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一句话:“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确实,“实验是科学之父”,没有实验的科学,犹如人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底线”。

笔者观察现今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一)实验走过场

通过教研活动、随机听课观察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二)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没有把实验材料准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时才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多。

(三)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准备好了材料,没有事先做一遍,教师自己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操作的要点不清楚,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给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不到点子上,到学生实验时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或失真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让学生停下来,换一种材料重新做过,或者告诉学生做出来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实验仅仅是过一下场,结论与实验似乎毫不相干。

(四)关注不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得较少。如,解剖油菜花,在解剖前,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有很多同学操作有失误,如镊子拿的方法错误,油菜花解剖后,各部分粘得不准确等等,而我们在学生展示汇报正确答案后,没有给予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二、原因分析

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规范的场景,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一)科学课程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

1.兼职教师多

通过调查我区各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兼职教师在科学任课教师中占四分之三以上。一些兼职教师往往以自己所教的语数课为“主业”,把科学教学当作“副业”,主观上不重视科学教学。

2.专任教师忙

科学专任教师的课务普遍一周有15节左右,还要兼顾学校科技比赛的辅导等各种工作任务,精力分散导致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准备不足,显得力不从心。

(二)科学专业素养缺乏,业务不精通

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为师范专业出身或大学毕业,没有科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半路出家”,可以说是边学边教,造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科学素养跟不上教学要求。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规范要求,如何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如何引导或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三、解决策略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1.提高科学素质,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中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己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同时,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

2.备好实验器材,做好“下水实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维护好固有的实验器材。要经常性的检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测力计等常用工具,及时添加酒精,检查测力计、橡胶管等,保证实验能正常开展。

精选好课时实验材料。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材料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

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时措手不及。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己动手做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二)有效的实验中指导

课堂是实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自己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在课堂上能实施。要让实验课高效,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生实验前的指导、实验习惯的培养、小组如何合作、如何组织汇报交流等等。

1.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案

制订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

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研究“凤仙花的茎”的作用时,教师提供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但经常出现实验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实验方案。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2.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有效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讲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3.规范学生的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记录,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科学实验提倡人人记录。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对于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洁明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理性的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后,有了自己的数据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

1.丰富交流形式,让交流多样化

(1)组织科学交流会

学生在实验探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其交流的水平。科学交流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派出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其余小组自发地补充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教师只做课堂的协调者即可。

(2)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教师不要把交流局限于说和写上,学生可以用手势、画画、讲故事、绘制表格、表演等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发现成果。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2.注重提问方式,让交流更活跃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开放性,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到了什么转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上。如“你发现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帮助学生构建了自己的概念。

3.给予思考时间,让交流更饱满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得到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呈现的。在每一次的交流汇报前,应该给学生时间整理和思考自己的发现,因为有时间才能思考,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需符合其认知规律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处于互动的状态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类、总结发现实验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验的效果。

如《校园中的植物》一课,学生往往在教师的陪同下了解校园中的各种植物,教师会适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能力无法提高,教师不如就让学生观察,反问学生你要观察什么?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会下意识地观察植物各个器官,同样也达成了观察的效果,而且进一步促成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潜意识中形成实验设计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学会用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如《摩擦力》这一课,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脱口而出,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摩擦力呢?教师只要提供一个情景:推动讲台和课桌那个用的力气大?学生自然会联想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通过设计实验、模拟实验来佐证自己的猜测。这其实就是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了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环节意识缺失影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得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科学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对实验每一环节充分地认识其实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忽略了让学生设计实验这一环节,而是直接让学生上手进行实验,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但是细细推敲这样的活动就缺少了目的性。学生对于活动的任务不明确,计划不充分,实验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活动杂乱无章。

如《水和冰》一课,水在凝固成冰的过程中温度是会逐渐下降、保持、继续下降,并且每个阶段温度下降的速率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能记录这些温度变化的过程,必须要确定记录的时间间隔,教师直接出示了实验的要求,尽管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执行力很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提升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的实验课学生的设计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并没有提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课堂中引导者的身份,把生本主义放在心间,以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养成为主要目的。除了注重实验的环节外,更应该创设较为开放的课堂环境,不要害怕课堂会因为学生实验设计的讨论影响了整节课原有的设置和安排,其实正相反,学生对于实验的自主设计正是本堂课的亮点。

三、课堂师生本质交流加速学生实验设计意识

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是完成实验的前提,但是实验要求的让学生明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教师直接出示,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从实验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了实验,但是从本质来看,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在师生的本质交流中得出实验方案更能增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对于实验操作更能领会,实验设计的目的更为了解。

如2013年全国小学自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来自广西南宁的邓超老师执教的《在星空中》一课,学生对于北斗七星知之甚少,仅限于七颗星组成的形状,那么就利用学生对于北斗七星仅有的这些前概念来建构水平方向上七星的模型。再进一步,这七颗星离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何构建这七颗星的方位,是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测量大概距离,构建准确七星模型,进行摆放的,这个过程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适时点拨,和学生有效交流,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出建模实验的方案,在小组内有效实施方案,实验成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意识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也拥有了实验设计的能力。

四、有效实验材料的选择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

实验课必然需要实验材料来支撑,而实验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使用的材料决定的。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花足够多的心思,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可以给予学生在思维上引导和提示作用,这比教师讲述复杂的实验要求有效很多,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即实验设计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执教的课堂中实验材料比较单一,就是一种材料用到底,这也无可厚非,在有些实验课的确是只需要一种主要的实验材料,如《磁》这一课,学生对于磁铁的有效研究,发现磁铁两端的磁性较强,能够吸引较多磁性材料,以及在磁铁周围存在着特殊形态的磁场。这样的实验课是对这种具有特性的材料进行研究,使用这种材料足矣,但是有不排除使用其他形态的磁铁,多块磁铁共同使用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思路其实又开拓了思维的瓶颈,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会更加浓厚,自然会促成其研究还有怎样的实验方法。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31-0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身边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作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一节科学课只有40分钟,每节科学课都是由多个活动组成的,由于材料的原因往往使有些活动超过了预设的时间,进而影响到其它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探究效率低下。反思课堂教学,我们过于忽视“材料”,因此,探讨探究材料的处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一、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的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导体和绝缘体》这课,笔者选择了铝片、橡皮、铁片、石块、插头、海绵、铜片、橡皮筋、小铁棒、泡沫、回形针、卷刀片、干木条、一角硬币、信封、五角硬币、布块、一元硬币、玻璃片、螺帽、塑料片、钳子、陶瓷、不锈钢、塑料等25种典型的物体,它们有导体,也有绝缘体。选择这些典型的物体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想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大胆猜测,共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如果材料提供不当就会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课堂的效率。如果教师在材料中选几种半导体或者某些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导电的物体,那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虽然找出了原因,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活动只能走走过场,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有结构的呈现探究材料

在许多的科学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子上的材料,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显得非常重要。

1.材料的摆放合乎地点。实验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必需品,有的教师课前把材料摆放在实验桌上,有的摆放在抽屉里,有的则摆放在教室的四周或某一角落。材料的摆放地点有时将直接影响探究的深度和活动的效度。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笔者在小组讨论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给学生的思维以启迪。实验时各组的组长再到教室后面的“材料库”去取,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在选择材料时可能出现的混乱,材料要尽可能靠墙放置在教室的四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如果有的实验材料是每组共同需要的材料,笔者就在课前把这些材料装在筐内,放置在实验桌面上或抽屉里。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来确定材料摆放的地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自己去操作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探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材料的呈现合乎时间。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如果过早出现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就开始动手了。前不久,笔者在一节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时,想让学生先猜测几种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记录单上,再把物体放进水里进行验证猜测。结果许多小组的学生都漏掉了重要的猜测,直接就将物体放入水中验证,并没有按笔者的设计过程进行探究。于是,笔者不得不到小组里,让学生补上猜测这一过程。笔者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槽出现的时间不恰当,即在上课前水槽就出现在桌子上。学生有好奇心,看到水槽拿着物体就放进水里,忘记了猜测。如果在等学生猜测好后再呈现水槽,就不会出现“忘记”的现象。在许多时候,笔者总是把实验材料事先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了的时候再收回去。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隐蔽”材料呢?这里有个很好的案例。一位老师上《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一课时,就是准备了很多球、车、磁铁等小玩具,先让他们玩,玩得差不多了,教师一句问话:“谁来说说,当你听到老师让你停下来时,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体停下来的?”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了。这里,材料的公开使用即一开始就呈现材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整理探究材料

实验完成,一般都有汇报交流的环节,有些学生在这个时候管不住自己,偷偷地“玩”起了桌子上的材料。这样一来,就不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就不会主动去交流了,这样肯定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完毕后,及时整理探究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上《磁铁》、《电》这些内容时,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兴趣很浓,如果一个实验完成后,不将材料整理好,有些学生可能会趁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继续“玩”。材料的整理可以由实验组长来负责“看管”,可以物归原处,或者放进抽屉里。当然,这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科学老师长期努力。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效率;探究;指导;有效性

在现今科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呈现出一幅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这说明“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然而,很多科学探究活动看似热闹却只是流于形式、成效较低。这种探究活动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科学探究,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谓“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主要是指科学探究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通俗地说,“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浅谈点滴体会,以飨同行。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心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明确通过探究理解什么概念、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要思考怎样使科学探究体现有效性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科学探究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有重点的进行,对学生的某个方面进行训练,不要过分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是要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来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教学中,探究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猜想的建立、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而实验操作本身虽不难,但很麻烦又费时间,更主要它不是本次科学探究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让学生亲自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设计实验和处理数据等过程,保证这些探究的环节做得细、做得透,而实验操作则由教师来演示,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恰当选用探究材料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是科学探究中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对科学探究有积极的作用,高效、省时、易成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探究材料的准备和使用。

1.让学生准备熟悉的探究材料

如果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可能难以引起探究的兴趣;二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大量准备材料的工作只能由教师去完成,成为额外负担。反过来,若布置的准备材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易找的,就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如: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之前,教师让学生找来家里各式各样的磁铁以及不同材料做的小物品,带来了许多好处:一是学生热情高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东摸摸西碰碰,其实已经提前介入了探究,提高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二是学生准备的材料范围大、种类多,有利于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三是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十几个组,每组十几种材料,如全部由教师准备,那要花多少时间?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时代更是赋予科学探究活动要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学生能在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创新目标,打破目前探究材料在组合上由教师、教材等现成的规定性,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组合不固定的材料,让材料以“自助餐式”的面貌出现。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自己选择和组合所用的材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使得材料组合的过程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价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科学探究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种仪器,要求同学们自选一些仪器完成一个方面的实验。有的小组选择了酒精灯、火柴、玻璃片、坩埚钳、胶头滴管、水等仪器探究了液体温度的高低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有的小组选择了酒精灯、火柴、揉成团和展开的两块等大的浸水的湿布探究了液体表面积的大小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有的小组则选择了迷你型吹风机、浸水的湿布探究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有的小组还选择了玻璃片、胶头滴管、水、酒精等进行实验,提出了液体的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也不同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探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节约了科学探究的时间,提高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使用探究材料

如果教师提前发放材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课转移到材料上,导致情不自禁地动手玩弄,根本不理会教师要求做什么,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有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低效的。如:教学“地球的自转”时,课前学生把地球仪摆放在桌上,难免会手发痒,去拨弄地球仪,稍不留神还会掉下去,发出声音影响其他同学。所以,教师最好先规定把地球仪放在抽屉里,合适的时候再让学生拿出来,再分发橡皮泥、火柴、小手电等器材,这样的视时机呈现材料,为科学探究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充分做好指导工作

科学教学主要突出的是科学探究,其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于指导、引导科学探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组织

在课堂中,科学探究大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要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就必须先精心分好小组,使小组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分组时,老师一般根据就近原则把前后四位同学分为一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平衡,既利于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又便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小组合作探究时,不可由个别学生经常包揽全部的探究任务,而让其他成员充当“观众”的角色。组内各成员要担任具体的合作角色,要有明确具体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记录员负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当然,各种角色要采用轮换制,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及时指导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教师应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引路人,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鼓励不爱说、不爱做的学生,纠正实验中的错误和危险操作。比如:在一次分组加热实验时,我发现了一位同学贪图方便正拿着酒精灯欲借旁桌的酒精灯火焰点燃,我及时进行了阻止,防止了危险的发生。另外,教师在巡视中,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学生探究中的困惑和需要,获取学生讨论、实验的信息,以便于探究结束后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有代表性的、有创意的小组在全班进行回答交流。比如:在教学“大气压强的存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利用所提供的针筒、果冻、集气瓶、热水、玻璃片、盛水纸杯、硬纸板、吸壁钩、吸管、空牛奶盒等器材,设计出几个能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我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设计出纸托杯水、瓶吞果冻等新颖的实验。

3.鼓励交流

学生动手实验的完成,并不代表科学探究的结束。教师更应重视交流这一环节,用心地指导学生交流才能进一步确保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并对下一次合作探究产生新的向往。在交流中,教师要指导学生:(1)学会发言。要学会把本小组的探究结果清晰、科学、完整地表达出来。(2)学会倾听。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尊重他人,不随便插嘴打断。

4.恰当评价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的恰当评价。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学生无形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人文语言评价和激励他们。教师要多进行一些正面评价,肯定学生运用了多种感官、观察细心、善于思考,表扬学生分工合理、组织有序、实验成功。即使学生回答有误,教师也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学生信心。比如:我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中,提出“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问题时,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可他的错误回答使我刚热乎的心一阵凉,但是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同学们分析,结果还没分析到点,他就主动承认了刚才的回答有误,并正确解释了原因。我即刻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你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去思考,科学探究需要你这样的精神。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信心、一种感动。

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用探究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达到高效探究,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2]邹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06.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一、预设细节,激发探究兴趣

1、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科学老师在课前准备工作更是课堂的关键。由于科学教师的课时量安排的满满的,因此几乎没有课前和课间准备的时间。考虑实验材料时,我认为科学实验准备工作应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去收集材料要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1)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2)收集的材料应有易到难,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3)发挥集体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的激励机制。

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来。为学生今后独自开展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典型性,增加趣味性。课前教师应该选几种材料做一做,看看实验的效果再决定取舍。一旦学生忘记带材料了怎么办?我认为教师要有两手准备,预先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果学生也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就可以分更多的小组来进行实验,学生动手的机会就多了,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

2、留心关注学生状态。新理念下的教师其实是一位“保姆”,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主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只有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才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引领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在唤起学生创造热情是否高涨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敢于表现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没有认识上的偏差,从而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思维、体验、创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个性能尽情展现,人格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更要善于分析学生学习情绪和状态不佳的原因,是情境创设不完美,还是教学设计不合要求,问题难还是偏离了学生的兴趣点?多方面寻找原因,灵活把握课堂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关注细节,演绎精彩课堂

1、实验材料发放时机与顺序。精彩的科学课堂更离不开实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对于桌上摆放的所有的实验材料,学生容易分心,反而影响实验的进行。而且材料一下子出现,也失去了实验的部分吸引力。实验材料不能全部发给学生,应把后面实验的材料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发下去。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摆弄,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实验结束后,再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这一个个细节,一些教师认为没关系,我却认为这恰恰是造成实验课上教学秩序混乱的原因。所以,把握好实验材料的发放时机与顺序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

2、探究活动的把握与控制。科学课教学环节的处理很重要。一节精彩的科学课离不开探究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的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实验的时间应当充足,便于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我们在科学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还没有宣布实验开始,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师宣布实验结束,学生还余意未尽,仍在继续实验不肯停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实验时间的安排,尽量做到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充分融洽的结合,要做到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又不能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

3、探究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叶澜教授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变化,随时抓取在课堂中及时突发的新信息,及时筛选,合理取舍,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师生的融洽交流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得到的结论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烈的讨论也丰富实验的意义。

三、整合细节,延伸拓展课堂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意义。”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整合,延伸拓展课堂。一节科学的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再把学生总是限制于课堂与教室内,应该结合课堂内外,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到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材料;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59-02

一、引言

2007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Jon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将其课程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供缺席学生学习。这一创新模式使得缺席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提高,基于此,这两位老师将此教学模式推广至全班所有学生,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学校课堂上完成作业,并重点针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简称FCM)由此而产生。

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则是将此教学模式彻底颠覆,改成“课前学习知识,课堂探究巩固”。在FCM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如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预习课程内容;教师则利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互动,如在线交流、课堂讨论与答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等。大量的实践证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和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等专业课程提供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重点讲述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等常用的几类主要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两大环节。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开设于第4学期,总计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相比于大一所学习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逻辑性强的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则体现出概念较多、逻辑性不强等特点。由于土木工程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且相互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而每一种材料(如钢材、水泥、沥青等)又涵盖了原材料的组成、生产、性能、技术标准、应用、检验及储运等内容,致使课程内容显得较多且杂。同时,本课程内容中理论公式推导少,而国家规范及技术标准多,使学生感到该课程内容显得广、杂、乱,难以记忆,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习效果下降。正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要求课堂讲授、试验操作、自主学习三者密切配合,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国内高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多和实验仪器少等现象,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研讨式教学过程,提出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的关键环节,构建土木工程材料FCM,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FCM设计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占主体地位。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角色,形成了以学生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设计和操控,教师的角色和工作重心发生改变,由原来单纯课堂授课中的知识单向输出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1.收集与整理教学资源。实施翻转课堂后的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直接讲授内容以及学生课前自行学习内容,其次要思考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利于学生积极高效地理解知识及相关内容。基于此,教师需精心准备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主要以问题、习题、工程案例分析以及微视频为主。考虑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及精力,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料不宜过多。对于教学视频,内容宜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环境较教学课堂要自由、宽松,不再受教师约束,易出现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低等问题。为避免此问题,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宜选取更为生动、更有吸引力或者任务型较强的学习资料。

2.创建网教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其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料的获取来源主要在于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教平台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方式的灵活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处理。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制定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界定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将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根据知识点目标将各模块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2)根据知识点目标的要求制作微视频、PPT与训练习题,设计微项目、微案例与问题情景,并设置多个研讨问题。教师自制的微视频,一般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全面掌握视频所授知识点。(3)确定课堂研讨任务与范围,设计课堂研讨流程与评价标准。根据知识点目标,确定课堂研讨内容;针对学生人数,合理划分群组,制定课堂探讨流程;根据在线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情况,制定合理的评定标准。(4)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指导、答疑并快速统计学生学习情况。依托网教平台,实现在线指导与答疑;根据学生在线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及学习进度,统计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课前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需要,创建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组建各种群组学习、自主学习、调研、实践和测验评估等教学环节。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及个人学习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及时间。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及时全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依托网教平台,学生课前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自定进度、节奏、速度与方式,自主学习新知识,并独立完成习题训练与测验。针对教师布置的研讨微项目或案例分析、搜集研究资料,自主分析、探索问题,做好课堂研讨的准备。整理并通过网络问题,进行生生、师生在线交流,分享资源、观点、见解,拓展知识领域,发现新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

4.课堂教学与讨论。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答疑与辅导。针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测评,并合理安排后续教学任务。在课堂讨论与答疑环节,教师应起积极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讲解,逐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将问题妥善处理。

5.教学反馈与评价。现有研究已表明,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鲜明的优势。由于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反馈与评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将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与原始教学目标进行对比,从而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任课教师可以适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方式,进而促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进行互评,通过经验交流,以提升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传统教学环节存在重老师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知识性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学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忽略了师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提出基于问题和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网教平台建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以问题与任务为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针对“课下自主学习”和“课上讨论交流”两个环节,并辅以多种方式的学习交流,实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内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18(5):107-112.

[2]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3,23(9):46-51.

[3]曾明星,蔡国良,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76-81.

[4]霍曼琳.“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