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的培养范例6篇

教师德育的培养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德能教育;师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00年印发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名副其实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广东黄埔卫校”)从2007年起就开始开展德能教育,九年来广东黄埔卫校的德能教育已经成为了知名品牌。德能教育不仅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时对广东黄埔卫校教师师德的培养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广东黄埔卫校为例,从中职教师师德的观念正确、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德能教育对师德的培养作用。

一、德能教育的观念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观念正确

思想观念正确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思想观念正确要求中职教师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思想观念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为人处世道理、教给知识和技能、解答疑难问题。

德能教育的观念教育指出了观念的重要性,观念决定一切,观念一错,一切皆错。只有观念正确,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德能教育非常注重对教师观念的教育。广东黄埔卫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观念的教育,如通过开展关于“德能与观念”的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错误的观念,作为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教师首先就要修正原来错误观念。舍去自己原来错误观念、知见和不良习气的同时,修证到正确的观念。

因此,在不断接受这些正确的观念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师不断地修正错误观念,从而修证到正确的观念。修证观念后,就有一个正确和坚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确保教师在执教方向的正确性。

二、德能教育的舍得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要求中职教师忠诚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肩负着对人才的培养,对社会负责的重任,应该热爱教师这个岗位。

德能教育的舍得教育有助于培B教师的爱岗敬业。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有得(德),不舍不得(德);小舍小得(德),大舍大得(德),即舍即得。爱岗敬业就需要教师无私地“舍给”。广东黄埔卫校教师通过舍得教育,明白了舍得的意义,在工作中表现出爱岗敬业。他们无私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舍给教师这个职业,下班后或周末时常在校园都可以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真正地把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家,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为之努力奋斗。

可见,只有真正明白舍得才能真正舍给,作为广东黄埔卫校的教师正因为深刻地明白到这一点,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爱岗敬业的师德。

三、德能教育的仁爱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师职业比喻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着不同程度的中职生,更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下茁壮地成长。

德能教育的仁爱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关爱学生。要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教师首先就要有仁爱精神。该校德能教育的开展是以《弟子规》为抓手。《弟子规》讲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这就要求教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关爱。该校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可以说是做到“爱生如子”。很多老师在平时交流中都把自己班上的学生称为“我班那群孩子如何如何”,“孩子,你怎样了?”等等,满满的都是关切。

可见,师德的核心是爱,教师只有仁爱之心,才能去关爱每个学生,广东黄埔卫校教师不断在践行德能教育中仁爱教育的同时,也具备了关爱学生的良好师德。

四、德能教育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内在要求。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事事做出表率。

广东黄埔卫校德能教育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为人师表。以礼仪为外化是该校开展德能教育的方式之一,该校非常注重对教师进行礼仪教育,表现在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关于礼仪的理论讲座,不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礼仪实践培训,要求统一穿符合教师形象的工作服等等。前来该校参观的老师每次看到该校教师整齐划一的服装和大方得体的礼仪姿态,都不由得赞叹:“在你们学校教师的身上就可以看到了教师的正能量,你们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啊!”

可见,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该校教师正是深刻地明白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都非常注重为人师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业务水平,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德能教育是做人做事观念和能力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道理,不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师德重在“修”与“养”,德能教育有助于提升师德的“修”与“养”。

[参考文献]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2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健全、优良的人格。为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师生必须遵循科学的师生沟通原则。

1、平等原则。现代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师生教育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关系,而非灌输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同时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平等地位,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去沟通,增进沟通效果。

2、尊重原则。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自己的人,人们都尊重那些尊重他们自己的人。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教育的前提条件。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的权利,违背学生意志,强迫其接受和服从一种道德价值的做法,在教育上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使“许多儿童进一步陷入价值混乱,无法确定应该相信什么”,或者使“许多儿童变成成人的样子,假装相信某些信条”。

3、主动的原则。师生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师生沟通,必须是交往双方畅通的互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常常是主动的一方,老师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气、用词、音调、眼神等)占主导,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把握主动,与老师沟通。

4、体谅原则。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存在冲突,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提高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师生双方遵循让步的原则,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和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师生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未成年人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的特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无法纠正存在孩子身上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我们仍旧在犯。”因此,他建议:“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孩子身上某些东西,我们首先得看看他们是否能在我们身上被改变”。[2]于是,他提倡教师和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无意识影响的一个结果是其人格在儿童的人格形成方面会产生比任何一种说教都要大得多的效果。学校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之一,而老师理所应当成为孩子道德人格发展的引路人。因此,老师的道德人格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人格的修养。

1、做好示范者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方法是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3]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形的道德人格。老师要通过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已,始终保持良好形象。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2、运用暗示的艺术。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的反叛心理,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人教育。因此他们越是感觉到教育意图越小,效果就越好。暗示的艺术在于老师不以道德教育者自居,尽可能采取间接性影响方式。“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这种方式强度虽弱,但效果相当大。[4]因此,老师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科学的运用暗示的艺术。

3、提高移情换位能力。教育者的移情换位能力体现为对学生理解、同情、接纳、信赖。罗杰斯说:“如果教师能如实地接纳学生,并理解学生感情的话,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人格的建设性变化)。”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指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移情换位对师生彼此团结协作、加强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4、重视个性化的要求。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灌输从本质上说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健康的道德教育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对教师、对父母、对社会缺乏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确实显得“无法无天”。这固然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实践,远离社会生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与用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少儿时期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险猎奇心理,新鲜的社会知识往往先声夺人,后来居上,占领了孩子心灵的“制高点”,这样学生非但对教师、家长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存的环境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肯定;少责怪,多原谅,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在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70~171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51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3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4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

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1973年,德国文化部正式实施职业教师培训统一规范,对职教教师的从业资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双元制”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职教师资队伍的模式。“双元制”模式通过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理实结合的培养目标 从“双元制”模式可以看出,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从教师任职资格可以看出,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必须经过专业资格培训考试。

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德国的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之间互相交织、密不可分。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创新的思想库。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师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对企业内部的职工进行培训。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始终都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充分体现出德国 “双元制”模式的特色。

一体化的培养过程 德国职业教育将职教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为职业教育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和提高。首先,职前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习 4~5 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阶段,主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其次,职后继续教育。职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的继续教育。根据联邦各州的法律规定,职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其三,科学的考评制度。德国形成了成熟的职教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有效激发了教师进修的积极性。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不仅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和完整的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具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德国对职业教育实行有效的法规管理,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国十分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和调整,如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对之前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2005年以来,德国政府又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包括《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对职教师资作了相应的规定,确保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在法律的保障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了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不仅注重职教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他们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从根本上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职教师资资格具有双重实践特征:一是作为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它存在于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二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它存在于生产劳动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职教教师大学学习期间,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3部分的课时比为2:1:1,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看到德国对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视。在第二阶段,学生要进行至少为期18个月的学校实践教育,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便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是开放规范的教学组织方式。德国教育素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在遵从学校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课程一旦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职业教育的师范专业课主要有大课、练习、研讨和实习等形式,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开放。

通过4个阶段逐步深入的研修,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学到的各种知识。

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德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严密的法律保障体系,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教师的任职资格、相关条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使高职师资培养做到有法可依,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从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看,虽然也陆续颁布实施了《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这一切使“双元制”模式更为健全完善。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5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教育责任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教材,最大限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熏陶和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2]第二,充分发挥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力量的重要作用。例如现实生活中优秀教师的案例就可以作为教育和培养幼教生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充实教学内容、生动教育理论。每位优秀教师对于幼教生来说,都具有强大教育力量和培养功能,都有可以被充分挖掘和放大、充当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闪光因素,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幼教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大功能。

2、重视入学教育中师德品质的培养

入学教育作为幼教生接受师范教育的开始,对幼教生投身和奉献幼教事业、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和师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入学教育就加强幼教生的师德品质训练能够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入学教育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师德品质。第一,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受到一份浓郁的关爱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养成一种爱人爱己的习惯,培养“仁爱”这一幼儿教师这一最基本师德品质。例如,校长可以通过论坛形式介绍幼儿教育相关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表达对新生的关怀和希冀,拉近与新生的距离等。第二是要丰富入学军训教育的内容,改革军训形式,增强军训的实际作用,将职业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军训之中,把身体素质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仪表风度训练等结合起来,通过军训教育实现师德品质的培养目标。[3]3、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幼教生职业道德当前教育界提倡立体教育,即只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才能够完成育人的核心目标。要培养幼教生的职业道德,实现幼教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采用立体教育模式,调动校内外有利的教育资源。就校内资源来讲,要努力开发学校的人文资源,构建相应的职业道德培养氛围,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从而把环境外在影响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师德。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的以班级、专业或学校为单位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来传达一种教育的真、善、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树立投身教育事业的意愿和伟大理想。就校外资源来讲,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熏陶作用。这里所指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蕴含着优良思想品德的积极教育资源。家长也应该发挥其对幼教生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总之,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桥梁,有机结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在幼教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幼教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4]

3、结语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以身立教 教师师德 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30-0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可言传,但德行需身教。庄子有云:言传身教。孔夫子亦有云:以身作则。现代社会,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亦即他本身就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古往今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比常人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师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师德行为的典范性

教师道德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可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性质。它分别体现在行为的模范性、活动的演示性和观念的先进性中。其行为模范性是典范性的主体表现;其活动演示性是教师道德典范性的形式特征;其观念的先进性是从内容上标志教师道德的典范性。总的来说,教师的教育职业决定了其典范性。《吕氏春秋》列举了几种不能当教师的人,即“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以此来说明不德不以为师的问题,作为老师就应当用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形象,引导学生人格良性发展。

二、教师师德培养面临的形势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师德的典范性要求其观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在研究分析教师师德培养的道德规范时,需要分析当前时代的新形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提出教师师德培养的道德规范。

(一) 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

不同的时代会孕育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时展变化会影响学生特征的变化,而学生特征的变化使得教师应当因材而有所改变。一方面多数90后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接触信息的方式更宽更广,懂得很多但处理问题的能力却稍显幼稚,部分缺乏自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较少感受集体生活,缺乏一定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成了自我意识膨胀与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沟通能力和技巧。这时代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也需要培养自己品德上的独特吸引力及说服力。

(二) 市场经济下教师处境问题

在逐渐发展的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法律、管理制度中,教师队伍面临一些处境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道德要有所加强提升以符合社会道德体系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教师处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部分教师把教师工作只当做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对自身缺乏要求,没有考虑修养自己的品德以身立教,缺乏自身师德规范的意识。其次,重复性的工作使教师陷入一个消极循环圈。目前中年教师普遍陷入这样一个消极循环圈,处在一种“停滞状况”。这样的心理处境就更要求加强教师师德的培养建设。最后,市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也会冲击教师的价值观念。一方面教师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相比社会上其他行业,教师经济收入多数较低。在目前这种经济社会处境,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选择。

(三)目前部分教师不道德现象曝光

近年来,许多教师不道德现象频频曝光,例如大学教授的论文抄袭行为、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等等。媒体对这些现象的曝光以及社会对师德缺失的指责,教师群体队伍的印象渐差,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直面这个处境问题,共同培养教师师德,以重树教师形象。

以上的对教师道德客观形势的分析表明,一来教师道德培养和建设的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正视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二来也为我们加强培养教师师德,研究解决教师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机遇。

三、教师师德培养的道德规范

教师道德典范性中活动演示性的分析得出,教师应以一定的道德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一种内在特质,在不断的个体“内省”中规范自己。根据上述新形势发展对教师道德发展的分析并结合优秀师德传统提出以下几个道德规范,以此来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一)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爱岗敬业要求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自己的岗位职责。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因此,要做到对学生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对教师来说便显得尤其重要。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建国初,中国80%的人口是文盲;6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青壮年文盲率降低至3.58%,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5%;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教育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景象。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热情尽责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去。

(二)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

教师个人具备的思想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且可塑性很大,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素质无疑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一些事件的曝光暴露了当前道德的缺失,例如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清华教授抄袭门事件”等。当然,这些都是个别极其反面的例子,但确实能成为教师的一面镜子。当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思潮和绝对自由的言论不断浮现,这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主义意识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对学生进行更加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学校的教育,应当首先让学生“成人”,继而才能使其“成才”。对于很多尚未形成自己独立思维和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优秀的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仿的榜样,因此更应发挥好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

(三)因材施教,做良师益友

“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是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方法开展针对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改进其不足,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师存在对表现好的学生重点培育,但是对部分差的学生置之不理,甚至直接放弃的情况。其实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更需要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老师耐心地发现学生的特点,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四)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唯一手段。现在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保持新鲜知识,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教学,学习本身还是拯救教师自身。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扩展知识领域,更新知识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四、师德培养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学习,促进个体“内省”

教师师德的形成,是多渠道培养和躬身实践的结果,具有历史继承性,也有新时代号召性。教师师德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也要个体在实践中的体验来不断地内省及完善。因此,学校作为一个教师的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学习,不断督促教师师德的培养,促进教师师德改善发展。学校可以将师德教育和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项目经常抓。在教师课余时间设立相关的师德培育课程,将教师队伍集合起来学习,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给教师提供一个持久专一的实践、训练和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同时,在师德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抵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向教师中的先进典范学习

教师本身要起到道德典范作用,应该在教师中寻找具有先进典范的教师,向其学习较好的道德行为,学习其教学理念,树人理念。不仅可以在国内教育界评选出优秀师德典范的教师,还可以向国外的教师汲取先进的经验。在针对因材施教方面,可以向国外的Marva Collins学习其教学理念,采用积极学习法,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学生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成功也成为学生的成功。在其他方面寻找更多的师德典范进行系统地学习,从内而外地培养教师师德。

(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师德建设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

对新进入的教师设定相关的标准,严格进行岗前培训。对于教师的岗前培训特别要加强教师师德培养的课程,通过一定的考核标准来培养合格的教师。对于在岗的教师采取间隔考察,设定教师评判标准,在教师评判标准方面可以广泛征求教师、学校、学生的意见,采取定性分析和系统方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师德的评判列入教师评判标准中去。

2. 完善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其实是对师德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科学化规范。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程度、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管理效能成正比。应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范和制度来加强教师师德的管理,例如,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及合理的晋职晋级制度,并不断地发展这些管理办法,使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使教师能从自身出发来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自我培养。

3. 进行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教师岗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缺乏一定的竞争,使得部分教师进入消极循环圈。因此教师行业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而这竞争机制不能仅仅靠考察学生成绩水平、学校就业率,更要定性地考察教师师德情况,让教师面对当下竞争能自我管理,自我培养师德。同时,也必须引入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给予更多奖励,以培养更多高道德、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2] 朱雪宇,黄霞.浅析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缺失现状及建设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

[3] 马书文.新时期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研究[J].教育探索.2010.

[4] 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