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探究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该课程应尽量呈现“真实”立体的异域文化场景,以拓展学习者的文化心理空间,培养其对异文化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为此,教师应创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科学设计,注重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结合,以便使学生在课堂的方寸之间与世界接轨,更好地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1]。知识层面指学习中外文化的基础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理论,情感层面即培养多元文化观念、跨文化敏感度以及对异文化的审美能力,行为层面指在具体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真实、动态的过程,而对于缺乏真实语境的中国学生而言,直接接触异域文化的机会较少,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仍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突出的是理论与概念的输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创新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会面临诸多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问题,“将学习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并且身兼多重身份的跨文化者,从而避免基于自身身份理解他人的定式”[2],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跨时空与课堂局限的矛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及资源,以文学和影视作品为辅助,更加感性地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真实”多元的世界,避免对异域文化生成刻板印象和偏见。第二,拓宽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面向全球,但是目前文化比较的对象主要侧重于中西方文化对比,对非洲、中亚、东南亚、东欧、拉美等文化类型关注不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涵盖更多地区、国家和民族。第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堂话语量比例。教师应关注学生获得感,设计参与性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创新考核与评价方式,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设以真实经历为依托的案例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视化,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指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评估测试等[3],可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具体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一)“我读世界”———荐书与批判性阅读。在很难直接进行跨文化体验的情况下,书面语接触就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书面语交流的目的出发,教师可设计一个以“荐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世界文学、文化名著来实现跨文化体验。这一活动具体可分为“教师荐书”和“学生荐书”两个环节,所荐书目要求价值导向正确、与中外文化相关、知识信息量丰富可靠、可读性强。如印裔英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①介绍了现代非洲国家的文化及宗教,《信徒的国度》②介绍了现代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宗教,“印度三部曲”③和“美洲三部曲”④是读者了解印度和美洲社会的重要著作。《澳洲拓殖记》⑤较为客观地记录了19世纪澳大利亚的民族和文化状况。英国作家罗瑞·斯图尔特徒步穿越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寻路阿富汗》⑥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记录。余秋雨的《千年一叹》⑦介绍了现代希腊、中东及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所著《俄罗斯的命运》⑧着重探讨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分析其因地理、宗教、民族传统和文化积淀所引发的命运之结。拉尔斯·布朗沃思所著《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⑨透过维京人展现中世纪欧洲,是了解北欧文化优秀的历史普及作品。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⑩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是了解当代中亚的必读书。通过这些书面文本,扩宽认知的时间和空间,加深文化体验的深度,可以训练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奠定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即发现差异和认识差异。

(二)“我看世界”———新闻聚焦与文化背景解读。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4],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了解所有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专家,也不可能全面关注与跨文化相关的全部资讯,教师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搜集素材,帮助学习者阐释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只要做到这些,学生往往就能为课堂带来惊喜。如学生通过2018年俄罗斯-乌克兰刻赤海峡事件,分析了俄罗斯的文化特征、民族性格及外交风格;通过哈萨克斯坦文字拉丁化改革,了解了中亚国家独立后政治转型的最新动态及全球化态度;通过沙特妇女开车合法化,了解了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世俗化及妇女运动的进程;中西方年轻人中兴起的独身浪潮,则是文化异同对婚恋观念影响的突出表现。以上案例是学生在教师给定的原则和范围内,自主选择新闻进行分享和评论,教师进一步给予深入的背景分析和文化阐释,剖析文化差异与法律、政治、外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我在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经历分享。教师应充分利用具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师生资源,将域外“实景材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与目的地居民进行“直接”对话,以加强文化接触和文化传递,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许多师生都有担任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将他们在海外实习中亲历的文化交流、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及跨文化交际事例进行整理和提炼,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有助于学生培养移情能力。海外志愿者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生动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这是教科书很少涉及的,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嗯”表示肯定的回答,但泰国人则非常忌讳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司说“嗯”。泰国是世界上唯一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佛教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者教师在泰国学校任教时,经常遇到要给僧侣下跪的场合,学校甚至提出志愿者工作前先去寺庙修行的要求。这些案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海外跨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我在中国”———留学生调研和访谈。中国学生可通过对留学生的访谈和调研,了解不同国家“真实”的历史、民族及文化传统,观察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发现中外文化异同。搜集整理留学生在中国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结合理论知识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沟通和交流,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如中亚东干族重人情,讲礼貌,东干留学生和几乎每天见面的老师打招呼时会问:“您好吗?您身体好吗?您工作好吗?您家人都好吗?您的孩子好吗?……”中国人非常不习惯这种问候方式,但东干人则认为中国人在路上相遇时说完“你好”就说“再见”的匆忙态度非常不礼貌。[5]课程考核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留学生访谈、读(观)后感分享、实时新闻互通、经典真实案例呈现等多种形式。学生可通过制作录音或短视频(可用双语或配外文字幕)等方式提交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并将读(观)后感、文摘朗读、经历分享等视频、音频文件整理并上传到各类线上云平台。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海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案例,完成案例库的建设,包括文稿、PPT、音频和视频等形式。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课程产生“每课有期待”“每课有惊喜”“每课有收获”“每课有积累”的效果。

三、教学难点的解决

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及课堂节奏,统筹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设计,是本课程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入“竞争”和“评价”机制,在课前确定话题或范围,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在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筛选后确定课堂展示的内容,确保在课堂上分享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跨文化交际课还需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强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理论著作,广泛涉猎各类材料,获取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思维。第二,勤于练笔。在作业布置与反馈中,教师应以实录形式整理和记录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鼓励学生写下真实想法与感受。第三,擅于讲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态度和技巧,锻炼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能力,以及运用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方式观察和讲述不同文化现象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确保自己能够为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所理解的能力,使自己在与他人沟通时能够同时保持多重身份和自我个性。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看到自身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并了解自己和本族文化在异文化观照下的形象。通过顺利实施创新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课堂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授课体系,拓展授课内容,丰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视野,使学生在课堂的方寸之间与世界接轨,实现更具针对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

作者:魏梓秋 刘竹梅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