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报酬率范例6篇

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范文1

关键词:内含报酬率;企业投资决策;不足及修正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投资的目的不只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更多的是想扩大规模和提高投资效益,如何更好地发挥内含报酬率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使企业更好的分析和评价项目投资指标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内含报酬率及其决策原理

(一)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IRR),是对投资方案未来的每年现金净流量进行贴现,使所得的现值恰好与原始投资额现值相等,从而使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n:投资开始至终止时的年数;NCF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根据项目投产后每年现金净流量的不同,内含报酬率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

1、当每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它是一种年金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就可以计算出现金净流量现值,然后令净现值为零,即:

每年现金净流量×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现值=0

当计算出净现值为零时的年金现值系数后,再通过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就可找出相应的贴现率i,该贴现率就是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2、当每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时我们应采用逐次测试法。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已知的有关资料,先估计一个折现率,用它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项目本身的报酬率超过折现率,应提高折现率再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项目本身的报酬率低于折现率,应降低折现率后再测试。多次测试后,寻找到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折现率,即为希望求得的内含报酬率。

(二)决策原理

企业通过内含报酬率来决定项目可行与否时应由其与资本成本的对比来决定。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则该项目的投资净收益为正,则可考虑接受该项目;如果反之,则应考虑拒绝该项目;如果内含报酬率等于资本成本,那么该投资项目的净收益为零,说明该项目的收益只能够补偿资本成本,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则该项目视为不可行。而且,内含报酬率越高于资本成本,那么该方案越优。因此,当面对两种以上投资方案时,应取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

我们通常把企业的投资方案分为独立方案、互斥方案和混合方案,在方案决策中,互斥方案的决策常用净现值法进行,而独立方案的决策则常用内含报酬率法。下面我们就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来详述一下应用内含报酬率法对企业项目投资独立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

二、内含报酬率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实例分析

(一)具体实例

某公司一个投资项目有A、B、C三个独立投资方案,其寿命期均为4年,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见下表,资本成本为10%。如果该公司没有资金的限制条件,那么该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最优。(单位:万元)

解::设方案A内含报酬率为IRRA,方案B内含报酬率为IRRB,方案C内含报酬率为IRRC

由方程600×(P/A,IRRA,n)-1000=0,可解得(P/A,IRRA,n)=1.67 利用插值法可求得IRRA=47.13%

由方程1000×(P/A,IRRB,n)-2500=0,同上可求得IRRB=21.85%

由方程2300×(P/A,IRRC,n)-4500=0,同上可求得IRRC=36.22%

根据内含报酬率的决策规则,IRRA、IRRB、IRRC均大于资本成本10%,并且IRRA>IRRC>IRRB,因此方案A最优,该公司应选择方案A,赚取的收益最大。

(二)具体分析

1、通过实例可以得知,内含报酬率就是投资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项目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与期初投资额相等的折现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用的折现率是现值的折现率,即将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和初始投资额折算为初始投资时的现值并以现值作为评价决策的依据。

2、内含报酬率与银行的贷款利率非常相似,还款期相当于整个项目寿命期,当年的净现金流量相当于当年归还的本金和利息。需要指出的是企业需将在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完全偿还本金和利息。但由于每年的净现金流量有相等和不等的时候,所以对应每年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额也是不固定的,每年只是偿还部分本金及与这部分本金相对应的利息。

3、根据内含报酬率的决策规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内含报酬率其实就是一个投资项目本身预计或实际达到的投资报酬率,用内含报酬率对投资方案未来报酬进行贴现。该句话体现了内含报酬率的经济内涵,也反映了其本质。

虽然内含报酬率法已经被大多数投资者所接受并频繁用于评价项目决策,并且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内含报酬率在企业决策中所给出的信息是比较明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已在理论和方法上十全十美,其内在也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内含报酬率法的不足及修正

1、为了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内含报酬率只能进行单项目的评估且常用于独立方案。但项目投资决策往往又是涉及到多项目的比选,为此我们可以选用项目投资增额内含报酬率(Δ)RR)法来评测。投资增额内含报酬率是指两个互斥投资方案的差额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它是将两个方案的比选问题化为一个方案的评估问题,即当两个项目投资方案相互进行比较时,如果Δ)RR>i0,则投资大的方案为优;如果Δ)RR

2、内含报酬率的计算缺乏考虑再投资收益率,无法确定项目投资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应按照什么样的收益率进行再投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修正内含报酬率(MIRR),即在一定贴现率的条件下,将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再投资率)计算至最后一年的终值,再将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的终值折算为现值,并使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出量达到价值平衡的贴现率。当MIRR≧K(K为资本成本率)时,方案可行;当MIRR﹤K时,方案不可行。

通过此种修正不仅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准确和科学的信息,也能更全面的衡量投资方案的获利能力,从而更加充分发挥了内涵报酬率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淑萍,韩丽萍,李大勇.浅谈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在项目评价中的修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

投资报酬率范文2

【关键词】 财务风险;报酬;匹配;矛盾

企业财务活动经常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进行,企业冒风险就是要求得到额外的收益,否则就不值得胃险。企业在理财时必须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一、财务风险的本质

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风险是期望而无法控制,事件的不利性让人们感受风险,事件的有利性驱动人们追逐风险。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是指财务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各类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用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按照其影响投资主体的程度可以分为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财务风险的本质可以归纳为: (1)财务风险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交换和复原的风险。(2)财务风险的实质是资本价值形态转化中的有确定性。(3)价值形态转化质的方面,存在着价值形态变换的困难,上一阶段的资本价值可能无法转移到下一阶段,要么无法创造价值,要么无法实现新价值,如再投资风险、资本配置风险、资本支出、资本复原风险。(4)价值形态转化量的方面,存在着资本价值量不利波动的可能,资本价值可能在形态转化中耗损减值,如购买力风险、资本支付风险、资本消耗风险。

二、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匹配关系:高风险,高收益

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与报酬相均衡,即风险越大,预期报酬率就越高,投资者投资于任何一项资产,都会要求资产的报酬率与其风险相匹配。在市场经济中,各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是不同,在投资报酬率相同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高风险项目就必须有高报酬,否则没有人投资;低报酬的项目必须风险很低,否则也没有人投资。风险与报酬的这种关系是不同投资者进行博弈所形成的市场均衡结果。风险与期望报酬率的均衡关系可表示为:

期望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风险报酬率,它等于纯粹利率加通货膨胀附加率,在实务中通常用短期国债利率表示。另一部分是风险报酬率,是投资者要求的除纯粹利率和通货膨胀之外的风险补偿。它与风险的大小有关,风险越大则要求的报酬率越高,是风险的函数,即:风险报酬率=f(风险程度)。风险报酬率的本质是投资的风险溢价,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是两个变量的函数:(1)β系数,测算的是资产的系统风险,反映了资产的报酬和市场投资组合报酬之间的关系。(2)单位风险的价格,指市场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减去无风险报酬率。它是市场对投资者承担的每一单位风险而支付的(额外的)必要报酬率。

三、财务风险与报酬的矛盾关系:高风险,低报酬

由于以下原因,风险与报酬存在不均衡:

首先,投资组合未完全分散化。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关系以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完全分散化为前提条件,在风险完全分散化条件下,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仅与不可分散风险相关。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未完全分散化,该投资者就要承担额外风险。一般来说,持有单一证券的投资者比完全分散化投资的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更多,市场会对投资者承担的不可分散风险给予相应的报酬,市场对投资者承担的可分散风险不给予任何补偿。相对于完全分散化投资的投资者而言,非完全分散化投资的风险较大,投资者获取的风险报酬较低,即风险与报酬不相匹配。

其次,由于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可以利用其私有信息作出对委托人不利的决策,委托人面临道德风险。其结果是,投资者缺乏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信息,投资收益低,风险与报酬不相匹配。如债权人将其资金投资于某企业,其所有者未经债权人同意就要求经营者改变资金用途,将资金投资于比债务契约约定项目风险高的其他项目,加大了企业的偿债风险,也使债权人债权价值降低。如果高风险投资获得成功,超额利润由所有者独享;如果投资失败,债权人将要与所有者共同承担损失。对债权人来说,这项投资的风险与报酬是不对称的,是一项“高风险、低收益”投资。

最后,企业发展处于混沌行为阶段,在企业中存在着“风险收益悖论”。在常规的状态下,企业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稳定、可以识别,因而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职工、消费者、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政治、社会等环境呈简单线性关系。当企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受到“系统内力、政策力和随机力”等内部、外部因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将从稳定性、周期性的发展状态转向混沌状态,导致财务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的矛盾关系的存在。投资者应根据企业混沌状态制定新的决策规则,控制资源的分配。

四、财务风险与报酬关系的协调

风险与报酬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某个要素的完全舍弃问题,而是各个要素的程度选择问题。达到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则是矛盾协调的结果,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就是风险与报酬矛盾的协调过程。

1.财务风险与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即高风险、高收益或者低风险、低收益。投资者应树立风险价值观念,对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利益进行认识、判断、比较和权衡,并根据自己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行适度的风险性项目的投资。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决策的选择,使财务风险的直接损失、有形损失和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都最小化,以协调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匹配关系。

2.财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即高风险、低收益或者低风险、高收益。收益和风险的并存促使投资者在财务活动中,必须对备选的各种投资机会,分别估算其预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并在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理性的投资者只有在项目的风险和报酬相匹配时,才会对其做出投资决策。

如果投资项目出现风险和报酬不相匹配(高风险、低收益)的迹象时,投资者应认真地分析风险、报酬产生矛盾关系的原因和性质。对于可分散风险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针对项目的风险性质,制定、选择理想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将可分散风险尽可能地分散掉;使不可分散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对于市场失灵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该进一步地完善有关投资契约的条款,以此来激励和约束人,改变财务信息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尽可能地减少决策失误,使投资者承担的财务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对于企业处于混沌行为阶段方面的原因,投资者应根据各种非线性因素对投资项目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于企业常规状态下的投资决策理论和分析方法,合理地利用“收益风险悖论”的思想来实现预期的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投资报酬率范文3

关键词:收益还原法;报酬率;市场

前言

收益还原法简称收益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最重要的房地产估价三大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将房地产未来收益进行折现求取房地产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收益还原法的理论基础虽然很完善,但在房地产实际估价中,收益法的应用尚存在某些缺陷,使得许多房地产估价师在收益性房地产价值评估中,不敢贸然运用。

采用收益法进行房地产估价最基本的公式为:

(1)

在房地产估价中,通常采用从基本公式的变形公示:

(2)

如果年净收益每年按一定比率增加,且为有限年,则计算公式为:

(3)

其中:V为房地产的评估价格,A 为年净收益,Y为报酬率,g为纯收益每年递增的比例,n为收益年限。

从上述公式看出,房地产价格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每期获取的净收益;二是与净收益对应的报酬率;三是收益期限的长短。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报酬率的确定。报酬率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仅仅变动1%,对房地产价格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某一收益性房地产,使用年限40年,每年的净收益假定为20万元,在不同报酬率下,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很大。当报酬率从3%增加到4%,房地产价格从462.3万元减少到395.86万元,价格相差66.44万元,而当报酬率从3%增加到8%时,房地产价格从462.30万元减少到238.49万元,二者相差近一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报酬率确定的准确与否是评估收益性房地产价格的关键。

1、目前报酬率确定的方法

以建设部颁发的《房地产估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5.3.5规定为准,我国报酬率的确定主要有四种。

(1)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安全利率法的修正,即在安全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估价人员对于风险的判定,确定在以无风险的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作为安全利率的基础上,加上房地产的投资风险调整值求得报酬率。

(2)市场提取法

通过市场上已成交的房地产的净收益、价格资料,求出报酬率,作为确定相同或相似房地产的报酬率的依据。该法是利用收益法公式相关公式,通过搜集市场上相同或相似房地产的净收益、价格等资料,反求出报酬率。

(3)投资报酬率排序插入法

将各种投资(如国债、股票、商业债券)的收益率从低到高排序,选择与房地产投资风险相当的投资收益率作为房地产的报酬率。由于投资组合理论是在投资组合上考察风险,它给房地产投资带来全新的风险理念,涉及房地产投资如何纳入投资组合,在投资组合中房地产本身如何实现分散化投资(各类型物业)等,这对房地产的定价有深刻影响。

(4)投资复合收益率法

该种方法又称复合投资收益率法,是将购买房地产的抵押贷款的利息率与自有资本要求的收益率加权平均,求出报酬率。

按下式计算:

R=M·RM+(1-M)RE (4)

式中:

R ─ 报酬率;

M ─ 贷款价值比率(%),抵押贷款额占房地产价值的比率;

RM ─ 抵押贷款报酬率(%),第一年还本息额与抵押贷款额的比率;

RE ─ 自有资本要求的正常收益率(%)。

投资复合收益率法的确定与项目投资分析时确定最低投资收益率的方法相类似,从公式中看出,总投资中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比率的变化将得出不同的投资收益率,以此作为收益还原率在计算房地产的收益现值时会得出不同的评估价值。现行报酬率的确定方法的具体运用可利用以上四种方法来确定不同收益型房地产的报酬率,最后综合确定出一具体数值。

2、目前收益率确定之不足

目前国内在房地产评估中确定报酬率的现实方法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报酬率的确定不严谨

在房地产市场发育最早的深圳,报酬率就从下面三种参数中进行调整选取:1)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年储蓄利率均值;2)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3)房地产开发行业税后收益率。有些地方报酬率的确定完全凭经验估出,没有理论依据, 不少估价人员干脆不加任何说明地以贷款利率、国库券利率等作为报酬率。更有甚者采用"顺瓜摸藤"的方式,在评估出房地产的价值后,倒推出报酬率,这显然已经失去了利用收益还原法估价的意义。

例如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市场状况下,报酬率必须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才能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相符合。据统计研究,目前估价师对各类房地产进行估价选取的报酬率在8%以下,这显然不符合投资房地产的报酬率,如我国房地产行业基准收益率2010年应在10%~15%之间,2010年万科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有28.54%。

(2)报酬率的内涵界定不清

报酬率是一种折现率,是与内部收益率(也称内部报酬率)同性质的比率,它是投资回报与所投入资本的比率,但在现实估价中,报酬率与资本化率通常被混淆,二者相互替换使用。实际上,资本化率是直接资本化法中采用的,是将房地产的预期收益转化为价值的比率;报酬率是报酬资本化法中采用,是通过折现的方式将房地产的预期收益转化为价值的比率。此外,实际估价中,也有采用投资利润率作为报酬率。

(3)报酬率的针对性较差

投资报酬率范文4

【关键词】 资本成本;机会成本;权益资本

资本成本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经营决策。从筹资的角度而言,筹资者都力求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资本成本是其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必须建立在资本成本的基础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从企业经营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的经营利润率应该高于资本成本,否则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因此正确理解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就资本成本中的几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了厘定。

一、资本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的概念

要理解资本成本的概念,首先得理解成本中机会成本的概念。成本由于其所涉及的范畴不同,对其理解也不同。经济学家认为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张五常就指出,“成本是所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 因此,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就是典型的“机会成本”。 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面临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而在这些决策方案中,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选择其中一个决策方案是以放弃其他决策方案为代价的,其所选决策方案的成本就是决策者所放弃的其他决策机会的经济价值。很显然,如果没有选择机会,就没有机会成本,而且这个选择决策很明显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决策时所发生的成本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在企业理财活动中,无论是筹资决策还是投资决策,都是面向未来时所做的决策,作为财务决策标准的资本成本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机会成本。

(二)资本成本的概念

在任何经济交易中至少要有两方,一方所支付的成本就是另一方所获取的报酬。对于资本的交易来讲也是一样的,有筹资者和投资者,要正确理解资本成本的概念,需要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筹资者的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代价,即企业为了获取资本的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也就是筹资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而耗用的经济资源。对于资金的提供者而言,筹资者所支付的成本不一定符合投资者的意愿,因此筹资者所支付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者所期望得到的报酬。

其次,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资本成本是一种典型的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它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选择时,是期望未来获得相应的报酬的,在选择将资金投向某个企业或某个项目时,投资者很显然同时放弃了其他的投资机会,其所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就是其选择投资该公司或该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也就是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一个必要报酬率。因此,此时的资本成本是投资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而放弃其他资源的价值。

从理论上讲,筹资者所支付的资本成本与投资者所获得的报酬率应该是相等的,因为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资本成本与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现实生活中,筹资者所筹资金的资本成本与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报酬率并不完全相等,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所得税的影响;二是交易费用的存在。如果没有税收,没有交易费用,两者应该是相等的。因此,企业在计算所筹资金的资本成本时,所得税与交易费用是影响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

企业的资本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股东投入的资本,形成了企业有普通股股本和优先股股本;二是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形成了企业的债务。这些不同的资本来源于不同的投资者,每一种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必要报酬率是不尽相同的,而企业的资本成本又受投资者所期望得到的报酬率的影响。下面分别对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成本进行分析。

(一)债务资本成本

企业的债务资金主要通过向债权人借款或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要正确理解债务资本成本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债务人的承诺收益与债权人的期望收益。

所谓债务人的承诺收益是指债务人在筹集债务资金时向债权人许诺支付的收益,一般对此会在借款合同或债券发行条款中予以明确的规定。而债权人的期望收益是指由于债权人将资金提供给企业或债务人,由此导致了其失去其他投资机会的收益,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是债权人所要求获得的一个最低必要报酬率。如果在同等条件水平下,只要别的筹资者所支付的利率高于该筹资者,债权人显然会将资金转投向其他筹资者,这是由资本的逐利属性所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只要债务人按期如实履约,支付其事先承诺的收益,此时债务人承诺的收益其实与债权人所期望的收益相差无几,债务人承诺的收益其实也就相当于债权人所期望的收益,因此实务中,通常把债务人的承诺收益率当作其债务资本的成本。但从债权人角度而言,却不然。当债权人的投资获得成功时,其获得的是债务合同中所规定的本金和利息,也就是债务人的承诺收益兑现,而一旦投资失败,债务人可能会出现违约风险,此时债权人无法获得债务人先前承诺的收益,就会出现债务人的承诺收益可能远远低于债权人的期望收益。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将债务人的承诺收益视作其筹集债务资本的成本。而一旦债务人处于财务困境或财务状况不佳情形,此时由于债务人的违约风险加大,债权人可能不愿意投资,债务人为了筹集资金,可能会大幅度提高其承诺收益,出现债务人的承诺收益率高于债权人的期望收益率。例如各种垃圾债券的利率要高于同期的普通债券,但债务人承诺的收益很显然也伴随着很高的违约风险。

对于债务资本成本而言,由于其确定性比较强,计算相对于权益资本容易。这是因为就债权人而言,由于其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有确定的期限,因此其所获得的报酬有上限要求,并且其所要求获得的报酬率一般会事先在债务合约中明确约率,这些约定的利率既是债务人承诺支付给债权人的收益率,也是债权人在投资时所要求获得的一个机会成本或者是最低报酬率。

(二)权益资本成本

企业主要通过向股东发行股票筹集权益资本,要正确理解权益资本成本,同样也要厘清两个概念:企业实际支付的报酬与股东所期望的报酬。

企业实际支付的报酬是指企业在经过一系列生产经营后,将其生产经营的成果分配给投资者,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因此企业所支付的报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所实际支付的报酬并不是权益资本的真实成本。

股东所期望的报酬是一个典型的机会成本,它包含股利和股价上升两大部分,而无论是股利的发放还是股价的上升都取决于未来公司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质量。公司为了从股东手中获取权益资本,必须使股东相信,股东所投资本的投资报酬率至少应该大于或等于其所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同等风险水平)的报酬率。因此,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应该是一种事前的期望报酬率,而不是已经获得的实际报酬率。企业所支付的实际报酬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股东所期望的报酬率。企业在进行权益资金筹资时,对于股东所期望的报酬率是否能够实现不作任何保证,这就要求权益投资者根据公司的现有状况以及将来的运营前景等相关信息,对公司将来的经营状况与收益水平进行评估,估计其将来可能获得的报酬,以及该期望报酬所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对于权益资本而言,其资本成本不是前面所述企业所实际支付的报酬率,而应该是满足股东所期望的必要报酬率,这个报酬率是确保投资者不离场撤资的机会成本。只有满足了股东所期望得到的报酬率,投资者才不至于选择用脚投票,进而使企业股票价格保持不变。如果将企业实际支付的报酬看作是权益资本的成本,就会产生很多误区。比如有些上市公司会认为只要不分派现金股利,权益资金就无需支付成本,对于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就是零成本,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企业所支付的报酬与投资者所期望的报酬相去甚远,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会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对其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可能就会撤资离场。

权益资本成本在计算时,相对于债务资本要困难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对于股东而言,其资金使用权的让渡是永久性的,因此其所要求的报酬率不容易确定,这主要体现在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来源于股利和股价上升两大部分。无论是股利的发放还是股价的变动水平都取决于未来公司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质量,而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公司资本成本与项目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一般可以分为公司资本成本与项目资本成本,但对于这两者有时经常会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正确的区分。

对于公司而言,其资本来源于不同的渠道,这些不同来源渠道的资本成本是不一样的。公司的资本成本是指在公司资本结构中不同资本来源的成本的组合,也就是公司各种资本要素成本的加权平均数,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是由个别资本要素的成本所决定的。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公司的资本成本应该是投资者针对公司全部资产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公司资本成本一般是公司在进行筹集决策时,所需要考虑计算的成本。

项目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于特定的投资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由于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也不同,对于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报酬率也越高。显然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的高低取决于资金运用于什么样的项目,而不取决于资金的来源渠道。如果公司新的投资项目风险与公司现有资产平均风险相同,则项目的资本成本与公司资本成本相同,如果公司新的投资项目风险高于公司现有资产的平均风险,则项目的资本成本高于公司资本成本;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每个投资项目都有其对应的资本成本,它是项目风险的函数。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如果将公司资本成本作为贴现率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 刘常青.资本成本的真相:平均成本还是边际成本[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2] 杨远霞, 罗严.浅析企业资本成本[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投资报酬率范文5

关键词:恶性增资;原生性认知;负反馈;自辩理论

作者简介:唐洋(1967-),女,湖南武冈人,南开大学会计学系博士研究生,天津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67-04 收稿日期:2007-05-06

传统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基础,认为企业决策者在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决策依据。他们会继续投资于获利项目,而放弃非获利项目(Homgren & Foster,1991)。然而,近40多年来的大量财务会计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决策者向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在有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该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管理者却会继续投入额外资源(该现象称为恶性增资(staw,1976)。恶性增资行为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然而,它却普遍存在于资本预算项目决策中。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决策者的恶性增资行为,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早提出恶性增资控制程序的是Brockner和Rubin(1985),他们分别试验了几种管理程序以判断哪一种在控制恶性增资方面更有效。此后,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控制措施(Simonson & Staw,1992;Heath,1995;Ghosh,1997;Chow et a.,1997;Rutledge & Karim,1999;Tan & Yates,2002;Cheng et al.,2003)。然而,关于恶性增资控制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在自辩理论的框架下,研究通过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和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两种措施,控制决策者的恶性增资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分析

自辩理论最早由Staw(1976)提出,它源于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和Kiesler(1971)的心理承诺理论。

Festinger(1957)指出,当投资者参与到一个资本预算项目中时,对初始决策将产生原生性认知,如果项目后来的反馈信息与原生性认知持续不一致时(如:项目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应当放弃),认知失调就会产生。此时决策者会体验到不舒服的感觉,并有动机消除这种感觉。决策者有两种消除这种感觉的战略:一是接受失调认知,放弃或终止项目;二是继续接受原生性认知,并拒绝失调反馈,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增资(如图1所示)。

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了决策者恶性增资的动机。对于预测决策者将选择哪一种减少失调的方案(继续还是放弃投资),心里承诺理论是必要的。

Kiesler(1971)指出,决策者将选择哪一种决策方案,依赖于原生性认知和失调认知的相对强度。他预计:决策者将放弃相对弱的认知。也就是说,如果失调认知弱于原生性认知,决策者将放弃或者改变失调认知,表现为恶性增资;如果失调认知强于原生性认知,决策者将接受失调认知,停止恶性增资。可见,要使投资者接受失调认知,停止恶性增资,必须使他们的失调认知大于原生性认知。有两种途径可达到此目的,一是增加投资者的失调认知,二是降低他们的原生性认知。

本文认为,同时使用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和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两种途径,可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恶性增资行为。而采用综合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方式可同时达到这一目的。

(二)假设的提出

1、负反馈信息明确化

目前,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即提供关于初始决策以及未来投资的明确信息(Ghosh,1997)和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Cheng et al,2003)。本文采用在项目初始决策时,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方法。

最低报酬率是指按预期理性原则,投资者认可的项目应该继续投资下去的最低限度。超过这个最低限度,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继续该项目已无利可图,放弃是最好的选择。项目最低报酬率是评判项目是否继续下去的客观标准。

Simonson和Staw(1992)指出,如果负反馈信息不明确,决策者对“该项目的业绩有多差”就模糊不清,此时,他们甚至会认为负反馈是不可信的。Ghosh(1997)研究显示,当负反馈信息是非财务的,缺乏清晰透明度时,投资者更有可能恶性增资。Cheng et al.(2003)研究表明,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可以使负反馈明确化。因此,本文首先提出如下假设:

H1: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相比,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

2、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

目前,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的具体做法有,减少负反馈对决策者的压力(simonson&Staw,1992)和采用投资者个人设定最低报酬率方式(Cheng et al,2003)。本文采用设定最低报酬率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对降低投资者原生性认知的目的,进而抑制投资者的恶性增资行为。

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方式通常有个人设定和公司设定两种方式。个人设定方式是指,集团总公司下属的项目具体实施分公司或部门(或部门管理者)设定,总公司或其上级部门不参与和干涉设定过程(本文简称个人设定)。公司设定方式是指项目实施单位的上级部门或集团总公司设定,具体实施项目的分公司或部门不参与设定过程(本文简称公司设定)。最低报酬率只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一个参考标准,没有强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决策者自己设定支出上限时,能减少恶性增资倾向(Simonson & Staw,1992;Brockner & Rubin,1985;Teger,1980;Brockner et al.1979)。Brockner和Rubin(1985)指出,个人设定限制作为“心理账户”能够限制决策者随后的决策。实际上,个人设定最低报酬率是通过两种机制达到抑制恶性增资的目的的,即负反馈信息明确化和在管理者心中形成“心理账户”。

而公司设定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的指令,他们没有参与设定过程,因此,与个人设定方式相

比,很难达到抑制恶性增资的目的。Cheng et al.(2003)的研究也显示,与公司设定最低报酬率方式相比,采用个人设定方式能更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本文仅研究个人设定方式,因此假设一可进一步确认为,Hla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相比,个人设定方式能显著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

但是个人设定方式也有其负面效应。由于采用个人设定方式时,缺乏公司总体控制,会导致个人设定的最低报酬率显著偏离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如果个人设定的最低报酬率过低,会为决策者继续一个从公司角度来说无利可图的项目找到借口,即为他们的恶性增资行为找到借口;反之,如果个人设定的最低报酬率过高,可能导致投资者放弃一个从公司角度来说仍是有利的项目,使公司丧失好的投资机会,损害公司整体利益。Cheng et al.(2003)的研究表明,在允许决策者个人设定最低报酬率的情况下,他们设定的值往往会显著高于公司期望值。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采用个人设定方式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将显著偏离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

如果假设1和假设2成立,说明个人设定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么,是否有一种更好的设定方式,该种方式既可利用个人设定的优点,又可避免个人设定的不利后果呢?以往研究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探讨,也没有给出有关的解决措施。

对此,本文提出综合设定方式。该种设定方式的具体做法是:企业从公司总体利益出发,先给出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作为参考值,具体实施项目的分公司或部门根据这一参考值,结合本部门的情况,最终设定一个最低报酬率(本文称之为“综合设定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决策者在设定最低报酬率时,不再缺乏信息,因而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不会偏离公司期望值太多;另一方面,由于最低报酬率最终是由决策者个人设定的,因此能够起到抑制恶性增资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H3a采用综合设定方式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不会显著偏离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H3b: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相比,综合设定方式能显著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

如果假设H3a、H3b成立,说明综合设定方式既能保持个人设定方式的优点,又能避免个人设定方式的缺点,也就是说,该方式可同时达到相对降低投资者的原生性认知和使负反馈信息明确化两种目的,因此是更好的设定方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角色模拟实验方法(role-playing experiment)来验证前面所提出的假设。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也称被试)为天津商业大学财务与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大二、三、四学生,共240人参加试验,获得有效样本230个,占总参加人数的95.83%。其中164女66男。所有被试都系统学习过管理学和财务学知识,熟悉相关的投资决策理论,平均工作或兼职经验2.27个月,平均年龄21.43岁。

(二)研究设计

实验构成为“设定最低报酬率的方式(不设定、个人设定、综合设定)实验阶段(Partl-4)”,即:3×4。实验共分三次进行:所有被试被随机地分为A、B、C三组,每组80人。他们被假设为一家虚拟的网络公司财务副总裁,其工作包括对公司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公司准备投资研发一款网络游戏M。预期投资800万元,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达25%,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率为15%。

在实验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诱使被试恶性增资的因素,以检验设定最低报酬率能否抑制恶性增资行为以及两种设定方式在抑制恶性增资上的效果。

在设定方式上,A组为不设定最低报酬率,B、c组在开始时就设定一个最低报酬率。B组采用个人设定方式,c组采用综合设定方式。

(三)试验过程

在实验前,首先让被试填写其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等相关信息,然后开始实验。在实验时,被试在做完一个情景的决策后,紧接着进入下一情景。四个情景的有关信息如附表所示。对于设定最低报酬率的B、C组,在实验最后阶段,还要求被试回答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在他们决策中所起的作用。采用10点量表方式,1表示非常不重要,到10表示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求被试填写他们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值。

(四)内生变量及其衡量

本文的内生变量是恶性增资行为。恶性增资的一个特征是,“总想解套,反而套得更深”的动态过程。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决策者恶性增资的程度。以往研究文献对恶性增资变量的衡量均采用一个维度,或注重“有”或“没有”恶性增资的结果(Bowen,1987;Garland et al,1990;Harrison and Harrell,1993等);或注重恶性增资的程度(Harrison and Harrell,1993,1994:Vera-Munoz,1998;Rutledge and Karim,1999)。

本文认为,仅采用一个维度衡量恶性增资行为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恶性增资的两个特征。因此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采用恶性增资程度和恶性增资持续期两个维度度量恶性增资变量。

对于恶性增资程度,与Harrison and Harrell(1993和1994)等相同,采用10点量表示被试的投资方向和恶性增资程度。1~5表示放弃投资,1表示非常坚决放弃,到5表示有点坚决放弃。6~10表示继续投资,6表示有点坚决继续投资,到10表示非常坚决继续投资;对于恶性增资持续期的考察,采用考察各组放弃恶性增资的先后顺序。比如,若B组被试在情景二放弃投资,而且被试在情景三放弃投资,我们就认为,与B组被试相比,C组被试恶性增资持续期更长。

三、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3.0。首先检验B、C组被试在决策时,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在他们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两组程度得分的均值分别为:6.91、6.42,未通过检验(z=-1.44.Sig=14.9%),说明个人设定最低报酬率与综合设定最低报酬率被被试划分在相同的心理间隔性账户上,并依据相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也就说,两种设定方式在相对降低决策者的原生性认知上所起的效果是一样的。表l为被试在Partl-4中,恶性增资程度的描述性统计。图2是三组被试恶性增资程度指标均值变化图。

由表1可见,A组投资者直到Part 4才放弃投资(均值<5),而B、C组投资者在Part 3就已放弃投资(均值<5)。也就是说,与不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的A组相比,设定最低报酬率的两组投资者,恶性增资持续期更短。另一方面,图2横轴表示情景1-4,纵轴表示恶性增资程度。由图2可见,B、C组的均值线始终在A组均值线的下方,这说明,与A组相比,B、C组恶性增资的程度始终比较低。因此从恶性增资持续期

和恶性增资程度两个维度可见,与不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相比,设定项目最低报酬率能有效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假设一(H1、H1a)、假设三b(H3b)得到初步验证。

由于三组被试的恶性增资程度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别检验各组均值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表2为均值检验结果。

由表2可见,除Part 3外,A组与B组恶性增资程度均值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总体上看,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A组)相比,个人设定最低报酬率组(B组)的恶性增资程度得到显著地抑制,再结合两组决策者恶性增资的持续期,可以得出: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相比,个人设定方式能显著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假设H1a得到验证。

A组和C组的检验结果与A组和B组的检验结果一样,因此可以得出:与不设定最低报酬率相比,综合设定方式能显著地抑制恶性增资行为,假设H3b得到验证。结合H1a、H3b可知,假设一(H1)得到验证。

由于B组和C组投资者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也不服从正态分布,本文仍采用非参数检验,分别检验个人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和综合设定的最低报酬率与公司期望的最低报酬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别。表3是B组和c组决策者设定的最低报酬率的描述性统计以及非参数检验结果。

由表3可见,B组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均值为17.14%,显著高于公司期望值15%(Sig=0.001,通过检验)。因此,假设二(H2)得到验证,这一结论与Cheng et al(2003)结论一致。C组设定的最低报酬率均值为15.73%,与公司期望的报酬率无显著性差异(Sig=0.249,未通过检验),假设三a(H3a)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又将总人数按是否有恶性增资行为分为两组,用列联表分析法再次检验个人设定方式与恶性增资行为是否有关、综合设定方式与恶性增资行为是否有关。表4为检验结果。

由表4可见,个人设定方式与恶性增资行为有关,Part1-Part 4均通过了检验。综合设定方式与恶性增资的关系在Part2、Part4通过了检验,而在Part1、Part3未通过检验。总体来看,不同的设定方式可改变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本文的假设从另一角度再次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研究局限

投资报酬率范文6

但7.7%或9.4%这些数字对一般投资人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除非你在S&P500指数刚建立时就开始投资,然后一直随着该指数成分股调整手中持股的结构,而且中间不作任何其他的买入或卖出,这样才会是7.9%或9.4%的报酬率。现实世界里很少有人会不动脑子地不折不扣执行。即使能做到这点,岁月也不饶人。假如一个人在S&P500刚建立时(1950年,指数为17)约30岁,现在已经88岁了,可能有许多投资人熬不到这个岁数,即使熬到这个岁数,可能脑袋也早已经不听使唤,无法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了。

难怪当查理・芒格被问到他对西格尔著名的《股史风云话投资(Srock for the Long Run)》的看法时,这位巴菲特的老朋友忍不住说:花时间精力去讨论两百年的股市年平均报酬率真的是太荒诞了。

更糟糕的是,每个投资人的长期投资报酬率会因为不同的买进卖出时间点而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市场指数长期报酬率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如果一个美国人是在2000年网络泡沫高点时(指数约在1500点)买进S&P500指数基金,然后持有到现在(2008年7月14日,指数约在1239点),真不幸,还倒亏17.4%,年平均复利报酬率约为-2.4%。一个日本人如果不幸在1985年大学毕业,然后存了几年钱,1989年左右开始买日本股票,很不幸,他到现在还没有解套。你要告诉他长期投资股市有较好的报酬率,我估计他会当你是骗子或者神经病。

由此看来,市场的长期平均报酬率只能当参考,对投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据此了解市场的基本状况。投资人无法任意选择他出生的时间与地点,在他开始想投资的时候,股市可能在高点,也有可能在低点,只不过看各人运气如何,报酬率也因而不同。去年下半年,有多少中国投资人被唤醒了理财意识而跳入股市,却迎头碰上了A股的泡沫,可不就是运气不好?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时间点对投资报酬率的影响呢?

上一篇合作协议文本

下一篇高等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