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例6篇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1

关键词: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质量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now,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continuously, the people then from pure material life from out and began to pursue more healthy, more comfortable, more beautiful, more rich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this is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put forward higher, more demanding.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 now exist in construction generally exists in some quality based on the deep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of some opinions and measure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Quality system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作用

1.组织机构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

每个工程项目在启动实施之前,必须要组织建立一个能运转自如、能完成管理任务、效率很高的项目组织机构。建立这个机构的目的就是提供施工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的应付环境的变化,有效的给予组织成员的需求,有效的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是组织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成功的完成项目管理任务。

2.形成责任制和信息沟通体系

每个项目组织是否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在于这个组织是否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没有责任制就不称其为项目管理机构,也就不存在项目管理。因此责任制是施工项目组织中的核心问题。施工项目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应有责任感,都要肩负一定的责任,责任是项目组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的一部分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体内容。

信息产生的根源在组织活动之中,下级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传递信息。信息沟通是组织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领导离不开信息,有充分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决策。

3.形成一定的权力系统以便进行集中统一指挥

权力是管理地位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工作的需要,是组织活动的反应。权力是一个组织机构内部是否团结一致的象征,组织越团结权力的使用就越能够实现施工管理的目标。在组织的管理中要合理分层。在规章制度中要把施工项目管理组织的权力阐述明白。

管理人员的几个技能要求:

(1)具有工程识图能力,能阅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工程图样,能绘制草图,最好会运用计算机绘图;

(2)编制施工计划,对施工过程严格管理、进行组织验收;

(3)熟悉的使用工程测量工具并对其进行工程测量;

(4)具有编制施工预算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中、英文水平,熟练运用、处理本专业的技术资料;

(6)具有继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思想上还要具有:

(1)较高的政治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3)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能自觉遵守行业约定,具有较强的行业法律意识;

(5)吃苦耐劳、敬业的精神。

2.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精干高效原则,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人员设置以能够实施施工项目所要求的任务为标准,做到精干高效。项目管理班子人员要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使用和学习锻炼相结合。人员配置力求一专多能,一人多职。

2.目的性原则,设置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施工项目管理,产生组织功能的总目标。从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因事设机构定编制,因目标设事,以职责制度授权力。

3.业务系统化管理原则,施工项目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系统是由众多小系统组成,子系统内部各单位工程之间,存在大量的结合部。因此,项目组织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系统,而恰当的设置部门,能够在结合部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使组织机构的自身成为一个封闭的。严密的组织系统。能够为完成项目管理而实行合理的分工协作。

4.管理跨度和分层统一的原则,这是指主管人员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数量。组织机构设计时,必须使管理跨度适当,跨度大小与分层多少有关,层次小跨度大,层次多跨度小。而分层的多少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大小与领导者的能力进行权衡。对施工管理层来说,应该尽量减少跨度,这样能够集中精力在施工管理上。

5.项目组织与企业组织一体化原则,项目组织是由企业组建的,项目组织是企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是它的母体。企业是项目管理的外部环境,项目管理人员都来自企业。施工项目的组织形式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关,不能离开企业的组织形式而谈项目的组织形式。

6.弹性和流动性原则,工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露天性、流动性和单件性是施工项目生产活动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产数量、质量、地点和对象的变化。于是也要求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随之进行调整。所以,要按照流动性和弹性原则建立组织机构,不能一点都不改变。要准备好调整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设置,以适应工程任务变动对管理机构流动性的要求。

3.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体系的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产品由于其用途的广泛性、使用的耐久性、个体的差异性、价值的高额性、空间的固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众多产业的发展,其质量性能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在工程建设中,确保工程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项目管理的头等要事。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目标、质量方针而进行的质量活动的一种规范的、特定的系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框架。通过它可以协调活动关系,规定质量活动发挥作用,保证施工质量。根据ISO定义,过程质量控制就是为了达到工程项目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手段。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形成的过程,对过程进行分析,构架出动态过程控制标准模型,测定产生的时候工作结果,寻找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再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偏差,界定偏差。

当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比较快,但内部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一定会影响行业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市场秩序混乱,经营行为不规范。市场内有大量不合法经营企业,企业之间互相竞争,压低价格,施工过程中给予回扣等现象非常严重,使正当经营的企业利益受损。

二、借用资质、层层转包现象比较严重,施工质量很难保证。在招投标和承接工程项目时存在很多借用资质和层层转包的现象,导致一系列工程项目被无资质、技术能力低的企业承接,施工质量差。

三、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整体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差,很少的设计人员接受过正规专业训练,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更少,技术能力差。

四、资源浪费现象和环保问题。建筑工程使用大量天然材料,是资源消耗型行业。但是材料生产装备差,工人的技术水平低,设计、施工的标准低,造成能源、水、木材等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程中大量的资源都是污染较严重的裁量,使环境污染严重。

参考文献:

[1]. 高帅,浅析建筑工程中成本控制与管理[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

[2]. 钱虹,建筑工程招投标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4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内需不断增加,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从目前来看,虽然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存在的质量问题依然很多,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以此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使水利工程的建设行业平稳发展。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涵

1.1、主要内容

所谓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就是针对某一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各种特性的检测,包括测算、检验、度量等,再将得出的数据与相关的行业规范进行对比,从而确认每个特性的达标与合格状况,最后再作出相应的处理。简言之,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是对工程质量水平是否合格作出决断,其二是检验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与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主要实现以下一些目的。首先,就是确定工程施工的成果与建筑材料的选择能否达到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其次,是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程序进行判断,检测其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然后,通过现行标准,有针对性的作出对工程所达到的质量级别的评定;最后,则是对所有进行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者的检测准确性和工作力度进行评价。

1.2、产生的作用

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达标,就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活动。通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主要会产生以下一些作用:(1)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是取得工程质量特征值的手段,通过质量数据的收集,才能与现行的质量标准进行比对,最后作出工程质量能否达标的判断。(2)通过质量检测的工作,可以为控制工程的质量提供依据,使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和质量管理。

通过严格的检测行为,对水利工程材料、机械等进行系统的施工控制,使施工单位能够主动的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采购和施工。

2、我国水利工程检测体系发展的现状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与目前的水利工程建筑市场不能完全适应,大部分具有工程质量检测职能的部门一直以来担任附属的位置,不能彻底的成为单独行使其全部职能的法人单位。而在实际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中,因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工作标准不能切实公平、公正。因此,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应该使得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摆脱从属地位,真正发挥其工程质量检测职能。由此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怎样在市场中更好的自主发展,就成为当下急需解答的课题,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提供参考的经验,而且还要面对法制环境方面的一些束缚,如在《公司法》和《民法通则》中就有明文规定,即“法人的一切对外资产的责任是以其自有的资产总额作为限度”的,也就是说其能担负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同工程质量检测部门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不相协调。如果,工程质量检测部门不能担负无限制的社会责任,那么,其本身的职业要求和执业质量就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和制约。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迅速完善的过程中,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查体制和运行方式实行改革,加速检测机制市场化、标准化的要求,可谓空前的紧迫。各行业之间的检测机制发展不均,造成了一些超越自身行业和执业资格范围的检测现象。而由于市场竞争等环境因素,形成了很多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工程质量的检测活动时,由并不具有水利专业资格的工程质量检测部门来担任。如此一来,就使工程质量检测的市场,呈现出混乱的状态,使行业管理不能有序进行,从而造成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如某市的水电站建设工程中,出现了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由非水利行业的检测部门来担任的情况,将施工配合比的标准以建设部的超标准来进行测量,而实际是应该由水利部门的标准来进行规范。这样,最后的检测结果与水电站工程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使水利工程从根本上产生了质量问题。

3、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

3.1、加强水利工程法制建设

加强水利工程法制建设是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相关行政部门近年来对水利工程质量提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早在2005年,建设部门就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的管理提供了依据。根据有关的信息显示,水利部门也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着行业质量控制检测规定的完善和修订,也只有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才能在当前形势下适应高效、高能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检测工作,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发展,实现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3.2、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改革

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改革使检测单位可以单独行使监督和检查的权力,使其在工程质量的检测活动中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准则。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发现,如果延续由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来完成检测单位的选择和费用支付的模式,会使最后的检查数据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如果把工程投入中的检测支出从施工支出中排除,直接由业主方来进行控制,将会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或者由多方来共同监督分配则可以更加有效的使检测公正性得到保证。

3.3、质量检测机构应树立起市场化观念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从国家企事业单位向独立法人的转变,说明现今的质量检测机构是一种技术服务型企业,因此,质量检测机构应树立起企业观念,借鉴企业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有益经验和先进手段,来促进自身的变革,以适应未来质量检测工作的市场化趋势,促进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发展。

3.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完成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任务的核心是检测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检测部门更应该强化自我管理,提高自身能力,推行科学的管理形式。目前,检测部门已经实现了企业管理形式的改变,并且检测部门也已经改变了过去的附属地位形成了单独的机构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服务性行业。为了顺应这一形式的转变就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思维,建立先进完整的质量管理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引进先进管理方法,来使自身取得稳定的进步,并且还可以通过对责任保险的引用来提高检测单位规避风险的实力,也能使检测机构的诚信形像得到约束和确立。

3.5、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管理

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主要运用监督、检查、评定以及验收的方式。所以,应该将水利工程检测的管理工作归于质量监督部门,如此对于落实责任更加有利。同时,有关的质量监督部门也有职责对相关检测组织的管理,可以利用抽样检查、随机检查、年度检验等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使有关检测单位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使检测单位在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结束语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的逐步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得到更大的重视。因此,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建设规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健全,规范水利工程检测行为,全面提高质量检测水平,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工程建设质量是建筑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通过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举措,落实各项管理政策,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质量发展是兴国之本,强国之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也是相关企业发展之本、兴盛之道。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优质的工程建设质量指的是建筑工程能够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或者是合同约定要求进行建设,所建设的工程具有安全使用功能,耐久性能,环保性能等特点,工程具有坚固、耐用、经济、实用强等性能,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也得到提升。尤其是随着工程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目前得到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工程结构和安全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工程建设的质量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现实要求,工程建设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盼,工程质量改进问题依然应该成为相关单位和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这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们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具体而言,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工程质量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工程质量问题关乎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虽然较之前得到明显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各种报道中,有很多关于工程质量事故的报告,工程由于质量问题造成了坍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工程事故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的。工程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工程质量的改善,需要依托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依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要能够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有效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当下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二)提升工程质量是实现质量强国的需要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家完善发展。国家的发展要以质量取胜,这里的质量就包括工程的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搞好了,提高了,国家才能走向繁荣昌盛,建筑工程质量提升了,才能使国家改善民生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升工程质量是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振兴的发展之路。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发展,需要依托一些大项工程的建设,人们的富裕安康,需要依托小型工程的建设。工程质量在强国富民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如果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将劳民伤财,对国家,对百姓都将造成巨大的创伤。工程质量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强盛,相关各方要能够把促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升质量上来,提升到增长效益上来,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效益的价值认识。通过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真正把工程质量搞上去,以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

(三)提升工程质量是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必须要能够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时刻抓好质量主题不放松,才能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数量规模的增加,更需要追求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通过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工程呈现出点多、面广、量大、线长、周期短的建设特点,这种建设特点,决定了必定会有很多难度工程的出现,这对的工程技术要求很高,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风险和隐患就会增加。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要素,迫切需要完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与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工程的质量。这样,才能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完善发展。

(四)提升工程质量是促进建筑行业完善发展的需要

工程质量的提升,需要依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与落实,通过完善的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效促进工程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工程建设行业而言,如果建筑质量不理想,行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目前,建筑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筑行业市场行为还不规范,尤其是在一些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建筑企业单位会通过压缩工期,虚假招投标、违法分包,偷工减料等方式实现经济利益。这就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也导致整个建筑行业中乱象丛生,严重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完善发展。因此,规范建筑行业市场秩序,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惩处力度,有效制止违法乱纪建设劣质工程的行为,是确保建筑行业健康完善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不履行工程建设程序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有些施工单位,在没有得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这种行为是对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严重违反,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施工图纸审查不严格,使用不合格的图纸的情况,会出现施工监管缺失的情况,会出现对质量风险不加规范的行为等等,这些违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监督管理不健全,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分,质量管理责任不明,工程施工工作违反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侦查技术不齐全等等问题,都会时常出现,这就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三)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也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质量管理技术不高,技术人员水平低下,对标准、规范内容理解不透彻,对技术内容掌握不完善,技术管理经验缺乏,就难以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高质量。

三、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建筑市场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规范建筑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样,就难以保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因此,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落实政府监督职能。

目前,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是《建筑法》,在新形势下,《建筑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建筑法》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的法律法规是很必要的。国家要加大关于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地方政府也需要根据地方建筑市场发展的特点与个性,完善相关法规。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建筑公司市场准入标准、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强制性监理、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工程保修等各环节的工程建设质量行为进行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为有效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

(二)加大执法力度,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规范

严格监督执法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严格执法也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在建筑市场中,一些企业忽视质量管理,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导致建筑行业各种质量问题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与政府监督执法不利有很大的关系。在建筑行业中,所有的质量事故案件都与相关单位、企业不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有关。因此,作为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是保障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规范,发现相关企业的不法建设行为,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其进行惩处,是保障建筑市场规范发展,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明确工程参建主体责任

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参建主体,落实这些参建主体的责任,是构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所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建设主体,勘察主体,设计主体、施工主体和监理主体,要严格落实这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实现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制。能够强化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管理的责任,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相关机构要督促工程参建各方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开展工作,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能够制定科学的工程质量指标,积极推行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相关单位能够针对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做好调研,分析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要严格监督环节,完善工程质量事故和质量问题调查处理机制,发现某一方的问题,坚决追究责任人的事故责任。政府需要对一些违法违规案件进行曝光,要充分调动舆论的力量,营造工程质量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发现哪一方责任主体出现问题,严格追究其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

(四)强化工程监理环节

加强工程监理机构建设,完善工程监理相关制度,积极创新工程监理方式方法,突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监理机构,要切实发挥作用,履行自己的监理责任。要能够创新工程监理的思路方式,能够实现差别化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通过飞行检查和随机抽查,常规性检查等多种方式,提升工程监管的力度。如果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就要及时公开监督执法情况,对质量事故,质量问题进行曝光,通过多方力量,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顿,提升工程质量。监理机构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质量监理,积极推进质量监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监理意识和能力,提升监管效果。以强化工程监理的方式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五)多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建筑法》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依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在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容从事建筑活动。对于政府的工程监督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这方面的技能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责。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也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技能,才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技术任务。法律对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严格的要求,相关人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多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是很重要的。

对于工程监理人员而言,监理单位要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通过引导他们再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对于建筑技术人员而言,建筑单位要坚持先培训后从业的原则,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建筑从业人员的素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在建筑行业中,质量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线,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有效推进。因此,相关机构单位和部门一定要重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要通过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方式,加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显著提升。这对于规范建筑行业的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长青.基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1)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如:组织结构设置不统一,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行为,本文在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对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中,各参于建设主体和各管理主体在相关法规约束下,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水利工程的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过去投资领域以政府投资为主、指令性投资计划为基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宏观调控引导的模式,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市场调节资本配置的机伟。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已得到全面实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逐渐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和以流域性公司负责的多项目开发管理格局。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项目多具有建设规模和投资巨大、工期长、涉及专业多、牵涉范围广、参建单位多等特点,在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下,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政府全面行政管理,到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管理政府督察结合,最后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政府监督的三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是:现行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是

1997年就已的,相对于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其内容显得尤为落后,甚至存在种种问题,这就使得国家法制法规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缺少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乃至可操作性的法律。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我国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级水利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也正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统一,最终仍然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难以实行统一领导。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关键之处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制度的执行,然而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却存在着执行困难的问题。例如,在水利部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正式更名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后,国家管理部门虽然相应地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却未能相应的增加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与其对应的费用,甚至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准则,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项目法人的建设管理行为,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可有效借鉴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以完善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实施严格行政许可制度。

调查显示,为完善市场管理,发达国家采取在管理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对专业组织和专业人才实施注册许可制度,并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的申报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甚至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检查检测、质量认证、安全检查制度,进而实现政府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例如,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求政府应对所有水利工程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并根据保证质量是否合格决定是否颁发“工程投入使用许可证”,并保证任何工程在得到政府相应部门的使用许可之前,均不得投入使用。

二、大力健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不难得知,只有以严格、完善、统一的法制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可以以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法律为依据,对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实施程序及细节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大力建全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法规体系,从而更有力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实施。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便是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外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我国水利工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水利工程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健全水利工程法规体系;理顺政府在工程中与施工方的管理关系;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四、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分析国外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专业人士和行业机构可以是经过国家认可并以专业人士为核心的非政府安全监督组织,他们的加入,无疑对加大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方面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从而使得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有进一步的保证。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深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进行对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金水,徐海升,毕元章,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彭立前,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3] 石庆尧,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指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4]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组织,著《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5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检测监管;虚假检测报告

引言

工程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民经济投资效益、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建设部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的要求,从相关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分离,已成为具有独立法人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2]。检测市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检测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检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存在部分未送检样品便出具虚假试验报告现象,部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材料送检,竣工验收时甚至伪造检测报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效保障工程质量,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检测报告行为[3],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9月1日,住建部印发了建市[2014]130号《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完善云南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制度,加强对检测过程和检测行为的监管,云南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依托《云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了《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配套研发了云南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提出了虚假检测报告防范与识别方法。系统实施完成后,有效规范了检测机构与检测人员的日常行为,杜绝了伪造、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现象。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体系研究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体系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本着严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四原则进行,在对各级建设工程质量主管部门充分调研与向企业、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各级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求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覆盖的对象范围,监管系统基本功能与运行环境要求,检测数据传输的通讯格式、通讯协议,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的试验参数范围与采集系统软件与硬件参数要求,检测参数编码的标准化要求,检测报告编号编码标准化要求及检测报告编制的规范化要求。

2标准体系系统设计与应用

2.1系统建设四原则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建立后,综合考虑系统建设要求、成本等方案,确定了系统建设四个原则。一是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原则,即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质量监管要求,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兼顾建设成本。二是合理性与先进性统一原则,即系统方案的设计严格遵循软件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在系统的合理性与技术的先进性之间取得均衡。努力追求整个系统功能的科学合理性,防止片面追求某一局部的高指标与先进性。在保证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三是标准化与开放性的统一原则,系统设计以建立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为依据,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并严格遵守相关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以确保系统之间的开放透明性和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与检测机构质保体系管理规范。在设计时,应在对未来业务的增长和扩容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进行余量设计,预留扩容和发展的空间。四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统一原则,整个系统采用具有高可靠性的总体设计,系统应用的软件与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并应按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可靠性保证制度体系。

2.2功能架构设计

通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并确定系统建设原则后,即可按照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检测机构的业务管理要求进行监管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信息化监管系统共由3部分组成,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2.2.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设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平台为工程建设质量主管部门提供行业管理、检测监管、工程项目质量评估等监管职能服务,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监管平台建立后可有效解决行业共同面临的4个问题。1)超资质出具试验报告。平台对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与检测机构管理软件实行实时同步,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统一由平台下发控制,无计量认证参数的检测机构与上岗资格的试验人员在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内自动被限制出具超参数、超上岗证的试验报告,有效控制了无证也能做试验、出报告的混乱局面。2)假试件、无试件出具试验报告。平台对施工现场见证取样样品进行二维码唯一性标识,同步将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人员、取样时间、地理位置坐标及唯一性标识与照片信息上传至工程质量监管平台并对送检、试验、试验报告各环节进行溯源,保证见证取样、试验环节相关性与试样的真实性[4]。3)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通过对力学试验机、桩基检测设备进行物联网改造,实现计算机全自动控制试验过程、自动数据采集,采集系统将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曲线、破型照片、视频监控影像自动记录并上传至监管平台,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自动对检测报告的修改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可有效杜绝试验检测机构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问题,自动对未经授权修改报告行为与信用库关联,形成检测机构、试验人员不良行为记录。4)错误使用标准。检测机构使用的标准由平台统一下发,解决了部分检测机构由于标准更新等原因引发的标准使用错误问题。2.2.2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功能设计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为检测机构提供检测合同、委托受理、样品管理、试验检测、报告管理、质量管理、数据自动采集等业务管理功能,功能架构如图4所示。检测业务管理严格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进行功能设计,同时满足检测机构业务处理与工程质量监管要求,标准体系内的监管规则应能同步贯穿到检测机构的日常业务处理过程,做到对检测机构的日常检测行为实时动态监管。2.2.3信息交互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为监管平台与试验室管理系统进行通信的桥梁,主要用于处理监管平台中的行业管理规则、企业与人员的资质信息下发与检测机构日常试验原始数据、试验报告及日常行为信息上传。考虑到保密性与互联网通讯标准的要求,信息交互的内容经DES加密后采用XML格式对数据包封装,通过HTTP协议与SOAP协议进行信息传输。

3虚假试验报告防范与识别方法

3.1试验报告编号的唯一性设计

1)监管平台对取得检测资质证书各检测机构按顺序进行唯一性编号;2)依据58JGJ/T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要求对试验参数按工程材料、工程实体、工程环境3个检测领域进行分类编码,保证检测参数编号的唯一性。报告编号按照检测机构编号(3位)+检测参数分类编号(4位)+年份(2位)+报告流水号(6位)组成,保证每份试验报告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特征。

3.2试验报告加密标签设计

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在试验完成后自动形成试验检测报告,打印试验报告时自动将当前试验报告的试验报告编号、检测机构名称、工程名称、委托单位、试验参数名称、试验结果、检测结论等关键信息通过特定的加密算法加密生成二维码标签附加在试验检测报告上作为试验报告的唯一标识,加密后试验报告样式与解密识别信息如图5所示,并开发专用的解密识别软件进行防伪识别。施工企业未通过试验检测管理系统无法形成带防伪功能的二维码,任何对试验报告信息的篡改通过解密软件均可及时发现识别,有效杜绝了虚假试验报告现象,保障了检测机构的权益。

4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体系范文6

【关键词】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质量 保障体系

基金项目:本课题属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I201302023),项目名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前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发展逐步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教育部的一项政策,是近年来推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能否有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各类项目实施的质量。

实施高校本科教学工程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21世纪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精英教育为主,从某种程度来看,高等教育是人们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了关键步伐,扩大招生规模,进入跨越式的发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规模的扩张,逐步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们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当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经费投入等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量的增长必然带来质的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增长达到某些量的指标的时候,系统必然进行相应的质的转变,而量的增长过快和过慢都将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和威胁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1],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和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在继“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后简称“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

从教育部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03―2006年):开展了“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建设“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改革、开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启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个时期项目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项目相对零散,尚未成体系。

第二阶段(2007―2010年):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这阶段是全面推进建设“质量工程”期,对前一阶段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化和拓展。项目的类别、数量以及涉及本科教学的内容比第一阶段更多、更广,所投入的专项资金前所未有,达到25亿。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组织开展质量标准、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这个阶段项目主要是在对前两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而设计的,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2]

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1.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

2003―2010年间,教育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先后立项建设部级精品课程3910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01个、第一类和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376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教学团队1013个、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高校120所,[3]项目总数近万项。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各省(市、区)教育部门、各高校也意识到以项目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经费,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了包括国家、省、校3个层面在内的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除此之外,目前实施的第三期“本科教学工程”还将建设教师和学生项目近58730个。面对如此庞大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高校不能陷入项目数量的“光环”,被数量所迷惑,而更应该关注项目建设的内涵所在。如何保证项目的实施,如何推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有效地发挥项目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重视,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制度、政策加以保障和规范。当这些措施、制度、政策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同共体”时,一套自我监督、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才由此产生。这一保障体系作为高校保障项目运行系统,不仅能够在项目的设置和目标的设定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上更加有效,在结果的评估上更为可信,而且保障体系自身的每个环节、每个要素、每个过程均讲究连续性、完整性、协调性、针对性。从而,保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高校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同时也使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更加关注,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在教育理论界基本上得到认同。但是,“本科教学工程”在取得成效、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在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总结起来,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了“叠加效应”、“抗生素效应”,比如承担项目数多的教师比没有承担项目建设的教师在申报其他项目上具有更多的优势。二是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出现了“官员化”和“马太效应”[4],所立项建设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某些“特殊”人物或小部分具有领导职务的教师身上,而大多数一线教师却难以获得项目。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重个人、轻集体”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到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其效益难以真正体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大大削弱。因此,通过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规律的研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强化项目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消除这些问题,实现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

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指标很多,比如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成就、国际化程度等。但是,其核心指标是人才培养。古今中外任何一所好的大学无不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作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与高校办学水平之间产生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是依托人才培养这个介质建立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为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保障机制,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服务人才的培养。可见,“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最终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

“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目标保障体系的建设

(1)目标的定位

从“质量工程”到“本科教学工程”是项目建设的一种延伸和推进,两者虽然在建设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以项目为纽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成“工程式”的项目建设系统,引起人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真正将其纳入高等教育的中心轨道,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可见,“本科教学工程”的核心内涵是人才的培养。

(2)项目的设计

在明确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目的的前提下,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项目的设计。从国家层面,要统筹规划,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在不同领域对各类人才的结构、类型、规模以及基本素质等方面提出不同需求,进行项目顶层设计,在项目的类型、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防止项目之间建设内容的重复;从学校层面,要把握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等,依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设计,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发展思路等,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品牌优势明显的项目类别。

2.过程监督体系的建设

(1)项目的分配与申报

从目前“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各省或高校申报项目数量均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指标,这些指标远低于申报者数量。因此,项目主管部门在组织、规划项目类型和数量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分配项目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各省教育发展情况或各高校的办学水平等因素,坚持公平原则,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高校在组织教师申报项目时,一方面,在鼓励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申报项目的同时,还要有效地整合学校内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办学资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申报,提高项目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思想,打破项目申报的平均主义思想,对真正有研究价值、对教学实践有推广意义的特色优势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防止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叠加效应”、“抗生素效应”。

(2)项目的评选与立项

项目的评选与立项以公正公平为最高准则。一是成立不同类项目的评审专家库(分校外、校内专家库)。聘请校外专家,根据评选条件,参照项目评价指标对申报项目的材料进行评审、打分。二是成立专门评审委员会。可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一线教师(随机从校内专家库抽取)组成,评审委员会参照项目评价指标,结合校外专家的评分,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审议,评选或推荐相关项目。防止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出现“官员化”和“马太效应”。

(3)项目的管理与指导

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是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必须不断强化,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等不良现象。

首先,明确项目建设任务。项目主管部门应要求获得立项的各级各类项目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填报项目建设《任务书》,着重对建设目标、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效果进行详细规划,并组织专家对《任务书》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方可下达建设经费,以此保证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同时,将《任务书》作为今后项目检查的重要依据。

其次,强化项目检查制度。建立项目“年度检查制”和“中期检查制”。每年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申报书》和《任务书》定期进行年度检查,了解进展情况(建设内容是否如期进行)、存在的困难、经费使用情况等。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期聘请项目立项时的评审专家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阶段性目标,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如何,成果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情况,师生受益的情况等。

最后,合理利用检查结果。对“优秀”、“良好”的项目,继续下拨各项目的建设经费,同时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申报高一级别立项;对检查结果为“合格”的,要求项目所在单位加强管理,给予更多指导,力争达到优秀;对检查结果为“合格”和“不合格”的,暂停下拨后续的项目建设经费,要求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责令限期整改。

3.结果评估体系的建设

(1)评估组织机构

针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评估,有人提出“后评估”的概念,建立“国家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三级后评估管理体系。其中,领导机构是国务院直接领导,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独立性较强的中央后评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项目后评估工作的政策和条例,审核监督专家后评估报告等;管理机构是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下设置项目后评估单位,主要负责贯彻政策、法规和条例,制订后评估实施办法、工作程序,组织协调等;执行机构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用人单位等建立的后评估机构,或单独组建的后评估中介组织机构,主要职责是接受执行政府委托的项目后评估工作任务,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撰写项目后评估报告等。[5]这一评估管理体系比较科学、相对合理。

(2)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说到底就是衡量标准的问题。是否建设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项目建设衡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对项目建设质量的评判。目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类别较多,建设内容各异,因此在评估标准的制订上会有所侧重。但是,“本科教学工程”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一项重要举措,其根本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制订评估指标时,应重点把握影响人才培养的要素,无论是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内容、过程,还是衡量项目实施的效果、影响都应仅仅围绕项目建设是否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看项目的科研成果,否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就会偏离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评估工作程序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评估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制订评估方案。项目主管部门依据不同类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等,制订项目评估具体方案、工作指南等。第二阶段,自我评估。项目组根据项目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估标准,对照项目建设情况,开展自我评估,并撰写项目建设总结报告。第三阶段,正式评估。评估执行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或评估中介组织)在项目组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审阅自评报告等相关佐证材料,进行现场审核、论证性评估,撰写项目评估报告、意见、建议等,评定评估结果。第四阶段,结果反馈。评估执行机构反馈评估结论及项目建设的意见、建议等。

注释:

[1][3]卢耀阳:《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2011〕6号。

[4]余承海:《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异化与超越》,《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