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范例6篇

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范文1

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和新农建建设,已有很多不乏有洞见的著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社会有不利影响,农村缺乏资金,劳动力和知识技术(覃国慈,2010),加上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贱农主义的产生,催生了城乡当前诸多问题(张玉林,2006,2012)。二,从农村社会问题的角度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环境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周大明,2006)。农民工、乡村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问题的出现是乡土社会结构瓦解的表现,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张玉林,2006,2012)。林聚任对乡村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的研究和王晓毅对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冲突的研究表明,农村社会转型困难重重(林聚任,2007;王晓毅,2009)。三,从农村社会管理的角度研究农村社区治理,比如《创建新农村社会管理》、《村域发展管理研究》,从现性的角度对农村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杨沛英,2012;陈凤荣、赵兴泉、王景新,2011)。四,以人类学、社会调查来描绘农村社会变化,如浙江义乌乐村非农经济从副业转为主业的变迁,河北赵县庙会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赵旭东,2008),孟村中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胡杨,2009),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增加生产效益,增强对抗市场风险的关中水利社会(石峰,2009;姚周辉、何华湘,2011)等等。五,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方式。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当前主要有城市化和乡土社会重构两种思路,陆益龙的后乡土社会和新农村研究和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比较肯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认为促进农民进城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未来(陆益龙,2010);温铁军、贺雪峰、于建嵘等通过乡村建设实验解读了乡村居民对于非经济利益的重视,探索了和城市化农村社会建设模式不同的模式,重视非经济利益,可以补偿经济效益较低的不足,主张建立村民互助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的幸福水平,通过较少的经济利益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贺雪峰,2006)。综合已有的几类研究,在以下方面尚有可为:一是大多偏向于个案问题,较少对已有的农村建设进行系统的和整体的反思和审视,较少有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系统的反思研究。二是偏重经济视角的考量,对各种问题的现状描述和原因的推究大都集中在经济领域。三是缺乏对乡村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建设的重视。从另外一方面说,这些研究也深刻地探究了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化的前因后果及问题的解决措施,值得后来者借鉴。本文对这一研究作了进一步思考。

二、回顾与困扰: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

农村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有其历史根源和产生过程,洞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有助于厘清正在困扰乡村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看清根源所在,对症下药,“防微杜渐”。新农村的大背景主要有农村社会自身背景和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下的中国现实背景。

1.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在人们按照现代社会理论对农村改造之前,农村社会有个原型,这个原型我们可称之为“乡土社会”(费孝通),“农民社会”(庄孔韶)或“乡民社会”(杨敏,2007)。恰亚诺夫以“社会农学”来阐释农民经济有自己独特的体系,遵循自身的逻辑和原则;格尔兹以“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描述阻碍了现代经济的成长的传统农业的密集化;黄宗智进一步引伸为“过密化”,认为劳动的超密度投入,农户的“低边际报酬”耐受力,形成了传统农业在过量劳动力的情况下运作;庄孔韶则指出传统农业“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状态,并称之为“不死的小农经济”(杨敏,2007)。中国乡土社会既不同于马林诺斯基时代看到的所谓部落社会,也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更不同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农村社会。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内隐,以文化或者文化残余的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在农民的逻辑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空间的高度复合性。农民生活的空间既是物质再生产空间也是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又是人情关系生产空间。第二是高度的同质性。高度同质性源于村民在同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从事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沿袭着同样的传统。基于血缘和地缘的认同模式,也更容易相互适应和产生情感认同,造成村民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相似,因而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并不适应快节奏、不稳定、高度分化的职业生活,注重效率、效益和注重经济利益和自我呈现的城市生活。第三,高度的人情关系嵌入与文化嵌入。由于农村资源的高度匮乏和自然风险,家庭只有和村落宗族利益绑在一起,才能更加保障基本的生存。家庭是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所有基本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的宗族、村落共同体的纽带有基本保障和协助功能,生存伦理和道义经济模式意味着个人在家庭乃至家族和村庄社会的重要性(王晓毅,2009)。农村居民从生来就必须置身于一种等级分明、区分精细的亲属关系网络,并伴随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基于血缘的礼俗规范。这种规范外化为家族的秩序,调节着成员关系。这种礼俗也就在血缘、地缘群体的世代继替中演变成传统。村内社会关系的高度浓缩性和复合性,意味着行政组织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起效,作为乡间的调节作用的父老或者知识分子却往往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石峰,2009;折晓叶,2009;郭于华,2009;王晓毅,2009;何宏光、李远行,2008)。第四,组织的重叠与权威的集中。由于人口较少、职业相同、资源有限等条件限制,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的制约,村落中组织或集团的分化远不如城市明显。少数组织限于村内并相互重叠,村际组织极为少见。高重叠性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力更高,成员的共同体意识也较强。组织的重叠也通常导致其领导者的重叠,权力往往向少数人集中,从而形成权威主义统治。民众往往比较相信权威,也容易服从权力安排。例如,在历史上,保长里正同时也是族长、地主,而现在,村长往往是当地势力最大的人,也是最受信赖的人。在现代性、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涌下,当今农村社会虽已经有很大变化,但农村社会仍以其自有的逻辑和机制顽强地存在着、运行着。只有正视和理解这种独特性和内生逻辑,农村社会建设才能真正适合农村社会的本质要求。

2.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与农村社会转型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现代化对农村社会影响最为长久,从近代企业文化开始,工业品就已经开始对农业社会有缓慢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现代化只是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器物层面,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都继续保持着原来的样态,即使是到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社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都还保留较多的原本样态,只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和快速城市化,给农村社会带来巨大变迁。首先,从生产格局上看,市场化之后,虽然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稀缺的状况,生产现代化加快,但生产格局也发生转变,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自给式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增加了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农村社会对于外在于其文化之外的市场却无可奈何(王晓毅,2009)。市场对于农产品贡献十分有限,但农民却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无论是教育、医疗、农业现代化投资,还是市场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带来的支出增长,农民只能通过非农收入弥补这种收支不平衡。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农民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实现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时候,实际上“背后有着一种不合理的二元论逻辑———农村社会是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他们代表的是落后和传统,是需要被改造的”(王晓毅,2009)。第二从社会结构来说,以同质性高度稳定见称的农村社会开始解构(张玉林,2006;周大明,2006)。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流向城市,对农业经济的收入和对乡村依赖减弱,但由于文化风俗、市民待遇、户籍制度等多方面障碍,他们又很难融入城市社会(王晓毅,2009)。另一方面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受到剧烈的冲击,既缺少生产和生活再生产的知识精英、劳动力,也缺少农业技术精英,更没有农村社会组织变革的决策精英,农村社会已经全面出现塌陷、萎缩和衰落(张玉林,2006;周大明,2006)。第三从农村社会的生态环境方面来说,市场化和快速城市化造成农村生态急剧恶化。农村城市化过程加快,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污染环境的速度大大超越环境的自净力;另一方面,市场化和现代化引入的生产模式割裂与自然的联系,生产了许多自然无法在短期内降解的工业产品,而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对人的过度消费的挖掘又加剧了这种过度生产的趋势(张玉林,2013)。许多乡村通过自身的摸索,虽然成功通过发展的先机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但侵入村庄的外资对社会本身既没有庇护的义务,也没有发展的长期考虑,不少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向环境排污,使得乡村社会环境遭到很大的污染,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尚轻缓,但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扩张,工业生产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迅速“普及”。

因处理能力有限,城市污染开始“上山下乡”。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陈文胜、王文强,2007)。第四从社会管理模式来看,国家和现代化对传统乡村的政治改造和动员,已经瓦解传统管理模式。由于一直强调村干部的行政化和经济功能,加上乡村社会的特质,乡村管理模式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集权专断并不鲜见,基层干部和乡村居民的关系紧张。虽然政府实行了广泛的基层村民自治和村民选举,也有家族等非制度的参与和控制,但是还没有比较可行的科学选举和决策方案。第五从城乡关系来看,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形成并呈现出固化的态势。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既有长期传统社会忽视乡村社会建设、传统和现代性对抗中乡村的弱势地位等历史因素影响,也与建国后保障新生政权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城乡分离制度有关,更有着近些年来盛行的城市中心主义、贱农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现实社会方面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固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它在城乡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陆益龙,2010),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也把它作为主要制度来处理。从城乡二元分立的程度和破除难度来看,它确实是中国特有(覃国慈,2010)。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社会建设面临如下任务:第一、解决农村可持续增长问题,消除城乡经济差异。第二、解决农村现今日渐空巢化的趋势。第三、改变日渐恶化的环境问题状态。第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建设高效科学让人民满意的科学决策和领导体制。第六、建立一个和谐宁静的新乡土文明。从上面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市场化条件下,迅速的城市化和农村社会工业化是产生环境污染、农民工生存状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问题的关键。如何战略审视农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路径,则是农村社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治本之举。

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索

1.农村社会建设的经验和两种路径

农村社会何去何从关系甚远,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和成果。国外方面,韩国1970年开始倡导的以国民精神为内核的“新村运动”,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成为民族自立的国民精神(覃国慈,2010)。印度克拉拉邦起源于1962年的“人民科学运动”和始于1996年的“人民计划运动”,通过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在科学和技术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巨大成功(覃国慈,2010)。日本的社区互助模式也值得学习。在国内,农村建设也有不少的成功典型,如、华西村、长江村、小岗村等。新农村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温铁军在河北参与合作的生态村庄建设模式,贺雪峰在湖北组织的老人协会,于建嵘在贵州兴义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赵旭东从文化人类学所体察到的庙会经济等。总的来说,农村建设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农村城市化的思路,主张转型为城市,或者离土又离乡、逃离乡村、赶农民进城进行打工实现经济增长。从媒体、官方和学界态度看,这种方式已成为主流声音,很多省市都在大打灭村运动,似乎新农村建设的唯一出路就是赶农民进城。但从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这种模式如何应对消费文化主导模式下对资源和能量大量消耗的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未来的农村社会的空巢状况,以及农民工家庭分离和农民工流动,都还是问题。另外城市化的农村发展需要机遇和资源,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行政村691510个,除了个别地缘优势的村庄,那些一般意义的村庄的路又在何方?又如何保证他们不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种农村建设模式,通过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促进社会发展,以村庄自身建设为核心,整合内部资源,互助合作,重视文化娱乐、情感价值等非经济收益,实现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抵御了市场化风险,另一方面抵御了消费主义带来的幸福感快速剥离。使得农民在消费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当满意的生活质量(贺雪峰,2006)。

2.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道路

针对当前国家总体资源匮乏,城市资源消耗过大,城乡污染加重,农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衰落的现状,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选择依靠乡村社会内生力量,通过内部整合,实行结合农业社会特点农副结合的生态农业之路。具体有如下要点:第一,加强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乡村聚落的自然模式和现在农村社会的行政模式,社会建设考虑整体社会的功能和成员组织模式,以及成员的归属感营造方式。当今农村社会的特点和现在农村行政村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社区样态。第二,增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的地方性意味着文化消费的独特性。情感价值的乡土特质也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文化生活和生产的完整性,在很低的能量消耗下也可以获得很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可重构乡村社会的结构。第三,加强各种农业、农民协会和互助组织的建设。农村社会的乡土特质决定非经济生活对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甚至有很大很大程度的影响。贺雪峰关于老年会和贵州妇女会的描述启示我们,建立协会和合作组织,增进了人们的联系和感情,提高了参与决策的群众基础和地方性知识的传承。第四,重视知识分子对农村社会的决策参与,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引进。知识分子在百姓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乡村教师为代表的知识人才,也长期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点贡献,他们在乡土道德和乡村社会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外界新知识有很高敏感度,因此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依靠他们的积极参与。同时通过本村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的作用实现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进,并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当地建设,不但能推动决策科学化,也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积蓄力量。第五,在产业结构上推广生态农业。优化的生态结构不仅可以对环境和生态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对农业经济和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对农业增收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以农户经济为基础开展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猪沼果”,或“猪沼菜”;如果以合作社为基础,又可搞六位一体———以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加上温室养猪、温室蔬菜、加上鱼塘和果园,人畜的排泄物全部进入沼气池,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农村建设范文2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一直是处在一种经济落后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针对农村的各项改革和建设都在逐步的进行之中,其中农村电网建设就是其中主要工程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总策划是国家,而具体的实施情况是依靠当地的供电部门进行实施。而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人员思想的问题,就会导致到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种种的问题,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在实际的农村电网建设中不会因地制宜,只是盲目的听从上级安排。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农村电网建设来说,只能起到一种阻碍作用。

2.目前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中,电网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导致在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电网结构的设计并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而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成本浪费、路线过长等弊端。

3.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农村的地形、环境都不一样,所以说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实际的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增加了难度,对于我国农村电网建设整体工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www.133229.cOm

4.农村用电的高峰和低谷突出,呈现季节性强的特点,这种季节性强的用电在负荷低谷期间,使配电都处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最终造成严重的线损率。不仅如此,在农村农电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5.重视宏观调控,忽视科学管理。由于我国农村数量多,在实际的电网建设工程中就会出现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工程量大、工期短等特点。所以这种特点在实际的施工中就会造成因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而如果电网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就不堪设想。

6用户户内线改造与电网改造达不到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农户户内都会存在配电线截面较小、接线混乱、以及导线老化等现象,通过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农户目前仍用胶质导线和花线作为户内的主配电线,这种情况一旦使用大容量的家用电器,都会出现导线过热的情况。不仅如此,诸多用户在户内都缺乏保护设施,户内缺乏闸刀开关,有的仅用一只容线盒。由于农户户内的用电受到种种威胁,所以实现农村电网建设就存在很大的难度。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农村的配电网络中可以采取“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方式,也就是说,整个电网网络本身为环形,正常情况下将其中一些线路断开,使整个电网网络呈树枝型,也就是辐射性,如此一来一旦发生任何故障就可以通过开关操作将失去的电源负荷转移到其他线路上。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重要的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并且对电网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迂回线路。最后在主接线上,采取单母线分段接法,如果部分变电站承受的负荷比较重要,就可以通过增加旁路母线来保证农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通过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般情况有功功率的损耗主要出现在线路上,而变压器上的损耗较小。在实际的运行中,主干线路因其具有输送率高的特点,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所以我们要根据导线经济电流密度的需求来选择导线的线径,由此来降低线路的电阻,减少线路中的损耗。并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小型电站来就近供电,由此避免长距离供电带来的功率损耗。

对于无功功率消耗来说,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不过到了用户身上,负荷的无功缺额现象较多,在线路的末端更容易出现。所以在实际改造时要保证主变压器有足够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由此来补偿实际运行中产生的无功损耗,并且减少在线路的传输中产生的损耗。对于部分无功消耗多的用户,可以采取专用变压器来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采用并联电容器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在可利用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小型电站较多的地区,可以采取发电机来进行补偿,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静止无功补偿器来进行补偿。

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供电的可靠性是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不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用户可以及时的使用电,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措施:(1)由于农村电网网络多为放射状,所以可以在其分支上安装开关,并在主要的长线路上安装中和器以及分段器,由此可以减少在运行中的故障,这么做可以大大的缩小停电范围,并容易找出故障点,以便及时的修复,缩短停电时间;(2)加强监控和监测,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要时刻掌握,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检修时间应选在负荷的地区低谷期,减少停电影响。

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我国部分农村身处偏远地区,在输电线路中的损耗较多,导致了电压偏低、负载非正常工作。针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办法是在变压器上安装分解开关,由此根据变动来调整。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稳压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面对上述问题就可以针对用户家中安装稳压器,实现就地补偿。对于偏远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小型电站,通过缩短距离来减小压降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来补偿无功损耗,从而有效减少压降,提高用户的电压。

5.电网保护的改建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技术得到巨大的推动,所以微机保护是目前相对理想的一种保护措施。对于10kv线路应采用二段式相间电流保护;35kv的电网应对其配置故障录波装置,对其输电线路应配置自动重合闸。

6.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正确思想

领导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思想,不应被传统思想禁锢,要勇于创新,大胆怀疑,并且要积极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收集意见,并且要通过各种会议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达到每一位基层领导脑里,让所有人都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积极的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一半人口以上,所以农村的经济水平也就代表了我国的经济水平。而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发展,让我国的农村逐步的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吴文庸,汪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23)

农村建设范文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何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为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四、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人才留不住,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二、加大对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中心村,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

三、 运用保障机制不活,导致农民日常活动依存无度,成了弱势群体。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

四、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

农村建设范文4

一、山东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新城市主义”模式

为重振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的问题,西方学者和城市规划当局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重建更新计划,在规划理论上便是通常意义上的“新城市主义”,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鼓励步行、邻里关系以及在社区内部提供就业等新的规划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体现通过旧城改造,改善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如*、青岛等城市近郊农村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区是*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区,地处青岛市区北部,辖8个街道办事处,230个农村社区,人口47万。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建区后,*区依托区位、交通、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区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严格把关,力求把每座安置楼都建成精品,切实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5个社区的旧村改造,其中22个社区的2.8万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腾出土地3.8万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确保村民长期收益。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7%。新市镇建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重构农村城市化功能,不仅能够使周边的农村人口集聚,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能够将原先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空间资源,实现聚集化小城镇建设,更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二)“村企一体化”模式

山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在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多数由村集体经济演化而来,企业领导人同时也兼任村党政组织负责人。由于农业在这些村已不是主导产业,村民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在社区行政管理上还有“村”的名字存在,但实际上已实现了村企一体化。如南山集团模式、西霞口村模式等。西霞口村依山靠海,“出海撒一网,归来鱼满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当时,西霞口村分农业队和渔业队,渔队扩大发展没有地,农队农闲时不能下海打鱼,资源无法共享,极大制约了发展。*年,西霞口村将两队合二为一,在省内成立了首家村级渔业公司,把“渔”、“农”两个行业融合合并。机制一变天地宽,西霞口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珍品养殖、港口运作、国际海运、船舶修造、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村办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闯出了一条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如今的西霞口,实现了住宅别墅化、公寓化、电气化,5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楼,年实现总收入20亿元,纯收入2.2亿元,人均创纯收入17万元,实现了住宅的别墅化、公寓化,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宽带网络的配套;实行了免费供水、供电、收视和医疗制度;建起了福利超市,免费为村民提供富足的食品保障。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气氛。

(三)“产业化带动”模式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目前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392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870万户,户均增收1192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潍坊市借鉴了世界许多发达农业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许多龙头企业为稳定自己的原料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如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确保有机蔬菜出口质量,协助多个蔬菜种植基地所在村建立合作社。目前共成立了52个有机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不仅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而且对基地村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改造基地村的道路、供电设施、灌溉网渠,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类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模式,在山东为数最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城乡等值化”试验

“城乡等值化”试验。指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并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青州市南张楼村,*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1950元跃至年的6000元;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它也显著区别于中国农村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命题求解的一次独特实践,其意义重大。

(五)“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村企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带领其乐陵市希森三和公司,于2001年起改造梁锥村,使村民住上别墅。同时,让村民利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和废弃地在公司入股,完成了从农民到股民、从种地到管理、从种回到做工、从分散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嬗变。蓬莱中粮公司在南王镇炮台村建立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村民户户都成为股民,同时又成为葡萄专业户。公司投资450万元对该村重新迁建,农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

二、山东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启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与*的“新市镇”建设等农村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在“城乡等值化”和“新市镇”理念下,从农村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总结山东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家在农村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等制度,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说,20多年来,这两大基本制度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政治社会的基本形貌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国家逐步撤离村庄,市场机制日渐发挥主导作用,土地权利进一步明确化,村庄政治进一步选举化,这一导向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农民福利缺乏保障等问题又凸显出来。进入新世纪,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在农村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即“解决农民的办法在于转移农民”,于是,开放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思路。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大国。在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亿人需要转移,相当于两个俄罗斯的人口。如果3亿多人连同他们的家属约6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0)全部流到大中城市,或者他们在省际和大中城市之间流动,我国城市住房、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以及城市间的交通都将无法承受。因此,依靠现有城市的能力来大量吸纳农民是根本行不通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是根本不可能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的,中国的城市化就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让农民工能自由往返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并且能顺利回到乡村,“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且税费改革则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国农民不一定大批涌入城市,留在土地上也同样可以实现幸福生活。

中国村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更多的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从村庄发展的模式看,*的村庄建设是通过旧城改造,旧村改造,改善居住环境,提倡回归城市的理念或实现近郊农村城市化,采取的是农村工业化战略。南张楼村的“城乡等值化试验”,借鉴德国经验,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南山、西霞口村等主要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而不是通过发展农业而致富的,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成分。潍坊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乐陵梁锥村的股份合作模式,荣成好当家公司的兼并联合模式,滕州鲁南牧工商公司的合作投资模式等,农村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从理论上讲,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由于受多元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的影响,加上村庄发展本身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尤其在目前急剧变迁的中国,再用一个统一的所谓模式来统领中国村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不现实的。相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选择必然带来多元化的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轻重缓急、易难先后问题。农民身处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对情况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许多先进经验,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从山东经验看,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可以探索,到坚持长期稳定不变,最终形成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对乡镇企业,从允许“三就地”发展,到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各地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场组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走在全国前列。这都是创新机制,以民为主,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具体体现。*区将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严格旧村改造程序。凡社区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党员大会不通过、群众赞成率达不到95%的一律不列入旧村改造计划。还通过村级党员干部联户制度、村情报告制度等,强化基层干部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梳理、及时提出对策。南张楼村在“城乡等值化试验”上,也没有完全遵循将“村民留在土地上、留在本村,而不是进入工厂、不是进入城市”的理念去做,而是执行了相反的理念,即通过利用国际试验这样一个无形资产与品牌争取到了许多发展非农产业和进城、出国的机会。如果没有工业企业在该村的快速发展,没有大量村民的外出(包括出国)从事各种服务业,南张楼村可能发展还比较慢,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所特有的历史性特征所决定的。也许“试验”设计者的想法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肯定不是现在。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为“我要干”,同时保护好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政治上的民利,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赖于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

当前一个现实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也需要资金来保证其正常运转。农民个体的资金很难拿出来用于公共事业,即使是农民达到了富裕程度,也很难操作。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情况看,其实质就是解决了“分”的问题,集体的事公益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或行政上的,真正经济上“合”的问题还没有破题。因此,如何摆脱当前农村的松散状况,创新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将农民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山东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其村庄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都比较好,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也好于其他的村。南山、西霞口村模式虽然在我国农村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两个村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而致富的经验说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农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单打独奏很难达到尽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走农村工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依靠集体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山东近十多年来,已经在实践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一探索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村企合一的集体组织经济。二是发展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入股的农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三是村或镇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四是农村原集体经济时期建设的企业、水利设施、码头、渔池以及山林、荒滩的承包、转让、租赁、拍卖所获取的收入等。通过发展上述各种形式的集体组织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可以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情,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类指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讲条件、讲重点,不能同时什么村子、什么事情都抓,追求普遍开花。当前尤为重要的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好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山东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针对全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全省农村进行了分类。分类方式是:将中央提出的5句话,分解成20项指标,分别确定了到2010年和2020年发展目标,以2020年规划指标为目标值计算出不同行政村的综合实现指数。其中综合指数大于70%的,确定为一类村,大于50%且小于70%的,为二类村,小于50%的为三类村。村级分类的作用不是搞达标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个村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奋斗目标;为了让各级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实行分类扶持和引导,做到培优做强一类村,加快转化二类村,重点扶持三类村。同时也有利于各级政府经过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后,检查工作的成效,做到心中有数。

从村庄发展模式归类看,大城市郊区、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镇建设可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之路;纯农业地区可走“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平原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中心村可借鉴“城乡等值化”模式。德国人进行“城乡等值化”实验,当时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具有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来说意义非常。“城乡等值化”的建设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换句话说,就是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建设也不是以城市为标准,追求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更符合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为用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可以让农民生产、生活得更好提供了可能。如,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方式等。但这并不等于国家可以减少给农村更多的转移支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必须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建设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8月3日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探索,2016.6.

农村建设范文6

浍水河畔春潮涌

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

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这个地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xx。

xx,这个展翅翱翔之城,舒翼腾飞之地,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更是一马当先地驰骋在这一爱民惠民的康庄大道上,在方圆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谱写了一曲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华彩乐章。

序言:知不足而急追

古老的先秦时代,那位在史上因“剪桐封地”而留下赫赫大名的唐叔虞,曾站在翔山之颠,看着在山之翼下一望无垠的土地,远眺滦池那一汪不老泉水,一声令下,xx的故城村就成了一个古老的都城,成了一个农业时代生产的发源地,成了一个黄土高原的渔米之乡,这是xx农业在远古时代的辉煌,这种辉煌一直传承到现代,翔山之下的马嘶牛哞声也永远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建国57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xx农村经济是发展了,但发展的步伐还比较慢;农业生产条件是改善了,但改善的质量还不高;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还不大。多年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xx的决策者们绝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决心趁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集万民之智,汇万民之力,解农村之困,解农民之苦,解农业之难。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原学义代表县委掷地有声地提出:全县上下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的思路发展农村,以市民的待遇对待农民。

短短半年的时间,xx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农民劳动致富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1月28日,省委副书记金银焕在视察完南寿城村的房地产开发工地后,称赞到:xx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走出了路子,做出了示范,值得学习。

布局:运筹帷幄唐尧地

“弈棋之道,布局为先,审局者胜。”

流传着“介子推背母”传说的绵山脚下,有一个叫封比的村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封比村创造了无数个全县第一:建起了第一座经营小高炉、第一座上百立方的大高炉、第一座大型铸造厂、产品最早打入欧美市场……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的逐年增高,一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农民虽然富了,农村虽然好了,但农业的发展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协调这一难题,缩短这一差距,成为村两委班子急需解决的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给困挠中的封比村带来了希望,县委书记原学义在多次调研之后,结合国家政策和封比村的实际,对这个村的发展给予了科学定位,即:农业开发,建设特色园区;工业提升,挺起制造龙头;绵山集锦,扬名华夏神州;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

这只是xx新农村建设布局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只是xx县委、县政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点滴,这也只是唐尧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个小小片段。但就是这点滴和片段,却闪现着xx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分类指导中找寻突破口、在多方投入中夯实资金根基、在结对帮扶中实现整体带动的发展思路。

xx农村发展的现状,存在着几大硬伤。xx人将之概括为四个字:“老、低、小、散”。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够、没有一个支撑跨跃式发展的平台,是为“老”;产业技术含量低,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是为“低”;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企业规模小,有群岭而无高峰,是为“小”;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业生产的各个生产单元之间联系不够,形不成集群效应,是为“散”。

怎么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多地保障资金的投入?每一个难题都是一座大山,都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瓶颈。xx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形势的发展也不容退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大潮来临之前,就开始了一轮规模大、范围广、深入细致的大调研。

封比的风景区、南北绛的养殖场、里砦的农业开发区、武池的蔬菜大棚,县委书记原学义无数次地走进……

老官庄的冶炼厂、北常的农广校、南寿城的房地产开发工地、符册的沼气建设,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王天郎无数次地走进……

上韩的文化广场、浍史的奶牛养殖园区、北撖的果园、里砦中学的建设工地,原县委副书记、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副组长刁纪普无数次地走进……

全县通村公路的现场、农贸市场建设的工地、山区的引水工程工地,政府常务副县长乔葆声无数次地走进……

…………

大调研的结果让xx的决策者们清楚了面临的困难,也使他们看到了xx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看到了xx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原学义响亮地提出:一年起好步,三年变面貌,五年大提高。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王天郎要求:16个试点村要提升标准,争创一流,在全市树品牌;36个治理村要打好基础,力求达标,在全县创特色;其余各村要立足实际,有序推进。

——规划先行,准确定位。各村在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下,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规划与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做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

堡子村、十河、桥上、庄里等村立足资源优势,确定了发展煤炭产业的规划;符册、东寿城、北关、等村,确定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北撖、两坂、牛家坡、浇底等村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

——发动群众,集聚力量。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只有大力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

县农业局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管局,在新农村建设开始阶段,就通过各村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措施、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县委宣传部组织了宣传小分队,深入10个乡镇和16个试点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国家政策的宣传。县电视台以《新闻广角》、《田苑风》等贴近农村群众的栏目为主阵地,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农业生产的先进科技。

——有的放矢,分类指导。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养优展长,做强支柱产业,发展富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夯实经济基础。

南寿城、陵下等城郊型试点村,以运输、商贸、房地产为建设定位,大力发展汽车商贸城、住宅小区、交通运输等产业。王庄、樊店、刘王沟等工矿型试点村,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韩、隆化、符册等农区型试点村,着重发展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的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建设特色鲜明的农区型新农村;浇底、牛家坡等山区型试点村,重点抓住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扶贫开发,增强经济实力。

——多方引资,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投入机制。

县财政在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政策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50%,用于新农村建设,土地受益形成的可支配财力的4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煤炭、矿产有偿使用的“两权”收入及综合补偿专项资金中切出30%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一企带一村,一矿扶一村的支持帮助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鼓励煤矿及其它企业和个人捐资建设新农村。

——结对帮扶,共同提高。建立了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实行了“一企一村,一矿一村,一部门一村,一单位一村”结对帮扶,既要帮经济建设,也要帮事业发展。每一个帮扶单位和企业,都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等,办了一件或多件对新农村建设有实质意义,有拉动作用,有长远效益的大事、实事、好事。

酣战:纵横捭阖齐逐鹿

老官庄村位于xx县西北隅,北靠襄汾、西接曲沃,全村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采、选、炼”三大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村有矿山企业20个,大中型选矿厂60个,冶炼企业4个,煤气发电厂2座,村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成了闻名全市的小康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老官庄村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平阳第一村”、“三晋样板村”、“全国文明村”的奋斗目标,投资1220余万,铺开了涉及居民就医、购物、道路、娱乐的十大工程。

在xx有着老官庄人这样雄心壮志的,不仅仅是这一个村,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全县221个行政村你追我赶,31万xx儿女明争暗斗,在唐尧大地上演绎了一场百舸争游的生动场景。

闻名三晋的种枣大王许文山说:“胡总书记说建设新农村关键是生产发展,象我们这样没资源的纯农业村,发展枣业是一个好路子,下一步我要在搞好枣树管理基础上,开发鲜枣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强做大这一产业。”

翼蒙乳制品加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我们要立足xx奶牛业的发展优势,立足全县发展的大战略,立足奶牛养殖户的需求和希望,继续做好乳制品的贮藏和加工,打造属于xx的牛奶品牌,争取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把我的企业建成华北乳制品加工的龙头。”

功勋书记、企业家、浍史村党总支书记孟凡民说:“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全。总之一句话,在新农村建设中,浍史村要做全县的标杆,要把浍史打造成为工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农民康乐园、文化娱乐园、县城后花园。”

县委书记原学义说:“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盘活各方面的资源,在我县这一大的发展平台上,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大力提高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水平、速度和质量。”

一个个声音代表着决心、信心和雄心,一个个决策体现着动力、能力和冲力,一时之间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上风卷云涌,烽烟四起,一笔笔资金相继到帐,一车车物资先后拉回,一个个工地按时开工,在一个个昼夜的反复中,现代农业建设工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镇建设和治理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造势有氛围,整体有动作,试点有展示,常年有热度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建设新农村,资金是成败的瓶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筹集雄厚资金,才可能有大作为、大成就。

翼蒙年产5万吨乳制品加工项目是2005年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个多亿,但随着国家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银行贷款的方向和数额也随之出现了调整,当初信用社的承诺无法兑现。县委书记原学义、代县长王天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畜牧和信用联社的负责人召开专门会议,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协调,跑太原,上临汾,下工地,改规划,最终落实贷款200万元,而且信用联社保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贷给这一企业,保证企业在2007年成功开始生产,在政府和银行的帮助下,翼蒙乳制品加工有限公司现已完成所有的厂房建设,从德国进口的生产设备也即将购回调试,xx人将在明年喝到自己土地上生产的乳制品。

在芸芸众生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生产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抓住人这一关键,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全县民众对新农村的关注支持程度,才能变潜力为动力,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xx县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全县唯一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勇立潮头,激流勇进,在自身资金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把职业教育作业农科教结合的着力点和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立足县情和农民需求定专业、定计划,在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000余场,培训转移劳力3000余人次,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科技实用人才2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的足迹现已遍布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就业范围也从以前的保安、服务员扩展到电子、纺织、铸造等新兴产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在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县委党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55期,建立科技推广基地12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13000余人。

规模是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打造xx农业产业化的航母,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突破点和关节点,“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农户”的模式在全县多点开花,已成燎原之势。

翼蒙乳制品所在的浍史村,有着江源生化有限公司、浍史养殖奶牛园区、挤奶站等乳制品加工生产链所需的全部设备,连起了一条饲料生产、奶牛养殖、乳制品深加工的最佳产业链条,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而且以这一乳制品加工点为圆心,西郑、殿儿垣、治南、老官庄等奶牛养殖场呈扇形分布,即避免了养殖园区聚集引发疫情,又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保证了产品的鲜活。养殖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饲草加工业、沼气利用、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一个产业亮点在规模中得到提升。

告捷: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华秋实,一岁一荣。

耕耘过后就是收获,努力过后就是胜利。在县委、县政府科学缜密的安排部署下,在31万唐尧儿女的辛勤播洒下,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田间地头花团紧簇,在第一个年头结束的时候,向市委、市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好与快并举。在好的前提下提速,在快的原则下求质,好与快协调并进,质与量和谐共生。截止目前,国家农业部规划司针对各村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商贸型、城效型、农区型和山区型,在高扬特色大旗的原则下,对全县16个试点村和部分治理村的科学定位已经全部完成,为各村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

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7400多万元,除县财政的行政拨款外,单位、企业捐资帮扶成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一大亮点,各单位真心实意帮扶,真金白银帮扶,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的最大难题。

…………

水利局帮扶资金47万元,

交通中心帮扶资金35万元,

开发办帮扶资金25万元,

城建局帮扶资金18万元,

供电支公司帮扶资金7万元,

公路段帮扶资金3.5万元,

教育局帮扶资金3万元,

环保局帮扶资金2.5万元,

畜牧局帮扶资金近30万元,

…………

这一笔笔资金就象一股股清泉,浇灌着新农村建设的万亩良田。就象一场场春雨,滋润着新农村建设的片片花朵。面对着这科技和财力的支持,农村干部有干劲了,广大农民有盼头了,xx农业有奔头了。

——富与乐同享。1949年,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预示着三座大山已被狠狠地踩到脚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万物复苏,二十年的成果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历史的车轮来到了21世纪,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决定,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薄弱面,让全国人民真正地乐起来。在这一要求下,xx县委、县政府从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基础条件出发,让农民在富起来的同时,更要乐起来。

老官庄村硬化、绿化主巷道100余条,铺设出村公路38条,全长50余公里。户户通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有线电视,户户通了互联网,全村家用电器普及率达90%以上,空调、电脑普及率达50%以上,私家车拥有率达到20%。全村现有4家门诊部,4所平价药房,一处村级卫生所,全体村民还免费享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年一次的全镇农民篮球赛已先后举办过5届,百名女子威风锣鼓队已过出临汾,“省级文明村”的金色牌匾光芒照四方。

南寿城村利用地理优势,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规划建设的16个小区中,已有福乐园和天龙两个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农民享受6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格,并免费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电话、空调等基本设施。村里制定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实行了饮水、浇地、收割“三免费”,村民子女凡考上大学的均可享受5000——10000元的奖学金,50岁以上的党员和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可领取100元的养老金,每年年底所有村民都可享受集体经济的分红。

封比村通过在港洽会上的招商引资,总投资1.26元的古绵山旅游开发项目已由省旅游设计院完成设计规划,近期可开工建设。他们还投资60万元,新建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室、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中心、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文化活动设施,提升了农村品们,延伸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好与快、富与乐,这是xx县委、县政府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企盼。

好与快、富与乐,这是xx县委、县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实践的结晶。

听听县电视台《新闻广角》记者记录下的群众的声音。

“以前我们家门前的路,下雨是水泥路,刮风是扬灰路,现在路修的是又平又宽,真是想去哪就去哪,一条大道通我家。”

“以前只靠那一亩几分地,现在选择多了,可以去厂子干活,可以去大城市打工,可以自己养点牛、猪、鸡,挣钱的路子宽了,致富有希望了。”

“以前家农闲的时候,不是打麻将就是打扑克,实在没事两口子就打打架,现在村里也有了广场了,唱唱歌,跳跳舞,觉得现在天也比以前蓝了。”

展望:春潮涌动新纪元

所有的成绩都是历史,都只是辉煌的证明。而我们只有不断地往前看,往前冲,往前走,才能采摘到更大更美的花朵。

2006年已经过去,成就也已在掌声中留存。2007年已经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幕没有落下,就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的那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展望2007,xx的产业富村之路将越走越宽。15万亩优质小麦、3万亩小杂粮生产、5万亩优质干鲜果、5万亩蔬菜大棚、5万亩奶畜饲草等一系列生产基地将继续巩固提高。

展望2007,xx的龙头带村战略将效果初显。翼蒙乳业公司5万吨乳制品加工生产线项目将开始生产,符册畜禽养殖交易中心、大众饲料公司、尧森公司、舜都公司等龙头企业将完成绿色食品iso900、haccp体系等产品认证,“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联动”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将初步呈现。

展望2007,xx的科技育村工程将继续推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将强势实施,通过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的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将奔驰在市场经济的各逐步形成领域,10万农民将逐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展望2007,现代农业将成为xx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产业结构将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将由以手工业劳动为主向机械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将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将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和非农产业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将由单纯依靠种养业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将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浍水欢唱,翔山喜眉。唐尧故地在凤凰涅槃中得到新生,晋国古都在时代的洗礼下获得辉煌。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希望,和谐便是生机。

上一篇多彩的童年

下一篇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