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范例

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1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作为手段,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情操和意志。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都有所发展。所以音乐教育既能陶治性情,丰富感情,发展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儿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帮助儿童茁壮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培养跨世纪开拓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创造教学环境,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很敏感,容易引起注意。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别于其他教室的音乐教学环境。如,墙上不定期更换各种有关音乐的图画,多用幻灯片,收录机、乐器的摆设要有艺术性等,使孩子跨进音乐教室就会感到进人了音乐的世界。   二、丰富歌词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容易转移,再加上他们识字少,机械性的强记忆易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我在教学中便先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再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在《学做解放军》的歌词教学中,加上正步、瞄准、行军礼等动作,以舞带词,让学生边读边表演,有时学生忘记了歌词,但表演动作的连贯性会帮学生想起来,不仅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呜,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模仿角色表演.提高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好动,尤其喜欢合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节拍动。   教师要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组织他们即兴而动。如学了《保护小羊》,老师带领他们模仿小羊、大象、狗熊、狼等动物,而后转入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化的表演、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相互竞赛评比,发展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刺激”学生。通过竞赛,使单纯的练习变得活泼;赛后讲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评,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出优点和不足。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职教育

近几年,中职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专门在中职教育学校中设立了公共艺术课程,并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中职教育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项必不可少内容,并将其设立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音乐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职学校必须要开展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一、当前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的设立不明确

中职学校设立公共艺术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音乐教学极有可能会“迷失方向”。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中职教育都是采用公共艺术音乐课堂实施德育教学,无法发挥出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过于注重音乐技巧,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学生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1]。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的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来说,大部分教师还是以传统授课方式开展教师,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单一,且枯燥,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非常沉闷,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在遇到比较难理解的音乐艺术知识时,若仍旧在采取这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想要对这些乐理知识进行吸收与运用将是非常困难,严重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此外,多数中职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容易忽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将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以主动的方式学习音乐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懂得运用各类现代学校资源设备,就会使公共艺术音乐教育课程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资源缺乏

对于现在中职教育而言,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只是一门辅助课程,所以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安排随意性较大,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设施也不重视,许多学校甚至未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室或是音乐设备,导致学生只能够在教材上学习音乐艺术知识,而没有机会进行实践锻炼,无法将乐理知识用于实际。此外,虽然大部分的中职教育强调开展素质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学校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其他更重要的学科上,而并不重视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并且多数学生家长也都认为开设音乐课程会让学生分心,对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还没有意识到艺术音乐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就使得许多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依旧停滞于浅尝辄止时期,难以有所发展[2]。

二、应用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培养中职学生自信的对策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对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有足够的兴趣,就能端正心态,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彼此相辅的关系,兴趣能促进学生自信的培养,而有了自信,学生对于学习也将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教学一定要依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开展,运用更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自信作为教学的总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审美能力[3]。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购进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这些乐器的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设备,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理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学唱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有趣的导入方法,让学生在学唱时不会感受到任何的压力,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音乐。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后,各种各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始逐步应用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学习到音乐艺术知识[4]。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自信心培养氛围是培养中职学生自信的关键,也是教师顺利开展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与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想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与审美力,中职教师必须要学会怎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自信培养氛围。例如,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让课程教学更接近于实际,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培养,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音乐教师要将自己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并发挥出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们学习知识,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一定不能够责怪学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其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开展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学生的性格,帮助学生一点一点的找回自信。此外,中职音乐教师一定要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并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开展教学,对于一些高音、假声难以学会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开展教学,耐心指导学生慢慢学会演唱的正确方法,切不可盲目地责备学生,以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三)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想通过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操之过急。学生的性格形成除了受到自身因素影响外,外界环境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加上少数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即便得到了教师的帮助,也非常难改变,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中职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教学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例如先让学生尝试着朗读歌词,再慢慢让学生哼唱旋律,最后学习演唱歌曲,必要时可以让全班同学共同演唱歌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演唱之后,教师要进行合理评价,即便学生唱得不好,也不可责怪,以免学生对演唱产生惧怕心理。总之,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极高的职业素养,懂得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布置学唱任务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到难,以免最初任务难度过大,加重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一步一步融入音乐教学中,慢慢提升自身的自信与艺术修养,进而以自信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

(四)构建成功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信

在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设计,依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平台,让学生可以平台中展现自我。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音乐表演有关的活动。比如以分组的方式演唱歌曲,曲目由学生们自行选取,演唱时还能用乐器伴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轮流表演,鼓励学生将自己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需自卑,为学生构建出成功平台,提升学生自我展现的胆量,增强其自信心,通过这种自我展现的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多正常课堂中学习不到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做出改正,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表扬和掌声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更加自信。

三、结语

总之,中职教育开展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步一步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学生和生活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薇茜.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信息化教学路径的探索[J].中国培训,2019,(07):84-85.

[2]毛丹萍.对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开展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8,(12):143-144.

[3]刘頔.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8,(12):154-155.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

内在艺术是一种很难发掘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其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判断。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民族性、传统性以及文化性,都是源自于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上来挖掘艺术,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一个地域的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一种音乐流派。这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立足于社会美,进而散发音乐文化,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内心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文化层面上构建艺术性特征

音乐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音乐也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音乐的建设也要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针对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充分体现出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和品质,这也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动音乐教育在文化层次的作用,以便满足高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对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环境全面关注的要点。

二、要以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音乐教育的挖掘点

(一)传统民俗特征的艺术性表现形式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也分为很多种,多元化的民族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单从音乐角度上来说,民俗音乐更能体现出传统音乐的一种古典风范,将古老的气息融入在音乐之中,让人肃然起敬。民俗音乐可以表达出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能够彰显出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民生民俗,这种多样性的艺术情感掺杂在一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各地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

(二)地域性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音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各种地域的音乐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各地域的发展现状。从现在的一些地域性音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地域性音乐往往具有欢快、热血等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一些当地的人文特点。高校要对一些人文情怀注入更多地域性理解,将地域性音乐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对音乐进行深度的理解。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内心对生活的追求也会体现在音乐中,可能会表现在对社会环境的称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高校在音乐教育的地域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是深切的理解到社会艺术与地域音乐的结合,能够紧密的融入到艺术性的范围内,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环境、面向人文。

(三)民族音乐内涵艺术性特征的流露

民族音乐的传承会给当代音乐文化积累一些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音乐主要可以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也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民族意志和民族追求,民族音乐也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校音乐教育在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艺术特征发展的方向,带来学生准确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将其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才能够使高校的音乐教育得到提升,使民族音乐的内涵在艺术性的角度被再次解析,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四)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

我国现今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构造,从而使民族的传统音乐体现出一种民主性和传统性。民族音乐中对于语言艺术的诠释也很清晰,在一些民族音乐中大多数的歌词都是以押韵为主,而且还伴随着情感语言的体现,使得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中,能够反映出民族内心情怀以及民族精神的向往,这就使得民族音乐的风格往往是比较恢弘、古典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语言艺术的教育需要紧密融合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对语言艺术的认知更为直观。

三、将社会和谐音符带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总方针中

(一)“和谐美”

“和谐美”作为一种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点教育方向。所谓“和谐美”,就是将社会上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灌输到音乐中去,使得音乐也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对于和谐社会我们要抓住人文、环境、文化、生态等因数进行整合,并且针对“和谐美”所体现的主要内容进行融合,以社会生态和谐体验、社会人文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多元化情感体现为中心发展方向,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拓展音乐教育中的社会美,为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元素,打造出高校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二)“人文美”

想要准确的进行社会和谐音符的挖掘和构建,就必须要多关注社会中的“人文美”,将“人文美”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落实方向。所谓“人文美”就是社会人文环境中所潜藏的一些内在美,主要可以分为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这两种,其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内心的精神层面,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抽象的,因此,不同的人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也大不相同;对于人文情感而言,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美”的熏陶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人文美”的关注力度,在陶冶学生内心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质的理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

(三)“生态美”

生态美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艺术性内涵的构建和完善,社会的发展优化重点也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打造,基于此,可以得出社会生态发展是社会和谐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社会环境的因素作为艺术性的重点,加强对环境中的“生态美”的挖掘。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优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素质,以便提高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够发现大自然中的“生态美”,这不仅是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中的着重点,也是未来学生在音乐创作的源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得到想象力,开拓学生的眼界。可以深度解析音乐教育中艺术性特征,多方位、多元化的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

(四)“人格美”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美”,拓展高校学生对美的体验角度,在发现自身内在美的同时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充分体会社会和谐美的氛围。基于普通人的认知,对于音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很难深层次进行从现实角度进行挖掘,因此,就需要学生首先发掘“人格美”,能够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认识音乐中所潜藏的社会文化底蕴。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准确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构建,熏陶学生的社会人格,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社会,从而从社会中不断的挖掘一些“音符”。与此同时,高校不仅要提高高校学子的音乐能力,还要从体会音乐、认识音乐进行培养,使得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雄厚。

四、结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出,我国高校音乐的教育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从社会的实际环境中不断获取一些音乐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红.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171-173.

[2]焦珂.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传播力研究,2018,2(14):202.

[3]祝翔.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艺术科技,2018,31(05):278.

[4]尚学钰.关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艺术实践的探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4

(一)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

1.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基础是由土地、水源、牛羊、农具和相关的耕作、灌溉技术来决定的,农业文明相对应的音乐艺术就基本上是基于零散的、小型的,其传播、发展变化的速度也犹如牛羊行走速度一样,广泛的存于乡间、客堂而风格、样式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音乐。

2.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所关心的是对石油、煤炭、钢铁、流水线等物质资源的占有。正如音乐教育界一句名言所说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以日本农民会欣赏贝多芬为标志”的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的标志是听交响乐(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农业文明的文化图标之一是唱教堂赞美诗和听室内乐呢?就中国来说那就是抚琴鼓瑟、吟诗作对唱堂会)。此时的音乐艺术也由纯精神范畴的、随着音乐演奏的进行就随即消失、散去而只能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品向前跨进了一步,音乐艺术有了一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随意再现出来的承载物,“艺术品”诞生、衍生出来了新的“艺术产品”、“音乐产品”———唱片、磁带、广播、电视这类的能够承载、再现音乐艺术作品的物质化的承载物、制成品。而也正是便于复制、再现艺术带来的这种发展、变化使艺术走向大众化、娱乐化的千万人唱着“同一首歌”的潮流渐渐的淹没了深远流传的、散于民间承载为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传统音乐、传统艺术、传统文化。

3.知识文明时代。

我们现所处的时代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着知识文明转变的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的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这类智力成分要素,知识经济是不以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创新、创造的要求下,相应的音乐艺术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也使音乐艺术市场更显得五彩杂陈、缤纷陆离。在这样的趋势里,传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艺术与物件之回归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正合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也正应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恒理。相应地知识经济时展起来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传播、承载方式已然大体替代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唱片、磁带所担负的“承载物”的载体角色。

(二)文化教育的发展潮流及社会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

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挖掘、追寻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导向。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元素、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传承,就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共识。

2.建国以来的我国学校教育

基本上是以一种“政治加技术”的框架构建起来并加以实施的,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意识相对淡漠,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于博士毕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学校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为了升学率而普遍忽略了、边缘化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不利于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3.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在这种“6+1”结构的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多会出现一种既溺爱孩子、又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关系。在这样情况下长大的学生往往显得“情商”不足,个性太强,很多都会显得自私、冷漠、懒散、脆弱而缺乏沟通、合作、分享的能力。

二、我们面对问题的可行性应对策略

创造力、创新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主题之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包含于人的素质之内的审美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艺术能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

(一)打破壁垒,融会贯通

美国流行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在本科阶段前两年都是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所谓“核心课程”的学习,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才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的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深厚的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又有广博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各个学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就艺术教育的艺术设计领域来看,艺术设计所必须的灵感、创造力往往瞬间涌现,它是一种经过深厚积淀之后对于生动知觉形象的一种创造性灵感顿悟,这种独特的“灵光乍现”的创意来自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而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可以举行独奏音乐会,其著名的“相对论”正是在他苦思未解而演奏小提琴之时灵光乍现、豁然开朗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而创意贫乏、刻板僵化的人则多半其知识、技能都较为贫乏而单一。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学科的关注面需要与其它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里汲取养分而决不能仅局限于本专业的领域,才能够使其创造力、持久性都得到更好地发展。而通识教育就能够让学生在自身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使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会得到拓展与提升,其视野和思路就会自然地变得更加深远而开阔,在工作实践中就容易获得更多的创意思想和创作题材,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也就会更好。近年来,“通识教育”因其独到的优势也开始在我国内地为人们所重视并有大学开始了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学教育围绕高考的一些调整改革也会有相应调整、尝试。

(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在学校的音乐课课堂教学及合唱、器乐等教学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吸收、综合世界各地各种教学法元素实情、实时地加以灵活使用。

在教学中,优美的乐曲、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跟唱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作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多方面刺激感官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形式的局限在课堂里的音乐课形式以及学生也缺少更多参与性的教学状态。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

尽管学生或许没有很多的技巧能力和理论背景,确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通过不断的、合理变化的节奏来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产生美妙的感受。奥尔夫认为如果希望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音乐中去。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通过进行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诸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等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来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掌握一些音乐语汇与技巧,来培养儿童的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

2.柯达伊教学法,是一种有匈牙利本民族特色的、面向全体国民的音乐教育思想。

主张让孩子们通过音乐活动来丰富其生活并培养其创造性,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主要目的是:(1)使用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2)培养学生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音乐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班里、合唱队里演唱来提高其表演能力,让学生多参加合唱团、重奏团与管弦乐队这类集体音乐活动以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生活。(4)让学生认识、熟悉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有机元素。其教学法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如:乐谱的读写,识别、使用曲式,齐唱和分声部唱,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创作以及随音乐运动等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使教学课时有一定的专题性、板块性的“强化”特征,其教学效果会更有保障。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三个方面:(1)在体态律动时教师(或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按自己听到的音乐之不同理解即兴随着音乐以身体作为“乐器”自由地走、跑、跳、击掌等动作,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视唱练耳课上,除了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外,也进行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与传统视唱练耳课有着极大的差别的声乐即兴演唱。(3)即兴演奏旨在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做出体态自由的即兴性反应,多在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通过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以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构,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把课程划分为十六个周期来进行听觉、演出、指挥、创造、分析和评论这六个方面的素质训练。通过学生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以更好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5.爵士乐教学法,鼓励学生采用同流行音乐不一样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在对音乐的综合理解做出判断的同时积极、实时地参与到音乐创造过程里。

这种教学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及时、更深入的音乐反应、分析与创作能力及音乐经验,使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爵士乐。

6.采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专设的、程式化的课题、专题式教学素材

来进行相对精炼集中的、高度概况的专题式强化训练,以追求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的铃木教学法等等。

三、今后仍将长期面对的问题

(一)给我们的艺术教育带来严重困扰的首要原因依然是老生常谈的“应试教育”问题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导致中学音乐教育极度边缘化,课时压缩、挤占现象较为普遍,使学生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艺术教育之美感熏陶和美的享受与人格教化的现状因高考导向的缘故而难于改变。

(二)铺天盖地的艺术泛娱乐化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艺术教育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5个“人”的工作目标,即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具体教育形式,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笔者认为,音乐批评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音乐批评是以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单一的或综合性的理性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现实事项(理念、活动、音响文本与符号文本等)的一种理性建构活动,是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机地应用于音乐艺术审美评价、历史评价等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2]。在我国,音乐批评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起步、亟待发展的阶段。如今音乐批评的媒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另一方面,使艺术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批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如今,随着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数剧增,各式各样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应运而生。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再到2018年开播的《声入人心》,它们为我国音乐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这些节目通过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节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采访、第二现场等也成为收视亮点。新颖的节目形式不仅拉近了参赛者、评委与受众的距离,同时将音乐批评带入人们的视野中。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加入使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更近一步,就普及率而言,电视、网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远超专业刊物和报纸,专家点评、参赛者点评以及赛后采访的每一句话、每一帧画面,都有以亿为单位的受众在接收;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参赛者、评委以及音乐作品的见解,互动的即时性是传统音乐批评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媒介引领着音乐批评朝着新方向发展。

二、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批评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批评平台和视角,对整个音乐批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刊物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专业性强

能够以论著、期刊论文独立发表的音乐批评,大多出自对这一学科有着深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篇文章从最初的设计、问题提出,到最后成文、定稿,需要历经多次打磨和不断揣度。因此,刊物中的音乐批评其专业程度毋庸置疑。

2.传播力和影响力小

专家、学者精心打磨的成果若仅通过文字呈现,其传播力、普及度相较于电视和互联网来说是最弱的。虽然这些学术成果会被各个数据库、期刊网所收录,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更多的是专家和学者阅读、研究的对象,对于非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受众来说依旧是阳春白雪,不利于音乐批评“量”与“质”的发展。

(二)电视节目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时效性与广泛性强

目前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大部分为录播,在季末一般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而现场直播“其零时差的时效性是任何其他报道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悬念也正体现了直播的魅力”[4]。音乐选拔类节目的直播对参赛者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即兴发挥与即兴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参赛者的音准、咬字吐字、节奏、艺术处理等各个方面;同样地,评委以及评审团需根据参赛者临场表演所展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准确的评论。这种即时评估的反馈机制其意义有两点:一是评委对参赛者进行即时的指导和激励;二是通过即时的评价与反馈,参赛者和受众由单向学习变为多方互动。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评委、参赛者和在场观众汇聚灵感、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此外,电视节目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的广泛性也是刊物无法达到的。在广播电视传媒业中,影响力是支撑整个传媒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选拔类节目利用电视媒介的优越性,使评委与参赛者、评委与现场观众,以及评委之间、参赛者之间、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它将音乐作品及音乐评论直接展示在受众面前,使音乐评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受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批评判断能力,音乐批评的专家学者也能通过现实事项找到问题,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开放性的交流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对音乐批评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甚至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等实践活动的繁荣与发展,是音乐批评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直接推动力;音乐实践活动与批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5]。可以说,电视节目较于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其突出的元素就是实践。电视节目将实践与批评联系起来,并完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其广泛性与传播力是刊物无可比拟的。

2.专业性较弱

音乐选拔类节目归根结底是电视节目,需要考虑收视率。因此,在当今音乐选拔类节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为提高节目收视率、为节目带来更多商业价值而邀请“明星评委”的现象[6]。“明星评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降低,甚至会使大众的艺术审美产生偏差。

(三)网络平台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传播性与时效性极强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种媒体。其特点在于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速度极快。不仅如此,网络还搭建起传播主体与客体双方的沟通平台。在电视节目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分析中,笔者提到传播主体对客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向的,受众无法及时将自己的评论、观点反馈给传播主体,而这些网络平台都可以做到。

2.专业性低

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评论的平台固然对音乐批评的“量”起到一定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批评良莠不齐,出现“质”的下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专家、学者、音乐人的身份界定模糊,缺乏判断力的受众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艺术审美偏移。

三、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一)新的学科思想引导艺术教育普及化发展

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大多是理论知识,缺少针对具体实例、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进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而电视节目、网络平台这种新颖的批评媒介,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发挥其最大功效,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能激发高校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但是这种批评形式对剖析表象之下的深刻问题有局限性。例如,电视节目有时间限制以及节目效果的要求,而网络平台带有碎片化信息特点,有些话题无法深入。因此,艺术教育应填补这些媒介在音乐方面尤其是音乐艺术理论方面的空缺。音乐批评学科的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式,为艺术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将音乐批评引入艺术教育,对推动音乐批评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建桥梁

目前,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中的音乐批评,将复杂的、逻辑性较强的批判思维和观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有利于音乐批评的发展及传播。但同时,不应忽视电视节目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网络平台音乐批评的质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主流”音乐及“主流”审美远多于“专业”音乐及“专业”审美。在无法改变主流音乐发展的情况下,应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入音乐批评,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专业的视角分析主流音乐。音乐批评对艺术教育者自身的艺术素养要求极高,不仅要通晓音乐学,还要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视野,增强音乐艺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三)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音乐批评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即音乐和批评,它所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主观与客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7]。在音乐批评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将音乐批评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因为音乐批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不仅教师要进行音乐批评,学生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这些“数字”别有深意[EB/OL].

[2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居其宏.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音乐研究,2008(3).

[4]王辉.现场直播彰显电视传播优势[J].记者摇篮,2008(6).

[5]金铮.音乐选秀节目中评委的定位与作用[J].新闻战线,2016(20).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功用;形象;塑造

一、相互内在的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潜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教育程度,力图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受教者各个方面素质修养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受教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潜能的发掘,二是同步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将文化成果通过环境和教育转化为认知结构。这覆盖了智能素养、道德内在修养、法规法则守约素养、劳动遵守素养、审美和创造美能力等方面。素质教育广泛覆盖受教者的各个方面,所以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培育,其环节就是通过美育教育而促成。美育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条基本途径。它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利用审美方式感受美的情感体验,并传达给个体从而达到了美感教育的目的。通过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来增强个体的审美趣味。美育对于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表现,还同时融入了认知、意志力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在其中。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审美方式的达成形成自我完善。因此,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教育又是美育教育的内容的组合部分,也是艺术教育基本形式之一,但它不是美育教育的全部内容。因为美育教育它解决的是较为广泛的、世界层面的审美关系,所以它强调整体的关联性。另外美育教育的形式具备可感性,这是艺术教育所具备的特点之一,所以艺术教育也就成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所以,素质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是同一范畴不同层面的紧密统一体。其中由于音乐艺术教育又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实践教育功效,故而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是以听觉艺术为媒介而实施的教育,也是凭借听觉感官的一种时间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音乐本身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优美的音乐表达的情感乐思能够为听赏者提供愉悦的体验意境,传达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旋律的美感。听赏者也会在这种艺术教育形式熏陶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我特点的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受教者们将这种对美的追求按照美的法则和规律建设生活,逐渐的把这种美感体现在生活和个体行为当中,从而成为他们美化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习惯。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音乐艺术教育功用性的体现。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功用性

(一)有利于培养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较为显著的品德教育功能。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表现做基础,只依靠单纯固定模式的说教,不仅单调缺乏吸引力,更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音乐的特点就是可以借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优美的旋律,利于创造艺术形态体现个人思想感情。通过以乐晓理、以音动情、以律感心、以美塑行。从而在音乐美的氛围中陶冶心灵,做出美的行为。例如优秀的、具有深刻内涵意义的音乐歌曲《国际歌》《黄河》等乐曲,其撼人心魄的激昂曲调、通俗上口的旋律和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的歌词能够快速的让听赏者所接受,对听赏者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并伴随共鸣感。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喜欢上民族民间音乐曲调。进而对本民族优美醇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欣赏者今后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良好塑成有极大的帮助和教育作用意义。

(二)有利于增强学习技能、促进智力发展

音乐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单纯的汲取知识,发掘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就是在展示的行为过程中,演唱演奏和听赏行为的完成都是专注集中的一个过程,随后就是引起听赏者内心的情感反应。例如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通过听觉对音响的感知,其中的优美旋律可能会引起自身的共鸣,其中表达的音乐情感与自身的经历、阅历相重合在一起,逐渐在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活跃的音乐艺术形象。而这种自我形成的想象的艺术形象会更直接的与听赏者的情感接受相吻合,产生对情绪美感的接受,进一步转化为新的情感思考并产生对音乐美感的感悟。所以,有针对性的展开音乐教育,聆听优美的音乐将进一步活跃听赏者的头脑构成思维活动,溢出更多的丰富的想象力,这无疑对听赏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这是因为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表现出来的音响是悦耳动听的,通过音乐的听赏环节使得听赏者感到身心愉悦的。这种对听觉的刺激有利于促进听觉器官和脑部功能的发育、活跃思维,有利于提高智力聪慧的活跃性,利用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对音乐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其表达手段、音乐结构形式、甚至是进行乐理基础知识教育,这也是训练聆听者思维能力的过程,随之接受音乐艺术教育传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增强了思想提高了欣赏能力。

(三)利于构造听赏者的想象力和革新能力

由于音乐艺术通过优美旋律的音响给听赏者带来愉悦的、美的感受,并进一步产生联想塑造形象,这种活跃性思维的因子对于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也就必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有紧密复杂的内在联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接受教育的群体要演奏(唱)很多作品。不仅如此,还要学习更多的有关音乐的理论知识。例如学习加大阅读量,涉及学习了解中外音乐作品、作曲名家、指挥名家等等,了解并研究本民族及世界各民族风土人情、民间音乐旋律曲调,尽可能的涉猎广泛的作品题材。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创作背景,只有把握了这些创作背景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进一步增长了认知开阔了艺术视野。受教者通过对这些辅助知识的了解,在听赏音乐这一环节中通过聆听所产生的感想将同步于作品中,在听赏环节中逐渐由被动地接受欣赏,转化为主动地思考和认知。在欣赏环节中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也因为不同的个人感受得到的美感体验也不同。都会由被动地欣赏转化为主动地感受体验,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了,这就是创造的萌芽。这种创造萌芽的特点是基于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和接受的一个过程上的,由此展开具有主体性质和创造性质的听赏行为活动,又反过来进一步拓展了对音乐美感不同感悟的审美成效,旁伸出对其它领域认知的思考,由此可见是具有训练和扩展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功用作用。这就是音乐艺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以上内容我们能够看到,音乐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受教者们整体素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音乐艺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并非以上内容都已包括,而是借此来强调其自身的重要性。所以说关注和提高素质全面教育理应重视音乐艺术的教育。因为它是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前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经过教育手段把行为的约束和精神培育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教育过程,提高国民素质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总之,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音乐这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作为我们精神愉悦的功用性作用存在,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听赏过程活动,它会以更多方式和多样化的功能服务我国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日]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金文达,张前,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7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开展音乐创新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本文主要从曲子欣赏、节奏训练、歌曲创编、舞蹈创编等方面探讨音乐创新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并由此表明音乐创新教育为艺术教育的主流。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主流;音乐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而音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又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抓好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前提,值得重视。过去有人认为,音乐课不是主科,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不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飞跃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既可开发智力,又可陶冶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美的事物有美的音乐伴奏才是完美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一个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事物的丑陋,厌恶它,看到美的东西,就会欣赏它,很快乐地把它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笔者爱美的事物,也爱音乐,更希望孩子们都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笔者在音乐创新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并欣赏曲子

优美的曲子有很多,中外世界名曲更是数不清,怎样能让幼儿理解并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呢?(1)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入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散幼儿思维。例如:利用音乐课和欣赏课找来一些名曲或优美动听的儿歌,笔者不说什么?只让他们用耳朵静静地听,静静地想,然后提问,促使让幼儿自己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鸟鸣,是树叶沙沙声,是波浪起伏的大海,还是平静的海湾;是春天绿色的草地,还是冬日里白雪皑皑的山林。幼儿发言的情绪非常热烈,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兴趣十分浓厚。(2)再放曲子,让幼儿边根据刚才自己说的边想象,把它落到笔上,画成一幅画。只要是幼儿想到的,就画出来,同一首曲子,有的小朋友画面上出现的是一群小动物,有的小朋友画面上出现的是山、水、鸟、鱼,真是有趣极了。

二、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掌握音节的准确程度,影响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幼儿正处于模仿力强的阶段,让幼儿注重身边的一些节奏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电脑中绘制出动态图画,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幼儿对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节奏型。为了巩固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节奏感,教幼儿学会打击乐,并根据歌曲的节奏型进行节奏训练,最后为歌曲伴奏。幼儿不仅会为许多歌曲伴奏,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也会提高。

三、创编歌曲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越丰富深刻,对艺术的感受就越敏锐,领悟也越深。为了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再创造能力,笔者除了平时让幼儿多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山、水、人物外,有些不容易看到的事物制成课件,让幼儿观察欣赏,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在学习歌曲《种鱼》时,开始幼儿一听到《种鱼》就很好奇,鱼是在水里的怎么会种出来呢?幼儿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和对歌词的理解,知道原来是小猫做的又香又美的梦,梦里小猫种了一棵树,树上结满了许多小鱼。幼儿可以边唱歌边想象,小猫梦到树上长满了鱼的得意劲和馋得流口水的样子。为了让幼儿能自己创编歌曲,这时教师就问:“如果做梦,那么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让幼儿充分想象然后按照自己的歌词的格律,编出歌曲的第三段。第三段幼儿编得非常好,自己的梦也编入了歌词里,然后按照曲子演唱起来,幼儿为自己创造的歌曲并演唱而高兴。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幼儿增强了自信心,使幼儿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兴趣。

四、创编舞蹈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8

1、教学专业性特征不明显

当前高职院校针对艺术教育的研究缺少了必要的教学研讨或是讲座商议等环节,公开教学活动的缺失使得教育质量停滞不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学校学术氛围显得并不浓厚。此外,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其专业化特征也并没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过程的学科融合以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在专业化音乐艺术教学中体现的内容。

2、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从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学的实施模式分析,针对专业艺术领域的细化教学使得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在构建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时生搬硬套,忽略了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这就使得职业教育在音乐教学特色方面显得远远不够到位。此外,针对教学模式中的音乐知识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也没有得到确实体现。

3、教材设计缺乏特色

当前高职音乐艺术教学在教材设计方面显得过于单一,实则音乐艺术教材的选择应当尽可能涉及不同的社会领域,像是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或是风俗习惯等,这些对于有效扩展音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取向都有积极影响。

二、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形象思维拓展方面促进学生审美及创造意识的发展,从丰富的艺术幻想中感受到音乐的潜在魅力,促进自我艺术品质及道德修养的不断优化,这对于职业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意义。立足于学生审美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措施应当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完善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从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针对高职音乐艺术课程的设置问题应当在具体的教学计划等环节得到确切落实,比如在职业教育音乐艺术课程中开设必要的音乐欣赏或是美学概论等课程内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极为有利。此外,针对音乐技巧课程的讲授也不可缺少,从实践课程开设角度完善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对于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夯实大有裨益,是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

2、促进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资源共享

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而言,从资源共享角度提升高职音乐艺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中构建必要的教学研究与发展机制,定期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职业教育艺术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提升音乐艺术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资源共享过程也可在与兄弟院校的课程研讨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及时互通教学信息,促进音乐艺术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与发展。

3、优化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

对于高职音乐艺术教学而言,教师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学师资建设问题也应当在改革措施中得到有效落实。针对高职音乐艺术教学师资力量建设问题需要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着手,提升教师队伍的音乐综合素质,积极优化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艺术教学责任意识。此外,关注高职音乐类教师的入职门槛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极为有利。最后,高职院校还可就音乐艺术教学的实施状况来有计划地聘请一些具备专业化教学实力和理论实践能力的教学人才来加入到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当中,促进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关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通过必要的奖惩机制和考核措施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给教师评价的方式来约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对于改革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实施模式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4、突出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特色

在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教材特色的突出除了体现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之外还需要从学科融合及实践教学方面优化高职音乐艺术教学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学生本身个性及能力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师内容及方法选择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合理突出教材的教学特色,在展现音乐艺术教学魅力的同时也尽可能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