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范例6篇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范文1

【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交流情境 习得方法

一、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符号,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生影响。学术交流,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参加的,为了交流知识、经验和成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和研究活动。学术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和观点等得到沟通和交流。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国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为了便于交流,这些研究者通常选择同一种语言。当今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往往使用英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英语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二、需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情境

不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不同情境。最常见的是国际会议。按照流程,组织国际会议首先要发出会议通知,并附上会议日程。对于特邀嘉宾,一般还应发出邀请函。接到通知或邀请函的人士应给予回复。在会议正式开始以后,往往有致欢迎辞、介绍参会人和发言人、会议提问与作答、会议发言、致闭幕词等环节。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还常用语征集和撰写国际性活动的征文。作为征集者,应向征集对象详细清楚地说明论文的撰写和提交要求。作为征文的撰写者,应按照要求撰写。在收到征文后,征集者还应回复撰写者,说明文章是否可用及其他相关事宜。在各国研究者共同完成某个研究项目时,需要用英语撰写项目建议书、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结题报告等。

此外,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求职和求学,也需要提供英文版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并参加面试。在申请贷款、参加招标等工作中,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也是必要的语言工具。

可见,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它既在口语中使用,也在书面语中使用。

三、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

多年来,学者们对英语习得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和学生:1.以任务为基础,学会完成国际学术交流任务;2.以模拟活动为主线,学会套用交流中的常用表达方式;3.以表达技能为主导,即语言训练围绕表达技能展开;4.以互联网为支撑,拓展训练范围。

参照21世纪美国国家外语学习标准(“5C”外语学习标准),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关联(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团(Communities),不难看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更注重交流和社团。即要求学习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达到参与对话、提供和获得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水平。能读懂、听懂和翻译一定学术领域的书面语和口语。能与听众和读者用英语展开学术交流。

四、结语

对于国际学术交流英语,除了研究其使用情境和习得方法以外,还可研究在不同国际学术交流情境中,如何规范有效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语言.http:///link?url=iH5CV89cVP_ZCtPzn6eSnHT07F1VPBtgLF2D3anFVh5NImWo8kOTFdicOMYRUoFvN1nRew_SMGDE8mJU-VeGs_gWyxlKqljDE45CZeUgNYG.

[2]学士交流.http:///link?url=aL4rVM3JtO 1MiL60u1_cpW3XDSIIx9KLRqTTUWl6Ep5Y5xFGOfC4O_dvrXFujlkPbLV3X8-nj8DGk_BLBdZZTa.

[3]王慧莉.贾卫国.国际学术交流英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国际交流范文2

一,熟悉环境

来到酒店,我们受到了酒店经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还受到了校方的住宿安排,初步认识了我们的王主管,经过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的饭店分为餐饮部和住宿部,我有幸被分到了餐饮部的二楼宴会大厅,接着我们参观了饭店的各个地方,有后厨,餐厅,宴会厅,包房,传菜间,库房,前台,客房等等,对整个饭店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接受培训

经过半天对酒店的初步熟悉,我们受到了纪老师的酒店技能培训,首先学习的是酒店的知识理论和日常安排;接着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酒店用语和服务方面的常识;然后学习了一些口布折花,用于布置杯子碟子,例如:凌波仙子,双叶荷花,四尾鲤鱼,马蹄莲,祝寿蜡烛等等,让我们学的是眼花缭乱,瞠目接舌;随后我们又学习了桌布的铺法,例如:推拉式,撒网式;最后教我们餐盘,杯子,茶碗等物品的桌面摆法。

三,工作的开始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培训,下午我们穿着新拿来的工作服,开始进行真正的服务员生活,心情真是又兴奋又好奇,浑身充满了斗志与活力,我们接到了主管的通知,当晚就有一桌酒席,至少5桌,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一阵兴奋,开始行动起来准备迎接我们的第一波客人的到来,按照上午纪老师的传授,大家把应用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但是我们的动作明显比我们的主管要慢好多,而且实际当中有一些是和我们学的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运用起来很不适应。当夜晚降临,我们几个人分成两列站在门口等待客人的来到,每当有客人到来我们都会热情的送上一句"您好,欢迎光临!"可能是新到来的关系我们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当客人到齐,我们又接到主管的通知客人增加要弄8桌,我们的任务也就更重了起来,经过一同简单的分配,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上菜,一组传菜,我负责两个桌子上菜工作,也是第一次干这种工作兴致很高,我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态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接着便是给客人拿酒等一些小事,看到客人们吃的高兴,再看看我们,满头是汗却依然保持着笑容守候在那里,我们觉得满足,等送走了客人,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收拾起了桌子,看到满桌子垃圾,用过的酒杯餐具,心里感到一阵恶心,但看到大家都在干,也不顾这些,上手就干,当我第一次端起那装满盘子的大盆时,第一感觉就是"重",我一人根本抬不动,抬眼看看饭店的员工小明哥,个子虽小却抬起就走,让我心生敬意,等大家干完所有的工作已经累得是筋疲力尽,都坐在椅子上没人出声,剩下的只有了喘息之声。当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寝室,大家都不在欢笑,而是躺床先休息,那晚睡的很熟,感到一个字"累"。

第二天起来浑身的酸痛,大家也是一脸的疲倦,经过了早上上班的点名之后,我们到酒店去吃员工餐,大家又是一脸的无奈,大白菜炖豆腐,据说以后经常是这个菜,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吃惯大鱼大肉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无奈,也让我们感到员工们的不易,我们都只是勉强的吃了一些,因为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呢,昨晚收拾下来的餐具还没有洗,屋子也没收拾呢,因为我是宴会厅的服务员,当走回宴会厅看到满地的狼藉真是…。经过指点我拿起了拖布开始拖地,各种污渍带着难闻的气味在屋里弥漫,心里暗自叫苦,经过两次拖洗终于弄完了,当把桌椅都察洗完了心想终于完事了,楼下又传来了叫喊声餐具洗完了,让我们去用口布察干摆好,我这时终于体会到干活的不易啊,经过这两次考验,我们一行人也都失去了笑脸,一脸的疲倦,心中都有所想…。

后来的几天客人不算那么多我们算是得到了一定的休息,大家对自己手里的活也算了解了,干起来效率高了,笑容在脸上又次扶起,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接受了一次10桌聚会的考验,我们没有像上一次那么累,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就连主管也夸我们越来越能干了,我们大家也感到了一丝满足。

四,寝室生活

我们每天不仅要工作还得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每天都得辛苦,但离不开每天在一起的"战友",每天都会有活干,累得很是难受,正是有了室友的陪伴才不会那么的寂寞,一开始的我们相处的不算融洽,心理都有点担心大家不和谐,但渐渐地大家可以在一起吃喝玩乐,每天在下班之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属于我们的快乐,大家相处的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也是在社会实践之中得到的意外的收获,让我能在体验生活之余找到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这也是让我感到很满足的地方。

五,工作心得

一开始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去工作,满身的活力,但是当经受了第一次的考验之后感到是那么的累,感觉来到这很后悔,身体充满了疲倦,看到员工餐更感到来的不值,但是经过几天的锻炼让我感到了干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味到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工作的熟练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每天有许多的员工在一起辛勤劳动,大家在一起奋斗,突然觉得连阳光都是那么的灿烂,心里想到这些,看到结交的好友,觉得这次实践来的真是值得,工作也不再那么的乏味,每天充满了斗志。

整日呆在学校中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看到了社会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实习生活并非学校生活那么的单纯,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都是那么的真诚,而现在只能加倍努力地学习以前所学不到的,以后来适应工作,适应以后的生活,实习,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更加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为了在这个大舞台上更加地展现自我,抓紧每一分钟,给自己充充电,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这样不知所措。

国际交流范文3

中国职业经理人交流大会是各地职协和机构共同努力的成果,每年一届,往届大会都会注重学术上的权威性,今年的大会更加突出了行业内运作的方式,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今年大会的亮点,一是国际交流,我们邀请到国际职协的领导和知名专家赴会,增进国际交流;二是我们设立了职业经理人“奥斯卡”奖项,用于表彰优秀职业经理人;三是邀请到娱乐界、政经界的部分领军人物来共同参加大会,跨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2016中国职业经理人国际交流大会受到部级、部委级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我们希望通过大会的平台,能够让中国职业经理人得到成长和提升,通过大会提升各地职协的影响力,增进协会间的交流与合作。

冉晓军(宁夏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

伴随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民营企业也开始转型升级,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呈井喷式增长。纵观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茁壮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标志着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已经从民间探索发展到国家顶层设计的新阶段。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职业经理人协会。职业经理人协会是职业经理人的“娘家”,是职业经理人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路者、实践者,加速推进了我国经理人的职业化进程。一年一度的职业经理人盛典,从太原、广东、宁波、合肥、长沙到首都北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经历了曲折,在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看到了希望。

魏忠良(吉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

大会的举办是为了响应国家人才强国、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战略。中国职业经理人大会承载着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梦想,承载着提升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者的使命,往届大会均得到了政府有关领导、经济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的支持,被大会授予最高荣誉的职业经理人也来自各行业的央企、国企以及著名的民营企业。期待本届由北京职业经理人协会承办的大会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加跟紧国际国内人才战略的形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推动国际职业经理人交流;走进名校,与企业家、经济学家有一个深入的探讨。

王智军(广东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

粤职协曾经举办过2009年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年会暨全国优秀职业经理人颁奖盛典,本次大会选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职业经理人是国家精英、国之栋梁,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应先从人才强国做起。协会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测评认证工作,期望通过本次大会能够对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出一些期盼,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建立权威的职业经理人人才数据库,更好地支持职业经理人协会开展高级人才培训、交流、和认证工作。

曹云(宁波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

我们需要这样规模的大会来推动中国职业经理人事业的发展,对于本次大会,我们充满期待。大会在举办过程中也有很多艰辛,要做大量的筹备工作,需要全国各地职协群策群力,全力配合北京职协和经济日报社、《经济》杂志社将这次大会办好。希望今后每年都可以出一本《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白皮书》,用来展现全国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李爱华(太原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

中国职业经理人交流大会目前已经是第7届了,全国各地职业经理人协会一直在鼎力推进,都为发掘中国经营管理人才这种特殊的企业稀缺人才做出了贡献。职业经理人应该心系国家,心系企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奋斗。“树立标杆,进行表彰”,相信本次大会会为中国职业经理人中的佼佼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张耀峰(安徽省青年经理人联合会秘书长):

希望本届大会能够在往届的基础上更加“高大上”,之前全国性的职业经理人大会都是在各省召开,影响力相对较小,本次由北京职业经理人协会承办的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应该说让职业经理人大会达到新高度,我们希望这次大会能够开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力,能够推动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推进中国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展。

曲中兵(湖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执行会长):

与往届大会相比,本次大会规格更高。我们协会准备建立一些细化的、分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标准培训和评价体系,融合各行业、产业,制定细化的地方相关标准,对此,我们还需要多方支持,了解不同行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需要。我们期待能够在大会上和各地职协深入交流,共同分享职业经理人事业工作的经验和心得。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需同等对待。

国际交流范文4

刘延东在讲话中强调,民间教育国际交流要服务公共外交大局,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以人文交流为依托,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注重统筹谋划、内涵发展、能力建设和民间特色,不断开拓创新,把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刘延东指出,30年来,我国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中国教育连接世界教育的重要渠道,增进中外了解、互信和友谊的重要途径和展现当代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舞台,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硕果累累

章新胜在回顾交流协会成立的历史时说:“30年前,在万里、姬鹏飞、方毅等老一辈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周培源、季羡林、张维、黄辛白、李滔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教育部门领导的积极倡议下,1981年7月,由教育部、外交部联合上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从此,中国民间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专门的组织。”交流协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起开拓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民间渠道的历史使命。

章新胜将交流协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1~1990年,是协会初创、开辟渠道的10年。“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打开出国留学渠道,帮助高校建立与境外教育机构的联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个阶段从1991~2000年,是健全组织、加快发展的10年。“围绕当时的难点热点问题,发挥民间优势,积极组织实施了各级各类教育交流合作。”第三个阶段从2001~2010年,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10年。“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配合我国大经贸发展的方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间教育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协会在教育国际交流领域里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巩固和凸显。1991年交流协会注册为全国性社团组织后,2006年获得“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08年成为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2009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这为在国际舞台上阐释我国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为提升我国教育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章新胜说。

经过30年的发展,交流协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1个市建立了地方交流协会,拥有159个团体会员单位,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已经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0年来,交流协会搭建了一系列开展民间教育人文交流的国际性重要平台,从1995年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与教育论坛”,到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论坛暨国际教育展)”,再到2002年开始每年在国外举办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等,参展、参会人员达上百万。

今年10月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以“开放世界、教育创新”为主题,由“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和“2011中国国际教育展”两部分组成,其中“2011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青岛、西安、上海、武汉、成都、广州巡展,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所学校参展,观众将达6万人。

30年来,交流协会创建了教育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中外师生教育文化交流项目、中外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等一批高质量的双边、多边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品牌。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仅交流协会秘书处派出各类交流师生达3万余人;接待国外来华教育工作者近2万人;在境内外举办教育展20多场,参展达百万余人;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大全》(英文版)、《中华留学教育史录》、《春天的交响――新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60周年画册》等百余种高质量学术著作和教育期刊。

30年来,交流协会积极承担了政府委托或支持的重要交流项目。交流协会具体承办“美中友好志愿者”、“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项目”等人文交流项目。与西班牙方面共同举办了“中国―西班牙大学校长论坛”;在“中法文化年”、“俄罗斯年”期间,承担有关活动的组织工作;承办了“联合国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非政府组织圆桌会议”等。

30年来,交流协会注重各级各类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师生往来、学者互访、联合培养、国际研讨等多种交流方式,合作深度不断拓展。高等教育领域推动了从重点高校到地方院校的广泛交流,职业教育领域搭建了与美、德、英、澳等国的合作平台,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校际交流、文体竞赛、夏令营冬令营等丰富活动。为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开辟了对外交流渠道,通过开展暑期英语教师培训、牵手计划、西部地区大学生赴日短期留学等项目,使教育开放的成果惠及各地。

充分肯定

作为30年前与教育部联合上报国务院申请成立交流协会的单位代表,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张明深有感触地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走向海外的步伐加快,如何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加深与各国的了解与互信,争取一个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实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目标,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交流协会在加强与国际非官方教育组织的对话与合作,参与和影响非政府层面教育领域的决议和规则制订,开展教育领域公共外交方面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北京大学是交流协会成立的倡议单位,从周培源校长以来历任校长都兼任交流协会副会长。周其凤校长说:“交流协会成立后,在开辟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交流协会极大地便利了我国大学与外国民间机构、教育团体的来往,使大学得以在商定教育交流项目、接受奖学金名额以及派遣留学生等工作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我国高校迅速打开教育国际交流局面,为促进中外大学师生、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交流协会的协调下,上海率先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印杰深刻感受到了青少年交流为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城市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各种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交流活动拓宽了上海市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提高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上海与世界其他城市、地区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各种形式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日益成为国际教育的焦点。交流协会经过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和华东等地区的试点,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积极推动以自愿为前提,以自评为基础、重在质量过程、以质量基准性为保障而实施的行业自律性的认证这项工作,先后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美国新英格兰学校与学院协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荷兰佛兰德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署、日本大学基准协会等国际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或意向书,采取中外合作的办法,在上海等省市的中外合作办学上进行试点,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学校的质量保障,而且对于吸引来华留学生、使认证学校达到国际认可,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学分制、考试制度等方面与国际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对接。印杰说,这一对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尝试,已被列为上海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建议“更加重视跨境教育质量保障”。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3位院级领导和1位后备干部参加了交流协会承办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苏志刚书记认为参加这个项目取得了不少收获,不仅近距离了解了国外高职院校,学到了国外的好理念、好经验,而且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质性国际合作,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他建议:“继续实施并扩大这一项目的规模,将覆盖面从目前仅限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扩大到一般高等职业院校,从高等职业教育扩大到中等职业教育,从院校领导扩大到教师和学生,让更多的职业院校分享国际交流的成果。”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羌族英语教师王琼2010年7月~2011年7月通过“中美教师交换项目”作为一名交换教师赴美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在美获当地学区教育局颁发的“优秀教师奖”。在美1年的工作生活使她“对中美两国的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人文交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扎根西部地区、奉献西部教育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回国后不久,王琼又主动参加了交流协会组织的“牵手计划”,向从未走出国门的教师介绍国外教育和文化,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王琼希望“国家支持或设立更多的符合基层教师需要的国际交流项目,让更多的老师,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老师有机会走出国门”。

现任国家审计署境外审计司司长的章轲2005年入选交流协会承办的中美高层人文交流项目――“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项目”,赴美国进行了6周的交流学习。回国后不久,章轲就任现职,负责境外审计工作,维护国家在境外的国有资产安全。章轲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应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抓紧研究、设计、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旗帜性、标志性的教育领域公共外交品牌项目。”他建议参考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设立“以我为主”的中外高层次人才的部级交流品牌项目。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另一方面,从战略上储备一批对华友好,可能发展成为未来各国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企业界等领域领袖的人脉资源。

再立新功

国际交流范文5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国际交流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合作

一、前言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文化差异,要是贸易合作畅通、合理,达到合作双方满意双赢的结果,就需要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同时,由于商品凝聚着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才能使商品更具有国际性。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及文化交流的内涵

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问题,首先要对认识国外对文化的理解。国外关于文化的研究主要在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这个定义将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事实上,“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文化”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文化”在西方国家概念中既包括观念形态,又包括行为方式。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它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由于文化并非源于生物学,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因而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罗杰·基辛从广义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mode)、生活方式(settlement patterns)、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以民族精神和气质(ethos)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一种畸形的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当今社会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化发展,也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外国际贸易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其中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实现无障碍,就需要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具体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方式与思考

国际贸易中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但主要还是直接交流与谈判。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的沟通成效除了与谈判者的综合素质和信息解读的保真程度有关,更重的是与文化差异程度和文化交流畅通程度有关。其中,文化交流方式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谈判者个人可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且在谈判风格中体现出来。谈判者很可能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亚文化的环境,面对陌生人自然会保持高度的戒心。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并加深误解,增加交流的难度。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国界。沟通中的误解和曲解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断对方的利益和行为,则难以达到平息纷争、实现合作的目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虽然大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加之,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且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在礼仪方面,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四、结论

国际贸易活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当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合作时,由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礼仪等差别比较悬殊。如果违反礼仪规范,不仅会影响双方融洽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对方对自己在修养、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甚至影响国际贸易合作的成效。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并加强懂文化交流,掌握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德尚玉.浅谈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