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范例

国际技术

国际技术范文1

1.1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2015年3月,宁夏便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中阿国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借助该平台的B2B、B2C电商模式,宁夏境内的清真食品企业、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实现对外贸易,整个交易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大大降低。2015年4月,二连浩特也打造了中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了1000余家境内企业,配合020信息平台模式,实现了中蒙两国服饰、数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家电、建材、机械八大类产品的在线电商交易。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的信息技术发展分支,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计算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网络上共享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按需提供给终端设备,而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实现智能化、按需化的随时调用。因此,它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2015年1月,海尔公司推出了“U+智慧生态圈”传达借助云计算思维发力国际市场的信号。2015年2月,在第117届广交会上,志高公司推出了智能云空调产品,该产品拥有云升级、云定制、云诊断等5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在线省级、情景定制、智能适应、自动兼修、远程控制等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空调采购商的极大兴趣。

2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便是人才。然而,就现有的情况而言,国内各企业中,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3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3.1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2)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3.2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2)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4结论

国际技术范文2

关键词:技术外溢;技术发展;国际贸易

随着80年代的以信息革命为主要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经济的普遍,加速了世界资本流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不能再仅以劳动力增长和物资资本积累作为依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卢默(Paul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的观点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资本、基本劳动力、新思想(以专利量映射)和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程度映射)。可以说,知识与技术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际贸易已然成为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并且推动者技术进步的稳步发展。

一、技术得以发展和新思想的核心因素

一个合格的企业要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生存,就一定需要具备有竞争力的至少一种技术比较优势。技术优势一般存在三个类别:第一种是研发新产品的技术优势;第二种是增强核心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的技术优势;最后一种就是在管理和组织经验上的技术领先地位。获取先进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是招聘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R&D),二是直接购买,三是进行学习和模仿。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技术外溢。

(一)研究与开发

招聘研究人员和建设研究所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取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将GDP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投入科研之中,间接说明了提升技术的重要性。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科研技术的开发。就拿美国来说,1996年的项目花费达到GDP的二点六个百分点。于是美国独占世界高端技术的绝大多数,多达44项,其一共也就是50项。日本拥有唯一一项,剩下的即为欧盟所拥有。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的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在新技术上的投入巨大。据调查,从二次大战开始,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回报率渐渐上升。就发达国家而言,在美国,资本设备投资回报率仅仅是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平均回报率的一半。尖端企业往往把获取新技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在先年就有了贝尔实验室等著名科研场所。一般处在世界企业金字塔顶端的都会投入大量的研究花费,这使得了企业圈内部技术外溢有了较高的回报。

(二)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

我国已经有实力去接受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从这些吸收来的东西中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从而增加我国的支出与收入比,当然,与那些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我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从一位学者的理论中可知,一种技术的生命分为三个历程:新技术历程、成熟技术历程、标准化历程。比如美利坚,它们的市场上环与环之间的契合度十分之高,高收入,低成本,以及市场的供需关系稳定,新技术更新迭代快。如此,新技术的第一历程便是最具有原始价值的,新技术的产生不断才可以发展平稳。大多厂商生产相似的产品并且市场竞争逐步激烈,这时生产成本就成为了第一考虑方向。80年代,发达国家家用电器行业生产流程已经开始标准化,许许多多的新技术心得研究成果被我国纳入吸收。而我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成本廉价,我国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日用产业因此逐步进入发展正轨。到了九十年代,我国的这些产业已经初具成效,甚至能够被外国承认。用低廉的劳动力经过时间的积累等价换取了新的生产资料,于是国家与国家的技术层次便被拉近了。1998年,我国引进的技术进口机器共计6254项,交易量高达163.75亿美元。

(三)学习和模仿

在这个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技术含量和产品的知识份额愈来愈高。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研发经费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风险也越来越高。相比较下,模仿的成本变少了,成功的机会变大,对比度十分高。日本了解自己的种族劣势,但他们谦虚的品质教会了他们学习。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飞机、电话、无线电等世界近代重大科技发明中之一,而日本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虚心的引进,然后不断地研究,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对引进技术的快速掌控,并且初具规模后能够出口外国。

二、技术外溢的重要方式是国际贸易

除了可以通过主动地引入、重塑和学习、发明创新获得技术提升,技术外溢也是一种方式。外溢会发生在各种各样的技术,一个企业到另一企业,一个行业到另一行业,一个国家到另一国家都会发生技术外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相差甚远,导致国际技术外溢的影响更强,跨越国际线的交易是国际技术外溢的核心。普遍来说,经济流动、服务业扩展、生产资料的流通,还有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游动着,这些都能叫做国际贸易。下几个方面是国际技术外溢的几个重要部分:

(一)公开与海外学习效应

想要吸引更多的目光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尽管需要对一些内容保密,但是企业还是要让别人知道他的产品的不同之处、好坏、用法、说明书。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产品的质量。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法案中说明,收购商可信任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企业。通过这个规定的企业除了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还要提供装配和相应服务。因此很多情况下,技术培训是企业对于用户的普遍现象,还有一些企业会把维修人员分配到海外学习。

(二)传播效应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相对于封闭的国家,能够与世界各国保持开放的国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取经”,一名经济学家的“传染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这种现象。他的理论指出,如果把技术看作传染病毒传染的疾病:感染的人越多,传播的速度越迅速,因此它可以传播得非常远。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和技术创新的个人或群体接触和交流,来有效地复制。

(三)干中学效应

现代经济发展构架渐渐成为了分工加细,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一个产品。加工产业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组装生产料件和设备是加工型企业进出口国外的关键,探索、分析和收纳国外相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加工过程中,当第一技术历程被发达国家占有,我们也可以专注于中间产品,从而发展独有的经济模式。

(四)竞争效应

经济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逐渐的加深。在增加进口和获取更多外资的同时,一个国家也会面临更加巨大的竞争压迫力。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行国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强管理,这是因为外国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来提高购买吸引力。

三、我国技术提升的具体方法

研发新技术才是让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进步的核心道路。,我国在当代经济的挑战下要更加深入地拓宽关键技术和尖端设备,这才能使企业技术进步,而技术高附加值、高新产品的供给能力、改变出口结构也需要技术提升的帮助。收到国内总体发展的限制,我国的技术科研投入量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程度,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中都处于落后位置。有数据对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经费的二分之一是我国当年的研发总资金。由此可得,我国当前的优势技术不在于发明和创新,国际贸易才是我国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以下是相应的方案:

(一)恰当利用技术外溢,增强对外贸易

ElhananHelpman的关于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扩散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有关科学技术的花费,相当于发展中国家让生产力提高0.04%;相比较下,发展中国家的完备(全面)生产力会因为西欧和日本的科技研发经费增加而提高0.02%和0.01%。我国逐步开放的外贸自由型结构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的手段。只有把选择权交给企业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部,才能通过技术外溢促使技术提升。

(二)开发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和资金的投入是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主要内容。虽然资金积累和技术的开创和创新是长期的,但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培养。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是国际技术外溢程度的反映,较快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需要人力资本达到一定程度。因此,我国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增速取决于各类教育的发展,国际人才的交流,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戈雪梅,熊俊.国际贸易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J].现代营销旬刊,2017(9):180-182.

[2]胡若楠.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5):9-10.

[3]邵金菊,姜丽花.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研究[J].财政监督,2016(10):101-109.

[4]仝冰.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企业导报,2016(2):106-106.

国际技术范文3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

2.1内部技术利用

在内部技术利用方式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出口其在母国利用技术生产的产品和内部技术转让/许可实现。在出口方式下,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然后将产品或服务出口至国际市场。出口的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技术,包括资本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内部技术利用方式是一种非正式技术转移,也是企业运营的根本模式,因而这种利用方式最为普遍。如果一个特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一优势在本国市场上成功利用,那么它也可能试图在其它国家市场上加以利用。这时企业可以采取在内部进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这种企业内部的技术流动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外国企业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包含资金、技术、人员的综合流动。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技术转让/许可既包含以无形资产形态流动的技术,也包含已物化在资本品、机器、设备中的技术。这种方式下,子公司能够获得跨国公司广泛系统的技术支持,既包括静态知识,也包括动态知识;既包括企业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经验和技能资产。获得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和分支机构的技术能力,因而子公司比当地企业在吸收和适应技术方面的成本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面临比当地企业低的市场失败概率。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内部化技术转移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由于有效率的内部市场存在,新技术的转移和使用比较容易,从而阻止了深化学习过程和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2外部技术利用

外部技术利用是将技术在企业外部商业化,即将技术应用于企业自己产品以外的商业化过程。外部技术利用方式主要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合资企业、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是将技术转让/许可给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技术。技术许可可使企业将他们的技术资产利用于市场,从而避免更多整合和层级的合同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联盟形式。合资企业是指建立一个与原有发起者不同的独立运营企业,因而是企业外部技术利用的一种形式。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则是一种松散的企业合作形式,双方投入资金、技术进行合作生产和产品销售。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部技术商业化通常被视为缺乏内部利用技术的互补性资产的小公司进行的与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利用模式。因此,小公司技术外部商业化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对各行业技术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那些研发密集型小企业,如在美国大量出现的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生物、材料科学领域小企业,它们对这些行业技术创新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向外转移技术成为跨国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2UNCTAD数据,母子公司之间特许权和许可费收入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80%。20世纪90年代早期,各行业的大公司开始追逐技术外部商业化。创新型大企业,如IBM、德州仪器等开始积极管理技术外部商业化,追求财务目标。21世纪初,世界技术市场持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知识产权许可费收入从2005年的14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9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0%。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上,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对外技术转让/许可获取商业利益。1990年美国特许权与技术许可费收入为166.34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518.08亿美元,2011年达到1208.36亿美元。其中,非附属企业间特许费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11年的36%。外部技术利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驱动:①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促进了外部技术商业化活动。通过外部技术利用,企业试图获得更多的回报以弥补不断增长的研发开支。很多大企业在其核心领域以外存在着主要竞争力,强化了它们将高技术外部商业化的机会;②私人风险资本的存在使工业企业集中于内部利用技术的方式发生变化;③知识产权体制的强化导致企业采用更积极的技术投资组合管理策略,包括外部技术商业化;④技能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削弱了企业控制技术的能力,促使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收回成本。鉴于此,学者们建议制定开放性技术利用战略,在企业边界以外积极地商业化利用技术知识。

3、技术利用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为跨国企业选择技术利用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在内部技术利用与外部技术利用间进行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

(1)互补型资产分布情况。如果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的获得辅助资产的途径,内部技术利用具有更明显的吸引力。相反,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商业化辅助资产,将更倾向于卖掉或许可技术。

(2)交易成本。如果获得辅助资产的交易成本比卖掉或许可技术的交易成本低,企业会选择内部技术利用。影响企业外部技术交换的成本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完善程度等。

(3)创新价值链上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例如,创新者在产品市场上比在技术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创新者增加销售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受到限制,内部技术利用的回报率可能较低。相反,当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较少时,企业获得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4)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国公司很少在知识产权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建立生产和研发设施,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行业,如制药业等。因此,为避免技术泄露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国家建立销售和营销企业比较合适。在选择对外许可技术还是对内许可技术方式时,有学者认为如果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弱,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较强,且由于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更安全,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许可技术给当地企业使用。Maskus等提供了一个模型演示加强技术保护(更强的专利保护)对转让模式的影响。他们发现,严厉的专利保护能实质性地降低当地模仿带来的威胁,同时降低技术许可的相对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对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过程采用FDI,对高技术含量的技术采用技术许可。同时,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与其它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影响,如国内市场大小、要素供应结构,生产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等。在进行项目决策时,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例如,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对新技术索取高价或提供过时陈旧的技术,为一个对其构成竞争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甚至为保护市场,附加种种限制性条款,包括出口限制、禁止许可证转让,不允许对技术进行当地化改进等。各种制约条件提高了外部化技术转移的相对成本。对于变革迅速的技术,由于外部化转移方式不得不进行重复性技术谈判,因而既增加了成本,也阻碍了技术转移速度。对于技术能力较强且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东道国,利用许可证等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比较适宜。总的来说,模式选择的过程很复杂,依赖于各种因素,包括接受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规模、竞争和增长、模仿的威胁、技术的法律保护等,还依赖于待转让技术的特性以及通过不同渠道转让的相对成本。

4、技术利用风险

一个组织在利用新技术或包含新技术的产品获取收益时需要考虑可能的风险。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增加了获利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技术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必须管理两种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指技术在日常工作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没有将其可能的效果全部发挥出来;市场风险指预期的顾客们不购买或不使用产品,企业难以获得关于创新产品潜在需求的可靠信息。除此之外,如果一些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失败,不仅可能损害组织名誉,还可能因此丧失内部士气,即存在管理风险。企业一旦招致这样的管理风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样就给竞争者提供了在市场上扩大影响的机会。MillierandPalmer建议企业制定一种战略营销方法,即利用重要性较差的细分市场获得必要的专门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遵循一个“可接受风险”战略,从低风险市场慢慢转向高风险市场。随着战略的运用,组织将逐渐学习如何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从高风险市场获得更大收益。这种战略对一个资源有限的组织减少风险很有必要。

5、跨国公司技术利用模式选择

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要求技术拥有者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市场。实际上,很多最初进行研发投资并作出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并不能从其投资中获利,说明技术创新成功并不等于技术商业化成功。本文结合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方式,考虑企业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控制要求,提出一个技术利用选择模式。本文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市场,将国际市场分为已有市场和新市场。已有市场包括企业在外国市场中已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新市场包括还没有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从风险角度来说,已有市场风险要小于新市场风险,因为在新市场销售技术或技术产品时,客户对产品/技术的认知度低,缺乏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未经实际检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从互补性资产的可获得性和交易成本来说,已有市场上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更易获得,成本较低,而新市场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获得性差,交易成本也高。二是技术或技术产品,包括已有技术/技术产品和新技术/技术产品。前者包括企业向外国市场提供的已经在母国或其它国家使用过的技术/技术产品,后者包括向外国市场客户提供未经使用的技术或技术产品。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的风险要大于前者。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应用一项新技术,可在已有市场上出口利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自己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下开发的,因此适合自己利用技术。由于企业更理解技术的应用条件,且在有过销售经验的海外市场进行销售,因而可以降低市场风险选择在已有的海外市场销售,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容易获得或已经存在,有利于降低互补性资产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上应用一项自己掌握的成熟技术,可以在有过技术产品销售的海外市场进一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转让/许可。由于有了出口市场的试探,企业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深入,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的获得成本和市场风险都相对较小。但就直接投资本身来讲,由于资产在海外暴露多,面临其它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较大,需要采取其它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成熟技术,企业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许可证和合资方式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新市场的开拓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没有现成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交易成本较高,需要采取其它途径降低风险和成本。在许可证方式下,企业将技术许可给第三方使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费获得收益,而生产和市场风险更多地由当地企业承担。在合资方式下,企业在当地企业中选择一个合作伙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并降低成本。跨国企业在新市场利用新技术,将面临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本身也不具备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可以选择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方式,组成一个以项目为依托的松散组织。合作双方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风险收益同担。

6、结语

国际技术范文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量的增加,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制定许多措施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中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我国逐渐将特色果蔬作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竞争力,特色果蔬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及丰富的营养结构等优势更是顺应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文章通过阐述特色农产品与技术壁垒等的相关概念,进而分析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从不利与有利因素来研究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以此为我国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关键词

特色果蔬;出口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发达国家都凭借自身较高技术水平,以各种名义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限制。我国是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却处于一定弱势。2014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71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1%,比2013年的增速下降了1.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生产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却在不断提高,这直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顺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在果蔬国际贸易方面。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技术壁垒问题,对于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其他类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借鉴。

1相关概念解析

1.1特色农产品

关于特色农产品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迈克尔•波特从区域优势角度对特色农业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为基础,发展起来具有规模的高效农业[1]。我国的学者陈东景从市场效益的角度提出,特色农业是在一定区域内,人们依托农业资源所开发提炼出来的,具有高经济价值、高利润、在品质方面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2]。李金良从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特色农业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在特定区域内,有效利用当地地理、气候、市场及资源等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与市场竞争优势的,在该区域内能主导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3]。因特色农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营养价值、品质及文化内涵等,并且对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在非指定区域不可复制的地位。特色农产品主要具有以下4个特征:一是地域性,特色农产品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下生长,其生产会呈现地域性分布;二是品质优良性,特色农产品与传统粗放型、一味追求数量生产的传统农产品不同,它的品质较好、质量高,该特性也是特色农产品得以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三是规模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如果不具有规模化生产就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其经济效益也与产量密切相关;四是营销个性化,特色农产品一般实施品牌销售战略,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况,再有效融合当地历史文化特征,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这样才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国的特色果蔬大体可以分为新育成品种、各地方名优品种及天然野生品种。

1.2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全称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在卫生检疫、商品标签或包装、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复杂并且苛刻的规定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4]。更加具体的说明则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进入本国或地区的商品与服务等的管理措施[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违反《TBT协定》的规定,利用歧视或是不合理的手段,为他国或是地区的国际贸易造成阻碍或是变相限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6]。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有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技术法规等。其中具有强制性的是技术法规,它对产品的生产或加工工艺、生产方法、产品特性及使用范围等都做出了规定。不具有强制性的是技术标准,它是公认机构所批准的,可以用于产品生产或工艺加工的一系列规则。技术法规由于其强制性很容易成为一国或地区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工具。

2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我国果蔬的出口贸易在总体上还是呈增长趋势,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2.1缺少安全生产意识

在果蔬的生产方面还是存在很多滥用具有较高毒性、易残留农药,过量使用果蔬化学肥料、工业“三废”品等引发的果蔬中重金属与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过标准的现象。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及激素等,很容易造成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产品品质不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2.2果蔬产品质量不高

许多地区,特色果蔬的生产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一味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转向追求质量的提高,在产品上缺少具有一定优势的主导产品。生产的果蔬也是利用成本优势进行出口,只有小规模的包装、冷藏、保鲜及加工。果蔬生产的技术水平太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由此技术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特色果蔬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价值。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较少,国际竞争力与产品延伸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与发展。

2.3缺乏集约化生产

我国目前的果蔬生产主要采取农户独立生产的模式,而农户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分散独立生产模式既伴随着高生产成本,也会因为缺少监控而导致滥用农药的情况频繁发生。即使是特色果蔬国际贸易的国内企业,也呈现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及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弱势。因此,特色果蔬是否走集约化生产之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果蔬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3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发展的影响

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每年都会遭受大约90亿美元的损失。尤其是湖南、贵州等地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技术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占所有关税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从20%上升到80%左右。严格的技术壁垒在短期内对于我国特色果蔬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又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3.1市场准入条件提升,抑制出口数量

技术壁垒的增多,使得我国特色果蔬的外贸出口额受到了严重限制。日本是我国果蔬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2003年,日本出台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从2006年5月开始实施。该制度严格限定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的残留量,制度一出台就对我国的果蔬贸易造成很大的影响,出口风险的加大,使许多企业都减少了对日本的果蔬出口额。2006年7月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诸多产区对日本的出口额都出现了不同比例的回落,有些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收到了不利影响[7]。自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技术壁垒对我国果蔬贸易的阻碍也越来越突出。原来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几乎都被技术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及规模较小从而不能达到国外制定的相关标准的劣势所抹杀。国外制定的严格标准,我国许多果蔬出口企业都来不及做出反应,短期内肯定存在一部分产品由于不能达标而退出市场,直接导致出口数量的迅速减少。

3.2产品出口成本提升,削减国际竞争力

特色果蔬本来依据自身的地域或品质优势而有较高的价格,利润也较为可观。但是由于技术壁垒的出现,为了满足出口国较高的相关标准,果蔬出口企业必须通过改进生产或是加工技术,加强企业管理,进行产品认证等方式来解决。同时,出口之前还需要经过高科技的设备检测,这会直接导致出口的时间与成本增加[8]。而因为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及培训员工等增加的资金投入,又直接造成了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升,最终身处其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步步削弱的窘境。一些发达国家还对进口水果的法规管理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比如美国的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制定的植物保护与检疫手册中,对于水果的辐照处理就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另外,有些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相关的果蔬协会,对果蔬的进出口总量进行调控。以上这些技术性壁垒,既大幅提升了我国特色果蔬出口贸易成本,又直接削减了我国特色果蔬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3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生产经营方式有待优化

虽然在短期内国外技术壁垒会对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从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角度的长期来看,适度的技术壁垒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为了扩大自身出口量,有许多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企业会尽力提高生产加工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外的技术壁垒,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尽量减少技术落差,突出产品本身的比较优势[9]。国外技术壁垒的不断加厚,也给我国政府带来警示,果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安全技术法规的出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我国政府有待进一步推动果蔬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与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相关建设工作[10]。

4我国特色果蔬贸易未来发展的有关建议

4.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升特色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我国应对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主要途径[11]。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也应该遵循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特色果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该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量与使用种类,限制生长激素的使用,限制加工环节添加剂的使用,从而实现特色果蔬的绿色化生产。这样既可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总之,提升特色果蔬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品质、优化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4.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政府应针对特色果蔬的生产与加工,制定果蔬产品的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确保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打破农产品在区域准入标准方面的限制。借鉴国外标准并加快制定国家绿色果蔬的各项细化标准,有了标准先从源头抓起,在生产与加工果蔬产品之初就严格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要在省域内建立农产品的市场监控机制与服务机构,使农产品可以得到安全与快速地检测;同时,还要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严厉打击不合格农产品与造假农产品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4.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由于种植特色果蔬的农户相对分散,缺乏管理与技术支撑,产品很容易出现许多质量安全或品质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特色果蔬的国际竞争力,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可以对特色果蔬的生产与运输实施集约化的管理。一方面,对特色果蔬的生产加工过程、生产数量与质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统一管理并对同一种产品实行相同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与运输效率[12]。另一方面,加强果蔬生产基础化设施的建设,从硬件上严格把控果蔬从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能自如应对出口国的技术壁垒,并争取更高标准与要求。

作者:张晖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

参考文献

[1]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3,4(4):1~5

[2]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师,2000,(5):4l~42

[3]陈东景,王晓峰.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4]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8~10

[5],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9~191

[6]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7~80

[7]王朝辉,李玉玲.我国果蔬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29~32

[8]许一芳.福建省果蔬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6(5):59~62

[9]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10]李婷,李豫新.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1):53~62

国际技术范文5

(一)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扩大的影响研究

Kruselletal(2000)运用资本-技能互补机制从设备资本价格的大幅下降角度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指出:由于设备资本的大幅下降,导致实际设备使用率显著提高,劳动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从而使得高技能、高熟练度劳动者收入增长幅度远高于低技能、低熟练度劳动者,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展,二者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明显。Bartel,Lichtenberg(1987)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的技术革命,受到良好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从中获利更多,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自身工资收入水平,与低技能劳动者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二)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相互影响研究

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贸易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了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国际贸易来不断创新应用技术,以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收入,最终实现国家总体发展迈上一个更高台阶。因此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技术进步调整了国际贸易结构。技术革新与进步导致相对落后的产品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逐渐淘汰,转而通过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高附加值商品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调整,以顺应市场需求,推动本国经济结构合理性发展。因此在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技术进步也在调整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原因:国际贸易+技术进步

(一)国际贸易导致的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深入展开,导致高低技能劳动者在商品价格作用机制影响下,收入差距呈现了明显扩大化趋势。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同技能程度劳动者工资收入相对差距也在呈现明显扩大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相对工资进一步扩大。目前世界范围内从国际贸易角度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以价格影响机制为研究内容,即国际贸易中一国商品价格变动是劳动者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理论基础。商品价格作用机制主要是运用古典贸易理论中萨缪尔森-斯托尔怕定理(S-S定理)为理论基础,将商品价格波动与生产要素相结合,证明了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即在商品出口过程中,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将会导致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明显上升,从而提高了生产加工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工资收入,而另一种非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工资收入相应下降,从而拉大了所有者工资收入差距,造成目前相对工资差距扩大现象的发生。内生价格波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内生价格波动是指国内外市场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生产企业加大对高价格商品的生产力度,通过大量使用丰裕要素来提高商品经济附加值,以达到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目的。由于国际分工所导致生产更加趋于合理化,因此一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价格随着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发生波动,从而提高了实际贸易中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经济收入,降低了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导致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差距随着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外生价格波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外生价格波动主要是由汇率变动、贸易保护壁垒等因素所引起的商品价格波动。由于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来商品冲击而设置了较为严苛的保护性政策,以加快自身产业发展步伐,保护本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被侵蚀。此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而价格波动对相应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贸易保护壁垒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资差距。

(二)技术进步导致的相对工资收入差距扩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促使商品科技含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随着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加强,高低技能劳动者所享有的社会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相对工资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趋势。技术进步作用机理为:理论基础。首先,技术进步导致实际商品生产过程中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量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部分人群工资收入水平,促进了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流通,为贸易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其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活动,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量骤增,严重拉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经济收入差距,造成相对工资差距不断扩大。最后,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开展,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明显,贸易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纷纷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贸易商品技术附加值,增强科技含量,促进商品出口从而获取更多经济收益。技术的进步又导致了技能水平差距较大的劳动者工资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相对工资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外生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外生技术进步按照其发生机制分为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及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部门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作用在低技能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高技能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以及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无论技术进步应用在上述三个部门中哪一个部门,都会导致工资收入差距扩大。内生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内生技术进步主要是贸易企业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增加商品种类,以提高商品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从而将原有低价值商品进行替换,提高经济收益。而新商品种类的更新,则依赖于实际的研发人员,也就是高技能劳动者自身技能水平,也在此方面提高了相应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对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三、缩小相对工资差距的对策

(一)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国际贸易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总体工资收入差距,但是在缩小地区间,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收入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以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收益,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目标。一方面,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尽管拉大了贫富差距,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小康生活水平,使人民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困扰,意义十分重大。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贸易规模,可以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附加值以及绿色环保商品的出口,不仅提高了实际劳动者工资收入,也有效的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开展,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程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技术进步虽然拉大了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距,但是贸易企业可以通过进行日常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专业知识,同时又可以推动贸易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较为理想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于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尽最大可能创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设备,推动贸易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而促进企业展开常态化的技能培训工作,有效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缓解我国贫富分化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国际技术范文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逐渐关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与国际市场直接对口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它为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帮助,而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是无可趁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就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入手,并针对整合中的不足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作者:朱莎莎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

国际技术范文7

关键词:联盟链;Hyperledger;Fabric;Peer节点;Orderer节点;贸易融资;福费廷

一、引言

区块链实现了在不信任节点之间的交易,并且不能篡改,不可抵赖,但比特币、以太坊等公有链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较难落地,社会是复杂的,机构与机构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各种社会主体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的诉求,存在即合作又竞争的有限度信任关系,这才是主流,设想一下,区块链上的主体彼此之间并非完全不信任,而是有限度的信任关系,可建立联盟链有限度信任关系模型,辅之以具体的业务流程,通过引入分布式共识,提高效率。HyperledgerFabric(简称Fabric)平台是联盟链的典型代表,其引入了安全认证、权限控制、背书和验证的简化共识机制,大幅提高了性能和处理效率。在银行国际业务领域,涉及不同银行、不同类型企业,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不充分信任关系,在以业务连接为纽带的各主体之间,如何发挥区块链的优势,加强信任,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本文将从贸易融资领域入手结合Fabric技术做出探讨。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贸易融资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的融资。贸易融资的核心在于贸易和融资,贸易就是买卖东西,肯定有基于买卖的标的物,即商品,买卖双方一个需要这个商品,一个需要获得收益,商品的交付不可能瞬间完成,要靠一段时间的物流才能实现,在物流过程中,可能处于仓储、在途运输、通关等各种不同阶段,生产和运输商品是有成本的,依附在商品上的资金占用促成了企业融资的需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风险较大,运输周期更长,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有更有迫切的融资需要。福费廷是银行根据客户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开证行、保兑行或其他指定银行对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做出付款承诺后,对应收款进行无追索权的融资。从图中可以看出,福费廷的10个步骤是串行的,一般完成了上一步才能执行下一步,环环相扣,确保业务严谨、有序、降低风险。

三、超级账本HyperledgerFabric简介

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Linux基金会2015年发起的区块链开源项目,Fabric作为企业间的区块链平台,针对企业间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为提高安全性,引入了证书和权限控制等机制,目前Fabric在业界使用较多。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各个组件的功能主要为:

(一)客户端

客户端应用使用SDK先构造交易提案(Proposal)提交给Endorser进行背书,客户端收集到足够(背书策略决定)的背书支持后可以利用背书构造一个合法的交易请求,发给Orderer进行排序处理。

(二)Endorser(背书)节点

完成对交易提案的背书处理。收到来自客户端的交易提案后,首先进行合法性和ACL权限检查,检查通过则模拟运行交易。

(三)Committer(提交)节点

负责维护区块链和账本结构。该节点会定期地从Orderer获取排序后的批量交易区块结构,对这些交易进行落盘前的最终检查,检查通过后执行合法的交易,将结果写入账本,同时构造新的区块。

(四)Orderer(排序)节点

仅负责排序。为网络中所有合法交易进行全局排序,并将一批排序后的交易组合生成区块结构。Orderer一般不需要跟账本和交易内容直接打交道。

(五)CA(CertificateAuthority)

负责网络中所有证书的管理(分发、撤销等),实现标准的PKI架构。CA在签发证书后,自身不参与到网络中的交易过程。

四、福费廷业务在Fabric的实现策略

图1为最典型的福费廷业务,实际上是出口商跟进口商签订了商务合同,出口商无法马上拿到货款,需要通过提供单据给银行证明贸易的真实性,从而能尽快获得资金融通,银行据此获得利息收入和汇差收入。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名为ForfaitingNet的Fabric网络,这个场景中有4个参与者,出口商FtSeller、进口商FtBuyer、融资商(买断银行)FtpreBank、保付人(保兑银行)FtissBank,各参与者在此Fabric网络中,各有不同的身份和职能。其中FtSeller供货并申请福费廷融资,FtBuyer与FtissBank办理保付手续并到期付款,FtpreBank受理相关单据并发放融资款,FtissBank递送保付文件并到期还款给FtpreBank。如按照传统的流程使用区块链,无法发挥出其优势,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参与者大多是单线联系,FtpreBank不与FtBuyer联系,FtissBank不与FtBuyer联系。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各参与方实际上是不知道业务流程到了哪一步的,如出口商不知道将单据提交到买断行后,后续开证行是否同意开信用证,何时开出信用证,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各环节信息散落在各参与者手中。假设FtSeller与FtBuyer签订了10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预计6个月之内能收到货,即2020年12月31日前能收到货,FtSeller为国内出口商,FtBuyer为国外进口商,FtpreBank融资价格加上单据处理费为合同款的3%。

五、福费廷在Fabric中的优化策略

如果只是按业务流程图,区分链上链下的状态,亦步亦趋的在区块链实现,跟目前未用区块链的系统区别不大,在福费廷业务中,其流程可以可以概括为:1)通过合同和单据、实地调查等方式审核贸易的真实性,成果是在链上由买断行发起递送单据的交易。2)保付行进行保付,成果是在链上发起保付的交易。3)买断行在链上发起发放融资款的交易、出口商和保付行还款。在区块链中,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信息,各方都可以获得并验证,而非单线联系。由此可以简化原业务流程图的步骤。

六、总结

国际技术范文8

关键词:“一带一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1“一带一路”背景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

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决策。这一倡议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东中西互济、海陆统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与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进行,需要本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群策群力。同时,拥有一批专业型知华友华的国际交流路桥建设人才也至关重要。人才交流是国家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民心互通的重要途径。我国现有较健全的国际人才交流运行体制,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等沟通。教育部于2015年3月16日了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信息,数据显示:在2014年,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64394人[2],其中职业教育交流人才不在少数。因此,如何培养路桥建设国际交流人才,使其掌握专业技能,为我国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交流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方面决定于其群体特殊性。另一方面,注重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特点也使其与其他人才培养有所差异。如何在国际交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探索出满足其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目前,针对职业院校,尤其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鲜有涉及。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职业院校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2“一带一路”倡议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国际交流人才的创新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政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贸易等诸多方面。其发展阶段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如果不连不通、连而不通、通而不畅就将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障碍。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累计约为8万亿美元,其中68%为新建项目,32%为更新维护项目[3]。为保证这些项目的建设顺利完成,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公路、桥梁等产业的工程建设技术技能人才[4]。工程建设各行业技术人才中,尤以道路桥梁技术人才需求为多。这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路桥专业”)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路桥建设人才,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关键,而单纯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在国际复杂的形式下,已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这就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创新要求:一是应对国际工程项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跨文化技术交流能力和全局性的国际化视野;三是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四是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我国及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合型、专业型知华友华的国际交流人才。

3“一带一路”背景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3.1制定优质的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方案

优质的国际交流生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保障。

3.1.1路桥专业的国际交流生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

(1)坚持知华、友华、懂华、爱华的教育宗旨,摈弃只学技术,不懂对华礼仪的教学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国际交流生的品德培养,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发展。(2)坚持多元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以国际交流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更加关注国际交流生发展多路径成才需求,推进国际交流生既掌握本专业技能,也能与国内相关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交流生,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要深度融入交通行业产业链,突出交通特色,与国内知名施工企业深度合作,让国际交流生掌握国内的一线施工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3.1.2确定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良好素质道德和创业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土建施工和现场管理能力,有良好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一带一路”交通基础建设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国际交流人才。

3.1.3构建路桥专业优质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路桥专业国际交流生的培养,既要有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又要兼顾国际化的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要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多种模块,并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以开阔留学生的视野。3.1.4路桥专业国际交流生技术能力培养路桥专业国际交流生培养,同样需达到以下技术能力要求:道路、桥梁工程土建施工、勘察测量、试验检测、路桥工程施工组织、质量控制、计量支付等。对应的工作岗位、课程设置和能力要求见表1。

3.2打造路桥专业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路桥建设人才,拥有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和根本。要通过引进高水平大学、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自己现有教师队伍,送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交流,掌握地方文化和技术技能;增加在一带一路沿线施工企业工作的兼职教师,用他们经验和技术,为学生上好课。同时引进国外优秀师资,邀请国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开设讲座。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素养和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国际化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开发国际化的教材,让路桥专业国际交流生享有国际化的教学资源

走出去、联合“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联合设计教学活动,如跨文化的交流讲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院校开设在线课程,通过贵州在建的大数据和云技术构建具有“互联网+”特色的课程框架,优化课程结构,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享有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4联合国际化施工企业,为国际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校企一体、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