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安全教育范例

高效安全教育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民比例的不断攀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仰恩大学富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通过“警校共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警校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更是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三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①。正是因为大学生与网络的高度黏合,国内不法分子及国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施行网络诈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保护其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中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判断未能正确把握。而网络世界犹如万花筒,网络信息技术神秘莫测,众多信息内容似是而非,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置身其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一)从网络安全认知角度看。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安全认知不到位,使用网络容易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一是硬件使用上,有的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不懂或没有安装有效防御和杀毒软件,存在较大安全漏洞,浏览钓鱼网站等被安装插件或感染病毒,留下安全隐患;有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意接入端口,没有采取杀毒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木马、病毒在多个网络终端传播,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盗取;二是软件使用上,一方面相较中学时期,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较为宽裕,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身又缺乏自制力,深受网络游戏、BBS、各类新奇网站等的吸引,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涉毒、涉黄、涉赌、暴力等信息充斥,如何鉴别真假、好坏,避免受不法分子诱惑,掉入网络诈骗陷阱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从法律安全意识角度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网络安全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层面逐步进行了规范。对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有的受利益驱使使用病毒盗取数据贩卖;有的随意转发微博、微信虚假、造谣信息;有的因为意见相左,发帖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攻击诽谤;有的利用互联网组织黄赌毒活动;有的利用翻墙,浏览并传播境外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这些大学生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基本常识,触犯法律,为自己的不懂法付出惨重的代价,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得到普及运用,但因为网络引起的校园贷致死事件,网络购物受骗事件,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显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日渐提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却未能根本上打开该项工作局面,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有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在顺利实现育人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做出多大贡献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有的高校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予以替代,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甚至停留在应对上级文件要求的层面,网络安全教育时间被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挤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二)网络安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开展系统性的富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成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规章制度、措施保障等不够到位,没有打通宣传、学生、网络、保卫、教学单位彼此间的壁垒,加之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打折扣、拖拉、推脱、应付,甚至不落实等情况时有出现,领导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没有形成自己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工作开展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对教育的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等没有统筹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有的高校仅仅停留在开展简单的宣传活动层面。

(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因循守旧。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终端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轰动全球的“维基揭秘”和“棱镜”②等网络安全事件警醒我们,网络安全教育开展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紧跟时展潮流,不仅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地及时改变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高校注重计算机基础应用,忽略网络安全教育这一模块;有的高校忽视了当前最大的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安全运用教育;有的高校则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在宣传教育中,有的高校则简单的进行横幅宣传、主题班会宣讲、传单分发等,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无法吸引广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三、构筑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探索

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切实从思想上筑牢大学生网络安全防线,增强网络素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2015年4月,仰恩大学与泉州市公安局共同举行“警校共建”启动仪式,拉开警校共建助推“平安校园”创建的帷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共建活动。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

仰恩大学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制度、责任“三大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将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有关负责人吸纳进来,对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管校领导负总责,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机构)、保卫处等单位协同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职责;二是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学校与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网络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年度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建立了安全责任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相挂钩的考核机制;三是建立警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公安局网安部门,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保卫处等构成的法制与安全教研室,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承担组建专业师资队伍,编定网络安全教育教材,研判网络安全工作形势,分析网络安全教育成效,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等。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和队伍建设。

一是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让零散的、单一的、随意的网络安全教育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仰恩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该课程,坚持网络安全教育从“新”抓起,力争将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程度降到最低。网络安全教育作为该课程的模块之一纳入其中。课程共16个课时,设定1个学分,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同时,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搭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依托法制与安全教研室,组建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自编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教育教材。聘请来自网安、国保等警务部门的优秀干警为兼职教师,配合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互联网管理反网络诈骗、网络舆情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心理预防与疏导、法制教育等教学模块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采取“1+1”的模式,即一名校内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一名来自警营的优秀干警共同为学生授课,协调配合,相得益彰。校内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了理论教学的优势;优秀干警丰富的“新鲜”的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鲜活的运用,增强的授课的效果。这样有效破解了目前众多高校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实务经验不足,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行业前沿,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欠缺,导致授课效果无法保证的突出问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辅助校内课程教学,在洛江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点,分批次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学习。在近两年暑期,一批的学生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教学实践基地所在警营的工作生活中,了解基层警营文化,参与网安警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而且以学生的视角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基层警营的满满正能量。2015年,仰恩大学警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入选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加强学校网安警务室建设。在“警校共建”活动的推动下,省内首个“高校网安警务室”———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仰恩大学网安警务室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专职网安民警和安全员,除了积极开展联网备案、安全技术指导、案件线索协查、网络安全培训等工作,还定期为师生开展互联网安全主宣传咨询活动,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掌控,并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事务部等单位负责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组成网络安全工作小组协同开展工作,做到提前预警、有效处置。三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站。与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共建舆情引导工作站,并组建了由党员教师、学生为骨干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下设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小组,并以课时补助、勤工俭学补助、创新学分认定等形式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该工作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与网安警务室的双重指导下,根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总体规划开展工作,对涉校、涉生的较为敏感性、不实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报送,对形成的网络舆情进行正面有效的引导,对网络安全常识进行形象化的生动传播。

(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宣传,做到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新媒体中心等协同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全年不断线,重要时间节点有加强。学校除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还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官方微信、微博平台、QQ空间等大学生极为活跃的平台,将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软文、公益短视频等与其他文化创意作品结合推送到移动终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还着力拓展这些平台的校园服务性功能,增强学生与平台的黏性,吸引学生关注平台内容,促使推送的内容的宣传效果最大化。在新生入学、“双十一”、就业实习、寒暑假前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开展了网络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实现育人根本目标的需要。仰恩大学以“警校共建”为抓手,协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意识、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当前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的路径。

作者:陈章祧 单位:仰恩大学

注释: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2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

现代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保证安全生产进行,人们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提出防止发生事故的/3E原则,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根据3E原则,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对进入实验室各类人员的实验进行安全教育。根据美国海因里希(HeinnichWH)灾害理论模型,实验室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分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高校实验室种类繁多的毒有害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实验过程产生的有害气体。实验设备高压气瓶,强磁、辐射等配套设施等硬件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则是指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随着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对实验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1]。本从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技术的培训、安全制度的建立等3方面,对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培训的内容从理论和实操具有创新性

在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意识的方面,化学实验室培训内容包括安全制度、实验操作规范、化学实验技术及应急反应知识等,在进入化学实验室前作为培养学生和其它人员安全意识的内容,包括把这些内容做成挂图的形式挂在实验室,以直观的形式加深培训效果。还要对这些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反映的效果做记录。安全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是讲授实验室安全知识、针对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对有毒有害药品、易燃易爆高压气体、辐射等重要安全问题进行讲解,应对安全事故方法。实验人员还可以参与实验室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及处理隐患的方法。演示讲解后还要进行安全操作技术实操操作。由于化学实验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易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危险化学品,而且有时还有高压,辐射的环境,所以实验安全尤其重要[2]。除了对安全实验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外,还要进行安全操作和处理意外事故的专业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学习。

2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包括实验安全的方方面面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实验室实验人员培训,实验室药品和仪器管理和操作规范,实验室定期检查反馈制度等等。还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分别由院级和实验室各指定一名责任人,这样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和隐患就可以联系到具体的人,提高了反应的效率。通过这些措施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实验人员守则》、《实验室易燃易爆剧毒药品管理制度》、《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而且编写时针对化学实验专业的特点。另外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作为培训时的指定教材。其中的内容涉及药品和仪器及操作等安全的培训内容。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及科研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实行岗前培训,使其对实验安全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检查制度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保证。检查可以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3-4]。通过检查可以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对预防安全隐患预防有重大意义。

3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中很重要部分,学校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课堂集中讲授安全知识、安全手册、安全挂图、宣传板等形势在校园内普及安全知识,还可以增加安全知识考试、安全知识比赛等内容。通过安全教育活动,让实验人员掌握和运用所学学科系统的安全知识,在试验和科研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还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要做到通过安全培训考试才能进入实验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与院系一起共同组织编制安全教育素材,通过发放学习材料,举办各种讲座,开展安全知识比赛,观看录像和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5]。学校还应组织师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演练。2009年7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消防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化学实验室存在的有毒的药品,实验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有时还可能处于易燃易爆、辐射的环境中。所以消防演练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就很有必要。近年来实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就是因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4落实实验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不断发展,实验安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现在高校普遍采用化学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体制,这是确保化学实验室安全、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有效组织保障。落实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明确了各个层面安全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6],《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验室要逐步实行以校、院(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现在高校普遍设置学校为一级领导,下设学院二级管理,二级管理重点也包含学科实验中心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如“实验室指导教师守则”、“实验人员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守则”等。并组织相关实验人员集中学习这些规定,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了实验教学井然有序的进行。

5结语

随着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和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增加,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教育,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并逐级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化学实验室将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将越来越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化学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新思路,并有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安全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室,开创化学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温涛,刘鹏,苏洪,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学校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49-151.

[2]林荣锋,文惠玲,陈秀娟.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29-431.

[3]廖秀萍,陈纪鑫,许业河.转变理念开拓创新积极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49-351.

[4]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5]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6,223.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4

安全是确保我们生活,学习和实现个人人身发展的关键保证,如果我们的安全出了问题,那么一切活动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高校安全的问题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高校安全教育是高校正常的教学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它所所涉及的内容众多,而且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意识的提高,导致高校安全教育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安全教育;重要性;主要内容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高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可以成为专业的人员,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而高校的安全教育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高效的教育活动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所以,高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安全根本没有意识,也不懂如何去保护自己。现在的社会,各种形式的犯罪越来越多,对于安全意识淡泊的高校学生来说,当他们遇到这些犯罪时,根本就无法保护自己成功脱离危险,有时甚至会丧失年轻生命。而且现在的犯罪分子手段越来越高明,根本无法成功辨别。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式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对学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第二,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人身安全的教育,还有各方面的安全教育。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学生们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高中的那种应试教学模式,一味的追求知识而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东西,思想发展还不太健全,对自身安全意识也不太高。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科技都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和了解西方一些国家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而且,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有一些西方国家图谋不轨,居心叵测的想要打压中国的崛起[1]。其中有些国家利用一些高科技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用他们的文化来麻痹我们的青年人。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麦当劳快餐店,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去吃。一说到好吃的食物张口就是薯条汉堡,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抛在脑后,根本不记得我们有传统的米饭、面条、饺子等食物。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的饮食方面的渗透。其实不仅是学生,在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成年人也喜欢吃这些没有营养的快餐。其次,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喜欢听的音乐都是西方流行的摇滚乐,喜欢的都是一些西方的明星,丝毫没有记得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琴,琵琶,笛子等这些能吹出优美乐曲的乐器,对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视而不见。在当今这个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三,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中,难免与社会有些脱节。对于刚出现的一些邪教组织或者犯罪组织缺乏辨别力,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我国之前出现的“”,就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还有一直猖狂的各种类型的传销组织,他们的首要对象就是这些没有社会经验,又对金钱渴求的大学生。所以,高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要让他们一与社会接触就被伤害。

2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上边也讨论过安全教育的一些内容,总结起来有以下的几点。

2.1人身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首要一点就是人身安全的教育,如果没有人身安全,其他的一切工作和学习都没有意义可言。所以,高校首先要加强的就是学生的自身安全教育。比如,遇到地震该如何保护自己并且逃生。这就需要高校的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如果遇到地震该怎么办。然后辅导员将正确的做法教给每一位同学,确保他们能够记住并且能够正确运用。然后,辅导员还应该引导大家进行地震逃生演习,纠正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的错误,有效的对同学们进行自身安全教育[2]。

2.2互联网安全

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几乎任何的工作和学习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但是互联网诈骗等犯罪也应运而生。有些同学互联网安全意识淡泊,对于一些互联网诈骗无法识别,容易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高校的辅导员应该对同学们加强互联网安全教育,教会他们有效的识别互联网骗局。比如,现在很多的学生都会进行网上聊天,大家彼此互不认识,但是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聊天。有些同学就会背着家长和老师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有些人因此而受到了伤害。对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可以首先教会他们怎样进行互联网的自我保护,然后,让大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一下网络犯罪分子常用的一些诈骗手段。这样通过真人模拟,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上当受骗。

2.3交通安全教育

现在的社会交通比较发达,同时马路上的车流量人流量都比较大,有些同学稍不注意就会在交通中受伤。对此,辅导员可以阻止同学们进行交通安全宣传视频的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再加上辅导员的讲解来加强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高校安全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的角色和任务也有了相应的了解。通过上边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白高校辅导员应该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们树立安全意识,并且能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紧要关头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作者:罗梦珂 郭美琳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格局;延扩教学时空

1引言

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高校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广,才能适应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时代背景。加强重视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时空有限

2011年6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三进”工作,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其中,要求学分不得低于2学分,学时不得少于24学时。这一文件旨在要求高校加强重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设安全文明校园,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时间都用来组织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即使是走进课堂,课时也较少,甚至在有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至今未走进课堂。

2.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得不到相应重视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事关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机关和学校内部保卫组织的力量,还需要每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文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群众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防范能力。”但现实中,真正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只有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不关心是一种普遍现象。

2.3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途径的局限性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范技能、防诈骗、防身术、应急逃生等技能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安全技能的途径相对受限。

2.4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不强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一般由辅导员,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学生工作处行政人员,保卫处员工等组成,学校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缺乏相关专业人士对该师资队伍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使得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得不到安全教育专业知识的提升。

2.5安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涉及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只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单一,而且课程得不到重视,课时太少,设置不科学。

2.6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就广西区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安全教育教材使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该教材部分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要求。新的信息技术平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新的影响。比如随着微信的流行使用,学生开微店、微信购物、微信抢红包、嘀嘀打车、网络贷款等相关安全事故案例时有发生,教材未与之与时俱进。

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模式创新路径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空延伸、扩展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从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着手,延伸和扩展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笔者从实践的视角,探讨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构建安全稳定文明校园提供实践经验和新的思考。

3.1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增设安全教育类课程构成,即,“进课堂”的安全教育课程化单一为多样。(1)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专、本层次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为,专科:24学时,1.5学分,学制贯穿大学三年学习生涯;本科:32学时,2学分;学制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涯。教学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2)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新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对新学校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了解等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因而新生入学阶段是往往是安全事故高发阶段。因此,针对新生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入学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周,6学时,0.5学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校园安全常识、防传销、防诈骗、防消费陷阱等。(3)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安排在师范生即将毕业实习的学期,36学时,2学分。其教学目标是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安全与健康保健知识,掌握培养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成长的相应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教授小学生增强安全与健康意识。教学内容涉及小学生安全教育、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为中高等教育阶段安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延伸和扩展有限的安全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加强和全面落实安全教育。(1)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学校安全发展、确保学校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目的是更好适应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高效统一的校园安全体制,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高校安全委员会由校长、学校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组成,该委员会定期开展由安全委员会会员出席的“安全接待日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安全诉求,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利益诉求,统一学生思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安全委员会决议,与保卫处、后勤处、教务处、财基处等部门组成联动机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把解决问题落实到实处,以此推进学生安全教育工作。(2)重视安全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处、学校党、(团)组织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管理机制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校党办、学生工作处、保卫处负责,教务处、后勤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团委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落实;辅导员、专兼职老师、学生管理等人员都应参与其中,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格局。(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和业务培训,组织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考试,安全教育教师须通过业务培训并取得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4)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定期召开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研讨和分享,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完善和加强学术交流。(5)成立安全咨询室。大学生中除了存在共性的安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安全问题却是千差万别的。为了对症下药,使安全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还应当建立大学生安全咨询机构,开展安全咨询服务活动。安全咨询的范围包括帮助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依靠有关组织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等。(6)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与当地国家安全局、医院、普法办、计生办、疾控中心、交通局等单位通力合作搭建安全常识宣传平台,利用该平台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7)开拓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安全防范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溺水自救、突发疾病自救等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高校可以和当地公安、消防、地震、卫生等相关单位联合,通过组织模拟训练、实地演练等使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8)建立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9)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积极利用校报、板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宣传安全知识和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微电影大赛、“防诈骗²防传销”小品演出比赛等各种活动,通过体验和实训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深刻领悟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0)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组织教学,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组建团队教学,整理汇编发生在校内外的安全事故案例辅助教学,研讨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11)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习“形势与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深化对国情、区情、校情的认识,树立爱国情怀、报国之志。(12)节假日安全教育。针对“五一”、“十一”、“壮族三月三”长假和寒、暑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交通安全、保密安全等教育。要求各二级学院认真做好节假日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节假日去向排查工作、做好学生收假返校情况统计。(13)周末值班制度推动安全教育。安排学校行政人员周末留校值班,并贯彻落实“周走访制”,即在带班领导的领导下,值班人员周末走访校园及学生宿舍,排查安全隐患。(14)毕业生安全教育。学生毕业离校前,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思想、纪律、行为教育。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抵制传销、就业、实习等内容开展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

4结语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坚持以大学生安全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校园安全是安全教育的基石和归宿。通过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助于延伸和扩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有助于创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促进校园安全稳定,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社会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莫锦荣.大学生安全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微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随着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迎来了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入研究微媒体时代的特征,清楚微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媒体时代的特征

1.微媒体的概念与优势。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从广义上来讲,微媒体就是新媒体,是指在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这种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体形式是网络,其媒体形态包括多媒体、数字互动媒体,比如数字电视、数字报刊,以及手机微信、微博、QQ、短信等。从狭义上来说,微媒体则是指微博、微信等具体的社交软件,其内容不仅包括微信、微博,还包括微小说、微电影,以及抖音、快手等各种专业平台或软件。微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媒介属性与这个时代的特征不谋而合,体现了“高频率”的特点。这类媒体短小精炼,以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信息量极大,传播速度极快,具有超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同时,微媒体还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多元化的角色、碎片化的时间相契合,能帮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2.微媒体的弊端。微媒体有优势,也有弊端。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微媒体虽然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但是也制造了大量的信息泡沫容易使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微媒体门槛很低,很多素质不高的使用者加入其中,他们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加之微媒体信息更新很快,重复性很高,这样就会形成海量的信息。因此,人一旦进入这个信息的海洋,就很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迷失意味着方向不明,就有可能会出现判断错误,而这种错误可能会给自身造成损失。其二,微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很容易使其成为发泄工具,并由此形成看客文化,造成人性的冷漠和麻木。毋庸置疑,微媒体能够鞭挞社会不良现象,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但是也有一些人把微媒体当作发泄私愤的工具,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一些偏激的奇谈怪论。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会使人围观成为看客,进而助长社会的冷漠和自私,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败坏社会风气。其三,微媒体的迅速发展侵蚀了个人的私密空间,容易使正常的秩序遭到破坏。微媒体是一个公共空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共同空间,也需要留一些私人空间给自己。当前,由于微媒体没有成熟的子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致使个人的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一旦出现个人隐私被恶意泄露,受害人原来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被破坏,导致其生活陷入混乱或无序状态。

3.微媒体时代的特征。一是碎片化传播。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微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模式,它不再讲究大而全,也不再注重固定性、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是以“短、平、快”的方式将信息进行细化分类,以缩略化、短小精炼、以小喻大的形式传播事件信息。这种方式具有间隙传播性和渗透性,与人们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能够满足人们自我传播的需要和人际传播的需求,使大众能够在娱乐中进行阅读,获得自己喜欢的信息。二是个性化传播。微媒体用户通过微信、微博和互联网软件,以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符号、语音等为载体,通过原创、转发、评论等方式传递个人信息和个人价值观,实现了个性化传播。同时,这种传播也是一种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的自由交流平台,能满足受众自主选择性地接收各类信息。因此,微媒体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能够让传播主体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释放。三是交互化传播。微媒体另一个特殊的优点是,它变单向式传播为双向式互动,使点对面的传统传播被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所代替,信息传播主体可以和受众之间借助互联网的即时性和无限性直接进行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互动。这样就可以借助各种微媒体平台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注,让受众与传播者及受众与受众之间实现高效互动。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激发了受众参与信息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四是自足化传播。微媒体传播还能使受众获得自我满足,一方面,人们借助微媒体平台的指尖传播记录信息,在主我和客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传播和自我认知,获得自我认知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关注了解他人的周边事件、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进而扩大自我认知的范围。此外,有些人还可以通过在微媒体个人观点和情感信息实现与他人的沟通,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从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五是便捷化传播。微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快捷,微媒体通过点击量、排名和粉丝互动,使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淡化,并且丧失了垄断地位。一方面,微媒体增强了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能力,使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信息判断和认知即时传播各类信息;另一方面,在弥漫式、即时性信息传播过程中,微媒体很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舆论中心,瞬间聚焦形成围观效应。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

1.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侵犯和威胁的稳定状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大学生心里我国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影响、干扰、侵蚀等,并能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状态。综括目前的各类观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其内心的社会指导思想、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国家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此外,随着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扩大,还包括宗教信仰安全和道德安全等内容。

2.微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影响。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广泛发展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既是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又是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一,微媒体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传统教育内容的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不良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微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即时性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能够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各类信息,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其二,微媒体的开放性、复杂性很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其缺乏应有的政治辨识能力,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和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3.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其一,高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堪称中流砥柱。在微媒体时代,加强和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且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政治的稳定性,又能够指导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富强。

三、微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微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要考虑到微媒体的特点和时代特征,还要兼顾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要根据微媒体的特点转变话语方式,打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保卫战主流意识形态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微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主动适应微媒体传播的特质,及时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依赖度和忠诚度;二是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氛围。

2.要主动出击抢占微媒体阵地,占领时代舆论宣传制高点。微媒体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契合了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需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掌握这一新颖的媒体形式,要在这一制高点上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想方设法遏制微媒体传播中的不良信息和消极影响,防止各类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和侵蚀。一是要用优质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用事实打消大学生的疑问,消除谣言法则和眼球情结的负面影响;二是要敢于触及热点和难点,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用事实帮助大学生明辨事理。

3.要根据时代特征制定计划,加强大学生微媒体素养的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干扰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微媒体素养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微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针对大学生这一弱点要制定好计划,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微媒体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防疫能力和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创作能力、思变反应能力和微媒体信息应用能力。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7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教育;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实验室安全教育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建设迫在眉睫。

一、实施“课程思政”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和意义。“课程思政”目的在于解决现今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单一化”和“孤岛化”现状,特别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旨在挖掘所有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整体推进高校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的“八个统一”育人要求,其中之一即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同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课程的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元素,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1]。“课程思政”旨在建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将以往普遍的授业解惑课堂模式,逐步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2.实验室安全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环境,保障每位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强化了实验课程的教育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中,既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1.实验室安全教育未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上有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诸多高校并未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2]。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仅仅以消防安全知识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全程性,普及率不高。因此,高校必须强调教学课程体系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根据各实验室的特殊性制定安全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中。2.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不足。长期以来,多数高校都是重教学科研、轻管理,未强调实验室在高校发展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师大多以兼职为主,整体学历和知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安全教育不重视,辅导员缺乏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实验教师重在授业而忽略安全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团队中很难培养专业技能强的人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3.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实验室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更新安全管理制度等措施并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安全教育需要有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体系。传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理念中,只重视实验室管理者和实验教师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探究

1.构建系统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具有“针对性、全程性、全员性、全时性”四方面特点,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解读,高校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室安全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第一,高校各类实验室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师生进行安全教育。针对危险系数高且规模较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和准入制度要求要更为详尽与严格。第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实现实验教学的高效有序,因此,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仅流于形式,必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环节。第三,实验室安全教育并不仅限于对实验教学与管理相关师生的教育,学院和各系都应配备实验室管理负责人,协助实验室做好全体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高校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解决实验室安全教育受时空限制等问题。实验室通过在线学习和考试的方式,将安全教育从课时紧张的课程中分离出来,既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巩固,也利于实验教师全时段地了解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发挥实验室安全教育“全时性”特点。2.完善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课程思政”理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发展,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提升安全教育效果的核心力量。教师要针对专业课程制定和编排安全教育内容,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必须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到实处。高校应根据学科特点组建实验室安全技术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有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的专家、校保卫处与资产管理处专业人员等,负责对实验教学各环节中的实验设备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此外,高校可以聘请消防部门和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实验室安全教育兼职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在增强互动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监督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和政治意识,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推进实验室各项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3.建立多维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为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部明确强调将高校实验室安全纳入工作考核,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必须通过多维度的跟进式评估得以实现。实验室必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性,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全教学课程,强化学生的安全素质。此外,为保证实验室安全责任的有效落实,应开展在线教育学习。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平台,进行学习、自测、考试和知识的巩固,教师可在线评估和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实验室可通过随堂测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来评估安全教育效果。评价考核体系必须包含对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多个教育主体的评价考核机制,把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上,建立安全教育工作的奖惩机制,将各教育主体的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结果予以公示,对未履行职责或出现严重安全管理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在考评中予以通报批评。因此,各教育主体必须严格遵循和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如遇安全事故,须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事故责任。

四、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倡导将安全教育和思想品德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并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建设中,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和价值意蕴充分融于课程教育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含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高效安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格局;延扩教学时空

1引言

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高校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广,才能适应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时代背景。加强重视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时空有限

2011年6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三进”工作,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其中,要求学分不得低于2学分,学时不得少于24学时。这一文件旨在要求高校加强重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设安全文明校园,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时间都用来组织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即使是走进课堂,课时也较少,甚至在有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至今未走进课堂。

2.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得不到相应重视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事关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机关和学校内部保卫组织的力量,还需要每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文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群众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防范能力。”但现实中,真正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只有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不关心是一种普遍现象。

2.3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途径的局限性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范技能、防诈骗、防身术、应急逃生等技能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安全技能的途径相对受限。

2.4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不强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一般由辅导员,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学生工作处行政人员,保卫处员工等组成,学校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缺乏相关专业人士对该师资队伍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使得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得不到安全教育专业知识的提升。

2.5安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涉及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只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单一,而且课程得不到重视,课时太少,设置不科学。

2.6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就广西区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安全教育教材使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该教材部分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要求。新的信息技术平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新的影响。比如随着微信的流行使用,学生开微店、微信购物、微信抢红包、嘀嘀打车、网络贷款等相关安全事故案例时有发生,教材未与之与时俱进。

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模式创新路径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空延伸、扩展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从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着手,延伸和扩展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笔者从实践的视角,探讨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构建安全稳定文明校园提供实践经验和新的思考。

3.1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增设安全教育类课程构成,即,“进课堂”的安全教育课程化单一为多样。(1)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专、本层次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为,专科:24学时,1.5学分,学制贯穿大学三年学习生涯;本科:32学时,2学分;学制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涯。教学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2)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新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对新学校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了解等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因而新生入学阶段是往往是安全事故高发阶段。因此,针对新生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入学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周,6学时,0.5学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校园安全常识、防传销、防诈骗、防消费陷阱等。(3)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安排在师范生即将毕业实习的学期,36学时,2学分。其教学目标是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安全与健康保健知识,掌握培养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成长的相应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教授小学生增强安全与健康意识。教学内容涉及小学生安全教育、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为中高等教育阶段安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延伸和扩展有限的安全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加强和全面落实安全教育。(1)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学校安全发展、确保学校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目的是更好适应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高效统一的校园安全体制,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高校安全委员会由校长、学校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组成,该委员会定期开展由安全委员会会员出席的“安全接待日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安全诉求,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利益诉求,统一学生思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安全委员会决议,与保卫处、后勤处、教务处、财基处等部门组成联动机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把解决问题落实到实处,以此推进学生安全教育工作。(2)重视安全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处、学校党、(团)组织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管理机制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校党办、学生工作处、保卫处负责,教务处、后勤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团委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落实;辅导员、专兼职老师、学生管理等人员都应参与其中,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格局。(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和业务培训,组织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考试,安全教育教师须通过业务培训并取得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4)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定期召开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研讨和分享,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完善和加强学术交流。(5)成立安全咨询室。大学生中除了存在共性的安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安全问题却是千差万别的。为了对症下药,使安全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还应当建立大学生安全咨询机构,开展安全咨询服务活动。安全咨询的范围包括帮助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依靠有关组织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等。(6)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与当地国家安全局、医院、普法办、计生办、疾控中心、交通局等单位通力合作搭建安全常识宣传平台,利用该平台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7)开拓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安全防范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溺水自救、突发疾病自救等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高校可以和当地公安、消防、地震、卫生等相关单位联合,通过组织模拟训练、实地演练等使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8)建立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9)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积极利用校报、板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宣传安全知识和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微电影大赛、“防诈骗²防传销”小品演出比赛等各种活动,通过体验和实训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深刻领悟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0)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组织教学,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组建团队教学,整理汇编发生在校内外的安全事故案例辅助教学,研讨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11)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习“形势与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深化对国情、区情、校情的认识,树立爱国情怀、报国之志。(12)节假日安全教育。针对“五一”、“十一”、“壮族三月三”长假和寒、暑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交通安全、保密安全等教育。要求各二级学院认真做好节假日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节假日去向排查工作、做好学生收假返校情况统计。(13)周末值班制度推动安全教育。安排学校行政人员周末留校值班,并贯彻落实“周走访制”,即在带班领导的领导下,值班人员周末走访校园及学生宿舍,排查安全隐患。(14)毕业生安全教育。学生毕业离校前,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思想、纪律、行为教育。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抵制传销、就业、实习等内容开展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

4结语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坚持以大学生安全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校园安全是安全教育的基石和归宿。通过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助于延伸和扩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有助于创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促进校园安全稳定,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社会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莫锦荣.大学生安全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