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国际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贵州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高校国际教育快速发展,招收留学生的高校日益增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平台作为媒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贵州高校国际教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在开展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留学生文化教学和实践对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国际教育;传承;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54个民族居住在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人曾用“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山不同族”来形容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逐步融入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而高校国际教育的开展为贵州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和平台。

一、贵州高校国际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学现状

目前,贵州省有二十余所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来华留学生在省内学习。高校国际教育作为传播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是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的重要议题之一。“汉语国际教育绝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和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

1.结合语言教学开展地域性教学和地方文化教学

在贵州省开展国际教育,即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中,留学生教育教学环节除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课程和专业知识涵盖的必修、选修课程外,多数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也在留学生教学环节的通识课程中增设了涵盖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如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民族音乐赏析、贵州省情、贵州民间艺术赏析等。除了在校内开展的文化课程教学外,各高校积极开展校外文化实践和感知活动,为留学生提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体验机会。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在留学生汉语教学环节中,除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的汉语听、说、读、写课程教学外,在“中国文化”课程中加入中国书法、中国武术、中国结制作等实操体验环节,让留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贵州民间艺术赏析”课程中介绍关于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节庆、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培养留学生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2.加强留学生体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

“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学习,也需要知行结合。”除国家教育部每年资助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开展实地文化考察活动之外,贵州省教育厅每年举行文化研修活动,例如:“感知中国——黄果树瀑布游学活动”“孔学堂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除此之外,贵州省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验感知活动。例如,贵州民族大学多次组织并带领留学生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参加“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参加“端节”;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参加“苗年”庆典;等等。通过亲身实地体验各民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庆典,使来华留学生在与当地居民的友好接触和互动中感受、感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贵州高校国际教育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

党的以来,随着国家外交战略举措取得显著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道路和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在新时期外交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趋势,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让来华留学生感知、接受、传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构建国际文化纽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推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增进文化认同,构建文化纽带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文化类型众多、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但由于受到经济生活发展水平、语言、社会交往、对外传播范围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同趋势仍有待提升。高校在开展国际教育的环节中,加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来华留学生加入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队伍中,增进其他国家的民众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纽带,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百花争鸣、各具特色,然而,在具有相近文化元素的不同民族间,基于相近的文化趋同现象,存在着特有的文化认同纽带。在高校国际教育的开展中,这一现象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来自老挝北部山区的部分民族来华留学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参加“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时,发现布依族在祭祀、语言、饮食、服饰装扮等方面都与其自身民族的文化习俗中有相近的部分;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在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参加水族新年“端节”庆典活动中,感受到与他们本国新年庆典相近的庆祝方式活动流程等。当留学生寻找并挖掘到与自己民族相近的民族群体时,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驱使他们迅速产生文化共鸣,继而发展成为国际之间的民族认同趋势和文化互鉴纽带。

2.展现民族生态,提升区域形象

在传统常规的外交手段之外,以高校国际教育为推手,向来华留学生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对外展示我国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多元民族文化,还能充分体现我国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让留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互敬互爱的和谐局面,多方面展现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所坚持的对民族文化成果尊重、保护、和谐互助的民族生态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塑造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增进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了解,从而提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传播的区域形象,增进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

3.促进文化繁荣,助推文化外交

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国家外交战略的具体措施,被学界归为“文化外交”的具体类型,其作为一种外交活动是无可争议的。贵州省各少数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并积极对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文化繁荣,加快世界文化全球化进程,助推我国文化外交事业蓬勃发展。

三、以高校国际教育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战略与路径

1.树立民族文化传播意识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作为高校国际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树立并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意识,明确作为留学生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从思想意识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和区域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感,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和优化,运用恰当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到适时适度,易于接受。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来华留学生在自然、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认识、感悟和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2.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

(1)兴趣课程

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国际教育教学课堂,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除常规的汉语听、说、读、写课程和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外,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基石,集合留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倾向,开设范围广阔、种类丰富的文化类兴趣课程,例如:针对想接触、了解中国功夫、中国武术的来华留学生,尤其是男生,开设“中国武术”“简易太极拳24式”课程;对汉字的演化过程和各种字体特点、中国传统国画、山水画感兴趣的同学,可选修“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课程;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充满好奇,可选择“少数民族茶酒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婚俗禁忌”等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则可选修“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赏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

(2)地域文化课程

中华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56个民族文化的有机整合,其中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高校在开展留学生文化教学的同时,可适当加入涵盖地域文化的课程,例如,中国国家概况、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省情等。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地域文化课程有:贵州省情、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民间艺术赏析、贵州民歌欣赏、贵州方言了解等。通过丰富兴趣课程和地域文化课程,加深来华留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知,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融入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

3.创新传播途径,注重文化熏陶

通过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亲身接触少数民族文化,是加强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之一。

(1)实地考察

组织来华留学生实地参加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例如,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参加“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参加“端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参加“苗年”庆典;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参观侗寨、体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2)开展文化、文体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鼓励来华留学生主动探寻、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组织开展“留学生文化节”,在文化节中,结合各国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各国家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舞蹈等文化元素,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和互动,加强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吴瑛.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治理.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赵金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

作者:赵瑾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