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交流范例6篇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互动、创新、交流工作

为了推动高校国际化的教育背景理念,创造创新性的教育环境,通过建立高等教育交流工作方案并且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工作,各大高校加快脚步开始了积极的教育国际化交流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实质性意义,能够促进国际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国际交流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这样的教育交流工作带来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接受的观点和思想不一样,考虑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并且,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所以正对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以及这各个领域各个国家高校的教育情况不同,而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说法。有教育专家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需求和挑战的系统努力”,这一概念表明了由于外在的经济市场的需求,需要高校进行国际化教育交流工作,并为之做出相应的努力,这一概念更倾向于社会和经济劳动。更深层次定义的意义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基于知识文化教育水平和政治经济等多重要素,而进行的教育推动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适用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还为了国际的整体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了为国家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基础,并且在教育问题上加强知识文化的概念,将这一系列的理念灌输实施到真正的教育当中,完善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体系。在国际中充分地发挥本国的文化底蕴内涵,将上下五千年积累的文化教育到每个高水平的学子身上。通过自身的教育水平提升,和与国际交流的教育工作,高等教育国际化会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创造性的教育交流国际化体系。就本国而言,开展实施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的具体体现是迎接国外的学生来本校交流学习,感受本国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课程,从中感受到国际化教育的多元化,并且本国的高校派送出优秀的学生当交换生到国外优秀的高校进行学习,在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擦出的创新的花火。

其次,高校国际交流工作随着知识学术的深层次研究,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层研究,以及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大量需求,已经成为了迫切实施的重要工作,为了培育国际化的创新性人才,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创立这样流程的具体意义。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和规范的体系,更需要具体地实施,强力地推动,足够的重视。一个健全科学的机制,能够为整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这样的导向作用来自于各大高校所建立的来自国际化交流工作的计划实施和来自于国际政策的支持工作。一个优质的机制体系,不仅能够为高校国际交流带来更好的引导方向,还能够为进行具体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一系列服务和帮助。使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好的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是一个大工程,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动力的支持,不仅要在科学方面使之得到发展,还需要知识文化的整体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创新观念就成为了建立体制中的一个关键点。教育从古至今都在进行当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传统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观念有所改变,社会的需求也在慢慢地改变,经济发展也在为一切教育的工作有所要求。新社会需要真正的人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需要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样的背景之下,就需要高等教育工作有着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具体的创新工作实施。需要从本国出发,放眼国际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参考借鉴并结合本国的时机,做出良好的结合。

有了前面的健全完善机制体系,以及国际化创新性思维,整个高等教育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的思想基础已坚实,需要的最后一步就是改善高校的硬件设施。为了更好地完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资金的支持,改善硬件设施,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这样的现代化设备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技术要求,并且让高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术研究。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样的国际化教育交流工作的意义。最显著的意义在于为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了适用性的人才,并且为创造更强大的社会提供了创新性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国际人才做贡献,更需要更具有聪明才智,机敏思维的人来为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其次,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发展的新高度,并且从这个发展过程中更创造出科学的深层次和教育的新理念,从中,为后来的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后来的人才培养进行长期性的机制完善。最后,国际化高校交流工作能够增强国际的互动,并且互通有无,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为本国和国际的教育工作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结语: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越来越重要,时代高速发展,教育同样也要高速发展,因为适应这个时代并且跟上时代的脚步是我们要完成的课程之一。在国际化的教育交流中,我们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更知道了深层次的内涵,并且了解到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在了解的过程中,更具备清楚的理念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中,为知识文化的提高和教育的完善化,提出更好的想法,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福军,于凤银.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有关问题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2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双学位项目;联合学位项目;跨国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德国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就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德国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348年成立的布拉格大学(迪斯波特教授认为布拉格大学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和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当然,德国高等教育真正的起源最重要的标志是在洪堡兄弟领导下的柏林大学的建立,他们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强调大学应当享有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洪堡模式为德国大学系统的发展和分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高校体系发展,此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与洪堡模式并行发展的工程学院和其他专业技术学院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机构完成了为企业培养学生的任务。

1968年,德国决定将应用性质的学院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1969年,德国总统宣布成立一类新型机构――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紧接着,德国的大学体系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原有的工程院校和早期存在的其他一些学校陆续转变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应用技术大学。如今,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量大约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60%的份额。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融入了欧盟,这引起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1988年,《欧洲大学》(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的发表标志着大学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随后,为进一步推广欧洲高等教育区(EAHE)理念,欧盟先后召开了数次会议。其中,1999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会议最为重要,并最终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融合。“博洛尼亚进程”引领了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教学时间、学分转换上达到国际化水平。欧洲也以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取代了单级学历制度。

二、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博洛尼亚进程”引领欧洲的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请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一谈您的理解。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正如《博洛尼亚宣言》及相关文件中所表述的那样,国际化和流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非常关注的两点。全球各高校依此发展了各种项目来促进国际学术活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的国际性跨文化整合过程。欧洲的大学出现于中世纪,大学是学习中心,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在大学中相互争鸣与交流。那时的国际化交流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主动要求的。现在,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博洛尼亚宣言》深深扎根于欧洲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和流动性得到了发展。

重大国际化交流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类,即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国际化课程、高校与企业间国际化的合作关系。上述4类活动的国际化作用截然不同。其中,学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传统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会对学生个体和院校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交流活动有效促进学术机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学生交流活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请您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学生交流是迄今学术机构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交流主要分成两类:输入流动和输出流动。输入流动是指留学生在某一学期(或更短时间)到本国高校学习的行为;输出流动则相反,是指本国学生去国外高校(通常是学术合作机构)学习的行为。对学生来说,这种交流会带来以下益处。

第一,学生可以沉浸在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时甚至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尽管学生在本国接受了基础的外语教育,但身临其境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言课程和参加未来的国际性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沉浸在一种新的文化中。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特点,也能帮助他们认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一词概括了这种观点及其延伸思想,将语言导向型交流与文化相结合。一种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指在一种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往往使个体无所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人角度来说,语言都起着传承经验、知识和文化环境,价值体系,社会规则和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群体创造性地适应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标示着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载体和媒介。”

第二,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兴起后,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一直在改变。起初,各国或地区主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如欧盟建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近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仅仅将教育国际化限制在单纯的知识迁移上,还需要重视包括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观念的转移。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站在不同文化视角去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到德国学习,就要采用学生和团队导向的方式学习,而不会采用教师导向的方式学习。在德国,学生可通过所谓的“设计思维”方式来从事研发项目的管理。这样,回到本校后,学生就会发挥在交换学校得到的新体验的优势,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对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他们经常会获得一种新的心境,这种心境与东道国及其文化有关,正如吉米・巴夫特(Jimmy Buffet)在他著名的歌词中道出的那样,“纬度在变化,态度在变化,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体验过国外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未来雇主,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的青睐。这种交流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日益趋向“本土国际化”,这指的是国际化活动不能脱离本土,尤其对学术机构而言。这体现在参与讲座、研讨会、学习和科研的学生主体是非常复杂的;本土学生需与国际访问学者合作;学生成为合作过程的参与方,并且有机会获得国际化、跨文化竞争力,便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大学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成为本土国际化进程的参与方;本土国际化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教育交流项目

对学生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学生交流活动需要教育交流项目作为平台,请您谈谈各类交流项目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通常,学生会选择与本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参与交流活动,这些合作关系一般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MoUs)、谅解协议(MoAs)等方式实现的。例如,选择交流项目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合作高校选修一系列课程来修满学分。与交流项目相比,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支持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则复杂一些。

首先,我先谈一谈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的定义,双学位项目特指两个国际合作伙伴院校之间的合作,学生需要在本国高校A学习一部分课程,在国外的联合高校B完成剩余部分课程,只有在两校的学习成绩都合格才能达到双方的学位授予要求,获得A、B两所学校的学位。例如,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理科信息技术硕士课程执行的就是双学位课程的实施方案,其与澳大利亚、中国、挪威的高校合作。这个项目以修学课程、项目研发为导向,课程框架基于实际应用,依托与工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人才。

近期,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计量学院签署了一项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协议。根据协议,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专业同中国计量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硕士、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其次,在联合学位项目方面,虽然其与双学位项目很类似,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联合学位项目的学生只能获得一个学位,即合作的双方院校共同颁发一张证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结合了两所合作院校的专长,让学生获得所期望的国际学位,丰富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掌握所需技能。

随着双学位项目在合作国之间的开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跨国教育”。当一个国家的A院校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经验,而另一个国家的B院校却在此方面缺乏经验时,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院校机构。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成为“本土国际化”理念下的案例。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指出,跨国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学术影响、文化和社会影响、经济效应、技能影响。跨国教育为参与院校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是师生有机会获得卓有成效的、高质量的国际化学习项目;参与的学校获得接触不同教育模式的机会,如德国的应用导向型教育体系,学生不用额外花费就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国外学习机会;学生可以获得国际交流经历;高度本土国际化将参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国际网络的形式联系起来;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竞争力不断加强;项目输出院校接收了大量的国际学生,使得相关合作更为成熟;学生成为合作高校的“国际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认可学生的多元文化经历,未来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交流;有效扩大研发项目所需的国际网络规模;项目主办高校与本领域工业界、经济界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开展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其复杂程度超过了其他交流项目。与单纯的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相比,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最主要的差别是整个学位项目是在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法律的国家完成的,在这其中尤其不能低估法律问题,其原因在于合作院校双方的重大事项都是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引入国法律层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委员会(理事会),解决学生资格认证、学杂费、语言、学生选择和录取、招生流程、学位颁发、国际交流等问题。

最近,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与中国高等院校开展跨国教育合作。这一项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就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在计量学领域享有盛誉,是在计量学应用研究方面与德国高校合作的理想院校。浙江省和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开展的合作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基尔应用技术大学

将逐渐加深与中国院校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谈到了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正在进行院校合作,请您具体来谈一谈合作进展。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2013年,中国计量学院在与新西兰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时,聘请了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负责在中国为学生教授相关课程。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3

7月4日,周济部长在北京会见了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部长莫拉蒂女士,就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进行了会谈。

会谈中,两位部长就进一步发展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确定了包括高校开设联合学位课程、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语言教学、在各自学校举办语言和文化友好周等多个新的合作与交流项目。

会谈后,两位部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位的协议。除上述协议外,两位部长还签署了关于教育合作的联合公报以及关于实施相关项目的备忘录等三个文件。双方还出席了国家汉办与罗马大学关于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框架协议的签字仪式。

(供稿/国家汉办 摄影/高海涛)

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以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

前不久,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张秀琴秘书长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拉赫曼主席共同签署了C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关于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来华研究生项目谅解备忘录入据此,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将在未来五年中(2005~2009),选拔派遣1000名大学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来华攻读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目学生的招生录取和在华事务管理。

此次签署的《备忘录》,作为中巴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一具体合作成果,已由教育部周济部长与巴基斯坦教育部长正式交换文本。

(供稿/国家留学基金委)

日本第一家孔子学院设立协议举行签字仪式

6月28日,日本第一家孔子学院――“立命馆孔子学院”设立协议的签字仪式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驻日大使和日本学校法人立命馆理事长川本八郎、立命馆大学校校长田丰臣出席了签字仪式并致词。驻日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李东翔受国家汉办的委托和川本八郎理事长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大使在致词中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期待着“立命馆孔子学院”的建成能够成为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新起点,希望中日双方共同努力,把“立命馆孔子学院”这一共同事业办好,并能有更多的孔子学院在日本成立。

川本八郎理事长和长田丰臣校长在致词中对中国教育部、国家汉办和中国驻日使馆对学校法人立命馆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们谈到,中国是日本的邻居、好朋友,为了加深对中国的理解有必要学习汉语。并表示,愿意通过开展孔子学院的各项事业,使其发挥好中日友好桥梁的作用。“立命馆孔子学院”计划今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10月份开始招生授课。

(供稿/驻日使馆教育处)

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在西雅图举行

6月1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驻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在美国西雅图市举行。中国60余所高校、美国40余所大学的180多位校长和代表参加了论坛及研讨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4

论文摘 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髦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能显著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师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出国进修参会打下基础,为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5)通过师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①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会、进修,甚至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考虑将国际交流成果纳入各教学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并通过划拨经费资助和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②应积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校际交流形式奠定基础。 转贴于  (6)建立资源信息平台:①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出国进修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内容可包括教育部各公派出国项目、外国驻华使领馆资助的科教项目、外国合作院校的进修科研项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项目等等;②针对在校学生,建立学生就业和留学信息中心,统一学校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信息、申请流程和项目特点,收集并宣传合作院校的招生信息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招聘或实习信息。两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流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及时参与。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派出师生行前教育方案,强调涉外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交流效果。

3.2 对外主动出击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是衡量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其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甚至进入国际学术圈的重要机会。而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又能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形式。

(2)开拓引智工作新渠道:引智工作长期以来是高校外事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引智工作更是要努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渠道。要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主动邀请海外合作院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通过短期讲学或长期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高外籍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比重,改变许多高校当中外教仅仅只教外语的局面。另外,很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不仅是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常常会隔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单位。因此,外事部门应加强与本地甚至外省市兄弟院校的联系,互相推荐外教,共享外教资源,既能提高聘请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聘请的质量。

(3)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由2000年初的30个激增到2009年3月的1100多个。这些合作办学项目既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也填补了国内高校一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而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合作办学既可以为国内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学术专家,并在中外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促使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有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已有此类项目的高校,应思考如何提升办学质量,除了追求短期效益,更应充分考虑学校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将合作办学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尚未开办合作办学的高校,也不能一味跟风、盲目冒进,一定要在充分考察了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的办学资质与声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在这一方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法国合作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合作的中医专业本科项目,都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4]。

(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项目:在与国外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探索多边合作模式(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等联网式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海外导师辅导制、学生联合做课题等)、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5)扩大留学生规模: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近年来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逐渐由单纯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大到其他专业学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也意味着由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有限。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6)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学有所成的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大量物质与精神资源,对母校感情深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各校应积极完善校友信息库,设立专门的校友联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互动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并为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筹集资金。

(7)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经费不足是全世界高等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院校在筹集资金和人力物质资源方面提供平台。例如,与外国政府的教育或文化部门合作,与外国在华或海外企业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联系,与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开展合作等等。社会资源的引进不仅可以填补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缺口,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用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回报了社会,长期下来可形成良性互动。

(8)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即可降低长期交流成本,又可扩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受益面,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出国交流的师生也能享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4 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本国文化,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要求高校的外事部门深入研究,打开思路,挖掘潜力,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2]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3] 陶云.大学国际化趋势下的大学国际交流工作[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132.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5

一、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应保持优良传统,共创发展新高度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曾在中国任教,到过中国很多城市,请问您这次作为法国驻华大使馆高等教育与人文社科研究合作专员来华,工作重点都有哪些不同?

鲍佳佳:我也非常感谢你们给我提供这次访谈的机会。这次来华,的确和以往有所不同,以前我是以教授的身份来到中国,这次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作为外交官来华。法中高等教育合作在两个大国的公共外交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的新职务和之前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我将尽我所能向晒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两国青年的交流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加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法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我非常荣幸可以为保持和发展这一传统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两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教育领域有相同的原则,尤其是认为教育不是消费品,而是面向更多人群的服务,激励年轻人获取更高的学业成就等。我非常高兴和我的中国朋友共同推进这些事情。

《世界教育信息》:请介绍一下目前两国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具体情况。

鲍佳佳:法中两国在高教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我们的合作项目非常多,种类也很丰富。我想简单列出几个数字说明一下。法国是欧洲范围内继英国之后的第二大留学生目的国,中国自2015年起成为法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有将近4万名,占法国所有学生总数的12%。2016年,有1.1万名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主修领域有管理与贸易(43%)、科学与工程学(15%)、语言与文学(12%)、艺术(8%),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中国留学生来自中国各地,其中约一半在大巴黎地区学习。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中,约50%的第一外语是英语,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学习法语,当然短期培训的学生除外。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业结束时有望成为三语人才。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这符合中国政府鼓励中国高校国际化的目标。目前在华的法国留学生超过1万名,位居在华留学生人数第10位以及在华欧洲留学生人数第2位。近年来,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我们和中国的合作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第一,学生交换项目。双方高校互认学分,学生有可能获得两校文凭,目前此类项目超过700个。第二,法中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有44个项目经中国教育部审批,还有很多正在筹备和审批过程中。第三,法中合作办学机构(Institut franco-chinois)。通过中国教育部审批的有8所法中合作办学机构,还有8所正在审批过程中。第四,面向有志于到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学生暑期班项目和面向中小学生的法中学校项目。我们的工作涵盖所有层次的学生,从高中生到博士生。第五,职业教育合作领域。法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如旅游、酒店、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职业培训课程。

在这五种形式中,法中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是两国合作成果的精华,被中方合作伙伴视为传播优质教育的媒介。工程师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机构有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此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这些优质的合作项目/机构很受中国学生欢迎。目前通过合作项目赴法留学的学生人数已超过所有赴法留学生人数的50%,我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未来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中法合作办学模式有何特色?

鲍佳佳:在我看来,所有法中合作办学机构有如下共同点:一是提供高水准的教育;二是颁发获两国政府认证并得到国际承认的文凭;三是使用中、英、法三语教学,具有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四是教学注重创新,与企业关系密切;五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六是与全球著名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七是提供企业实习和职场人际网,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

说到实习,我想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新的重点项目――千人实习生计划。千人实习生计划是两国政府为增进友好关系,促进两国大学毕业生开展国际交流、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两国首次互派实习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千人实习生计划,中国实习生可以到法国境内的企业实习,法国实习生可以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实习。

二、政策驱动,

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

《世界教育信息》:请谈一谈法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重点。

鲍佳佳:法国教育部在2016年2月了教育白皮书,清楚地表明了法国希望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的意愿。自《博洛尼亚宣言》签署、三级学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实施、伊拉斯谟项目成立30年以来,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相当国际化并且同时欧洲化了。目前,法国在全球开办了140所学校。这些学校接待了3.7万名大学生,其中38%来自亚洲,28%来自非洲,18%来自中东。摩洛哥、越南和中国是法国在境外发展高等教育合作较多的国家。若以学生人数统计,中国以4514名留学生人数名列前茅。之前已经讲过,目前通过中国教育部审批的有44个法中合作办学项目、8所法中合作办学机构,还有8所法中合作办学机构正在审批过程中。法国同时是世界第三大留学生接待国。 未来,法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继续推进奖学金政策,如埃菲尔奖学金、伊拉斯谟奖学金。

第二,使签证更加便利。取得法国硕士文凭的学生或是法国高等专业学院委员会(CGE)认可的职业学士文凭(Licences professionnelles)、专业硕士(MS)、理学硕士(Msc) 获得者,如果参加工作或者创办自己的公司,则可享有12个月的临时居留许可。

第三,参与欧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该计划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神学家和教师伊拉斯谟命名,旨在促进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青年学生交流,并一直持续到2013年底。从2014年开始,欧盟又推出了“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或Erasmus Plus Programme)。该计划合并了“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等欧盟在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7个原有计划,并首次涉足体育领域,期限为 2014年至2020年。欧盟希望能在整合多个计划后,更简单明了地开放申请,给现代化的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在教育界和实业界之间建立新的桥梁,预计将有400万人在7年内受益于“伊拉斯谟+”计划。

第四,提供英语授课项目。这一项目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我们也鼓励留学生学习法语,因为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学生相对来说更有优势。

第五,建立大学与机构共同体(ComUE),提升法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目前这一改革措施正经历考验。法国新政府可能推出新的高校联盟战略。从2013年开始,很多法国大学、学院和大学校正在合并组合成大学联盟,这些合并在全法范围内进行。合并有三个目的:首先,加强各个机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其次,建立不同专业之间的配合;最后,通过设立统一的机构及鼓励跨学科科研项目,加强学校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因为大学联盟的规模更大,这使得各教学集群在国际上更有知名度,而且这些大学联盟开始以联盟内院校的名义颁发毕业文凭。

在之前一段时间,国际化可能仅限于个别高校,目前法国高等教育总体来说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应该注意到,境外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和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加深了解,

拓宽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发展新空间

《世界教育信息》:对于两国未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您有何设想或规划?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您的工作重点或优先事项有哪些?

鲍佳佳:近十年来的法中高教合作主要侧重于理工科领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合作,让中国学生到法国最好的院校和实验室学习,专业主要涉及纳米技术、老年医学、农学(葡萄种植)、环境学等。同时,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人文社科领域感兴趣,未来我们会鼓励将合作扩大到以下领域:法学、教育学、世界历史、遗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增值、预防考古)、可持续旅游、艺术和时装。

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和学生们见面,包括中国西部地区的学生。目前,我们已经走访了甘肃、内蒙古、陕西的院校,其中西安是我们重点合作的城市,未来还计划走访山西以及西部省份。我们工作的重点包括鼓励、支持更多的法中高校开展可授予双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推广博士层次的合作;鼓励硕士、博士层次的学生流动;深度挖掘职业教育合作的空间;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科研现状,这有助于两国开展更好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在让更多中国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了解法国高等教育、推动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合作方面,您有何想法?

鲍佳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法国高等教育,并希望到法国求学。隶属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法国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在中国大陆境内有6个中心。他们主要负责推广法国教育、预签证程序、留法学友网络,组织了很多教育展、开放日活动,开设了网站和在线讨论会等,随着留法学友俱乐部(Club France)的壮大,现已成立了7所行业分会,今年还会组织奖学金获得者的相关活动。中国大陆还有13个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saise)。除法语培训之外,他们定期到全国高校开展文化推广活动。

法中双方重视加强质量认证合作。法国驻华使馆开展促进人员流动的项目(提供艾菲尔优秀学生奖学金、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探索中国”项目;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于2015年签署共同开展认可“高质量中法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合作协议;与中国留学基金委合开展蔡元培项目和徐光启项目。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和我的团队一起像“沙漠商队”那样,一一拜访中国高校并和学生们会面。最后,更好地将研究和高等教育合作结合是提高我们工作质量所必须要做的。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6

关键词:理念引领;交流合作;课程共建;提升办学水平

一、以“开放、合作、共享”的

教育国际化理念为引领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位于三国文化胜地武侯祠旁,学校现有学生1100余名,教师73人,中高级教师占80%以上,其中获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称号70余人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完善优良,教育环境优美,钟灵毓秀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和品格。学校秉承“快乐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的、快乐的、幸福的人,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效益,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优秀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实验学校”“四川省小学智能机器人活动十佳学校”“北师大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成都市校风示范校”等殊荣,被誉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学校办学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是优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2005年以来,学校开始引入外籍教师任教英语。学校用国际视野来观察、思考、把握教育与发展教育,用世界眼光优化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在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整合国际课程和资源,让教师用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快乐地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国际交往和竞争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了 “理念引领,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的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

二、形成多元开放的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师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充分吸纳优秀世界教育思想与经验,并为我所用。2010年,学校成为成都市首批“中英校际连线”学校,与外籍学校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友好关系,每年的师生互访不仅有益于双方的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而且我们以“教师的世界课堂”和“学生的世界舞台”为主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世界课堂

学校设置了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开设“全员英语语言培训”“国际交流礼仪培训”“赴英国担任汉语教师”“赴香港担任汉语志愿者”“参加海外研修班培训”“设立学校海归工作室”等课目,让教师认识、感受、走进、实践“世界课堂”,培养高水准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教师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员教师均能用英语进行对话与交流。到海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有9名,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教师达到100%。李蓉、唐嘉奕等教师先后到英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王蓉、夏娟等教师在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现场执教国际教育研究课,并深受好评。学校先后请6名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邀请英国校长克莱尔女士等10多名外籍人士到我校访学。

2.学生的世界舞台

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成长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2010年至今,我校学生以互访、录影、电子邮件、写作等方式参与中外交流活动达20000余人次,参与面为100%,并有近30人次参加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赛绩。2011年4月, VEX世界锦标赛——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在美国佛州的迪斯尼体育主题公园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3余个国家,400余只队伍,1800多人参加了本次比赛。由于没有设置小学组,我校作为为数不多的小学队伍参加了中学组的比赛,和各国的中学生精英同场竞技。比赛时,学生们分工合作,靠着扎实的英文功底,和不同国家的联队沟通,和比赛评委对话。获得了此次比赛中学组冠军,以及机器人最佳设计奖。学校机器人代表队已连续三届获得世界机器人竞标赛冠军。

三、共建课程,共享快乐

丰富与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校本拓展性课程”和“校本实践性课程”的学校快乐教育课程,让学校优质课程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土壤。学校在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等学校签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共建课程是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双方共建了“中英课堂碰撞”“艺术、科技教育共享”“社区点亮生活” 三大主题系列课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子(见图1)。

(一)开展“中英课堂碰撞”教学研讨活动,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

学校以中英课堂交流为载体,通过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友好学校开展“交换双方教材与书籍”“现场开展中英课堂碰撞(同课异构)”等项目的教学研讨活动,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学校与外国学校教师围绕主题“家”“食物”以及“环境保护”,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课堂碰撞与深度研讨,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发现我校的优势与不足,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以语文学科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中外课堂教学特征的差异(见表1)。

课堂教学碰出对中英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深层思考,以此探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努力,达到共建课程,共享课程的目的。来自英国的主讲教师克莱尔表示:“因为之前担心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尽量用简单的词汇去替换复杂的关键词,但没想到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校按照英国小学教室原样创建了全市首个英式教室。教室里任何一个装饰都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和教学环境,引入英国的教学方式,实现国外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校教育真正与国际教育接轨。在中外课程共享共建中,我校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教学课程改革中迈出崭新而坚实的一步。

(二)共享中外艺术、科技教育,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拓展性课程

1.音乐艺术文化交流

每学期,学校与外国友好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定期交换节日活动、运动会等视频,与英国等外国学校师生对比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和效果,促进文化交流,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师生的艺术鉴赏力。

2.国学经典诵读交流活动

中方学校进行经典诵读及中国传统礼仪展示,英方友好学校由汉语助教教授简单的国学三字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学生学会了尊重并认同他人的文化。

3.机器人教育交流

与英国哈弗彭尼学校开展机器人合作项目,交流两校机器人制作发展情况。

(三)以“社区点亮生活”为主题,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实践性课程

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 把国际元素引进各个课程领域,让学校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世界公民意识,语言、沟通和信息沟通技术能力。学校立足于龙小分校所在蜀汉社区的三国文化,以雅俗共赏的锦里为切入点,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理解成都独特的休闲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文化。只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在社区的自豪与热爱,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

通过课堂指导,让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蜀汉文化。美术、音乐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指导学生与英国友好学校的交流,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对社区改进提出构想并走进社区沟通实施等。学校通过整合社区与学校,整合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课程的资源,整合英国的综合课程建设经验,共同协作完成了综合性的开放课程,并围绕这一课程成立了包括社区人员在内的涵盖多个学科综合课程小组,以深入挖掘资源。

课程实施流程如下:走近社区,了解锦里——了解代表着锦里中蜀汉文化的民间艺术——尝试学习民间艺术——用民间艺术手法创造艺术作品——发现生活中的遗憾——再创作——放眼社区,给社区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

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走进锦里参观、摄影、与民间艺人交谈、与游客交流等,初步了解了学校所在社区的蜀汉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了以蜀汉社区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活动——蜀汉文化周,绘画、十字绣、皮影、剪纸等蜀汉文化展,成都小吃美食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教师和艺术家的带领下,学习用锦里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刺绣、皮影等来创作反映社区文化的艺术作品,改造了学校的废旧凳子,完成了呈现锦里的建筑及生活风貌的艺术品展览;与川剧艺术家沟通,初步尝试进入川剧;以“我与社区”“我的理想社区”等为主题,对所在的蜀汉社区发表感言、展开思考,并从小学生的视角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对社区改进提出相应的计划,并与社区沟通协商共同完成社区改造:制作了锦里的明信片、参与社区文化墙的设计、为“锦里”招牌纠错字、和锦里合作开展“地震三周年,感恩与您同行”活动等。

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整理出了校本教材,全体学生系统地学习《民间传统艺术》 :一、二年级学习川剧脸谱,三年级学习制作传统玩具,四年级学习剪纸,五年级学习皮影,六年级学习刺绣。全校普及英式板球课,让英式板球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