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分析

目前,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1+X”证书制度之所以很难渗透、深入,原因主要有:“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原有的实践教学不够突出”、“考核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式”等。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既要意识到专业设置中的不足,也要充满信心、加强执行力,紧跟“1+X”证书制度精神,循序渐进地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在改革之路上,寻求优化方案,实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考核创新。

一、“1+X”证书制度的介绍

“1+X证书制度”指的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种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制度体系。“1”指的是专业所对应的学历证书,将本专业学习视作基础性学习,主张学生要抓基础,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跨专业学习视作拓展性学习,强调学生要多了解跨专业信息,主动地寻求进步。“1”与“X”的结合,并不是知识体系、技术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构建跨学科之间的正确关系[1],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学习素质。现阶段,“1+X”证书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强调跨学科知识体系。结合“1+X”证书制度内涵来分析,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各自独立,也各自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时不易察觉,但高职教师不能完全割裂地分析、应用。第二,强调多种技能要领。透过“1+X”证书制度内涵,高职院校要意识到人才培育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需要适应新要求。作为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要主动地肩负起教育改革、技能创新的责任,朝着多种技能方向,优化学科设置,带领高职学生钻研技能、应用技能[2]。第三,强调社会适应能力。“1+X”证书制度的产生与推广,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因为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人才培育体系需要进行重塑,不断地向前发展。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整合、知识延伸,还是技能方向的拓展,高职教师都要紧密结合社会动态,思考什么是社会导向,并适当增加社会导向内容,关注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利用社会环境来培育高职学生,而不是将高职学生局限于教室、校园[3]。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紧跟“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设置“1+X教育方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高职学生全方面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可以为不同的物流企业输送精准化人才。具体来分析:

1.推动教育教学不断进步。在“1+X”证书制度的引导下,高职教师可以围绕“X”,分析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联的教育资源,多渠道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通过优质、丰富的资源库,重新构建教学方案,向学生传达新颖、前沿的物流管理信息,进一步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4]。除此之外,受到“1+X”证书制度的影响,高职教师将意识到“理论融合”、“技能融合”的重要性,可以从融合视角,改进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比如说,将“电子商务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等与物流管理理论联系起来,纳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保障该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1+X”证书制度内涵与素质教育内涵,具有许多一致性,均强调全方面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领域。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学生不再封闭化地探究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而是打开视角,关注市场、关注物流企业、关注社会趋势,通过物流管理与其它领域之间的联系,开放化地学习物流管理方向的知识、技能。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高职学生接触不同领域,掌握综合应用型知识体系,灵活地处理物流管理领域问题,走向全方面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综合素质。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知更成熟、目标更成熟,不再单一地追求知识、技能[5],而是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为物流企业输送优秀人才。“1+X”证书制度中的“X”,可以理解为职业技能的补充、提升。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主动地研究“X”方向技能,多实践、多积累,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技能,从就业出发,提前储备职场经验和职业技能。当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达成匹配,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还可以帮助物流企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6]。除此之外,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X”方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地走出去,与物流管理行业多对接、多交流,及时获取行业内部资讯。基于双方之间的信息对接,高职学生在认知与能力上,更加理解物流行业,更加适应物流行业。等到高职学生正式步入物流行业,可以很快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客户需要的服务、社会需要的价值。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关于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有些高职院校只注重“1”,没有响应“1+X”证书制度,突显“X”方向的课程。比如说,有些高职院校还未设置“融合型课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接触物流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难以通过融合型课程,认识:“物流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物流管理与营销管理之间的关系”、“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之间的关系”[7]。再比如说,有些高职院校只设置“统一型课程”,没有根据学生兴趣,以及校内独特的资源优势,构建校本化课程。基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难从“1”阶段,真正迈向“X”阶段。

2.实践教学不够突出。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属于核心版块之一。那么,实践教学版块为什么不突出?一方面,实践项目类别有限。有些高职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立足物流管理专业,只涵盖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只考验学生在物流管理方向的技能;另一方面,实践项目过于简单。有些高职教师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没有分层次,没有考虑到“挑战性”、“提升性”,设置的实践项目过于简单。基本上,只要参与实践项目,学生便能轻松完成,完成率非常高[8]。从“1+X”证书制度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项目要科学、有层次,可以锻炼学生,将学生不易展现的潜力激发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走形式。

3.考核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式。从“考核主体”来分析,在“1+X”证书制度中,鼓励多主体联合考核,不过度放大某个主体的权力,提倡多视角、全方面、立体化考核,而高职院校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考核机制,主要由教学团队牵头,教学团队拥有很强的主导权,可以独立地设置考题,策划考核形式,并给出最终的考核结果。从“考核角度”来分析,“1+X”证书制度倡导全方面育人、全方面考核,不能仅仅考核学生某一个角度的表现。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高职院校建立的物流管理专业考核机制,角度还是很单一,无论是考题,还是考核形式,都倾向于考核学生专业成绩。尤其在学生素质表现上,高职院校并没有将素质考核,渗透到各个考题中。以上现象,说明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考核机制,已经很难跟上新形式。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效果分析

“1+X”证书制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支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借助“1+X”证书制度,改进原有的专业设置,使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使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成为一项重点,使考核机制更完善。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3年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希望给学生、用人单位以及学校,带来更多启示。具体来分析:

1.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有利于调整课程设置。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高职院校要积极地调整课程设置,使“X”方向的课程更突出。举例来说,高职院校可以设置“融合型课程”,以物流管理应用为导向,整合大量应用型案例,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纳入融合型课程,揭示物流管理与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锻炼高职学生思维,指导高职学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物流管理问题。再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校本化课程”,将物流管理、学生兴趣与校内资源巧妙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深入的物流管理研究和探索,打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总体来说,通过“融合型课程”与“校本化课程”,高职学生可以从“1”学习阶段,很顺利地走向“X”学习阶段。

2.依据“1+X”证书制度内涵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依据“1+X”证书制度内涵,高职院校要强化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版块。具体来说:一方面,丰富实践项目类别。高职教师设计实践项目时,既要围绕“1”展开,也要合理地体现“X”特点,要让实践项目的类别丰富起来。比如说,设计“物流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实践项目”、“物流管理与人工智能实践项目”、“物流管理与营销策划实践项目”等,让实践项目达到“1+X”证书制度的标准,适应物流管理行业趋势;另一方面,分层设置实践项目难度。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高职教师可以结合“1+X”证书制度,分层设置实践项目难度,例如:“物流管理基础型实践项目”、“物流管理提升型实践项目”、“物流管理拓展型实践项目”、“物流管理创新型实践项目”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从“基础型实践项目”逐渐过渡到“创新型实践项目”,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3.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有利于完善考核机制。结合“1+X”证书制度中的理念和要求,高职院校如何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考核机制?从“考核主体”来分析,“X”对应的领域不同,考核的内容不同,涉及的考核主体,也应该有区别。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X”方向,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建成“多主体考核团队”,对学生“X”方面的表现,进行细致地考核。从“考核角度”来分析,“1+X”证书制度强调全方面考核,多角度设置考题。这里的多角度,主要包含“专业理论考核”、“综合技能考核”,以及“整体素质考核”。以“整体素质考核”为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物流管理专业考题中,如:“物流人员与客户发生纠纷时,如何第一时间缓解矛盾、解决矛盾?”对于这道试题的分析,学生不仅要运用专业知识,还要表达个人观点,向社会展示一种健康的价值观。

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保障机制实施

“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形式上的变革并不难,难的是本质上的变革。为了更好地推行“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意识到什么是保障性工作,比如说,“保障校企合作质量”、“保障相关评价体系”、“保障教学团队进步”……具体来分析:

1.提升校企合作质量。“1+X”证书制度的渗透,不能只依靠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力量,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开发。为了更好地提升校企合作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物流管理1+X校企合作制度”,具体包含:(1)多种合作项目。与不同的物流产业建立合作关系,设计丰富、新颖的校企合作项目;(2)多个合作领域。与物流管理相关产业展开合作,突出“X”版块教育内容;(3)多主体合作模式。邀请物流领域专业人士进校园,分享一线资讯、专业观点;(4)多互动合作模式。带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走访各个企业,在友好互动中推进改革,不断地进行认知理念更新、教学方案更新。

2.建立相关评价体系。落实“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项细节,都可以不断优化,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进行优化。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高职学生是否涉及“X”方向内容?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成果如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围绕这几点,展开“1+X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X”方向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心理危机,给予精准帮扶;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是否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学生群体反馈如何?教学成果如何?这些问题,可以纳入“1+X教师评价”之中。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传递积极理念,彰显学校风采,推动“1+X”证书制度的落实。

3.重视教学团队进步。高职学生探索“X”相关领域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职院校领导要投入更多精力,关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进步情况。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教师研讨会”,在不同阶段,探讨不同问题,深入分析1+X证书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改进方案,保持教学团队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并传递一些科学方法,加强“1”版块与“X”版块之间的互动、配合,逐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1+X教学体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认知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演讲活动”、“1+X证书制度研究-物流管理征文活动”等,激励教学团队深入探索1+X证书制度,从中总结新观点,创造新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来说,“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一项积极举措,将带来深刻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1+X”证书制度的优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认真展开行动。具体来说:(1)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增加融合型课程,科学调整课程设置;(2)依据“1+X”证书制度内涵,将更多资源用于实践,强化实践教学;(3)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优化考核设置,完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落实相关保障性工作,比如说,“抓好校企合作质量”、“抓好相关评价体系”、“抓好教学团队进步”等。

作者:王晓雅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