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产管理范例

保险资产管理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1

一、背景

1.保险市场主体及规模快速增长。从保险市场看,市场体系逐步健全,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1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95个营业性机构。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445家。其中,保险机构1822家,保险经纪机构350家,保险公估机构273家,分别占74.52%、14.31%和11.17%。截至12月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达到67.91亿元;总资产达到94.94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1.96%,同比增长21.50%。2008年,全国经代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15.04亿元,同比增长44.08%;占全国保费5.27%,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现保费收入9784.1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财产险业务2336.7亿元,同比增长20%;寿险业务6658.4亿元,同比增长49.2%;健康险业务585.5亿元,同比增长52.4%;人身意外险业务203.5亿元,同比增长7.1%。规模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业务的管理、资金的管理等都涉及资产的管理。因此,在保持快速的增长中,要获得较高的收益必须加强资产管理。

2.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根据我国入世承诺,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2004年12月11日过渡期结束,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言: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喝外国资本共同参与的保险市场体系。特别对中资保险公司来说,外资保险巨头的进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截至2006年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95家代表处。国际化的发展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为国际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相对成熟。我国保险公司要想在国际化的市场中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获取更好的资产喝更高的收益。

3.保险行业竞争情况。我国保险市场主体数量仍然偏少,市场竞争不够充分,拿寿险业来说最大的三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寿险市场总额的90%以上这一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寿险市场竞争主体的数量,经保监会批准又有多家保险公司开业,使得我国寿险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多,也使竞争加剧,这必然使得保险公司采取一些“寻租”行为,从而必然导致费用的支出,而为了弥补这部分费用的透支,保险公司必须加强资产管理,从资产的管理种获取更高的利润和收益。因此,从费用的角度说,市场竞争的加速也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宏观经济环境。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险业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着,随着保险主体资产的增多,必然要求公司加强自身资产的管理。这次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对国际保险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美联储850亿救AIG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公司的资产管理。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利率的频繁改动对保险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我国保险业的保险资金运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国家规定保险资金可办理投资业务,但是投资方向仅限于地方自筹固定资产项目。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公司可投资的渠道已大大拓宽,包括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面对即将全面放开投资渠道的形势,资产管理对于公司而言更加重要。投资渠道一旦增多,那将使保险公司长期和短期的投资项目与不同期限的负债进行期间喝利率敏感性等各个方面的匹配更加困难,从而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强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方面的立法。我国保监会现阶段的管理思想是“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过度”。国家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要求和相关法规是保险公司重视自身资产管理的重要动因。

2.大的保险公司应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保险公司控股,也可以与具有战略优势的机构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这样可以更有效率也更客观的管理公司的资产。

3.尽快建立相对成熟资本市场。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保险投资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经营成功的最重要方面。若资产市场自身不完善,那么政策和法规的不健全都可能引起资产风险,这样保险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很难实现,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使保险公司更好的防范风险,减少利率估计失误,保证稳定经营。

4.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银行利率的变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银行利率一度居高不下,但从1996年银行利率几次下调,对我国保险业造成巨大冲击。近几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利率变动频繁,这对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造成不小影响。一是它直接影响到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二是引起保费收入的波动,这给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带来很大压力。中国如此善变的利率环境,对中国的保险公司来说资产管理是重中之重。

5.合理的保险资金运用。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经营活动同时也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资金融通功能的基本手段。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在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公司的资产管理,资金的运用是重要内容。截至2008年12月底,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进一步调整,资产配置得到优化,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13.3%,比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股市不振的情况下应该减少对股票和证券的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的投资比例。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2

目前,债券投资已代替银行存款成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然而,债券市场的走势也因此会影响到保险资产的配置,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结构、发展规模及战略布局,加之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加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导致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保险业要在与各大金融行业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直面各种挑战,在接连不断的挑战中谋求发展。现阶段,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1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际经济走势,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问题时,不仅要分析国内的经济环境,还要将当前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考虑在内。

1.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巨大压力

受托管理我国保险业约90%的可运用资金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以前只能管理保险公司的资产,缺乏直接接触个人以及其他机构的渠道,而国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能够管理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管理第三方资产,并且第三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由单一管理保险资产向综合管理社会公众资产转变。然而,逐步扩大的资产管理范围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1.3投资收益低下

随着我国保险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可利用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但由于我国保险业目前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仍然将资金投资的重点放在存款和债券资产上,而在基金、股票上的投资比例较小,加之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加,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日趋下降,从而导致我国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也随之明显下滑。所以,如何提高资产管理的投资收益率,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4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保险行业续期效应降低,从而造成保险业的流通资金减少,成本压力增加,保险负债成本呈现出日渐上升的趋势,资产负债收益率匹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定利率水平,将导致新的“利差损”产生。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资产久期远远低于负债久期,“长钱短用”现象屡见不鲜,而且随着负债定价利率的上升,业务增加反而会造成附加费用的增大,此时负债成本较高,资金回报压力增大。由此可见,保险行业目前的这种资产负债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建立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现有的统计制度和相关的统计数据,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之间对比的需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满足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些基本原则外,还要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2.1主次性原则

由于能够反映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指标较多,如果都用来当成评价标准,容易造成指标设置主次不分,给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应该遵循主次性原则选取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产生主要影响的指标,而忽略那些影响较小的指标。

2.2可行性原则

影响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定性的不可量化的指标,也有能够定量描述的指标。无论是定性描述的指标还是定量描述的指标,都应该是可行的,有据可循的。因此,本文为了更好地将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所选取的都是评价资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指标。

2.3比较性原则

在运用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问题时,往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不仅要便于保险资产管理自身前后进行比较,而且还要便于与其他金融业资产管理水平之间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能与国际保险资产管理接轨,还要在指标选择上尽量靠拢国际通用标准。

3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保险资产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其盈利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保险业的自主竞争能力,也成为保险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3.1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

所谓的现实竞争力就是指主体在现实中获取竞争优势所拥有的资源。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行业投资主体的资产管理能力,是各行业在资产管理上相互竞争的核心方面;不同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能力的强弱也是现实竞争力的基础;而风险的管控能力是企业管理人自身管理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体现,构成了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未来发展的高度。为了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有必要将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保险行业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保险业投资覆盖了证券、货币、衍生品等各投资领域,并在此范围内打造不同风险收益率的产品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为客户们捕获投资机会,分散投资风险。

3.2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它对于未来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是使现实竞争力得到有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支持以及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在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使得保险资金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并且对现实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更加敏锐,国家政策支持可以为保险资产管理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而业务、产品、组织上的创新对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以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为分体系的保险资产管理整体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内,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保险资产管理的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4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估算方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得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在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只作定性描述,并将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子评价体系,总共设置14个指标。

4.1保险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评价指标

市场规模反映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宽度和广度;资产管理效率是国内外资产管理竞争的一个核心方面,因此本文选取投资收益率来体现保险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指标又可以细分为资本负债比、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资本负债比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性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不仅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所面临风险的大小,也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能力。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就在于平衡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运用委托人的委托资金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资产或负债,而必须要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协调与平衡,为资产委托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收益;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客观上反映了资产管理的服务属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3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保险资产管理的实物资源、业务宽度和业务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是现实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选取资本缩水幅度这一负面指标来度量对保险资产的风险控制能力。

4.2保险资产管理潜在竞争力评价指标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3

(一)责任主体难以确定,资产支付方、建设方和使用方并非完全一致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支付方、建设方和使用方均为一体,完整体现了资产管理的责权利关系;然而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的支付方为具有基金管理行政职能的人社部门及其经办机构,建设方则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归口统筹的事业单位,使用方范围则扩大至各级人社系统经办机构、事业单位、甚至还有财政体系外的职业培训机构。责任主体应该属于体现财务支出的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还是属于具体承办主体的建设方、还是最终资产使用和受益者?多方各执一词。

(二)资产管理专业性较强,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难以统一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高端实训设备、精密仪器和信息化系统开发都需要专业的归口统筹部门负责。人社行政部门作为资产管理的一级主管部门,从资产立项、招标、实施、验收均由二级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具体牵头办理,形成的资产再分配至三级各个需求单位和部门。但由此形成的三级资产管理机构,无论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在一级部门还是三级使用部门,处于二级专业较强的技术部门则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若统一在二级专业技术部门,则无法解决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问题。

(三)基金会计核算缺乏固定资产科目,难以直接使用国有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

目前社保基金资产会计科目中仅有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银行存款(含收入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支出户存款)、债券投资、暂付款项等,暂无固定资产科目;若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购置国有资产,登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以强化资产管理的账务处理形式,须逐级财政、人社部门联合发文报送财政部、人社部审批增设社保基金一级会计科目。其涉及部门多、流程长、程序复杂,短期内无法解决基金管理经办部门的实际需要。

二、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的应对措施

参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结合社保基金支出管理特点,积极探索应对暂时存在困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具体从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规范会计核算,完善资产入库及调拨手续的办理等三个方面理顺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的管理体制问题。

(一)明确资产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

2013年,人社部财政部《关于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2010-2011年试点期间按规定使用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设备购置经费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补助所购置的设备,使用单位应严格管理,设备主要用于对参保人员、失业人员的培训和服务”;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失业保险基金形成的资产应落实到使用单位按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人社部门作为本级单位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级下属单位资产的核算、调拨、使用、处置、清查盘点等进行管理,并负责指导区(县级市)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对资产进行业务管理和监督指导,定期检查各使用单位资产核算、清查盘点等工作,也可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协助管理。区(县级市)人社部门为区(县级市)级单位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区(县级市)级单位资产的核算、调拨、使用、处置、清查盘点等进行管理。

(二)完善资产调拨程序,落实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致性

失业保险基金资产验收通过后,建设单位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办理入库手续,对资产进行分账单独核算,及时建立单独的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明细台账,严格使用管理,落实专人保管,确保账实相符。资产从建设单位调拨至使用单位的,完成调拨审批手续后,使用单位按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

1.资产入库手续

资产验收通过后,各建设单位根据招标合同申请办理资产入库手续,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以及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进行初审,经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后,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和建设单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资产所有权由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转移到建设单位,并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资产调拨手续

建设单位调配资产给使用单位,应书面请示人社部门,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初审,经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后,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调拨手续。资产所有权归属使用单位并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三)规范会计核算,落实资产账务处理

1.发生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付款核算

根据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方案相关规定,购置资产的项目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设备购置经费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补助”,是对购置相关资产的经费补助,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将资金付款作当期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2.反映失业保险基金资产形成的验收成果

为解决基金会计科目中无固定资产科目,但体现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形成的基金资产理念,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可通过现行基金会计制度的暂付款和暂收款两个资产负债科目进行挂账过渡,反映失业保险基金项目验收成果;同时,根据付款进度同步登记资产的备查账。备查账按照建设单位和招标合同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建设项目资金结算完毕,项目的记账金额应与经招投标程序后依法订立的书面合同(含补充协议合同)总金额一致。

3.资产入库的会计核算

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根据建设单位履行一定审批程序入库后的资产项目和金额冲减基金账目的暂付暂收款挂账科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将入库的资产登记资产财务账,并记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购置资产的辅助核算账目;同时,单独建立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实物资产台账;资产从建设单位调拨至使用单位后,使用单位按上述入库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建设单位相应做相反分录。

三、强化失业保险基金资产日常管理

理顺失业保险基金资产前置管理问题后,将参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相关的日常管理,但仍需强调该类资产形成的特殊性,进一步推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工作。

(一)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范资产使用用途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所成立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设备应当向公众开放,主要用于参保人员、失业人员等人群的培训和服务;建设的信息系统服务于社保、就业和技能培训等业务工作;充分发挥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积极效益。

(二)防止资产流失,严格租借处置等手续

资产原则上不得对外出租、出借,严格资产处置管理,各单位对资产的处置需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初审,报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资产监管力度,实行三方盘点对账模式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首先分析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的管理策略,希望对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

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对企业资产投保规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邀请专业的电力专家和承保公司技术人员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对企业资产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各个风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专业详实的风险防灾止损报告书,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参考,也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减少企业资产风险。总体来说,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在把握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积极采取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宏.我国企业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02).

[2]沈钦松.浅谈发电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2).

[3]王伟.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07).

[4]王伟.试论企业财产商业保险管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商业保险管理剖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2).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5

关键词: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发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新生产业,而地产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多种难以控制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因此,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全面分析财务管理的各种环境和市场变化,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风险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财务风险管控过程中可以通过转移法等来方法降低其财务风险,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一、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概述和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概述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有其特有的背景和特殊的使命,和一般概念上的资产管理公司不一样,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因为多种因素使得公司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导致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的来源就是多种不确定因素。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核算及其分析不当产生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财务体系乃至整个经营主体产生的风险,所以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贯穿在整体经营中。

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决策上的困难取决于资本市场固有风险的不易识别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各项财务决策中,存在着经营决策和主观决策等问题。由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间普遍较短,管理经验尚浅,对各投资项目的分析和调研不够透彻,同时资本市场存在的固有风险及其对固有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再加上财务决策依照的经济信息不完善或不真实等问题,使得投资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因无可借鉴公司,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困难度大

由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属于新生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足够多成功的企业让其进行借鉴,财务风险管理上需要摸索进行,使得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税务政策尚未明确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处置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而我国税务因为刚经历了营改增,针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相关税务政策尚未明确,由此给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增加了税务方面的风险。

三、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仅需要构建财务预警机制,还需要保障财务预警机制能够有效运行。首先需构建管理资讯系统,以便可以准确且及时的满足公司发展;其次选取一些定性指标,同时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弥补定量指标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大和提升财务预警体系的精准性。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还需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积极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规避财务危机的发生和恶化。

(二)强化风险识别构建高效的风险防范处理体系

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可通过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首先就是谨慎性原则,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构建风险基金,即为在财务风险和损失发生之前,通过预提的方式构建用于预防财务风险和财务损失的专项金。例如在投资过程中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计提还账准备金,以便用来弥补相应的风险损失;其次可以构建资金私有效益的监督机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相关比率指标进行考核。另外进一步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与管理,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流动资金的周转率,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抵御财务风险过程中的变现能力,同时还可以强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再次通过积极盘活存量,加强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增强处置力度,加快变现能力。

(三)树立动态分析观念

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个企业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每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方式也会因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中,要求财务资产管理活动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积极关注社会市场变化,要求随时留有调整余地,这样才能够随时根据社会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如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相应投资规模确定之后,不要一味的控制指标,因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活动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常常处在被动状态,基于此,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规模就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一切不确定因素的解决方案是没有的,所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在做出各项财务决策之前都应该预测社会市场变化,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对将其决策影响做出适当的保留余地,重点关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社会市场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然后积极做出合理的调整。

(四)运用风险转移法来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转移法的模式有很多种,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依照不同的财务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转移模式。通常风险转移的主要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就是资产管理公司针对某项风险向保险企业进行投保,定期缴纳相关保费;非保险转移就是资产管理公司将特定风险转移出去。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联营投资的模式,有效的将投资风险转移到参与投资的企业。在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增加增信措施,例如:保证、担保、抵押、质押。针对于债、股权投资,运用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将资产损失风险转移出去,提升资产管理公司抵御财务风险能力。

(五)加强信用建设提升信用能力

企业信用属于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理念。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良好的信用对其未来发展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融资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做到真实、完整,同时积极完善财务预算机制;在进行投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投资企业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和潜力等,同时将投资回报率高低的预算标准当作投资的主要依据,以此来实现对投资者利润分配的期望。强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经营管理工作,通过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各项财务管理业务来提升整个公司的信用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属于一种信号,可以有效反映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财务分析来预防财务危机。在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现金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认真分析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现状,健全财务风险相关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这不仅可以提升其内在价值,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雪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的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当代会计,2017(12):20-21.

[2]石柳元.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9):247-247.

[3]吴迪.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防范与控制解决方案[D].江西师范大学,2016.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6

一、《托管办法》与《基金法》之间的关系

《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基金法》)是《托管办法》的载体,《托管办法》是《基金法》的细化和延伸。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11月14日,原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基金法》的“雏形”。以此为法律基础,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基金法》,标志着证券投资基金业务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作为《基金法》的五个配套规章之一的《托管办法》随之诞生。2003~2012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由110只发展到1174只;规模由1715亿元发展至27972亿元,增长16倍;开放基金占比由50%提升至96%;同时,非公开募集基金的迅速增长,其投资运作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成为2012年12月28日《基金法》修订的背景。根据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我国承诺以及新修订《基金法》的相关指导思想,《托管办法》在2013年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20年7月,为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扩大金融开放,《托管办法》进行第二次修订。《托管办法》产生于《基金法》,是实际工作中对托管人的约束和规范,是落实《基金法》的具体举措,是《基金法》在实践过程中的拓展和延伸。《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依照本法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履行受托职责”。证券投资基金活动是以信托原理为基础,基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信托关系。因此,可以界定托管是基于信托原理,以《基金法》为主要依据,在证券投资基金活动中对基金财产行使保管权。《基金法》中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信托关系,与《信托法》中所指的共同受托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基金法》和《托管办法》共同促进资产托管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是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护持有人利益,促进资产托管业务快速发展。我国资产托管业务始于1998年的封闭式基金,经过20年的发展,资产托管规模由初期的100亿元发展为2018年的146万亿元,年均增长62%。二是资产托管产品种类丰富。由单一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发展成为10大类丰富的托管产品链条。三是资产托管主体多元。由最初的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包括中资银行、中资证券、外资银行和中国结算在内的51家托管机构。四是托管影响力日益凸显。托管影响力用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占资本市场市值比。2001年资产托管规模仅占资本市场市值的1.9%,2018年资产托管规模占资本市场市值的336%,17年时间年均增长36%。第二,存托比。1998年资产托管规模占存款规模比例0.1%,2018年资产托管规模占存款比例82%,20年间年均增长40%。第三,托管系数。2003年资产托管规模占国内银行总资产比例0.62%,2018年资产托管规模占国内银行总资产比例56%,15年间年均增长35%。

二、《托管办法》与资管新规及养老金之间的关系

《托管办法》和资管新规同源于信托原理,在业务活动中形成信托关系,法律责任区别于委托—关系。资管新规对资管业务及其独立性的界定,形成事实上的信托关系。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机构成为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受托人,而投资者是委托人和受益人,形成同自益信托下委托人和受益人为同一人的相同法律主体特征。对资管产品独立性问题,资管新规作了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确保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资产管理产品与其代销产品相分离,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相分离,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与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从资产管理业务的主体及其独立性的特征判断,资管新规约束的主体行为形成事实上的信托关系。《托管办法》及资管新规的行为主体在活动上的信托关系,为其承担法律职责提供保障。托管人的独特作用,是资管新规落地实施的根本制度保障。安全保管资产、快速资金清算、独立投资监督、有效信息披露、严格资产估值和会计核算是托管人的主要职责,是信托财产所有权、使用权、保管权“三权独立”相互制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信托关系的资管新规所界定的资产管理业务涵盖的主体包括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并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托管机制是资管新规得以落地实施的根本制度保障,没有托管机制的介入,资管新规所要达到的“去杠杆、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等监管目标无法实现。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之后的相关配套制度诸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选择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机构或者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机构托管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非公开募集资金或者接受财产委托,设立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并担任管理人,由托管机构担任托管人,依照法律法规和资产管理合同的约定,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投资活动,都明确提出了“强托管”的监管思路。资产托管的成功运作经验,使托管成为养老金运作模式的制度支撑。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及其辅助部分的全国社保基金、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于养老金资金具有“养命钱”的性质,安全性成为养老金“第一要求”。托管具有制衡委托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天然属性,20多年来在各种产品中的成功应用,使托管成为养老金运作模式的制度支撑。养老金所涉及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督管理办法对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运作亦提出了明确的“强托管”的要求。

三、《托管办法》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7

(一)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较之下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由于水平技术、资金筹集、人工征收,缺乏创新等局限性导致其很难扩张发展,生产规模也就比较小。二是中小规模由于注册资金少,所以也相对容易,全国有很多的中小企业,解决了很多的就业问题,其分布范围也是十分广泛。但是,较发达的地区比较密集,西部的比较稀疏,也就是说分布不均匀。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一大半以上,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具备数量多的特点。三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所以竞争能力差,与大公司相比,企业存活率低,破产几率比较高。四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就业压力大,所以中小企业就迅速发展起来了,由于技术低,水平不高,所以主要是劳动型产业比较密集,也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最为主要的生产模式。同时,中小型企业门槛也是比较低的。

(二)中小型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特征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是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企业来说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很好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那么将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我们都应该承担好各自应有的责任,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优化,从而也能挽回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在大部分中小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资金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其来说意义是非常大的。由于所占比例非常大,所以财务状况也是受其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企业中,哪怕大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果固定资产没有科学完善的制度,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不好,人员懒散,从而导致资金的缺失以及固定资产寿命的减短,最终造成了成本的增加,企业竞争力的降低。所以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重要部分是有着很大的地位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存活能力。一个中小企业要想往好的方向发展,固定资产管理很重要,要受到领导以及管理者的重视。它能为企业带来发展前景以及业务空间,在大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虽然也有一定的制度,但是仍存在管理薄弱等问题。本文因此描述了具体的问题以及给出的对策。对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怎样能够管理好,对于企业的前景来说有着非常特殊重大的意义。

二、当今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有些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就导致很多责任不是很明确,判定不明了。一是管理人员因此也会相当懒散,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保护也会不到位,缺乏一定的责任感,甚至不少人还会出现,反正是公家的东西,又没有明确的赏罚制度,我没必要那么认真。这样一来,企业的这个部门人员等于吃白饭,给企业也会带来损失。二是没有建立很好的盘点制度,从而造成账和实际的不相符合。三是没有明确的检验、登记等制度。使得固定资产在购买来或建立以后,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挑拨的时候,使得固定资产的情况不是很明晰。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了,它存在于不少的企业当中,这也是企业当中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忽略本质。有些该计固定资产的却将其计入成本,比如购进一台设备,却将其分成若干零件计入成本,使得固定资产账面减少,因此造成了假象,从而也违反了会计真实性的原则。一些企业在记账时只记录总账而不去记录明晰,这样就无法去核实记录的与实际使用的状况。还有一些企业将捐赠的设备不及时入账。有的企业还会出现报废、变卖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报废的固定资产还存在于账面上。还有种种情况都没有按照正常处理情况来处理,违反了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从而出现了核算的不规范。

(三)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缺乏

目前一些企业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注重经费的收支,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领导不重视,管理者也不重视,同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管理人员的懈怠和懒散以及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有人要用设备也不登记,管理人员也不追究,领导也不重视。虽然表面看起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很完善,但是其中隐藏着很多潜在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很多固定资产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出现资产的浪费状况。

(四)固定资产的购建计划不合理

我国很多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的时候,没有从实际出发。不去考虑企业的生产是否真实需要,是否存在一定的风险,是否值得。而是一味的要求创新,一味的从新和大上面考虑,考虑的都是片面的东西,然后再盲目投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编制的报告也不是从最终的可行性上考虑的,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科学的研究。最后有的固定资产在购建后,却出现了闲置的状况,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使得企业也造成了损失。

(五)忽视设备的保养

不珍惜设备,使用者也不爱护,领导也不管,从而使得固定资产造成一定的破坏,最终在无形中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在上文中,根据我自己的见解与分析讲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的不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缺乏、购建计划不合理、忽视设备保养等问题,下面,我想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缓解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要制定科学,没有什么漏洞的可行性的优化制度,这样才能有保障。应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这个,还应该做的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减少和流出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应该将不同的职务提交给不同的人做,做到相互牵制,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细心的做好固定资产的盘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且找到相应的责任主管追究其责任,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还要有赏罚分明的制度以及将管理工作作为员工的一项日常考勤。做的好的,可以进行表彰和奖金发放;对于做的不好的,或违反规定制度的,可以进行通报批评,进行扣工资的方法。这样一来,就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敢有一点马虎,最终的结果就是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进行资产的核算是会计的工作,所以要从规范会计人员入手。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经常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会计做好业务的处理之后,上级要进行仔细的检查与审核。对于捐赠的固定资产不能延迟,作为账外处理。从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修理到报废的程序,都要进行严谨的操作,凡事都做到规范。会计学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清查,当然固定资产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也要做好定期的清查工作。各部门都配合好,才能将会计工作很好的进行。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领导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不要一味的注重资金的收益,而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本身。领导应该建立良好的制度去提高管理中的意识,了解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领导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意识,可以写横幅进行宣传,可以进行简单的教学,以提高管理者的意识,这样,固定资产也能得到一定的保护,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不至于出现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就报废的现象,这样也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

(四)注重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进行多方面考虑

在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去决定,更不能片面的草率的了事。一味的追求做大和利益的收取,这是不可行的。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看是否有那个必要。如果有那个必要,那么也要谨慎,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的调查,项目的研究,最后还要请资产评估师来预测一下,有多大的可行性,做到将风险降到最低,也能做到就算失败也是最少的损失,不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相反还能带来很好的收益。

(五)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与保养

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对于固定资产损坏的要及时修理,要定期做好保养与维护。要定期的做好维修保养记录,使得设备能够随时很好的进行工作,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对于固定资产,还可以了解保险行业的业务,为其购买保险,一旦损坏,保险公司将会有一定的补偿,这样也能为企业挽回一定的损失和资金的流入。

四、结论

保险资产管理范文8

(一)投资者理财需求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具有收益固定、安全性较高特点的银行理财产品之上。同时,基金、保险、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品甄选“眼光”愈加挑剔,提出涉及收益性、风险性及流动性的全方面、多角度的个性化需求。

(二)同业创新日趋激烈

由于理财产品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各家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各家银行均希望通过提高产品收益博取客户青睐,进而以理财产品为抓手,联动托管、投行、负债等多方面业务。为支持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投资运作创新上亦步亦趋。此外,理财资金投资通道也从最初的信托逐渐发展为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

(三)市场风险端倪初显

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产品说明书上均有“非保本”等相关字样,但现阶段“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因为现阶段率先打破“刚性兑付”者将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然而,这种“潜规则”却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投资者,使其投资期望与产品实质相背离,从而进一步提升无法兑付产生的声誉风险,并且将风险扩散至与该产品相关的任何机构。换言之,原本已充分揭示风险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投资者的实际风险提示作用削弱,原本只扮演代销渠道角色的机构却要承担产品兑付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数起信托兑付风波已充分表明资管业务风险已崭露头角,虽尚未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领域,但其影响可见一斑。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研究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特征,在此借助国际上流行的行业研究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行业进入壁垒

这里可将行业进入壁垒分为行业内壁垒及行业间壁垒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内壁垒,最初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发售,但随着近年来中小股份制银行乃至农村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层出不穷,行业内壁垒降低;二是行业间壁垒,起先银行、基金、信托等产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也可谓是“术业有专攻”,近年来产品边界则变得模糊,尤其是近年通道业务的兴起,使得银行理财资金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愈加广泛深入,行业间壁垒也有所降低。

(二)替代品威胁

就其收益特征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是集合型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债券型理财基金以及投连险产品,多种多样的投资替代品以及相类似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威胁。

(三)买方议价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的买方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议价能力上也因人而异。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单独向银行定制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小型机构投资者以及普通个人投资者则议价能力较弱,但仍拥有在不同银行间选择产品的主动权。整体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买方依然具有一定议价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

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商业银行因其自身资源禀赋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议价能力。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自身优势具有较强势的议价能力,而中小型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则通常为争揽客户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削弱自身议价能力。

(五)行业内竞争现状

正如在上文行业进入壁垒中所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在同业内竞争还是同业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三、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综上所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魅力,不但吸引各家银行竞相折腰,更是吸引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同业机构的垂涎,然而各路诸侯蜂拥而至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此,笔者根据对现阶段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分析,对未来资管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进行预测。

(一)资管业务步入微利时代

在发展伊始,银行资管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并且带来多方业务联动,然而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这一利润空间终将被压缩。优质的投资项目一经出现即被迅速抢夺,业务结构的创新在带来短暂的巨大规模效益后,也将因“均值回归”趋势而步入常态,故以规模驱动利润将成为一大趋势,但规模提升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将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就如同价值规律,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结构的改变终将降低商品的利润,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改变也终将使得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微利时代。

(二)刚性兑付将被打破

尽管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依然是业内所暗自坚守的“潜规则”,然而,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理财产品利润的压缩,终将会促使一些商业银行在利润驱动下提高风险容忍度,投向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此类投资品的风险暴露将会使得刚性兑付变得异常困难。另外,投向高风险投资品种也将逆向推动商业银行在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引导“刚性兑付”理念的消弭。从投资者角度而言,现阶段处于资管业务发展的中前期,因投资者教育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以及对金融产品理解深度及广度的限制,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对“刚性兑付”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但随着资管业务的发展,投资者也将日趋成熟理性,加之合理的引导后,“刚性兑付”理念也将去之不返。

(三)银行资管业务面临转型

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即是先期表征及测试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工具,但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理财产品将会为表内存款业务所替代,故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将回归“受人之托”的本源。此时,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及牌照优势则成为资管业务的核心。笔者认为,代客受托进行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艺术品等另类投资,以及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资者定制家族信托、现金管理计划、专户理财计划等财富管理与传承业务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依旧是主要驱动力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对手多样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市场参与者,将在第一时间占有市场份额,分享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然而由于行业壁垒低,创新迅速被模仿,超额利润也将被摊薄,进而刺激新一波的创新。因此,“创新—实践—模仿—再创新”是资管行业业务发展的重要脉络,不断创新是驱动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在传统业务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新型利润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基于资产管理业务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提出几点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优化资源配置,为资管业务提供“指南针”

资产管理业务说到底是一个资源为“王”的行业,客户资源、项目资源、合作机构资源多项并举。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事业部制改革整合资产管理业务资源。为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银行可进行如下业务及资源整合:一是业务条线的协同,准确定位产品发售、项目提供、投资运作、合规审批、风险管理等各条线业务职能,充分发挥条线间协同配合作用,提升业务推进效率。二是潜在资源的挖掘,积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培训推广资产管理业务,利用经营单位业务“触手”及信息“媒介”作用,深入挖掘拓展包括客户、项目、通道机构等多方面资源潜力,树立行业品牌,让资产管理业务更“接地气”。三是审批流程的优化,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资产管理行业,第一时间挣揽业务资源就要求适当优化审批流程,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二)强化创新机制,为资管业务提供“助推器”

综上所述,创新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故建议大力推动业务创新,赢得市场先机:一是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业务人员积极关注包括客户需求、产品设计、交易结构等资产管理业务同业创新动态,提升市场敏感性,并适时将市场动态向分行、支行等经营单位进行传导;二是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建立专业化团队进行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创新技术凝聚力,并将成型的产品迅速通过业务部门及经营单位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性化、专业型资产管理品牌;三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创新团队,从考核上给予一定倾斜,进而提升全员创新积极性。

(三)布局业务转型,为资管业务提供“方向盘”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可谓一把“双刃剑”,市场化价格机制既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但完全市场化后存款的替代效应又将对以理财产品发行为主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议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前布局,尝试将传统的以理财产品为核心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为以理财产品为主力,兼顾另类投资、资本市场理财、专户个性化服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全方位财富管理业务,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外延。

(四)加强风险管理,为资管业务提供“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