体系,明确医院各科室医保职能

根据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医院医保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建立以院长、主管院长以及医保管理部门等共同组成的医院医保管理体系。明确了医院各科室的医保职能。通过体系的建立,规范了医保管理,提高了医保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诚信度,严格执行医保的政策法规,完善了医院的医保管理体系,完善了医院的管理体制[3]。

2.2积极做好医保政策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医保知识掌握

医疗保险工作政策性比较强,涉及患者医疗就医过程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不只是医保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和执行不断更新的医保政策,而且还要求所有的医务人员也应该熟练掌握和执行。医院医保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医保培训让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新的政策规范,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要求。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应该每年定期组织1~2次全院大型培训,并随时把新的医保政策上传到医院的官方主页上,方便医院内的医务人员随时掌握政策,规范医院的医保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保知识,方便解决患者在就医中的医保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参保患者。

2.3对医疗质量加强管理,促进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

只有通过对医疗行为的规范性管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药品、诊疗规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杜绝过度医疗服务。其管理途径主要通过,一是通过实行单病种付费的方式,控制某一病种的费用总额,减少医保基金的浪费,对于医疗服务行为实行标准化管理。二是医保分科指标管理,汇总考核临床科室的病种,采取按专业科室进行分类控制的办法,根据各科上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各临床科室制定本年的指标任务,各科按指标标准进行医疗服务。因此,医院对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加强控制,避免医院的医保费用超支,使浪费医保基金的情况杜绝,减轻了医保患者的负担比例,切实为患者服务。

2.4处理好医院、医保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自从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保管理部门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受用者,它们三者密不可分。医院、医保管理部门都是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保障患者医疗需求为目标,相互制约发展[4]。因此,医院和医保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不仅可以加强医院对医保患者的管理,同时也能促进医保管理部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

2.5加强医院医保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完善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建立并应用于医院医保的规范化管理。运用计算机以及网络通讯设备,对医院内部各部门收治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管理、收集与存储,并进行处理为下一科室提供诊治数据,使各部门的功能需求得到满足[5]。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临床以及药品管理和医保患者医疗费用等各项工作,保证医保管理的准确化和规范化。

总之,医保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也是近些年来受关注高,新发展的工作。医院医保工作管理更需要不断地完善,强化制度建设,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行标准化的精细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一切为患者的利益考虑,从而使医院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李晶 单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医保办

参考文献

[1]郑普生.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建设与策略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1,25(1):15-17.

[2]魏丹丹.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4,14(12):129-130.

[3]张丽梅.浅谈医院医保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54-255.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4

1基本情况

余姚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从2006年开始试点,10余年来通过广泛宣传引导、险种提标扩面、乡镇(街道)目标考核等工作措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得到快速推进。2007-2020年,全市参保农户由469户次增加到31528户次,累计承保农户67.9万户(次);每年为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额从5228万元扩大到12.1亿元,累计承担保险责任金额111.61亿元;签单保费从131万元增加到5740万元,累计保费收入3.64亿元,多项指标位列宁波市各县(市、区)第1位。期间累计向全市6.8万户(次)参保农户支付3.1亿元赔款,简单赔付率为85.16%,在余姚市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减少农户损失、促进灾后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主要做法与成效

2.1提标扩面稳步推进

余姚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由试点时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个,基本覆盖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木等大宗农产品。由于蔬菜种植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灾害和病虫草害较多,因此余姚的农户对参加蔬菜种植保险积极性一直较高。且随着农业种植产品逐渐丰富,农户对保险收益保障要求越来越高,新的保险品种被快速研究推广开来。近几年,在蔬菜保险方面,余姚市推出了榨菜气象指数保险、西兰花价格指数保险、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疫情期间及时推出了速生菜价格指数保险等,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使农业保险在保成本、保基本、保大宗的基础上向保收益、保特色的方向转变。

2.2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余姚市、乡镇(街道)、村先后建立了3级农业保险服务组织。市级层面专门成立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农业保险(理赔)专家组;乡镇(街道)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站;村设立农业保险服务点。农险经营机构(人保公司)成立农村保险事业部,配备农险专职服务人员25名,农险专用车6辆,电动自行车10辆。中国人保余姚分公司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单独增设了“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招聘了17名农业保险服务专员,3级基层服务组织农险专职或兼职服务人员达135名,服务网点和人员遍布余姚各个村落,为全市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业务指导和承保理赔做好全程服务工作。

2.3理赔处置及时有效

宁波市台风洪灾频发,余姚更是洪灾重灾区,自2007年以来,余姚先后遭受“罗莎”“海葵”“菲特”“凤凰”“灿鸿”“杜鹃”等重大台风灾害,特别是2013年百年一遇的“菲特”台风对余姚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创伤。在市农险协调办的统一协调下,各级政策性保险组织迅速启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查勘、定损、赔付等工作,为广大农户灾后迅速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4工作机制规范完善

农险经营机构不断规范投保、理赔等操作流程,提升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要求,切实做到“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在农业信息网开设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专栏,创新公开形式。与此同时,市农险协调办强化对乡镇(街道)一级的监督考核,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工作水平,切实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农保农的作用。

3存在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自然灾害频发、自然风险影响加剧的形势下,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额度还不能很好满足高质量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保险的深度、广度有待开拓推进,财政政策的激励支持有待加强。

3.1保险品种、保障额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经过十几年发展,余姚农业保险的品种和保障额度得到了较大推进,但保险类型还比较单一,农产品价格指数类保险刚刚起步,杨梅、茶叶、榨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质量类、收益类保险及新型农业主体综合保险尚未全面推进,风险保障金额比重不足农业产值的20%。承保产品的保障额度达不到产品的物化成本值,如水稻每667m2800~1000元的保额约为物化成本的3/4,大棚瓜果蔬菜保额占物化成本的比重更低。保障程度不高,与农户的心理预期相差还较大。

3.2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少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作用认识不足,存在误区:一是思想上存有较大的侥幸心理,反映在行动上表现为受灾了强烈要求保险,几年没灾又不想保;部分农民甚至存在“逆反心理”,认为是政府“要我保”,因而只想政府来救灾,不愿意自己出钱买保险。二是认为农业保险的保费都应由财政补贴,而且要求补贴比例高、保障额度大,出险后能得到满意的赔偿。农民对农业产品实行商业保险认可度还较低。

3.3农业保险针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举措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前极端自然灾害气候频发,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对保险机构前期的灾害预警及灾后迅速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及时准确统计受灾损失等方面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由于基层定损人员在人数和技术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加上收入问题,导致定损人员不稳定;此外灾害来临往往速度快、涉及面广,导致投保户在定损速度等方面的期望值和保险公司的实际成效有时会存在差距。

3.4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宁波、余姚两级财政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上力度不小,但是变化不大,而且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及广大农户的保险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比如,2018年以来,露地蔬菜保费农户自缴部分一直是35%,比水稻的10%相比高出不少。但目前财政保费补贴较多的保险产品仍是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的重要民生品种,其他一般品种保费补贴比例较低,从而影响了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的推进。

3.5承保理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水稻、榨菜等大面积全覆盖的承保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地域分散,涉及农户较多,出险后实施理赔时会出现勘查人员不足、理赔时间延长、赔付额度(标准)与农户期望差距大的矛盾,遇到大面积灾害时甚至出现赔款平均化现象,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损失程度,削弱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有的作用。

4对策建议

4.1引入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加强保险品种创新

一是在现有经营模式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优胜劣汰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经营机构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新业务的实际运作和新险种开发试行。二是针对费率低、保费补贴资金有限等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难题,进一步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出更多从“保成本”到“保利润”转变的商业保险,如试点特色农产品产量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新险种,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益补充,满足一部分有较高保险需求的农户的需求,以进一步降低灾害风险,保障农户利益。三是持续深化保险品种创新,深入了解农民的保险意愿和要求,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要求,稳步拓展农险品种,在逐步丰富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类的同时也要瞄准乡村其余产业发展开拓新险种,例如新增农旅融合综合保险、农创客创业保险等,以便更好适应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大趋势。

4.2打造多元化长效发展机制,提升参保成效

一是提高农户的参保意愿,进一步加强保险知识宣传,通过政府宣讲和保险公司走村入户等手段,增加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制作各类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对保险条款、保险责任、保费金额、理赔手续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教育,使农民真正接受农业保险和认可其带来的好处[3]。二是完善保险条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调研,特别是余姚本地特色产品,总结保险试点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保险条款,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险理赔政策,同时听取乡镇(街道)和保险对象(大户)代表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保险条款,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和效益,使老百姓从内心认同保险产品,自愿自发参保。

4.3加强合规经营,完善理赔程序

一是优化基层农险服务体系,建议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强基层力量,将更多服务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村。加强与乡镇农技人员、村干部配合,尤其是理赔定损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出台更为严格的合规管理机制,严肃查处中饱私囊、牟取私利等行为。二是呼吁宁波市出台大灾理赔管理办法,余姚根据农业产业特色进一步完善,建立定损专家队伍,明确定损理赔的具体操作办法,统一定损理赔的具体标准,使农业保险能有效分散转移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险理赔弥补广大农户的巨大损失,助力灾后恢复生产。

4.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数字化改革

在进行农业保险产值评估、费率厘定、查勘定损等工作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应对农业保险标的数量繁杂、范围广泛等特征带来的高额工作量,既耗费时间,又存在准确度问题。余姚市农业保险经营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人工定损的逐步替代[4]。建议在蔬菜种植保险中深入推进农险“按图承保、按图理赔”项目建设,人保公司与相关专业科技公司合作,综合运用卫星地理信息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查勘技术,建立全市农村耕地地块图斑库,实现“农户—耕地—标的物”的精确匹配,有效提升农险服务的科技化程度,使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服务更加专业、迅速、准确。

参考文献

[1]陈万利.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9.

[2]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专题报告[A/OL].2020-04-29.

[3]孙东升,孔凡丕,陈学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经验、启示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9(4):46-50.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病案信息技术;医院工作;利用率

病案是教研相关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和患者就诊信息的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医学研究中病案的作用更加明显[1]。在医学研究有关项目中,撰写专著、申报成果、科研立项、科研论文等均需使用临床资料,这些主要来源于病案信息资源。病案详细记录了医疗活动,为医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前,数字化信息技术在病案管理有关工作中广泛应用,完善病案信息库[2],并推动了病案信息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发展,不断拓宽病案信息使用范围。本研究将以2000例病案为对象,探究数字化病案信息技术在医院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2000份病案进行研究,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1000份病案作为参照组,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1000份病案作为研究组。

1.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即按照医院规定实施管理。研究组采用病案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即实施数字化病案信息技术。首先,加强病案信息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病案管理有关设备的操作过程,确保专业技能符合岗位需求;另外,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求工作过程中具备细心与耐心,在工作中积极参与。随后,对于医院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管理,在病案信息系统中录入,并以病案属性对病案信息合理分类。有效管理病案信息,指导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借阅功能与快速查询功能,统计处理病案,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此外,电子病历应当合理使用,使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化,避免发生手写错误,促使病历质量提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病案的查询系统进行编制:编制病案的查询系统,以便查阅人员能够对病案信息及时查阅,以日期、关键词等信息快速查阅,以便及时对所需病案资料进行调阅,保障病案流通便捷性。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工作质量、利用率。工作质量:详细统计两组病案的书写不规范、书写错误、病案归档返修情况;利用率:详细记录两组病案的患者利用、医疗保险利用和科研利用情况,并分析利用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案管理情况比较。研究组书写不规范、书写错误、病案归档返修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病案利用率比较。研究组医院病案利用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6

1.在信贷风险的管控方面

当前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岗位,且相关的机构职能设置也不独立,再加上现行的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政策缺乏良好的协调,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总体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和测量风险状况。具体来说,大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制订了信贷岗位责任制和相关的信贷管理规定,但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贷款决策程序和规则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规范,贷款受行政的干预性较大,且大都因事、因人而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同时,风险报告程序的缺乏也使得决策层和管理层不能准确、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从而影响了他们决策上的科学性。

在贷款的审批上,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的信贷审批管理仍然是审贷分离,并且是统一进行授信授权管理,而由于银行的审批权大都集中在省级行和总行,这就导致了基层银行进行贷款审批的功能较弱,基层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一律上报并经上级银行进行审批。这样的信贷管理模式不仅延长了审批的流程,还增加了企业贷款的环节,再加上手续较为复杂,企业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审批的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需求上常常是急、频、短、少,因此就会延误其需求资金的时机,从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客户的丧失。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着贷后检查监督功能弱化,管理和检查职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由于并没有真正建立相关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贷后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督,而只是看中相关的问题和结果。表现为只重视对贷款的审查和调查,而忽略了对这些信贷客户的监督跟踪、定期检查、贷款分类以及信贷评定。由于信贷客户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如果商业银行对贷后的管理监督不善,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2.关于商业银行的职能分离方面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上存在着责权利脱节、并且贷款权力过于集中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权力过于集中,这就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外部和内部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监控技术手段较为滞后、贷款决策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这些都是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目前,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约束监督相对乏力、信贷企业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地清除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且笔数较多,这就使得银行常常把监督约束的重点放在大企业的贷款业务上面。尽管银行对中小企业制定了相关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违章操作、违章经营、明知故犯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而由于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处罚机制,这就使得其对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的行为处罚不力,从而在无形中助长了违章操作的行为。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进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在存贷款指标考核和盈利等压力下,一些信贷人员会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和完成上级规定的业务指标常常会隐瞒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这就容易导致上级在决策审批上产生失误。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缺乏交流,并且对他们进行的专业培训较少,从而使得许多信贷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进步较为缓慢,尤其是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对他们的要求。

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改善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保障其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控体系和合规风险的管理机制。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主要包括高效双签审批机制、快速预警反应机制、风险经理前置机制、后督察机制以及远程集中放贷机制等五项内容。通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可以对一些重点贷款环节的检查和监督,从而起到有效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全面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实现对违约信息进行及时地通报和识别,并实现与人行征信系统的实时对接。此外,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包括分离制约机制和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其中,分离制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上实施五岗分离机制,即实现风险经理、客户经理、放款岗、作业岗和审贷岗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相互分离。而专职作业岗的设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业岗设立之后,银行应由该岗位上的作业人员来替代客户经理去进行贷款等手续的统一办理,其主要包括核保和抵押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操作性风险进行彻底的分离,同时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而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小企业应抓住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对它们的扶持契机,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抵押担保、政府风险补偿、政府支持基金、行业风险顾问和个人无限责任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减少其在信贷中的损失率,保障自身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

在当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应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应积极推进合规教育,加强对员工合规文化的培育。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合规教育培训,并可通过向他们发送相关的内容合规短信以及送发合规教育专刊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客户经理和员工的发洗钱意识。其次,银行还应积极进行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制定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实施细则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监督的管理办法等,并通过制度流程的规范来确保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覆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最后,银行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规组织架构,加强日常经营中的内控合规管理。在合规优先要求的落实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设立合规管理岗、法律事务岗和内控合规部。同时,还应加强合规督导员队伍的建立,通过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岗位职责的明确来讲合规管理要求有效地落实在经营管理当中。此外,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银行应保证定期召开相关的内控评审会,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围绕日常的经营管理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和审查,完善合同文体,从而在法律方面把好信贷风险的控制关。

3.积极创设相关的信用文化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文化素质还不高,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信息也较为模糊,再加上基层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这就会使得他们对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信贷中的许多数据信息和风险信号并没有去认真核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信贷信用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且使潜在的信贷风险不能得到真实地反映。因此,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贷人员的知识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让信贷人员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各类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人才保障。

三、总结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7

关键词:自助业务;内部管理;合规管理;岗位履职

针对自助设备大力推广普及、新运营业态风险呈现的现状,我们要具体把好运营业务受理、处理、监督三环节,做牢“人防、规防、机防”三关口,对症下药,把银行自助业务操作的各类风险降到最低。

一、提高合规操作意识

银行工作人员要以合规操作自律,严把业务真实性,确保业务受理环节风控到位。网点在受理各类自助业务时,要尽责依规全面地审核受理业务,以执行制度、专业能力、职业判断去识别真伪。审核内容上,必须对所有业务资料、要素、证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内容全面。要及时利用系统、机器去识别真伪。不能以业务发展和提高效率为借口,放松业务真实性审查,放松对异常账户、异常交易的风险审查把关。要发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操作优势,严格按规章制度审核审查各类自助业务。积极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职业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彻、贯穿于日常各项自助业务操作行为的全过程。在用超级柜台或自助发卡机业务办理中,操作人员应通过联网信息核查、客户本人面貌特征辨别等核查客户身份,审核客户信息是否符合反洗钱制度规定。对各类拒绝在确认书和申请书上签字的,应停止办理流程。同时,做好档案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妥善保管对客户签字的《中国农业银行自助签约业务办理确认书》和超级柜台相关申请书、传票。岗位制约到位,机箱钥匙和卡槽钥匙分管分用,入保险柜或现金箱保管。做好日终操作,按规定清机盘库,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二、注重全流程的监督控制

1.提升监管能力。银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要重视对自助业务的管理,确保监管范围全面覆盖,防止监管遗漏和空白。运营监管经理、网点负责人、委派运营主管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履行好业务指导和检查职责。加大监管人员到网点跟班学习力度,促进监管人员熟练了解和掌握业务新风险,提升发现问题、揭露风险的能力,强化风险监管力度,夯实风险管理基础。2.落实人员、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明确操作流程中的责任,加大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氛围。对自助业务操作管理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要勇于坚持原则,按制度规定严肃处理,切实发挥好制度的震慑作用。要让自助业务岗位管理和操作人员知晓规定、熟知风险点,明确职责。同时,落实人员,要努力保证相对稳定人员来负责自助业务日常管理和操作工作,避免操作临时工现象。3.明确职责。首先明确管理职,银行要按照“管理便利、集中统一”原则,明确银行职能部门负责辖内自助设备管理,监督、自助业务制度执行等情况。明确操作职责,营业机构要明确自助业务岗位职责,按规定落实自助发卡设备、超级柜台、ATM机的日常维护、业务处理、客户引导以及监督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等工作,要将岗位制约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做到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努力防范和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同时,把自助业务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营业机构负责人和运营主管内控履职范围。

三、加强自助区物技防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自助设备区物防、技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实施安防设施日常管理,重点抓好自助设备的监控视频设备、入侵报警、震动报警的日常维护,强化盗窃、破坏设备等风险事件的防范;确保所有现金类自助设备均在自助设备显示屏后或保险柜上加装有效的防砸撬报警装置,震动报警装置24小时设防,在客户操作面板上牢固安装密码防护罩,穿墙式自助设备全部与地面牢固连接,符合要求。二是持续优化各类自助设备的监控系统。加强所有自助办理区域监控管理,录像保存时间全部达到安全保卫要求、图像均基本清晰,符合技防要求。三是严格落实安检制度,应落实专人负责设备运行、卫生及安全状况的定期巡查,内部管理人员对自助设备监控录像的运行进行不定期检查和调阅,确保资料完整、画面清晰。一旦发现情况,要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对突发事件做到及时报告,准确处理。四是优化设备功能。继续收集并筛选超级柜台的运行问题,上报上级行集中精力解决。推广计划和考核要考虑惠农服务点的特殊性,加强对惠农服务点的传票管理和监管检查。

四、认真做好案件管理工作

鉴于近年来各类金融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犯罪分子又青睐于借助各类自助渠道。在自助业务不断推广普及的新形势下,要特别做好新形势下的案件管理。一是提升基层案件的敏感度,对异常客户保持高度警觉,掌握应对处置技巧,避免引起负面舆情,导致事态扩大化,同时落实双线报告制度,做好风险防控。二是提前研判案件风险,动态监测外部环境,研究新形势下各类案件风险点的防范,深入分析案件诱因,把握案防重点,加强与业务部门的交流,用安全来保卫业务经营。三是提升反欺诈工作的宣传和指导,深化欺诈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警示、劝阻防范意识薄弱客户,通过制作使用银行卡注意事项等小册子、加强柜面与大堂服务人员等提醒告知,来进一步提高储户本身的防范水平。通过业务培训、发放风险提示等形式强化一线员工的账户应急控制能力。四是深化警银协作,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通过新媒体渠道共享安全保卫动态信息,快速掌握涉银案件的作案手段和规律,为及时制订案防针对性措施提供强有力支撑。五是及时响应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客户舆情风险。对于客户自助区提交的不合规业务,网点受理人员应从制度规范层面出发,进行合理解释。并按照首问负责制原则,做好答复,不能一味推诿,激化客户矛盾,避免引发媒体关注和炒作。

参考文献:

[1]刘勇,毛文彬.银行卡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经济师,2010(3)

保险合规管理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海外信贷;国际化战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面对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为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国内各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布局和业务拓展等国际化战略步伐明显加快,作为核心业务之一的信贷业务呈迅猛上升之势。推动海外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指导、规范海外机构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海外信贷管理工作的重心。但是,相对于业已成熟的境内信贷管理,海外信贷管理亟待强化和提高。由于海外机构及其信贷客户所在地的国家政治情形迥异,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投资环境千差万别,国别风险甄别难度较大。因此,积极开展国别风险评估与海外信贷管理的调查研究,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在服务“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在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提升海外信贷管理水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国别风险评估的特点

国别风险评估是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国别风险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程度,在充分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实施的科学、审慎的评价和展望,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内容丰富,涉及全球大量经济金融及相关信息

评估内容涉及面广,囊括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个方面,并将一国(地区)的金融状况列为一个专题展开介绍,对货币政策、外汇政策、汇率制度、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核心监管指标等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据此提供海外金融环境的关键信息。美国是金融体系健全、市场监管完备国家的代表。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该国监管要求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严禁任何基于信贷申请人的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国籍等的歧视性行为。英国是未来金融发展不确定性较多国家的代表。英国宣布“脱欧”对其金融业的影响,长期来看取决于英国与欧盟未来合作关系。该国监管要求一家银行对单一客户或单一集团客户的风险敞口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25%,对金融机构(包括其母公司)的风险敞口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00%,同时不得超过等值1.5亿欧元。新加坡是金融业发达、幅员狭小国家的代表。该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银行业在新加坡占据重要地位。2017年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较长期限”内让新元零升值。该国监管要求一家银行发放的房地产相关贷款(含房地产开发贷款、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持有的房地产相关有价证券或表外资产不得超过对非银行类企业发放贷款、有价证券等各类资产余额的35%。

2.2注重国别风险研究、积极开展各类风险提示

评估工作体现出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海外信贷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可能引发信用风险事件的各类风险隐患,进行的深层次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作出的针对性的风险提示,其指明了海外机构信用风险防范重点和关键环节。韩国是近年来政治事件暴露频繁国家的代表。针对近年韩国政局动荡变化,国别风险评估中对多起事件及其造成的国际关系较为紧张的不良后果做出了分析研判,对上述事件造成韩国个别大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等进行了重点分析,提示所在国海外机构要加强国别风险监测预警,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密切跟踪在韩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关注大客户信用风险及授信方案执行情况。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提出“美国利益优先”,推行加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大幅缩减企业和个人税收、提高贸易关税等政策,将对美国经济带来短期提振。但其它政策及其负面后果,比如移民政策、与其主要贸易对手开展的汇率战等,加大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针对上述情况,评估工作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提示所在国海外机构应密切关注美国政府的最新政策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判断对信贷业务经营带来的影响,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2.3分析前瞻性强,准确预测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国别风险评估正是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资料,其前瞻性体现在对各国包括经济金融形势在内的发展前景进行精准预测和判断,找准信贷业务的拓展方向。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国别风险评估工作,结合外部监管要求,充分利用和参考标普、惠誉、穆迪评级公司、万德集团等咨询机构数据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各类指数、各国央行披露信息,借鉴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他行分析成果等国内同业经验,既对前期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也对未来一定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前段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投资水平低迷徘徊,全球经济持续分化,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未来一定时期,预测全球经济将进一步趋好,金融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随着美国对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各国因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渐消退,金融市场将更加活跃,金融领域将进入新的机遇期。

3海外信贷管理的难点

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和海外机构在当地“水土不服”的影响,海外信贷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信用风险管理上的诸多局限性和薄弱环节。海外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检查和审计反映,合规要求的遵循、风险隐患的揭示、信贷政策的制定三个方面是海外信贷管理的难点,亟待完善和提高。

3.1金融环境区域间的差异性大增加了海外合规经营的难度

海外机构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经营环境,多数海外机构“跟随有余、落地不足”,融入当地市场的程度不够,信贷管理主动性和合规意识不强,在开展业务时,因在境外贷款资金回流限制、贷款集中度、贷款用途、离岸资产总额等方面未满足当地监管规定,多次遭受监管部门处罚;此外,也存在因与受国际制裁名单业务发生交易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现象,以上处罚不仅让海外机构承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国金融环境千差万别、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各方信息不对称所致。

3.2全球各类风险的复杂性增加了海外风险防范的难度

全球各类风险的复杂性以及信贷业务亟需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了海外机构风险防范的难度。例如,部分海外机构与注册地和实体经营场所均不在本机构经营区域范围内的客户发生信贷关系,此类跨区域贷款虽在短期内扩大了信贷业务规模,但在贷后管理方面严重缺位,无法实时对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行有效监控;对部分大中型客户、信用等级较高客户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揭示不够,在选择客户时忽视客户自身还款能力,过于注重其第二还款来源,致使贷款投向不合理;贷款发放时未充分落实授信方案中的审批条件,致使风险事项发生后担保措施未能起到应有的风险缓释作用;部分贸易融资业务无海关出口货物记录,且企业无法提供预付款凭证,但贸易各方又属于关联企业,难以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3.3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海外信贷政策制定的难度

作为海外信贷管理“指挥棒”的海外信贷政策,必须紧密契合不同国家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但是每个海外机构所在地的国别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面临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运行情况、客户经营特点也不同,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不同,加之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海外机构短期内对此难以研究得非常透彻;但如果不妥善地将政策统一性与区域灵活性相结合,就难以适应境内外经营形势和战略发展的变化和需要,无法因地制宜体现差异性,更不能在推动客户和业务拓展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不确定性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海外信贷政策制定的难度。

4评估成果在海外信贷管理中的运用

做好国别风险评估成为不断加强海外信贷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国别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指导海外信贷管理,增强其合规性;信贷管理的实践又能极大深化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认识,提升评估水平。

4.1国别风险评估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监管信息,将会促进海外信贷业务合规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境内外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检查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处罚力度显著增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防范合规性风险。国别风险评估对金融监管规定和同业先进经验等信息进行了重点了解,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海外信贷管理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海外信贷管理要求充分掌握相关金融信息,切实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合规风险导致的处罚。国别风险评估和海外信贷管理的有机结合,将会极大推进海外信贷业务合规管理水平的提升。

4.2评估成果中的风险提示有助于增强海外信贷管理的针对性

针对重大事件、市场行情变化进行风险提示,特别是对一些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影响较大的区域、行业和客户进行重点风险提示,是国别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提示的关注对象正是海外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此项工作有助于提升海外信贷管理的针对性,从而加大对各类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力度,夯实海外机构的信贷管理基础,提升信贷管理的精准性,有效保证信贷资产安全。

4.3评估成果中做出的前瞻性预测对海外信贷政策的制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