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例6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教学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91-02

目前,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本文试分析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必要性,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提出相关的应用措施。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实践性,涉及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多项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物流管理软件往往与多项物流信息技术相结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质上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传递等。这些数据最终都需要通过各类物流管理软件进入数据库再进行分析处理应用。所以物流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不是独立的,其应用主要是结合各类物流管理软件来实现。如仓储管理系统(WMS)中涉及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运输管理系统涉及GPS与GIS;商业企业进销存系统或pos系统中涉及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

(二)同类物流管理软件具有相似性。尽管市面上物流管理软件品牌繁多,但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使用的物流软件的功能也相类似,同时物流管理软件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所以只要掌握了一种物流管理软件,同类的其他品牌的软件也能很快地熟悉。这就意味着通过在学校学习不同的物流管理软件,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迅速掌握各类企业物流软件的操作。

(三)软件操作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教学的观察,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枯燥,不易接受,所以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学生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比如出入库的操作、拣货、系统业务单据的制作和处理等,显示出较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接受程度和完成情况都不错。物流管理软件可以让学生上机进行软件操作,同时配合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学生更易掌握。

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

(一)软件多、杂,在教学应用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市面上的物流管理软件品种多,品牌多。从使用对象上看,有用于物流企业的、用于商业企业的、用于院校教学的;从业务流程上看,有运输软件、仓储软件、配送软件、单证系统等。从研发主体上看,有软件公司研发的,有企业自主研发的,也有软件公司和软件使用企业共同开发的。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设置尚未统一和规范化,各院校该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院校使用的物流管理软件即使可能有相同的部分,但大多不会完全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需在有限的课时数里进行软件内容挑选。物流管理软件用于教学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遇到课时数的问题。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来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安排48节理论课和30节实训课,一共78个课时,教学内容除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各类物流信息技术(如GPS、GIS、RF、POS技术等)等,现使用的物流管理软件2个。要在这78节课时里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尤其是针对物流管理软件功能模块较多情况,就更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合理的选取。

(三)应用效果差异大。物流管理软件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在学校学习相关软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软件应用操作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岗位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多数学校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都会使用物流管理软件,但是应用效果不一。主要原因在于软件内容较多,要更好的融合应用于课程教学,取得好的应用效果,通常要进行合理的工作任务(项目)及角色的设计,根据物流业务来对应使用相关的物流信息技术。否则就难以模拟出企业的工作流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能模拟工作情境的实训素材较少。要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接轨,使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能更快的熟悉业务,就需要模拟出尽量真实的企业环境,按企业的要求和业务流程来教学,这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训数据和素材,以达到贴切企业岗位需求的目的。但物流管理软件主要用于企业,通常购买的物流管理软件一般是没有具体数据的,企业数据为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购买后自行创建数据帐套。少部分软件可能自带初始数据,但是其数据为软件开发公司提供,主要用于测试和操作演示,与实际企业的数据差别较大。所以物流管理软件中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素材较少,需要自己采集。

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岗位要求进行软件的选择。要在众多的物流管理软件中选择适合用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软件,必须要结合岗位要求和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岗位非常多,通过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物流相关行业就业的岗位对软件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单据的填写制作、数据的统计分析、出入库的操作、配套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财务的结算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及其使用等。结合这两个方面,选择软件时主要侧重在单据操作、仓储管理、财务结算等。结合上述情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现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使用的软件有中诺思(物流技能大赛软件)、速达5000、仓储管理系统(WMS),分别是用于教学仿真、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软件。

(二)分析软件功能,与课程内容结合进行软件功能模块的选择。购买的物流管理软件功能模块较多,覆盖业务面广,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除学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外还需要学习其他内容,所以在78课时的时间内学习完所有的模块内容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在软件中挑选重点的内容进行学习操作和实训,如商业企业进销存软件中涉及的POS(销售时点系统)模块、采购模块、存储模块等,仓储管理系统中使用条码技术、RF技术、自动分拣技术的出入库模块,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三)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实行“教学、实践、指导”一站式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完成知识讲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技能指导四个环节。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据采集技术项目为例(见图1)。

图1

如图1所示,该项目实际教学中是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这个软件,通过采购入库―采购单物料清单录入―产生条码来完成条码技术中的任务2,通过采购入库―手持终端PDA来完成射频技术中的任务2。

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来进行数据采集技术的教学,将教师直观的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灵活加以应用。

(四)合理设置实训内容。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科学合理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将能得到其他实训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单个项目或模块来进行学习,而在实训过程中不单只是熟悉各项目或模块的业务操作,更应该对所学的多个项目或模块进行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设计,真实模拟企业的物流业务运作过程,以完整业务流程的案例来逐渐引导学生熟悉软件操作,并达到提高学生物流软件实操技能的目的。如可将采购到货―入库处理―上架―移库―出库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任务,由学生分组配合进行软件模块功能之间的业务流程切换操作,信息技术的配合使用,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多个业务环节。

(五)通过校企合作等多途径获取素材来创造工作情境。学校购买物流管理软件后,软件一般没有具体的数据,需要自行搜集。物流管理软件主要用于企业,其数据为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贴近真实的工作任务,可通过校企合作、走访调研、学生反馈等,搜集企业的素材制作出用于教学的实训数据,为学生模拟岗位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为了保证符合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和教学的课程标准,对于软件的选取、功能模块的筛选、教学方法的应用、软件实训素材的制作都需要认真考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翦象慧,邓子云,米志强.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王丽群.仓储管理软件与设备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3.11

[3]冉雪峰.仿真――物流教学的新方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2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 构建信息化环境实施教学活动, 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资源, 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建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以及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 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 形成学习资源. 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 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建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 并且形成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意识.

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简单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设备当成了电子黑板,将教学课件当成了电子板书,课堂教学中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快速地浏览着屏幕上的板书,可谓是用“机灌”代替“人灌”,一堂课下来,速度是提高了(因为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但学生却缺少思考和知识建构的机会,只是被所谓的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单靠看和听,学习知识的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整合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材、学生、信息技术与自身的关系,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略课前备课,上课只是打开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这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电脑操作,上课过程要受电脑牵制,其实质与传统的教学没什么区别,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这显然是整合中的一大误区.

2.教师掌握的技术知识不足

整合中,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对学科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首先得学会做课件,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但是实际教学中课件制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从备课到设计教学过程到精心制作出较理想的教学课件,需要花掉教师将近一周的时间.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再加上班级管理等其他工作,及个人、家庭因素,时间精力不允许,因此每堂课都使用课件或经常使用课件上课都很有难度.再者,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不到位,很大一部分教师有心无力,连公开课也只能请别人帮忙制作课件,如此一来课件的制作者和教学者思想难免脱节,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3.学生的知识有限

很多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特别对于来自农村及信息设备差的学生这个问题更加明显.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影响整合的因素除了环境、教师等因素外,最终要取决于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4.盲目追求课件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3

关键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全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和潮流已经变成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面对这样的教育变革,需要我们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发挥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的功能。

1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的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最重要的议题。我国也开展了一些与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有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偏向信息技术

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制作的课件将大量事先整理好的信息“灌输”给学生,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是把信息技术夸大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学习课件制作与应用,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脱节。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2 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听、记教师口授、板书的信息进行学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仍是以教为主,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教师还是在台上唱独角戏,很少考虑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将书本变成了课件,将黑板变成了屏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变成了现代的信息手段。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而没有进行主动学习。

1.3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高校中一部分年长的教师因为欠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放弃使用这种工具,仍旧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教学过于单调。而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认为所用的信息技术越高就越能做到课程整合,教学效果也越好,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这些状况导致了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教育技术水平偏低的教师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环境,为了整合而整合,使得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1.4 课程资源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优质学习与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的良好结合是分不开的。二者的良好结合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技术、观念、资金等原因,一些高校的校园信息资源并不丰富,且更新较慢,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这使得师生与很多优质的信息资源无缘相见,并且师生也难以共享一些课程资源,就难以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

2 关于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的思考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并非只是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获取信息与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最优化的教与学。针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二者的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

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如数字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可解决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的问题,还能为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物质条件。在进行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时,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硬件设备越齐全,其整合效果就越好,而是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实现最优的效果,要优先进行与教学密切相关设备的建设。

2.2 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而硬件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各种相应的应用软件平台的参与。与高校各种业务相关的软件平台,包括资源平台、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通讯平台。如在搭建资源平台时,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创建和分享各类课件、图片、视频等文件,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共享和创新。而软件平台的运行需要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撑,如管理信息资源可支持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可支持教学平台等,因而在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的同时,需要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

2.3 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

由于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对其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效果。因此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必须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教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高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正确认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不再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等。

2.4 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而且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也是不同的,它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也不一样,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同一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环节来建构能实现其良好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能较好实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如在进行科学性知识的教学时,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5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转变其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追求的是有意义学习,这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学习者必须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体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其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件,对其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文本资料、图像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

3 结束语

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的进程中需要对其现状有所了解,并通过加强对高校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搭建,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只有提高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侯伟冬,王霏.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象之我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2]杨诚德.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设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叶依如,叶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04).

[4]温志华.成人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0(01).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4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县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对于这个基本概念,许多教师还模糊不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下面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更新教师观念

现在学校的整合课虽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2.提高师生素质

首先,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其次,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4.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4.1 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 突破教学难点。

4.2 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

4.3 课件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课件的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

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先导,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以往我们一提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往往就会想到为某学科的某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来辅助该学科教师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项工作一般来说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是具体实施者。我不否认这样做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课件仅仅在课堂上起到了一个演员的作用,表演结束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这个课件来转,并不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真谛。同时,制作这样的课件费时费力,一般只会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才会使用,而平时的课堂教学还会沿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

所以,基于以上现象,我就在思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改变在形式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真正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了学生自创课件的实验。

该实验是在六年级学生中进行的,实验的内容是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储备了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为该实验的进行准备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条件。

(1)在实验初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熟悉幻灯片制作技巧,基本上对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你可不可以将你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片断、数学试题、英语对话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有了目标,而内容又不拘一格,兴趣自然就很高涨,于是制作的幻灯片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同时,基本上他们所选素材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3)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步的训练应该说有难度,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提问题的技巧,也就是说要提有价值的、可供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认真学习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设计问题。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上体现出来,而且要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去,才能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5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当前,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够,在制作CAI时费时费力,有时候因为怕麻烦就不使用信息技术了,在学校硬性要求用信息技术时就带上信息技术老师当助手。

1.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被简单化 : 首先,部分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结果影响了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因此,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做对电脑的使用,用PowerPoint来呈现教学的内容,罗列信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拖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1.4 偏重多媒体,忽视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其实,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亲自创作,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能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 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不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全部搬上屏幕,并没有按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依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并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甚至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6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可能教室里的多媒体演示器就是仅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而这个演示器的清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效果。往往做不到教师人手一机(电脑),每间教室一个多媒体平台,想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只是句空话。

2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策略

2.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做好自身准备。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如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从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2 观摩借鉴整合的典范: 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就能够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2.3 创设有利于整合的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4 明确整合中师生的角色: 数学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6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课程。它通过训练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别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创设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选修模块在信息技术的各个方向都做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增加了很多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线制作、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服务配置、多媒体音视频加工、机器人调试等实验性课程,这些课程不再满足于孤立的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以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作为终端的考核。

但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听课、上机、做练习,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江苏省的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针对某个软件进行反复的讯练,这种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方面非常有效,但由于缺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环境,大部分学生除了善于应付一些测试试题外,并不能有效地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技术课程因此也失去了其应有的特点。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善外,主要是由于教学环境的缺失而造成的。

现有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网络计算机教室,这样的环境适合课程中软件操作方面的教学。适合训练学生学习使用软件加工处理文档、网页、电子文档、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而更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验性课程,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线制作、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互联网接入、网络服务配置、多媒体音视频采集加工、机器人组装调试等,由于缺失必要的教学环境,不得不更多地来讲操作,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通过网页、图片、音视频等了解相关的知识,无法真正的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因而,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贴近现实的实验环境,将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乃至整个技术课程发展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与建设是课程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增加了很多实验性的课程,这是新课程的亮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与实验是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重大变化,我们如果仍然坚守网络计算机教室进行纸上谈兵,那肯定是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模块教学中可以做的部分实验(见表1)都需要硬件和环境的支持。

信息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采集处理、网络硬件建设、信息共享、基本安装使用与调试等。让学生从基本的应用上来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搭建过程,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方向。与教材密切配合,在理论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三、建立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可行性

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对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工组站,对照现行教材的要求配置相关的信息化设备,最大限度达到创设环境促进学生在体验尝试中得到发展。以每班48人为例,每6人为一组,设置8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置3台计算机,第一台为多媒体工作站预装indows XP系统,辅以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数字化媒体设备,主要用于承担多媒体选修模块的学习,此外在网络选修模块中,这台计算机还可以作为网络访问终端;第二台计算机预装indows 2003 Server系统,作为开放式可配置服务器,辅以安全网关、无线设备、交换机的网络设备,主要承担网络技术选修模块的学习,考虑到需要多次反复配置,建议采用虚拟机技术;第三台计算机为可拆卸计算机,供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建议采用学校现有的配置相对落后的旧机器。此外,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以模块的形式可以不断添加相应的设备,保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信息技术实验室的组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中需要做的技术实验,信息技术实验室可以由布线设备(夹线钳、测线仪、打线器)、多媒体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录音笔、打印机)、虚拟服务器设备(虚拟Web,FTP,VOD,文件共享和网络服务器软件应用)、网络设备(路由器、无线设备、防火墙)和一些耗材(网线、水晶头、模块、配线架),组合在一起,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从信息的组建、应用、采集、加工、等一系列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学习为例,配备好的实验室可以做以下实验,见表2: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装备的研究,做实验教学的试验与探索,真正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