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要求范例6篇

教师专业要求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1

关键词:MOOCs;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慕课”,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概念[1]。2012年被称为世界的MOOCs“元年”,其中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5月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edX,被称为MOOCs的“三驾马车”。2013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MOOCs的道路[2]。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MOOCs“启动年”。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困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思想、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强调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生涯的整个过程[3]。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总量少,教师缺口大。需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以上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证书,而且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占总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小。郭启华老师对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7.25%,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此外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约为35.05%。冯建新老师在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8%,但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10.2%。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郭启华老师的研究表明,安徽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63.28%;冯建新老师的研究指出,陕西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87.70%;杨福义老师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中发现,40岁以下教师占总学前特教教师77.70%。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高,后备力量充足,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这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为主。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大学、中专等学校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函授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4]。而常见的几种培训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短期培训针对性差。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短期培训以专家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聆听专家的讲座等方式为主。这类培训往往时间短,而且参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第二,长期培训耗时耗力。长期培训往往是利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寒暑假或其他小长假集中到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为期较长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较深入,能学到深入的理论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但是往往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造成教师疲惫不堪,失去参与培训的热情等。第三,远程培训效果不佳。传统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观看讲座、课程并完成作业。而需要观看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个视频大多都在30分钟及以上。需要专门挤出相当长的时间观看课程和完成作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往往忙于应付完成任务,培训效果不佳。第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北京、上海等地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发展得更快。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少、组织培训的次数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先进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MOOCs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MOOCs提供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

国际MOOCs三大平台和国内各MOOCs平台,为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和课程:Coursera上有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提供的《AutismSpec-trum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课程;由新教师中心,硅谷院校基金和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研究所提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程;由伦敦大学提供的《帮助读写有障碍的孩子》的课程;由匹兹堡大学提供的《了解残障问题,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的课程等。国内MOOCs平台果壳网MOOC学院里有张钟老师的《中国手语———称谓、生活、工作、学习》课程;《Deafnessinthe21stCentury》(21世纪的耳聋症)《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与干预方向基础》等课程。学堂在线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来自edX,由华盛顿大学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积极行为支持》课程等。国内外MOOCs平台提供的这些课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优质的资源。

(二)MOOCs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MOOCs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1.大规模,涉及面广。大规模不仅指学习者规模大、人数多,还指MOOCs中包含的信息规模大,涉及各个专业和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MOOCs平台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学习,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2.专业化,课程质量高。专业化指MOOCs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工作人员、课件制作教师、主讲教师、讨论区答疑辅助教师、后期制作团队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MOOCs平台接受到各个专业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的课程。3.开放性,随时随地学习。开放性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免费地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修课程成为可能[5]。开放性还指MOOCs的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等。在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讨论、答疑、测验等)。4.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个性化强。这里一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MOOCs的视频课程多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课程时间也在4~10周左右,时间周期短;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每门课程的总时数为15~35小时,每周和每门课程的的任务量都不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或其他碎片时间高效地学习。二是指在课程资源上,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任何课程,而且课程注册和退出也相当自由。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教学有帮助的课程,不受传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的限制。三是指在学习方式上,由于MOOCs平台上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MOOCs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指当人们聚焦于某一个共享的问题或话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深化知识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社会学习系统[6]。在MOOCs平台的特殊教育课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还可以与授课的专家进行交流,逐步建立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中,帮助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年轻的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7]。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共同体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与协作,如通过Wiki、E-mail、Blog、课程论坛等平台和国际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线下见面会、交流会等。

三、MOOCs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8]。当今学界普遍认为“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指要素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and)学科知识内容(ContentKnowledge)。其中,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更新理念,积极参与,主动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知识,通过MOOCs平台积极的学习课程、参与国际特殊教育领域的讨论,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MOOCs的需求

在MOOCs平台观看国际视频课程、完成作业和测验、学习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方面国内MOOCs平台上与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国际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领域的部分课程也没有中文字幕;而且与各国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这就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及以上为主,拥有英语3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们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参与MOOCs平台的国际特殊教育课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自觉地继续学习英语,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国际MOOCs平台上学习一流精品课程,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三)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在利用MOOCs平台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经验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9]。在MOOCs平台学习之后,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学校与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在MOOCs平台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MOOCs平台发展自己。可以组织教师接受MOOCs培训,开展教师之间利用MOOCs后的心得交流会等。教师们通过MOOCs平台学到知识、得到证书后还应该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四、结语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提出的,现在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和社会所接受。由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基本建设第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所以高等工程教育界都在积极地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提出“CDIO”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等。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培养目标表述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上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工程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突出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动手做工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学科基础培养阶段和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教育相结合”等等。不论哪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面向工程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美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引领着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8项标准:①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知识;②设计并实施实验,能分析解释并能获得数据;③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或工艺设计;④能在工作中参与集体合作,并能和他人有效地沟通;⑤能够发现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⑥了解工程对于全球和社会的影响;⑦对终身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自学的能力;⑧是从事工程必须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虽然美国的工程教育理念、欧洲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工程教育思想在一些表述上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基于上述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①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②工程设计、建造与施工管理的能力;③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必需的操作技能,如测绘仪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工程预决算、检测仪器使用等等;④工程实验、检测、鉴定的能力;⑤能够及时发现工程问题、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⑦能够与各方合作协调共事的能力;⑧能够在行业内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上述对学生的诸多要求,都需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线教师去完成,需要高校教师具备更高的相应素质与工程能力要求。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了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等学校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是教师的本分和责任。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的启发引导、逻辑推理、案例分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辅导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其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在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要求。

1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要改变一些高等教育的传统办学观念,主要有:一是认为应用型本科比学术型或教研型本科低一档次,有点接近职业教育,降低了学科、专业的层次,也削弱了教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事实上,应用型与学术型或教研型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延上,体现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存在层次差别。二是过分强调学术化观念,追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而忽视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与跟踪调查表明,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反思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建构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当代工程知识更新很快,如不能授学生以“渔”,传授的这些知识很快会过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三是将专业教育与学术训练混为一谈,重视传统理论、传统方法、传统工具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对新兴方法、新兴工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关注不够,对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认识不深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方法落后于当前工程实践,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例如:工程界的结构图早已采用平法表示,但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榀剖面详图表示,脱离于社会工程实际。

教育观念的转变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变革现有的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课程体系头重脚轻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注重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2l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立业之本。其次变革课程内容的学科取向,改变目前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缺少必要的横向联系,容易产生条块分割,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的掌握工程知识;建筑工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对所学工程知识应用自如,与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有很大关系,学校课程安排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构件及其有关的设计施工要点来学会知识,这些知识只是工程应用中的局部专门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到在各种总体问题中如何应用他们的专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是从局部到整体,而工程师的工作思维是从整体到局部,使得学生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工程设计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是不连续的,甚至于流程是相反的。再次,要变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程思维的培养、工程方法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工具功能突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教学要紧扣应用和创新,比如建筑工程行业中通用的电算程序、平法表示等都要在教学中加强,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

2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

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其在高校要承担的双重角色相对应,即: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才能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通过科研或社会服务,教师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研创新活动,才能对相关规范、规程有深入的理解。反之,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很大促进。教师把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成果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带动学生去思考问题、观察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创新是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创新,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教学管理、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关于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来简述:激情、明白、方法、效果。具体而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热爱,要把激情带入课堂,感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充分的掌握,要建立该课程的逻辑思维方法;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如启发式、引导式、案例教学、类比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以楼盖结构课程设计为例,结构形式可以是单向板肋梁楼盖,也可以是双向板肋梁楼盖;可以设计成密肋楼盖,也可以是无梁楼盖。因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哪一种类型是最佳方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比较。又如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方法,就利用了混凝土结构中塑性铰的概念,而在后续课程《结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也利用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灾害。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有效的传输知识,要关注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3教师对人和自然道德关系的认知要求

土木工程的建造要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对各种设施的需要。土木工程人能够使天堑变成通途,能把戈壁变成工厂,能够把荒滩变成美丽的新城,能够建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的各种需求的高楼大厦。但是,必须认识到土木工程不论是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既是各种资源消耗的大户,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者。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应不应该做”的理念。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结构材料的用量及造价问题实现优化设计,节省的结构材料就是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就是节能减排。因地制宜地做好结构设计工作,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提倡就地取材,形成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构设计模式。土木工程耗资巨大,工期较长,市场运作复杂,牵涉到的部门较多。教师要有经济管理意识,从前期的投资论证,到中期的规划设计,再到建造过程中,以及交付使用后的运营、维护、经营管理,都涉及到经济问题。教师要有经济管理的知识,要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合同管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设计,学会算经济账,学会回答“值不值得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浪费就是没有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道德的。

三、结束语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8-02

近10年来,中央财政在职教改革与发展各类项目上共投入专项资金1113亿,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投入中很大一块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11-13年财政已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凸显了教师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已被众多国家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鉴定、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高度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现实却导致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改革。

一、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的问题分析

2014年第一期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训会上,教授对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解说。下面本文结合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来分析当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要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的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考虑教师的数量配备和结构优化问题。专业认证对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人所在学校通信专业的教师年龄和学缘结构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工程认证是新形势下的改革,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付出。然而,专业认证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本科生授课,这一条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存在很多客观现实问题。首先,兼职教师的聘请问题,由学校层面聘请还是分院层面聘请,甚至是专业层面聘请呢?当然,如果是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做一次或是几次讲座,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这不能称为兼职教师。专业认证要求的是专门为本科生定期定量地授课而聘请的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才能称之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从这一点看出,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符合要求。而我们专业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当中比较欠缺,目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授课,一方面要做学术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相对较少,所以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比较欠缺,但在专业认证这样的新的形势下,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培训和进入企业实地考察和挂职势在必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和对教师的评聘机制与当前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学上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特别是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以后,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已成为常态,我们的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该有所增加。这个对教师来说,海外背景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

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决定了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当中,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一流大学都有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这让许多老师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写论文。在一般的高校里面教师科研经费的考核、职称的压力也不得不迫使多数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当然,很多高校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得,但是即使偏向教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需要在教学上有教学项目和较高级别的教学论文和少数的科研论文,而往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申请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甚至比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更难。在这一点上势必约束和阻碍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教师除了教学就是科研,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等等,那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偶尔做做,一般学生也不太会找专业教师来咨询,除非专业教师正好是兼职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后做自己的科研,学生继续上其他课程,所谓的指导咨询服务是只有少数双方主动有强烈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才有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的指导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专业负责人在开学初或专业导论或专业讲座时才会涉及一些笼统性的指导。当然,目前浙江省出台了一项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的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小班化和分层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也会增加教师对学生指导和提供服务的几率,但也只是由点到面逐步才能铺开,而专业认证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更多。

(五)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认证要求教师要充分知晓和理解所承担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相应毕业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能做什么”。这样的学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教师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这一标准要求对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多很高。据调查,台湾科技部长张善政点出台湾的各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经常不符业界和市场所需,学用落差严重,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大学四年知识学习的成效不佳,美国也差不多。最近的全国性样本调查显示,36%大学毕业生在认知和知识能力并没有收获。为此,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转型、课堂教学创新等等。

二、评教机制现状及分析

既然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要改革创新,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紧随的教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否也要创新和改革呢?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专业认证,那么我们既要了解国际的专业认证,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采取量化评价机制,这种数字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学习。而随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高校的推行和铺开,对教师在教学的工作要求仅仅用数字量化已经行不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已经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合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结合对专业认证的认识和体会,本人认为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使得教师充分知晓和理解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中对应的毕业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考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持续改进,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当下高校推行的专业认证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专业认证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首要是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为此,专业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教师教学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而管理层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丹.浅析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 2013(10).

[2]翁伟斌.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态势和我国的应对[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2009 ,(9).

[3]鲁林岳, 张寿松.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素质

旅游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特点,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浅析中等职业旅游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旅游专业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旅游专业教师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关注专业最新动态,做一名“专家”;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不断学习,做一名“杂家”。

以《导游基础》这门课为例,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到史前,近到21世纪,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建筑园林等等,五花八门,涉猎极广。如何把这些内容杂、专业性强,有一些甚至是艰涩、枯燥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产生兴趣,是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一个考验,这就要求教师有“庞杂”的知识积累,巧妙联系,融会贯通,把这些知识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旅游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博闻广记,触类旁通,注重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由“工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适应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旅游行业输送合格的一线服务人员,因此,技能实训课(以下简称实训课)在中等旅游专业教学中占的分量很重。能否上好实训课,是衡量中等旅游专业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

上好实训课不仅要求教师有流利的讲授,更要求教师有正确的示范,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

必须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动作规范,娴熟、自如地完成操作示范。这是上好一节实训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资本。此外,教师进行实训课教学时,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教师不仅要能“做”,还要会“看”,要能一眼看出学生的毛病,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一方面来源于课下的勤学苦练。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累经验,对每次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多作总结和记录,提高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三、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不只是简单的循环往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具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仅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更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以旅游专业中的管理类课程为例,中职学生对这类课程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如果只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等方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课程,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自身特点,选择和创新性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旅游专业教师要具备专业化的形象意识

专业化形象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形状与姿势。这些主要是由一个人的仪表和仪态展现的,是个人修养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仪表仪态有着严格的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要求学生的同时,应该率先遵从这些要求,而这些要求要远远高于一般意义上对教师仪表仪态的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着装的规范、仪容的卫生、仪态的端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风度仪表对于学生具有示范性,优秀的旅游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化的形象意识,保持得体的仪表风度。

五、旅游专业教师的自觉表率意识

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的观念,让学生懂得,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要求学生之前,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自觉的表率意识,将礼貌的“五声十字”融入自己的语言中,将文明举止融入自己的教态中,把“得理也要让人”融入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中,将最具亲和力的微笑融入自己的表情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要做到教育无小节,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教师的表率作用将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从业者。作为培养旅游业后备人才的中坚力量,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方兴未艾、前途无量。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则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培养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美]Angie Michael.饭店职业形象.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5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原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及其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必须突出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

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学习,促进自我更新

做科研型的教师。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必须是一条小河,一条常流常新,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以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因为搞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样我们才能与课改一起成长,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型教师。

教师专业要求范文6

专业理念是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的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可,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举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领域和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四大领域二十项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基本准则。其二十项基本要求中的每一项都含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将结合《窗》对其中的三项要求进行内容剖析。

一、保教结合,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给良好的行为习惯穿上“快乐而多样化”的外衣

教师可以给行为规范穿上“快乐”的外衣,比如儿歌、歌表演等,让幼儿能轻松牢记,既营造了一日活动轻松快乐的氛围,又将相应的保育知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巴学园著名的《饭前歌》的歌词“好好嚼啊,把吃的东西,嚼啊嚼……”就是用快乐的歌声告诉学生:吃饭要细嚼慢咽。

(二)从改变观念入手,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条条框框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针对其中的局限性,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偏差和不足,让幼儿的行为习惯更加科学合理。如为了让午饭时间更值得学生期待,小林校长加进了“由谁来说说话”的节目,将“教学生勇敢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教育目标融入到“吃午饭”这一日常活动中,并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对平时在家里被教导“吃饭时不许说话”的孩子们说:“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不要急匆匆地吃完,而要花点儿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

(三)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让传授的知识不知不觉成为学生的兴趣

保育中蕴含着教育契机,但需要教师细心寻找机会,用心创设环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幼儿在“玩中学”“生活中学”,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不知不觉。如巴学园的孩子们很喜欢散步,而散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老师指着黄色的油菜花问:“油菜为什么开花,大家知道吗?”孩子们在这样的观察和一日活动中“没有察觉”地学到了各类知识。

二、重视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一)教育者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富有亲和力

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力图成为一个乐观向上、亲和力十足的人,让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经常与幼儿同乐,做一位亲切、毫无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育者。在“电车来了”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孩子们实在太高兴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扑到校长先生身上,搂住他的肩膀和胳膊。校长先生被孩子们弄得摇摇晃晃的,高兴地笑了起来。”一个深受欢迎的教育者形象跃然纸上。

(二)让真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能手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教师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手,展示各种技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传授一些在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技能。如在“旱田”老师章节中,校长先生请真正的农民交给孩子们如何种庄稼,他不在乎其他小学“必须取得‘执教资格’”的相关规定,以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学到真正的本领为目标,其教育效果也是@著的:“总之,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还告诉大家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有关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

(三)直面生活事件和生活遭遇,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死离合的人生

生活中不仅有欢笑和鲜花,也免不了悲伤和无奈。在面对不幸和意外时,教师不一定要封锁一切不好的消息,尽说些美丽的谎言,完全将孩子们隔离在不幸之外,而是试着引导孩子勇敢地直面不幸遭遇,体验生活百味。如小林校长带着孩子们参加泰明的葬礼,在经历庄重的仪式和悲伤的告别之后,孩子们明白了“死”的涵义,体验到生离死别的无奈,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四)制造生活中的小惊喜,共同创造快乐的当下生活

教师可以依据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兴趣以及好奇心强、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征,适时安排一些新奇的、让人振奋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参与后既开心了一回,又能学到生活技能,经常还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收益。如巴学园里常有一些值得期待的、让人惊喜的活动,如“露营”“试胆量”“野炊”以及不带家长的短期旅行。

三、丰富学生多方面直接经验,以探索作为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去除不利探索的各种障碍,创设能激发探索欲望的环境

我们应努力创设一个自由而丰富的校园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并能自由、无障碍地进行各种探索。另外,我们还应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在理念、穿着等方面进行配合。如小豆豆最喜欢的游戏,是钻别人家的或者围野地的篱笆,常常把连衣裙和短裤撕破,却乐此不疲。妈妈看了,都由衷地佩服校长先生让孩子们穿“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的提议。小林校长对家长们常说的这句话“请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来学校吧”,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摆脱在意衣服整洁的束缚感,减少孩子们因衣服脏破而产生的愧疚感,从而能够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探索。

(二)不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说“不”,让幼儿自己对探索的结果负责

如果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偶尔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蠢事,教师也不应轻易阻止限制,而是多关注,并交代幼儿“要放回原处”,既满足幼儿强烈的自主探究欲,又要让幼儿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小豆豆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她不甘心地用长舀子往粪坑里掏,可以想象整个厕所和她自己是多么的脏臭不堪。而小林校长看见了,没有阻止也没有帮忙,只是和颜悦色地说:“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便走开了。小豆豆因为校长的这句话,最后虽然没掏到钱包,但也挺满意的,因为她得到了尊重,付出了努力,不再遗憾了。

(三)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

幼儿对很多事情兴趣浓厚,但又限于客观条件和心理因素,不敢或不能寻求答案。教育者可以运用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式如游戏,吸引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探索,以获得比间接经验更真切、更丰富的直接经验,甚至修正原本通过书本或传闻获取的间接经验。如小林校长察觉到孩子们对“鬼”又害怕又有兴趣,便开展了“试胆量”的游戏,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妖怪和抓妖怪的人,在真实的夜晚真实的场景中去“抓鬼”。结果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从这天晚上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就不再害怕妖怪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妖怪自己原来也害怕呢”。

一本好的教育名著中,往往蕴含着挖掘不尽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作为幼儿教师,如能将名著的智慧和国家相关文件结合起来研读,必将受益颇丰,既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文件内容,又能将历史长河中诸多教育者的教育经验有效地借鉴过来,更好地付诸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