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例6篇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1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辅导员培训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将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目前成了基础理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将长久以来教育叙事与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互助的桥梁。现今,把教育叙事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培训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育故事,在讲述中实现分享与共鸣,在讲述中实现专家的碰撞与研究,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训过程,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力与影响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校内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作为培训参与主体身份的主动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导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教育经历,回归对人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由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中,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先前培训组织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关注辅导员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抛弃了过去单方面经验传授与输出,凸显来自于一线辅导员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与教育情节;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凸显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与思考。作为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而言,参与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回顾工作经历、梳理工作思路、反思个人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过程,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的意识,促进主体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形成研讨性学习团队,带动辅导员群体进步

作为高校一线的辅导员,具体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若干天,若干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传授与理论讲授,无法全方位地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动态发展需要。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并非单个人简单地记录教育事实,而是重在群体成员梳理教育生活经历与反思教育事件,总结教育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更加凸显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凸显群体智慧,群策群力,到参与培训的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凸显经验分享,互助互利,整个团队建设都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导师临时组合,学员学完即散的现状,重点凸显了研讨性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理念,搭建沟通网络,实现群体性共同进步。

(三)有助于辅导员培训由制度性安排向开放性平台转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一直作为制度性要求在贯彻实施。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与延续性方面难以实现动态的帮扶与支持。教育叙事研究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的团队建设与教育事实分享、互动平台的搭建,为今后的辅导员培训搭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共享平台,从分享教育经历——反思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践互动”的思路出发,不仅为参加辅导员培训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长期联系,互助帮扶的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一个拓展学习的平台,通过培训搭建的平台,带动辅导员群体的学习交流,实现制度性向开放性平台的重大转型,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策略

(一)培训的教师与培训的学员

所谓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作为众多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有培训的导师与培训辅导员组成,培训导师是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是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两者在整个培训中处于双主体的地位,两者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的目标的终极统一。

首先,培训中的导师。为了充分掌握辅导员工作的一手资料,提供适合辅导员培训的工作方法与理论指导,第一,组建导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团队各类人员的选拔,挑选出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相关方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专家、优秀学生工作者三个大类,保证导师组成上形成理论与实践方面专家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稳定团队的人员组成,以此通过长期的团体协作,共同研究辅导员工作,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规律与特征,为展开辅导员培训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准备培训教材。这里的教材是展开培训的素材,与过去的培训不同的是,导师团队的教材并非是各自为政,各抒己见的,而是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导师团队对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掌控与基础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证培训的过程中导师所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统一的目标,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总结与思考,构建培训体系与模块,实现培训的系统化。第三,拓展培训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训导师与学员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员在参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第四,研究学员特征。由于学员来自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导师在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学员的工作特点与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让所有参与学员都能够受益。

其次,培训中的学员。培训的学员集中为高校的辅导员,他们不同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个人阅历,所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学员,首先,认真准备。根据培训教材,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寻找问题,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做好与导师与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准备。其次,转换角色。作为参与培训的学员,需要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难以获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识,但是,通过培训中的经验碰撞与思考,帮助自己开拓思路,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具体工作。第三,主动参与,总结反思。通过培训过程中与导师的学习讨论与小组学习讨论,养成培养自身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讨论与协作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形成好的习惯。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养成记录个人工作经历,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并为后期的专业研究积累素材,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包含了前期准备、研讨反思、指导实践的三个环节。

首先,前期准备。前期的准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资料。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好地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与现实需求,需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与自我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班级建设、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节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选择资料。在培训资料的编排与选择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为培训的内容加以应用。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典型性。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并非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寻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开记叙。2.矛盾冲突性。在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着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包含着隐晦的信息、内涵以及内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划分与归类,并在每一个模块下划分若干专题,配备一些典型叙事案例作为支撑。这里的重点在于“叙事”,为围绕某个教育主题展开叙述,叙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件情节完整性,配合明确的叙事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潜藏的教育理论,为激发研究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讨反思。基于前期准备的培训资料,形成指导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保证了培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培训中也可以配合工作录音、影像资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为培训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整体质量,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训导师准备的培训素材以及培训过程激发了学员的研讨兴趣与热情,才会有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最终反馈培训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为后期修订以及更新培训素材,建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维碰撞与思路开拓的乐趣,形成主动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员激发围绕教育主题展开研讨的意识,并培养学员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研讨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丰富的教育叙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运用普适性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转化。

最后,指导实践。所有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围绕教育事件的讨论,都是为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无法指导实践的培训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拓展平台,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导师的有限性,需要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平台的拓展功能。具体的资源来源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学员基于个人兴趣、专业与关注热点,将短时间培训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专题继续研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团队协作,并可以与导师联系,指导专题研究,保证了培训的深度延续,这样,在培训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展开的后期研究,既解决了辅导员研究没有资源,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也为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打下基础。同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教育体验、研究体会,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需要伴随着辅导员工作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导师与团队成员的专题研讨,分享学员的个人经历,实现导师的教学相长,为动态更新培训教材提供支持。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招募人员,组建团队展开专题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在培训平台上实现共享。第三,拓展培训潜在人群。由于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够连续、长期地获得培训方面的资源与智力支持,通过搭建培训网站,分享培训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与研讨的平台,通过彼此的经验分享,拓展培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辅导员群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瑜.教育科学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2]徐燕.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吴国琴.叙事行动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4]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7(7).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2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3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4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5

我市从**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20**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20**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76人,**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镇**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镇**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 大 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前不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的颁布实施,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 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1]。

高等学校面对当前的新形势,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高校对于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 需要,必须深入探索干部培训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 强、适应高等教育战略发展需要的一流管理干部队伍,从而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而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基 础工作。因此,高等学校要按新时期干部成长的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紧紧围绕我国和本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理论学习、经验总结、问题研讨与工作改进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使 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等学校干 部教育培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上对教育培训不够重视

首先,有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培训经费紧张,培训场地受限,相关人员 配备不齐,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甚至出现重调配任免轻培养教育的倾向。其次,受训的部 分干部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说起来培训工作重要,工作忙起来培训工作就不重要。 二是认为业务工作是实的,学习培训是虚的[2]。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培训计划 的落实和培训效果的实现。

2. 培训内容上忽视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党校。虽然这样比较方便于受训干部,同时 又能节约一些培训费用,但是,有的高校在培训内容安排上,往往只重视抓党性教育和政治 理论知识学习,而在知识更新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培训十分有限。所举办的学习班不仅 时间短,而且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培训和干部的 实际工作、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新需要。

3. 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有的高校干部培训形式仍然存在以会代训,把培训班办成一般性的讨论会或一般性的工作研 讨会,或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强制性灌输。教育培训形式的落后,让参加教育培训的 干部没有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干部培训班变成了联谊、交友的场所。干部参加培训班 不是来接受教育、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而是来沟通感情、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交友 成了培训班的主题,相互宴请成了培训班的主要活动形式。

4. 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高校中要重点培训的干部,往往都是各部门的领导骨干或业务骨干,工作相对较忙,所以很 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接受培训,而一些部门里相对清闲的干部则可能成为完成培训指 标的“学习专业户”。另外,由于近几年多数高校实行了机构精简和干部聘任制改革,这在 增强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使“工学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部分高校就采取 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来培训干部,甚至出现有的干部在培训开班时报个到,培训结束时写 篇文章就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势必导致“工作精力有所分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的不良 结果。

二、 创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机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 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高等学校做好干部培训工作,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全面管 理、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系统学习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大学管理科学理论、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问题 放在重要位置。要围绕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坚持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和能力提高的统一 ,将能力建设贯穿于干部培训全过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 面着手来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机制。

1. 领导给以足够的重视,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高等学校应从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迫 切性。

(1) 加强基地建设。培训基地是顺利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基础。党校作为高校干部教育培 训的主阵地,对于广大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拓展理论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 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并从干部编制、高水平的 专兼职授课教师配备、培训场地、培训资料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

(2) 领导亲自授课。在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研讨班中,学校领导应挤出时间亲自为学 员讲课,作辅导,将最新的理念、最前沿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做到言传身教。同时,还可以结合 高等学校自身的实际,选择在广大教职工中有影响力的、工作业绩突出的党员干部作报告,充 分发挥榜样效应。

(3) 要有充足的经费支撑。高等学校应将每年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总额上要给 予保证,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高等学校可以探索新形势下经费的二元 使用模式,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于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培训项目,费用由学校承担;对于 非岗位需求的培训项目,费用由个人承担;对于符合学校发展和干部自身需要的培训项目,费 用可由双方共同分担。

(4) 校内各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高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本部门干部参加培训, 妥善安排好培训期间干部所分管的业务工作。既不能因为干部的教育培训影响到其他工作, 也不能因为具体工作影响到干部的教育培训。

2. 建立健全各项培训制度,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保障

高等学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做到扎实有效,有章可循,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作 为保障,做到长期有规划,短期有计划。

(1) 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制度。如按计划选送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省市委党校培训的制度,干部定期轮训制度,干部学位进修制度等。

(2) 岗前培训制度。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基本上都进行了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干部的调整变动 幅度比较大,新提任的干部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加强干部岗前培训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可以 实行的制度有:干部任职前集体谈话制度,干部先培训再上岗制度等。

(3) 干部培训考核制度。实践证明,通过对干部的培训进行考核,可以极大地增强干部培 训的效果。干部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考勤,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班 次的学员,相应采取考试、撰写论文、总结交流等方式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存入干部档 案。

3. 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

高等学校的干部培训工作要按照“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思路,把理论培训和日常具体工 作结合起来,把素质培养和有目的的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 规律,大胆创新教育培训形式,不断拓宽培训渠道,走出教育培训工作新路子。

(1) 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一是脱产培训班,这种培训班效果较好。二是半脱产培训班 ,这种培训班一般在校内进行比较适宜,比较符合高等学校的“双肩挑”干部多、干部的各 项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等实际情况。效果尽管不如脱产班,但基本也能够达到要求。三是节假 日培训班。这种培训班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干部的组织性、纪律性 。四是分阶段培训班。这种培训班主要适用于应受训干部人数较多、培训工作与学校中心工 作时间安排相冲突的情况。这种将学习任务分为若干阶段来实施的培训班,既保证了学习时 间,又使业务工作不受影响。

(2)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心适当下移,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 的积极性,是高等学校在适应办学规模扩大情况下,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基 层党组织一把手特别是分党委书记对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负有一定责任,要把干部教 育培训工作作为考核评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意识。

(3) 要能够走得出去。走得出去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的重要体现。《干 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坚持学以致用,关键在于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 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如果只局限于办班研讨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实际 需要选择适当的专题,分期分批地组织相关岗位上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到国外著名高校、国 内一流高校看一看,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所在学校和这些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管理 水平等方面上有哪些差距、有哪些优势,以进一步开阔干部的视野,不断提高干部的工作水平 和综合素质。

三、 强化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胡锦涛同志近期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 际 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干部教育 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4]。这对于高等学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充分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的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 训工作,特别是要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不断激发高等学校干部学习的内在动 力和潜能。要通过对高等学校干部有针对性的培训,努力做到教育有所得,培训有所获。

1.做到有的放矢

解决培训的针对性问题,必须按需培训,做好培训调研[5]。在培训过程中,要采取缺 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抓住重点,确保实效。例如,针对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 设工作,可以举办分党委书记工作研讨班;针对提高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可以举办青年处、科 级干部培训班;针对创建“服务型”机关,可以举办机关部(处)长工作研讨班等。

2.创新培训内容

陈旧的教育培训内容,不仅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甚至使参加教育培 训的干部容易产生倦怠感。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新的形势需要,围绕当前的理论热点,与时 俱进,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体系。要通过教育培训内容的不 断创新,努力使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体现时代性上有新飞跃,在把握规律性上有新 进展,在富于创造性上有新突破。

3.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突出培训的政治性、现实性、实践性、启发性,真正使干 部培训工作适应形势,贴近现实,抓住热点。二是教学培训与培养考察相结合。通过培训过 程来考察受训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组织协调能力、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等, 为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情况奠定基础。三是短期培训与长期跟踪相结合。要建立一套长期跟 踪考察机制,不定期地把学员重新组织起来,结合本职工作重谈学习心得与收获,不断提高干 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干部培训与干部使用相结合。要有效地将干部培训与 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重从培训中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使 用人才。

4.加强实践锻炼

对干部的培养,除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外,重要的是让干部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有意识地为 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 引导他们走正路、干实事、出实绩、早成才,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全面提高 干部综合素质,真正做到选人育人并重,使用培养并举。在培养锻炼干部方面的途径主要有 :设置助理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常务副职岗位;实行干部交流,进行多岗位锻炼;选派干 部挂职锻炼等。通过工作实践锻炼、工作过程培养,促进干部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N]. 人民日报, 2006-03-30 (1).

[2]赵苏杨,沈鲜. 把握需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干部培训工作[J]. 调查研 究, 2004,(9):51.

[3]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N]. 人民日报, 2006-03-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