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的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专业的培训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实际和幼师音乐教师的特点,提出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职后培训、校本研修、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等途径来促进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当前,教师专业化已形成一股世界范围的热潮,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核心和目标。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本文中提到的“教师专业发展”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根据幼师音乐教师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实际和幼师音乐教师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促进幼师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今天谁都不能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的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这就是终身教育的观念,教师必须首先进入终身教育,这是教师得以生存的条件。美国教育协会1961年《谁是一位好老师》一文中,从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总趋势的曲线中,揭示了如下规律: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育经验的增加,教育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教师已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速度就不像前一段那样快,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许多优秀教师成长的实践证明:如果在下降阶段教师接受再教育,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对旧知识、旧经验进行再加工,实现教师在认知、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教师教学效果就会显著上升。

二、参加职后培训,更新音乐教师专业知识

本文的专业知识是指教育教学专业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等。怎么通过接受职后教育真正获得自己必需的专业知识呢?笔者认为,将幼师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体系。一是我们应当结合幼师音乐教育的实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为广大幼师音乐教师教育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建立机构,并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形成富有成效的幼师音乐教师职后教育体系。二是对培训机构的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师资的整体素质。选择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培训与研究内容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开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良好的教师素质的养成教育,可以形成“3+x”或者“4+x”的模式,“3”和“4”是专业基础知识教育,“x”可以是多年的教师职业教育和训练。重点应该考虑到,知道教师缺什么,需求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保证培训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在对音乐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培训时,注重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增强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其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三是培训形式可以是带薪休假进修,利用寒暑假期间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举办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班,可以是定期举办不同等级的音乐教育教学研讨会,还可以是定期聘请音乐教育专家来学校讲学等等。培训期间采取有效措施,真正达到培训目的。

三、探索幼师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之路,促进幼师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校本研修,提高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校本培训脱胎于院校培训的母体,日益成为现代教师培训的主流。“‘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育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漳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幼儿师范学校不仅仅是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学校理应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幼儿师范学校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整合学校师资,让教师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己,不断发展。

四、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为幼师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有关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幼师教育发展搭建平台,大幅度提升幼师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与“校校通”工程结合,为幼师音乐教师提供优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音乐教师个人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探讨,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2

关键词 国培 小学音乐 课程 教学

“国培计划”的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此项目是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提出并实施,意在通过短期集中模式培训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以此培养区域专业学科带头人,有效发挥“种子”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中,针对小学音乐学科的培训共包含“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和“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三个项目,其整体培训目标都是为帮助不同地区地域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而制定。然而,不同项目的参训群体具有城乡差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教学需求等方面,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上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本文主要以“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参训教师自身情况和需求出发,探讨培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的措施方法。

一、全面解析“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内容

培训课程是整个培训项目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是建立承办培训单位良好口碑的有力保障。正是基于其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特别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以此进一步规范“国培计划”的项目管理,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课程标准》以学科发展为前提,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三方面对培训单位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和要求。此外,《课程标准》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内容,进一步确定课程设置的指导方向、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定位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群体基本来自国内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地市级以上单位,通过教育部层面从当地学校选取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和突出业绩的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针对这部分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需要注重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以此区别于其他两个培训项目。同时,该培训项目还将形成跨省域的学习共同体,让来自不同省市的优秀骨干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因此,若要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和学习氛围,培训目标一定要定位准确、具体和客观,这既是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基础上所要达到的前期成果,又是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课程的有力依据。

首先,树立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师道德观。《标准》里明确提出“提高音乐学科教学中践行师德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了“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师德规范与践行策略”、“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等专题。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学员对教师职业的深入理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落实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培训过程中可开设“国学与教育”等相关专题讲座,对于整个培训将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完善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与教学科研知识四方面。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需要加强音乐常识的理解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可开设“中西音史知识”、“当代音乐感知”等相关专题讲座;在专业技能知识方面,可针对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专业技能进行专题培训,如合唱、课堂器乐等;在专业前沿知识方面,应该灌输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让学员了解学科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这将对教学带来莫大启示;在教学科研知识方面,强调“教研相长”、“科研兴教”的理念,引导学员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

第三,培养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习惯。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就建立在“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中重组知识结构,才能得出对教学有帮助的心得经验和方式方法。设立此目标可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开始,以论坛交流的形式针对某个典型的教学问题进行专题性讨论,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教学亮点及失误进行讲解,让学员形成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习惯,以此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最后,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找准专业发展方向。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注重个性发展”五个基本理念。在此背景下,从职业意识观念、自身业务水平、教育教学反思三方面寻求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通过此目标的设立,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使小学音乐学科建设逐渐走向强势领域。

“国培计划”并非单纯在于培训教师,而是参训者经历培训之后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课程目标定位需要紧扣《标准》,这对培训成效和教师培训后的辐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

2.课程模块与维度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在课程模块与维度的框架下安排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性课程占整个培训的60%以上,此外,还可参照《标准》自主设置教学专题。整个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展开,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需要对课程模块与维度做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使培训课程具备涵盖面广、结构性优、针对性强的特点。

(1)优化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及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并表达出来,其宗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标准》中“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与“学生发展知识”教学模块正是为优化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所设定,参训教师均具有一线工作经验,根据他们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已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育理念。三类模块意在对参训教师现有教育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得小学音乐专业与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2)强化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基本教学技能、整体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情趣三方面。具体说来,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即声乐、钢琴、合唱排练、指挥等,舞台表演能力――即歌唱表演、乐器演奏表演等,教学创造能力――即歌曲创作、器乐编配等,现代化设备应用能力――即电脑音乐制作、网络搜索等;整体音乐素养需要通过紧跟前沿教育理念、丰富教学语言、均衡专业发展等方面得以提升,这与基本教学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有一定关系;音乐审美情趣分别指音乐审美情操和音乐审美趣味,教师的音乐审美经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

(3)提升研修水平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均衡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多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推进综合改革等具体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成效。《标准》中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三大课程模块便是基于这方面考虑而设定,主要是针对教学活动之后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引导。

通过以上解析,能够清晰认识到课程模块是为课程目标设定,二者是整个培训计划的关键要素,其设定既要考虑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又要关注教师自身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保证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针对小学音乐教师需求的课程构思

“国培计划”作为引领性、示范性的国家级大规模培训项目,特别重视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完善,为了构架高效率、高质量、高规格的培训课程,使参训教师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在培训前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需求调查。从各地市选的学员大部分是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具有课堂教学经验,并在演唱、演奏、创作等专业技能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自2011年版《音乐课标准》实施以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到教学方法陈旧、综合教学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的教学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掌握实际培训能力。总之,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需要注重培训主题鲜明、课程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践。

1.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国培计划”小学音乐学科的各项培训项目都有时间限制,属于集中培训、短期培训,因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活动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是设置课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培训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培训主题,突出培训重点,做到高效培训。全面考察小学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加以突破,按照学员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的培训时间通常在十天左右,培训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明确重点解决问题,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展教学内容。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较弱的情况,这将制约教师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可拟定以“提升钢琴即兴演奏能力”为主题的培训,以此帮助学员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此外,也可同时关照多个重点解决问题,如“‘创、演、研’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主要强调创作、表演与研究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总而言之,培训主题与重点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学员的需求之上,做到“有的放矢”。

2.结构合理、按需施教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课程结构是指培训课程模块的构成及其内部配比关系;中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模块之下的课程专题及其内部配比关系;微观课程结构则是指每门课程专题内部的配比关系。培训课程需要对这三个层面进行合理设计,微观层面属于开设课程专家对自己课程把握程度的范畴,因此要重点考虑宏观课程结构与中观课程结构。宏观层面,三大课程维度分别所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根据培训单位的侧重点不同,每个维度的比例应该有所不同,如单一主题培训可在某一个维度上增加课程比重,综合能力培训则需要合理均分每个维度的课程数量;中观层面,三大维度下共包含13个课程模块,培训单位根据学员需求可能选择单一主题培训或综合能力培训,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要加强课程专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培训前做好培训内容的分配与协调工作,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相互脱节、重复以及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等情况。

3.理论引领、强化实践

教育理论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从中抽象概括出构成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要素及其规律,以指导和规范学科教育和发展的系统性的陈述。“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引领的方式让学员开拓专业视野,为学员指明专业发展方向,将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一项学员与专家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上是设置培训课程中需要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做到理念与专业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员需求出发,帮助小学音乐学科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的成果,因此,探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国培计划”课程模块c内容,能够有效解决学员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一套适合小学音乐学科发展的培训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员在“自主、探究、创新”的培训过程中,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保障小学音乐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姣姣.教师培训课程研究的新视角――以11份“国培计划”课程方案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3

一、 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调研中,中小学在完成音乐校本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基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教研组内教师自学自研、新老教师结对、公开课研讨、优秀骨干教师讲座等,这些形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而确定。从校本培训的发展来看,这种已显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年轻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自身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如果还继续按照传统的校本培训内容和手段来培训,必然会造成“供需不足”的局面。再次,同校或者同地区教师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性质,必然是以实践课为日常主要工作,对于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有实践或缺少理论深度的实践,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

2.校本培训过程缺乏学术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无论是本校内的,还是校际间的,通常的交流和培训都是就课论课,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前沿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会涉及,但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要有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专家、学科专家、培训专家的指导,使培训更具学术化、科学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把握和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需要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高师教师合作完成。因此,传统的校本培训过程虽然重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但在培训的学术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本培训考核的片面性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考核多数是以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的:对于自学式培训的考核,大多数学校规定一学期或者一周完成多少数量的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以篇数来衡量完成的质量。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很机械,另一方面必然会造成质量的缺失,并随着时间流于一种形式和过场。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如出勤率和到场率进行评价,还有一些中小学只把培训停留在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上,对于培训效果的考核体现不充分。因此,在考核过程中,不妨邀请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整理的案例等引导、提炼,并对最终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对于研讨小组的考核,同样可以由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辅助,申报成课题,并对成果予以考核,这样能大大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音乐教科研的发展。

二、 加强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策略

以教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基于本校开展的“自培自研”,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校本培训的相关专家认为: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而校本培训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一种在高师引领、支持下的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就很有必要。

1.进行“一对一”的研讨

这里的“一对一”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校本培训中新老教师结对、与优秀教师结对有所差别,主体不再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音乐教师,这里特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中的某个人或者一个研究小组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对一”。在形成“一对一”的模式后,不管高师音乐教师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探讨目标,达成共识后,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也不是口传心授去教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师音乐教师一同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将设计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时,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记录问题。在课程结束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自身上课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高师教师从听课角度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双方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将两种理论和实践操作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了高师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性,又加深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认知性。在这种形式下,双方既是实践者又是反思者。

2.共同组成课题研讨小组进行课题式研修

以解决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成有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题组。高师音乐教师在课题组里担任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对问题进行提炼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最后共同执行。就如同普通的课题模式,课题是从中小学音乐课实践中提取,目的是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学更加优化和完善。高师音乐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角色,管理设计、督促监控每个阶段具体的实施状况,同时又和中学教师一起参与实施。课题研修模式一般具有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收尾四个阶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所选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本学校音乐课堂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很快就能应用并产生效果,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法、专业技术甚至教材编排都会带来变革,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共同参与网络学习

这种形式要求要有网络的技术支持,所以一般由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通过网络,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参与。在网络学习中,二者不存在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都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学生”,同时“老师”的担当者,不只局限于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聘请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这一领域的专家来担任。在网上获取了理论知识和实例分析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可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及时地反馈到网络上,形成良性循环。高师音乐教师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分析报告,对于研究和总结教学环节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网上就某一专题可以形成特别的讨论小组,专家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在组内展开深入的探讨。这种模式有助于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屏障,促进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互助互学

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互助互学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课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设计教学的任务,高师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和支持教学设计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高师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边听边分析,采取录像和记笔记的手段。在课后的讨论与分析案例中,做到分析全面、透彻、有深度,切实有效地帮助授课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教学上的双赢。互助互学不仅在高师音乐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也可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之间展开,不同的是课后一同分析讨论后,互换角色上同一课,这就是互助互学的特色所在。互助互学实际上搭起了教学合作及增进教师深度交流的桥梁,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丁钢.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1).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4

不少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研究证实,新教师从教后的五年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期,经过这一段时期的适应与磨练,新教师一般即可成为熟练教师。如伯顿(P.Burden)的研究认为。教师号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一年的时期:调整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二至第四年之间的时期;成熟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五年或五年之后的时期。袁克定认为,从教五年左右教师的策略性知识的变化最为明显。国内连榕等学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熟手阶段和专家阶段,并将教龄在0至5年、三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定为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困惑,要想顺利成长为熟手型以至专家型教师,必须在此期间获得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综上所述,受市场经济中厂家对产品“保质期”的规定及“售后服务”的启示,笔者认为,高师音乐院校也应注意做好其“产品”――毕业生的“售后服务”工作。

高师音乐院校做好“售后服务”的原因

1 高师音乐院校毕业生自身存在不足与缺陷

国内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由于受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过分关注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性质(更偏向于音乐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教育”专业性质的重视,如教育类课程科目门类较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较低;对教育实习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亦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业内通病――“重技轻艺”“重理论轻实践”与“师范”教育特色的缺失,造成学生素质不全面(如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等现象)、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等不良后果。学生在面对实际教学工作时,往往会感到理论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又由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强,而倍感茫然,不知所措。

2 开始的五年是新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关键适应期

对于新教师来说,教学工作开始的五年通常是他们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而同时又是他们教学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虽然他们在入职之前已经非常熟悉学校的环境,但由于自身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需要对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进行重新认识与适应,自身更要遵守教师的规范,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一心希望自己能够赢得学生的喜欢,获得学校领导与其他教师的高度评价。但由于教学实践能力不高,缺乏教学经验,在现实教学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甚至严重的挫折。如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切身感到自身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于一些已经掌握的教育学知识,由于领悟不深,亦不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很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难以调控与管理:教学中很难把握与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等多种问题。

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致力于制定新教师课程和政策的组织者卡罗・巴特尔(carol Bartell)所指出的:“无论他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职前教育,新教师都没能就课堂工作和职责完全准备好,他们无法满足快速成长并逐渐变化着的学生群体的各种需要。”

面对此种情况,美国教育学者强调指出:“头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于新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决定教师是否会在教学领域内继续工作下去,而且决定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的确,新手型教师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帮助。在解决一些现实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他们会逐渐领悟到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自己一生的教学风格。同时,新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从而顺利完成向熟手型教师的转变。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新教师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可能会发展一些消极的生存“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原因,高师音乐院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快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不仅要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更重要的是认真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为新任音乐教师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减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能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为日后进一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师音乐院校“售后服务”现状

国内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在离开大学之后,便与自己的母校脱离了关系,学生的所有问题全靠在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与提高。对于新任音乐教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般首先以岗前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加深新教师对学校与教学的认识与了解。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未能进行教学实践的锻炼,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校为促进新任音乐教师的快速成长,常常采用导师制(一般是指中小学校为学校里的新教师指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老师,为新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对于新任音乐教师教学的方方面面予以关注和指导,如设计教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等。而高师音乐院校由于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相互隔阂的状态,在新教师的培训与提高过程中,未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降低了培训的效率,延缓了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近些年,由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行,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首都师大音乐学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在职音乐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这是高师音乐院校与中小学携手合作的良好开端。

美国新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在对国内高师音乐院校如何做好“售后服务”进行构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与了解一下,美国在新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以期获得深层启示。

1 美国音乐学科新教师指导计划的启示

“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Beginning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的目的是为新教师在第一年教学中提供系统的、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其实现有效教学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态度,顺利实现其专业成长与发展。“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发展最迅速的运动”之一。

20世纪90年代,雅马哈公司与明尼苏达州有关城市合作,开发“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对于新任音乐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研究。与此同时,“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还有大学和组织协会的参与。大学作为合作者,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州音乐教师协会对于“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的经费保证和教育质量保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明尼苏达州乐队指挥协会在“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协会强调指导教师的作用,定期召开指导教师培训会议,交流指导新教师的经验,为新教师在音乐教学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大学音乐院系、音乐学院、音乐协会,甚至一些商业组织,都积极参与到新任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的开发过程之中。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平等、合作关系,在两者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携手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进步。

2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启示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专业发展学校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学校形式,但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中小学与大学之间长期的隔阂,把教师教育,甚至整个教育改革看成是双方的共同责任。”

大学与中小学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基地,相互合作、共同指导实习学生的方式,会更有利于促进实习学生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获得有益的启发与感悟,增加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实习学生与大学教授所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开阔了学校教师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理念,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总结,做到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在与大学教授共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亦会受到系统、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的熏陶与指导,加深自己对一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高师音乐院校做好“售后服务”的设想

受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明尼苏达州音乐学科“新教师指导计划”的启示,高师音乐院校、中小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三方甚至多方社会力量都应积极参与到新任音乐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中去。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对高师音乐院校如何做好毕业生的“五年保质期”的“售后服务”,提出如下设想。

在每年中小学校完成其新任音乐教师应聘任务之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所有需要培训指导的新任音乐教师进行登记注册,并及时与他们各自的毕业院校以及其相应的就职学校取得联系,三者就如何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对该新任音乐教师的“五年保质期”的培训指导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在此过程中,各方权责明确、携手合作、相互监督,以期达到有效促进新任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进步,顺利完成其五年过渡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础音乐教师。

合作过程中,各方的职责范围如下:

1 高师音乐院校方面

首先,高师音乐院校应对毕业生的就职去向进行跟踪纪录,之后设立专用网站,以便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的就职学校随时取得联系,并将之作为五年毕业期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体会交流的信息平台。院方分别为一至五年的毕业生专门配备一名或多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天在规定时间内专门为他们提供在线交流与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毕业生解决他们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指导教师亦应通过在线观看毕业生教学的实况录像,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准确把握,并就他们各自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其就职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切磋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高师音乐院校还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保质期”内的毕业生进行教学基本功汇报表演,或是以专家讲座、聘请有经验的高级音乐教师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指导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可以进一步改进、提高院校的教育质量。

另外,高师音乐院校为提高毕业生就职学校指导教师的素质与指导水平,还应对他们进行在线指导或进行假期专门培训。

2 中小学校方面

中小学校在本校范围内可实施“导师指导计划”。在新任音乐教师与指导教师相互熟识、自愿结对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对其实施日常教学指导,从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备课、写教案、课堂教学、课堂组织与管理、辅导课外音乐活动、与家长互动交流等环节,指导教师对新教师应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帮助。在五年指导期间,如没有特殊情况,指导教师不可随意更换,以保证教学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联谊会等活动,来增进指导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提高互动交流与指导的有效性。指导教师还应通过登陆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指导网站,与该新任音乐教师的高校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其教学实况录像发送给高校指导教师,双方就新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最终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尔后由中小学校指导教师实施现场指导。另外,在与高师音乐院校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学校亦可借此机会,充分利用高师音乐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本校全体在职教师创设在线培训的机会,或是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进修提高,还可聘请高师教师亲临学校,举办讲座或者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提高自己学校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要职责便是要为新教师的培训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以确保新教师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应研究和制定新教师阶段培训所应达到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在新教师入职之前,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设计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定期举办新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或对所有新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测评。通过优质课、示范课,或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4 新任音乐教师方面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三个方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定教育培养方案,在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提出了人才需求挑战,我们就必须完善音乐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教学制度,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制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也就必须总结自身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不足,从教学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师。

有关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各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都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在课程设置上的调整,都在于提高免费师范生的价值,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技能。尤其是根据我国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了解高中新课程、理解高中新课程、有能力教好高中新课程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

二、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关于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学分都在5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学分占4/5(36-4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占1/5(8—10学分左右)。

通识教育的课程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从思想政治、外语、体育、信息技术、国防教育等方面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识教育必修课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外语综合能力培训》、《文献检索》。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和广博性,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了空间。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以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包括跨学科或学科门类的相关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其课程设置、学时、学分都根据各学校的情况研究制定,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都在前两年开设,属于必修课程。

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性知识而设定的,各专业开设都在两门以上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向的原则,为各专业方向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基础性。

三、专业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能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最初构建和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模式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在本科学习阶段,使学生学习并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向状态,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四年一贯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制度。

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专业课程中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学分在70一8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占2/3左右,专业课程选修课学分占1/3左右。

1、专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对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的培养上,应加强师范性与教育性,体现为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培养基础师资的目的,鼓励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到相对落后地区长期执教,使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培养目标更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依据。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和方法高等音乐师范人才的培养,在坚持严格专业化训练的同时,兼顾我国不同地区师资水平差异造成的生源专业起点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学科专业方向学习的灵活调整,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教育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却不会教音乐,不懂教育规律与方法,不能把已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所以,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2)加强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自主化

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必修课程的学科化、选修课程特色化。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门类,整合单项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化,使学生获得不同门类的基本学分,达到知识结构的均衡合理。

(3)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拓展

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以外,可以根据未来从教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进行学科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条件,选修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乐器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有家乡地方特色的乐器进行专业化学习,回到家乡可以带领学生因地制宜的开展教学,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4)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促进由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的过渡。

2、学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要求

(1)在必修课程设置中,全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和反映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例如,在专业主干课程的钢琴技能课中,加入歌曲伴奏能力的训练。在声乐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入自弹自唱技能训练,这些都为适应未来的教师工作、提高执教能力奠定了基础。

(2)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由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组成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到中小学为期半年的教育教学实习制度。

通过观看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等,讲解教学环节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去实地观摩教学。不定期的请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讲座,请大师到学校讲授大师课,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与基层教育现状的信息交流,积极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师范生免费培养教育特色。

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1、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艺术修养。课程包括古典诗词鉴赏、艺术概论等。

2、本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提高音乐基础理论水平,提高音乐基本素质。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曲式与作品分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复调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

3、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为声乐、钢琴(演奏与伴奏)、器乐技能训练(中国乐器、外国乐器)、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等。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研究制定了各自相应的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到的各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中,通常有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三门课程。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除了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学习外,在专业必修科目中,主要的精力也都放在了声乐、器乐的学习上。声乐、钢琴、器乐课程的学时也是较其他必修课程中最多的,大多开课为6个学期。根据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应大力加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习。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中,合唱指挥的应用尤为常见,在本科学习阶段加强合唱指挥的学习,加强组织合唱排练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钢琴专业学习中,还应培养学生为器乐和声乐伴奏的能力培养。在钢琴专业课程中加入歌曲伴奏,并加入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为的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因地制宜的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在乐器技能训练课程中,学生通过对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的学习,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拓展奠定了基础。

4、音乐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有:合奏与指挥、小型乐队编配、戏曲音乐概论、形体与舞蹈编导基础、歌曲写作与改编、音乐美学基础、音乐MIDI制作、交响乐队技能训练、民族乐队技能训练、合唱技能训练、合唱合奏基础训练等。这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在1—8学期都从不同学期开始进行。理论课程的开课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并且学时较短。技能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持续到第八学期。

5、专业任意选修课: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音乐编辑、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法、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中国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导读、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地方戏曲赏析、音乐剧表演与创编、意大利语音等。可根据各自院校的不同教学条件与要求做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五、教师教育与实践

1、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

2、学科必修课:学科教学论(音乐)、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等。

3、实践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粉笔字技能培训与测试、钢笔字技能培训与测试、必读书目阅读、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6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就整体来说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公共艺术师资队伍水平息息相关。师资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师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两种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而且也缓和了公共音乐师资匮乏的矛盾。虽然目前的公共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行师资培养模式将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在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师,大部分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在这其中,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表演型人才、高师院校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这些院校的培养方向并不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进入到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国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多年来,基本上采取的是专业为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体系知识面较窄,侧重于专业性的特点。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突出,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仅凭专业技能的优劣来衡量一个公共音乐教师水平的高低。我们要正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一定要转变过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一、拓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培养途径

随着公共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多的需要,首先:

(一)音乐本科阶段增加公共音乐教育专业,为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做好铺垫

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本科阶段还没有一个培养目标是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一新兴学科,尽管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有,但是这根本满足不了全国众多的普通高校的需求。而且,很多在普通高校担任音乐课的教师本科阶段的学习根本不了解这一学科,更谈不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他们都是担任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以后,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进行学习摸索,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的系统学习。如果在本科阶段增加这一教育专业,或者增加此类课程的选修,那就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那样的话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有了有力的保证。

(二)在全国有条件的院校推广首都师范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研究生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招生点在全国是仅有的,这一模式的尝试非常成功。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仅靠这一所院校的培养力度是完全不能满足全国普通高校的需求的。现实情况是全国普通高校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有的虽然开设了,却处在一种散漫、不受重视的状态。所以,教师的缺口还是存在的,一线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并不够,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为千分之一点五至千分之二这一比例。所以,还需要加大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最重要的是培养高规格的公共音乐教师。

招收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是培养高素质公共音乐教师的最好渠道,到目前为止,只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招收,这样的培养面太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所以,在全国有条件开展这一工作的招生院校推广此模式,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公共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是加快了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速度,促进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方向在职研究生已经停招,考虑其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改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办法、攻读形式等。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肩负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任。所以,职后培训的形式值得我们去思考。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职后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不仅是一项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长期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教育,既可以是攻读学位的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讲座,还可以是访学、函授进修等等,以及非正式的研究与团体工作、网络学习、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方式。这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丰富了公共音乐教师职后培养形式,可以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的公共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公共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创建多元、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中,可灵活实行公共音乐学科教育加音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比如: 4+1(4年音乐专业教育1年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毕业时获双学士学位)、3+1+2(3年音乐教育, 1年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 2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专业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2(4年音乐教育, 2年教师专业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3(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等多种形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性尝试性的框架,是一种改革的思路或引示,各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一)本硕连读即4+2模式

本硕连读即4+2模式,主要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到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习,最后授予硕士学位。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完全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当然还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专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4+2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培养规格,提高师资的质量,从公共音乐专业、教育专业、音乐专业三方面加强对未来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使未来的高校教师能够胜任工作。这种模式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共音乐教师。同时,这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学得充分,又懂得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样的话,进入普通高校就能很快的适应教学实践。

(二)本硕连读即4+3模式(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这种本硕连读的方式首先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获得双证。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也会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三、建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师范院校综合化和非师范院校设立的教师教育的状况,教师培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了突出公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提高其专业质量,建立如西安音乐学院筹备建立的专为高校培养公共音乐师资的教育中心(名称暂定为“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师范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中心的建立,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将会为全国的高校解决一批公共音乐师资问题。而这一专业的培训机构也是值得各个培养师资的院校所借鉴的。此外,可以利用院校设立的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开展公共音乐教师的岗前培训,上岗前在培训机构培训一年,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以此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四、关于招生录取标准的思考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录取方式延续着多年来专业院校的传统方式,侧重于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考核,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不足。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考试办法有其针对性,他要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水平要求是必须的。因此,对其文化课考试分数要求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现有的选拔演唱、演奏高水平人才的考试方式对以后要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是不适宜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促进身心全面。这一系列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公共音乐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要成为跨学科型的教师,这就与招生标准产生了矛盾。那么只有改革考试标准,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对生源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招收到具备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潜质的学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其次可以增加一些考试科目,如:艺术综合知识等等;另外,也可以在录取的学生里挑选适合从事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可以进行考试,考察综合素质,最后择优录取。

五、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为了培养合格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师资,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统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中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全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承担培养任务的一共有13所院校,但是课程标准却存在很多不同。所以,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必然导致各个培养学校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校师资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需要设置课程。所以,要完善公共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统一课程标准,各个培养单位在这个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此解决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的问题。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符合公共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人才,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音乐表演人才,更不是侧重于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培养学校只有具备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合格师资。

(二)改革课程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工作需要一套特殊的教育知识体系,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三大块。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育的教师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需要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教育理论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被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技能技巧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发展方向等。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育课程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给教师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人文基础、广阔的视野、高品位的素养。它们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有着实际意义。

对于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讲,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音乐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主线,而其他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音乐教育全面提升的保障。缺失教育理论知识就会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音乐学科知识则会缺失音乐教学的实际意义,音乐艺术教育就会干涸枯竭;缺少了其他普通文化知识的补充,音乐艺术教育将会失去了光彩。所以,文化素质低的的音乐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培养道路。首先,重视公共音乐专业这一学科,把握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别的专业教师培养相同的力度。其次,拟定合理专业标准,包括公共音乐教师标准、公共音乐教师质量标准、公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公共音乐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我们应当认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个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师资培养模式作为基础。所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石。高校需把师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给以合理的指导,并且认真对待,落实好培养的各个环节,寻求更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北京当代师范教育研究院.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