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例6篇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1

三年级的手抄报

盼望已久的星期天要到了,每个同学都很想过星期天,我们的语文作业是做一张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我决定好做。

拿出一张比较硬朗的八开白纸,先初步构思,为了表示对妈妈的爱,我在中间画了一颗大大的心形,接着画花边,然后用彩笔勾勒修饰了颜色,绝对漂亮!该添加内容了,想起妈妈每天辛苦的身影,我选了一首“游子吟”写在“心”里面,接着上网查找了一些赞美母亲的诗歌,摘抄到了手抄报上,终于大功告成了,时间已经指向22点了,真累啊,恨不得一下扑在床上睡个大觉。

回想一下,一年级的手抄报很简单,真想还回到从前,可惜的很,我们不能够让时间倒流,还是接受事实吧,呵呵!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2

妇女节的起源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20xx年4月,中国的《妇女界》便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说》,《神州女报》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论》。

1920xx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秋瑾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辟有《社说》、《译编》、《文苑》、《新闻》等栏目。该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争取人格和尊严的独立。

1920xx年3月8日,15,0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与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妇女节的节日意义

纪念意义

国际劳动妇女节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由来

平日”(U.N. Day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或“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

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20xx年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历史意义

3.8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这个日子是联合国承认的,同时也被很多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妇女们,尽管被不同的国界、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所区分,但在这一天能够同时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发展所做出的斗争。

国际妇女节是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平等所走的斗争道路十分漫长。古希腊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领导了妇女斗争来阻止战争;法国革命时期,巴黎妇女高呼“自由,平等,友爱”,走上凡尔赛的街头争取选举权。

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归还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的日子。

妇女节的诗歌

妇女节的相关诗歌

《纸 船(寄母亲) 》

作者: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3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成长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我们的目标就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成为英才,但是我们一定努力让每一名学子都能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有耐心做好身边的琐事;不一定每个人在学习上都出类拔萃,但是要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和学习什么;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你的好朋友,但是要让学生懂得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和睦相处。读书活动在我校已开展十余年,因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始的读书现象,正逐渐演绎成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营造氛围,国学经典熏陶人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读经典书,做有根人。”“我快乐读书,我健康成长。”一则则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格言,成为各学校黑板报、宣传栏、读书园地中的最醒目的文字。学校统一开展了“每周一诗”背诵活动:每周,各班级在黑板上专门辟出一角,由学生轮流值班,抄写一句经典诗文,在当天的每节课前集体朗读;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课间活动时间,放学路队中全班同学集体背诵。让经典时时与学生保持亲密接触。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二、变换形式,诵读经典成风尚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已经有十年,在十年的时间里,每学期都有读书展示活动,先后举办了“百词”大赛、作文竞赛、手抄报展评等多项活动。2002年结合课改将读书活动――我校的传统特色活动纳入校本课程,每年一届“读书节”。届时用一周的时间展示一年来师生的读书成果。活动分为古诗考级、各类展示活动、现场比赛活动和特色活动四个板块。“古诗考级”是读书节最具特色的活动,考级活动全员参与,学校根据背会古诗的数量发给学生相应的等级证书并评出“古诗小博士”。目前,学生的最好成绩是熟背古诗300首。读书节期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班都布置自己的成果展。有读书摘记、手抄报、剪贴报、诗配画、读书卡片、自制书签、自编文集等多种形式,学校组织参观评比。各班都有自己的特色。现场比赛活动有:亲子朗诵会、成语大赛、书香家庭知识读书竞赛、童话剧表演。,每届读书节都有不同的特色项目:如:“智力大冲浪”“红领巾书市”“读书知识竞赛”“漂流书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享受到了家庭亲子阅读的温馨与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领略到了经典文化的魅力,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孩子们获得知识,习得涵养,懂得道理。典诵读活动,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家庭,渐次推开,步步推进,已蔚然成风。

三、走进课程,校本课程放异彩

课堂是学校开展“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为配合学校的读书活动;也为读书活动能很好的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也为能感受读诗诵经活动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渗透到点滴生活中来;更为学生“亲近母语每日诵读”有更适合我校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学生实际的读本;我们组织教师偏写了一套六册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诵读经典》这套教材共六册,每册有景物描写、礼仪、友谊、爱国、理想合作、励志六个篇章30篇课文。《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论语》等都是选材的内容,每篇课文都是经典古诗文,学生背会古诗文积累语言,汲取精神养料。可以让学生在古诗文这片精神乐土中流连忘返。

四、深入实践,德才并重育新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使课堂教学、经典读本中背诵的德育观念变为行动,就应多实践多应用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体验、领悟,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落实到行动中去。读书实践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把经典诵读内容与广播操、韵律操、课本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锻炼身体和锻炼思维融为一体;还可以把经典诗文融进传统的“丢手绢”、“踢毽子”、“击鼓传花”等游戏当中,使诵读和游戏同时增加了趣味;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4

【关键词】 经典诵读;教学;人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2]刘蕾.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2,(7).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5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范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着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伴随中国革命走过沧桑岁月的革命经典歌曲。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高扬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高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主题颂歌。每当唱响这首颂歌,人们总是想起无数公而忘私的优秀共产党人,正是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不懈奋斗、勇于牺牲、一心为民,才赢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为曹火星。这位1924年出生于河北平山县的青年人,一参加工作便进入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后曾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成为抗战时期最为年轻的音乐家。

1943年,在他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提出了“没有,就没有中国”的论点。随之,同年8月25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有力回击了蒋氏“大作”提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最后写道:“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在一座破庙的土坑上,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深有感触地创作出荡气回肠的革命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曹火星作为群众剧社成员,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亲眼目睹了我们党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的工作,立刻被这里火热的抗战生活所感染。歌词中“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正是当时根据地民主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当地人称,曹火星写好这首歌曲的那个清晨,疲惫而兴奋的他推开房屋的大门,叫住正在学校空地嬉戏玩耍的儿童团员,将自己写成的歌曲教给他们演唱。

曹火星最初写的歌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听女儿李讷演唱这首歌后纠正道:“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伴随着饱经风霜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革命经典歌曲也传唱至今,成为了一首最具影响力的主题颂歌。这歌声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斗,这歌声还将鼓舞亿万中国人民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灿烂明天。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咳!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咳!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咳!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哎咳哎咳 咳呀!咱们的脸上发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打老蒋!为什么?为了打老蒋!哎!咳!哎!咳!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这首由著名艺术家马可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创作于1947年,但60多年来,一直是深受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喜爱的革命经典歌曲。歌曲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以直抒胸臆、直奔主题的词句,充分地表现了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翻身做主人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个段落以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和连续上行递进的乐句,刻画了工人阶级改造世界的豪迈气派;后一个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表现了热烈的劳动场面。具有坚强斗争性与彻底革命性的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的最坚定的生力军。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必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集中体现了上述鲜明的主题思想。

1947年初夏,音乐家马可在东北解放区的一个文工团里工作。一天,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来到刚解放的佳木斯一座工厂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一进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器声所吸引,看到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变成产品,看到工人师傅们个个挂满汗水的笑脸……这火热的生产生活情景为艺术家马可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心灵的感动。

工余休息时,工人师傅问马可:“你们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给咱们唱一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马可深为愧疚地回答。

这时,一位老工人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

解放区工厂有序的生产和着工人师傅并不专业的歌声,促使马可决心为工人编写一首属于他们的战歌。

回到住所,马可抄起二胡一边拉着《工人四季歌》的曲调,在团员们的支持下,创作起了歌词。就这样,一首铿锵有力的工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诞生了。

《咱们工人有力量》深深植根于工人心里,数十年间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工人阶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牺牲。

我把党来比母亲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林;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这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意的叙事歌曲,它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歌曲首先告诉世人,我要“唱支山歌给党听”,要把心中对党的感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因为,党在我的心中不是一般的恩人、亲人,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位“母亲”培养教育我成长,使我拥有人生的理想与信念,使我成为革命战士,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有用之人,并且党的光辉时时照耀着我人生的航向。接着,歌曲进一步叙述了把党比做母亲的深刻道理:在那吃人的旧社会,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派的“鞭子”无时不在抽打着我们这些劳苦大众,受尽剥削压榨的百姓总是盼望着“东方红,太阳升”。自从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穷苦人才真正挺直了腰干,夺过鞭子“揍敌人”,才真正压在人民头顶的“三座大山”,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因此,我把党比做母亲是理所应当、当之无愧的。

1963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学习的热潮。在这场学习热潮中,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雷锋摘抄、由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筱舟创作的这首十分感人的小诗,并为之谱了曲,推荐给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并与歌中有着相同经历的农奴出身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试唱。这一唱,迅速红遍全国,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却百听不厌。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创作于1958年春天。姚筱舟曾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写得比较“顺手”,只是第二段“鞭子”这个词,琢磨了较长时间。歌词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总觉得不够理想、不够艺术,一时又难于找到更恰当的词句。苦思冥想中随手翻到一本小人书,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抽打长工。忽然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更艺术化,于是,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诗中,把党比作“母亲”,并非自己的创作,而是矿工们的比喻。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于1918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酷爱音乐,1938年冬考入陕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作曲家冼星海并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演。在旧中国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备受、被压迫、被奴役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又亲身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心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紧密相连。共同的志向和心声使他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王莘作为天津市文艺界的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亲眼看到了人民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的豪迈气魄,看到了代表伟大祖国尊严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了翻身解放后扬眉吐气、欢歌笑语的人民群众,真是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他决心用音乐表达眼前的情景和人民群众此时的心情。

1950年国庆节前夕,他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只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广场上锣鼓喧天,鲜花夺目,人潮如海,一派喜庆气氛。想起旧社会的苦难,看到新时代的欢快,王莘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返回天津的列车上,这位音乐家写歌的灵感与欲望如同泉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一首赞美祖国的经典歌曲诞生了。

上一篇增资扩股

下一篇城镇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