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长江 网络 舆情

前,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深度变革,新闻宣传与舆情引导形势也发生明显变化,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实时、快捷、廉价、有效等独特优势,使新闻和信息的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是连接我国东中西的大动脉,历来是新闻的富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治江事业蓬勃发展,长江支撑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长江流域极端天气频发及生态现状,吸引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常常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要加强治江网络舆情引导,正确运用网络媒体这把“双刃剑”,引导网络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导权,推动长江水利改革发展。

一、三峡工程的网络舆情引导分析

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长江水患和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三峡工程这一世纪工程的规划、设计总成和调度管理等过程中,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始终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开展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有效应对了突发新闻事件,正确把握了舆论导向。

1.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实时掌握舆情动态。

近几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甚至出现一些负面舆论,有的甚至说“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对于这些负面舆论如不加以重视,任其发酵,最终可能演变成舆情危机,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江委围绕不同时期有关三峡工程的舆论热点,加强对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个渠道的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社会舆论的反映和国内外专家的建言等,准确判断舆论态势和舆情走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重大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主动及时解疑释惑,努力化解舆论危机。

针对公众质疑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坚持以典型的事实、准确的数据、深入的分析、权威的结论,及时权威信息,澄清各种不实的传言,有效地化解了舆论危机。2016年汛期,长江发生了中下游型区域性大洪水,也是1999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社会上出现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及工程运营方面一些不全面、不科学的观点。针对此情况,长江委利用成功防御长江1号、2号洪峰后的有利时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等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科普三峡工程知识,深入报道长江防总科学调度三峡工程及上游水库群发挥的重要防洪减灾作用,增进公众的了解和认同。光明日报、t望新闻周刊、新京报、澎湃新闻采访并刊发了《六问三峡与防洪》《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成效显著》《不存在牺牲小城市保大城市》等深度报道,被多家知名网媒广泛转载,达到了为社会公众释疑解惑、传递正能量的效果。

2010年,有关三峡工程防洪标准的争论最初即发端于网络论坛网民发帖,以文字和图片吸引公众眼球,继而通过某些传统媒体探寻形成新闻报道,“合法”进入公众视线,然后再次经由网络转载扩散传播,各个媒体纷纷跟进评论,形成炒作态势。针对公众对三峡防洪能力的质疑,长江委通过领导专家撰文、组织媒体深度访谈等形式,及时让公众获取客观、科学、准确的解释。特别是长江委主要领导撰写的“关于三峡水库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一文,针对社会部分人士对三峡工程的疑惑、误解和责难,一一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播)发,并在新华社发通稿,得到部长的批示,及时回应了社会质疑,较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3.积极开展正面宣传,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

在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过程中,长江委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一是加强重要信息新闻工作。三峡工程与长江防汛抗旱的关系是近年来一个持续的舆论热点话题,长江委作为长江防汛抗旱、三峡水库调度的主管部门,一直将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宣传、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宣传作为全委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策划,主动提供有关信息和采访服务。二是积极策划组织专题宣传活动。近年来,长江委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组织中央权威媒体大力宣传三峡工程综合效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三是以多种形式普及三峡工程知识。长江委充分利用委内自办媒体资源,以多种形式传播普及三峡工程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三峡工程的了解和认同。

二、当前治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网络舆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长江委作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聚焦度。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的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以及近年来长江流域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关于长江的各类热点话题一经报刊、电视,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报道,立即引起公众关注并广泛传播,形成治江舆情。当前,治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阶段性频发多发趋势明显。

从网络舆情监测以及长江委接待社会媒体采访的统计情况来看,近年来治江舆情呈现阶段性频发多发趋势。以2016年主汛期为例,长江发生较大洪水,长江委共接待国内外媒体记者70余批100余人次,在汛情和防汛工作最为紧张的时刻,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全天候在长江防总办等待最新信息,有关长江汛情和防汛工作的新闻稿呈井喷态势,并被各大媒体迅速转载,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总体而言,每年汛期均为治江舆情热点的高发阶段,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与流域汛情旱情的严峻程度、防汛抗旱工作的紧张程度成正比,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

2.焦点难点问题舆论热度高。

从近年长江委网络舆情监测的情况来看,三峡工程、长江水资源保护与调配、长江防汛抗旱、长江河道采砂、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等问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舆论关注度。对于这些焦点难点问题,不仅国内媒体关注,境外媒体也关注;不仅新闻媒体关注,以广大网民为代表的社会公也十分关注。从历年长江委新闻会上的记者提问及会后发稿情况来看,媒体普遍关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方面。

3.传播形式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舆论这个古老的社会现象,从形成机制、传播方式到作用机理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舆情管理工作面临更多的难题。尤其是互联网具备渗透性强、传播快而广等特点,使得如今“网络-报纸-网络-报纸”的传播模式几乎已经固定为新闻“传播链”。2010年有关三峡工程防洪标准的争论话题也是按照这一模式传播。

三、治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面对新形势,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从长江委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看,关注网络舆情动态、主动抓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特别是委内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不回应、不解释,思想麻痹大意,危机公关意识薄弱。有的单位和领导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仍停留在勾兑关系上面,不知道换位思考,不考虑媒体的生存规律和运作方式,未能策划出满足媒体需要,又对单位和部门、人民群众有利的多赢宣传舆论方案。

2.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长江委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突出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构。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主要作为宣传信息工作的一部分由委宣传主管部门承担,人员力量不足,迫切需要委内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系统,建立较为完善的舆情监测、研判、处置体系。二是缺乏网络舆情应急管理预案。目前长江委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定主要散见于各部门、各单位的专项工作预案之中,没有形成体系,且各部门、各单位的相关预案关联性不足,协调性差,亟待完善。

3.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从实践来看,委内有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舆情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舆情消息,不知轻重缓急,不会研究分析,导致失去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有的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存在误区。部分领导害怕承担责任,抱有说错还不如不说的想法。二是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报道的经验技巧。一些同志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慌了手脚、乱了阵脚,舆论引导工作也没有主动介入,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对问题处理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及时表明,失去了抢占舆论高地的最佳时间。三是缺乏掌握驾驭新兴媒体的本领。一些同志工作方式因循守旧,不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缺乏认识;一些同志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舆论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结果导致由于网络媒体没有得到客观、真实的信息资源,被迫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案例被歪曲、炒作。

四、提高治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策略

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与舆论环境,在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治江事业和长江委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常态工作中的媒体应对策略。

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提供治江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通报会、见面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治江新政策、新规划以及重点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治江重点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2.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信息,及时、坦诚表明长江委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会、通气会、恳谈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

五、加强治江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建议

1.切实提高对治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认识。

主动投入到开放多元的社会格局中,直面各类媒体,增强传播能力,接受舆论监督,把治江网络舆情引导作为新形势下提高长江委行政能力、展示良好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站在推动治江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治江舆情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筑彻起坚强防线,从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和具体工作各方面抓好落实,通过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突发性舆情危机的正确引导和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维护长江委的良好形象。

2.建立长江委及委属二级单位两级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系。

分别成立以委、各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和组长,其他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组织和安排下,协调信息监测报送、信息审核、专家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等小组开展工作,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严密、分级负责的立体式网格化工作格局和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统一部署、整体联动、高效运转,为有效动员、协调、指挥和处置媒体舆情特别是突发性舆情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建立健全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设。围绕长江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治江网络舆情监测,提高突发舆情事件应急处置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及时性、有效性。二是加强舆情预警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办法,建立持续、高效、全方位、多维度媒体应对和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警体制机制。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预测性、针对性、应急性、程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治江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和实施细则。三是建立由委办公室牵头的治江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会商制度。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中值得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研究网络舆论引导的意见和措施,明确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要求。委办公室统一规范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监测和分析,以及媒体新闻稿件的审核把关和宣传口径、尺度等。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建立稳定、顺畅、高效的贤ㄇ道。遵循“预防预警期、突发期、持续期和消失期”的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快速应对和有效化解舆情危机。四是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出现后,应立即向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责成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确定新闻发言人,迅速拟定新闻方案、内容和方式等,组织新闻工作。

4.加强治江工作正面宣传策划,正确引导舆论。

进一步完善长江委及委属二级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加强宣传策划,及时组织召开新闻会,第一时间信息,以权威、真实的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发挥委属媒体特别是门户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不断丰富信息渠道,及时披露信息,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刊发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5.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在有关培训、学习中将“如何处置、如何面对媒体、如何应对舆论危机”作为重要教育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与舆情应急处置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抽调精干人员、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到舆情管理机构中,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燕道成:《网络舆情新特点及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4日

[2]胡甲均:《长江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长江出版社2010年出版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舆情演化;情感分析;微博;短文本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31-04

作者简介:何天翔(1988-),男,四川广安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感分析、文本分类;张晖(1972-)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知识工程;李波(1977-),男,四川绵阳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过滤、信息安全;杨春明(1980-),男,云南华坪县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知识工程;赵旭剑(1984-),男 ,四川绵阳人 ,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web信息检索。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网络逐渐实现了社会化,发挥着强大的舆情表达和传递功能。网民可在互联网上围绕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表达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对舆情信息进行情感分析,有助于把握网民舆论的态度,对商业智能、信息预测、舆情分析、政府决策均具有重要价值[1-3]。情感分析旨在研究人们针对实体、人物、事件、主题及其属性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是一个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因此,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中可以很好地监控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1 相关工作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主要基于LDA模型。单斌等[5]提出了话题演化的两个方面:内容演化和强度演化,总结了基于LDA话题模型的话题演化方法。林萍等[6]基于网络舆情事件时间性强、话题与时间关联度单一的特征,选择特定的新闻报道建立文本集,基于LDA模型抽取话题,使用后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热度变化,用先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内容迁移。此思路能够较全面体现话题演化路径,为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部分研究将情感分析应用在舆情演化方面。黄卫东等[2]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的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描述同一个子话题随时间的情感演化过程,还可以描述话题情感随子话题维度和内容的演变情况。为解决微博文本呈现的不完整性、稀疏性及碎片化等特性,李岩等[7]设计了基于短文本聚类及用户评论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系统。

将时间因素结合话题模型建模是话题演化分析的主要方法,已有方法主要包括:①先根据时间段离散化文档,再分别建立话题模的方法,例如动态话题模型(Dynamic Topic Model,DTM),将时间作为随机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从而得到关于时间变化的话题模型[8];②先整体建立话题模型,再分析话题在离散时间段上的变化方法。如Griffiths、Thomas L等忽略时间信息,对所有文档建模,然后根据话题在时间上的状态,描述话题在时间上的强度[9];③将时间作为隐含变量引入话题模型的方法,例如连续时间话题演化模型 ( Topic Over Time,TOT),将时间戳作为隐含话题的观测量,避免了对时间粒度的选择[10]。

在先离散后建模的方法中,有效地将文档按照时间段离散化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改进此类话题演化方法的分析效果。传统的舆情演化分析较少考虑情感在时间片分的影响,本文将文本的情感值作为特征对微博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使用DTM模型对分片后的数据进行话题演化分析,对照仅考虑文本相似度分片以及随机分片的话题演化结果,验证情感值在微博的话题演化分析中的作用。

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2.1 短文本情感值计算

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不同,其演化和网民对舆情的关注、讨论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对网络舆情中的短文本进行情感值计算需要考虑网络文本的特征:①文本较短且不规范;②时效性;③歧义性。本文利用同义词林等语料对分词后的词语在权重和特征上进行扩展,利用式(1)进行情感值计算:

S(f)=neg*degree*Wf(f)(1)

其中,S(f)表示特征f的情感值;Wf(f)是特征的权重;neg表示特征是否有修饰否定词,如果前面出现否定词,neg=-1,否则neg=1;degree表示修饰特征程度副词,如果特征没有程度副词修饰,degree=1,否则按照表1所示对dgree进行赋值。

2.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分析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①文档按照离散时间段进行分片;②对分片后的文档采用DTM模型进行演化分析。

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考虑将情感值作为分片的特征。首先,计算两条数据情感值差的绝对值,然后降序排列时间点,以此类推找到满足需求的时间点,对于时间点较为靠近的,计算其平均值当作一个时间点;然后,继续在排序时间点中加入新的节点继续计算,直到满足条件为止。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中“单独二胎”话题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得到50 721条“单独二胎”主题下的数据,详细数据由下表2所示。

实验过程中,过滤掉信息不全和雷同数据,最终得到29 807条数据。利用2.3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片时间点,本文将数据按照5片和10片两种情况进行分片。为了验证基于情感分析来进行时间点划分的有效性,本文同时利用基于相似度和随机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划分。具体分片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首先,统计出微博数据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天为单位的热度变化,作为舆情演化整体趋势的基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单独二胎”的微博从2012年8月13日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不断增加,在2013年11月10日和11月15日有激增的趋势,在2013年11月16日和11月19日达到了峰值。图1展示了此舆情话题的整体发展趋势。

采用前述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基于情感值、相似度和随机时间划分,在时间划分点处进行主题相关的关键词热度值分析,如图2~图4所示。

对比图2、图3、图4可以看出,舆情随着时间推移,热度在不断增强,整体趋势一致,从图3、图4中可以看到基于相似度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5日,随机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2日,而图2中第一时间点在11月6日。从图1中可以看出,11月10日微博数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分片粒度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情感值的方法可以较早发现舆情。

最后,将数据划分为10片中的基于情感值、基于相似度和随机分片的关键词热度采用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如图5~图7所示。

图5、图6基本一致,在(2013年)11/18处,基于相似度分片的有两个点,而图1显示,此点处在11/17到11/19的上升中间阶段,这与图5基于情感值分片所展示的一致。从图7中可以看出,随机分片的后6个点都集中在11/19后,分片结果不能正确显示舆情发展。在11/20和在11/21处,基于情感值分片的热度没有下降,与舆情发展不符,基于相似度分片的与舆情趋势一致,此处可以理解为针对“单独二胎”话题,网民持有不同意见,于是情感波动较大,所以出现了热度上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细粒度分片中,基于情感值分片和基于相似度分片的分片结果都与舆情演化趋势一致,随机分片则不能反映舆情演化趋势。

3 结语

本文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演化分析中,将文本情感值作为依据对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为了验证情感分析在舆情演化中的作用,以真实的微博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比了基于文本相似度分片和随机分片。同时,本文分析了3种方法在粗粒度(5)分片和细粒度(10)分片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情感值分片的时间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拟合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然而实验中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方法仅仅考虑了情感因素,较为简单,因此对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舆情演化分析中时间分片阶段,可以将文本相似度与情感结合起来作为特征进行时间段划分,这样可以提高时间段划分的准确率。下一步研究将着眼于多维度数据时间段划分,为后续的舆情演化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妍妍,秦兵,刘挺.文本情感分析[J].Journal of Software,2010,Vol.21(No.8):1938-1848.

[2] 黄卫东,陈凌云.网络舆情话题情感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4,(1):103-107.

[3] 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109.

[4] 崔斌.社会网络综述[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7(10):16-19.

[5] 单斌,李芳.基于LDA话题演化研究方法综述[J].中文信息学报,2010.43-49

[6] 林萍,黄卫东等.基于LDA模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话题演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2

[7] 李岩,韩斌,赵剑.基于短文本及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12):240-243.

[8] DAVID M,BLEI JOHN D,LAFFERTY.Dynamic top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2006:113-120.

[9] GRIFFITHS,THOMAS L,STEYVERS,MARK.Finding scientific topic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C].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2004:5228-5235.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等6个方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继承和发展。在共性方面,它们具有高度类似的原则、方法与目的;在个性方面,网络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新发展和新内涵,德育保障、法制保障、技术保障、舆情保障、政策保障和绩效保障等6方面的保障机制及方法得到了强化、改进、创新或提升。它们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线上线下联动教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德育保障

德育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保障。德育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德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效内化教育内容,提高道德水平,提高网络社会文明程度。同志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员动员,全面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保障可以通过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开展。线下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化、指导和预防功能。德育教育课程应当设立诸如《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规范》等网络德育有关内容,向受教育者指出网络社会中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促使他们主动对自身言论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线上教育要增强先进网络文化的熏陶、感染和同化作用。要积极创建先进网络文化阵地,大力弘扬先进精神文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提供和谐的网络育人氛围,促使广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实现他们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法制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法规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利开展,是最坚实可靠的教育保障。网络社会虽然以“虚拟”的方式存在,但它同样承载着人的活动,并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发生关系,同样需要法律的干预和调控。特别是当网络作为文化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时,为确保网络阵地内容健康、氛围和谐,必须要采用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国对互联网立法工作十分重视,截至2010年2月,已经出台了包括网络管理、域名管理、网络安全三个类别在内的55部互联网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地对互联网文化、管理、争议、安全、保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细分网民人群,有针对性地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是维护网络良好秩序的必要保障,是实现人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是顺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都是规范公民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保障。作为信息社会的“双刃剑”,技术一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文化社会繁荣;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蛀虫”,这些“蛀虫”对人民的经济利益甚至人身安全构成了危害,更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技术武器,将“蛀虫”扼杀在茧卵之中。技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主要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S转向机制,二是不良信息搜索引擎,三是IP实名制管理,四是内容屏蔽。

DNS转向机制是新近应用的、重要的反不良信息传染技术之一。我国境内严禁从事非法互联网网站建设和运营,国内外的非法投资者和反动分子就从境外购买服务器空间和域名,传播色情内容、反动政治信息和非法言论,在敛收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毒害着我国民众的精神健康。DNS转向机制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DNS转向机制已经在国家DNS人口上对流入国内不良的信息进行严密侦听,对有害网站的IP进行无效转发,使信息不能流入或被受众访问,有效反击了境外污染源,净化了国内网络文化环境。这种机制不仅可以应用于互联网的“国门”,也可以应用于各企事业单位网络文化建设,使其网络文化环境更加洁净。

不良信息搜索引擎是常规反不良信息技术手段之一,它通过自动采集对互联网非法内容进行采集报表,供网络监管人员分析处理,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查询准确等优势。经过网络监管队伍的努力,我国的网络内容已经得到了有效净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已经购置了内部搜索引擎,对本单位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各类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员参与,责无旁怠地担负起“网警”的责任和义务,为及时处理不良信息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IP实名制管理是对网民进行有效管理的常规举措之一,已被社会各互联网运营商广泛采纳,高等学校更是普遍采用了IP实名管理,做到了每台计算机责任到人,对用户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实质约束。IP实名制管理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互联网经济犯罪、政治犯罪、技术犯罪、文化犯罪和刑事犯罪的发生,有效规范了网络社会行为。尚未开展IP实名制管理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应当加快IP实名制的实施进程。

内容屏蔽包括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和网站自身屏蔽两种。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是国家监管部门与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达成管理协定,由搜索引擎运营商将非法信息过滤,是屏蔽非法信息网际传播的重要方法,有效抵制了非法信息的蔓延。网站自身屏蔽是网站管理团队应用技术手段对网站内部非法内容或关键字进行的屏蔽处理,是阻止非法信息网内显示的重要方法,保证了网站信息的清洁度。

五、建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舆情保障

舆情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保障。舆情决定着事件中受众意识形态的走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受众线上线下言论和活动具有重大影响。随着上网人数不断增加,网民对网络新闻、事件的舆论力量也不断增强,能够广泛引起受众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经常受到网民热议热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对于内容较为敏感,具有集群暴发特征的舆情动态应当加以严密关注和适当调控,使受众的思想意识处于积极正面向上的状态。舆情保障的目标是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这些内容具有舆论引发和导向作用。网络上的图文、音像、软件等信息以及它们所含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都属于舆情保障的标的范畴。在这些内容中,国内外重大事件,网络热门话题,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是舆论暴发的主要诱因。新闻网站和web2.0社区是舆论暴发的主要“场所”,必须重点加以关注。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宏观调控,确保宏观网络舆情健康,就必须成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建立国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首先,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建立高素质的国家舆情工作队伍,对国计、民生、外交、内政等重大政治事件发表官方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其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对网络媒体进行范规化管理。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明确指出具有新闻资质的媒体范畴,明确规定具有新闻采编和转发资质的网络媒体范畴,明确评定网络媒体的文化性质和级别资质等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国家管制的新闻传播内容以及其它文化内容,规范互联网传媒行业。再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要求具有新闻和其它文化采编、转播资质的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及其它类型文化传播时,对于国家界定的舆论管理内容,必须引用国家官方评论引导受众。最后,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严格网站审批制度,对其经营、运营许可的文化内容进行明确限定,提高网站管理团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微观调控,确保局部舆情积极正面向上的良好氛围,各网络文化建设机构,各建有新闻网站、web2.0网站的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人员,制定舆情管理办法,对来自官方的信息和自民间产生的信息进行区别管理。官方信息是指国家的大政方针,各单位的施政举措,要做到与国家高度一致,对其坚决支持和拥护。民间信息是指各基层单位建设的网站上,网民发表的见解,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形成的思想、认识和舆论信息等。各基层单位要明确划分信息类别,明确信息类别所对应的舆情级别,达到关键舆情管理标准的内容,应当要求网民在指定内容区域,实行审核管理。对于能够引起正面积极向上反响的信息,应当给予公布推广,引起正面的评议热潮;对于有可能引起争议的信息,应当注意监控,对受众反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有可能被误解的信息或负面内容,应当禁止其传播,确保网络信息可控、舆论可控。

六、加大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对资源和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良好的政策保障能够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快又好发展,有关单位必须注重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政策、物质政策、经费政策和行政政策等四个方面的政策保障。

人才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学校设置的专职工作人员学历构成、岗位层次及数量、兼职工作人员的水平和数量等,决定了教育实施能力。物质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优厚的物质政策能够为开展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一系列便利条件。经费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动条件。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达到的高度。行政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条件。它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局部开展还是全面深人,是单兵作战还是全面协作,只有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广泛地发挥实效。超级秘书网

七、应用管理和激励手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绩效保障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字:高校网络舆情 思考

一、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率为84%。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身份隐蔽性,不受时空限制,且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更能迎合青年人的社交心理,众多网络媒介,如校园BBS、QQ群、社区、博客和微博,都成为大学生们自由发表评论、表达观点意见的场所,极易将一些看似合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的事情渲染放大,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舆论压力。

二、网络舆情的产生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如2014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3・01暴动事件”就引起了数以千万计网民的强烈声援和关注,增强了公民对恐怖主义以及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的认识更形成了公民反对恐怖袭击的强大舆情。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完全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致使他们在网络上无形中对当今社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这些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很有可能被放到校园网络中进行讨论,进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场”。在目前网络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渠道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总结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合理的应对措施。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 舆情制造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受教育程度、年龄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特殊性。而传播主体的特殊性也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特殊性:理性思考淡薄,感性色彩强烈;真知灼见少,胡搅蛮缠多,以上种种导致了各种网络言论充斥其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真理往往被湮没“口水战”中。“顶贴”人数的多寡往往与观点正确与否并不能划等号,声势取代了分析与探讨,各种过激的言论大量存在于校园网络。

2、 舆情制造主体的少数性

中国舆情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BBS上的活动中,那些“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人数要远低于“只浏览文章”的学生人数。换句话说,其实在校园网络论坛中,大部分的学生并不真正参与讨论,高校网络舆情往往是由少数人引起的,而这些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意见领袖”。

3、 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迅捷性

尽管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只是极少数的学生,但由于上网方便、时间灵活等特点,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产生巨大影响。“郭美美炫富”事件、“李天一”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3・01昆明暴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高校中掀起轩然大波,同时也使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网络的即时性这一特点使的虚假言论在网络的传播中产生无法预料的连锁效应。

4、 网络舆情目的多样性和内容多元性

网络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虚拟空间,它可以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使家事、国事,天下事,更有流言蜚语、娱乐八卦,也有生态科学等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其发帖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交流思想、互助学习、但更多的是为了发泄个人不满与情绪,但不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始终都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

四、高校在对校园网络进行建设和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技术和制度入手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机制

从技术方面来讲,可以建立实名制登录,对于虚假、不恰当言论的初犯者,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认识该行为对校园稳定以及个人发展的危害;而对于经常散播不实言论并且屡教不改者,可以冻结其校园网帐号,剥夺其在校园论坛讨论的权利;此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服务器安装相应软件过滤不良信息以即使控制不良事态的蔓延,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制度方面来讲,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网络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信息的传播、危害学生自身发展的极端思想的出现等等消极行为一一列举,制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与惩治制度,必要时还可以拿出法律武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不良网络行为的畏惧感。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体制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当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抓。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小组,研究并制定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方针、安排部署、整体规划。二要进一步改善高校内的网络设施,规划并建设主题网站。校内主题网站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现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校园网站规划与建设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中之重。三要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要针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需求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师生网络交流行为和网上信息审核程序,同时还要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机制,形成事前预防、事中迅速应对、事后妥善处理的工作流程。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5

增强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上级和企业的工作部署保持一致。就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认真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理直气壮地唱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就要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增加效益上来;引导到有利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创业创新上来。在新闻宣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强化导向意识,确保导向正确,引导有力。

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的能力。企业新闻宣传部门作为企业新闻媒体的业务指导部门,担负着宏观指导、协调和管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要做到调控有力、指导有效、协调到位、管理有方,就必须做到超前思维,胸有全局,站得高,看得远,及时了解企业形势的新动向、新变化、新要求,迅速吃透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准确把握基层职工思想脉搏,突出重点,理清思路,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对重要的报道口径要早打招呼,对重要的宣传任务要制订详细的报道计划,对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纠正,使新闻宣传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反应敏捷,善做“及时雨”,不可行动迟缓,总当“马后炮”。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报道计划,增强报道计划的时效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重要稿件要亲自审定,重大选题要亲自策划,重要版面要亲自安排。强化把关意识,时刻关注媒体报道动向,随时准备“纠偏”、“纠错”。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尽力避免和减少差错。

增强新闻宣传策划的能力。要增强新闻宣传策划的本领,就要做到吃透上情和下情,对“上头提倡什么”和“下面需要什么”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定好选题,策划才能取得成功。抓好总体策划。只有立足大局,在策划时,才能正确判断每一件事情的价值和分量,才能决定一个时期新闻宣传的重点是什么,才能对各项宣传报道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才能对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与一般报道进行合理布局,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宣传策划,避免新闻导向上的失误。搞好战役策划。抓重大题材的战役策划,是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付诸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形成多兵种作战的联动机制。对重要宣传任务要连续报道,形成声势,造成强势。搞好微观策划。新闻采访、素材使用、版面设计都要进行精心策划。只有匠心独运,策划到位,才能使报道重点突出,时效性强,覆盖面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加。

增强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针的能力。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来确定选题,选择角度。要体现职工意愿,满足职工需求;研究受众心理,改进报道方式。注重分析舆论引导效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行引导策略研究,努力使宣传舆论与口头舆论更好地吻合。多一些群众视角,对上级和企业的方针、政策,多从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对群众不易理解或一时理解不了的政策法规,及时释疑解惑;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反映其工作和生活。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注重新闻价值,讲究实际效果,提高报道质量。完善新闻制度,及时准确信息,保证职工群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用鲜活的形式表现新闻,提高媒体的关注度,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增强搞好舆论监督的能力。由于舆论监督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都很强,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力度和角度。要引导不误导,帮忙不添乱。特别是对热点难点问题,既不能火上浇油,也不可釜底抽薪,要释疑、疏导、化解,帮助改进工作,促进问题解决。要端正监督目的,摆正监督位置,把好监督时机,用好监督形式,注重监督效果。做到事实准确,结论正确,出于公心,有利工作。绝不能把私心杂念、小团体利益掺和进去,绝不能以个人感情和好恶判断是非。不能想报什么就报什么,不看影响,不计后果,更不能影响稳定,诱绪,激化矛盾。

增强管理和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功能的迅速拓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互联网和手机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新的舆论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的舆论控制难度更大。一方面,应积极研制高新技术,加大对网上舆论和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强大宣传和震撼力的网络、手机舆论阵地,加大正面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有自身的规律,只有不断探索规律,把握规律,自觉地把正确引导舆论的政治任务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规律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网络、手机宣传的效果。局域网是企业的重要舆论阵地,新闻宣传部门要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引导网上舆论,主动提供内容服务,使网络成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要有计划地建设几个重点网站,加大正面宣传的引导力度,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形势任务教育、先进典型宣传、政策法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等专栏。要丰富网络宣传内容,创新网络宣传形式,提高网站的吸引力。认真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规律,对影响稳定、制造混乱的短信息,要追查其传播源,对主要责任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网络舆情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众健康;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76-03

1 概述

1.1大众健康网络舆情概念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大众健康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结构、医疗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影响人群健康的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

1.2 永葆和健康事业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1.2.1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保驾护航。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指出:“各级政府应该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健康,通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角度出发推动科学决策、行政决策、改进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形成支持性的宏观政策环境”。[3]WHO(世界卫生组织)提示:影响居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政策,必须采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加以改善。除了基因遗传和生活习性外,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社会结构、医疗服务、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诸多自然和社会条件也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一个社会来说,人们出生、生长、发育、生活工作和养老的宏观环境及其公平性会直接影响健康,这些是决定国民健康背后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站在全球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采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以稳定的就业机会、优良的教育、健康的食品、可靠的药品、安全的交通,良好的自然环境,宜居的住宅等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从法律、政策、规划和机制等各个方面采取行动,真正在各个维度上覆盖更多人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不断弥合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极大地提升大众健康素养。鉴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十健康”的模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迎接一切挑战。目前,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得网络舆论已经发展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4]多中心、离散式传播,隐匿性、开放式传播,包容性、共享式传播,非理性,情绪化传播4点成为互联网最显著特点。[5]早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网络是重中之重”。[6]对此,我们应注意掌控主流媒体,牢牢占领舆论正面主战场,同时,了解监控、报告反馈、化解处置负面舆情等。我们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委、政府、卫生计生部门、疾病防控机构,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理应切实加强健康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舆情处理与信息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及时地反映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科学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处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和谐、稳定的事件管控环境和处理环境,以促进涉及健康网络舆情的事件的顺利处置,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

1.2.2 宣传思想舆论战线是关乎党和国家生命线的重要保障。

健康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健康安全问题是涉及面最广、群众感受最直接、容忍度最低的问题,尤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近期所出现的“僵尸肉”问题,人人关心,燃点很低,极易引发社会矛盾。一些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往往会被炒作放大,造成社会恐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和谐大局稳定。因此,我们一定要全媒体立体化、全时空常态化加强日常的宣传思想和c论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卫计委决策部署,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的心声反映好,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医者形象。要牢固树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的大局意识,把宣传思想作为党和政府关乎卫生计生工作的生命线,实现“健康梦、中国梦”的生命线,关系千家万户家庭幸福安康的生命线。同时,健康事业专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应积极主动向各主流媒体提供老百姓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科学健康核心信息并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对不同目标人群发起饱和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宣传教育攻势。[7]

2 遵循的基本原则系列制度路径优化及保障措施

2.1 遵循的基本原则

2.1.1遵循宣传思想c论“先行先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的原则。

各级各地卫生计生职能部门应当组积动员全社会总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群众,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宣传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关爱医务工作者,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安心、放心、舒心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大发展营造良好改革氛围,主动策划、积极发声、大力宣传、敢于发声,为“改革与发展”、“鼓与呼”,“造势、搏势、得势”,为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健康梦、中国梦鸣开道。

2.1.2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信息互通、上下联动”协同一致的原则。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建立起“党政主导、卫计牵头、专业指导、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社会参与”立体化、网格化、信息化,全天候、全疆域、全方位、全时空、全流程、全要素、全媒体的防控体系模式,其中,重点是处理好条块之间的舆情关系。健康网络舆情发生后,各条块之间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造成信息上的互相矛盾和舆情引导意图及策略上的冲突。为此,要建立官方话语体系,要做到“六个联动”,即:中央新闻网和地方新闻网联动,省级新闻网和市区县级新闻网联动,区县与区县、省市与省市等同级地方联动,新闻网和门户网联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动,个人和群体联动。其中,个人力量有限,群体力量无边,一定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在网络舆情领域,引导版主、坛主、博主、播主、帖主和评论员个人发起主题得当、催旺人气得法、推广讨论得力,即可迅速在网上培育有利于顺利推进事件处置的新的舆论热点,始终撑控c情主动权。

2.1.3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可防可控的原则。

即突出网络舆情信息交流的快捷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康网络舆情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对健康网络舆情的受理、答复、督办等工作环节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舆情管理每个工作环节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落实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责任部门及其处室与配合处室,通过各处室有效联动、无缝对接,有力确保健康网络舆情以“奔跑”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答复、第一时间引导,从而给网民一个科学准确的舆情回复。

2.1.4遵循“扬正控负、恰到好处”宣传教育目标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舆情危机管控小组及办公室应遵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工作,最好在4小时内做出反应,尽早达成“扬正控负、恰到好处”的工作目标。

2.2 建立和完善的系列制度

2.2.1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与领导制度。

(1)成立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对于发生的突出的大众健康舆情应急事件,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生的舆情,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需要成立国务院或卫生部门、相关省市与所发生健康应急事件舆情相应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相关卫生部门、防疫部门、专家等为成员,同时还可确定专家组舆情发言人。领导小组、专家组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负责舆情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

(2)明确领导者和机构的工作职责。职责包括: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方案,决定新闻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审定新闻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 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交相关部门处理。

2.2.2 建立完善提升舆情监控处置制度。

(1)建立舆情监控体系。要求所属各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网格办公室各配备一名兼职信息员,每天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借助社管平台,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及时答复网络舆情问题。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8]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公示栏和新闻媒体将社会关注的各类健康信息进行主动公开,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保证公众对健康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使社会各界能够及时了解健康事件动向,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

(4)完善信息摸排机制。针对网络等不良言论、片面认识或错误倾向,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集体研究、集体协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向社会、读者或网民作出解释说明,让他们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充分体现舆情管控的法制性、民主性和公平性。[8]

2.2.3 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制度。

一是各地宣传工作会,二是与同级宣传部门联合召开联席会,三是与媒体召开新闻宣传座谈会,四是与兄弟单位召开系统内部协调会。

2.2.4 建立完善新闻宣传定期制度。

(1)新闻发言人制度。 要指定健康舆情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是舆情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与社会和媒体沟通的桥梁,必须对健康舆情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既不失语,也不要妄语。

(2)召开新闻会。及时向社会传递大众健康舆情及处置信息,在新闻会上,要注意很多问题比较复杂,一时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就要查清一点说一点,大家关心什么说什么,不要试图一次会全部说清,很多问题你没有查清就冒然说出去了,再想改就不好改了。

(3)组织媒体见面会。应对媒体要有细致解释的耐心,绝大部分媒体缺乏专业的医药卫生大众健康、生理、病理、食品、药品等系列知识,如对医疗风险性、特殊性不了解,对于目前医学尚未解决或者超出医务人员技术范围的医疗事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他们缺乏相应的有关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知识,对相关的事故的鉴定和处理不了解,不明白法律上对过错和责任的划分。舆情管理机构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努力与媒体做好沟通,做好交流,解释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不能用过于专业、生僻的术语、行话,注重效果,不要仅仅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而忽略了听者,要善于使用听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说明事实。

(4)多种形式发通稿。统一宣传口径和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稳定网络舆情及控制社会治安,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新闻通稿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凸显公性力、影响力、传播力,始他掌控话语权系最及时、最有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也是扬正控负的正能量。

2.3 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2.3.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大众健康网络舆情长效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做好顶层设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上率下,层层抓紧、件件落实。由健康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日常24小时网络舆情的收集、上报、跟踪、督查、引导、协调、处置等工作,及时回应广大群众关切和诉求。

2.3.2加强高层倡导。

十强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陈竺指出:“各级政府要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全民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我们务必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务必坚持预防为主。因此,要建立由中央和国家及地方党政部门如部、委、办、局牵头,召开由宣传部、网信办、卫生计生委、公安部等职能部门和相应地方党委、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如每月或周可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以便防微杜渐;若遭遇到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问题可及时协调有效处置,确保万无一失、保障一方平安。

2.3.3加强五级联动。

在建立中央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市)、乡或镇和街道五层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纵向上下联动和左邻右舍的横向互动。各地区及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都设置“经线”、“纬线”关键词,舆情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涉及干部的级别,属于哪级层面处理的,各就各位第一时间上报;属于哪级处理的,各就各位及时自行处置。当然,属于全国性的舆情,须及时报告中央相关部门。总之,要形成舆情处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各负其责、全域广覆盖的局面、决不留死角。此外,对于舆情反映的问题,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及时反馈,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涉及到多个部门或其他单位的,做到及时函(电)告,做好对接工作,或者实行联合执法,集中执法,力争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舆情隐患。

2.3.4加强机构建设。

遵循中央人事改革政策,因事设岗。按“三定方案”、“定职能、定编制、定人员”,可承上启下、合纵连横建立健全中央国家至基层地方与各部门及单位新闻宣传与舆情监测中心(室),优化整合行政资源,可挂靠相关单位或部门合署办公,为大众健康舆情始终撑控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做好坚强组织机构保障。

2.3.5加强队伍建设。

一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多方参与、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卫生计生健康宣传队伍。近30年来的努力,我国经过从院校的专业设置、学历培养、资格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努力,已经形成一支业务精的大健康、大医学、大宣传社会化专兼职专业技术队伍。[9]二要培养一批政治强、纪律严、作风硬、业务精的宣传员、通讯员、监管员骨干队伍。要重视对队伍成员们的培训,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包括政治思想、理想信念、网络知识、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使大家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时更有针对性;同时邀请有经验的网络评论员来做专项讲座,提高组织成员洞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水平,构建一支宏大思想觉悟高、网络知识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积极鼓励参与论坛或建立博客,在微博、微信、论坛、帖吧等网络空间,积极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吧主、版主、大V等,通过树立“舆论领袖”强化正面言论,杨正控负,讲好中国故事,宏杨主旋律,输出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和意识。

2.3.6加强经费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力做好可持续能依靠的财政经费支撑,各地专项经费支出应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做到专款专用,用于建设相关办公室,投资配备相关设备设施,配置相关工作人员,开发大众健康网络舆情网格化监测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上保证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再是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思想、业务技能的系统培训,提供联系协调各级各类传统和新兴媒体、举行新闻会等相关费用。按照《国家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对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应按年度预算实行绩效评估和审核。

2.3.7加强信息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揽瓷器活还需金刚钻”。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做好舆情监测工作所进行的一种舆情工具,主要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和整合等技术方式进行的舆情处理,同时实时反映网民意愿和建议的舆情软件工具。例如,普巴软件开发平台采用当前主流的面向服务的SOA 架构和Web2.0 、Portal等最新科技成果,内部封装了大量成熟而实用的构件,并内置了Portal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电子表单系统、工作流系统五大基础支撑系统,能够快速实现用户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是一个蕴含管理智慧的,充满思想的信息化工具,类似的工具就可以作为智慧的管控一体化的信息支撑平台来使用,以提高舆情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3.8加强网格管理。

网络舆情反应了民情民意,网络舆情监控已经成为政府了解社会民意、把握舆情动向、对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10]在全媒体时代,能否及时妥善处置敏感网络舆情,反映了一个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网格化舆情监测系统,对敏感网络舆情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研判,及时处置,避免扩大影响,形成热点舆情事件。合纵连横自上而下,上至顶下到底;从左自右,左至边右到际,缜密编织一张立体化、网格化、全息化、全方位、全时空的“人民战争”天落地网,筑牢网底、疏而不漏。舆情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可实行“网格长负责制”,把目标责任落实分解到个人,全社会总动员,合力打造“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格化监测网络。根据形势任务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经线”、“纬线”覆盖范围,丰富完善网格化管理系统。

2.3.9加强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1]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探寻大众健康传播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联通世界的现代传播体系,在世界媒体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提升中国媒体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传递文明、开放、和平的真实中国形象。

2.3.10加强话语体系。

努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大众健康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话语体系,真正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极大地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要制定新闻报道、信息的话语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类别的报道、、跟帖等进行归纳总结,按具体事件梳理出富有规律性的、不同特征的话语方式,制定基本的话语原则、话语规范、话语范式,并为编辑记者,新闻发言人,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的者制定基本的指导手册,汇编经典案例。[12]

2.3.11加强法治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法治中国的号角,尤其是强调了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逐步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保护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治理网络行为的重要性。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央网信办及时提出了,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郎的目标。鉴此,网络空间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基石,网络空间是社会舆论的控制源头,网络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网络空间是公民权益的延伸领域。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我国互联网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空间立法和执法严重不足。

2.3.12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做到奖惩分明。重点是加强网络舆情考核问责,按照上级要求,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预案和台帐,及时对问题进行汇总,明确相关责任,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将网络舆情工作列入网格化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由网格网络舆情监管员按月对网络舆情监测及回复情况进行汇总,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对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负面影响的单位启动主动问责机制,对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大众健康网络舆情的监测处置与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加深认识长期研究,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尽力保证对舆情管控与治理疏而不漏,严谨细致,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考察时指出[N].健康报网,2014(12).

[2] .中共十八届党代表大会报告[R].新华网,2012(11).

[3] 陈竺.在中国卫生论坛上的讲话[R].健康报,2013(8).

[4] 陈骢.浅析互联网时代社会治安信息管理[J].科技研究,2014(10).

[5] 姚福.深刻认识互联网舆论传播的特点[R].人民日报,2012(7).

[6]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N].人民日报,2013(8).

[7] 黄卫东,赵玉琳.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做法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

[8] 周昌惠.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对舆情的思考与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9] 耿香玲,吴文豪,杨晓峰.居民健康素养差异与健康促进工作侧重点初探:基于常熟市居民2011年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3).

[10] 潘芳,仲伟俊,胡彬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及效率测评[J].情报杂志,2012(5).

[11] .在中央深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4(8).

[12] 袁崇安.网络舆情倒逼“官方”话语体系转换[N].学习时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