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人范文1
几天了,一直吵着毕业典礼,毕业郊游毕业玩闹包间。卡啦ok.KTV,这么多的名词,总让我想起《原来你还在这里》的画面,渐渐的洗手间里,只有流水的声音,黑黑的过道里,一个女孩的深情告白,月光下的回家路上,那个“还给你的”吻。所有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上演着……
青春的电影散场了,他们的故事却还在继续着一直到地老天荒……
小说上的情节永远是那么好,好到让人忍不住向往,忍不住幻想,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明天有多好,即使在落叶飘零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寒冬,也会有一个人一路相伴。这样,就不会再感到害怕寂寞,不会再感到寒冷……
睁开眼,周围依旧好吵,似乎自己的耳边好久都没有安静了,梦中都是那么的吵,繁华的闹市,冷漠的人群,孤寂而不安的灵魂~
真的是现代人,身居闹市的都市人,遗忘的那些乡村的纯朴,遗忘的那些曾经的美好……
现代人范文2
据统计,非洲城市居民痔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乡村,而移居美国的非洲人痔的发病率又明显高于非洲城市。这些都提示痔的发生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就目前国情来说,痔的发生主要与下述现代生活方式有关。
1、精神紧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频繁的出差、紧张的工作打破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失调,饮水量不足和排便不及时引起大便干结和便秘,排便困难使腹压持续升高,肛垫区受到过度压迫、牵拉,血管回流受阻而充血,导致痔出血、脱垂。因此,上班族尤其是白领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应该注意调节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饮食不合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也大大提高。精细食物摄入过多可引起粪便量少而硬结,排便时易引起部损伤、局部充血、水肿、脱垂和出血。而摄入较多的谷物、水果、蔬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产生的粪便则量多质松,在肠道运行时间短,排便通畅,可防止痔的发生,故应多吃。辛辣食物虽能刺激胃口,促进食欲,但其所含的辣素在消化道不易被吸收,在肛垫区可引起局部刺激,导致充血、发炎。此外,如果忙于应酬以致经常饮酒甚至酗酒,乙醇(酒精)的扩血管作用也容易导致痔出血。研究表明,吸烟与痔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平时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吸咽酗酒和摄入过多的辛辣食物。此外,饮食卫生也很重要,不洁食物也可引起腹泻并进而导致肛垫充血、水肿和发炎。
3、 排便时间延长
不良的排便习惯与痔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人习惯于上厕所时抽烟、看报、读书。随着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厕所空间逐步增大,有的人甚至在厕所里放置了小书柜,以利“方便”时随意翻阅。有的人若读到兴趣浓厚的情节时,竟长时间“方便”不起,殊不知,这样将使盆底压力增大,导致盆腔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痔。有研究表明,排便时 间在9分钟以下者,痔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排便时间在10分钟以上者。因此,应适当缩短排便时间。有些人由于工作时间和环境的限制,经常抑制便意,久而久之,会导致排便不规则,甚至便秘,致使粪便干硬,排便时间延长(甚至达数小时),这将会导致肛垫支持组织受损,引起脱垂。同样,腹泻由于增加了排便次数,导致肛垫区过度牵拉,加之腹泻时排泄物多呈碱性,对区组织具有刺激作用,也可引起痔出血、疼痛和脱垂。因此,我们无论工作多么紧张,都应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排便习惯。即使每日排便三次,只要有规律,都属正常范围。
4、久坐久站
教师、外科医生等久站者,机关人员、司机等久坐者,以及重体力劳动者,由于其腹部、盆腔压力的增加,肛垫中血管回流受阻而出现扩张、淤血,也容易导致痔的发生。因此,久站、久坐者应该适时变换自己的,以防止痔的产生,也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及软组织慢性损伤。此外,平时缺少运动者,应适当加强运动。
5、肛周不洁
肛周不洁可引起局部炎症,严重者可引起肛周脓肿、肛瘘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痔的水肿、脱出。因此,保持部清洁,能有效预防包括痔在内的许多部疾病。宜经常冲淋或温水坐浴,勤换衣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 穿着紧身
现代人范文3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人们通过睡眠使身体得到休息、巩固白天的记忆。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新生儿需睡18~20小时,儿童需12~14小时,成人需7~9小时,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时。但是,因为个体有差异性,笼统规定的睡眠时间未必合理。所以只要晚上睡得香甜,早晨起床时感到头脑清新、精力充沛,一天之中没有疲劳感,能够神清气爽地处理事务,就说明睡眠时间已经足够。
有睡眠就必然有失眠的问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失眠患者较过去明显增多。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这个数据足以引起我们对于失眠的关注。失眠并不是没有睡眠,也不是我们没有花时间躺在床上休息,但“它”究竟为何物?结合临床上的真实案例,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失眠的面纱。
失眠的罪魁――
焦虑抑郁
Susan,女,29岁,某外资企业部门经理。大学毕业后,Susan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换来了要职高薪。但是近一个月以来,她发觉自己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她通常很晚才上床,但很难入睡,辗转反侧,越是想睡着就越睡不着,每天大概只能在凌晨时分才能休息两个小时左右,严重影响白天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仔细询问之下获知,近期她要进行一项很重要的考试,考试结果关系到职位的升降,所以她除了要保证日常工作不出纰漏,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充电。即使这样努力,她也总担心考试通不过。Susan说:“外企的工作压力挺大的,我后面有一个排的人盯着我这个职位,所以我必须努力把工作做好。我脑子里的弦绷得特别紧,生怕工作中出现问题影响自己的前途。我特别想休息好,但是越想睡就越睡不着,睡不着就着急,一着急就更睡不着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要是再睡不好,我肯定通不过考试,工作也会有问题,这可怎么办呢?”
分析“失眠”这个词使用率很高,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过失眠。但大家认为的失眠是否真的是失眠呢?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失眠的概念。失眠是指有效睡眠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失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入睡困难:指与原来相比入睡时间延长,且本人为此感到痛苦。病人常常陈述“从上床到入睡所需的时间延长了”。
(2)中途醒转增多:从入睡到早上起床这段时间里多次出现觉醒。但易醒或醒后难以再入睡的情况,即使在健康人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3)早醒:早晨醒来的时间比本人希望的时间或是通常的起床时间早两个小时以上,而且不能再入睡的为早醒。
失眠可以这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为其表现,但更常见的是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失眠的原因,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首先属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现代社会焦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状态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担心焦虑的事情。如果我们把焦虑带到床上,焦虑启动的醒觉维持和导致的大脑皮层兴奋会干扰影响我们的睡眠:睡眠不好反之又会成为我们焦虑的一个因素,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是导致更严重的失眠。其次,失眠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抑郁症患者会诉说睡眠有问题,如入睡困难或早醒等。此外,生理因素(如饿、饱等)、环境因素(房间过于明亮、有噪音等)、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等)以及某些物质或药物的使用或是戒断(茶、咖啡或酒精)等,也都可以成为失眠的原因 总结案例中的susan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究其原因,是心理因素在作怪。繁重的工作使得她高度紧张,加之焦虑迫在眉睫的考试,遂使睡眠状况恶化。
安眠药――
究竟能不能服
老王今年49岁,安眠药吃了将近20年。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少吃一天饭,但是不能少吃一顿药,这个药就是指安眠药。老王已经回忆不起当初吃安眠药的原因,但他能够清楚地说出不吃药的感受:睡眠差,第二天精力和体力欠佳,心情也不好,所以不敢停药。年轻的时候,他尝试过偶尔一次两次地停药,失眠问题却更严重了,最后只得又加量吃药。总之,就是吃了药才睡得放心。这些年来。老王在使用安眠药时,一旦发现睡眠效果欠佳,便加量;若加量后效果仍不好,便加服另外的药物,到现在需要同时合用多种睡眠药物。但最近出现了新问题,老王同时用好几种药物都不起作用了,他已经一星期没有好好休息。
分析失眠情况严重的人有时需要一定的药物来帮助走出这段痛苦的时间。对于服药,人们会有一些疑问或是顾虑,诸如:
(1)吃安眠药是否会成瘾?目前,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都对安眠药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服用安眠药就会成瘾,停不下来了,所以对于服药有很大顾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服用安眠药出现成瘾只是个别现象,短期服用不会出现成瘾。对于严重失眠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剂量,服用安眠药是很安全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走出阴霾。
(2)关于停药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于停药。不少人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失眠得到了缓解,便突然停药。其实,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失眠,甚至还会出现不安、多汗、烦躁、震颤、痉挛发作等戒断症状,即“反跳性失眠”。另一种是不敢停药。深受长期失眠困扰的人,服药后睡眠得到改善,,在应该停药的时候往往惴惴不安,总担心停了药会再次睡不好,所以干脆不停药。这也是不对的。人体对药物会有一定的耐受性,失眠问题好转之后如果仍长期服用,药物疗效会下降,失眠可能会再次出现。所以,服用安眠药物治疗失眠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免出现停药引起的失眠。一般停药过程要持续几周到几个月。
总结老王在使用睡眠药物的时候,情况好转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药量,而不应贪恋药物带来的舒适睡眠。要知道,多种药物一同使用,药物之问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疗效,也会为日后药物的选择以及替换带来很大的困难。
失眠者独白――
我该怎么办
我们有繁重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偶尔一两次失眠没有关系,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这是正常的。偶尔出现的不是很严重的失眠问题,不一定要去医院求诊,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改善:
(1)只在想睡的时候才躺下睡觉。满脑子想着如何入睡,反而会影响入睡状态。躺在床上10分钟若还没有睡意,请立即起床,可以看一些平时认为无聊的书籍、电视节目或是听轻音乐。
(2)睡前将白天的事情与衣服一起脱下。睡前不要让头脑塞满过去痛苦的回忆或者未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清理愤怒、委屈和妒忌等负面情绪,最好想些愉快的事。
(3)床只用于睡觉和性生活。也就是说,不要在床上阅读、看电视、吃东西、想入非非等。
(4)回避刺激物,睡前充分自我放松。避免在就寝前4个小时饮用咖啡或含有咖啡因的茶,就寝前1小时不吸烟。读书、听音乐以及放松肌肉的练习都有助入睡。
(5)睡前不要以酒代替服用安眠药。这样会使深睡眠减少,夜间睡眠中的觉醒次数增加,长期反而无助于睡眠。
(6)音乐助眠。情绪抑郁者,尤其是女性,临睡前先听节奏强烈的鼓曲配合运动宣泄郁结情绪,然后听《春江花月夜》再听《渔舟唱晚》。一周采取3次音乐疗法即可,每次持续30~60分钟。
(7)不要补觉。如前一天晚上没休息好,次日白天不要补觉或是打盹,这样无助于改善整体失眠。
(8)避免过饿或过饱。睡前可喝少量牛奶,因牛奶中的物质可以使^放松。但注意不要让肠胃过饱,除了有“饿得睡不着觉”的情况出现,记住,过饱同样可让人难以入睡。
其他需要注意的情况
(1)儿童失眠。我们通常认为失眠是大人的事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失眠同样会发生在2~12岁的儿童身上。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现代人范文4
中国知名作家余秋雨8月19日在广州南国书香节“名家讲坛”上,向读者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阅读要先‘瘦身减肥’,要学会‘仰望’,要能够‘返己’,要做到‘脱敏’,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有文化评论说,这是余秋雨为大众掀起一股“快乐阅读”的旋风。
与余秋雨所提倡的这种“快乐阅读”观截然不同,中国古言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倡导的是“不快乐”、“苦读”的阅读观,这也正是当下中国许多读书人所奉行的。
因此,余秋雨认为“现代人最大的弊病之一是书读得太多,过多的书籍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这也是余秋雨所说的“瘦身阅读”的含义。
这种“瘦身阅读”,首先包括选择书籍,它是快乐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目的的选择远比“狼吞虎咽”更快乐,更值得回味。其次是“快乐的阅读要学会‘仰望’,要阅读第一流的书”。我们要接受古往今来高贵的思维,老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出版社要推出一批永远的经典著作;而我们的时代也需要对经典进行重新的选择与诠释。其三是,追求自己的个性阅读,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喜好,“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加以细细品味,提升自己”。最后是,阅读不随潮流,不求追逐时尚,读书人要使自己的敏感有价值,要学会脱去对当下流行的敏感,对大家都在哄传的事物要保持警惕,“因为最优秀的东西其实不可能快速流行”……
了解了余秋雨对“瘦身阅读”的这样几点感受,或许我们便理解了他为什要说“现代人最大的弊病之一是书读得太多,过多的书籍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但一些读者阅读没有选择或说没有“瘦身阅读”,是否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多”?或从全民阅读的角度看,当下我们社会大众的阅读生活是否是“书读得太多”?
与此相反,我们的看法是,如今,我们大众的阅读,不是书读得太多,而是阅读得太少,乃至在今天,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
在近日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几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谈自己的阅读经验。其中,著名作家王安忆说自己是一个“有阅读癖好的人”,但现在阅读对于她来说已是一项奢侈的活动。她认为阅读习惯和生活背景有关系,今天要培养阅读习惯确实不那么容易。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现在人们可以选择阅读、娱乐、看电视、看电影等多种消遣方式,阅读的时间不断被挤压。看电视和看电影不需要像阅读那样做那么多准备,阅读实际上是需要修养的消遣。同时阅读还需要想象力,这两个条件加起来,阅读的人已经少很多了。然后还有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业余时间越来越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少有人真正静下心来阅读,阅读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莫言也这样感叹,“现在的选择太多了,书越来越多,但书读得却越来越少”。这从文学阅读生活就能看出来,与这个潮流相应的是,优秀长篇小说逐渐成为小众的经典。
王安忆所说的“阅读是奢侈”的,这种奢侈,既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难得的享受,更是现在的人们读书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忙里偷闲静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被淹没在浮躁、喧嚣的文化之中。
现代人范文5
因此,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自我的失落有来自客观原因者,如上所说,现代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人们沦为机器的奴隶等。此类由外力加身所造成的表层的自我失落感是比较容易调整和弥补的。但是,大量的自我失落却是来自主观的原因,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人沈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甘愿使自己沦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由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深层的自我失落感是很难找回的。
现代人精神上最严重的病症是自我的扩张。由于现代科技、现代经济和现代政治的发展,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优于以往的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和广阔场所。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个人应当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和条件来为社会、为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以完善自我的人格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离不开群体的,自我只有在为他我的奉献中,与他我融为一体时,才会领现出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但是,当今世界上信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者还大有人在,这些人把个人、自我看得比群体、他我更为重要,把人个、自我放在群体、他我之上。他们主张以个人为中心来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扩张到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一味地追求自我欲求的最大满足,甚至认为,只有如此才是人生的真实价值,才是自我的完全获得。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如上所述,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的原因是众多而复杂的,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只有从多方面去着手医治才能凑效。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病痛的众多客观原因,归根结蒂又是由人类自己一手创造的,它是与人类对自我的某种片面认知和追求分不开的。因此,许多客观环境的治理,实际上也还是离不开对自我的某种片面认知和追求的纠正的。例如,就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严重危机来说,从现象上看是由于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以及大量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而造成的。因此,如果把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改变为计划性、保护性开发,加强对有害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积极治理,是可能取得改善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定效果的。但是,这样的治理显然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追根究蒂,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所有不顾后果地疯狂攫取自然资源,并且肆意加以挥霍浪费,都是人们无限度放望追求的结果。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限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潜伏着的、未来的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人类生环境的根源,同时也是不可能真
正解决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从这一角度看,治心比之于单纯的治物,应当说具有更重要和更根本的意义。
在这方面,佛教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上的上述病症和痛苦是大有裨益的。
佛教认为,有三种“心”是导致人类精神痛苦的主要根源,即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亦即所谓的“三毒”。人类身、口、意等的一切恶行都是从此而产生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们逐欲不止,争夺不已,偏执不明,而永远不知解脱若难的真正道路在那里。佛教要人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
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失落。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个人来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的去的?因此,暂不谈四大、五蕴皆空之佛法第一义谛,而即此世谛俗语中亦可显见,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的真实不虚。大乘佛法主张当色即空,而经断灭空、离色空为戏论。因此,佛教并不否定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要的物质生活。它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沈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归根结蒂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则完全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当随时施散,还之于社会大众,以改善社会大众之生活。大乘菩萨戒首戒“为欲贪求”,“自赞毁他”,再戒“性悭财”,见贫苦现前而“不起哀怜”和“不给施”(1)。而在大乘佛教实现佛道的六种德目中,亦以施波罗蜜为其始(其中又以财施为始)。这对于那些因追逐物欲而失却自我者,诚可谓是一付对症的有效方剂
佛教以慈悲为怀,献身众生,不惟自度,更以度人为己任,乃至不弃一阐提人。佛陀深感众生之惑于,沈于苦海,因而起慈悲心(2),发愿誓欲“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3),度尽无边之众生。乃谓,有一众生不得超度,誓不成佛(4)。相传,佛陀在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言:“天上天下,惟我为(或作“独”)尊。”不少人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意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自我中心来理解,这是与佛陀本意根本相连的。佛陀所谓之“我”,非一般人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为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即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5),“此生利益一切人天”(6)。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献身中,体现出来的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其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真实的“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而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则把自我封闭在自筑的牢笼中,整日价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终陷于空虚、盲然的人生。因此,佛陀这种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和崇高境界,诚堪现代人积极效法与弘扬。
俗话说:解铃尚需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医。由自我所造之病,当由自我除去之。然而,对于人来说,要真正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则诚非易事。人作为万物之灵,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宇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并且对于进一步地去认识它和把握它充满了信心。而与此相比,人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还相当肤浅,愚暗不明。至于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自觉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难之又难了。
如上面提到的,人类自己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同时也成了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力量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来认识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人类自我的问题。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人在经过了与自然界的长期艰苦斗争后,认识了自我的力量,并且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去改造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所以在今天,人类有力量征服和统治自然界,已是不容置疑的一种人类自我认识了。可是,当我们自问一下,人类是以什么样的意愿和目的去改造自然界的,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等等,那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着不少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却导致了人们把自然界与人类自身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把自然界看成是任人支配的一堆死物。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将受到自然界在不同时间、不程度上的报复。所以,恩格斯(FriedrichEngels)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得意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他例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人类封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它的第一步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可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就可能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且常常正好又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给取消了。然后,他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更值得人们回味的是,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不仅感觉到而且还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从希腊古典时代崩溃以后在欧洲所发生并在基督教义中最高度形成的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此外,他还说:“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学会估计我们生产行动比较远的自然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较远的社会的影响就更要困难得多了。”(7)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又比恩格斯前进了多少呢?又能自制到何等程度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大踏步发展,人类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隔离和对立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加大了;人们须要考虑的已不仅是自己生产行动所产生的的较远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影响了,而是近在眼前、刻不容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影响了。这一切都是由人们对自我力量的片面认识和对自我意愿的盲目推行造成的。由此可见,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关键在于人类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自觉的控制。
在现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相互之间的隔离和对立,常常更甚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往往也更为复杂和困难,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首先正确认识自我和自觉摆正自我同样是关键之所在。每个人生活中的苦乐是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对造成个人生活的苦乐是有重要影响的。但同时也必需意识到,自我在造成个人生活的苦乐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除了遇到某种个人完全无法与之抗衡的天灾人祸外,自我是有相当多的主动和责任的。然而,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遇到一
些烦恼或痛苦时,大多是推诸客观环境,怨天尤人不已,而很少有人能反躬自省的。其结果则常常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不仅摆脱不了原来的烦恼或痛苦,甚至会带来更多新的烦恼或痛苦。其实,在许多情况下,烦恼是自寻的,痛苦是自造的。现代人的自我失落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无节制地放纵自我和盲目依赖物质手段造成的。因此,就个人来讲,由自我入手,通过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来摆正自我,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作用,是解除烦恼或痛苦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佛教教人“依自不依他”,“自性自度”,就是要人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用自我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烦恼或痛苦。禅宗六祖慧能尝言:“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又说:“自性不归,无所无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8)这些强调人们自作主宰的教导,正是现人最需要的精神修养方法。不过,即要自作主宰,就要亲自感受一番,体味一番,借他人之口是无法填饱自己的腹的。南宋开善道谦禅师在其友人宗元告诉他,别的事我都能替你,唯有“著衣吃饭,拉屎,驼个死尸路上行”,这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9)一番话的启发下而得悟的公案,是很值得人们咀嚼的。再则,既要自作主宰,就要不畏艰辛,经受磨练,真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争(怎)得梅花扑鼻香。”(10)没有这两条,“自性自度”的修养方法则将是一句空话。
所谓认识自我,并不是孤立的就自我对自我的认识,而是在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等相互关系中自我的认识。《金刚经》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只有以平等心去认识自我,认识众生,认识万法,才能泯灭分别心,破除执着见,克服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和树立,而融自我于他我、群体之中,得自我之大解脱。佛教精神是很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的。
(1)《菩萨戒本》(玄奘译)说:“若诸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义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名即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2)《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中说:世尊“所以感伤群生耽惑,沈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济之。”
(3)“拔苦”是“大悲”,“与乐”是“大慈”。《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卷二十七《释初品中大慈大悲》)
(4)相传地藏菩萨曾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5)语见《修行本起经》卷上“堕地行七步,举手住而言: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6)语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即便堕莲华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
(7)以上均引自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自然辩证法(DIALETIKDERNATUR)》一书的第145-146页。
(8)引自敦煌本《坛经》第21、23、31节,据菲利普·扬波斯基(PHILIPBYAMPOLSKY)整理本。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
现代人范文6
关键词:古琴构造 古琴底蕴 古琴传承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其产生的3000多年间,流传不曾中断。在古代,古琴是文人墨客必须学习的“四艺”之一,古琴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当时,没有学好古琴,就不配做一名合格的书生。
一、观形
古琴,也叫做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流行。周朝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提到一样乐器,就是古琴。《诗经》里的琴是一种与各阶层人士生活息息相关的乐器。
古琴大约在西汉中期到汉末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琴成为相和歌、相和大曲的一件重要伴奏乐器。古琴最早是依凤身而制成的,琴腹内,有“舌穴”和“声池”,尾部也有暗槽,与龙池、凤沼相对应的是“纳音”。发声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琴弦特别长,振幅大,具有余音绵长等特点。琴的各部构造合理,便于演奏和携带。
二、品韵
古琴是一件浑身上下都是韵味的乐器,无论是它的形制还是琴音,都会使人有徘徊不去的感觉。古琴,似乎不是一件单纯的“乐器”,古琴就像一种精神物质,深深地植根于每个爱它欣赏它的人的心中,最早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所用,修身养性、学习交流、陶冶情操,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读书人必备的技能,似乎在那个时代,只有会古琴,才是品格完整、优雅高尚的人。
先从古琴的外观谈起,“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为“岳山”。古琴中部较大的音槽称为“龙池”,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腰以下,还有“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 “龙龈”两边又有“冠角”。琴面上的十三个琴徵象征的是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古琴的音响壁较厚,相对比较粗糙,所以她的声音则更具韵味和独特的存在感。
从琴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及形状上来说,古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按音、散音,代表的是天、地、人合。古琴所反映的儒家思想内涵以及和谐的思想文化,不仅在当时深受帝王将相的欣赏,在现代,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和我们的时代主题相适应,和谐、以礼相待。
三、思情
古琴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乐器,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的存在,是古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现代人留下的一份礼教和一份特殊的感情。作为21世纪的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个人精神文化世界的充实也开始慢慢重视。
在琴学专著徐青山的《溪山琴况》,总结的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恬、淡、逸、雅等”。这二十四个字,其中就包括古琴的技法,这些美学思想的确立,也是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相融合的代表。在当时,古琴是陶冶人灵魂的乐器,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琴可以起到沟通融合的作用,最能表达音乐真性情的乐器是琴。
古琴文化,不同于现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从炎黄到春秋、再到百家争鸣、秦皇汉武,直至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古琴文化在经历这么多时代交替、历史洗涤中,她欲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深深融合在琴中,琴文化不单单是简单的修身养性、是天人和谐统一的修行,是深切的艺术之美,古琴就像历史带给我们的窗户,透过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以及古代学者文人的心灵体会。古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深深镌刻在每个文化人的骨子里。
现代人的生活,身处水泥铸成的高楼大厦之间,人们为了生活奔波,身心疲惫,很少会有人停下来,去领悟生活带给我们的意义,艺术带给我们的启发。在纷扰的世界里,现代人更多的是一份焦虑和紧张。人为食而奔波,修身养性则被放之脑后。与现代人的紧张和焦虑形成对比的是,古琴艺术的恬静淡逸。古琴带给我们的情,就像连接现代与历史的桥梁,在这座桥梁里,我们需要慢下脚步,在舒缓的曲调、深沉旷远的音色、古朴宁静的意境中,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沉淀。
四、传承
古琴凝铸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人性的代表。在中国万古更变的历史长河中,古琴文化是隽永的,它包罗的是和谐、顺乎自然的艺术之美,是中国人智慧的积累。古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代表。
古琴音乐的代表人物嵇康,他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基础,汲取融合了儒家音乐思想的成分,并且在‘声无哀乐’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物我两忘、自然和谐的意境。而后还有魏晋时期的阮籍、左思等。由于西方教育体系的侵入,人们追求西洋音乐的高雅却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古琴文化放置一边,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虽然现代人的物质世界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在安逸幸福的生活环境里,精神世界渐渐被吞噬,精神危机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在西方音乐以强大浪潮侵袭来的同时,古琴的发展空间已完全被压缩。重视古琴文化,重新审视古琴音乐教育,这是必要的。古琴的音乐教育,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同,也许周围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让你沉醉,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灵魂需要以谦虚的姿态沉淀,以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不要让古琴衰落,作为拥有丰厚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不要以虚有自己的文化外壳为掩饰,不然我们则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世界空虚,没有文化内涵的个体。
对于以古琴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认同它的审美观,传承它的底蕴。加强古琴的学习,是我们促进文化传承的最直接手段,培养和谐的中国音乐文化思维。多了解音乐文化,特别是古琴音乐文化,弘扬古琴艺术,这是现代人必要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精神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