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例6篇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1

[关键词]产学研 旅游院校 民间音乐 课程设置 教材制定 构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76-03

产学研视阈下,立足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把民间音乐的研究、民间音乐的教学、民间音乐的文化产业开发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做到三者的良性运作,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借助旅游对民间音乐实行活态保护,而且可以促进旅游院校教育的健全和完善,还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充分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和资源对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实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如下构想。

一、课程设置

依据教学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在旅游院校民间音乐课程中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

(一)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体系设置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算2个学分。它既可设置成一般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以设置为专业重点课程,甚至还可以打造成专业精品课程。

1.一般专业必修课程。当前音乐专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理论课(诸如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史等课程)不算是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具有一种极其狭隘的观念。如学声乐就是学习声乐,学舞蹈就是学习芭蕾舞、民族舞和现代舞。一般来说,所谓的专业课程指的都是术科方面的课程。只有一些理论的专业,才把相关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课程。

由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和领导基本上都来自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和艺术院校,因而他们往往把这种观念带到旅游院校来,把专业课程定位于术科方面的课程,把理论课作为所谓的非专业课程,因此,民间音乐就是非专业课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谓非专业课程往往就是居于第二位的课程,不具有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是要先学好专业课程,甚至认为非专业课程学得好与不好都无关紧要。这样,民间音乐课程处于一种尴尬地位。

在产学研的理念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中这种课程的定位一定要改变,要把民间音乐提到专业课程的地位上来。且适用于任何一个方向,要求每一个方向都必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设置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两门必修课程。

2.专业重点课程。在现在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民间音乐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形之下,民间音乐无疑是旅游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一个对民间音乐一无所知的旅游院校毕业生,面对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从业人员。因此,在旅游院校当中民间音乐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产学研的理念下,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有必要把民间音乐开发成专业重点课程。

3.专业精品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与其他院校的音乐专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相结合,这是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特色之所在。我们把产学研结合为一体,民间音乐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因此,把民间音乐打造成精品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专业限修课程。在普遍进行民间音乐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民间音乐的基本理念和特色,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有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单项的限修课程。例如,某种歌种的演唱,像侗族大歌、瑶族蝴蝶歌、壮族嘹歌、苗族尼呐哩、桂北风俗仪式歌等;某些说唱或剧种的演唱,像桂林渔鼓、广西文场、彩调、桂剧、壮剧等:某些民间乐器和器乐曲的演奏,像扬琴、唢呐、笛子、二胡、葫芦丝,等等。必须限定学生选择两项,声乐和器乐各一项,作为限定要完成的课程,算2个学分。

(三)一般选修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有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单项的选修课程,如上述专业限修课程都可以设置为选修课程,不作专业上的要求,只是作为学生的爱好,不仅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算2个学分。

(四)社团训练课程。旅游院校的音乐专业(也包括一些非音乐专业)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社团组织,诸如山歌会、原生态声乐合唱团、三月三歌舞团、地方戏曲和地方说唱组织等团体,定时进行训练,开展活动。这样,就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社团训练课程,这些社团训练课程也同选修课一样,算2个学分。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设置形式可以归纳为表1。

二、教材制定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尽管与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同名,但是,它立足于旅游院校产学研的相辅相成,要体现产学研的不同特点;它要适合于旅游院校的特殊情况,体现旅游院校的特色,其教材的内容构成和结构要素必然要与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同名课程有较大的区别。经过分析和提炼,旅游院校的民间音乐教材应具有下列结构要素和构成形态。

(一)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的四大结构。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的构成必须要包含四大结构要素: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和操作实践。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帮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保护发展观和正确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观。

一百多年来,西洋正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和音乐界占主导地位,民间音乐(包括中国民间音乐和世界民间音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民间音乐的这种地位,严重地影响民间音乐产学研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培养新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正确价值观、正确保护发展观和正确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观。教材的这一部分,应该充分地阐释民间音乐产生、存在的理由,它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民族人种、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关系;充分地阐释支持它的人类意识和哲学观点;确立民间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意识;解决民间音乐如何审美、如何欣赏的问题,解决如何发现民族音乐的价值问题,从而建立对民间音乐的正确价值观。在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后,进而树立起保护和发展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树立合理开发运用、构建文化产业的正确的旅游文化产业观念。

笔者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民间音乐的课程讲义中,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探讨。在课程的开端,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阐释课程的基本理念,阐释民间音乐课程理念与欧洲中心论理念上的区别,以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旅游院校的课程的实践特色,并进行民间音乐价值观和活态保护发展观的讨论。

2.系统知识。系统知识部分就是关于民间音乐结构的知识体系。根据它的知识覆盖面,可以有全息系统知识、单项系统知识和专项系统知识等类型。全息系统知识指的是涵盖整个民间音乐(包括中国和外国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一般意义上的系统知识。它包括民间音乐的类别,各种类别在各地域上和个民族中的代表性乐种、代表性曲目、代表性人物和典型的特点特征等,是关于民间音乐的一般性知识。这和目前的各种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是一致的,这部分可有现成的教材取用,但是,作为旅游院校的教材要更加凝练,更加集中。单项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民间音乐的一个单一项目的系统知识。其单项可以是一个乐种、一个剧目、一件乐器、一位乐人、一部论著、一桩音乐事项等等,是关于诸如此类某一项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专项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一个专门项目的知识体系。它与单项系统知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有时候会出现等同的现象,但是,它与单项系统知识是有所不同的,它多了专门特指的含义,它具有比单项系统知识更为宽泛的含义,有时候它还可以包含几个单项的内容。

3.乡土教材。乡土教材部分是教材中突出地域性知识的一部分。在教材形式上,它没有固定的内容,只是一个构成的方案。

乡土教材可以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把旅游院校所在地域的民间音乐代表性的乐种、乐器、乐人作为教材内容;一是各学校或各教师根据自己部门和个人科研的结果,把从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提炼,将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的一些民间音乐作为教材的内容。这是与研结合得较为紧密的一部分,往往是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把桂北湘桂走廊的仪式音乐,兴安县和灌阳县的山歌,侗族大歌,壮族的嘹歌,南丹县白裤瑶的音乐,桂林市的桂剧、彩调、渔鼓和广西文场等音乐,通过分析提炼,开发成乡土教材,用于教学当中。

4.操作实践。操作实践部分是关于操作与实践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的操作过程。过去的操作实践主要强调是实际的操作过程,现在则要把它上升到一般的原理,要把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操作程序梳理,将其写入教材,并且从实际操着中提炼一些经典的案例作为例证,把实际操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一块也可以灵活处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操作的有关内容,用于教学中,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方向,在其课程中增加了有关民间音乐如何采集、整理、分析、策划成旅游项目,以及制作成音响的操作方案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田野调查,根据采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案头梳理,策划表演形式、演出项目,并制作音像作品,还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出景点的项目策划等。

上述四个要素,前两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两个相对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是由于这种灵活性,体现出了旅游院校民间音乐教材制定模式的特色。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教材结构要素示意图见图1。

(二)教材制定模式的构成形态。根据上述的课程设置形式,我们就有必要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教材。该教材的制定要有一个原则或规范,这就是教材制定的模式。根据旅游院校的特殊情况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教材制定的模式又可分为基本模式和具体模式两种情况。

1.基本模式。因为旅游院校的民间音乐教材构成包含有四大结构要素,所以在总体上,教材制定模式有一个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这是一个总体上的结构框架,体现出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结构叫大要素之间总的结构关系和构成情况。在实际的运用中,根据不同课程的设置再具体化。

2.具体模式。因为面对具体的课程模式,其中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特别是系统知识和操作实践这两个方面的差别非常的大,所以与上述课程模式相适应,教材制定模式义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派生出如下的具体模式。(1)必修课模式:基本理念+全息系统知识+乡土音乐+专业操作实践。此模式适用于专业必修课程,其中的系统知识指的是关于民间音乐的整个体系的知识;专业操作实践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而定或者是有所侧重。就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而论,其专业操作实践,表演策划专业为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策划,音响工程专业为旅游景点的音响策划和音响制作,舞蹈专业则为旅游景点舞蹈的策划和设计,文化市场管理专业侧重于管理方案的制作。假若说有导游专业,则是偏向于导游方案的设计和导游词的编写,等等。(2)限修课模式和选修课模式:基本理念+单项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单项操作实践。此模式适用于专业限修课程和专业与非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中的单项知识就是学生选修的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单项的系统知识,单项操着实践也就是学生选修的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单项的操作实践。诸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曾经开设过的唢呐、笛子、二胡、扬琴、民族声乐、壮族舞蹈等。(3)社团训练课模式:基本理念+专项系统知识+乡土音乐(含活动)+专项操作实践。此模式与选修课模式在内涵上差不多,适用于社团训练课程。其中的专项系统知识比选修课模式的单项系统知识相比,除了某个声乐(器乐)乐种或者乐器的专项的系统知识外,还包含有民间活动方面的系统知识,专项操着实践除了选修课模式的内容外也包含有组织活动的实践。诸如对歌台的搭建、庙会的组织、三月三歌圩的举办、婚俗丧仪的举行、龙船风俗仪式的组织。在这三种模式当中,必修课模式是最根本的,也是基础的,适用于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各个方向,其他两个模式则是针对具体的情况而选用的。

三、结语

产学研视阈下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制定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样化,但是,依据产学研并重,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和资源活态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良性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培养创造性的民间音乐新传人和旅游能人的原则,它们又具有一定的共同规律。课程设置可以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修课程、一般选修课程和社团训练课程等形式。教材由“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四大结构构成,其构成的基本模式为:基本理念+系统知识+乡土音乐+操作实践,后三者,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地域性的不同有与其相应的内容。按照这样的模式所设置的课程、所制定的教材,能真正体现旅游院校的特色,真正体现关于产学研的民间音乐课程的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为教学这一关键性的环节打下结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保证。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项目(JGllA02A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2011JGZ066)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2

关键词:新理念;误区;音乐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十大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基本理念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多手段的综合教学,灵活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音乐基本理念的提出,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形式是实施教学的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课堂则无味,学生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教学形式丰富多彩,音乐课就会活动多且有趣,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乐在其中。但是,由于教学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计划和目的,下课时间就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原则,学生无法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

音乐基本理念提出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融进了大量的讲故事、玩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活动,来取悦学生,结果把教学任务抛在一边,等学生把活动完成,下课的时间就到了。笔者观摩过一节优质课,教师教授《节日里的歌》,是一节歌唱综合课。教师首先进行分组列举中外的节日竞赛活动,并进一步介绍节日的来历,其次是让学生列举与节日相对应的歌曲并播放歌曲。等到教师进入主题,教唱歌曲《节日里的歌》时,下课铃声就响了。这节课该教师主次不分,只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忽略教学任务。

现在的音乐课,尤其是优质课、公开课等,如果不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就无法上好一节课。我们的教师为何非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可呢?而且乐此不疲!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多媒体的课件容量大,方便教学;(2)能吸引学生的眼球;(3)可以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握住鼠标,由一位音乐教师变成了一位多媒体操作员,看不到教师的范奏、范唱,一切都在多媒体课件里。

音乐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都可用两到三个课时来完成,有的教师不加统筹安排,把一个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课时来上,内容不但显得多,而且往往忽略教学目标,其结果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就到下课时间了。笔者听过一节《脍炙人口的歌》的公开课,它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该教师在备课时把它作为一个课时来上,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让学生从头至尾跑马看花似的“看”了一遍就结束了一节课。虽然该教师在学生“看”的过程中用语言加以描述、解说,但是到最后学生也不明白教师讲了些什么。这种让视觉代替听觉的欣赏课是不符合欣赏教学的特性的,欣赏课是以听为主的。

音乐基本理念提出学科综合的教学,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这一点,为综合而综合,导致音乐课不象音乐课,地理课不象地理课,历史课不象历史课,美术课不象美术课,学生被教师弄糊涂了。一位教师在教授《民族音乐花环》时,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民族的历史、民族风俗、民族风情及民族服饰,结果把音乐挤出了课外,这节课成了民族文化的历史课。这样的学科综合,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音乐却被忽略了。

音乐基本理念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希望,带来了音乐教学的春天,把学生重新从课外音乐带回了课堂音乐。因此,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音乐教师认真地、深入地理解音乐基本理念,合理地、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云浮市云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3

    对教师来说,由于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工具化,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软件的使用与制作方法已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新疆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被提上学校教师培训的日程。除教师在职进修外,各个学校都不同方式地对教师采取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措施,这说明学校领导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但是,新疆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新疆虽然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古丝绸之路”,又是多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但由于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使得教师在教授本土音乐时,显得无从下手。从相关调查来看,在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虽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使用都不尽如人意。第二、音乐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对学生愿望关注不够,在使用现代技术方面,即便有条件,但往往怕麻烦,也很少使用,对新疆音乐资源也缺乏研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此外,各学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热情上有差别,由于各个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教师的教学热情的差别,这使得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授新疆本土音乐缺乏积极性。第三、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也对新疆本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喜欢如刀郎之类演唱的流行音乐,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正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学生的这种兴趣取向,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开展好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指向应充分考虑,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的方面,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做得很不够。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育理念,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内容,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吸引学生,为他们学习本土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开发适合新疆本土特点的音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原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1]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原则应该是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立足本土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迄今为止,“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一概念是对“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最严肃、最明确的理性否定与回应,也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认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累,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发展新疆音乐文化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地缘优势。[3]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陈旧的音乐文化教育观误导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特质认识的贫乏等原因,我们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四不像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国内外的经典音乐缺少深刻理解,又对本土音乐缺少兴趣,因此,我们要摒弃“欧洲中心论”一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以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具有双重或多重乐感的音乐人才。(二)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目标目前音乐课程改革是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以音乐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哲学为主体的课题。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专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这个目标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转化而来,并以此来指导课程编制及实施的整个过程[4]。而本土音乐课程培养目标就是以双重乐感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双重乐感的复合型人才。双重乐感不仅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学术理念,是一种旨在建立一种多重而和谐音乐观的范式。[5]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的研究《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培养新世纪的多元音乐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音乐没有优劣,各民族相互尊重,其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有了多元的视野,既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学习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汉族学生以学习汉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尽可能的全面学习与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音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与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其中包括汉民族音乐,进而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的学习,最终全面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双重乐感”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就是要把对音乐文化统一性的追求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把以欧洲人听觉为基准的“音感”普遍性转变为破除听觉“偏见”的立场,从单一音乐能力(单一乐感)概念转向双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实践。[6]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体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当学习者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会选择文明的生存、会尊重,会友爱,会顾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存在。在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的未来。[7](三)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对课程结构、学习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结构[8]。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降低课程难度,实行一纲多本。渗透民族文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性;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多样性;注重课程内容对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及发展性。[9]在新疆本土教材的编写的内容上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教材构成的系统性,并突出新疆音乐的特点。第二,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包括歌曲、器乐、创作、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图文并茂,要有较好的欣赏效果。第四,重视趣味性,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应有精美的插图[10]。第五,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制作出方便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等。第六,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要有多元文化的视角,体现出新疆作为多元音乐文化交汇地的区域性特点。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新疆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新疆民歌、木卡姆及维吾尔族音乐、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最新通俗音乐都是可选择的内容,其中选新疆民歌的最多。如何在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出学生喜欢的乡土教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在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下,已编写和开设了《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民歌演唱》等多门课程,为我们新疆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实施构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步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因此,积极开发、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最优化,正逐步在校园得到推广和普及。[11]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12]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校本课程予以实施,而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加以辅助与补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为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大可能。课程的资源本身并不具有课程价值,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只有当课程的资源变成鲜活的、动态的、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被利用和转化为课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称其为课程资源,它才具有价值。[13]在大中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积极探索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开发建设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网站,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但使新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保存与传播,还大大增强了新疆音乐文化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认同感。(二)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实施以《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课程配套设计开发的软件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为例。第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14]由于此前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的课程,因此,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开发本身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开发。首先,依据泰勒模式,[15]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民歌的演唱,而且能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文化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在本系统中,录入了有关新疆民歌概况以及新疆12个主体民族民歌的介绍(满族不在列),收录了五百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乐曲,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再次,本系统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把学习的民歌内容按照民族分类,再把每个民族的民歌按照调式分类,条理清楚,操作方便。本系统已经开发设计完成,结合相关硬件,即可实施。第二,教学设计: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16]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基于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之上的。依据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借助好的教材,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17]。以及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中提出的“操作学习”的方式,并依据程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4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5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文6

关键词:高中 音乐课程 改革 必要性 对策

音乐艺术鉴赏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高中阶段扮演音乐艺术鉴赏力培养角色的正是音乐课程教学。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来看,客观要求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须符合素质教育标准,同时应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目标,确立以审美为基本教学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争取构建起完整统一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集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为一体的音乐课程,为每位学生音乐综合文化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普通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必要性浅析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到目前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但是从高中音乐教学目前的开展现状来看,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受应试教育影响,对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音乐教学的深层含义,在具体教学中只是应付了事;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教学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在音乐课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加上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难以提起对音乐课程教学的兴趣。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对高中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纠正传统错误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科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有效策略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高中音乐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并且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现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基于此,就高中音乐课程教育功能的实现来说,改革的实现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改革的实现呢?笔者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围绕具体的改革策略展开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一)理念的改革

教师教育理念是贯穿整个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彻底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从音乐教学的艺术及教育本质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气息及魅力;除此之外,在学生掌握作品表现形式的基础哈桑,还应合理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以及鉴赏力。

高中音乐教学改革,除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还应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位置进行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的爱好倾向,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过程改革

音乐教学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但是通过旋律的表达,却能够在我们脑海中展现有形的世界。就音乐教学的目的而言,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目的。针对现阶段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建议在今后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渠道,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编排,收集多种形式的教学呈现方式,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灵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小组或者情景还原等方式,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挖掘和探索;除此之外,还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应用,将无形的画面通过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受,让学生能更加轻易的融入到教师所要营造的音乐情感世界中去。

(三)实践改革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为此,在所有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引起对艺术实践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帮助学生获得音乐体验以及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增强自身音乐表现的信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其目的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的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初步的尝试。

(四)教学多元化改革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措施之外,在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对民族音乐加以弘扬,促进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弘扬,从而使得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尊重其他国家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三、结语

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来看,客观要求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须符合素质教育标准,同时应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目标,确立以审美为基本教学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结合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参与状态来看,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多下工夫,应从音乐教学的艺术及教育本质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气息及魅力;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编排,收集多种形式的教学呈现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小组或者情景还原等方式,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挖掘和探索,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应用;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弘扬,尊重其他国家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振兴.试论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1,(14).

[2]张文婷.新课程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J].才智,2012,(24).

[3]林荣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