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发展范例6篇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1

一、统一思想认识。区、镇、村三级干部和农口一条线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在思想上、工作上、精力上、资源上、水平上、考核上等六个方面进一步聚焦高效农业。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看高效农业工作水平,比高效农业覆盖率;看高效农业工作成效大小,比高效农业增长率;看农口工作实绩大小,比高效农业面积绝对数增长率的良好机制。

二、提升目标定位。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目标,不断提升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确保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名列前三名,高效农业覆盖率和增长率真正实现进位争先。*8年,在高效农业规模上,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3万亩(种植业5万亩,林桑果0.3万亩),总面积达22.6万亩(种植业20万亩,林桑果2.6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3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在高效农业比重上,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的比重达34.9%以上,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40%、47%、74%和85%;水产高效养殖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30%;在特色产业建设上,一村一品总数达35个,一乡一特达5个;培植区域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1个,新建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1个,培植年纯收益百万元规模养殖小区(场)2个,新建千亩连片设施栽培基地1个,新建万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个。每个镇今年新建1个500亩以上高效设施农业园区,明年建成达10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今年新建2个年纯收益达20万元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三、科学规划引领。要围绕现有特色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区农林局要按照“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上规模”的建设要求,规划好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在5月30前拿出概念性规划,6月中旬拿出*0亩核心区的建设详规。南洋萝卜、青墩西甜瓜、盐东羊角椒、新兴蛋禽、永丰黄金梨、伍佑和便仓蔬菜、步凤苗木、黄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要根据三年和五年的时间节点,在5月30日前拿出500亩和1000亩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的建设详规,把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落实到村组、地头和农户,把建设内容规划到具体产业、具体区域。

四、培植典型示范。加快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各类资源,确保今年建成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000亩,明年建成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0亩。盐东镇在6月15日前要将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1000亩土地流转出来,为加快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种植业上,区里重点培植1个10亿元产业和1个万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步凤镇要在现有林业规模的基础上,依托道尔、和泰两家木材加工企业,坚持走“特色+规模+企业”的发展之路,着力把林业培植成为年产值达10亿元的高效规模农业产业。盐东镇要围绕羊角椒产业,通过调布局、跑项目、争资金、招企业、拓流通和订标准等手段,全力打造万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每个镇要确保年内建成1个500亩,明年建成1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南洋、伍佑、便仓、步凤、新兴、青墩等高速、国省干道沿线每个村(居)年内要在沿线两侧500米以内,建成1个规模达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匡。同时,各镇要积极配合红蜻蜓油脂公司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油菜种植,在我区形成万亩油菜生产基地。养殖业上,区里要重点培植仁达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山林养殖有限公司,努力培植2个年纯收益达100万元的规模养殖场,各镇每年也要培植2个年纯收益达20万元的规模养殖小区。

五、构建招商载体。要充分抓住受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和国家实行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的影响而带来农业投资升温的机遇,推进江苏盐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进度。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要在5月底前开工建设,同时要加大招引客商力度,力争市场在年底前开业。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要创办一批能够带动我区种养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促进全区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增值,年内要引进2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项目。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村经济;高效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5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对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难以调动。所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转变,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发展经济的主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构建的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效农业

1.1 高效农业

“农业”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其中包括为土地产业服务的其它行业。如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都做为高效农业,但它能成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更多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1.2 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化

现代社会呈现的高新农业生产理念,它的发展方向分几种情况,有企业投入建设、城市和农村结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业投入建设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公司在农村租赁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产品加工,雇佣村民管理,提高并带动原来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农村经济大幅度提升。城市和农村联合经营发展模式是指农闲时期,农民可自行生产的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并向市场推广,利用原有资源提高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生活结构,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议程,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农村经济与高效农业产生的影响

2.1 增强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始终坚持最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做法,造成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仍然没有摆脱比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纪初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关键。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上来。有关部门、地方应根据各地实际条件,采用“公司+农户”或企业集团等实体办试区的方式,切实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卓有成效示范。在贫困和落后地区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依靠科技脱贫,为“扶贫攻坚计划”做出示范。

2.2 提高生产力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新产业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级,高新技术成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国家和地方要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试验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况监测预报、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资源再生等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抓好P键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技宏观发展的规则、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断充实科技储备,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

2.3 农民的综合国力素质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机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拓展全民视野,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有关法律宣传教育,号召、鼓励农民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开发农村科技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培训支撑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培养、分层次培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出努力。

2.4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科技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产品开发处延,向产业化方面发展,要组织科技人员对产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使期获得高经济效益。国家、地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面对新时期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整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富民强乡的重要手段,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全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的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低档次、低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少。二是农产品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严重。目前,各地区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仍然是当前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普遍,使得难以发挥各地区域优势。三是与农业有关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化链条有待完善。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以传统农业领域为主,而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等环节薄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无法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五是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一是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将职能转变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方面。二是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同时,要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引导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领域各要素资源效用。

2.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将分散的农户经营整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农技部门指导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合理布局种养业发展重点,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服务,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技部门要做好信息和质量检测服务,带头和指导农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当前,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研究和技术开发方向,由注重产量逐步转变为注重提升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绿色环保;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注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有效结合,增强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5

发展的目标模式

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省份。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的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受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及“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政策的严重影响,形成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和以粮、棉、油、猪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农业长期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兴起,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兼业经营农户大量出现,在相当一些地方农业出现“副业化”倾向。但是由于受严格的粮食区域自给政策和粮食定购任务的制约,浙江农业生产结构尤其是耕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迟迟迈不出步子,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即使是低效益和亏本的情况下也只能种粮的尴尬境地。这种“户户粮棉油、家家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僵化的粮食产销体制成为浙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严重障碍。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决策,全面取消了糖食指令性定购任务,大胆放开了糖食购销,把农业生产经营自真正还给农民,从而促成了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使浙江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了浙江农业生产力的新发展。“什么来钱种什么”成为浙江农民理解效益农业的真谛。大力发展效益战略的提出,对浙江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浙江农业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热潮的兴起,促进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说,发展效益农业功不可没。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开,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加剧,成本偏高、规模偏小的浙江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同时,绿色消费浪潮兴起,生态环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以安为先”的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生态功能凸现,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什么来钱种什么的市场意识已不足以应对农业遇到的众多新挑战。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从效益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飞跃显得越来越迫切。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新飞跃。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我们说,省委省政府在20世纪末作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决策,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这使浙江农业实现了全面迈向市场化的一次飞跃,那么,现在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则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支持农业发展,把农业引上集约和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战略决策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浙江农业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将对浙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当前浙江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的浙江,农业资源减少和商品农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些趋势都表明,浙江农业必须独辟蹊径,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这也就是说,浙江农业必须走类似于荷兰农业的发挥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特色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路子,才能再创浙江农业新优势,才能开拓发展的新天地。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抓手。高效、生态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转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有效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双重特征、集约化生产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统一性;二是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以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体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化循环经济方式的有机耦合;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与绿色安全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体现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

浙江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整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

二是坚持以结构创新为基础。着眼于对稀缺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把兼容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性的高附价值的精致型农业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

三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标准化高效绿色农业技术。

四是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五是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动在农户自愿基础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促进土地等自然资源向具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促进高效绿色的精致型农业产业的成长。

在农业资源禀赋稀少的浙江,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纷纷进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已经创造了一批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成功典型,从浙江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情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结合对这些实践经验和典型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值得推广的7种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模式:

1.设施栽培农业模式。这是一种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能够大大提高土地年产出率,有限的耕地能够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集约生态养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实现由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方式能够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业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等。

3.立体种养模式。这个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和食物链原理,把耕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水产多层混养、柑园养土鸡、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饮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生态农庄;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绿化园艺业模式。这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农业发挥美化生活,优化环境功能的重要产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把花卉苗木种养业与园艺业和绿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种植、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绿色园艺工程在内的很长的产业链,既不断增加农业附加价值,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已经成为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6.有机农业模式。这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能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其特殊的绿色安全、高品质,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7.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养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价值。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举措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政策举措。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发展观念更新为先导、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以加快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保障。

(一)以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要根据广义工业化理论,主动地把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工业化进程之中,要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来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要把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工业化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同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还要强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要从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就是要借鉴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价值、节地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浙江农业人力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在形成特色化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促进种养业结构大调整。要在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的种养业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创造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集聚更多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集农产品加工中心、交易中心、种子种苗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于一地,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延伸到省外和广大中西部地区去,拓展浙江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把浙江建成种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强省。

(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要下决心率先推行农业绿色生产革命,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使浙江全省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省。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权威高效的农产品质量与卫生的检验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从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并从农药、肥料农资生产供应到农业生态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的要求,提供有效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加大对土地和水污染的治理。

(四)着力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形成以家庭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例。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家庭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要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产品专用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努力在若干个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率先建立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从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入手,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强化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制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形成综合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特色性实用技术推广机构、国家举办事业性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企业举办民营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以“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业绿色证书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质、有专业技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产业农民。

(六)加快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态功能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绿色浙江”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要求,把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城乡环境整治,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工程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洪、涝、风、旱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千里标准海塘、标准江堤、千万亩标准农田、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和城市森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以“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6

1制约因素

1.1产品档次低是发展困难点

虽然很多区域的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好,但是总体的规模范围比较小。相对而言很多先进地域在各方面的发展层次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价值会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农业发展中规模化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如果不达到规模化,将很难实现高效和进步。

1.2分散经营是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个体的生产、自主的经营。农民充当了生产者、运输者、经营人等多方面的角色,这种形式对于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每个农户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整体农业市场集中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出现市场波动等意外的情况,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和损失。

1.3发展明显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的专业认识程度达不到,整体上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感觉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对于当下自己经营的状况比较满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城镇之间、街道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部分新模式运行良好的地区不断地创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突破了旧观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区域的运行效果不明显,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导,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明显。

1.4资金问题是发展限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农业行业的进步发展,主动的进行资金财政方面调整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是这种资金调动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资金的数量不足和调动不及时成为农业高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意义

2.1农业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实验和数据的研究表明,采用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达到每公顷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农业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国家的部分工业化地域和农业化地域的劳动人员应该进行转移,很多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应该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发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逐渐的解决。随着城乡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断应用,意味着高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已经提到了实践的层面,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产生长久性的影响

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能够在多方面产生良性的影响。首先给予农业产业新的内涵,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的市场化经济服务,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不断地进行观念改革,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从当下的实际状况分析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面临着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验。

3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从战略高度上形成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变化后的客观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在世界大环境范围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经济在农村经济变化过程、管理体制、体制的实施过程中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实现农业规模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中、农村社会化体系的内部需要,该手段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传统化的手段逐渐向高效化农业发展,实现行业领域转变的必经之路。

该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手段,最终实现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将过去的个体性分散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方式经营,从过去单一性的、重视产品数量逐渐变成重视产品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将初级的农业产品不断进行深入加工,实现营销模式的巨大变化。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国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但是总体规模比较小,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态优势非常独到,这已经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性,应该最大化的挖掘这些内在潜力意识,坚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对产业结构和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小范围的高效农业逐渐发展成一种主流形态,促进我国农业行业整体的进步发展。

3.2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想要发展高效农业应该不断的建立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视主导产业的培养。对于农业结构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调控力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现规模化经营,重视区域性特点,重视产品优质的多重原则,建立具有标杆性作用的规模基地,让产业发展性优势产区不断的集中,发挥带头作用。

对于农村的相关劳动力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土地的经营权利得到相应的变更。在稳定相关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和实施农民转移过程,在符合市场的前提下对于土地的应用权利进行调整,让相关的资源逐渐地向优势地域转移,加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提高规范化农业发展的水平。

3.3建立相应的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对于品牌效应具有充分的认识,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如何树立品牌观念有正确的理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品牌战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精度,对于市场整体的趋势有了解,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范围,让品牌效应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正面影响。

3.4建立保证机制

对于农村区域的基础设备建设要不断加强,保证整体综合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对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工作要不断加强,对于中低的产田应该逐渐进行改造,对于相关水利设备设施也要不断建设。深入进行机械化农业推广,加大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研究力度,促进相关领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应用范围,让农业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不断的扩展。

3.5建立具体的平台,促进技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