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源管理范例

高效能源管理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1

一、高职院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

1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是一项整体、长期的战略性工作,需要从全局上进行长远规划。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没有长远人才引进的规划,在引进人才时轻技术、轻教学,重职称、重学历,导致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人才无法进入学校任教;进入学校任教的,又有许多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

2聘任制度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聘任制度规范,缺乏明确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聘任期限,导致高职院校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容易造成聘任制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3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在开展绩效考评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统一使用一个考评方案,未能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评,没有体现岗位绩效和贡献大小,导致公平性不足,影响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教职员工的绩效没有与薪酬进行挂钩,一般是行政人员依据其职务职级,教师依据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进行薪酬分配,导致绩效考评无法发挥激励作用。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思考

1.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首先,要遵守职业道德,遵循“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评、合同管理”的原则,合理规划教师队伍结构,即教师教育背景、学历层次、工作经历、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建立人岗相宜的人才引进机制。但对于学院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特殊人才,必要时可简化考评聘任程序。其次,人才引进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发展情况,最大化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最后,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鼓励教师创业、下企业实践、外派挂职等,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2完善聘任制度。1.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严格考评、动态聘任的原则。岗位聘任与考评应当坚持人岗相宜、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标准与规范,推行师德考评负面情况制度,对违反师德标准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结合“放管服”改革的聘任制度,增强二级学院的主体意识和办学活力,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做到“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收入能高能低”,建立长期跟踪考评机制,以履职考评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2.增加破格聘任机制。高职院校在岗位职数空缺的情况下,可破格聘任以下人员:在科研、校企合作、教学类竞赛、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项目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能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或具有组织和指导大型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的实验人员;在管理及服务师生上大胆创新、对维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做出突出贡献的行政管理人员。高职院校实行破格聘任机制,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3.建立人才试用机制。高职院校对通过考核的新进人员,要实行试用期考核制度。考核期间,高职院校在考核新进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要深入考察其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等内容,并尽可能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以求对新进人员有更客观、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选拔出最适合教学、科研的人才,优化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

2建立积极合理的绩效考评、薪酬激励体制。1.明确考评目标、制定合理考评标准。绩效考评体系的设立是为了能够合理评定教职员工的各项工作,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行政人员的管理、服务等各类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有效改进。在实施绩效考评过程中,要求负责考核的工作人员要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教职员工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特色、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出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考评标准,以确保考评工作的公正性与全面性。在进行目标设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灵活运用期望理论,结合不同教职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设立相应的目标。目标难度要具有合理性,不可过高或过低,既要有适当的压力,又能够让员工凭借努力得以实现。其二,重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若高职院校只对员工实现某个短期目标进行考核,将不利于教职员工及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若将所有的目标都设定得太过遥远,又容易降低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其三,要重视将高职院校发展目标与教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增强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2.建设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高职院校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前社会,员工不仅重视经济利益,也重视个人职业发展,院校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应当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充分结合,提升教职员工的个人价值感与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另外,除了个人激励,高职院校在制定激励制度的时候也要重视团队奖励,可对获得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教师团队加大奖励力度,并适当减免团队成员其他方面的工作量。高职院校在制定以人文本的激励机制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教职员工对应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各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意识到不同教育、工作背景,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及教职工不同时期需求的差异性,以确保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3.公开、运用考评结果。高职院校在开展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过程中,需公开考评结果,便于教职员工的监督,减少主观的随意性考评。对于教职员工认为考评结果有误,或者不合理、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教职员工可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申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其进行重视,组织开展分析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职员工。考评结果公开后,高职院校还要切实组织、引导教职员工根据考评结果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调整,避免让考评结果落为一纸空谈。首先,考评结果可作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为基本原则,切实体现在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上。其次,高职院校可将考评结果与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挂钩,与岗位晋升挂钩,考评成绩优秀的教职员工可优先获得晋升机会。最后,根据考评结果,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升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

3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化发挥人才效益。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大环境,通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最大化发挥人才效益。1.为教师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要完善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院校的改革发展步伐,提升院校的整体实力,为教职工最大程度发挥潜能提供条件。第二,要努力创造学术气氛浓厚、人际关系融洽、设施先进齐全、协同创新发展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专心于教学与科研。第三,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信任青年教师们,为其提供多元化发展以及能力展示的机会,使其实现自身价值。2.理解、关心、爱护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注意收集教职工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对其进行反馈,尊重每一位教职工,加强与其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困难与需求。高职院校还要创造良好、轻松的环境,让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院校的温暖和关怀,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倡导学术争鸣,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3.正确看待人才的合理流动。高职院校要尊重人才的流动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引导人才进行合理流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增值,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人才流动有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让学术的发展可以集百家之长。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仅肩负着知识传递、人才培养、创新引领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职业精神和治学育人的态度,这些都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示范影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对于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高职院校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崇高的责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更好履行这一责任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打造高质素的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切实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资料:

[1]张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8(10):154-155.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型的人才。因此,更多的高校开始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实训设备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实训技能的提高,也是学校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实训室设备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本文阐释了高职院校实训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室;设备管理

一、实训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主要是利用争取到的政府的资金,实现对设备的购置和管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类资金的分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比如,一些资金是政府专门扶持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方案、招标采购等工作,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就会使很多学校难以做到全面的技术论证,在建设的内容上和人才的要求相违背。而且,在一个学校里的各个科系之间,也常常因为资源发生竞争,各个科系都想争取更多的资金,用来改善硬件条件,因此,往往造成恶性的竞争,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队伍比较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比较落后,过度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还有一些学校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训管理人员的配备往往不足,而且水平较低,管理队伍比较薄弱。

(三)设备使用不当,未能及时维护

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强调培养更多应用型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训练资源更为丰富,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但是,大量的实训活动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因此,这就需要对设备进行更为频繁的维修和保养,所以,每年高职院校用于实训设备的投资量巨大。

(四)实训设备管理部门安全意识较差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实训设备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再加上自身对设备没有全面的了解,未能准确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未能明确操作的流程等,从而导致了对设备利用不当的情况,造成了实训设备的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带来人身伤害。

二、实训设备管理模式

(一)实训中心管理模式

在高职院校中,要成立一些有关的实训中心,从而可以将实训设备集中起来,保证集中管理。在购买实训设备之前,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讨论,在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下,根据本校的需求,对设备进行采购,各个学院要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设备采购方案,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资金。

(二)院系实训室管理模式

要根据各个院系的需要,进行实训设备的管理,从而实现对实训设备的安排,并充分发挥出实训设备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交叉的部门,可以实现对实训设备的共享,促进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的提高,并建立有关的实训管理档案,加强对实训设备的管理。

(三)公共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产品的加工,也可以充分实现技能训练的目标。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实训室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管理体系

可以设置专门的实训设备管理处,对于不同的实训设备,可以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并建立实训设备管理的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而在实训设备管理处下,可以再进行细分,分别设置采购组、维护组、保养组等,各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二)健全实训设备管理制度

要想保证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健全实训设备的管理制度。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化的建设,从而保证学校实训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三)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资料档案

要加强对实训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由于人为原因导致设备管理工作的重大变化,要保证设备运行的完整性,提高运行的效率。而且,在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中,确保可以找到查证的依据,加强对实训设备的动态管理,将购置的信息进行归档,以便可以随时查询。

(四)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实训室建设初期,可以安排一些管理人员参与到建设中,从而对实训项目的建设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实训室管理设备部门需要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可以给以工作人员更多晋升的机会,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就要加强对实训设备的管理工作。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实训室设备管理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可以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管理体系,健全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资料档案,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实训室设备管理的水平,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作者:王涛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3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为社会旅游行业输送了诸多一线专业人才,是社会行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保障。近些年,职业教育校企协作持续深化,但是依旧无法充分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本文积极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育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而为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一、校企合作的概述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相互间创建的一种特殊协作模式。现如今,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运用和社会企业合作的模式,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为社会企业培育优质人才,十分重视人才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而且校企合作属于一种重视培育质量、重视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重视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另外,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打破了以往教育形式存在的弊端,从特定角度突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双向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培育具备综合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优质人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和社会企业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为培育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岗位技能方面

岗位技能是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核心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毕业之后是否可以胜任对应岗位,且在岗位上积极发展的前提,岗位技能主要囊括两方面:一方面,业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初级管理能力。在旅行社实习的高职学生往往会被分配到营销部门、计调部门以及导游部门等。基于此,即要求高职学生充分掌握旅游服务行业的各项基础知识,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保障可以用最好的状态进行岗位工作。其次,高职学生必须全面了解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掌握自身任职岗位的一系列服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能与责任,熟知且具有规范标准的操作基础能力,主要包含基础服务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再次,高职学生需要具有运用、维护与保养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良好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与各种特殊网络服务平台等。最后,针对一部分具有特殊要求的旅游岗位,比如导游,高职学生需要考取导游证,以此适应这一特殊岗位,进而为自身日后更好工作奠定牢固基础。

(二)基础能力方面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基础能力是社会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从事与旅游有关的工作,不但要求高职学生拥有扎实牢靠的服务技能基础,并且服务对象繁多,由于种族、文化、性格以及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性,会产生不一样的服务需求,所以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极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不但可以处理不同性格以及特性服务对象存有的各种问题,而且还可以和旅游产业链中各个级别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做好旅游工作的衔接以及协调管理。第二,语言表达能力。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职业语言以及服务规范语言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必备的基础语言功能,并且特殊地区的旅游工作人员还应当掌握当地运用的方言,且用语标准,不发生语言错误的情况,必须要规范、标准、灵活地应用职业语言。第三,主动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能力。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必须具有灵活应对各种各样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对应的工作技巧,了解各种与旅游有关的行业规范与法律法规,以便于为突发问题准备多套应急方案,一直做到客户满意、问题解决为止。除此之外,高职学生还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良好能力,观察并学习对自身有帮助、有价值的工作技巧,勤学好问,持续提高自我。

(三)综合能力方面

综合能力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针对不同岗位发展、提高自我、创新自我以及不断前进的关键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不但要求高职学生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拥有对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胜任与旅游有关的多个岗位,且可以在社会旅游企业与事业单位任职旅游管理工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出的综合能力主要囊括四种:(1)创新能力;(2)自我提升能力;(3)随机应变能力;(4)基础服务能力。另外,还要求高职学生具有旅游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可以严格遵守行业规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进行管理或者解决问题,明确中国对旅游行业推行的各种支持性政策和发展性战略,熟知现代旅游行业实际发展动态等。唯有具备专业、系统与全面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坦然面对各种问题以及发展阻碍。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影响

(一)校企合作法规制度缺少完善性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关于校企合作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也未创建专职负责指导和监管的协调机构,未能颁布具备行业权威以及标准规范的校企合作条规。基于此,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在开展合作时,缺少完善健全的管控与法律保障,限制了高职学校和社会旅游企业协作培育复合型优质人才模式的深入发展。而且,高职教育固有的社会化办学模式和规模效应都没有市场化,所以,社会旅游企业参加合作的自主性和意愿不足。另外,社会专门的培训组织也没有形成规模与气候。一部分校企协作只限制在学生实训岗位、实训基地的提供和高职院校为社会企业举办对应讲座、职工培训等多种松散式的合作模式上,而针对科研合作、教育实践以及商业性经济利益等相关领域的利益合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发与加强。

(二)社会旅游产业不断变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群众消费需求已经逐渐趋向大众化及家庭化、休闲化和体验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而个性化、多样化以及服务型消费渐渐变成社会发展主流。旅游产业中各项资源配备的同质化、数量膨胀与低价竞争的不良格局,也逐渐向着品牌化、专业化、服务化的资源与文化创意等目标发展。而且,人性化、科学化的服务与高品质、高质量特色导游更是我国未来社会旅游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基地未发挥实践教育功能

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实训基地,另一种是校外实习基地。现如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情况十分明显,使实践教育基地难以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一系列需求。追其溯源,是因为校内实训基地存有一些问题:首先,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一部分高职学校虽然了解了实践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因条件和资金的约束,致使实训室教学设备与设施陈旧落后,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其次,一些高职学校为了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加大旅游专业相关经费的投入,创建了专门的模拟实训室,然而各个模拟实训室内部设施与旅游企业比较,无法创造逼真的情景实训。除此之外,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管理体制缺少健全性、实践环节缺少完善性,导致学生实习只能停滞在基层服务方面,无法深入到管理层次,也难以为高职学生提供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的校外实践。

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一)创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制的创建,是确保高职学生从入学直至毕业完成人才培育的重点。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体制的创建,需要实现市场需求、定向规划、专业实训以及人才培育的系统目标。基于此,需要通过对这一目标的了解,将合作企业具有的旅游资源、管理素养、利益指标以及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设定出完善健全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最后,结合积累的校企协作实践与经验,将理论知识、科学研究与实训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创建出将技术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制。在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如若想创建高职课程体制,需要充分掌握旅游管理行业社会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与需求。只有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育出的人才,才可以充分满足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经济意义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保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创建的合理性与专业性,让高职学校可以培育出适合社会旅游管理需求的优质人才。而且,将就业作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制,不仅完善了高职教育课程体制学术能力的整个过程教育,而且还优化了我国旅游就业市场对专业复合型旅游人才提出的一系列需求,进而为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

(二)构建校企合作共赢产业机制

根据校企协作寻找学校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最佳契合点,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优质人才培育进程中,应当提升与壮大社会旅游企业的人才素养以及服务规模,推动社会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只有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才可以创建持久、规模、经济、完善的校企协作教育产业。根据国家对参与校企协作的社会企业给予相关政策帮助、财政优惠,有效引导社会优秀旅游企业参加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品质人才培育中,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获取相应利益,提升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实训以及教师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兴趣和热情。与此同时,校企协作创建的企业实训培育和优先选才制度让合作的社会企业可以优先考核、优先录用与自身岗位所匹配的优质学生。此外,在校企协作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学校与企业均可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真正做到人才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邀请社会知名业界人士与专家到学校任职或兼职教师,开展讲座与学术讨论,为高职学生教授当前社会最前沿的发展管理观念,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参加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的实践教育活动,协助教师编写人才培育方案与课程设计等多方面。而且,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任职教师亦可返聘于企业,协助社会企业展开职工讲座与培训等相关活动,提升社会企业在职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让员工可以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岗位技能。

(三)强化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由此高职院校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校内实训基地,即是为高职学生提供模拟实际环境的各类实训室与教育场所,根据应用现代先进前沿的实验设备、教育模拟软件以及技术手段,创建和社会旅游企业相似的岗位工作环境,主要囊括公共语言、计算机和专业实训室,而专业实训室则包含餐厅模拟实验室、形体训练及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等实训室。此外,校外实习基地创建同样是提升高职学生知识文化与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展开密切联系,创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建具备优秀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的示范教育基地,增强旅游见习与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教育环节,对高职学生了解社会旅游企业内部运行方式与工作流程均会得到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进而强化对自身从事专业的了解和认识。

结语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共青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职能

一、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分类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职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职能都以本职能作为工作基础或者保持相同的目标。共青团作为党在青年人群体中最为广泛而进步的群体,自成立以来就担负着为党提供高等知识分子人才的重任,自然也成为了高校共青团最为主要的核心职能。

2.组织服务

组织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具体表现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形式就是通过组织服务来挑选和培育学生干部骨干队伍,推动学生工作不断走创新道路,帮助学生会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发展,并提供管理意见。其次就是在提供组织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当学生面临就业或者创业的阶段提供辅助性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高校共青团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创新有所欠缺

目前在高职院校内部,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的工作不能真正被学生所认可。从理论角度来讲就是思想教育的成果缺少有力支撑,体现不出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人群体进步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在思想领域面临复杂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必须及时的转变工作思路,革新工作方法,通过更加容易让青年学生接受的方法来坚守和开拓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

2.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开展组织服务的过程中能力体现不足,汇聚青年的能力欠缺;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提供不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就业创业方面支持力度较弱。总体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并没有将自己真正的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机构,但本身共青团组织的成立初衷就包含了为学生服务的内容,但是目前很多共青团的部分学生干部将自己摆在高于学生一等的位置,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也都大多数走向了形式主义,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

3.实践创新能力较弱

部分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能力较差,对学生提供服务的形式一般体现在文件下发上,但是对于文件是否能够落地解决学生问题并不关心。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方式,已经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从而让共青团组织工作开展大打折扣。

三、强化共青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职能的措施

1.明确自身职能定位

思想教育职能、组织服务、实践创新等作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在不同学校和社会环境下发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做好本职工作,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自身职能,并严格按照职能范围来做好相关工作,这是一切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2.积极更新管理观念

目前限制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发挥管理职能的最大因素就是工作思路的陈旧观念。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思想,积极地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自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地研究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自己的职能定位范围内,做好管理工作。

3.加强工作实践和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思想较为前卫,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开拓组织创新精神,紧密联系学生,通过扩大共青团影响力来创新工作机制和拓宽工作领域。让更富有创新精神的团干部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打破原有的选拔和培训机制,给富有创新精神和敢于实践的团干部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打造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态和日常工作学习最为匹配的工作方法,争取做学生群体学习、创业和工作的好帮手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慧,杨小浒.基于项目化思路的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6):39-42.[2017-10-17].DOI: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5.06.008

[2]史玉祥.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3]周飞.浅议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1):73-76+79.[2017-10-17].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5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资源的人力资源对组织或部门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管理效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部门或本组织的兴衰,而且会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对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对提高当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路径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以促进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公共服务、经济调节以及社会管理等重要社会职责,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对政府部门来说,要想实现相应的政府目标,就必须得有一支高效、廉洁、尽职、尽责的公务员队伍,提升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因此,有必要对加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的研究。

一、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简析

总体看来,我国在人事制度上所做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磨合过程中还体现出了较大的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事管理制度的设定并没有根据单位的特点进行制定,大大降低了制度的实用性;其次,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一种能进也能出、能上也能下的用人机制。政府部门中,公务员流动率普遍偏低,其在管理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手段等也相对较为陈旧,极少进行更新,在人员选拔方面,其所采用的手段也是较为落后的,并且,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最后,对大部分领导和公务员而言,在换位思考和相互尊重方面,仍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缺乏促进彼此了解和增进彼此信任的有效形式与途径。

二、提高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路径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门较为先进的科学,既是科学,就应该由科学专业的人员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较为科学的管理。所以,政府部门在“干部管理”这一问题上,更应该积极地作出科学的改进,变微观管理的党领导形式为宏观管理,还要变具体的领导方式为政策的领导方式。作为政府人事部门,要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开发和管理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准。

(二)重构公务员核心规则,并疏通其流动渠道

对公务员核心规则进行重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内部的公平。内部公平其实就是指政府部门在薪酬政策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当然,这个一致性仍旧是按照组织等级来定的,必须要保证相应等级内的所有成员的薪酬公平性。也就是说,真正决定薪酬内部公平的准则并不是某一政府工作人员的个性特征,而是这个工作的本身。工作内容才是决定组织内部薪酬水平高低的基础,依据某一工作对政府目标实现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进行薪酬支付是内部公平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薪酬体系内部公平目标的实现通常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首先,工作的完成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越多,其所能够得到的薪酬也就越多;其次,完成工作过程中所处的环境越差,其所应该得到的薪酬就应该越高;工作的完成对政府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贡献越大,其所应该得到的薪酬就应该越多。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优化外部配置,不断降低公务员录用过程中的人身关系的依附性。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选拔和录用机制,部分职位可以通过合同制或者聘用制的方式实施,以不断疏通公务员的流通渠道。

(三)运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作为人力资本重要载体的公务员,是政府部门实现理性化管理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对其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以多重职业为导向的公务员生涯及相应薪酬体系。要更多地鼓励公务员进行更为多元的生涯发展通道选择,以使其薪酬能够实现多通道攀升。无论是从先天禀赋还是从后天环境来看,个人的生涯发展取向都是多元性的,相应的生涯管理理论的引入与政府部门各式各样的人才需求等,都要求政府要建立起以多重职业为导向的公务员生涯及相应薪酬体系。并且,该体系的有效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更努力地提升其专业能力,促进其在专业领域内的良好发展。所以,为了减轻职位设置压力,维护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政府更应该针对这些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阶梯型的薪酬通道规划和设置。其次,还要不断优化公务员考核体系。在全面考核和突出绩效的前提下,利用SMART原则将公务员所处岗位所担负的岗位职责、承担的工作任务、职位分类以及工作内容等进行量化和细化,使其成为一些易于操作的、具体的标准。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同,对其所采用的考核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在手段上,要选择性地引入一些现代的考核方法。在考核频率上,不断强化平时的考核;而在结果运用上,则可以充分利用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适当放大其激励效应等。最后,针对政府部门的特殊性人才,可以设置一定的薪酬特区。这主要是因为,以职务级别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很难满足稀缺性人才对薪酬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公务员薪酬体系时,应当为特殊性人才留下一定的政策空间。

(四)创建和谐的相处环境

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的公务员,都应该要学会换位思考,具备最基本的与人交往的素质,尊重和信任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相处环境,才有可能提升其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对政府部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提升对其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我国的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对政府部门本身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重构公务员核心规则,疏通其流动渠道以及运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等措施加以解决。

作者:李文文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张本喜.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现状和原因探析[J].中国商界,2010,02:244+246.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6

创新能力值得是人才在技术与各种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人才只用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物质条件,不断改进或者创造出新的食物、方法、元素、路径,带领团队获得创造出更多的有益效果。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拥有更多的潜力可以被挖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而言,除了让学生们掌握一技之长以外,还应当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不但能够胜任基础岗位,还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创新性的意见或建议,让社会大众可以受惠于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积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他们实施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也有利于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全面发展性人才,为社会注入创新力量,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告知院校教学过程中的懂点和难点,教室门也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们培养场创新力较强的现代化人才。

(一)增加实践活动,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的是,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处理能力。所以,在学校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里感受理论的重要性,在实践的环节中应征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中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需要和当地的一些知名企业相互合作,形成科学、系统的“工学交替”式教学管理模式。在“工学交替”管理模式当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监护与指导工作,及时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实践状况,并在学生陷入瓶颈时予以提示和拔高。另外,“工学交替”式管理需要让企业管理与企业评价也介入学生培养当中,让学生能够明晰今后用人单位对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诉求,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清楚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性能力。最后,学校在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企业的工作制度、人才发展模式和人才需求引进日常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安排小组任务,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行为,如果彼此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彼此的关照当中快速成长,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们可以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为学生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小组任务,安排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在规定时间结束之后,安排学生们集体汇报探究成果。小组成果汇报又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借鉴、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的学习圈,在不同等级学习圈的促进下,学生们不仅能够拥有较强的合作竞争意识,同时他们还能够及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自觉地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由此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对事物、行为以及专业知识的创新性认识。小组合作还可以引进小组成员互评机制,即在一个任务完成之后,针对任务完成效果、完成过程表现、成员所做贡献等指标,让学生们展开成员互评。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组内成员需要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最后互换评价结果,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他人与自身之间的差距,明确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除了组内小组成员互评之外,还有小组之间的互评。及时、恰当地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确定改进方向,根据个人的漏洞或者他人的优缺点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形成院校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

志气昌茂的杜甫曾在《望岳》当中慷慨激昂地说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旨在说明,一个人只有站在高出,才能观得事物的全貌;只有眼界开阔,才能够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创新性能力。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放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中依然有一定的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眼界是否宽广,有赖于教师能否帮学生打开视野,看向更加辽阔的世界。

(四)探究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探究式教学法是有美国学者杜威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只对目标知识、技能基本原理以及学习难点进行讲解,随后针对所需要学习的目标知识、技能提供许哟啊掌握的相关问题,随后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后通过个人阅读、深入观察、实验等来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自行发觉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如同探求宝物一样可以将知识的挖掘过程亲自体验一边,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的、主动地进行学习,找到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认知其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和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但是,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难度,那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特点,为学生们设计出循序渐进、难度适宜、符合逻辑的问题,通过问题去一步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关键,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密切关注,当他们遇到无法克服的问题时为他们提供点拨性的帮助。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虽然隐于教学过程之后,主要行为人也是学生,但是教师依然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领路人”的身份,对于学生们把握整体学习方向、控制学习节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软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这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组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锻炼,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在高职实验室管理中,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偏低,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缺陷,有必要完善和改进。本文结合九江职业大学实际情况,就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加强实验室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智能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实验和实训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促进其作用充分发挥,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在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随着对高职院校各项经费投入的增加,再加上高职学校扩展,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实验室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实验室管理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作用,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1.管理人员技能偏低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管理基础理论,熟悉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应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开展实验室管理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管理队伍年龄老化,管理人员数量不足[1]。再加强管理培训不到位,制约他们的管理综合技能提升,难以适应高校院校实验室管理需要。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经费、人才队伍等因素制约,忽视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也没有根据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水平提升。

二、高职院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

为弥补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不足,九江职业大学在实验室管理中,注重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综合应用计算机软件、智能卡、网络技术等,开发和设计了高职院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组成包括硬件平台、管理软件系统和实验室管理控制系统。

(一)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如图1所示)构成主要包括校级与若干院级平台节点,若干客户端。在局域网支持下,校级与院级平台节点实现连接,同时还满足校内客户端与智能管理系统连接需要。如果客户端是在校外,他们需要访问智能管理系统时,就必要依靠互联网的作用。其中,校级与院级平台节点服务器分别存在各自的数据。并且实验平台校级节点在系统运行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与服务器进行数据沟通[2]。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还能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二)管理软件系统

管理软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对系统有效运行和充分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该管理软件系统用Java语言编写,主要模块如下(如图2所示)。(1)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权限设置,个人界面定制与管理。此外,在用户管理模块当中还拥有数据设置模块,在该模块支持下,能够实现学校共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便利校级与学院级平台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在用户管理模块上,可进行用户登录、数据认证、机构设置和数据查询等操作[3],进而为有效开展实验室管理创造便利。(2)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在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系统有效运行和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主要对实验室信息、实验室项目、实验队伍、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房间的管理,让各种因素有效发挥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和实验教学需要。(3)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功能为开放实验排队站位、预约审批,仪器、实验室和会议室预约审批,易损仪器赔偿,收费、资金和培训管理,用户信誉积分,实验室工作日志[4]。(4)物联管理模块。该模块与管理控制系统配合并审批预约者,预约者刷卡开门进入实验室教学和学习。当预约者进入实验室之后,物联管理模块为实验仪器配置电源,并启动监控设备,发挥语音提示功能,为实验者提供相关信息和语音提示,保障实验室教学和学生学习顺利进行。

(三)实验室管理控制系统

为详细掌握实验室运行基本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控制系统设置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如图3所示)。(1)门禁控制模块。模块组成包括电子锁和刷卡器,实验室门上安装电子锁,可用授权刷卡与密码方式开门。任课老师和学生可以凭密码开门,开门后系统为每位学生自动分配一个座位号,学生对号入座,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刷卡器安置于门外,预约者刷卡后服务器发出指令开门。(2)智能电源控制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为:电流与开关监控、过流保护、远程开关等功能。刷卡开门后服务器为设备分配电源,并启动计时与监控功能。此外,即使管理人员不在实验室现场,但通过局域网可以对智能电源控制模块进行远程控制。(3)视频监控模块。前端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管理服务器是该模块主要构成内容,可实现远程监督与指导、在线听课与培训、实验回顾等功能[5]。(4)实验室语音提示和通讯模块。组成包括语音提示器和通讯电话。刷卡开门时语音提示器发出信息,提醒实验室人员注意事项。预约时间将满时发生提示信息,提醒实验人员做好结束准备工作,或办理申请延长实验时间手续。通讯模块能满足实验人员与管理人员远程通话,开展及时交流和互动需要。

三、高职院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

九江职业大学在实验室管理中,通过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取得良好效果。

(一)具体应用

以前我校实验室管理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由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巡视和检查,并详细做好记录,发现问题之后立即采取修复措施。之后虽然开始注重计算机的作用,但未能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构建有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加大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还难以详细掌握实验室基本情况,制约管理水平提高。为弥补这些不足,九江职业大学于2012年4月开发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并于当年9月投入使用。

(二)应用效果

经过将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满足高职实验室管理需要,还推动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优化管理队伍结构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管理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减轻专职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他们的负荷量。此外,系统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监控,与预约、门禁刷卡联用进行身份识别,无需管理人员到场,系统通过审批授权刷卡识别,学生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学习。实现了实验室向学生的全天候开放,也为学生学习和参加实践锻炼提供条件。

四、结语

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仅满足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需要,还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更好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为促进其作用充分发挥,应该重视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维护,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并排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注重对系统更新和升级。使其更好满足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需要,也为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有效学习创造便利。

参考文献:

[1]陆江东,戴卓臣,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44-46.

[2]葛日波,朱志刚,等.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5-18.

[3]胡卉颖.高校宿舍管理及智能终端APP的设计与开发[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3-35.

[4]吴良,邹志宏,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169-172.

高效能源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

一、引言

高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主要对高校各项活动起到基础保障和服务作用,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各项需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校师生人数的增长,高校各类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的增加,导致高校对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学校对能源消费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能耗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的经济负担,影响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将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高校作为能耗大户,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加强高校后勤能源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早,在知网输入高校能源管理关键字词检索,搜索文献资料只有二十多篇。2011年张胜利在《高校后勤研究》发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实施中,改革出发点和目标都会发生变化,不宜采取“一刀切”模式,应结合实际“一校一策”。2016年朱贵强在《高校后期研究》杂志中发表的《论优化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文中提出优化和改革后勤服务模式应提出从资产关系、建设后勤服务团队等方面入手。2017年杜树泉在《管理观察》中发表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存在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专业后勤管理团队、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黄炳辉、朱芸、钱明俊等人在《高校管理》发表的《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2018年李玉龙在他的硕士论文《沈阳工程学院能源管理优化方案研究》中通过对学校能源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从计量设备、管理方案、人员结构等方面,找出高校在能源消耗、能源布控、能耗单元分布以及组织结构等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在计量设备、管理方法、技术改造等几方面对现有管理方案提出优化意见,并加以实施,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学校财政支出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北美和欧洲,EPC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马志宏,2010)。作为EPC的发源地,美国政府在政策、措施、节能项目开发上积极推进的发展,政府也带头与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一开始就是市场化管理的,所以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与国内不同。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公司战略管理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内涵方面、公共服务民营化模式方面、关于外包的实施方面。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系统,但经过文献检索梳理得出省属地方高校后勤能源管理社会化改革模式方面的探究几乎没有,后勤工作在高校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课题在传统能源管理使用的基础上,从高校后勤角度出发,结合新能源科技的发展,提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方法,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加快后勤能源社会化管理,降低高校能源消耗,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三、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施,高校积极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对学校的照明设施进行改造,将高能耗的灯具全部换成LED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电表,统计各个线路的用电情况,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勤能源管理水平低

高校长期采用行政管理模式,高校的各项工作仅仅围绕教育工作,学校的各项政策普遍向教学倾斜,导致高校将教学和科研作为重点,忽视后勤能源管理工作。高校未设立后勤能源管理中心,缺乏对高校能源的有效预算,缺乏市场管理意识,学校未建立有序的校内能源消费市场,对能源输入、分配和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高校能源消耗年年攀升。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将后勤外包,承包商为了自身利益,缺乏能源节约意识,每年逐渐增加高校的能源预算,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能源支出。另外,高校师生缺乏节能意识,一些实验室、教师或者办公室用完后,没有及时关灯,造成严重的浪费。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第三方负责高校的后勤能源供应,他们属于高校的服务单位,无法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进行干涉,导致高校日常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2.高校后勤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落后

国内很多高校办学历史永久,学校各项基础设施运行时间比较长,水、电、燃气等基础上设施老化严重,部分供水管道设施出现锈蚀、滴漏现象;供电系统线路老化,导致电容比较小,无法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需求。能源设备安装后,第三方安装了计量器具,计量能源消耗情况,但是部分计量设备缺乏有效的维护,未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正,导致计量不准确。锅炉房运行环境复杂,计量设备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容易出现故障,如果维修不及时,可能导致计量设备计量故障。计量器具必须具备高精度和准确性,但是目前高校的二级计量设备精度比较低,无法精准计量出高校的能源消耗情况,后勤管理公司将数据统计后,高校未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能源管理和成本核算,从而导致能源管理效率低。

四、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能源管理模式探究

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以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服务的模式,其本质就是降低能源费用达到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服务模式,这种节能服务模式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国家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财政奖励、营业税免征、增值税免征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校将学校的能源管理委托给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由第三方公司高校的节能项目投资建设,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节能诊断、节能设计、项目建设、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与项目监测等,并与高校分享项目运营后产生节能收益,用户支付项目建设全部成本后,将项目移交给用户。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不需要投入节能改造实施的技术、资金风险,将在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节能项目未来的收益,获得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节能设备,最大限度降低高校能源支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率最高可达到50%。高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可以解决高校能源技术改造的资金问题,充分利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全面提高高校的能源管理水平。以高校学生开水房为例,学生需要到学校的公共开水房打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学校每年需要支付开水房运行费用和燃气费,高校与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后,第三方节能公司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的公寓楼安装刷卡式快速电开水器,开水器的型号、安装位置、运营管理全部由第三方公司承担。改造后,学生根据用量付费刷卡支付,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节省了高校的能耗。

2.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爆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世界各国研发的重点。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这些能源丰富,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要改变传统能源结构,积极采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解决高校能源用量大的问题。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达到253~311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该校宿舍、办公楼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给高校的学生进行供热或者供电,减少对电能和煤炭能源的消耗,减少学生排队去公共浴室排队等候的时间。

3.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楼、科研楼、实验楼、宿舍楼、行政办公楼等场所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水电设备出入管道安装智能控制设备和智能计量器具,可以根据用能情况,远程控制水电,并根据总负荷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断电、断水,同时还具备自动识别功能,一旦发现违规接入电线等行为进行自动识别,避免偷电行为。将各个地方的用能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监控与管理,形成各类能耗统计图表,实时反映高校水、电、能耗,从而集中对高校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能源决策。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高校能耗使用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如果哪一个部门的用能情况超过能源使用计划,则可以停止供应或者处罚等方式,避免浪费现象,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