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例6篇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1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我利用网络查阅了“智慧”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很显然,智慧是指人所拥有的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校园中人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发展。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其一,人类正在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入智慧时代。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曾在文章中写道:“智慧时代是人类正在迈入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子集,智慧时代将是漫长的历史,如果将智慧时代比作多幕话剧,那么信息时代只是该话剧中的序幕。所以应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在步入智慧时代。”我认为该观点是有道理的,信息时代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海量的信息经过筛选、重构、积淀等被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知识动力,知识只有不断增长才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

正如智慧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一样,智慧校园也刚刚起步,将伴随着智慧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其二,运用智能化工具和软件是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软件正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成果。当下,各类机器人不断涌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带来许多便利,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高超服务。更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问世。深度学习技术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用多层神经元构成的计算机神经网络,它可以搜集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行为。深度学习还和增强学习相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机器人领域。轰动全球的“阿尔法狗”就是增强学习的产物,它依据跟棋手下棋或跟自己对弈的输赢情况,自主学习并摸索出更优的下棋策略。

所以说,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智能化工具和软件让校园有“真正智慧”的表现。

其三,智慧校园应该为培养人的智慧发展创设优良生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状态,整合和协调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环境和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智慧校园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IBM公司提出的Smarter Planet,即更透彻地感知、全方位地联通、高度的智能化。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2

智慧启迪梦想,科学点亮人生

——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智慧校园” 创建工作汇报

 

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2013年,学校以“多彩还给童年”为办学理念。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关于“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扎实有序地推进了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 智慧环境

1.校园网络。学校网络带宽达百兆以上,满足了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学校网络接入教育城域网,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功能。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活动场所。全网支持IPv4/IPv6。有线、无线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实行实名制上网。

2.数字终端。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1132名学生,63位教师。所有班级都配备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并通过有线+无线与学校主网络连接。

3.智能广播系统。学校建有完善的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播放满足不同需要的广播,完成学校正常的上下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的播放,并完成安全应急演练及大型活动时的播放指令。

4.自动录播教室。学校建有可移动的录播系统,可实现现场录制、网络现场直播等功能。学校教师的教研课,研讨课及承办上级组织的赛课等活动均利用录播教室完成。

5.学校以焦点教育软件为平台,建有“焦点智慧教室”学习平台,焦点教育平台专门安排了工程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培训,经过培训,老师们都能熟练运用软件上课,在教学过程中采集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同时我们还将焦点教育软件应用于我们端午活动中,提升了活动的品味;另外我们还承办了区级智慧课堂应用现场会,在展示课中,我校赵国佑老师和陈霞老师利用焦点教育软件分别上了两节课,得到了现场老师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6.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在实现现场直播的同时能多机位同时录制保存,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五期的录制和播放,内容涵盖校园内外新闻的播放、安全教育、小刺猬行动、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7.所有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泰微课、一师一优课等公共服务平台上均开通账号,同时积极利用平台上传及下载适用于自己课堂的课件、教案等,并存于学校内网中便于互相学习参考。

8. 我校从2014年起就积极开展推进“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应用、共建共享。学校多次开展泰微课相关培训,通过培训,极大的激发了老师们制作泰微课的热情;大家积极制作泰微课,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赵国佑老师一人就制作了一百多节泰微课,其中A等级达56节,B等级达52节,借助泰微课的应用,同学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更加生动灵活、学习更加高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未来,学校将为每个班级配备电子班牌和智能一卡通系统,借助相关系统实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和班级文化、学生风采、电子课表展示等功能;目前已完成相关报批手续,下一步将进行招标落实等相关工作。

二. 智慧学习

1.学校建有学校内网,师生能充分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泰微课等公共平台开展网上教研、公共科目研修、资源共享等教学活动。

2.学习空间。学校每个师生都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泰微课等服务平台建立了实名制网络空间,教师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型开放学习。目前,95%以上的学生,100%的教师空间处于活跃状态,空间得以有效应用。

3.学习资源建设。

学校通过培训,所有教师掌握了资源建设及上传共享的方法。通过校园内网建设了一大批课程资源,内容包括教学案、媒体课件、一师一优课、微课程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学科资源体系。

4.智慧阅读。学校教导处利用电子图书系统和攀登阅读APP,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智慧阅读。充分利用电子大屏、黑板报、读书角、机房电子阅读、读写月等阵地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方法,推荐阅读书目,推广古今中外的名人和大师的读书经验等;德育处、大队部密切配合,利用班会、家长学校、微信平台等渠道推荐阅读,开展美文欣赏,创设阅读的氛围,激发阅读的兴趣。

5.学生应用能力。学生利用信息课这个主阵地,学习了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各种学习资源的方法,基本适应了“智慧校园”环境。教师们在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信息课上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法律知识、个人安全防范、个人空间建设、参加科学素养大赛等已形成常态。此外,通过泰微课、学校网站、创客观摩等获取教育资源,将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等成果通过自制的PPT、WORD及个人空间与大家分享,形成了智慧学习的新常态。在2015年举行的江苏省“传承经典”阅读知识竞赛中,我校李思琪同学获得特等奖,我校也获得团体金奖。

三.智慧管理

1.学校网站。学校建设了主网站+微信平台的网站集群。主站内容丰富,板块设置合理,信息更新及时。校内各网络空间、各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学校微信平台利用信息快、数据流量小、可移动浏览与管理的优势,很好了补充了主网站的不足。泰微课更是为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个性化与安全性、快捷性。

2.教师空间。老师们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泰微课等平台上拥有网络空间,并已利用空间课件、视频等。

3.管理者及教师应用水平。学校建立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制度,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门的信息化培训,包括泰微课的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等。

4.教学服务系统。学校利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泰微课、学校自主的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专题性素材;利用网络教研、微课等系统为知识点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工具;同时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网络办公系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管理系统、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江苏省教师管理平台、卫生管理系统、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语音教材征订管理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泰州市资产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

5.安保服务系统。

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智能校园网络安防系统,安装有高清摄像头100多个,录像储存不小于3个月;与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安防系统结合校园百兆网对校园进行了无死角监控、一键求助报警等功能,并将配合一卡通系统实现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6.家校互通。学校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微信群、一起作业等平台,进行有效的家校互通,内容包括作业传送、学生出勤、当天学习及在校表现等反馈,使家校联系真正实现了零收费,高效率;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此外,学校还通过微家校、学校主站、学校伏羲教育博客等平台,提供校内外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信息功能。定期开展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等课外活动,并发表相关报道或文章。

2015年,我校戴娥老师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刘晓棠老师在学科与信息化结合课堂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2016年刘晓棠老师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获得部级优课。近两年,我校教师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获市一等奖多达30人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有关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应用的论文多篇。2017年,杨红美老师带领学生在高新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高新区参加泰州市比赛获得二等奖;2018年赵日朋老师带领学生在泰州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泰州市参加江苏省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斩获一等奖的殊荣。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

1.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彭小艳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行政人员及相关教师参与。各项职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总务处主任赵日朋具体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电教处副主任卞伟、总务处主任助理杨红美协助负责相关工作。

2.规划科研。学校把“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列入学校2018年整体规划,并制订了专门的建设方案,时序安排清晰,措施切实可行。同时2018年,泰州市教育信息化课题《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相继开题并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

3.制度保障。学校有《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建设与应用纳入《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工作考核细则》,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智慧校园建设。

4.资金投入。“智慧校园”创建设施设备由教育局统一配送。学校 “智慧校园”建设的经费纳入学校预算,校党支部委员会和经审小组监督执行,保证专款专用,并且按照“三重一大”决策要求,规范严格执行,保证了可持续的经费投入。

5.机制创新。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3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4

“十二五”时期,以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推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服务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和省数字校园示范项目建设的核心,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与高度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经费投入到位,全面完成示范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同类院校第一梯队。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建设“连接・融合・创新・领航”的智慧校园,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丰富智慧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实现智慧管理服务,从而构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为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

加强领导,形成职能明晰的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信息化建设业务、主抓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教学分院及职能部门承担业务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工作机构从无到有,工作制度从粗到细,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保障投入,完善稳定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近9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网络设施,目前已实现所有楼宇光纤直连到中心机房,校园主干万兆,核心交换双机平行,重要楼宇双链路接入,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出口带宽多元畅通;网络安全设施及管理机制基本适应需求,有线无线、校内校外、门户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网络行为实现有效监管,网络日志符合制度要求;学生宿舍网完成共建共享共管,并与校园网互联互通。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通讯服务,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部署与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校园网数据中心拥有的CPU资源已超过280核,网络化存储容量82TB。校园网络共有接入点超万,无线AP超千,汇集教科网、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出口,合计带宽达1.7G;校内日常使用的PC及笔记本电脑约3500台;每天进出网络的访问量次数达1700万,学校邮件系统收发邮件超万封,每天外部网络流量达到1TB。

适应需求,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数字校园从师生实际运用需求出发,已覆盖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校共有各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近50项,目前均在各自的教学和管理事务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师生个人信息门户几乎集成所有个人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大大方便各系统的使用;OA系统在公文形成、流转和管理等业务发挥作用;教务系统为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调代课管理、教学评价等提供业务服务;校园卡系统、学生公寓门禁系统、车辆通行卡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学生事务中心、体育设施、场地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电源管控系统,标准化考教室建设等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深度融合,开拓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校以“师生人人有空间,技教融合促发展”为目标,重视网络课程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有超过百门的各级各类网络课程,建成5门部级精品共享课程,“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部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智能手机,各部门纷纷推出手机APP或微信平台应用,在强化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学习和管理工作。

“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建成,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手段,也在延伸成为“校友空间”。学习空间以交流沟通为核心,有效连接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管理;支持教学改革,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改进课堂教学,关注形成性考核。

高度重视,建设管控结合的安全运行体系

学校网络及信息化系统运转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基本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校园网络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关键位置部署专业级防火墙、流控管理、网络运行监控、机房环境监控等系统,保障计算机校园网络安全。2013年起,在同类院校中首批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全面、完整地了解学校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保护状况,学校校园基础网络、教职工信息门户系统、校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和校园卡系统通过了浙江省公安厅的信息安全二级等级评定。

目前,学校与同类院校相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基础,显现了一定的特色与创新,智慧校园雏形初现,学校的“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获得2016中国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奖。

完善数据及交换共享标准

制定数据交换标准,以统一各信息数据的存储格式、的描述方式和权限控制描述等。只有各信息应用系统彼此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系统之间才能够相互共享彼此间的数据,实现彼此间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总线。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需要集成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按各业务系统的订阅需求将共享数据分发到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和标准化,为提供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保留各业务系统的原有数据库,又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

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实现还应依据以下原则:遵循统一的交换和共享标准;支持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及数据存取;支持灵活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跨平台、跨多种网络模式的分布式数据交换;能够对交换数据进行验证和质量控制。

打造校园信息化智慧环境

推进“两网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校园虚拟智慧学习环境,为上层的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持服务。升级、改造和优化校园网,初步构建物联网,运用各种传感器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实现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过程的感知、捕获与信息传递。构建混合云计算中心,完善网络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虚实结合、安全能控,存储、计算能力伸缩有度的交院云服务环境,满足信息化建设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要求。

提供智慧化教育教学资源支撑

建设“一平台两整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优质智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依据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建设融“教学、培训、终身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型交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强服务交通行业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教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研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建设“两平台两环境”的教学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引领教育现代化变革。确立“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适用的技术,深化“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建成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智慧魅力课堂和学习支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基本实现智慧管理服务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004-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has entered the era of big data, big data as a new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oud-based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wisdom campu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sdom campus,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the wisdom of the campus,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wisdom campus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wisdom campus overall design. 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steps wisdom campu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wisdom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

Key word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amp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年 “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的重点。在新技术应用的高校,智慧的概念已经渗入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正是高校信息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外诸多高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1 智慧校园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从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逐步迈向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运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校园的时空限制,把校园里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实现对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联互通和师生个性化服务,从而对学校的正常运作、教学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撑。

智慧校园有3个核心特征:①提供一个感知环境和云服务平台,为师生和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②将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各个领域的数据,经过统一接口进行数据处理,汇聚于云端的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互联和协作;③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界提供一个交流接口。

2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SOA、数据挖掘等技术。

要进行统一认证、数据中心、各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借助数据中心以及集成共享平台,将物联网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实现高校学习、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有:

1)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在原有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形成信息规范体系,将各类管理系统加以集成,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同步交换,促进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2)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简化用户访问校园的过程,将用户和访问权限统一进行集中管理,用户只需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访问具有权限的所有资源,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提升智慧校园的访问体验。

3)实现一站式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智慧校园涉及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各业务系统融合,形成一站式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师生,辅助学校决策。

4)更好地服务移动智慧校园。通过移动终端,师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实时处理信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上,提高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保证实时沟通。

5)保证安全性。智慧校园的安全设计指软硬件运行环境、安全体系、规划管理等方面,包含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安全体系设计。

3 智慧校园的设计

智慧校园基于现有数字校园,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所需基础设备作为后台保障。在应用支撑层中,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深层次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础。智慧校园通过对高校各业务系统的整合与开发,实现校园门户、移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呈现。智慧校园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3.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用于对各类活动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并按照数据规范对数据进行简单封装和处理,实现对校园内学生个体的活动状态、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及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感知,为智慧校园提供海量数据。

3.2 传输层

传输层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和各类移动服务网络, 将感知层处理的数据汇聚并向上传输。

3.3 大数据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其核心是大数据层,大数据层是智慧校园各部分连接以及各种信息汇聚的枢纽,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包含信息收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存储与计算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应用平台。

3.4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教学、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利用各类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数据继承、服务和处理,支持最终的分析、决策和结果呈现。在应用层建设中,重点进行4类应用系统的建设。

3.4.1 教学服务类系统

1)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资料管理、远程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资料下载、作业提交等服务。

2)教务系统:进行课程安排和查询、日常出勤查询和统计、成绩录入和查询等功能。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学生的请假和审批流程纳入实时数据传递流中,利用自动点名模块,简化点名过程,为统计学生出勤情况和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图书借阅系统:提供在线图书查询、借阅、归还、文献检索等常规功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送新书及各类信息。

3.4.2 校务管理系统

1)综合办公平台: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财产、物品、事务四类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生成基本数据,为决策支持和教育查询等服务。

2)教学评价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日常课程教学和各类辅导活动,由相关活动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及活动本身进行评价。

3)招生就业管理平台:本平台涵盖了招生管理、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各个环节,并为后续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数据,借助云平台实时汇聚最新的学生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推送到使用者的移动设备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转。

3.4.3 校园文化系统

1)校园导览系统:通过在校园各方位部署传感器,为用户提供关键建筑的地理位置及设施信息,帮助用户准确到达目的地。

2)社团管理平台:将校内社团的各类活动信息和交互信息纳入智慧校园建设范畴,为校园舆情监控提供有力保障。

3)校友交流平台:校友资源是高校可拓展、可依赖的办学资源和就业资源,应通过不断丰富校友信息,将校友交流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情感建设工程,从而达到开展创业教育、开发校友资源的目的。

3.4.4 公共服务类系统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于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授权机制,让用户使用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使用校园网络上所有授权使用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各种应用系统无缝接入和集成。

2)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对教学楼和行政楼等各类设备进行智能管理,实现智能化照明控制、水电使用监测、能耗额定管理等服务,实现节能校园的建设目标。

3)公共服务查询平台:各类用户可通过统一查询入口查询各类服务,如学生可查询公选课的开设情况、一卡通账户余额等。

4)智能安防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射频识别、遥感等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环境,通过云服务对感知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及时进行提示或报警。

4 智慧校园的建设步骤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拟分步实施并推进整体计划。

4.1 总体规划及基础信息设施建设

前期先对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完成传输层的建设,明确智慧校园建设方向,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理顺高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

4.2 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的建设

本阶段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阶段。部署部分感知层热点,完成感知层建设目标。重点完成智能楼宇、数据中心、节能监控等基础设施项目。

校园云数据中心作为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程,由学校信息中心承担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结合智慧校园的感知层和应用层建设,强化信息编码与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感知层和应用层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并加快信息中心建设。

应用层建设,主要面向各类使用者提供教学管理、科研支撑、校园文化和公共服务几类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3 智慧化服务建设与应用优化

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重点完成智慧管理、个和决策支持类建设项目,实现校园区域的感知层建设,实现高校信息服务的智慧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不断调整、持续优化,使智慧校园切实为提高教学、管理、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细花.“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2014.

[2] 全增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4.

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部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