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科技论文

现代科技论文:当代档案治理水平强化对策

本文作者:佟立晶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城管局

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深远意义。

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可以为维护相关组织和公民合法权益提供重要凭证。因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和处理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达到对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建档案工作者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依法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各职能部门也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机制。

制度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也是最高效的管理,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城建档案工作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建设工程档案备案制、专项验收以及竣工验收等制度,通过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等形式,从制度上强化对工程档案的监管力度,保证档案的接收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积累、归档、整理以及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城建档案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应用现代科技,提高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城建档案工作作为信息产业来管理、开发和经营,走科技强档之路;要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水平,使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价值。要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实现档案储存缩微化、保护科学化、办公自动化。要采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保证已产生的需要长久保存归档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要选择好适合于城建档案馆特色的管理软件,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

阅读全文

图书馆资源服务网络信息论文

1来源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且完整,以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统计相关文献的特征信息;以纸本期刊统计源为辅,以“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为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文献494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7篇、特色期刊22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6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40篇,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307篇文章进行统计和分析。

2研究文献分析

2.1论文文献数量分布

从1984年开始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文章发表情况。1985年至1993年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发表数量为1篇,1994年有2篇文章发表,1995年有1篇发表,1997年有3篇发表,1998年有2篇发表,1999年至2003年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长且涨幅较大,2003年和2004年均有25篇发表,2005年有28篇文章发表,2006年有24篇发表,2007年有31篇发表,2008年有30篇发表,2009年有23篇发表,2010年有12篇发表,2011年有8篇发表,2012年有21篇发表,2013年有18篇发表,2014年(截至11月13日)有16篇发表。自1984年开始,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起步,研究文章有2篇,说明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自2000年开始,随着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文献量开始逐渐增长,且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虽然此后针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31篇),但涨幅均没有2000—2003年大,2014年的论文发文量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本文统计截止日期在2014年11月13日,但分析总体趋势看,2014年发文量也可能会较之以前增多。这说明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且在进一步深入,但是想要如何突破并深入研究仍然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2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某一学科领域来源刊物水平及特点,可通过研究已发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情况来分析得出。1984—2014年的307篇文章中,发文量1篇以上的文献来源刊共刊登190篇文章,其他文献来源刊发表研究文献为117篇,共计307篇。由载文量看,307篇已发文章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现代情报》22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篇;《情报探索》《图书馆论坛》10篇,分列前3名。可见,这几种期刊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比较重视;其余载文量为1篇以上的期刊共36种。载文量1篇的其他文献来源刊载文总量为117篇。由此可见,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期刊发文总量以及平均发文量均不大,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如何突破加深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就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文章数量相等。科技期刊载文量,核心区12种期刊载文量113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36.81%,平均每种期刊载文9.417篇,这12种期刊情报密度最高,可以作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相关区28种期刊载文量为77篇,占全部已发文量的25.08%,平均每刊载文2.75篇,情报密度次之,可以作为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参考情报来源。外围区情报密度最低,每种期刊仅刊1篇文章。

阅读全文

英文摘要的定义及特点

摘要(abstract)是现代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GB/T6447-1986《文摘编写规则》对摘要的定义为:文摘是“以提供文摘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叙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英文摘要作为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是国际间知识传播、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媒介,尤其是目前国际上各主要检索机构的数据库对英文摘要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好的英文摘要对于增加期刊和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机会、吸引读者、扩大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是论文主体的高度浓缩,它应该能提炼论文的主要观点,简明地描述论文的内容和规范,简短地进行概括和总结。

英文摘要的基本特点

1)通常为一段,应统一、连贯、简明、独立;

2)应顺序体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建议等;

3)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转换逻辑上要严谨;

4)不能添加论文涉及范围以外的新的信息,但可以总结本文;

阅读全文

现代信息化科研管理论文

1“现代科技信息”的内涵

在现代科技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信息动向进行处理,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服务具有前瞻性与能动性。“信息化”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的动态概念,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等。科研管理中的现代科技信息,实则更多地指向了如何运用信息科技量度、识别、转换、存储、处理、传递、再生、压缩、利用、共享信息的动态过程。

2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两种运动:一种是“物质流”,涉及人、财、物的流动与分配;另一种是“信息流”,体现了信息的质和萤,即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文献、技术档案、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有关科技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推广。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在“信息流”不断反映“物质流”的状态。“信息流”通过科技信息系统将“物质流”的状态反馈到科研管理系统,由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组织、调节和摔制着“物质流”,使之有效地、合理地流动与分配;“物质流”流动与分配的结果又源源不断地充实、完善现代科技信息系统,进一步保障科研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以使科研系统整体获得最佳状态。

2.1“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再决策、再计划、再组织、再协调和再控制的螺旋上升循环过程,任何组织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都必须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传输足够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息和反馈足够的信息,才能保证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由此“,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即科研管理的加工素材,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是经济财富,现代科技信息是形成新一级研究与成果的最经济“成本”,是科研管理的支柱;再次是时机,现代科技信息俨然成为一种战略武器,谁在关键时期掌握了它,就掌控了制胜点,也使得科研管理成为知识创新、财富创新的坚实基层。

2.2“动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阅读全文

材料化学人才的培养路径

作者:王珊 黄怡 郑敏燕 黄四平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科研训练在材料化学新专业中应用的手段

1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师采取多元化手段,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得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材料化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适当地以聘请学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等更为灵活、涵盖更为广泛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读书报告、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知识的熏陶。这样即能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又能改变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大课堂讨论的比重,竭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需求,参与到最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2开设专业综合性实验,整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材料化学具有化学以实验为特色的特点,因此可以设计综合性实验,来整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精选、转化为大型综合性实验,从而使得材料化学学科的人了解到学科的发展前沿。另外,综合性实验还可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衔接,从而使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顺利衔接,也使大学生能迅速接触到学科前沿领域。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模式。例如,江苏省第二届的科研训练项目三位同学在大三时自主制定了新颖的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最终被确立为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重点项目,并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立项资助。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

3不断完善科研训练的实验条件科研训练使学生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视本专业理论的研究,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开放实验及参与相关项目强化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而且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将不同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将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进行模拟市场转化与推广。在此模式下就能够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对材料化学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建议

1拓展知识面,提高水平要参加科研训练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训练需要吸收更多的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中去。在科研训练中要遵循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施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中,对取得成绩学生进行表彰,也要可考虑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参加训练项目中,有意识地与化学、应用化学相结合,即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同时跨专业的科研训练,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建设探讨

一、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建设

(一)教学内容建设

我校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建成了自己的演示实验室,目前演示实验室能开设70多项演示实验项目,内容涉及力、热、光、电磁、近代和综合。实验内容重视与物理理论知识点相结合,实验原理主要为中学物理知识,部分涉及大学物理知识。主要有:1.刚体力学系列实验,如可夫斯基凳、角动量合成转台等。2.振动与波系列实验,如弹簧纵驻波、水驻波、声悬浮等。3.流体力学系列实验,如听话小球、伯努利悬浮球等。4.经典系列实验,如高压放电、避雷针、怒发冲冠、法拉第笼等。5.电磁系列实验,如跳环、洛伦兹力等。6.几何光学系列实验,如光学隐形、双面镜成像、窥视无穷等。7.波动光学系列实验:光栅立体画、光栅反射画、白光全息图等。

(二)教材和大纲建设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物理专业和非物理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根据演示实验室现有的仪器编写讲义一部。对每个实验分别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几个部分进行介绍。在论述上尽量避免繁杂的物理公式,力求深入浅出,多使用实物照片及其结构简图对物理演示实验项目进行说明,使学生看得懂,会操作,以达到物理演示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直观有趣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自己能制作出演示实验小仪器。

(三)教学方法建设

采用探究模式和现象分析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演示实验教学中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演示形式。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课程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本文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平台,提炼公共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合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反馈,结合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现综合育人。

关键词:大学物理;德育教育;教学设计

从大学物理这门公共课程入手,立足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深度发挥公共课课堂的教育功能,提炼公共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教学育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融入理想信念,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研究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平台,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科技文明史及物理学家的研究事迹,尤其是执着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博大深沉的爱国情怀融入教学中去,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在整合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过程中,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内容,整体规划设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大学物理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物理课程自身特色和发展特点,提炼物理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人的发明成果,如教学力学知识过程中,可以引入竹蜻蜓的飞行原理启发了西方设计师对直升机的螺旋桨的发明。也可以结合我国相关的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教学,如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授课中结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神舟系列飞船发送至预定轨道作为应用实例。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前沿科技成果,使学生灵活运用定理定律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将我国科技文明史及我国近现代科学家的事迹穿插在物理教学中去,如使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科学家的事迹,不但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而且可以用崇高的精神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二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问题进行课前导入,如《墨经》里对小孔成像是如何纪录的,《革象新书》中如何阐述小孔成像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以及结合现实问题布置课后作业,促进大学生对物理的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二、教学反馈

通过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反馈模式,让学生在查找收集文献、进行设计分析等过程中,不断拓宽视野,调动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期论文的题目,可以结合科技发展史,也可以是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或者有关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是模拟实验和设计实验。教师通过学生论文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获得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反馈。通过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可以掌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同时也可以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范围,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根据以上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物理公共课育人功能需要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主要依靠教师,教师需要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教师要研究如何提升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德育教育能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反馈环节主要通过学生配合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体现自我价值观。

阅读全文

现代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的应用

从长远发展来看,科技期刊中添加了“人工智能”,也是对现代期刊编辑的认可。对此,对应的期刊单位要注意建设期刊智能投稿系统模式,针对人工智能编辑和传统的编辑模式实现综合化的协同工作管理模式。在编辑中形成一个期刊智能化体系,帮助单位索引信息,实现稿件的版面设计和智能分期排版,最终减少人工编辑校对时间,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运行效率。其发展潜力可期。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社中应用分析

在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同时,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潜在影响。从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颠覆现代出版事业,对其知识整合、知识服务、出版流程、传播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着改革。为了优化出版社的智能化改革和综合化建设,人工智能和学术出版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更新,由此来优化和促进人工智能的综合发展。[1]“出版+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出版建设的新模式。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社应用中的管理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必要趋势,也是优化出版流程、实现媒体发展的必要方向。从短期的效应来看,人工智能和科技期刊携手共创,暂未有突破性的进步,仅仅处于“智慧出版”模式初期阶段。该模式能够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社的综合运用,对其管理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有效优化,但是从长远方面开看,暂未对用户服务做出较大改善。[2]从微观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了工作效率、审稿质量、生产评估等几个方面。首先,AI模式的工作效率能够为不同的部门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管理流程,在控制生产成本上提升出版社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时间。其次,优化审稿质量。人工智能技术能自动生产措辞和理论知识纠正功能,大大提升审稿质量,帮助工作人员建立更为标准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预测、读者喜好分析,为期刊社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信息内容,帮助员工建设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化和高效化的期刊服务引导。

三、现代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的建设途径是从人类的脑模仿升级为自主深度学习,以期来减少劳动力,实现替代人力劳动。整个人工智能建设模式都是基于对数据的简单占有和算法技术的估计运用,实现了数据传输、信息管理、知识构建、智慧运营的综合建设,最终为智能出版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形式的处理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和现实知识的有效建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