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规划范例6篇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1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以《*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批准实施指导推进城乡规划编制、修编工作

1、《*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正式批准实施。2009年1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自此*州就有了指导*州域城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指导*州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的政策纲领,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以法定形式确立了我州“两点、一线、四个层次”的城镇发展思路。(两点:重点加快六库、金顶两个城市发展;一线:重点突出*沿线精品旅游城镇特色一体化建设;四个层次:首先是六库、金顶,其次为上帕、贡山县城,三是以通甸、丙中洛、片马等为主的“重点集镇”、“边贸小镇”、“旅游小镇”,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公路沿线“景点式”村庄建设)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互为依托、结构严谨的州域城镇空间体系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结合《*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正式批准实施,我局积极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宣传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加强城乡规划和各类规划的协调工作。

2、各县各类规划编制正在稳步推进。泸水县规划局负责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已比较完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自2009年2月形成初稿,经几次讨论修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第二次修改稿,正进入法律报批程序。同时,规划修编资料收集工作也正同步进行,目前资料已基本收齐,待评估报告批准后随时可进入修编阶段工作。上江乡总体规划编制资料收集已完毕,第三稿修改已完成。福贡县局正进行编制江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3、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按时完成。为了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人居环境,2009年2月中旬,按照《云南省建设厅关于报送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建村〔2009〕36号)文件要求,州规划局结合我州四县县城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制定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主要采取在四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时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的方式,在2009年—2011年,完成四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四县规划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制定了《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计划在要求时限:20*—2017年,10年内争取省财政补助,州、县、乡镇自筹一部分资金,采取打捆委托的方式编制完成全州四县196个中心村、27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同时填报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和《县(市区)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把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年的工作中。

4、城镇特色规划编制逐步开展。按照《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建规)〔2009〕81号),结合我州实际,要求各县结合目前正在修编的总体规划开展好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

(二)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全州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

1、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针对我州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办事程序不规范的现状,我局在规划系统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按照科学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阳光规划,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行政审批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整理,拟定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前已完成了征求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中。

2、协调解决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的相关问题。加强全州规划系统人事管理,积极配合州人事局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积极配合财政、人事部门核发四县规划局的人员工资;加强与州县各级部门的协调联系等工作。

(三)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我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监察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的通知》(云建规〔2009〕49号)文件精神,我局会同州监察局结合我州实际,组织四县规划局认真开展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我州20*年县城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并上报了2009年一、二季度本辖区涉及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调整及调整审批情况。同时结合各县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容积率调整的条件、程序、处罚等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目前已经各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

2、顺利完成我州20*年度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工作。我局于2009年2月初向四县规划局安排部署了20*年的城镇化水平统计工作。经各县规划局认真调查、统计上报,截至3月底已顺利完成。20*年度*州城镇化水平为21.38%,与去年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为33.24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比增加27.9个百分点。

3、认真进行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建规〔2009〕215号)要求,2009年6月底,州建设(规划)局、州监察局对我州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抽查,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我州房地产开发项目应查24项,实查24项,其中泸水县14项,兰坪县3项,福贡县7项,贡山县零项。自查项目用地面积13.34553公顷,其中涉及容积率调整的有3项:*鼎业阳光小区、泸水县公安局江西综合楼、民通商场购物中心,合计用地面积1.98公顷,但都未超出规划条件容许的容积率范围,泸水县规划局根据相关规定作出了拆除违建部分、限期整改、补办手续、补交规费等相应的处理措施。

4、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依法办理各类建设手续。20*年12月至2009年6月,全州共发放选址意见书70份,用地面积为161595.22㎡,其中泸水县50份,面积140698.53㎡,兰坪县8份,面积5379㎡,福贡县5份,面积12352.15㎡,贡山县7份,面积3165.5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2份,面积96910.28㎡,其中泸水县16份,面积83133.64㎡,兰坪县4份,面积9579㎡,贡山县12份,面积4197.6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3份,面积206886.44㎡,其中泸水县43份,面积155380.98㎡,兰坪县16份,面积45014.97㎡,福贡县2份,面积458㎡,贡山县12份,面积6032.49㎡。泸水县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18证,用地控制面积12032.56㎡;核发村镇建设工程准建证16证,建筑面积24539.33m2,建设投资2955万元。

5、制定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制定主要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六库老城区改造与《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相关技术指标出入较大,《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较困难的矛盾的一个较好措施,是《六库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前的一个过渡。根据州、县党委政府的要求及六库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泸水县规划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老城区《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估,结合近年来规划管理的实际,于20*年11月编写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初步方案,经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和泸水县规划局业务多次讨论和技术对接,2009年1月形成初稿,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公示、提交规委会等程序后,目前已按法定审批程序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积极查处违法案件,城乡规划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各县严格依法行政,查处违法案件,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泸水县2009年上年共查处违章建筑15起,责令拆除并已自行拆除3起,分别为*州国税局新区办公楼违规超占规划红线部分共计146.25㎡,*州宏泰房地产公司在建盖民通购物中心时将规划停车位置建设1*㎡商铺,下赖茂村民国忠南在3号路岔口边建盖的56㎡临时铺面,共计受理规划纠纷3起,并严格按要求予以调解处理完毕。福贡县停工建设项目1起。贡山县查处未批先建或未按规划许可建设的工程项目2起。

六库城市规划区内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力度有所加强。按照泸政办发(20*)191号文件的安排,自20*年11月26日成立“六库城市规划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工作组”以来,共计收到185宗申报材料,3月份工作组开始入户调查,现已核查53户,其中有27户可办理相关手续,有6户房子未建完暂不补办手续,有2户不符合规划要求,暂不办理相关手续,其余18户主要为临时房暂不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大城乡规划宣传工作力度,逐步健全城乡规划工作信息宣传交流平台

1、继续编发城乡规划信息。结合国家、省有关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城乡规划工作机构的信息交流,我局上半年共编发了8期*城乡规划信息。通过即时准确报送我州城乡规划工作动态、城乡规划知识、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以及领导讲话等,加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宣传,使城乡规划工作得到州委、州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认识、关注和支持,从而不断促进我州的城乡规划工作。

2、建立政府信息网站和查询系统。为结合阳光政府准备推行“阳光规划”,增强城乡规划管理“透明度”,我局目前已建成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查询系统。

3、逐步加强电视广播宣传。配合*电视台《今日*》栏目工作人员制作完成《*城镇化龙头的舞动》的电视节目。同时接受了*州广播电台对《*州城镇体系规(20*-2025)》进行的采访宣传,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我州城乡规划工作的了解。

(五)主动服务,做好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1、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上半年共召开了2次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关于*州检察院综合楼、*州民族中学总体规划设计、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设计方案、*州残疾人联合会办公楼设计方案等24个项目有关规划选址、专家技术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审查等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316215㎡;投资规模约78810万元;用地面积131893㎡。

2、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适时召开规委会办公室会议。严格按照办公室职责,认真讨论研究了龙桦豪庭购物中心、世纪广场商住楼、*州中级人民法院新区办公楼、*州广播电视局民族语译制工作室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民通商场购物中心综合楼二期工程等近30多个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方案。同时对州人民政府批转的要求提出意见的建设项目及时回复,并积极主动服务建设单位进行实地勘查,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六)认真开展全州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工作

1、组织我州勘察设计企业单位顺利完成20*年网上统计年报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关于上报20*年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年报的通知》(云建设函〔2009〕9号)文件要求,我局从1月中旬开始对辖区内各单位的上报工作进行了催报和督促,3月前完成了网上上报工作。截至2009年,我州共有7家丙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从事公路勘察设计的有3家,水利勘察设计的有1家,建筑工程3家。20*年度期末从业人员合计122人,期末专业技术人员合计122人,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62人,初级职称人员54人,期末注册执业人次合计6人,均为二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勘察完成合同额合计11万元,工程设计完成合同额193.5万元。

2、稳步开展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积极为各类“扩内需、保增长”建设项目做好服务,2009年上半年按规定和州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召开了5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会议审查了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州卫生局8个卫生基础建设项目、兰坪县中医院等20个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建筑面积29146.67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814.95万元。

3、认真推进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制度工作。依据《云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施细则》(省建设厅2号公告),根据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工作属地管理原则,上半年全州共发放了40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其中州局发放了7份,泸水局发放了8份,兰坪局发放了16份,贡山局发放了3份,福贡局发放了6份。

4、筹备成立*州勘察设计协会。通过上半年的努力协会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于6月4日召开了*州勘察设计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协会的成立将加强我州勘察设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行业管理。

5、部署安排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前期工作。我局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工程设计资质换证等相关文件精神召开了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业务会议,认真分析我州7家丙级勘察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查找出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省建设厅安排我州在2009年11月份全面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按时顺利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努力做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完成我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检查验收工作的工作报告;完成了《*年鉴》(2009卷)城乡规划管理的资料报送;完成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的《贡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的回复意见;完成三江并流区域开发管理条例修改意见的复函;完成政协*州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64号“建议建设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的提案的答复等工作。

(八)继续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上半年,按照州政府工作安排要求,州规划局坚持日常职能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两抓两不误”,以州级行政中心和同心广场项目建设为工作重中之重,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工程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6月20日,工程进度如下:

高低压配电工程、无负压生活供水工程、高低压强电设备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防雷接地工程、大楼外立面装饰工程、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一、二、三标段等项目均已完成自检自查工作,并已投入试运行。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三标段部分工程和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室外亮光工程、智能化工程全面进入分项单机调试自检阶段,整幢大楼目前已全面转入细部处理和卫生清理阶段。

同心广场各项工程推进顺利。室外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地下车库灯光安装已完成,各种标识标牌正在安装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修编、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严重滞后,全州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极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最直接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置条件,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设计条件的基本依据。兰坪、贡山的总体规划修编停滞不前;泸水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8%;兰坪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12.5%;福贡、贡山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零,无法有效指导建设,由此造成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十分被动。二是目前我州各县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全州城乡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不到位。由于各种原因,全州城乡规划系统自2009年1月1日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四县城乡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未能及时健全完善,单位性质和职工身份尚未完全明确,全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能按预期正常积极开展。

(三)体制不顺,仍存在多头管理。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城乡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管理应纳入集中统一管理范围,但目前我州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行政命令代替规划管理,以村镇建设管理取代规划管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区边缘地带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尚未按照《城乡规划法》实行分级核发管理;我州除在州府六库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外,尚未按要求建立州县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不能充分利用发挥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提出思路、协调规划、审议规划、监督规划”的作用。

(四)城乡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自身建设急待加强。由于我州各规划管理机构成立晚,人员少,馈乏熟悉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业务人才,外地专业人才吸纳困难诸多,加上工作任务重,没有交通工具等困难,造成监督不到位,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因此急待加强规划管理队伍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和自身建设很迫切。

(五)城乡规划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广大群众对规划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参与、重视程度还不足,规划管理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州基本无力设立城乡规划展示场所,仅利用办公地点的一些公示栏和建设现场所在地进行极少部分的展示,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城乡规划与建设项目公示制度、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明显滞后。

(六)城乡规划地方性规章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需要。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积极多方争取资金,争取把城乡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各县级财政,加大对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的力度,加快泸水、贡山、

兰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同时提高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落实。

(二)积极协调理顺规划系统垂直管理后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管理工作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划队伍自身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城乡规划知识的相关业务培训,着力提高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快成立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步伐。

(三)结合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阳光规划。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加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方式,扩大公示范围,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和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格局,为依法编制和实施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结合我州实际,重点做好扩大内需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

(五)根据省建设厅开展云南省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的要求,做好我州工程设计单位资质换证申报材料的初审及组织上报工作。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策略

1.引言

十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小城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也是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太平镇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的构成也将面对由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太平镇面临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镇域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城乡用地、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的关系,均需要规划加以协调、科学布局,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

2.太平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太平镇现状

太平镇位于邹城市西部,泗河东岸、白马河西岸,济宁、邹城、兖州、微山四地交界处。岚济路、新济邹路、临菏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太平镇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社会和谐,先后获得 “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济宁市经济发展强镇”等荣誉称号,位居山东省百强镇第9名。全镇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2.2 存在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太平镇属于传统的工业强镇,镇发展初期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相当部分具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如荣信煤化、里彦电厂等,所排放的污染性气体、固体废弃物等,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对城镇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由于省级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带动了太平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工业化发展迅速并未能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导致了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太平镇工业内部结构,对煤炭资源依赖过大,煤炭、化工和电力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链较短,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加大了其经济的整体脆弱性,一旦矿产资源枯竭,相关的制造业也将遭受打击,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

(4)塌陷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地下塌陷区面积日益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规划法制意识淡薄

城镇居民和不少投资者的法规意识较为淡薄,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法制观念也有待于提高。规划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无为无位,容易受到权力的干扰。

3.规划定位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做好小城镇规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处于建设用地投资成本――用地收益的关系使土地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小城镇有着更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历史承载的重要作用。太平镇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对接济宁与邹城,衔接各种功能,融入济宁―曲阜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各要素在区域中的集聚,形成整体化效应。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联动、各方参与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镇区合一,协调发展,构建宜居宜工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小城镇规划定位中,我们对太平镇的定位为:

(1)城市西部的门户城镇和重要节点城镇;

太平镇位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邹城市、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兖州市四地交界处,同时接受多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邹城市向西对接济宁的桥头堡,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西大门。

(2)区域都市圈内配套与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作为济曲都市圈内部的城镇,积极对接济宁市,成为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3)城市副中心;

太平镇面临众多机遇,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产业经济将快速增长,发展成为邹城市域次中心,带动县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向全国强镇目标迈进。

(4)城市工业园,三大产业板块之一;

太平镇属于城市三大产业板块中的邹西平原综合经济板块,利用邹城工业园的带动,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挥太平港区优势,集聚城市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等产业。

(5)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重要旅游节点

利用北部压煤塌陷地治理的契机,积极发展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的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太平镇发展策略

4.1产业发展

突出特色,依托城市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1)以荣信煤化为依托,借园区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搞好煤化工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拉长产业链,以循环经济为模式,逐步形成精细煤化工产业链;(2)以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和凯伦光伏材料公司为龙头,扩大规模,鼓励支持研发中下游产品,引进新型环保项目,实现产品多元化,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3)加大对塌陷区的治理力度,促进塌陷地生态恢复,利用塌陷地水面发展渔业及旅游观光产业,建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4)以白马河港口为依托,建设物流中心,打造园区货物集散地,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4.2 生态保护

(1)污染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监测点的监测,取缔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对城镇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处理和安全处置;(2)生态产业。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旅游的区域实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方针,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

4.3 管理机制

(1)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完善城镇规划法制建设,严格城镇规划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城镇各项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2)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增强城镇规划的民主性。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规划,增加规划的透明度,使各社会主体都能自觉参与规划、遵守规划、执行规划。

4.4 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培养小城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结语

小城镇是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一环,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受到自身传统限制,与城市共同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文明等众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以邹城市太平镇发展建设为例,通过城镇规划管理的手段,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提出城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城镇定位――城市发展的次中心,以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生态文明的示范镇;对城镇发展策略提出了几条建议: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建设的严格化、可持续化,管理机制的合理化、人性化,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公众化,构筑有效的发展道路、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以此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活力,维系城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振敏、刘兰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黄陂长轩岭街为例[J].城市地理,2015,22:10-11.

[2]祝奇峰.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J].城市地理,2015,22:14.

[3]刘克海.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6:4+8.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探索研究;新农村;城镇规划;规划理论;

随着新农村规划体系的形成,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加强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只有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和平县规划特色简介

1.1现状城镇特色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和平县辖17个镇,239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和平,是一个山好水好人好区位更好的宜居之城,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之城,更是一个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兴创业之城。今天的和平,生态和工业并驾齐驱,古色和亮丽交相辉映。今天的和平,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和平县地理位置独特,南邻珠三角、北靠江西省赣州地区,辐射内陆;交通便利,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全县;生态环境优美,客家风情浓郁,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王阳明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极大。全县温泉资源丰富,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全县共有露天泉点40多处,泉眼达200多个,其中较大的温泉有11处,水温大都在45℃-95℃之间,含偏硅酸、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极具开发价值。

1.2规划基本思路

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由“背景研究――指导思想――技术措施――规划目标最终目的”五个方面贯穿而成。背景研究从“宏观发展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着手。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县域副中心城镇为目标、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以生态名镇为保障”三个方面,其中:以县域副中心为目标,采用“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采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挖掘并塑造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名镇为保障,采用“尊重并利用”的方针,梳理城镇肌理与生态环境要素,打造生态名镇基本框架。

本次规划除了运用常规的规划技术措施外,重点突出旅游发展规划、名镇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思维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发达、资源节约、生态持续、特色明显、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规划目标。最终达到“指导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2小城镇和新农村现行规划理论

2.1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理论框架

我国地域广阔,民俗差异、经济差别大,使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也注入了区域观点、动态观点和个性特色,加上小城镇形成的历史时段较短,使得规划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目前的理论研究将小城镇规划体系划分为“2个阶段、3个层次”,如图1所示。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层次按照新的《镇规划标准》可分为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小城镇历史演变规律和发展机制分析;小城镇在上层次区域的地位分析;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小城镇社会经济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及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并进行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进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进行用地综合评价,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镇结构形态与功能,确定各类用地的综合布局安排;制定容量控制规划或控制性规划图则;制定对外交通及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综合协调城镇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热力、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游憩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提出人防、消防、防洪等综合防灾目标及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小城镇镇区与规划区的各项建设和用地布局,确保居民“菜篮子工程”所需的蔬菜等副食的供应;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历史文物保护与风景名胜利用措施,编制旅游规划;提出旧城改造措施、城镇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项目建设时序等;提出创建城镇特色的规划措施;制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的措施、经营城镇的原则意见、城镇管治的原则设想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方法、措施的建议。

2.2新农村规划的理论框架

新农村规划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在认识上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没有形成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现有的一些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新农村规划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从理论体系上大致可划分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2个层次。①村庄建设规划。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②村庄整治规划。依据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庄具体整治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垃圾、污水等问题,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古树名木、古村落、古民宅等历史文化遗迹,带动村庄整体环境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

3.1小城镇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小城镇规划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针对小城镇特色、现存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创造特色、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以至于规划几年一修编,设计做出来了,问题却未解决,导致规划前后一个样,对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②跟上层规划缺少联系,又无法指导下层规划。一方面由于指导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规划单位的编制成果也较粗糙,使得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无法把上层规划作为依据,造成做出的规划在区域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和专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偏重于集镇建设规划,而对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重视不够,无法指导村庄的规划建设,从而制约了各自然村落的发展。③总体规划缺乏弹性和特色。多数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使得规划成果缺乏灵活性,规划设计在落实时成为城镇建设的机械地施工蓝图,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使得小城镇更无法找准位置,不仅丧失了已有的特色,而且规划后在产业上也没能形成新的特色,在区域内未形成影响力,无法带动村庄的发展。

3.2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可真正将新农村建设纳人国家计划应该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后。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加上我国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差异较大,到目前虽然对新农村规划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其现有规划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新农村规划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很多地方对新农村从认识水平到规划技术上都存在一定误解,将新农村规划简单地认为是多建几栋房、多修几条路、多建几个工厂等,所以作出的规划图纸在实践中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也无法扭转现有村庄的实际面貌。

②现有新农村规划理论根本无法指导各具特色的农村的规划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差异较大,对新农村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各个地域的人都能接受新农村,至少在规划理论上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常规模式。

③多数地方将新农村规划理论与小城镇规划理论混同起来。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规划建设,不仅浪费成本、实施难度较大,最后还会搞得不城不乡,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④多数新农村规划缺少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新农村规划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任何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要充分分析村庄在整个区域内的地位和优势,跳出“新农村规划来做新农村规划”的思维,真正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4协调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发展

4.1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4.2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抒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人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分析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10余年,公认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探讨新型城镇化主要策略,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必须遵循训相应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的叠加或者排斥。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最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开展的。为此,以人为本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建设城镇而将农业以及田地消除,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最重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2、绿色低碳原则

绿色低碳原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重要原则,绿色低碳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意低碳环保,建设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进而提升城镇的软实力。同时,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早已成为衡量新型城镇化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遵循低碳环保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加强对于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着重的解决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

3、基础设施完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利居、乐居以及宜居的环境,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原则。基础设施是城镇空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设施以及生产设施建设并重,才可以缩短城乡间设施落差以及空间距离,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安康。

4、城乡经济一体化原则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城镇带动乡下,工业促进农业的新局面,进而促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实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服务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创新策略研究

1、实现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城镇人口聚集的前提和基础。在实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合理布局,要始终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做到合理规避大城市中心病,同时还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以及周边城镇的同步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实现发展小城镇,做好大城镇的目标。第二,实现产业配套。城镇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产业的支持,建立城镇化互动以及三次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升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合理调节第一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是目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例如垃圾处理不及时,管网设置不合理,排水以及排污管道不分,这些问题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例子。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尽量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逐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进而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2、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除了要进行产业化发展之外还需要不断的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性以及灵活性。例如,建立完善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机制,将城乡用地市场进行统一管理,探索农业组织化体制建设,实现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组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水平。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局域联动、立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

3、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策略

在环境、人口、资源、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比较适宜的地方实施相应的镇群战略,通过不断的优化原有的镇群,提高镇群发展质量,在优化镇群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同时,更多的强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社会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集中以及引入优惠政策。对于那些生态承受能力较弱的地区,除了要限制该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之外,还需要限制人口规模已经工业化发展。对于生态保护区以及地质灾害较多的地方,尽量避免出现城市建设活动,而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在生态保护方面,结合国家出台的就业培训、转移指导、对口支援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以多种方式大力进行人口外迁。

总结: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

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尽管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影响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为此,深入研究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策略,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际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0(06)

[2]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3]邵宇,王鹏,陈刚. 重塑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城市化和新四化[J]. 金融发展评论,2013(01)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乡镇;体系;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69-01

前言:为了扎实推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推进乡镇规划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乡镇规划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是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在城乡经济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乡镇面貌明显改善。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乡镇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只有在优良的规划条件下,才能发挥当地优势,再能走上经济建设的高速路。优良的乡镇规划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要求。只有改善居民的生活设施,提升乡镇的服务质量,才能让人们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科学规划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镇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加强乡镇规划,加速乡镇建设

二、目前我国乡镇规划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规划不科学

科学的乡镇规划是乡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但是我国部分乡镇在实际进行规划时缺乏远见,导致乡镇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致使具体建设时频频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给排水管道和雨水管网设置不合理方面,对乡镇整体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2、乡镇建设水平低

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规模也比较小,导致其建设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十分简陋,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给乡镇内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乡镇人口规模小、建设水平低使得乡镇发展空间狭小,统筹的资源也极其有限,乡镇想要良好、快速的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

3、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乡镇地区的分布特点是西疏东密,然而很多乡镇规划的设计方案,没有做到差异化规划,使得规划相对统一,无地域差别,在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结合乡镇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统筹规划,致使乡镇规划建设在整体上存在严重的密、疏分明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乡镇集约作用的发挥。

三、乡镇统筹规划的几个重要措施

1、乡镇规划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市政工程

水、电、气、排污、绿化等功能都要统筹于乡镇规划大方案中。乡镇企业、服务市场及商业区、政府机关、学校及居民区合理布局,统筹资源利用。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避免在规划中出现不切实际的客观因素,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投资而使工程成为一个吸金的泥沼。同时注意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突出当地特色、环境优先、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房向居住区集中,禁止对分散建筑住宅基地的规划审批,同时加大对乡镇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力度。

2、规划城镇体系,设置功能分区

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从而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镇区规划布局一定要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休憩、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 各功能区要严格区分,避免混杂,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并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乡镇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在乡镇的规划建设中,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文化毁损、交通恶化、社区干扰、景观杂乱等环境危害和破坏性危害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加以控制,并且要积极治理“三废”,防止环境负荷超过容量,实现乡镇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4、深化改革推进乡镇统筹发展

乡镇一方面可以制定激励政策,以鼓励乡镇企业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开放政策,从而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并可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向乡镇集中和就地就业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乡镇镇发展的政策等。

5、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

排放,使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使乡镇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还强调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张与自然界和谐共赢,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而且可以解决目前乡镇规划建设中面临的诸如村庄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资环浪费严重等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6、乡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使“人”成为乡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乡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乡镇规划的最基本点。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7、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乡镇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乡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乡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乡镇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城镇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字】高铁 城镇发展

1高铁时代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1.1宏观层面

自2006年至2010年,我国新建1.7万km铁路新线,主要有京沪、京广、京哈、沈大、陇海时速超过200km以上,还有京津、沪宁、沪杭、广深、广珠等大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如此庞大的高铁与城际投资规模,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

1.2中观层面

高铁的布局与选址要协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它将会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由于规划没法预见所有变化,这就要求城市抓住变化所带来的机遇,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应对规划。要平衡各种利益和协商不同人群,协调高铁等基础设施自身运行规律和价值与城市的的运行规律和价值平衡。

1.3微观层面

高铁的建设给周边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给以具体应对。相关研究从理论方面给出了措施,像借鉴价值平衡理论和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中的空间发展理论、TOD理论和触媒理论等。通过空间发展理论建设枢纽地区为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TOD理论建设枢纽周边地区为圈层式布局方式,触媒理论,形成新型城市活力中心。[1]

2探讨高铁时代下的滕州城镇发展

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2011年5月京沪高铁开始进入运行试验阶段,7月将正式开通运营。全线共设24个车站,始发站5个,中间站19个。京沪高速铁路在滕州市东南设有滕州东站,是19个中间站之一,位于枣庄新城区南部东沙河镇境内,辐射临沂、济宁南部等地区。

本文从区域层面、产业转型、交通系统及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研究来研究南沙河镇应对高铁时代采取的发展战略。

2.1高铁时代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滕州市是山东省的经济强县,是鲁南城市带的重要城市,它与枣庄市,薛城组成一个“三角区”,力求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而南沙河镇位于金三角之间,并位于城市发展主轴线上,受到枣庄、滕州、薛城三个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南沙河镇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具有区位、交通优势,应尽快实现与滕州中心城区的对接,一体化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做到布局科学合理,形成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好态势。同时与经济开发区实现产业对接,建设滕州市南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因此南沙河镇从高铁交通支撑和区域专业化分工角度,应重新确定其区域定位:作为滕州市区南部新兴生态综合区,滕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特色的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区。

2.2高铁时代促使城镇产业转型

交通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铁建设不仅直接拉动了从重工业到高科技等一系列集成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做出贡献。并且因高铁大幅度拉近山东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都市圈之间的经济距离,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由此引发地方产业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变革。

高铁的建设优化了运输结构,人便其行的同时货也畅其流,促使城市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快速转型,第二产业也迎接产业承接、调整、优化的重要机遇,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物流优势,为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创造条件。

南沙河镇属于滕州市经济开发区B区,滕州总体规划将南沙河镇划入全市重点开发区域,与经济开发区对接,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同时山东省于2011年5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述发展背景下高铁的建设进一步催化了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南沙河镇应在自身产业雄厚的基础上,可提出面向未来城市产业专业化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南沙河镇在镇区北部发展工业园区,用以承接滕州和枣庄的产业扩散,并在承接的基础上打造化工、医药、农牧特产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平台,继续加强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家具、建材等主导产业建设,从而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最终发展为新型产业园区;并且挖掘城镇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利用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成生态的历史的城镇。

2.3高铁影响下的城镇交通系统

高铁作为铁路建设的龙头不仅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投资拉动内需,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发展上具有独特价值,重要的还可以消除当前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其中京沪高铁使北京到上海5个小时成为现实,“N小时经济圈”则成为最为突出的特征。

南沙河镇驻地距离滕州高铁客运站12公里,区域内交通优势突出,素来有“滕州南大门”之称。南北向主要依托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4国道,东西则主要借助枣木高速公路以及日东高速,联系鲁南城市群,通向全国。与济南,临沂,济宁三市机场分别相距200公里和100公里。驻地距离京杭大运河滕州港30公里。

高铁的建设促进该地区交通一体化,应从系统上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实现空铁、水铁、公铁联运体系。有力支撑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和多方式协调的综合交通客运体系。镇区内形成快速交通进分区中心,便捷交通进市中心以及休闲慢行交通一体化的交通网络系统。并且在镇区内可以规划一条道路直接通滕州东站,加强南沙河镇与高铁的联系,衔接城镇对外交通,完善城镇交通网络。

3探讨初步的研究框架

国外高铁案例研究显示,高铁要素对于城市区域的发展更像是“催化剂”,对于有实力的城市,集聚效应将占主导;而有些吸引力不足的沿线城市,可能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还会由于资源加速流失而衰退。因此高铁时代下,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应对的适当,城市发展受到高铁的带动作用,应对的不适当,城市发展会受到阻力。

前面通过研究滕州东站的建设对周边城镇的影响,从区域层面的城市发展定位到产业转型、交通系统以及城镇空间结构方面总结出城镇发展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从宏观层面要重新解读城镇和城镇所在的区域发展态势,比如研究城镇和周边城镇的对比后可得出优劣势,从而明确所在区域的定位;以及高铁的建设对区域内城镇的影响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为城镇制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产业升级提供依据。

其次从中观层面具体研究城镇发展的重要方面,像产业转型、交通系统和空间布局。具体来说高铁对这几个方面都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充分挖掘高铁带来的经济价值和交通价值,并且结合城镇自身基础条件,制定适合城镇发展的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的优势。

最后微观层面的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需要围绕高铁进行空间设计和采取开发措施。比如要加强内外交通网络的衔接,可以借鉴低碳交通理念以及其他城市空间发展理念。

4小结

随着京沪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高铁时代全面来临,不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高铁因素的激发,城市区域价值、空间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也在高铁的带动下成为城市增强竞争力和完成转型的触媒因素。在城市和城镇发展研究中,高铁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需要规划应对其作出适当的空间应对,把握高铁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贺小飞,沈政. 层级划分:“高铁”时代的城市空间规划对策――以南京为例[A].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