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校企合作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在当前产教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不能总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改革,如何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等院校应该考虑的。笔者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希望对同行教师可以略有启发。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高等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资源整合的作用,并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反馈优化教学市场和教学资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满足不了现有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迅速提升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多的工程出现缺少物流管理人员的现象。据调查,一个普通工程需要2-3名物流管理人员,而一些相对比较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五名以上的物流管理管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仅是今年我国物流管理人员的缺口就有600万人之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城镇建设企业也在飞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建设不完善。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建设不完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部分人对于“双师型”教师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只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就算“双师型”,也有的人认为除了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必须在相关工作岗位从事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才算“双师”。从国家角度去看,国家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颁布了一些法律政策,但从具体实施上来看,效果不容乐观。对于“双师”的评判标准定位不清,导致各高等院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国家应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员工激励、职位晋升等,但由于我国的教育资金全部是由国家统一下发,一些“双师型”教师在享受“双师型”教师待遇时,待遇条件没有明显改善,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自我提升的懒惰性,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无法真正做到激励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转换。另外校区中企业兼职老师较少,且任课时间较短。高等院校对企业兼职老师不够重视,简单应付国家政策,只是简单聘用几个企业兼职老师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或者是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严重忽视了企业兼职教师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兼职老师还存在能力偏低的情况,企业兼职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课程的传授上,对课堂氛围的把握情况也是良莠不齐,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同样也是如此,“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很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落后。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部分高等院校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模式上,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枯燥繁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全靠教师的板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我国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支撑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部分院校还存在部分教师将人才培养理解为简单的课堂教育,缺少了必要的现场实践,部分院校还存在场地受限,场地实践只面向精英,并不能面向全部学生,这就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国家政策所带来的福利,不能充分掌握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此外,校园与企业之间存在未能及时沟通情况,不能针对学生提供对口的专业岗位。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也存在统筹不畅、管理不清的情况,不能为学生提供“双师型”教学,兼职教师居多,这就使学生得不到专业的理论支持。企业内部也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不能循序渐进的向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有序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支持。同样,高等院校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未能及时建立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这就使得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不能融会贯通,不能很好的顺应教学理念发展的趋势。

(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制度不够健全。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多半是短时间、浅层次、靠人脉关系来维系的简单合作模式,缺乏了有效的沟通与制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企业最求的则是利益最大化,价值追求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目标冲突,这种情况自合作以来是一直客观存在的。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与市场需要不衔接,甚至出现了培养目标跟不上社会需要的情况。

(五)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繁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需要将物流专业与工程专业相互融合。部分高等院校在讲述物流管理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将学生该掌握什么技能、这种技能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来告知学生,导致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路径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企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并归纳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教务部门为主导,联合各专业的专家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各专业的学生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修订、更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具体包括:第一,高职学校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着重突出现场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创物流管理人才为出发点,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专业课程有序的贯穿到企业的实践当中。第二,压缩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提供相对应的技术及岗位支持,提供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毕业之前熟练掌握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创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创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是指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相应的实训场地,通过引进企业到学校指导,共同建设实训场地的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有一个相对便捷接触实践场地的机会。实训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社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机会的不足,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懂技术,知理论的专业性人才。在参加实训前,教师可通过课程设计,将课题的难点、重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难点设计成课程实训,在实训过程供通过老师指导课题小组的方法,以保证学生完全掌握课题内容。在模式创立的过程中,校园与企业之间应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为基础参与到学生的课程培训中,坚决杜绝出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中校企之间管理松散、管理不清的情况,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与企业之间的领导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创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的同时,校园与企业之间应逐渐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就学生在参加实训过程中的课程数据进行客观评价统计,针对不同学生的培训数据制订相对应的培训方案,以便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突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突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紧密连接毕业后的专业岗位,实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当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好奇心强、渴望学习的学生,长期运用一种教学模式难免会让其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所以进行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实现人才特色培养的难点和重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主要途径有三:第一,完善公共基础课体系。公共基础课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技巧的非专业课程,在词基础上学生还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等一些基础软件的应用。第二,完善职业证书体系。国家职业证书是对一个学生技能能力的肯定,掌握一种或多种职业证书可以在毕业后有一个更好的竞争基础。当下,国家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有很多的职业证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积极支持学生对国家职业证书的获得。第三,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作为高等院校繁多学科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学生能够立身社会的根本。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具体的实习操作,学生能够更熟练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为日后融入工作做好准备。

(四)政府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者,政府应在晚上相关法律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积极推进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得效果和利益最大化。不仅如此,政府应与校企之间共同合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通过制定政府扶持项目,减少税收等方式,积极主动鼓励企业走进校区,与学校展开技术性合作。

结语: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培养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极度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标准,极大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空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毕业难就业,企业难招人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人才的“按需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掌握了学科知识。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将社会融入到校园,真正做到了按需培养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和社会做好了准备。

作者:张密沙 单位:郑州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