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范例6篇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范文1

在探讨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首先要谈的是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问题。我们认为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是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接的需要。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着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他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m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的走创新跨越之路相吻合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发[2006]12号)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这是全区今后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很重要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区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5番、达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今后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广西发展的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赶超先进省市。

百色要加快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百色市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百色主要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都是主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百色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使城市的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空间。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吻合的。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正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发展路子。[

再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形成更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百色,降低自然资源对百色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更加意识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

(三)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百色赶超先进城市的需要

首先,没有创新,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就会落伍。低科技、低管理水平往往会降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广西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百色在规模以上工业243个企业中,亏损企业106个,亏损面达43.62%,亏损企业亏损额11573万元,在亏损企业中,小型企业97个。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上半年全国性煤、电、油紧张,工业用电不足,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二是企业经不起市场竞争所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发展的。其实城市的竞争又何曾不是如此?

第二,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作为后发展城市,我们除了借鉴先进城市、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之外,还应该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跨越发展前进中的某些局部、某些过程,实现跨越式的推进。事实上,区外很多地方,甚至国外的经验也证明,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的。在百色,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了解,百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CAD/CAM]CAPP技术,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银海铝业公司、平果铝业公司、平果百合化工公司等企业,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生产,使产品成本下降20%左右,有的产品降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所以,百色要赶超先进城市,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那么百色有没有可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呢?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可能性

百色市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百”战略,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00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3%,2006年达到47%。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大有希望,因为:

(一)百色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烈需求

百色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提升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新企业的创办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

(二)百色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一方面,百色有一定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6年,百色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58839人,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和一些其他单位也有一批高级职称人才,还建设有科技人才专家库。今后随着百色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色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百色有日益雄厚的创新资金后盾。2006年,百色GDP达2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财政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2%。如果我们每年投入GDP的2%,那就是每年约6个亿,就是财政收入的2%,也有约8000万。

(三)创新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是拥有了一批高校,如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等,并且它们的发展都很快,其中百色学院今年获得了两项部级社科资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硕士点。

二是有几个人才小高地,聚集了一批人才,已经建立了“现代农业人才小高地”、“百色铝产业链人才小高地”、“百色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并且推进了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认真实施“75321”创新计划。全市四个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田阳县、平果县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市35个乡镇通过市、自治区“乡镇科技进步”考核,8个乡镇评为“全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

(四)创新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为充分调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百色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都会表彰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有一套激励评估体系。

(五)百色是一个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城市

百色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在党的领导下首创了农家课堂,为新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由于成效显著,已在全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创新型城市范文2

关键词:制度创新;创新型城市;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19-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共十七大、十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地位,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落实上述目标,中央先后批准设立了57个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并要求在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这就对各地的创新工作提出迫切要求,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制度创新的涵义

“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方法论,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永无尽头的主题,更是增强民族活力与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整体创新发展过程,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和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内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都纷纷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战略方针。

通常,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人力、资本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要素,而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在现有生产、生活条件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只有不断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等制度的不断革新鼎故及永恒不歇的转化演进,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城市的持续高效发展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引领,实现整个国家及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制度创新的作用

(一)制度创新可以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制度创新在创新型城市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强国、强民之道,而制度创新由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保障。因此,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制度、文化、资源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只有构建起规范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制度体系,才能对创新行为进行有效调节和激励,激发、保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引导创新行为趋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佳目标。同时,只有政府和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动都规范运行于适宜创新的制度框架内,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创新。

制度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本。在现阶段经济分权与行政集权相结合的中国式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与个人、团体的联系中介,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与个人和团体的服务与管理直接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基层自发产生的创新意图及对新制度的预期希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中央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关键是地方政府是否全力推行,能否转化诱致性变迁为中央的强制性变迁。现实中,任何制度创新都存在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先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试验,当实践证明新制度安排的收益大于旧制度,并具有可行、普遍性时,中央政府才可能采纳并使其获得法律地位,在更大范围推行实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局部性、试验性、低成本以及风险范围小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二)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制度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目前中国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服务、收入悬殊,导致全国范围内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滞后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实现,突破这一瓶颈既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国家稳定的根本保证。在制度经济学中,内生性制度设置对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哪个地区获得制度上的优势就相应获得经济增长上的优势。制度优势的体现由政府决定,表现为政府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强有力的推进者,其制定的制度对国家、地区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制度创新和调控可以转化为外来的经济、文化支持和保障,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三、制度创新中地方政府应该注意的问题

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可充分利用对当地信息掌握最全的地缘便利来降低权力制度创新中的风险和成本,进而提高制度安排的质量和效益。但作为利益主体,又常存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和短期行为倾向,导致可能出现与国家大政方针相悖的所谓“制度创新”。为避免这一弊病的产生,地方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创新要因地制宜,注意适用性和可行性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有特定而具体的适用环境和对象,如果贸然创新,必然会出现脱离现实、水土不服、难以实施的现象,不仅无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对现有秩序起到破坏和束缚作用,导致制度创新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在本区域产生潜在制度需要时再进行创新探索,如果没有相应需要,则不必为了“创新”而创新制度。同时,要把握好制度创新的方向,摸准制度创新的脉搏,掌握制度创新的时机,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本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制度创新要有新思路

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受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条件、交通状况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当地政府有无改革创新意识也十分重要,尤其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维定式,要充分认识到仅靠“输血”、外援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落后面貌的,地方政府只有实现自主创新意识的彻底觉醒和创新行动的具体实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创新观念的建立,既要求地方政府官员要自觉培养成创新制度的敏锐性,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又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相应创新工作的素质。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不能不考虑本地实际而一味单纯模仿发达地区的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要善于提出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新制度。

(三)制度创新要注意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

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不足,许多极具实际价值的制度创新由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等原因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但制度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忽视特定历史时效特点的制度往往是无效制度。因此,制度创新既要避免时过境迁、不合时宜的老制度的延续,也要谨防割断历史延续性的创新,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持之以恒的成效。保持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官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武装头脑,充分认识到任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长期的历史延续集成,只有在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新制度的影响,才能制定出既不割断历史、也不拘泥于以往的制度。同时,还要善于登高望远,综观全国、全世界发展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到制度对当前本地经济社会产生的积极性,还要看到对今后制度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赶时髦,不搞应景型制度创新,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制度。

(四)制度创新要注重创新网络的形成

任何制度相互间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纵横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制度体系。目前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在选择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时,都优先选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该模式要求政府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围绕增加城市创新资源供给、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积极性、提升创新能力等目标而进行制度供给,制定、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集中,支持、鼓励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同时,各创新主体在利益需求和竞争压力下,也会自发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寻找和选择最适宜的创新路径和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选择若干有优势和关键的创新支撑点,组织本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民间产业界进行战略互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潜在优势,建设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制度创新网络体系,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制定出最适合本地区的制度创新之路。

此外,制度创新还要注意倾听民意。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政府制定新制度时,应该倾听民众呼声,尊重民意,充分调查研究,让所有事关民众的制度决策都能最大限度地代表民众意见,体现民众利益,尽可能达到公开、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张玉磊.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难题与化解[J].岭南学刊,2011,(5).

[2] 彭景阳.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分析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8,(3).

[3] 叶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6).

创新型城市范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鄂州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来抓紧抓好

十七大报告对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具体规划了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和举措。

党的十七大把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既目标宏远,又部署具体,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既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要脚踏实地,狠抓落实,着眼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十七大为动力,围绕***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目标,提前规划安排好明年的工作思路,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已见成效,其它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基础牢固,成效显著。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区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开发区已纳入武汉科技新城建设,并成为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和省级信息产业园等,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良好的机遇,具备良好的条件。

    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指导方针,深入实施项目立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鄂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杠杆,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项目引进的力度,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机构和研发机构落户鄂州,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该享受国家、省、市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快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大力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深入推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志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提升**高新区产业层次。加强**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产业带的高新科技项目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形成裂变效应。利用科技贷款平台,加快***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利用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向高新区倾斜的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武汉建设科技新城的机遇,主动接受***高新区的产业链接和技术辐射,加快***高新区的建设。

同时,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及电力等行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艺和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强高效、节能、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对解决企业生产与研发中重大技术问题的项目,各类相关计划优先予以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及社会发展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先进科技成果推广为途径,以发展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突出农产品加工增值,打造“名、优、特”精品名牌,着力攻克一批影响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强医疗卫生、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提高疾病的预防、治疗水平,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少于1%,大型企业不少于2%,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对研发投入超过此标准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建立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利益联合共同体,研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对自建或共建技术中心的企业,政府从科技经费中列入专项资金扶持。对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扶持。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或购买高新技术成果用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在市级科技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对实施国家、省级重大专项的企业,按照上级要求,市级给予相应资金匹配。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要向专利技术开发倾斜,支持企业开发、应用专利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产生一批对我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企业绩效考核和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逐年增加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对申报专利给予资助,对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奖励,对在我市产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或者正在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项目给予一定的专利维持费补贴。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城区孵化器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拓展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武汉及省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办事处,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科技“110”信息服务模式,鼓励农业技术协会及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对市及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符合条件的,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大力开展全民科技创新活动,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积极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公民的科技创新活动,对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加以扶持和转化,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和使用。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选拔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相关高校或国(境)外进行中短期研修。制订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科技骨干。对在自主创新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市政府定期给予重奖。

大力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兼职办法,不断完善合作开发、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人才资本投入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我市企业兼职或投资创业。采取公开招聘、招考等办法,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方面的紧缺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并列入成本核算。对引进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带头人,同级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用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归国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审定给予科研项目经费扶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科普事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大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积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科普场馆。落实科普税收优惠政策。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是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提出了八项任务,第一位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看出,报告对此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鄂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型城市范文4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资源型城市通常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们在推进工业化建设、繁荣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与布局、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为国家和地区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受其发展背景与成长模式的影响,也积累了自身难以解决的大量矛盾。随着资源开采期逐步终结,城市单一资源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不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间题,同时也必然激发诸多历史矛盾。因此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实现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以实现经济结构上的和谐与发展上的可持续。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转型过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一资匀咬裂城市转刃巴的内刁七要求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支柱产业往往只是对资源进行采选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产业,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城市经济高度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由于资源赋存的有限性和支柱产业的单一性,多年的高强度开发使这些城市的资源赋存逐渐萎缩,开采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主导产业的停滞甚至衰退,危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一些情况严重的城市甚至陷人了举步维艰的困境,面临着经济发展衰退、就业压力巨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发展资金匾乏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矿竭城衰”和资源开发已进人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建和转型压力。因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有着比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完成支柱或主导产业的转换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要求:

1.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兴

建于建国初期,其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自然形成的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经济问题。由于这些城市基本上是由进行资源开发的工矿区转化而来,在城市的形态、设施和功能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例如,自然资源赋存的分散性和工矿区临近资源而建的方式,使资源型城市在宏观布局上呈现出组团式的分散辐射格局,不利于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难以获得聚集经济和社会效益。即使在建市之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定位仍是矿物资源及其初加工品的生产中心,城市建设主要围绕资源型产品生产与职工基本生活的需要而展开,无法依据城市综合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基本格局没有多大改观,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过多、城市功能不够健全的实际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善。因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要求资源型城市在定位上实现从生产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并依照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内在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

2.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实现由一枝独秀向多头并进的转变。由于矿物资源为国家所有

资源型城市的核心企业在所有制上是国有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企业,在行政隶属上是“中直”与“省直”企业,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一枝独秀”的状况。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即资源型产业总量较大,其它产业则普遍欠发达,导致城市经济的弹性相对较差,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弱。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即城市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其他经济类型的发展明显滞后,造成城市经济活力不足。在就业结构上,表现为就业趋向过于集中。即集中于资源型产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也使城市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不仅要大力发展替代及接续产业,实现由依赖自然资源的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要求继续深化国有大型资源企业的内部改革、积极促进其他经济类型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转变人们的择业观念等,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由一枝独秀向多头并进的转变。

3.在经济体制与政策上,实现由重取轻予向适度援助的转变。资源型城市受经济体制与

政策的影响较大。在计划经济时期,能源、原材料的低价政策造成初级加工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较大的价格剪刀差,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初次分配上的不平衡。“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与政策则使资源型企业创造的利润及所提的折旧大量上缴国家,造成资源型企业及城市的积累较少、建设资金短缺。“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政策,使资源型城市只重视生产性建设,而压低一切生活性建设。这些政策长期共同作用,使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不够健全、文教事业发展滞后、高级人才短缺与专业结构不合理,核心企业设备老化、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体制转轨时期,价格改革的不到位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无法通过市场补偿资源型城市的损失;同时,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型城市的负担。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要求国家实施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并重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缓解资源型城市自身财力的严重不足。

4.在主体意识与行为上,实现由工矿社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资源型城市大多由进行资

源开发的工矿区转化而来。由于生产方式、行政隶属关系等多种原因,城市中各行为主体在意识与行为上仍有浓厚的工矿社区色彩,难以适应向综合型城市转变的实际需要。就城市政府而言,地方财政对资源型企业生产状况的严重依赖,使政府将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作为其主要职能。其结果往往是,不仅没有较好履行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和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也使企业难以摆脱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承担的多种责任,改变企业办社会和大而全的局面。就企业而言,企业办社会的长期结果是企业功能取代了社会功能,阻碍了企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即不仅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负担、影响了其竞争力的提升;也使城市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不足。就城市居民而言,由于多数居民的就业岗位、经济来源、社会地位、生活福利系于资源型企业,在社会归属上认同的往往是企业与单位而不是城市与社区,这样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就业观,需要实现从工矿职工向现代市民的转变。同时为应对城市竞争的需要,城市还需要从矿区文化向有特色的现代先进城市文化转变。

二、城市牛令型过程中的政府管国绝创新

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建设和谐社会为政府管理创新明确了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以公共利益的和谐为基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调整不适应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完善协调机制,整合发展规划。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方面,制订适宜的转型与发展规划,是确保有效转型的必要条件。然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的条块分割状况,往往使资源企业与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迫切需要建立两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大型资源企业是资源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但它们多数由中央或上级有关部门直接管辖,其所从事的城市建设主要根据企业需要而展开,目的在于便利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受自身财力不足的限制,往往难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城市建设。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建立城市地方政府、中央或上级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常设的协调与决策机构,由其统筹城市转型的各个方面,整合企业、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各种规划,指导城市的有效转型和持续发展。当然,实现城市的转型是政府与资源开采企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对于资源开发尚未进人末期的资源型城市协调机制尤为重要。应努力协调好企业与政府财政的近期利益与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关系。包括在资源开发进度规划应考虑适当拉长,以给发展接续产业与城市转型预留更多的时间,使发展资源的深度加工产业、发展多元产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决策协调一致。

2.实施财政援助,重建转移支付。现时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市场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缺位,造成其自我积累不足、建设资金匾乏。因而,完全依靠资源型城市的自我积累实现城市转型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实施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并重建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不同情况,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包括:重整资源型城市的市级财政,完善其自我积累机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或采取税收返还方式,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允许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发放地方建设债券,改善其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在资源型城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促进区域外资金流向资源型城市;在国债中单列一定额度,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基金、地区开发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以及进行必要的直接投资等。

3.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资源型城市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至今仍然带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企业办社会、政企职责不分、思想观念陈旧,其他经济类型的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因而,资源型城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尽快形成新体制、新机制,以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在强化社会管理与优化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应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作为重要目标,为有效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范文5

二是专利发明大幅增加。专利发明是衡量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鼓励申报资助专利技术,促进了专利申请数量的稳步增长。20*年,全市专利申请数为1546件,专利授权量达678件;20*年,全市专利申请数为1609件,专利授权量达1156。两年时间里,我市专利授权量增长近80%。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制创新方面都已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体制创新方面,20*年9月,*市政府与贵州大学合作建立贵州大学*研究院,*市政府每年向研究院投入300万,作为科研经费,现在该院针对*产业发展重点已建立了10个专项研究所,为一些企业设计了方便实用的软件和提供了一批科研成果。

通过两年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我市知名企业和品牌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说明,*加强自主创新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但是在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我们仍然要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总结创新经验。每一位企业家、党政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创新是*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创新,*的发展将一无所成。很多实例早已证明,凡是创新做得好的企业,它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都比较好,而那些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企业,他们永远跳不出自己的门槛。*的“老干妈”就因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而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食品企业。一个城市要有创新型的企业,才能成就创新型的城市。目前,*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人才、工程师、测量师、评估师、会计师、律师等人才*现在还很缺乏,中介机构很少,比如理发师评个职称也要到外省。*在建设新型城市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普及,去创造,去创新。*市的很多党政干部创新能力、学习力度、学习积极性、吸收知识的紧迫感还不够强。如果不创新,*就无法发展;如果不创新,*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创新就是*市党政领导干部的失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作为是*市党政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失去活力,就不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将创新作为精神支柱来激励我们、鼓励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技术水平、较大产业优势、较强区域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为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今后*要突出“一个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强化“一个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四个方面”;把握好“五个更加注重”。

突出“一个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体现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当前,为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内各个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都高度重视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力争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获取主导权。从*“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铝工业、磷化工、烟草、装备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煤化工、现代中药、特色及绿色食品、电力等十大产业,而高新技术企业又主要集中在我们的几个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虽然这些园区发展良好,已实现了产业发展相关要素的集中和主导产业的聚集,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但是总体上看,*大部分工业园区(包括两个部级开发区)还只是处于由不同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集结而形成的企业“堆积”阶段,产业关联度不强、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协作不紧密。如小河区的詹阳公司生产挖掘机的主要液压件依赖进口,今年由于液压件供应紧张,詹阳公司虽有市场订单却不能开足马力生产。又如老干妈公司由于产品产量激增,我市为其配套玻璃瓶的市一玻、二玻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只能远到柳州玻璃厂去购买玻璃瓶。这样的事例在我市企业中还很多。可以说,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就在于产业链短、产业配套差和产业集群能力不足。因此,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我们必须立足*的实际,大力延伸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强化“一个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载体,当然也是自主创新主体。近年来,我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企业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投入不够大,研发水平不够高。因此,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强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着力“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倡导、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做好在花卉、蔬菜、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工作。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科技创新。统筹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完善体制创新。加强政府与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四是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型城市范文6

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推进经济转型的信心。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辽源与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一些僵化保守、悲观畏难、不思进取的思想长期困扰着辽源的干部群众,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加快发展的信心不足、追求作为的氛围不浓。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创新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贯穿到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全过程,为加快经济转型提供精神动力。一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教育干部、引导群众,破除“唯条件论”的羁绊,从而增强全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二是打破区域经济在传统发展空间上的局限,积极打造融资、人才、科技、诚信、网络信息等发展要素集聚的平台,不断提高发展的本领,努力在更广阔的空间上寻求合作,实现“借时、借势、借力”发展。三是摆脱体制和机制上的束缚,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各级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转变领导方式,创新领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我们坚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三个不论”(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我们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弘扬“勇于竞争、务实创新、永不言败、追求作为”的辽源精神,使之成为辽源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财富。

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成长性。路径选择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至关重要。辽源坚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原有的运行模式,走出以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立足发展高端产业,提升经济的成长性,创造性地推进经济转型。四年前,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出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在这一领域,有一批凝聚许多专家心血和智慧的国家“863计划”科研成果亟待转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方向。健康产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朝阳产业,涉及保健食品、医药保健用品、绿色食品、绿色环保产品等多个领域,是目前成长性最好、最具发展活力和前途的产业之一。传统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宝贵财富,体现了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目前,“三大产业”在辽源的发展势头都很强劲,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强。以得亨公司、麦达斯铝业、利源铝型材、嘉利达集团、三环自轴承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主体框架,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利源集团的新型装饰材料成为奥运会场馆建设的指定产品。以金昌集团、裕龙油脂、迪康药业、博大药业、银浪鹅业、金翼集团、德春米业等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市的强势产业。迪康药业的博安霉素、博宁霉素,属国家一类新药,用于治疗癌症,是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以金刚水泥集团、龙泉酒业、建筑塔机、选矿设备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改革重组、盘活存量,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三大强势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80%,形成了辽源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区域经济的成长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发展要素欠缺的现实,辽源坚持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发展模式,创造出有利于整合发展要素和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加速推进要素聚积和资源集中,提高了加快发展的能力。一是以集约化经营为特点的集群发展模式。坚持集群发展,大力建设工业园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集中解决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上新项目的力度,努力让一些成长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园区。目前,仅辽源经济开发区建成和在建的就有香港财富产业园、美国生物制药城、东北袜业园、纺织工业园、皮革工业园等五个园区项目,总投资达131亿元。二是以战略合作为重点的共赢发展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合作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我们坚持从支柱企业抓起,拿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项目、最好的企业,苦练内功,提高与强者合作的本领。辽源金昌集团与中信集团合作,借助中信的资金和管理优势来求得快速发展。上海投资者在辽源兴建的双凤集团与垄断全球明胶市场70%的德国嘉利达集团合作,加速企业扩张。目前辽源的一批重点企业都在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共赢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香港财富集团携手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的辽源财富产业园,由美国31位生物博士和高层管理人才组成团队兴建的生物制药城,以及国内外其他一些著名企业,已落户辽源。三是以引才、引智为主导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在推进经济转型中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必须打破自己在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空间上的劣势,创造一种引才、引智的新方式。辽源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辽源合作发展,目前已经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60余位高层次人才为辽源的发展服务。由企业与全国知名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30余个产品研发中心,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先后自主开发和引进开发了金昌的奥能SOD、华龙的建筑塔机、博大药业的依达拉奉、德国嘉利达明胶有限公司的骨明胶等一批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科技新产品构筑了辽源自主创新的优势,提高了辽源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哲理名言

下一篇水调歌头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