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论文范例

高校教学论文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1

1.1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充分调动

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加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往往是围绕着某一教学任务而开展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游戏的运用能够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整个课程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以及整个身体机能都能逐步适应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游戏教学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课程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基础。

1.2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快速提升

游戏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游戏教学法通常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且寓乐于学,如在“保护与破坏”游戏中学生就能够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运球技能,提升了学生技能练习的趣味性与时效性,短时期内巩固了学生的运球技术。

1.3有助于在轻松教学中提升身体素质

常规方式的足球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重复练习某一动作的方式实现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这种机械式的练习方式单调乏味且十分艰苦,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不良抵触情绪,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游戏教学的形式却能够很好改变这一教学现状,通过游戏的形成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与参与度,像“负重接力比赛”“轮流推小车”等效游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素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身心素养,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1.4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足球课程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要求游戏的参与者即高校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自发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足球技巧的学习过程中,每个游戏团体中的成员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乐于分享自己的独到经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分享学习经验与技巧,有助于团队成员的技术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这也是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多项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调节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路径

2.1就足球课程的准备活动阶段中予以运用

任何体育课程在开展正式的体育教学之前往往都会设置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也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对于整个体育课程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学生召集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体育教学团队,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此外,准备活动内容往往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而游戏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对于高等院校的足球课程教学而言,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足球课程教学的目标与特点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别样的准备活动,集教学性与趣味性、运动性于一体,例如当前高校足球教学准备阶段所采用的“人手一球”“听取口令反向动作”以及“取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准备活动都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注意力;像“多人抢断运球演练”以及“运球跨杆”等准备活动则集运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为正式体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做好了热身准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准备活动对于正式课程教学活动的促进效果,体育教师在设计准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及个性特点,注重培育学生热爱足球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就足球课程的内容传授中予以运用

对于足球课程教学而言,基本内容也是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熟练掌握足球专项运动技能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等院校的足球课程教学而言,教师为能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通过重复练习该动作力图学生能够掌握,然而这种带有机械性质的重复练习教学的方式往往会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热情。在足球课程正式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当要学生熟悉足球,熟悉所学习的课程与事物,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同足球之间接触的几率帮助学生掌握运球技巧;其次,足球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热情,单调乏味的学习氛围难以真正提升学习效率,这就要求高校足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足球小游戏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在运球技能环节的学习中可以设计“穿球门接力赛”“谁是运球王”等游戏练习学生的运球技能,同时这种游戏教学的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最后,游戏教学在足球课堂中的开展应当做到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并且游戏的运用要掌握好度,既不能够浅尝辄止,也不能够过度投入而忽略教学核心部分,总的目的就是借助于游戏形式将足球技术应用的应变性与合理性强化,促进高校大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养与心理品质,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2.3就足球课程的结束阶段中予以运用

高校足球教学的结束阶段也应当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水平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逐步实现学生兴奋程度的降低,保证课程之间实现良好的衔接,避免由于过度的体育活动而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足球教学的结束阶段,体育教师往往会安排那些活动量小、相对比较轻松的小游戏,常见的如“分组反方向传球”“背人接力赛”等,这些游戏一方面极具趣味性,同时活动量小,相对其他游戏更轻松,实现学生运动神经注意力的有效转移,帮助其整体状态恢复到平稳状态中来,从而保证其他课程的正常开展。同时,在足球课程的结束阶段运用这些小游戏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实现了课程的张弛有度开展,保证课程教学有序收尾与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则缓解其紧张情绪与兴奋度,实现身心的有效放松。

3.结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2

一、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概况

目前本馆馆藏文献种类广泛,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门类。其中计算机信息工程、电子电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学科文献收藏颇丰,形成本院馆藏特色,在省内职业院校中有一定影响。近二年来,学院对图书馆的文献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馆藏文献迅速增加,目前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30余万册,连续出版物200余种,电子图书10万余册,开架阅览图书4000余册。书刊分类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进行,各书库、期刊库、阅览室均使用分类排架方法,便于读者从书刊的学科知识体系入手查找图书馆文献资料,现刊采用分类固定排架方法,以利于读者查阅。图书编目遵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规定进行,确保每条书目数据的准确、详细。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馆内网络以10M光纤速度接入校园网,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2台及磁盘阵列等大容量存储设备。2006年起,先后在文献的采访、验收、分编、典藏和流通管理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并开通了联机公共检索系统,提供馆藏书目查询、借阅等服务。电子资源建设方面,本馆拥有万方数据库提供的国内外各类期刊、专业论文著作等资源,数量相当于10万册纸质图书。此外,本馆重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竭诚为学院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为学院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本馆注重职工培训,鼓励广大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和业务交流活动,并且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知识化,员工整体素质符合国家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人员的要求。图书馆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新时期。

二、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新生入馆教育。

为了使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以及其利用方法,图书馆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通过举办新生入学培训对新读者进行入学教育。在参考兄弟院校在新生入馆教育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手册,计划通过分发新生入馆手册来进一步提升新生入学教育成效。新生入馆手册内容包括黑龙江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概况简介、图书馆各部门职责与联系方式,各阅览室藏书情况及开馆时间、图书馆服务介绍指南、图书馆规章制度、常见问题问答等。

(二)信息检索课程化建设。

目前,很多学生不会使用图书馆的电子化信息检索资源。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由图书馆专职教师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该课程可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掌握利用检索工具从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情报的一门方法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各种检索工具与计算机检索系统利用的一般方法、技术,通过讲课和上机实习,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三)系列专题讲座与培训。

图书馆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讲座,培训内容涉及各学科领域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本馆提供的服务及电子资源的利用方法等。讲座方式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培训主要是每学期向全校教师和学生开设的系列讲座与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各类资源如何使用等。讲座信息可在网站的“新闻公告”中公布。讲座后在图书馆官方网站中的“软件下载”专栏中提供提供相关课件下载。不定期培训是针对各院系的要求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与培训,内容、时间和地点均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另行安排。

(四)网站建设。

图书馆网站现有的功能有“本馆概况”、“入馆须知”、“新闻公告”、“新书推荐”、“文献检索”、“期刊检索”、“数字文献”、“读者协会”、“软件下载”、“超期催还”。为了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计划在网站功能中新增“问题咨询”栏目,设置QQ在线咨询、非工作时间留言的功能,新增座位预约功能、分专业新书推荐专栏、读者意见反馈、虚拟图书馆导游等功能。

作者:刘晓佳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实施路径分析

一、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高校公共体育”是对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学生知道生存与人的生命、生理和心理都是息息相关的,从体育教学中明白关于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人性、精神都是与体育相关的。从而让大学生懂得爱惜生命的重要性。

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现阶段,建立公共体育教育教育模式,主要的实施路径有课程项目的选择、体育环境的营造和教育教学的执行等过程,这也是教学的三个基本项目。第一个项目:通过合理选择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以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方向,制定可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项目的内容和大纲,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使公共体育教学路径的制定方法行之有效。第二个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保障,高校应基于这个教学项目来确定教学目标。此外,教学公共体育项目主要有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设备等,在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下,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三个项目:教育教学的执行项目是现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执行的项目包括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文体活动、高校社团对体育健身运动的设立,从多个方面来开展体育竞赛的项目环节

三、公共体育的课程建设高校公共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功能性在于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特点来改进教学方法。

1.体育教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帮助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明确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人生价值。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校有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息息相关。对此,学校应重视课程内容设计工作,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体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为完善公共体育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同时,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这样才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以前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只有完善了教学手段,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活力,因此,需要完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增强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育人实效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合理运用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1.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要与体育文化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涉及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都会涉及运动发展技术的演变过程,高校应不断更新体育规则,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引发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简单地局限于技能、技术,而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现丰富的体育文化教学。

2.教学的实效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与难处,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其次,教师应及时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善于及时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公共体育教材与教学育人的可行性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掌握教材要求的基本方法。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老师应当运用教材的内容来开展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去体验运动技能,这对教学育人有很大的帮助。体育是动和静的相结合,可以安静地看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动一下身子去运动,通过动静结合,让学生理解教材,应用教材,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它。

五、总结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承担着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应明确公共教学在高校中的责任和义务,体育运动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而且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这种体育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作者:王健 单位:天津农学院

第三篇:高校教育教学手机微博应用研究

1引言

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它比传统的博客更快,并且在内容上更精简,传播更方便,而手机微博比之还甚。如今手机微博是当今最红的移动社交工具之一。根据有关部门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的微博用户量已经突破了2.2亿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中的普及,网络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微博在高校中的使用情况

上海交大在2012年了一个关于微博的报告。报告中显示,2011年9月时,我国的微博用户量是13411.2万人。到2012年9月,微博用户已经突破了20000万人。并且,全国还有超过190所高校在互联网上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其中有80多所“211”。由此可见微博的普及情况。

2.1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如今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有学生拿着手机在刷着微博,看着、聊着自己身边或别人的新鲜事情,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项主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大学生总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如今他们经常在百度、Google、维基上查找资料;上搜狐、腾讯、网易看新闻;然后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播放器看电影;空闲的时候发一些微博,或者在微博上与朋友、或者不认识的人,更甚至是名人大V们聊天等等。微博利用它极其方便快捷的功能征服了一大批学生。

2.2高校管理即将进入微博时代

重庆大学在2011年2月25日召开了高校校办微博建设与管理研讨大会,一共有十多个高校的负责人、教育部和相关企业都参加了这场会议。众高校已经认识到微博在如今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已经有不下百所高校开通校园微博,并且众多高校并不是只开通一个微博账号,它们逐渐细化,甚至每个部分都有一个不同的微博账号,形成以校园微博为统领的二级微博机构,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这一切活动都表明着:高校很快会进入微博管理时代。

3微博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3.1各部门的信息平台

各高校内部都有自己的同构机制,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办公系统来传递文件和各种通知信息,但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办公系统设备也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办公室才会有,并且使用的人都是教师职工等人,学生是没有办法使用的。而微博就正好填补了这个缺憾,高校可以将微博作为信息的平台,这样接受消息的群体就能延伸到学生,并且手机微博的速度更快,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学校宣传部近期学校活动、教育部近期考试科目、科研部最近的研究进程和学术交流信息、学生会最近学生动态等等,微博都可以派上用场。微博有效的让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若干个部门,及时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一个消息不断的阅读传播,受众人群会呈几何级增长,有效扩大影响力。

3.2宣传、弘扬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并且决定着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师生凝聚力等。校园文化传统的宣传方式是办板报,这种方式过于死板,并且没有新意,时间长了让人产生厌烦心理,审美会疲劳,宣传效果非常差。而校园微博则突破了形式上的概念,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并且传播速度之快,让传统方式望尘莫及。并且微博方式宣传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参与进来,共同创造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且会不由自主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微博在宣扬校园文化方面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中,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是辅导员。但在实际上,由于辅导员平时任务量大,精力有限,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中带有浓烈的说教,枯燥乏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深受其扰。如果用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平台,少一分死板,多一丝乐趣,将所说内容蕴含到平常生活中,相信能得到很多学生的支持,以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同时,由于微博的传播特点,学生会在微博中说出自己在传统课堂中不愿、不想、不好意思说的话,会放开自己,与别人心贴心的交流。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变如今的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3.4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微博也是人们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软件之一。所以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现在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认识误区,出于害羞或害怕等一些个人原因,主动来咨询问题的人并不多。如果心理真的有问题的学生没有及时得到调解和治疗,或许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微博咨询的方式不用面对别人,隔着互联网能让学生放开,尽情释放内心的疑问。这种方式是值得一试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高校开展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5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虽然微博只能传播140字的文字信息,但是它可以添加内容丰富、短小快捷的网址超链接。应用在学校管理中可以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从教师身上得到为数不多的教学资源,多媒体上也只有教师自己制作的PPT文件能延伸知识。这种方式麻烦,学生如果想用,还得依靠外部链接或储存设备来转到自己的电脑上,效率低。而通过微博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的话,这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老师可以将网站以微博的形式发出去,学生点击后得到网站,可以自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保存下来。

4高校微博建设的管理策略

目前微博虽然已经流行甚广,但是微博还处于初期阶段,就高校微博如何加强管理工作、扩展信息含量、丰富表现形式等问题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如何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校园微博的建设工作,又如何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这都是高校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4.1建立微博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要着重加强建设微博二级管理机制的力度。各高校要对校园微博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新消息第一时间等等。另外,高校的各个社团、后勤、管理部门都要新建二级微博,方便管理。各个二级微博要加强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有效的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4.2对微博做好规划,丰富内容

关于微博的内容,各高校一定要保证其权威性,不可出现虚假宣传,对内容做好规划,内容要严谨、要符合社会价值观,以及对学生或社会要有时效性。微博对校园宣传工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避免用懒惰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微博,不能侧重学校官方网站,忽略官方微博,将官方网站的摘要直接复制在微博中,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要区别官网和官微的不同,发挥微博的优点,形成互补的优势。比如,在微博上公布最近的校园活动,或是专家讲座等等;另外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平台,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可以在微博上号召学生参与;或者针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和评论,给学生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3创建学校微博关系群,打造微博品牌

高校的官微和下面的二级官微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学校的官方微博主导、组织日常工作,维系平常学校各种管理工作、各种组织等,形成一个关系群体。二级微博主要的任务是根据自己部门的不同,为学生提供更细致的内容,比如后勤部的微博,就要一些关于后勤方面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如今传统媒体已经把微博当成了主要新闻线索的提供地点,所以高校微博群也可以在众多新闻中选出一些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5结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3

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之中,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一直显现出弱化的现象,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性认同和接受。本文针对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和成因,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建构和完善,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异化;规划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

1.体育教学评价目标存在一定的偏离现象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对高校公共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际状态进行真实的反映,并据此进行调节、控制和改进。然而,在现代多元文化和思潮涌入高校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出现了功利化的气息,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与体育专业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称晋升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这就使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出现了偏离,对于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在巨大的功利性因素的诱导之下,极易导致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异化和偏离。

2.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缺乏综合化和多元化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受传统集中式管理体制的影响,表现出由上至下的强制性思维定势和特征,这就使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变得单一化和权势化,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主体集中掌控在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显现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体的行政化色彩,缺乏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综合化和多元化,难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相对繁琐、操作难度较大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其中的评价指标是决定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的直接依据,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过程中,要避免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并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加以考量,以表现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然而,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其二级指标尤其繁琐和复杂,极易掺杂评价主体的主观情绪,容易受到评价主体的主观喜好的因素影响,难于操作,并且容易将体育教学评价引向情感化和随意化的轨道。

4.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程式化现象严重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程式化现象,由于利益化的驱使,体育教学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相互连通,产生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应对和敷衍。这就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不足,导致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现象。

5.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方法单一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通常是采用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用直观的、表面的数据说明和描述抽象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临场状态变化较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状况,因而,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也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失真,造成了评价的异化现象。对于上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异化现象,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仔细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根源,揭示其中存在的深刻的社会性因素,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规划。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规划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依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注重把握系统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和接受性原则,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完善和优化。

1.树立科学客观的体育教学评价目标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要以科学性为目标,杜绝功利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将科学目的观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从而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科学的评价信息反馈的条件下,可以极大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激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多元化构建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评价主体不应当局限于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层,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当以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为前提和依托,融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可以采用高校领导评价、体育教师同行互评、学生参与评价、社会民众的主动参与评价等方式,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体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态势,从而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的权利,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的热情。

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其评价指标的权重应当有一定的侧重性,不能过于笼统化,而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等,加以针对性、个性化的指标设计,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4.注重创设动态化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要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化表现,要深入理解陶老先生体育思想中的“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的监控之下,实现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的方式,在动态的体育评价和检查策略之下,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体育学业进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光平,张开发,徐明.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30).

[2]范汝清,马琳,袁玉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18).

[3]吴名菊.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可操作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

[4]马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0(1).

[5]刘春,郑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念探析[J].亚太教育,2015(28).

作者:丁勇 吉丽娜 刘玲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做准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主要的途径之一,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实践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1.“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授,因此称其为“三基”,其教学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体质和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目前全国大致有百分之十的高校仍采用该种体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以原行政教学班为主,在不打乱班级编制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性授课,“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加规范化地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百分之二十的高校仍然沿用“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该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体制,通过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在全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利用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该体育教学模式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还能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大学的一二学年中开设的。“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进行划分,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很难将一个整体班级进行划分,只有对每位学生的运动水平展开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满足该模式的课程开设前提。

3.“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五的高校体育课程采用了“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能力和锻炼习惯,所以在高校的具体体育课程当中,可以将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在大一学年开设基础体育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在大二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程;第三个部分就是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体育选修课程。

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阳光体育活动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中,需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才能够有效引导体育教学实施改革措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之下,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由于现代高校的学生缺乏锻炼,平日里除了去教室上课就是待在宿舍内,久而久之身体素质就不断降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动起来,学生也要从体育观念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以及身心健康等教学目标。现如今,“健康第一”的教学改革核心指导思想仍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遵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原则,引起校方的重视,将该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开展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购置相关的体育器材等,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2.体质健康测试内容进入体育课堂

为了实现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学就要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为增强学生的体制打下基础。学生的体制优劣与课堂教学有关,所以教师需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在课堂内引入体质健康测试是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之一,在每堂课中预留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素质练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机体能。对素质练习的内容可以进行准确地划分,比如耐力性训练;速度型训练和力量型训练等,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当学生的心率负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适当进行调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需要合理地安排素质练习内容,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搭配,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和速度水平等,最终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实验

要想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前进,就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学生通过课堂内容的教学传授技艺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由于目前课堂教育监管的缺失,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创新缺少条件,所以教师可以直接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实验来确定其效果。例如,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教学任务;第二个部分是体质健康标准练习内容。两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教师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体质健康练习,主要包括有发展速度练习、协调灵敏性练习、力量练习,其中可以设计到接力跑、障碍跑、俯卧撑等的训练。在该学期的初期,可以选定三到五个本科班,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测试各个学生的各项指标,再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之后,再进行一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通过上述对比发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索推动该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引入体质健康测试,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慧.新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26).

作者:刘玲 吉丽娜 丁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微信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信的广泛使用,微信学习模式悄然而生,微信作为一种具备通讯、社交和平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本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理念和微信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微信移动学习模式进行探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植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高校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的人们习惯于使用微信来进行工作和生活,在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笔记本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维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院校是我国青年的主要聚集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摆在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信息化时代高校体育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在新的时期,传统的“一站式”体育教学方式很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搜寻到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利用移动终端技术更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理念和微信视频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个性化体育学习进行探讨,旨在拓展高校体育学习的时空,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资源,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蓬勃发展。

1移动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并与他人互动的跨情境学习,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根据自身情况获取信息,具有便携性、高可用性和微型化的优势,极大的满足了学习者在课堂为利用零碎时间获取知识的需求。在大学校园,微信技术,特别是微视频技术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上,体育教师首先需要进行动作示范,学习者往往是通过最初的观察建立动作印象,从而逐步掌握动作要领。移动学习中,使用微视频技术,可使学习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极大的弥补了高校体育教学时间短、内容与学习者需求不一致、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及等实际问题。移动学习改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这种变革必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整体理念的革新,高校体育教学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技术和新理念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运动技术动作的灌输,注重动作要领的传授,只满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动作的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还未完全摆脱“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学生的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仅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部分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安排课堂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更新缓慢,不能反映运动项目的最新发展趋势。传统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课堂之外的知识传授,高校体育教学更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必要性,高校大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练习,每周一次的大学体育课是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高校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总体情况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视频资料,是学习者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3微信移动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感官系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将微信引入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微信的视频、文字、图片和互动聊天,不仅可以对某一技术动作进行全方位展示,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在课外建立师生联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突破时空的限制,进一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移动教学与学习模式。微信移动性特点使得信息传递提高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事操作简便易行,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4微信移动学习模式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移动学习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无线WIFI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学习模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收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出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过程的滞后性,微信这种移动终端的出现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简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解决课上的疑难问题和同学们的兴趣共同点,运动项目的教学视频和理论资料以及运动损伤预防等体育相关知识,解决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的困惑,调动了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利用微视频和移动终端进行有效学习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与学习者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运动教学视频和运动集锦,和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和班级微信群,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课后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学习者不但可以获取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源,同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向老师进行咨询,行程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碎片式的学习方式,可是短时间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种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利用微信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时脱离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高效学习。

6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微信进行移动学习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严格把关,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依据,进行精准的信息传送,对于内容的选择,尤其是相关视频资料,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大纲,去劣留优,防止学习者在进行进洞学习过程中因无关的内容造成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对象,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好教学进度。第三,教师在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后应及时跟踪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并能够做到及时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7高校体育教学推广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高校体育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广微信移动学习模式。微信特别适用于移动学习,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很难抽出连续的时间进行单独的沟通和辅导。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师生在不断地微信交流中,可以实时的建立沟通环境,而无需专门的预约和安排。其次,微信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和传送能力,将网络学习资源有效整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学习资源,进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班级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圈子在网上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任课教师发送推送消息,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而不同兴趣爱好者之间通过搜索功能,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

8结语

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当今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积极的面对挑战,需要改变的是学习模式和学习态度,微信移动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壁垒,使学习者通过碎片化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移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移动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高校体育教学应大胆以微信为平台搭建移动学习试点,获得更多反馈和建议,也为大学生日后移动学习专有平台的推出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www.gov.vn.2010-07-29.

[2]孙圆媛,江晓明,余胜泉.基于手持设备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46-49.

[3]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3):96-98.

[4]梁培根.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6):87-89.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4

一、舞蹈教育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必要性

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在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学十分必要。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艺术的完美展现也需要舞者的辛勤苦练。在高校中开设舞蹈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舞者的艰辛,了解每个成功者背后付出的努力,从而更加珍惜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学会坚持,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另一方面,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活跃身心。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很多的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和教育,除了上课还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程压力比较大。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感受不一样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来释放压力、提高自信,感受到知识教育之外的快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眼界

舞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是一门唯美的艺术,舞蹈演员的服装、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都对“美”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时接触到的有关舞蹈的一切在潜移默化中肯定会对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产生影响,会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引导大学生用高尚的审美情趣来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用“美”的眼光去欣赏世界、认识生活。这样可以开拓大学生的眼界,帮助大学生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同时,舞蹈训练需要高强度的形体训练,一方面能够通过运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增强大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另一方面,练习舞蹈动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气质,舞蹈对大学生的头、颈、胸、臂、腿等都需进行训练,使其认识到抬头、挺胸、收腹能够给人美感,是健康的外在体现,可以带来自信和轻松,增强身体的美感。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舞蹈可以分为单人舞蹈和集体舞蹈两大类,高校舞蹈教学中还是以集体舞蹈为主,大部分的舞蹈需要靠同学们通力合作来完成。而且,集体舞蹈中更加注重的是集体的整齐性和配合性,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集体中的成员在完成自己的舞蹈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成员完成动作,以保证整个舞蹈的完整。这样,集体观念就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意识中,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舞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若再接受一定的具体的舞蹈训练,让他们用身体感受另一种思维方式,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是极为有利的。

二、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舞蹈教学属于艺术教育,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与传统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学校环境、教师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都有这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中的舞蹈教学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束缚着国内舞蹈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模式刻板缺乏创新

很多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舞蹈只是为了增加分数,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备学习舞蹈的基本素质,基础比较薄弱。而进入大学后,学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局限,多套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名校的课程模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为高校招来生源,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和高校师资力量,这种盲目照搬并没有将高校自己的创新点融入进去,最终导致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进度,学生不能消化舞蹈动作,形成学生厌学、教师厌课的恶性循环。同时,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方法守旧,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动作的传授,忽视学生对音乐领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多是对教师动作的机械性模仿,缺乏对动作、音乐等方面的理解。而且很多高校舞蹈课程多为选修课,课程数量很少,当选修课与必修课发生冲突时,选修课往往成为被消减的对象,这样更影响了舞蹈教学的展开。

(二)专业人才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总的来说,舞蹈教学在国内开展得比较晚,在师资力量和专业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高校中,舞蹈教学只是作为选修课程,供大学生课余时间释放压力,并不像必修课程那样受到重视。因此在教师的聘用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薪资方面,舞蹈教师的待遇相对必修课教师来说会差一点;其次是教师素质方面,高校在聘用舞蹈教师时会对应聘者的学历、资质等都适当放低要求;再次是教师职称评定方面,舞蹈教师虽然有参与评定的资格,但是竞争力却远远低于必修课教师。而且,在一些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高校,舞蹈教师往往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使舞蹈教学的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当然,虽然有些高校聘用了专业的舞蹈教师,但是却缺乏对这些舞蹈教师的素质培训,现代社会知识体系不断变更,如果不及时更换教师的知识储备,那也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舞蹈教育亦是如此。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舞蹈课程,也有专业的舞蹈教师进行教学,但是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突出。教师在上课时只对学生讲述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忽视对学生舞蹈动作的训练,或者只注重学生的舞蹈动作训练而忽视了舞蹈的理论学习。大学生选修舞蹈课程多半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对舞蹈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舞蹈不需要理论,所以听到理论学习就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舞蹈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改革途径

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目前高校舞蹈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舞蹈教育的发展,如何创新和改革成为高校舞蹈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高校对舞蹈教学进行创新首先需要制定比较“接地气”的大纲和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这就需要舞蹈教育的大纲和教材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要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其次要注意与时代接轨,使用新媒体,增加舞蹈教学的时尚感。这就需要学校要为舞蹈教学配备教学设施,教师则要掌握新媒体技能,将多媒体方式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再次要制定人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制定培养计划,根据生源的具体情况,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舞蹈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来设置教学内容,争取所教内容利于学生接受和消化;对于那些有舞蹈天赋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可采用针对性培养的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舞蹈教师素质

舞蹈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就无法保证学生的舞蹈学习。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舞蹈教师队伍。舞蹈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必须由专业的舞蹈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才行。其次,要适当提高舞蹈教师待遇水平,提高对舞蹈人才的重视力度,在职称评定中给予舞蹈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舞蹈专业人才前来应聘。同时,高校在招聘舞蹈教师时要适当提高应聘门槛,多方面严格把关,保证招聘教师的专业素质。再次,要定期为舞蹈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及时更新舞蹈教师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保障教学质量。当然,高校也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成绩、学生评价等都作为考核的标准,定期对舞蹈教师进行成绩考核,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专业舞蹈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质量。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舞蹈教学课程可以分为两种:舞蹈欣赏和舞蹈实践。这两部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理论和实践。舞蹈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易于学生接受的舞蹈节目,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舞蹈的同时理解舞蹈的基本概念。高校在设置舞蹈课程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复合性。在舞蹈理论上可设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在舞蹈实践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可采用才艺展示、活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如举办舞蹈欣赏会、成立舞蹈社团、举办舞蹈义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并在义演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四、总结

总之,舞蹈教学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加强舞蹈教学的重视力度,注重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有能力的大学生。

作者:苑芳 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较于其它艺术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舞蹈课程正式纳入高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到现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五十年中,高校的舞蹈教学又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素质教育、转型发展等时期。在社会的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舞蹈的地位和教学方式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也对同类高校在舞蹈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因为国家对舞蹈教学所制定的指导标准相对比较抽象,各个高校在实施舞蹈教育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各不相同。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舞蹈方面的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千差万别,高校在舞蹈教学中所投入的资源相应地差距较大。不过,在这几年,随着我国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对学习舞蹈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舞蹈在我们国家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所以高校在舞蹈教育中的投入也不断地加大,这直接促进了高校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现在,舞蹈教学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个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仍然存在差异性,但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舞蹈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对于舞蹈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以及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可以说社会上目前是保持高度一致的。而这种认识上的肯定作用,也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正常有序地发展的强力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应该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的个人才能的展现,肯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差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发展,充分展现自身特点与专长。然而,目前高校在制定舞蹈课时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很多高校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很少考虑到舞蹈课程,尤其是一些理科类的院校,全校所有专科都不开设舞蹈课程。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过度重视科学思维,而忽视了艺术思维的教育。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所以,我国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应该将舞蹈课教育适当地加入到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去,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那么,如何适当地将舞蹈课程加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呢?一是要在德育课程中加入舞蹈课程,可以通过公共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社联活动等方式将舞蹈课程纳入到高校素质拓展中去;二是引进高质量的师资,通过高水平的舞蹈教育吸引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三是建设比较完善的舞蹈硬件设施,为学生学习舞蹈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让想学习舞蹈、有舞蹈爱好甚至才能的学生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教育目的。只有通过这三方面去努力,高校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才能够相辅相成,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既然是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环节,它只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个衡量指标,而不是代表全部。只有将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这些同为德育、智育方面的衡量指标和舞蹈课程结合起来,重视这些课程的交叉发展,才能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舞蹈和这些课程虽然是不同的科目,但是它们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指标体系,显然是一套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在舞蹈教育中合理的引进其他课程,实现相关指标体系的有机结合,显然才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合理的方式。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育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单一的舞蹈课程的教学,甚至部分学校在制定舞蹈专业的培养方案时,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舞蹈教育而展开的。这样的培养方式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体系的宗旨,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舞蹈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舞蹈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结合起来,在舞蹈教育中通过引进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课程,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舞蹈的专业知识,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更好的将舞蹈课程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舞蹈的实践教学中,除了普通的实践教学外,通过校园舞蹈表演、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社会义务表演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在组织和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在注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观众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观众设计一些参与性强的节目。真正地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激发普通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学生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实现普及性的舞蹈教育。通过这两方面的积极努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很好地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学科之间的促进与发展,正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实现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确立舞蹈教育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明晰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中,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第二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但是,不管是处于第二类的舞蹈基训,还是属于第三类的舞蹈作品欣赏,由于受到场地、师资以及教学规模等条件的限制,接受教育的学生的人数在全校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所产生的影响也相应地比较有限。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就要确立舞蹈教育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明晰的地位。第一,要确保学校开设舞蹈类公选课的数量与质量,整合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以优秀的教学资源确保舞蹈教育的质量,树立舞蹈教育公选课的品牌地位,确保舞蹈教育在全校公选课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要确保课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公选课之外,要积极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增加参与舞蹈教育的学生人数。第三,开展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义务演出、协助表演、义务培训等方式以演促学、以教促学,扩大舞蹈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与进步。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梯队建设

高校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都非常重视人才能力及实践水平的共同提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基本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但是,高校培养模式因为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建设方面无法做到全面细致。所以,这就决定了高校舞蹈人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才本身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舞蹈教育的梯队培养,确保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在幼儿时期就能够接受比较专业的培训,成为了高校舞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加强舞蹈教育梯队的建设呢?第一,高校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本地建立比较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社会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舞蹈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当地社会的舞蹈能力水平,所有高校舞蹈教育者要做好本地的幼儿舞蹈教育工作,通过社会服务等形式挖掘本地的有舞蹈天赋的人才,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从娃娃抓起,确保舞蹈人才的资源储备。第二,积极做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对中小学舞蹈教师的培训,提升中小学舞蹈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人才培养意识。从而提升整个地方学校的舞蹈人才的培养能力水平,让中小学的舞蹈教育能够为高校的舞蹈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确保高校舞蹈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渐进式的推进,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出一批批身体条件好、业务素养高的专业舞蹈苗子,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社会宣传,激发社会学习舞蹈的激情与动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宣传阵地。高校应加强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通过社区义演、企业助演、三下乡等模式,积极地宣传高校舞蹈教育的成果,激发社会学习舞蹈的热情。

三、总结

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国社会对于舞蹈的重视程度将越来越高,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会相应地越来越高,社会对舞蹈教育的认可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目前,正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必将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国的高校舞蹈教育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

作者:李韵葳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下现代舞引用分析

一、引进现代舞存在的问题

舞蹈教学传承优秀的舞蹈舞蹈文化的重要方式,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了使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舞蹈人员,就要学会取长补短,让舞蹈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进行学习时,要使学生运用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让学生在舞蹈获得新的知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从中也可以看出舞蹈不仅需要精美的动作,也需要天性的释放。因此引进现代舞正是为了满足学生对自由舞蹈的需要,现代舞具有动作自由、思想开放以及可以直观表达情感等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舞蹈动作的丰富程度,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有利于舞蹈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引进现代舞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需要许多人士的不断要求,不断努力从而成功得使西方的现代舞进入我们的舞蹈课堂当中。由于进入的时间已经不算非常短,因此我国在融合现代舞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整体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无法将现代舞和传统舞蹈进行有机结合,对现代舞的重视程度不如传统舞蹈以及在课程安排上学习现代舞时间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舞在中国舞蹈教学方面的发展。同时许多人对引进现代舞的作用还存在一些疑虑,对是否可以促进我国舞蹈的发展存在模棱两可的态度。尽管在高校中已经大力推广现代舞,但是还是无法实现舞蹈教学与现代舞的完美对接。在另一个方面,现代舞方面的舞蹈书也比较少,使学生无法对现代舞进行深入了解,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现代舞的兴趣,阻碍了现代舞在教育中的进步。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对现代舞的引用内容

(一)丰富舞蹈动作

为了可以更好地吸收现代舞的优点,来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需要对现代舞的动作进行研究。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舞的动作是自由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跳现代舞的时候,可以不受时间、地方以及人群的约束,自由想象、自由舞动。这个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规定动作,不允许学生进行自由发挥的情况。现代舞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因此引进现代舞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地现象,尽情地创造不同的动作,来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同时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舞蹈动作的禁锢,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动作,帮助学生可以发展属于自己的舞蹈,从而也可以丰富我国舞蹈动作的标准,促进我国舞蹈的不断发展。

(二)开放学生的思维

一般人认为舞蹈只是动作的编排,而在深知舞蹈奥秘的人来说,舞蹈不只是动作的展示,其可以是舞蹈者内心思绪的表达。让舞蹈者按照内心的想法来编排动作是现代舞的精华。同时现代舞不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舞蹈动作进行重复练习,而给予学生某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进行想象,并创造符合主题的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也可以检测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对舞蹈主题的领悟能力,同时也可以舞蹈动作的编排中看到学生的舞蹈水平,在另一个方面,也让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对于舞蹈的深层感悟,从而将心中的情感予以舞蹈动作表达出来。目前我国的舞蹈教育还存在按照既定的舞蹈动作进行死板学习,无法开放学生的思维的不足,因此引进现代舞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可以遵循内心的想法来学习。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某次经历或者某个事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舞蹈动作的多样化。

三、引进现代舞的效用

(一)充实学生的思想

为了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充实,可以吸收现代舞所蕴含的比较放松的的,可以使学生进行随性发挥的特性,让学生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创新不同的舞蹈动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方以及人群的约束,自由想象、自由舞动,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身创造能力。由于现在高校学习舞蹈的青年人都是性格活泼、喜爱自由的一代,其身上的性格、思想和知识都彰显着自由的气息。而现代舞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使用思想来牵引学生的动作,在动作的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不断展示舞蹈的美妙。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舞蹈知识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舞遵循随性舞动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场地以及观看人群进行编排动作,学生可以按照舞蹈要求进行自由地现象,尽情地创造不同的动作,来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使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从而可以让学生改变现有的舞蹈动作,创造新的动作,在思想的牵引下,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表现舞蹈的精华所在,并将舞蹈的美妙展现给人们看到。在大学的舞蹈教育中加入现代舞,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思想,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舞蹈知识,并在舞蹈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自由发挥,将舞蹈动作进行创新,对我国的舞蹈的不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另一方面,面对目前社会的情况,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将会阻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只有提升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创新能力,才能赋予舞蹈新的生命,并在进行舞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才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良好的舞蹈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形成,其形成的过程中会被许多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舞于高校舞蹈教学当中,促进舞蹈教学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我们需要多加利用有效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舞蹈知识水平。在时间上,传统的舞蹈教育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要提供给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改变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就要增加学习现代舞的时间,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当中,领悟现代舞的魅力;在空间上,良好舞蹈教学不是单靠老师在课堂进行传授就可以实现的,学校的专业的舞蹈教育是促进学生提升舞蹈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通过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进行完善的。现在大学的舞蹈教学教育正在逐渐改善,其中引入现代舞的作用的非常巨大的。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健全舞蹈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舞蹈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自由发挥,创造不同主题的舞蹈,促进舞蹈教学的进步。

四、总结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5

1.1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分析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合理,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和改进。在教学中,教师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指导和评价活动的。对于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的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去授课,也有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传输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长此以往,无论是机械的按照大纲还是大量的增加教学内容都会给学生带来乏味或是厌倦情绪,最后也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1.2对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的分析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体现教学艺术的项目特点,也是现代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或是手段。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很多,可以多去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风格,也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只要是能够被大家接受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方法都是可以采取的。众所周知,在体育舞蹈中具有男女之分,它属于男女交际的舞蹈,所以男女的舞步是不相同的。所以应该对男、女舞步进行分别教学,平时的练习再合在一起去练习。

2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原则是规律的一种表现。体育舞蹈必须在能够真实反映出舞蹈课程的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2.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若既能真实的反映出体育舞蹈课程的全部基本特征,又能从本质上反映出舞蹈课的实际教学情况,便体现了科学性原则的准确性。另外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去制定评价指标体现了科学性原则的全面性。所以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原则表现为准确性和全面性两个方面。

2.2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的构建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对于一些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指标,会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3可操作性原则在公平、合理的评价条件下,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简单易行、数据易取和重点突出。为了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结合,对于一些指标可以由专家来评价,有些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而对于一些的硬性的指标完全可以由统计数据之后给出。

3对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为了得出体育舞蹈的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首先需要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组成应包括: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权重0.6(包括内容标准性与超前性0.4、规律性与个性化教学0.2、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0.2、教学密度安排合理性0.2);师资队伍的素质权重0.2(包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0.3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0.2专业教室科研水平0.3师德建设与师生关系0.2)硬件设施的建设权重0.2(包括室内场地的容量0.3教学设备的完好性0.3运动场所的使用效率0.2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0.2)。

4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教学策略

4.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使教育得到统一,体育舞蹈教师无论学历多高都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对于人才的流动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可以给在体育舞蹈方面比较优秀的老师一些可以去外校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更多更好的去学习,进而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

4.2完善硬件设施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需要不断地去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发挥自己在体育舞蹈方面的天赋或潜能。对于学校体育场地的设备建设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重视,要将其纳为重中之重。

4.3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是学习的对象,所以对于体育舞蹈内容安排要以学生的综合水平来制定。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学会急与缓相结合,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5结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6

1.1足球意识的启蒙及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足球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对抗性非常激烈对其技、战术水平要求非常高其每一个动作(如踢球、停球、运球、头顶球、射门等)都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每一个动作对人的身体素质和练习次数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在足球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足球游戏进行辅助教学对于初学者河以锻炼其熟悉球性以及身体协调性同时还可以避免练习时产生的消极心理并有助于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1.2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影响学生对各种足球技术的掌握,而且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所规定的指标,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而针对这一弊端足球游戏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练习,随机调整运动量。足球游戏不受场地、器材和设施的限制河以根据情况扩大或缩小场地同时也不受参加人数的限制,因此,采用足球游戏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达到预定的练习密度,完成体育教学指标。

1.3提高足球教学效果

足球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基本教学训练,将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编排起来具有明确的技、战术要求和规则。因此,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科学地将足球游戏的辅助教学功能与足球教学结合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足球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4加强思想教育

足球教学是一个长时间且复杂的教学过程,但是民办高校中足球的教学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足球知识和技能,是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这关乎其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中如果只做强化的教学与训练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应付考试的心理。因此采用足球游戏是非常必要的足球游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游戏河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遵守纪律、勇敢顽强、机制灵活等优良品德和作风。

2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足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足球游戏的选择,所选择的足球游戏应具有教育意义不同教学阶段适量地选择游戏项目往重游戏的时效性。

2.1热身训练中的足球游戏

热身训练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状态尽快调节到运动状态中,进行热身阶段训练的足球游戏可以选择两人一组传球、争球等。通过热身足球游戏锻炼学生的球性提高其运动系统的神经兴奋性等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2战术教学中的足球游戏

足球中的战术包括攻防战术和配合战术,这在足球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进行战术教学的足球游戏有二过一、三对三、全场人盯人以及半场多打少等。通过足球游戏进行战术训练不但可以提升其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在极大程度上理解不同战术的含义及运用从而提升其足球战术执行力。

2.3整理活动中的足球游戏

在进行强度训练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以改善学生的疲劳状态台理调节学生的兴奋神经。采用足球游戏进行整理活动可以以轻松的方式调节课堂的气氛进行整理活动的足球运动有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围成圈进行颠球的游戏,然后记录成绩进行总结。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放松汉能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球感。

2.4足球技术教学中的足球游戏

采用足球游戏进行足球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头球技术河以分组进行头球传递游戏、顶准游戏以及定远游戏等这样通过游戏过程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触球概率,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厂决速地掌握头球技术。

3结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7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交往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逐步转变教学价值取向;为师生创造自由平等的思想环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交往 缺失表现 原因 建构策略

所谓教学交往,主要是在教学课堂这一平台的支持下,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教学主题进行交流和互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坚持生本原则,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氛围的和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注重教学交往的应用,并切实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表现分析

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交往中还存在诸多缺失,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交往形式方面,由于交往的形式较为简单,导致教学交往缺失。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度,看似这一方式能促进师生交往的效率提升和交往对象的扩大,但是又限制了学生群体与个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进而逐渐疏离和淡化师生交往关系。二是交往主体方面,具有较强的单边性。因为很多时候的教学在课堂上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更多的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所以师生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使得教学交往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单边性问题。三是在教学较为机制和载体方面,虽然教师将技术知识全面的传输给学生,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并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相关了解,而双边的关系更多的是被制度化,在整个教学交往中,学生并没有与教师处于相同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模式的束缚下使得教学交往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缺失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交往的构建,就必须对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所导致。因为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在与时俱进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尤其是传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指示完成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和互动性较差,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学生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教学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而教学活动能否顺利的开展与学生性能有着较大的关系,而正是由于学生性格的多样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对学生的性格掌握不足,而导致教学交往的针对性较差。三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时往往是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所以在教学理论实践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所以教学内容的束缚使得教学交往较为缺失。

三、具体的构建策略

一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交往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教学交往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应在教学态度和理念以及方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更新,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教育教学理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交际舞教学为例,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舞步,并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对其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提升,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答,做到释疑解惑的同时为教学交往的实施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交往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见解表达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践行新课改理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合理的教学交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以篮球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实战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则应及时的进行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为实践提供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实施。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尤其是在构建有效的教学交往时,只有坚持生本原则,才能促进学习主体的发挥,并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促进教学交往开展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并引导其以良好的体育精神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乒乓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邀请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向别的学生传授经验,通过现场演示,能引导学生掌握其技术要点,而且钙能促进学生表现欲的提升,并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应及时的进行表演,加强对学生鼓励,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交往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将柔性管理与其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为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地灵活多变,注重生成性教学评价的开展,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师生反思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完善。五是逐步转变教学价值取向,这就需要的对高校体育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明确,从传统的物的培养转变到人的生产上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强化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整个教学中应注重价值取向的转变,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新课改的实施,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应朱总高效课堂的打造,尽可能地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实施提供机会和空间,并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六是为广大高校师生创造自由平等的思想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措施建设并发展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这给拥有不同体育活动经验的师生来说,有了平等对话的权利与外部环境。其次是采取措施教导学生与教师在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行为与言语的碰撞中改变过去不利于体育教学发展的内容与形式,逐步形成意义关系与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主观世界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进行探讨能有效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所以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实施的需要,切实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交往中强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赵茜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01.45-49.

[2]赵明昱.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科技展望,2015.16.184.

[3]杨旭东.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2.121-122.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

网络技术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中一方面迎合了现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教学效率及质量,一方面也缓解了由于扩招而带来的高校教学压力,使得高校未来教育发展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本文就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网络科技应用为例,开发了基于体育项目的网络课程实例,并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学 高校体育 教学管理 应用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网络化迎合了我国新世纪以来科教兴国的远大战略,也满足了对新一代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实施不仅优化了校园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资力量的投入,也让师生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发展潮流,所以这于国家教育未来快速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一、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可以说,互联网网络技术改变了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对知识的应用思维,它也改变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设置毫无新意的传统现状,逐渐将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化,例如某高校就设置了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在内的三大球网络教学模式,其他还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健美操、游泳、武术等十余项较为冷门的体育科目。该高校为体育教学设置了两学年共180学时的教学课时,基本可以满足每周两次课程的课时要求。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该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兼容并包,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使学生在不受空间的限制下实现了异步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本文以排球为例,探讨了该校在该科目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在设计体育教学应用之前,教师应该先在网上建立数字化信息库,这其中包括了视频音频教材、电子文本以及各种介绍排球的教学网站等。然后通过“校园网”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到信息库当中,实现它们的资源共享功能,这样也方便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做到教学方面的分工调剂,同时也可以建立社区,为师生提供交流空间。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建立基于排球的Flash课件,例如“排球的发球”,其中包括了图片、文字与视频三种方式来介绍排球发球的手势、方法过程以及语音讲解。只要用鼠标点击“发球”文字就会显示排球发球的流程图,并且辅以视频及语音讲解。

2.基于互联网的排球课程课件制作及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高校排球教学的教学大纲,从实际教学目标出发,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制作相关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在素材准备方面,主要做到以下所提到的几点要素。图像获取方面,采用扫描仪在排球教学课本中扫描截取运动员发球手势图片,通过光影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再借助Snaglt软件对网上的视频录像进行剪辑,最后再利用Powerpoint自带的剪贴画功能来进行图片的相关功能编辑。音频获取方面则主要利用到了录音机和软件PremiereProCS3,从视频中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料。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首先通过Flash软件进行“追帧”制作,完成二维及三维动画内容的制作,例如排球的发球练习、垫球练习等。然后用AdobeAudition与Premieret对所收集的视频进行压缩、裁剪和音像处理。再用Photoshop对图片编辑之后就可以用Dreamweaver整合课件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排球教学课件。

3.基于网络技术的排球课件理论教学课程流程。

在排球理论课堂上,主要采用课堂多媒体示教的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排球理论和多媒体课件控制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当存在问题意见时及时反馈给教师进行进一步解决。4.教学效果。主要是希望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实现快捷高效的教学成果,并让学生体验新鲜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对于学生而言,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这些软件技术的加入也让课件变得更加丰富、声情并茂,对于体育这种极为注重实践的科目而言也更有参考性,提升了排球理论教学的直观性与实践度。

(二)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课程管理。

学校会根据体育项目教学的科目进行基于网络系统的课程数据库构建,其中包括了体育科目的名称、代码、内容、学时、学分、考试制度、上课时间及地点等,全面管理所有体育科目课程的日常安排和课程设置。在课程信息子系统中会建立课程与课堂、班级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自动生成报表来反映课程中的教学状况,真实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数据。

2.选课管理。

选课管理针对体育科目的选修课程来展开,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注册用户名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该功能包括了选课、课程退选、二次重选等,选课系统未对年级、专业、自然班级进行限制,而是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兴趣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哪怕是跨年级、跨专业的课程也可以自由选择。另外,该系统还拥有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搜索引擎,在登陆注册用户后可以随时查询学生的学籍内容及相关成绩数据,这也为教师的体育课程规划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相当人性化。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应用发展前景展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固然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体现它的优越性,并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鼓励校内教师力量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来丰富课程理论内容教学,使得体育科目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这也有利于体育的实践教学推进。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互联网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第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管理应用中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当今网络教育存在弊端,容易让青少年在学会网络应用后陷入沉迷。所以教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在专业之外应用互联网的正确方法,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的干扰,并教会他们主动探究互联网,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师应该在基于网络技术的体育教学管理中端正自身与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网络技术只是体育教学应用的辅助工具,它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例如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排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角度出发,适时适度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而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避免过度使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课件而导致课程教学的本末倒置。

三、总结: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该只是体育教学管理应用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这一点,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丰富,以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做到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互补互助和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管理的各类应用实效化、智能化、灵活化。

作者:冯冶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祝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刘晓兵.现代信息技术在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丁俊,胡启良.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215-216.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

贝登堡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青少年组织——童子军。他的户外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2)体育教育与户外运动相结合;(3)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4)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然而作为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教育家,其思想必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推行通识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发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要关注身心健康;提倡户外教育新概念。特别,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中要结合实际多引进一些与生活、生命和生态相关的课程内容来充实目前单调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贝登堡 户外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由于长期从事户外运动教学和研究,近期又醉心于青少年户外教育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了解到目前童子军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活动组织,有心深究。然而一个伟大的组织必有一个伟大的创始人,所以要研究童子军,必先研究贝登堡,研究贝登堡,重在研究他精髓的部分——户外教育思想。罗伯特•贝登堡(RobertBadenPowell),在公元1857年2月22日出生于一个英国伦敦家庭,他的一生精彩而充实,并以创建童子军而闻名于世。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体系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即以培养有责任感、有品格、能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健康公民为目的;以体格、手艺、品格和服务训练为内容;以户外活动、拓展训练和野外生活实践为手段。此思想体系有着务实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切中社会、家庭和青少年本身三者之间利益和需求的焦点,为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为社会开创了一条成功的青少年户外教育之路[1]。本课题探索了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局限性,旨在参考和借鉴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户外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1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综合研究发现,贝登堡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括意志、智力和身体3个方面,而且这3个方面应该是互相促进的。所以他认为的体育,目的就是通过户外教育使人准备好接下来的生活,成为一个品格高尚、体格健壮、劳动技能熟练、能服务他人的人。贝登堡十分重视体育对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内容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同智育、德育及体育是紧密在一起的,他指出人的每一种生存能力都来自于自然的赐予和生活的磨练,这是体育的基础。

1.1体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1929年,贝登堡写成《童子军与青年运动》一书,书中提到他的最重要户外教育思想就是“为生活而准备”,并以这一观点探讨了户外运动对德、智、体产生的结果[2]。贝登堡所谓的生活,不仅是指如何才能得到生活的意思,而是要通过学会生活技能教人怎样去构建和享受生活,使生活更有价值,并从中能得到幸福和快乐。贝登堡认为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自然人是通过群居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和影响别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登堡认为体育应该回归自然和生活,让体育真正走进青少年生活,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在童子军成立之后,贝登堡制定了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训练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成长体验和生活积累,不断完善了这些内容实施的方法。童子军训练的内容较多,约有上百项,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实际用到的项目,如游泳、自行车、烹饪、医学救护、划船、帐篷搭建等[3]。针对目前青少年生活能力缺失的现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依据当下学校的课程计划开展具有生活内容的体育课程内容,值得思考。

1.2体育教育与户外运动相结合

贝登堡针对童子军训练晚上无所事事的现状,写出了《童子军游戏》一书,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户外游戏,主张青少年要多走到户外去露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实用技艺。《童子军游戏》还强调,教育要在野外自然环境中进行,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童子军热爱自然的天赋和力量[4]。因此无论从童子军的训练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来看,户外运动特别是露营活动占据了贝登堡教育思想的重要地位。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认为青少年不是只仅仅依靠课堂书本获得知识,它是要引导青少年走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贝登堡把户外运动看作是促进人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张在户外运动中强身健体,在户外运动中培养人格品性。他认为户外运动的任务,就是要把潜藏在人身上的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全部发展出来[5]。众所周知,童子军所有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通过户外运动来实施的,贝登堡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年幼时的经历,设计了一些符合青少年亲身参与并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一些户外运动内容。

1.3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当贝登堡在当骑兵队长的时候,他把那些军营中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战斗精神的士兵集结起来,进行基本素质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贝登堡结合幼年经历把他训练士兵的实行方法和讲解内容收集起来写成《童子警探》一书[6]。后来,此书被不少学校采用为教材,用来教育青少年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体育诞生于古代军事需要,而古代军事战争往往意味着侵略与征服。古希腊时期的竞技体育掺杂了大量暴力色彩浓重的军事体育项目,这些特性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因此,贝登堡认为军事活动是体育的重要一部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童子军的创建和训练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贝登堡的这一思想,创始之初贝登堡带着20个男孩来到英国的白浪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性露营训练。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按军事化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和开展的[7]。贝登堡所处的时代,体育内容还不是十分丰富,军事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军事和体育结合在一起也是在所难免。在中国,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比如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叫中国少年儿童队),在成立之初就是将军事体育活动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让少年儿童承担起一定程度的辅助性军事任务,为今后成长为革命者做好准备。直至今天,军事体育活动仍然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重要活动内容,只是目前国泰民安,大家没有怎么去关注罢了。

1.4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贝登堡在《童子军与青年运动》中写道:“我认为童子军训练在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可以综合成一种主题思想。就是青少年不论年龄和性别,通过在人格方面、健康方面和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成为快乐、健康和有用的公民”[8]。贝登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十分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他时常告诫孩子们:“富有不一定会快乐,任性放纵也不一定会快乐。”贝登堡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青少年在活动中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动态。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宣泄旺盛的精神、缓解沉重的压力,进而从开放性的户外活动中,学习各种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贝登堡曾说过,我们对童子军进行体育教育,要追求更崇高的目的,不要以为技术重于品格,拓荒者的行径,野外军训的效果,露营乃至远足的技能,以及在世界露营大会中所结交的友谊,这些都是我们训练童子军的方式,而不是其最终目的,童子军的最后目的就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良好公民[9]。

2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2.1正面评价

品格、健康、技能和服务等,正是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内容,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情况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平凡和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往往越是人类重要的事业所在,这就叫做“于平凡之处见伟大”。贝登堡在历史上是因童子军的创建而著称的,后人在评价贝登堡和其所创的童子军时这样说道:“童子军本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集合了各种思想的精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制度,最终上升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思想——户外教育思想。”贝登堡对体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当时有关青少年教育、户外运动和军事体育的许多资料还不存在的情况下,提出了许多设想并付诸实践,这是令人惊奇和敬佩的。他根据自身生活的成功和积累,提出了为生活而准备的科学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欧美国家的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各国的体育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总之有诸多的事例可以证明,贝登堡的这种教育理念是成功的。童子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生活的世界公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世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从童子军中走出来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军旅出身的罗伯特•贝登堡在被誉为“世界童子军之父”的称谓外,何以还被推崇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青少年教育专家之一。

2.2负面评价

贝登堡是成功的,童子军是成功的。但是贝登堡的户外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受英国传统宗教思想和帝国殖民主义的影响,必然有其自身的一些局限性。笔者认为局限有二:(1)贝登堡的思想过多的受宗教的影响。户外运动是童子军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走进和亲近自然是户外运动的重要内容,然而贝登堡认为通过户外运动可以让青少年认识上帝这个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在其创建的童子军中,他还要求每个都加入一种宗教,并且能参与该宗教的礼拜等工作;(2)贝登堡的思想过多的掺杂了军事的元素。在有关的著作中贝登堡就明确提出,童子军教育是一种初级的军人教育,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育童子军的军人精神,使其将来能成为一个为国家和英后尽忠职守的军人。事实上,在童子军的教育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军事训练内容,如射击、军步、骑马、旗语、探险、侦察和警探等。这也就造成了童子军传入中国后,很快异化为国民党的一个军事组织。总之,我们要了解贝登堡的户外体育思想产生的特定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理解其必然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一定要用批判地眼光来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也即,贝登堡发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规律,他所提出的青少年教育思想是一种寓青少年教育于健康生活的理念,促使了欧美各国的青少年教育改革,推进了户外教育的发展进程。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的青少年教育现状,贝登堡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1)要重视青少年的早期教育。贝登堡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一生。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贝登堡强调儿童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多参加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户外运动项目,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2)要开发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青少年在学校所参与的体育运动就是一种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典型表现。要他们像童子军一样,在体育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要让他们回归“本真生活”,学到一些真正的生活技能,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3)要关注身心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过分的追求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追求。贝登堡认为体育是获得身心健康的最有效和最科学的手段,透过身体的野外磨练可以培养人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学校和家长认为,青少年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是十分危险的,可是事实上刚好相反,童子军告诉我们只要有组织、有方案的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是在分散和消除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4)提倡户外教育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对于户外教育的研究还很少,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贝登堡对童子军的培训就是一个十分成功和典型的户外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过去,让青少年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实际接触学习到与自然相处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在生活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历史的演化与社会不断的发展中,教育的各种分歧得失都逐渐清晰的反应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教育时期的重大教育改革,追根溯源都要涉及到课程领域。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开设的课程项目大多是西方竞技体育的“舶来品”,比如健美操、网球和足球等就占据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大半江山。当然这种“洋为中用”的做法在学校体育发展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繁华背后我们也有必要静下心好好省查一下,这些缺少“原生态”属性的项目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急切需要增加一些出自本土的体育项目,并且这些项目还要具备以下特点:(1)体育教学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贝登堡认为教育源自生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因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日常生活技能的教授。比如可以开设高校野外露营选修课,或者采取冬夏令营的形式组队外出露营,让大学生们衣食住三事自行料理,并且限时限量让其完成任务。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当地实际,开发和设计出一些学生喜欢的户外运动项目,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熟练的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户外技能。(2)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大自然相结合,因为大自然是一所给人了解和观察千变万化世界的最好学校。另外,在大自然中进行野外宿营和户外拓展等活动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些项目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由先前的游泳、烹饪和生火等项目,增设了攀岩、定向越野和岩降等等。(3)体育教学内容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贝登堡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青少年在活动中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动态。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心理极其脆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通过一系列切身体验来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抗压能力。

4总结

总之,本研究意在通过对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创新新时期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贝登堡户外教育思想影响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因素的复杂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它。

作者:傅钢强 冯?中 周红伟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11~15.

[2]贝登堡.童子军与青年运动[M].赵邦荣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10~61.

[3]EdwinNicholson.EducationandtheboyscoutmovementinAmerica.BiblioBazaar,2006Nov10.

[4]李刚.评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特质[J].体育科学,2012(4):77~83.

[5]应菊英.竺可桢.体育思想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11(4):88~91.

[6]裴吉尔特•白尔福.童子军首创者贝登堡传[M].程育德译.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45:45~65.

[7]于雪娟.童子军运动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09:9~13.

[8]孙玉芹.民国时期的童子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39.

[9]贝登堡.成长的哲理:世界童子军创始人贝登堡将军给青年人的信[M].北京能量文化传播中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5~78.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差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要树立差异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运动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差异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可通过设定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开放性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和分组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多元化评价等措施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差异教学 高校体育 实施策略

1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呼唤差异教学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的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能力令人堪忧,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成为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和指导实践过程中,不管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如何,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例如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进度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等,这虽然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但是对于学生个性培养和适应不同学生的运动与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捉襟见肘。要想促使广大学生有效进行学习和运动锻炼,就必须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避免体育教学模式的“一刀切”现象,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不同风格,关注差异,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使其能够从每一次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对于解决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探析

2.1树立差异教学理念

学生个体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异,承认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能够正确对待,牢固树立差异教学理念,做好有关差异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寻适合每个学生有效学习、锻炼和发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每个受教育个体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公平。

2.2调查和检测学生差异状况

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的差异状况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实施差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向学生、辅导员、家长等人群发放有关体育教学的问卷或者查阅学生档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体育运动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1]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体能、机能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情况,这样有利于对今后的教学进度和课堂中的运动负荷做出准确的判断,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锻炼活动的及时把控;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别、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状况,这样能够为有差异的学生制定与学生本人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3对学生、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经过前期的调查和了解,教师已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因为每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对于掌握一项教学内容的速度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等,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层,在每层采取不同的任务和形式,例如,属于较弱层次的要允许学生学习较易接受的任务,减缓教学节奏,同时在学习方法上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分层的管理是动态的,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影响。其次,对目标进行分层。在对学生运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要为所有学生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设立不同级别的学习目标,[2]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挖掘学生的信心和动力,并满足不同水平和类型学生的学习与运动需要。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目标,高层次的目标则要求学生拓宽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意识;中层次的目标则要求学生熟练基本技能,逐步提升技术意识;低层次的目标则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采用激励、赏识的方法,使他们快速的找到完成动作的方法和技巧,并逐步增强难度,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序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是为了保证目标的设定能够处在大多数学生的运动技能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要求,并在这此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地发展。在每次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都要设定不同的目标,不但要让体育基础较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地达到更高的水平,还要让哪些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能够完成对自身具有提高性的目标,有所进步和提高。第三,实施评价分层,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正确使用评价方式,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为目的。[3]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讲评、期中评定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把评价作为手段,以此来促进教学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差异教学需要我们在测评时要采取不同的难度标准,并及时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并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传达至每个学生,让学了解自身学习的进步和健康素质的发展。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制定了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了解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讲解要多一些,对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要动作示范要多一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要多一些,并及时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练习形式进行交流与探讨。只有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状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让学生对运动学习产生兴趣并克服懒惰心理。在实施差异教学中虽然倡导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要以充分引导和调动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状况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

2.5变换不同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

在对教学进行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集体教学、教学比赛等不同组织形式。分组有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两种方式,前者分组后组内学生有差异而组间学生无差异,后者分组后组间学生有差异而组内学生无差异,但是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注意采用隐性分组的方式,既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要鼓励和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兴趣。通过分组教师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每个层次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组织和形式,让不同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的团队,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帮助,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通过小组间教学和学习比赛,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使学生能够为了大局考虑,能够敢于牺牲自己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团队更加强壮,学生会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这对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6加强教学互动,融入合作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4]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它能够有效促进合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相互尊重,既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客观上又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竞争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持续发展,又可以通过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攻克难题,并相互取长补短满足了学生个人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举行一些教学比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分组,让学生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变换条件和增加难度,满足学生更高的技能和技术要求,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3在实施差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和正确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起点,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过程,密切关注学习任务与学生认知、情感状况以及运动偏好之间的适合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师要合理安排弹性的时间,并根据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状态进行适时调整,例如针对体育差生,在示范、讲解、练习和指导上应安排一些时间和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成就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术。

4结论与建议

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改变当下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并能够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及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差异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懈追求的理念,紧跟时代脉搏,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差异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相信,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差异教学将真正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潘宏伟 段庆忠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毕荣君,刘伟,刘凤勇.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12):152-153.

[2]黄世伟.“差异教学”在体校排球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171-172.

[3]王红蕾.论新课标下体育差异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0-131.

[4]刘言.改革教学管理适应学生差异[C].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2006:246-247.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现在一直强调的是"终身体育”的意识,希望通过体育的方式可以培养国人的健康体魄。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在高校阶段养成学生的运动意识,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现在的高校教育在推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改革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从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现有问题 对策分析

按照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进行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对应的体育改革。现代的快节奏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来保证工作效率,因此做好高校体育改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开设课程种类多样,但教学存在不足

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数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并不是特别多,并且绝大多数是以球类运动为主,比如说排球、篮球、足球等运动,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球类教学更加简单,同时便于开设教学活动。这些运动虽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一定要求,但更多的学生的并没有得到满足。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很多高校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自身的特色增加了相对应的体育教学科目,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教学的要求,但同时这样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适应过多的教学科目,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太极,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种类的教学活动,这些体育科目受到了学生欢迎,但却增加了教学难度,因为这些科目都需要专业科目的体育教师来进行教学。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师团对建设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因此导致了很多教学活动缺乏专业的教师,所以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多而不精”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要求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体育学习中投入巨大的努力外,其它专业的学生的体育运动都应该是比较轻松和简单的,但现在的体育改革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加强了体育学习要求和标准,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达标规则,比如说选择田径的同学,一定要达到规定时间,并且时间的制定往往是比正常的标准要好。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增加了体育教学效果。但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高标准而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认为高标准使得体育学习丧失了趣味性,把趣味的体育运动变成了体育达标测试。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恐惧体育学习,认为体育学习是困难和乏味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

1.3、教学过程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一直是比较传统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坚持的是“教师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上依然延续示范学习的方法,教师在队伍前做动作,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推动教学前进,帮助学生进行动作学习,但却忽视的学生的主体特征和个别差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进行教学时,高校体育几乎没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很多高校都是在实践中偶尔穿插理论教学。虽然体育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但并不代表体育不需要理论支持,因此来说,高校体育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匮乏的。体育教育教学并不是片段的,这也需要系统的知识学习,但现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2、高校体育改革的对策

从现在的素质教学要求来看,高校体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结合高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体育学习和其它类型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进行体育学习中,除了学生自主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意见,比如说太极等动作变化大,动作多的体育运动,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学习到精髓。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扩招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教师数量却并没有相对应的增加,这也导致了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实行了大班教学,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推动体育改革,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在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学习项目时,首先需要的就是配置相对应的师资。因此高校必须要增设相对应的教师岗位,在开设体育课程之前,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集训,从而保证体育教师拥有最新的教学知识,保证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种类多样,更多的是体育精品课程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保证体育改革进行的更加顺利,同时也可以增加学校体育的教学水平。

2.2、合理定位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体育教学,这给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高校在进行体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国家进行高校体育改革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体育改革不是为了培养国家运动员,而是为了培养健康的公民,因此高校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但不是用高标准去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体育改革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定位教学目标。合理的目标制定可以让高校体育改革稳步前进,从而提高改革的质量。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的目标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改革的要求。

2.3、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高校体育在开展过程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支持,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改革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因此首先需要的就是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真正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不仅仅是利用示范教学法,还可以加入“分组教学法”,“体育游戏”法等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讲解,或者是互联网公共平台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从而也可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的更加顺利。

3、结束语

新时代对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高校需要做出一定的体育教学改革,这不仅仅可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以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绍闻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浩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

[2]周新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4.

[3]肖新桥.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5.

[4]田造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5]胡超.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适应发展要求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必须从体育教育做起,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需要重新调整,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发展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内容 适应

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民不断继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雄健的国民。培养国民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要注重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精神,高校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打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生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育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外交局势越来越复杂,我国非常重视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崇高的美德,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贡献。体育教育能够丰富社会文化,提倡文明,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国民的体质,促进人体的血液流通和肌肉的收缩张力,同时有利于国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倡导下,现在的中考和高考等升学考试中也都增加了体育考试,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每个高校做好体育教育的需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构建文明的和谐社会和民族复兴历程的重要标志,奥运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体育精神,融合了中西文明,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兵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花样游泳等竞赛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继承中国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为了祖国的荣誉,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奥运会彰显着人文奥运精神,提倡公平、友谊与和平的理念,竞技体育的内容丰富精彩。为了祖国的良好形象和国际交流,需要培养更多的运动健儿,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也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

二、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只有田径、跳远、乒乓球和羽毛球,没有体操、游泳、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而且体育器材设备也很少。有的学校虽然也有乒乓球和羽毛球的设备和场地,但是不够学生使用。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缺少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例如没有篮球场地和足球场地,没有足够的篮球供学生练习。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中以教师一个人为主体,老师有时候没有为学生做好榜样,也没有和学生互动。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简单的说几句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就回办公室了,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的老师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不让学生去室外上体育课,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还有的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甚至在初三和高三都没有体育课,让学生一直在教室里学习或者参加模拟考试。要让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改革以上的教育问题。

三、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如何适应时展

1.转变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时候,要运用正确、健康的指导思想。有的学校还存在体育老师体罚学生的问题,当一个同学的体育技能做得不够标准,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体罚,例如体罚学生做50个俯卧撑或者仰卧起坐,绕着操场跑5圈,或者在操场上站一节课。显然,老师这样做是不对的,既不能让师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也会让学生厌恶体育、反感体育教育。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带领学生一起做体育游戏,教学生怎样能把铅球和标枪投得更远,教学生跳健美操和交际舞,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理应和蔼可亲,不再扮演非常严肃的教师角色,对于体育技能做的不标准和体育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加鼓励,教导学生做好每一种运动项目,辅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完善经济水平。老师理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多给学生讲一些奥运健儿的故事,例如王军霞每天坚持练习跑步,即使生病了,即使刮风下雨也要坚持。邓亚萍克服身材矮小的劣势,为了练习打乒乓球,在双腿上绑两个沙袋每天坚持练习。叶乔波刚做完手术就去参加比赛等,要用奥运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奥运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体育的兴趣。

2.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丰富多彩,作为体育老师,理应弘扬和平、友谊,弘扬绿色的人文奥运精神,做一些必要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教育的快乐。与此同时,要增加有趣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探戈、华尔兹等交际舞和健美操,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游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3.学校理应重视体育教育。

很多学校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导致体育教育因为缺少教育资金而缺乏场地和器材。因此,学校必须支持体育教育的发展,为学生购买优质的体育器材设备,修建篮球场地、足球场地和游泳池等。学校也应该多举办体育技能竞赛,例如田径比赛、羽毛球大赛、跳远比赛、跳高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四、结语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让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加体育教学内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奥运精神,体育教育才能日趋成功。

作者:杨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学体育课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N].读写算,2013(4).

[2]姚卫,田婵,李晶晶.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N].剑南文学,2012(8).

[3]黄俊.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创新研究[N].体育活动,2012.

[4]申光辉.试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中学体育课教学[N].教师,2013(3).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途径分析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目的为实现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意识 途径

一、引言

终身体育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倡的体育观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体育及社会三者的关系,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体育锻炼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功能。终身体育是一个人一生接受体育教育并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实现身体健康、终生受益。高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育的最终阶段,体育课程除了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及原则,同时还需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在高校接受体育教育的大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关键阶段若施以科学的体育教学,可有效能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认同,从而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中需努力促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并非其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终结,只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某一阶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从而成为自我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及终生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二、认识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指导与教育,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人一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系化及整体化为目标,为不同时期的人在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体育锻炼机会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是促进人体健康,并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伴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课程革作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需要从教育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践锻炼加以巩固,在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中,可以发现锻炼的效果,才可以对体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2.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作为推动并指引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因。体育锻炼作为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是唤起人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大学生良好的体育动机需要有意识去培养:首先,需从激发需要入手。大学生若对体育没有需要,或主观体育意识非常低,则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即传授终身受用的体育保健知识及方法;其次,体育教师需积极创造环境。在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之下,需要才能转化为活动动机;第三,促使大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大学生通过积极体验获得良好的体育动机,从而产生出浓厚的体育兴趣,进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调整运动行为。

3.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某一内涵及指向的客观精神,需通过某种载体来表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学校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使大学生从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成体育行为,继而使其经常化与固定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创建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4.实施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结合作为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一贯强调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优化,却忽视大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理解,未能促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能力。所以,有必要建立个性化的锻炼模式,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所以,需要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课内计划,促使大学生真正从观念及行动上确立终身体育观。

5.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的带动作用:

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及行动,所以,不同的环境能够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建立各种项目的单项协会,并通过协会来组织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积极营造体育运动氛围,提升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6.大力开展体育知识讲座活动:

各高校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作为对体育理论授课的有益补充,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文化教育的任务来组织知识讲座,具体包括体育理论、竞赛、保健及体育欣赏等方面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可通过举办与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使终身体育意识落到实处。

7.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具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扩展知识面,唯有如此,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才可以得心应手,从而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与认可。随着多媒体及网络信息等先进手段进入课堂,作为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对创新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创新性。此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将促使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知识性,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

8.创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而此成功体验具体反映在体育技能的提高方面,还反映在通过体育教学与锻炼,大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意志品质及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等方面,这就要求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与考核时,不仅仅要考虑大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并对其参与程度及协同能力等各个方面实施综合评价,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发挥出推动每一个大学生积极锻炼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体育着眼未来,其核心是实现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基础,终身体育不只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体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晁嘉文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

参考文献:

[1]沈洪钧.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

[2]吴伟.谈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赵专,李平.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6.

[4]尚俊梅.浅谈体育课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职教论坛,2012.

[5]周琪.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5.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研究

摘要:

终身体育是人一生持续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将终身体育理念有机融入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不很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运动观、休闲观,进而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本问首先简明扼要地解释了终身体育的内涵,再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解析

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是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近两年来,“终身体育”一词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将其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策略”。可以说,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自身切实追求健康幸福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以“技能训练为主,以思想指导为辅”的教学观。固然,这种教学观能够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教育出一批体育技能扎实、过硬的体育人才,但他们离开大学后,往往由于缺乏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从而在很短时间里就会放弃体育运动,致使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减弱,身体素质也不能得到稳定发展。有鉴于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的结合尤为必要。当前出现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高校认真面对问题,及时解决,高校体育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内的高等院校,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有效地将终身体育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使终身体育思想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得以实现。当然,高校也不能“闭关锁国”,更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当勤于交流,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的具体措施

1.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在思想觉悟上要对“终身体育”理念高度重视高校领导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制定者与组织者,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主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若要切实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理念,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觉悟上要对“终身体育”理念高度重视,尤其是体育教师,更加应当在思想觉悟上不断深化理解“终身体育”理念的含义、内容、原则与作用。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关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公开课、说课、教学案例、反思等评比活动,促进他们更好地在思想觉悟上对“终身体育”理念进行消化吸收并提炼出新的教学观点。

2.体育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渗透“终身体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育教师可以开设多样化、更具趣味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快乐体育”,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使他们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应当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教学评价上,体育教师可以实施“以考代练”建立“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两种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严谨、客观、科学合理。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在上述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坚持一些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

3.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高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不断强化他们的“终身体育”理念,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种:第一种,高校可以在硬性规定和柔性激励结合下,规定学生除在正常的体育课程中参与体育运动外,还必须参加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小时的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第二种,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如篮球竞赛、羽毛球竞赛、乒乓球竞赛等,也可以组织地区性的体育竞赛,如北京市海淀区高校篮球竞赛,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国家、国际举办的大型比赛活动,如中国大学生篮球竞赛、中国大学生足球比赛、亚洲青年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第三种,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实现学生学习体育的“三个自主”——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高校体育俱乐部使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使体育教学变成动态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体育俱乐部的环境和条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朱景宏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德.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施策略[J].才智,2015(5)

[2]杨亚玲.试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运动,2015(2)

[3]李新.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4]杨鹏.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

第九篇: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建构

[摘要]

互动交往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被提升到与教师同样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平等,没有主客体之分,教师学生可以平等交流。将互动教学应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教师要积极的应用这一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互动交往 建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加强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互动交往方面的研究,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交往教学

(一)互动交往教学的概念

相互交流、沟通、理解是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并根据这这种交往形式对彼此产生影响。在人类交往中。能够互相传递一定的知识、情感、信息等,由此来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形象与素质。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交往中回馈教师,以达到协同教学的目的,称之为互动交往教学[1]。在互动交往教学中,没有主客体之分,教师与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并不强行划分哪一方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属于相互交流、作用的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是教学的主要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交往时,也应该保持互相理解的态度,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由教学目标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增加课堂和谐氛围,从而使教学过程转变为互相理解以及平等沟通的师生交互过程。

(二)互动交往教学的理念

互动交往教学理念,推崇的是一种近似平常对话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平常对话,将各自的见解、知识带进彼此的思维世界,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作用。这种观念是十分民主的教学观念,这种理念,利于师生合作与互动,更加重视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理解、反馈,让师生在轻松的心态下,互相传递知识,达到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基本形式与实践构成

(一)基本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互动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单方面沟通、双向沟通。单方面沟通主要在体现在教师利用语言、动作,相关的体育器材等方法向学生传递与课堂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2]。沟通方式是教师单方面与学生的沟通,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虽然这种沟通传递的知识量较多,但是学生接受方面却较差,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影响,影响教学效果。建构互动交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有促进作用。

(二)时间构成

在研究过程中对笔者所在的计算院校的体育教学互动交往构建的主体以及互动实践的资料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都能够意识到互动交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在运动方法的拓展以及体育器材和各类设备的使用方面,也大都能够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和采纳,但在研究中发现,师生互动占据了整个互动时间的半数以上,而生生互动的功能则未被应用,这说明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了相应程度的重视,但并未能将其主体地位全面体现出来。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由于受到场地以及器材和时间等多个因素的限制,加之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惰性思维,使得师生互动这种最基本且最方便的单一做法比比皆是,但由于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削弱了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对学生和教师双重发展的社会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缺失的原因

(一)受传统教学的限制

大多数高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一般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理解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大大削弱。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下,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这是教学互动缺失表现之一。

(二)教师自我意识过剩

许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将自身价值不断地扩大化,重要化。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跟随自己的思路,遵循教师的指导接受知识就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平等地位。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现象。教师的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高校教育理论不完备

目前,高校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现行的理论体系,大多适合中小学的使用,并不适合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4]。教育理论的不完备影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学生个人学习方法不当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倾向于个人独立个性的展示,不喜欢接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与束缚。对体育理论性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抗拒,更加偏好于活动课。这也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阻碍。学习方法不当与长时间的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更加孤立,但由于个体的力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学习效果欠佳,严重阻碍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方法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教学交往策略

高校应明确互动交往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高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活动的方向。根据互动交往教学的概念及理念,教师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满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双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看待,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平等、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互动教学

高校体育课的设置一般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一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学生之间的信赖感,这是今后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5]。因此,教师应重视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意识,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给学生发表自我观点的空间,与学生探讨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学成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制定小组竞赛式的教学方法,在竞赛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高校应该重视教学理论的创新,让教学理论变得更加将具有广泛性、启迪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和谐民主的互动交往氛围。

(四)完善选课系统,体现学生主体性

针对高校中个性较强的学生,高校应完善选课系统。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的科目,为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创造条件。高校应开设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身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学科。体育学科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分类。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和基础分为多层次的班级。完善高校的选课系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对高校教学互动交往模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充分发挥互动交往教学的激励功能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还应具备较强的激励功能,一方面,多维的评价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对其自我锻炼的意识进行巩固,从而保证其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始终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互动交往中的激励功能,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锻炼的意识,提高学习效果并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互动交往教学中的激励功能不仅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开始和最后阶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对于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并以标准的言行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使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因偶尔的失误而受到损伤,同时,也不会因一次成功而轻易满足。在学生方面,除了需要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外,还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互相分享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心得,以达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师生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根据互动交往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隋志宇 杨波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莉莎.有效互动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4):141-142.

[2]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6(1):45-49.

[3]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陈永兵,王萍,祝建甫,高志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运动,2014,2(9):81-82.

[5]邹继美.新时期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5(34):415-416.

第十篇: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在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已经获得新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教师借助自身的指导对学生提供帮助,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能够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提高进而推动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就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创新与实践措施,希望能对高校有所帮助,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实践

教学方法需要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默契合作,互相配合,通过有效合理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很明显,体育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可以看作外因,而学生自身的勤奋程度和天赋属于内因。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教”通过“学”完成、“学”通过“教”实施。身为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体育动作技能要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关心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而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完成。

1、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都处在竞技教学桎梏中,很少停留在传授技术要领这一方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教师演示、辅导答疑、学生训练几个方面来完善的。在新课改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师与教学目标之间仍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能适应,由此也引发了不少的教学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1)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体育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讲授,不注重学生练习。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和训练退居二线,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只会一味强调组织和纪律,导致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消极且被动,所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难调动起来,降低教学效率。(2)教学方法太单调。现在仍然有不少体育教师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对教材上的知识点生搬硬套,不加以修饰和简化,语言晦涩难懂;教师示范时只是追赶教学进度,并不认真要求学生掌握要领,使得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新形势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需求,也很难保障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2、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1、制约因素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是主导因素也是制约因素。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以及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学生不喜欢体育,不热爱体育,就算天赋异禀,也很难有所成就。对学生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力。一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时就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因素是非常有价值的存在。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多少有直接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极可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都要有一个掌握,为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的自身特长,组织学生科学有效的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条件的制约。教学设施、学校操场及体育馆等教学场地的不足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难以实现创新。和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要是没有这些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很难独自开展。体育设施及器材的辅助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学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对强化学生理解并记忆能起到强化的作用,还能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掌握教学方法发展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以后教学可能更多倾向于启发性、创造性教学,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太多,将会在未来“以学生为本”的环境下被淘汰。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宠溺,导致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应该适当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2.3、教学方法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较大,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专业应该增设新的教学项目,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当然,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做到高校体育教学的与时俱进。

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

3.1、自主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自主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得以前都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拼搏意识。自主性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解体育技术时应该更加注重技能要领的讲授,并且针对各个技术的理论知识都要详细介绍,尽量在教学中减少强制干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提高学生自信心。

3.2、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实际生活和所学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问题,通过调查、实验等形式开展探索,最终掌握需要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自己探索出来的学习方法也更适用于自身,这一教学方法比较科学合理。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做到推陈出新,不拘泥于常规的限制,敢于与传统教学模式反抗,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答疑,和学生一起积极认真的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潜力,而且还要穿插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体育动作的技术要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保证学生体育动作的定型。

3.3、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合作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对考核的方法和内容都作出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性。合作性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养成,帮助学而思认识不同观点,取长补短,最终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体育教学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实际为基础,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进而提高我国的人口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子奇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施晓鸿.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湖北体育科技,2013,09.

[2]何冰.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3,07.

[3]呼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27.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8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历史课教学教改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与宗旨,为社会培养有历史知识和正确历史观的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的动力应始终是教学管理着和教师的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改进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状况,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进一步或两步的想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校应加大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上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高校历史课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历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师课程内容体系,强化道德与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以适应高校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校历史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强化分析历史鉴别历史和应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学技能,为其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本来就对这门课不喜欢,感觉没意思;二是头脑中对学习历史课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认为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兴趣,一是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设计好和应用好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强学习目的与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兴趣;三是要做好课程内容设计,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力。例如,在美国的某个大学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师只起到指导答疑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写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论文。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各种文献,从中了解到了各种事实和一些个人的各种观点,经过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得出有自己独见的结论。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能力,熟悉了学习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亦应借鉴美国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理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各方面的专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也跟中国普遍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关。教师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完善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内容规划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强化基础、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来设计。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制度优劣加以鉴别,说明历史变革的原因与动力。要学会从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今天社会制度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要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演变原因。教学时避免让学生记忆那些于能力提高无补内容。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坚持思想独立的原则下适当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程,丰富历史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习中国当代历史时,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或写成论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养成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2、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也包括认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或多种手段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并有因特网还能搜索各种资料和传递信息,就连个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了。这无疑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创造了方便条件。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中国近代史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点,如,在黑板上难以布置大量的作业题,可以通过建立QQ学习群来帮助解决,网络不仅在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利用来改进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提高。历史课的成绩评定应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的的分析、评价和借鉴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必要的历史知识多少。能力考本应以面试和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满分可占总分数的60%以上。对必要的历史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的方式,闭卷考核成绩应占总分的40%左右。关于历史专业课成绩的考核设计,也可以分成过程考核和最后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数比例也应为6:4左右。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疑问的能力,即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释、分析、评价的能力和应用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能力。使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要把课堂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语言表述、对问题探究的深浅度等发言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把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课堂纪律状况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得出全面、系统的学生成绩总评。这样,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学习纪律,激发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