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英语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际英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英语教育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1

1.国际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宽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念,因而国际理解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因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称呼上联合国也相继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及“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国际理解教育”。然而,我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在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应扩展成国际教育,还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教育通常涵盖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名称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类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通过世界帮助所有人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动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和交往,进而真正认识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最终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2.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实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实地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共存”。身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学会共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来的,同时受到整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对全球人民进行培养,换言之是对那些具有“全球意识”的人进行培养,是和地域差异、传统血统教育所不同的,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和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这既有对世界性事物承担的义务,又有相对应的权利。因此,大力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必须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当前的班级和校园内,国外友人日益增多,学会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学会生存”课题应当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当中,这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国际理解教育深化的环境。

二、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学校教学中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导致在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观念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学生群体中仍然广泛存在漠视个体生命的不良民族主义观点,这种不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甚至也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接触日本漫画文化后对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与世界深入及广泛的接触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诸多的误解。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应当切实地、明确规范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存在不系统、不自觉且零散的国际理解教育成分,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觉地形成。

1.国际理解态度过于冷漠,进而忽略交际体验

在当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为人际交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共存的思想意识,要对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用丰富情感和具体行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语言进行合理和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及增进友谊,有助于情感沟通。情感态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语言教育,对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祖国意识。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却错误地认为英语教育与情感态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进而使得英语教育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层面,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人们不能用理性来代替感性,用训练来代替日常体验,这样一来,难以体会人文素养,难以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与社会的挑战及需要相适应。

2.国际意识淡化,偏重语言知识灌输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径,英语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然而,在英语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考高分,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分解知识点,尤其是把语法知识细化成多个能力点、语法点和知识点,而教师则以这些“点”出发,展开英语知识的讲解和呈现,同时对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设计,以便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则借助于背诵、练习和听讲,通过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大量的练习题,试图提高英语水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高,而听说能力则更差,英语课堂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渐的变成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及传统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语言知识,却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教育的价值,最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交际文化环境,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语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机会,以便于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当尽最大限度的与个体的自主选择相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状况用心体验,进而对相互协调与相互尊重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从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1)组织专题讲座

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学校可以聘请留学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知识,再和我国内容进行对比。经过详细的介绍、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外国影视欣赏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观看英国或者是美国的电影,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属于文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语交际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国际理解的相关资料

在课下,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人类遗产”等的资料,或者是从美式、英式的文学作品中摘抄时文、收集英美文学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资料,形成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文化养分的来源,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外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博大胸怀,同时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等,多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4)利用课余时间演绎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故事。对于英语短剧的表演,成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一个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短剧,再由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情节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的假日来举办相应晚会,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熟悉与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风情。我国英语教育中开展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补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课外活动加以利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2.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对教育内容加以拓宽,对课程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使日常的英语教育全面地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实现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底蕴。因此,只有英语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特色,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注未来人类的发展,重视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然而,单单借助于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应当尽量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与遵守各国的习惯与文化。

3.教师要树立全球意识

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际知识,具备较高的国际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国际的态度应该十分端正。可以说,提高英语教育者的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学校教育向世界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和教师普遍丧失了教育经验优势,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以积极且正确的态度看待新的任务,将学校真正地创办成为能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场所,同时向学生提供理解社会的信息。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全球意识,要深刻地理解“为和平、为人权和民主”教育纲领,领悟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渗透,主动自觉地将英语教育工作与世界民族、人权和和平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英语教育者当为推动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2

英语是全世界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近年来,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正在迅速的发展着,英语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也提升的越来越快。在我国,大学英语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跟上时展的脚步,同时也要呼应社会发展中对于专业的需求,配合市场的发展。文本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定位。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国际化;教学定位

英语是中国教育发展当中的第二种语言,在我国的教育界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能否把大学英语的课程学好学精,是大学生能否完成学科考试、四六级考试以及就业出国考试等等众多项目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学习好大学英语,不能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要融入自己的希望理念以及创新精神等等,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平时的语言交流中。因此,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给我国的英语教育添上了一件新衣服,要倡导跟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以国际化定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任务。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忽略了知识的运用,只是一味的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且功利性较强。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一味的把主观意识加在自己身上,不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课堂缺少了兴趣,这样一来,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没有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也很低。学生对于英语的口语极其不重视,以至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书面上对于英语的理解很到位,但是实际和外国人交流起来,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积极性低还因为课堂的枯燥,气氛不活跃,长期以往,只会让学生对于英语越来越厌恶。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不同于高中英语,高中英语就应付高考,大学英语能顺利的通过四六级考试就可以了。其实则不然,这种心态往往会使英语学习得不到提升。中国式教育比较广泛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不能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大憾事。因此,要坚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英语的视角出发,我国大学的英语课本,其中理论性的知识占了绝大部分,然而真正实践的部分却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就很难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就会没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成绩,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放弃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并且,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过于松散,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等等,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研究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因此,大学的英语教育也被寄托了厚望,对大学英语的定义也有了新的标准以及比较高的期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是给原先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披上了一件新的皮囊,从而进入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教学理念。英语教学以国际化的定位为主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并且,国内的教学模式要与国外的教学模式相互交流,并且与国际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产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新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寻找出一个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的模式。但是,总是过多的追求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会使得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一个干枯无聊的泥潭里,所以,还必须找出适合国内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案,一切以我国的国情为主,从而展开英语的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明确定位,是实行改革教育的基础,是前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关键因素。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以及国际英语的发展,开能做出新一步的判定。也因此,才能做出符合我国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英语教学以国际化的定位为主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并且,国内的教学模式要与国外的教学模式相互交流,并且与国际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产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国际化这个词,被多次的提到过,上述文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教育国际化的意思是通过某一平台比如网络等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本国教育模式还能够有机会接触到非本土即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就是挣脱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通过合理的教学定位去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学定位如今已经非常明确了,我国的大学英语发展,要走在时代的前沿,要跟上国际化的发展,同时也不能让学生的课堂显得过于枯燥无聊。所以,我国想要发展好大学英语教育,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如此,才能使中国的英语真真正正的发展起来。

作者:闻茹 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3

加拿大著名学者JaneKnight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应对全球化影响同时,保持民族发展特色的积极响应。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动因,也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一般性概念的形成必然基于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自适应发展和响应的一个复杂动态过程。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世界范围内掀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从相关的文献看来,不同学者、国际组织与政策制定者等总是依据自己所处的民族国家背景与研究旨趣来描述教育国际化的话语,构筑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本性概念框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概念一开始就孕育在早期各种文化交流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因此,国际化话语的个体研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范畴的题中之义,是其之所以成为“国际化”的重要组成基础。同时,这也意味着需要廓清高等教育国际化范畴,也才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推动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对于当代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必须有历史的视野,必须在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其本质及其规定。Knight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阐释为教育界普遍认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畴建立于概念的历时和共时研究基础上。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诠释以及现实中一系列国际化的实践形式充分表明高等教育的国际性不断增强。作为后发国家,且高校体系庞大复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审时度势地应对世界性的教育变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本文认为,结合我国高校的本质特征,切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层面去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更具有实际意义,可以避免笼统化、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认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育

对于培养面向国际舞台人才的高等院校,首先要保证学生经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培训后能够适应国际活动的语言环境,了解跨区域的社会文化,以帮助顺利完成工作与任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欧美代表性国家以语言学习为媒介的对于全球化意识的培养都对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也势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对新时代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理念的导向

21世纪,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带来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对高等教育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这种人才竞争之中。发达国家把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战略。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更需要国际化,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我国已在此过程中做出了战略性的规划,很多高校也已开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2010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和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重点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由此可见,“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这也是解决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够清晰的一个办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上面。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要求、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将需要进行革命性的调整。这其实也是大学英语界期待已久的根本性的变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致力于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宏观取向,提供了时代的教育理念。支持、适应、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时代的背景下才能为培养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国际性意识、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创造基本条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国际化意识和理解、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需要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育中以提高院校英语教育的国际化平台;英语课程需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体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课堂授课、讲座、课外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自主学习平台等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明确和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和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当代,从文化交流来看,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高等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因为时展赋予了大学新的社会职能,即国际文化交流是大学的第四项基本职能。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多种实践形式,当代主流形式是由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等主要国际组织所主导,这无疑加大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筹码。当今,英语是融入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打开跨文化交流局面的钥匙。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也应该体现语言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工具的特质。在此意义下,英语不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语用目的,提高交际能力才能体现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此外,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下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学员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保障,更在于通过语言教学满足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取知识、扩大视野、培养日常交际和国际交流能力,锤炼心理素质,为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只有增加语言的实践机会和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技能的训练,才会有效增强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调和应试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矛盾。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可以利用现有有利条件自主创设实践活动,增加培养和提高学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比如,采取形式多样的语言素材开阔和培养学员的国际化情怀;适当、有效地利用国内院校交流、国际性竞赛、国际间参观访问、接待国外来访等机会增进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让更多的学员体验国际化的影响,参与到国际化中;在校园环境中,尽可能地创造真实或虚拟环境下的实训机会以提高学员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培养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跨文化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有益途径。

(三)国际化高级语言课程的发展趋势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三个基本要素:师资的国 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体系庞大,师资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国际化条件有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重心首先应放在课程的国际化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下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也包括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和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知识通过国际性课程体现;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定义,“国际化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于国际化”;可见国际化课程主要是通过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来传授专业知识。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没过政府实施其全球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政府都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以语言学习为媒介的对于全球化意识的培养。1999年,欧盟《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高校为了与美国、英国等高校抢夺人才,适应国际化需要,逐渐开设了许多以英语为媒介的国际化学位课程。欧美等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做法也反映了语言和交流对成功的课程国际化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等教育国际化后发型的中国来说,选择融合语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语言课程是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取得双赢的办法。我国要办成国际一流的大学,高等教育必须要国际化,而以知识为载体的课程的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途径。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4

1.1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规划英语教育

韩国是东亚地区中最重视英语教育的国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紧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韩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韩国政府将英语教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7年,李明博总统上任后,更是将发展韩国英语教育纳入自己的施政纲领,并作为当务之急亲自督战。他把英语教育强调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如果不能改变国民的英语水平,我们就不能生存。”李明博总统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国民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应该负起责任,加强国民的英语教育。《中国教育报》曾以《韩国总统率领英语教学改革急行军》为题,报道李明博上任后对英语教育高度重视,把提高国家英语教育水平作为一项教育新政,积极规划英语教育改革,仅两三个月时间,国家英语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就基本形成。韩国此次英语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改革英语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引进国外英语教师扩充英语教师队伍,开展在职教师英语培训,逐步实行小班化英语教学,建立“沉浸式英语教学中心”,改革英语评价机制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映了韩国政府决心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英语教育,提升国民英语水平。韩国政府将英语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了英语教育的国家战略决策机构,由总统及主管教育的国家副总理亲自领导,由教育科学技术部具体负责国家英语教育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调配各级教育资源。由于韩国政府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规划英语教育,因此非常重视发展英语教育,加大英语教育的投资,不惜在英语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如斥巨资引进外教、培训本国英语师资、建立“英语村”优化英语学习环境等等。仅以2006年为例,韩国政府在英语教育方面就投入15万亿韩元(约合132亿美元),相当于韩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相当于韩国当年教育预算的47.5%。雄厚的财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韩国英语教育的发展。

1.2全面优化和改善英语师资队伍

为确保英语教育战略的顺利实施,自2006年起,韩国政府大幅度提高外籍英语教师的招聘力度,并在经费上予以极大的支持。外籍教师招聘计划如下:2006年招聘750名,2007年招聘1300名,2008年招聘1850名,2009年招聘2400名,2010年招聘2900名。到2010年,韩国每一所中学都能保证有一名外籍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韩国政府加大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稳定合格的本土英语教师。韩国政府自2006年起开始大规模组织在职英语教师进行培训,计划从2007年至2015年,每年强化培训1000名在职英语教师。2009年,韩国政府决定选派英语教师赴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3000名英语教师赴海外培训英语,争取在短期内使全国所有在职英语教师都接受英语培训。为提升和确保本国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和任职水平,韩国政府于2009年启动国家英语教师教学资格认证计划,对英语教师实行统一的教学资格考试和认证,并将逐步实现由本国英语教师全面任教。

1.3重视基础英语教育

2006年底,韩国课程与评价研究院出台了第七次英语课程教育大纲,新大纲非常重视基础英语教育,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每周1课时,小学三四年级从原有的每周1课时增加到3课时,小学五六年级与中学英语周课时均有相应增加。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明显提高,要求教师用全英语教学,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要求有所提高。在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韩国政府也极其重视,一方面,加大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力度,积极培养稳定合格的本土英语教师;另一方面,保证每一所中学有一名外籍教师任教;为了援助韩国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韩国政府还于2008年启动留学生支教计划,邀请英语国家留学生特别是韩籍留学生到韩国农村或边远地区任教小学英语。韩国政府计划在2008~2012年间投入988亿韩元,以每月150万韩元的薪酬,吸引留学生去农村小学任教,改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的现状。韩国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实现英语教育公平,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发展基础英语教育。

1.4优化英语教育手段与环境

韩国的网络以及多媒体设施都十分发达,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以及多媒体很早就用于英语教学,形成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此外,韩国教育部门还通过开设卫星广播、创办英语学习网站、开发英语教学软件等高科技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在韩国的大学,还有专门设立的语言学院,方便学生使用各种网络及多媒体设施用于英语学习。如高丽大学早在1995年就设立了国际语言学院,学生的授课安排、英语作业、讨论课题、补充课程以及考试日程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达,非常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小班化英语教学也是韩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新世纪以来,韩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专业分小班授课,每个班级20~30人。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操练,而小班化授课给了每个学生轮流反复操练的可能,学生参与机会多,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营造有利于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进入新世纪后,韩国政府花巨资投资英语教育,除每年大量聘用来自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师外,还斥资数十亿建立了十几座颇具规模的“英语村”(还有十几座“英语村”在规划中),建立以外教为主要师资的全英语环境的“沉浸式英语教学中心”,实行“浸入式”英语教育。学生在“英语村”中始终处于真实自然的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享受到在国外才有的自然英语学习乐趣,节约了出国学习的成本,提高了学习效果。

2韩国英语教育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5

目前,传统学校课堂模式已满足不了部分人才对英语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英语教育产业便应运而生。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与产业化市场运营机制之间还有一些不适应性,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大量培养专业化英语人才,促进形成标准规范、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为我国英语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

关键词:

英语教育;教育产业;语言经济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动,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各层经济体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要求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我国教育经费的总量大幅度增长,教育规模呈阶梯式扩大。教育投资的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教育成本逐渐由政府承担转向由个人和家庭承担。蓬勃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和日益壮大的英语尖端人才群体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不均衡。

一、语言经济学的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言经济学就已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存在了。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学属性是由美国的“信息经济学”开拓者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Marschak)揭示的,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它还同样拥有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等四种经济学本质属性(Ja-cobMarschak,1965)。首先,语言人力资本是一种工具性资本,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资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人力资本。第二语言的习得之所以能够称为人力资本,是因为第二语言能够成为人才获取其他知识与技能资本的途径和工具,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实现人力资本在生产上的一种经济投资。其次,不同的经济成分带来的经济效益及价值是不同的。在英语教育的人力投资中,成本-收益之间的平衡点很难预判。在我国,英语教育投资通常分为公共投资和个人投资两部分,它们都属于社会经济成本。对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而言,共同投资和个人投资的重复在导致教育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剧的同时,又影响了供求市场的支配问题。再次,语言的经济属性受限于诸多因素。语言是否能够在劳务市场中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取决于它是否适用于某一特定地区或领域,即该语言使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由于英语教育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英语教育产业很难形成寡头市场。由此可见,语言的经济效益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将语言的经济属性尽可能多地体现在其所能够获利的经济资源上。

二、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动机、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英语教育步入产业化阶段,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推动和完善英语教育产业化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金融环境和经济形势。如果要分析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就要厘清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实质。英语教育产业化的突出表现就是需支付一定报酬才能享受英语教育,而现代社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促使这种交易的达成。当英语教育产业提供的服务低于社会需要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机构出现来弥补这种供求不平衡。单就英语技能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来讲,升学、晋升职称、考研等都要进行英语素质的考核,英语课程已经开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95%的行业都需要英语方面的人才。但是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又不能完全用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模型”来解释,因为供求曲线是以价格和需求为两个基础变量来构建的,但在教育市场中,价格的变动并不能直接决定和影响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主要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培训机构和英语音像制品。目前,我国庞大的英语教育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据统计,1995年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仅有71个,但现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已增至2371个,在校生总数更是高达56万人。在英语培训机构领域,截至目前,仅少儿英语培训的市场份额就已经占到整个培训行业的70%,而英语音像制品所占市场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语言经济学意义

由于中国近年在涉外经济市场中的活跃程度不断加深,在国际经济市场活动中受文化差异、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外语也就成为中国涉外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对我国国际市场活跃度的影响,英语教育产业必然要成为一种有形的社会经济资源。

(一)英语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条的经济增长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人力资本,它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延伸,而它的获取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英语人力资源除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社会英语教育产业的辅助。英语教育产业的最普遍形式就是英语培训班,以北京新东方学校公布的2015年数据为例,其年净收入为2.877亿美元,而其所教授学生人数也已突破60万人次。在这些数据背后,包含着一个经济团体的成功运作。每个学员在进入新东方学校学习之前都需要预先支付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课程费用,这些费用为新东方几万人的庞大师资团队提供了薪酬支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类语言类出版物、教学声视频、网络课程等,又为英语教育产业形成庞大助力。下图是以北京市为例,0~6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和7~18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情况图。由此分析,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也改变了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这种改变直接反映在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并作用于其他各产业的发展,又同样反作用于家庭生活水平。另外,从消费的角度上来看,语言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经济属性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语言传播相关的各种收益,都不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二)英语教育产业的持续发酵促进形成全球化经济与文化共同体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英语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本土化施教,拥有外籍师资的培训机构较少。许多国人目前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摄取西方文化。无论是文化还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全球化更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国人学习英语的愿望更加迫切。邓炎昌、刘润清曾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的前言中提到:“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地掌握英语。”[1]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共同体,必须将学习西方语言和熟悉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式都是遵循一些固定的原则。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的符号,它反映了一类人在表达言辞时的惯式,也是人类表达一定范围内各种规则制度的信息承载体。由于语言的存在,不同社会中的习俗、法规等才能交流互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教育是语言的教育,所以文化的汇通离不开语言的文化导入功能。英语教育产业在实现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文化功能,这种实现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在语言人才创造的经济效益上。

(三)英语教育产业为中国的教育产业乃至其他经济体增添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这种需求推动了英语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输出的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活跃身影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良好的英语技能无疑更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英语人才自身的语言沟通优势所创造的贸易商机和经济利益,能够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语言交易成本。英语教育产业培养出的语言人才带来的社会收益同样不可估量。当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语言人才的增加对企业甚至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的影响都可以算作英语教育产业的间接产出。

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在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有关政策还在不断更新完善过程中,英语教育产业发展不完全成熟,存在诸多弊端。

(一)英语培训行业牛骥同槽,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英语培训行业缺乏品牌,专业化条件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培训质量。有关英语培训的小广告充斥大街小巷,“25天轻松考过四六级”“押题宝典在你手,考研英语不用愁”等广告语夸大其词。英语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英语学习浪潮刚刚兴起,英语专业水平较高且具有熟练教学能力的人才缺乏,导致英语培训市场良莠杂出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源打出“外教牌”,但很多外教并不具备专业的语言传播及教授技能,甚至有些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招用在校大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专业知识不扎实,英语发音不标准,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各类英语培训机构课程计费没有固定标准

家长“望子成龙”热衷于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许多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开设各种层次的辅导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培训价格扶摇直上。导致许多课程所提供的服务与定价不相匹配,动辄上万元的培训费令人咋舌。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语言的习得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投入。学习一门外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若是不能与相应的效益和效用成正比,它就有悖学生学习这门外语的预期收益。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在学习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语言的教育培训应基于学生的这种“收益-成本需求”合理地制定收费价格标准,让教育物超所值。

(三)英语教育产业城乡分布不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2015年6月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主要集中于我国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教育环境优越,教育质量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英语水平却普遍较低,尽管新东方等英语培训机构已开设线上培训课程,但受众群体仍以城镇学生为主。消费需求决定市场规模,农村居民对英语的求知欲近年越来越高,但相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导致没有多余的家庭支出来支付昂贵的英语学习费用。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城乡英语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尤以听力及口语水平差距最为突出。

五、对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英语教育行业进行整顿,尽快消除上述弊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大力开发语言类人力资源。针对语言的教育,应充分将个人实用和社会利益综合分析,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

(一)完善英语教育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把控行业内教育质量

第一,一个好的培训机构必须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教育设备、教学场地以及师资的高质量;第二,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填鸭式灌输;第三,教师的聘任制度必须透明严格,除需拥有规定的上岗资格外,还应有学历专业方面的限制;第四,所有英语培训机构必须服从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监管,履行社会义务。

(二)严把英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监管体系

再好的产业如果没有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干预,也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就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应制定系统科学的收费标准和监管及处罚条例,使英语教育产业法治化,实行英语培训按质收费,按量计价,不以软硬件水平作为最主要的定价标准。另外,国家应要求各英语培训机构将其收费标准和项目公开,不搞隐性收费,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应适应国家当下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规律。多元化的英语类教育培训市场只有走上“标准统一、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184,才能将该产业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定期对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对于违反行业准则和规范胡乱收费的培训机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缩小城乡英语教育水平差距,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消除城乡之间英语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必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的不一致使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国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地区自主改善教育现状,加大教育类经费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薪资待遇,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帮扶等措施,尽最大可能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六、结语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趋向于全球化的交流和学术合作,各国之间互惠共通、资源共享。新的趋势和英语教育产业投资模式的改进要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应制定英语教育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平衡我国各地区的英语教育。扶持英语教育产业大幅提高国民英语水平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需求,更能体现我国致力于国际化的气度和姿态。语言教育的投资既能产生个人收益又能带来社会效益。英语教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加强引导和调控,让这一新兴产业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使其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作者:赵晗毓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6

本文对中、日、印三国英语教育在历史背景、现状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拥有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必须改革中国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国;日本;印度;英语教育;对比分析

一、中日印英语教育历史

1.印度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从事经济活动,便开始英语教育,19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现如今南北方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这种情形使得印度相当重视英语在本国的应用。

2.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08年,英国舰船“法顿号”侵入日本长崎,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方面考虑开始学习英语。作为洋学教育的机关,“开成所”变为“开成学校”,后来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1877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明治维新后兴起的“文明开化”的热潮引发了英语学习热,并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概述。我国的英语教育起步晚,始于20世纪上半叶,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教会学校进行各科教学。当时留学英美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得益于英语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大量的学生被分配学俄语,英语教学资料单一枯燥,英语教学质量低下。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育得到重视。

二、中日印英语教育现状比较

1.英语教育政策比较。独立后,英语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国家教育政策》(1986)(1992年修订)这个文件的实施,巩固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的地位,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为印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先后多次提出并修改英语教育政策:2000年1月至6月,日本先后召开了八次由文部大臣主持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2003年3月,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2003年,日本政府又实行了一项新的英语教学计划,称作“ImmersionProgram”,计划从2003年7月起,投资一亿八千万日元用于日本英语教师的培训。从战略构想到行动计划再到教学计划,日本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教育没有从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益的英语教学效果。我国英语教育分成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两大块,各有各的教学思想和测试系统,各自发展,互相很少切磋。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还在不断重复,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

2.英语教育模式比较。印度的中小学实行12年制,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后者又分为英语和印地语(地方语)两类学校。私立学校和英语学校全方位用英语授课。印地语(地方语)学校用印地语或地方语授课,同时开设英语课,但分班后理科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印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明显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模式,很少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教师给学生开出的一系列不同流派的参考书,以英语原著居多,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印度高校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英语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日本从2003年开始在小学大力推进英语教育。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英语,同时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文部科学省每年还选拔1万名高中生到海外留学。日本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依赖特定的教材,以每学期present两次来作为学习成绩评估的标准。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国教育部规定逐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们重做题、少听说。在中国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量不足是影响我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

三、英语语言环境比较

印度长期以来在中上层社会通行英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英语环境。在印度,英语已被广泛用于许多政府机构、司法、军队、贸易和广播电视领域。经常使用英语的人达3千多万,另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人能在一定的场合使用英语达到有限的交际目的。日本人的英语发音很差,所讲的英语很难让外国人听得懂。一方面日本高考英语侧重语法和阅读。另一方面是日本本民族的语言发音系统中元音构成特别少,严重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英语发音而我国的现状是:教学多为考试服务,学生到大学毕业时英语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听、说、写能力较差。传统的英语教育仅限于英语课,在其他课程,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学生并不使用这种语言工具。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中国英语教育效益的提高。

四、日印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从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缺乏权威机构的指导。需要统一各阶段的教育目的和标准,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英语教育。

2.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逐渐扩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授课范围,使英语成为教学用语。可以尝试在教育发达的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英语听说课程的比重。在大学阶段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逐渐在具备条件的高校、院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原版文献,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加强优秀英语教师的海外研修,增进教师的国际体验机会和国际交流机会。

3.建立学习英语的社会氛围。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要让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多出版英语报刊、报纸、英语读物、制作英语电视节目,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作者:程谷雨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7

 

随着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中国大学教育也将英语学习设为必修学科。虽然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不断上涨,但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新旧媒体相结合对大学英语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电脑、手机等媒体的不断发展,利用大众传媒进行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而利用大众传媒获取的受众信息业可以分析我国现在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探索大众传媒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   一、从大众传媒看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大众传媒的显著特点就是大众性,即受众的广泛性。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读者来信等反馈形式了解受众的特点。而关于英语教育的大众传媒的受众反馈信息则可以很好地分析大学英语教育在地域分布上、时间对比上的不同特点,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1.从全国范围内了解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   从大众传媒受众的地域性来看,大学英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学英语教育不仅重视运用英语进行应试,还注重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主动性的发挥。但是在积极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大学英语教育则仅仅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相对忽视听、说、读等综合运用能力。当然,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当地经济水平的不同,也在于当地的文化氛围以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会相对提升。而在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的生活得人们,则会因为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与动力而忽视对英语能力的培养。最后,经济较发达地区容易集中优势办学力量,提供学习英语的硬件与软件设备,以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的水平。而且经济较发达地区也会吸引优秀人才投身英语教育事业,这些都会增强该地区的英语教育的水平。   2.从时间对比上了解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   从大众传媒不同时期的受众反馈来看,大学英语教育在近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受众的反馈上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学校、政府为大学英语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了明显提升,直接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进步。另一方面,近年社会上对大学英语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学士学位甚至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学生普遍取得英语考试的六级资格证书,这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水平一直在提升,但是整体看来,大学英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忽视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问题。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为了准备四级、六级以及英语期末考试,或者是为了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而学习英语,往往忽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从大众传媒看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   从大众传媒的受众回馈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特点,即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大学英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存在着应试性、目的性较强的特点。   1.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普遍高涨,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英语的强调与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英语是工作的敲门砖”的看法。当然,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也对英语文化产生了能厚的兴趣,这也促使其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日渐浓厚。这些内因与外因的综合,导致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对英语学习也开始从传统的写作能力的需求上升到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英语学习的需求,大众传媒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容、风格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特点。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意义英语学习重视度差异的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水平存在不同。此外,由于学校实力、办学力量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大学的英语教育的水平也会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对大学英语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区,其大学英语教育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在同一地区,属“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英语教学水平明显优于非985、非211学校,本科类学校英语教学水平明显优于专科类院校。大众传媒可以针对这个特点,进行因地而异的版面、内容、风格设计,以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   3.大学英语教育的应试性较强   从大众传媒的信息反馈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应试性、目的性太强。沿袭中学时期英语学习的升学目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多存在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取得四级、六级资格证书以及取得较高的托福、雅思分数而不得不学习英语的问题。大学英语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利用英语对不同文化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的养成,仅仅强调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这样不仅不会有益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大众传媒应当针对这一问题,积极致力于提升学生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因素。   三、大众传媒对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   当然,从大众传媒来看大学英语教育,还能发现大众传媒对大学英语教育的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还能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内容的变化,促进大学英语教育走向国际化、市场化,促进国民英语素养的普遍提高。   1.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p#分页标题#e#   大众传媒利用其宣传英语文化的优势,可以吸引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关注,体验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众传媒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主导转向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为主导,在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立体性上更进一步,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更及时的关于英语文化国家的信息,拉近其与不同文化国家的距离,进而提升其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大学生一旦对英语文化产生兴趣,其由兴趣主导的自主学习会为其英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其英语水平的不断上涨。   2.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大众传媒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一方面在于其为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在于大众传媒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大众传媒在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介绍的同时,会扩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信息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供兴趣支撑以及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业成为大学英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利用大众传媒的音频、视频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以及口语能力,利用新兴媒体如网络的互动性还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说,大众传媒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使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和手段。   3.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内容变化   大众传媒还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发生变化。一方面大众传媒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使得大学英语教育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还使得大学英语教育中增加了对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大众传媒在对英语文化进行介绍时,为了吸引受众会摘选优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价,这直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始英美文学赏析课程,提升了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此外,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还会促使大学英语教育中增加提升学生媒体素养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大众传媒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必须具备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必须注意增加培养学生媒体素养的内容。   4.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国际化   大众传媒对大学英语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促进了大学英语教育走向国家化,这是由大众传媒的内容决定的。大众传媒对英语文化的宣传,会影响受众对不同国家英语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促进我国大学英语走向国际化。例如大众传媒对国外大学的介绍中不会可避免的提到国际上英语水平的新标准,这就会促使我国大学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走向国际化发展。   5.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市场化   大众传媒还会促进大学英语走向市场化。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在推动大学英语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进而促使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走向市场化。为了适应国际化英语发展的需求,学生不再满足于大学里英语教育的内容,开始将目光投向向英语培训机构,在直接促进了英语辅导机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英语教育走向市场化。

国际英语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实践方法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往来愈加频繁。基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趋势潮流,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英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不仅包括对英语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地理、传统风俗及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一般而言,在大一及大二阶段,高校全体大学生接受的是基础必修英语课程,该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广泛性及基础性的特点;在大三及大四阶段,大学生会接受以本专业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伴随着专业的不同而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高校英语教育不仅涉及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涉及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的学习,综合型高校英语教育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上国际的舞台。本文主要基于文化意识的定义及内涵,重点阐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缺失,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与实践方法。

一、文化意识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高校英语教育中包括语言教育及文化意识教育。语言教育主要是指对英语语法、词汇、阅读理解、英文写作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文化意识教育主要是指人类各群体对自身群体的认知,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地理、传统风俗及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的学习。文化意识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跨文化性。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仅是跨区域或者跨国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文化特征、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性。全球由众多国家组成,我国更是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以谦虚、礼貌为传统美德,而历史悠久的欧洲则注重荣誉与信仰等。因此,综观全世界各国乃至各地区,全世界拥有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文化意识的多元文化性。交际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断了解与掌握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风土人情,可以方便人与人之间跨国、跨区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往来、经济贸易往来,从而构成了文化意识的交际性特点。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其一,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跨国型文化的理解与学习,促使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需要从英语词汇、语法、英文写作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育出发,还需要加深大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学习。所有的语言都是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礼、融合发展而来的,与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英语而言,也分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习惯用语、口语用语都有不同,甚至某些词汇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因此,加深大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加深对跨国文化、异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更可以减少大学生对英语理解与学习的偏差,从而促使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二,从文化意识的多维视角及多元性教育出发,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综合型、专业型人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写照,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积累发展而成,是该国家或民族人民生活状态、价值观及人生观的真实反映。加深大学生对跨国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的理解与学习,不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文化视角,更能从文化意识的多维视角及多元性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便于培养综合型及专业型人才。最后,加深跨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跨国之间的社会文化、经济贸易的往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趋势潮流下,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跨国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往来以及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意识教育,可以发挥高校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及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训练的优势,在掌握对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文化交流效果,还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中国文化与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打下基础。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与实践方法

其一,正确认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仅注重对英语国家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学习,还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中国的考试教育制度注定了侧重于对英语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等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英语国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等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学习。正确认识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注重对英语国家生活方式、价值观、风土人情等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学习,同时更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其二,提高高校英语老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拓展高校英语老师的跨国文化视野,实现更好的文化意识教学效果。首先,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仍居主导地位,高校学生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为了让英语教学效率更高,应当改变英语教学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英语老师应基于学生的专业特色及需求,结合学生的薄弱点,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因地制宜地展开侧重于专业性英语的教育;其次,高校英语老师也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的脚步。最后,通过英语视频教学、聘请外教或者与留学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大学生与国外友人的沟通与交流,创造多种文化意识教育与学习机会。学习外国语言时,深处外国语言环境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大学生,为大学生创造语言环境。鼓励高校大学生进入英语社团,开展各类英语课外竞赛、口语比赛等活动,提高高校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增加与留学生互动、外国留学交换生的学习机会。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通常来自各个国家,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与国外交换留学的机会,定期开展高校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互动的交流活动,营造英语语言环境。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趋势潮流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跨国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加快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正确认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仅注重对英语国家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学习,还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一方面,提高高校英语老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拓展高校英语老师的跨国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增加英语视频教学、聘请外教或者与留学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氛围,从而深化高校大学生对英语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隆涛:《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2]张玲:《试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3]周朋英:《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措施》,《校园英语》2015年第2期。

[4]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外国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