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和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思考

食品营养和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思考

【摘要】遵循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出导向(OBE)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和贯穿于育人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以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知识中蕴藏的德育元素,渗透和贯穿于教学过程,使教育回归本真,使大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1],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当前,人们对营养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相关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网络时代,各种食品营养与养生相关的小视频、朋友圈、小文章层出不穷,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普通民众面临选择困难的局面。“食品营养与安全”是一门直观、实用、综合性强、受众面广的课程,包含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安全学两门密切相联的学科,系统论述了各类营养来源及功能、不同人群营养需求、食品及环境中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等,“食品营养与安全”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为此,本文探索将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物融入教学内容,体现辩证思维、社会责任、实事求是、道德理念等,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在重视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课程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出导向理念,对标专业认证要求,挖掘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和贯穿于育人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1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目标构建

1.1知识目标

理解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基本理论,熟悉食品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能够基于食品工程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1.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具有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具备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思政目标

具有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学习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切实理解并履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对民众安全、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义务与责任。

2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挖掘及融合策略

根据课程讲授章节,探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元素。讲授绪论时,通过学习食品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国内外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良好品格,具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师德修养。讲授食品的消化吸收时,通过讲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逐步有序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各种器官、酶等分工合作,最终顺利完成吸收目的,使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理解事物发展和联系的普遍性。讲授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能量时,从目前健康管理和食品专业就业现状分析,警示学生要能坚守良知,不为利益所诱惑,为人民的健康出发,结合保健品“传销”等案例,引出开展营养知识传播时要尽保证知识正确,坚守住“道德底线”,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讲授食物的营养价值评价时,让学生学会辨别食品及营养价值的同时,明确部分食品生产者掺杂、以假充真、用发霉变质原料加工等问题是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最大问题,案例引入教学:结合“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认识到要严格把关食品质量。讲授营养标签的识别和制作时,教导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食品从业者,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隐瞒食品及添加剂成分和分量,坚持产品质量第一位,民众健康第一位的职责,确保消费者知情权。讲授食品的营养强化时,结合保健品消费乱象,教导学生不能刻意夸大产品效果和推动虚假不良保健产品流通。讲授膳食调查与评价时,通过讨论和对分课堂等方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奉献精神及服务意识,培养其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讲授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时,融入食疗文化,如孙思邈用猪肝治疗夜盲症、《肘后方》中记载用海带、海藻治疗甲状腺肿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讲授膳食指导和评估时,将《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寓于其中,同时导入现代营养学知识,体现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讲授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和食物中毒时,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将博大精深的食疗文化融入课堂,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如秦汉时,人们已使用甘草来解食物中毒,《饮膳正要》里提到用鸡粪烧灰水或胡粉水调服,或取甘草汁、煮葛根汁解蔬果引起的中毒;饮粪汁或杏仁汁、朴硝汁可解猪肉引起的中毒。讲授食品安全认证和评价时,通过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受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熏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

2.2提升人文底蕴,强化爱国爱党情怀

通过将读经典原著、历史典故、食品营养与安全政策文件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强调阅读基础上的“先学后教”“注重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农业起源及五谷知识点与《黄帝内经》等内容,引发共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选择我国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进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引领学生领略我国的科研实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情怀,并激励学生自觉努力拼搏,增加学习的内源动力。通过讲述对比建国前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成就,普通民众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以及洪涝灾害发生时,党和国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了人民饮食营养和安全,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对比海外的“水深火热”,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也更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3以科学道德为思想引领,强化社会公德认知

针对“转基因食品”这一热点问题,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就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领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以及相关“国际规则”的深刻含义,自觉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2.4科学精神的全面塑造

“精选授课内容,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介绍营养学与卫生学科学发展史、孙思邈、李时珍等生平事迹,及郑集等营养学界泰斗科研实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4]。

2.5文化自信渗透

将优秀的饮食和食疗文化寓于教学之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自然地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4]。

2.6注重合作交流,提升沟通能力

选择参与度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减肥、健身”等话题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掌握各类食品营养、不同人群需要的营养、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考虑个体差异、食谱配制等,尤其是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们从个体、群体、社会层面充分了解减肥健身的辩证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4]。

2.7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食物营养价值评价和膳食指导等章节为契机,引导学生要有职业素养,不利字当头,向咨询对象推荐食品时不隐瞒成分和含量,不夸大效果,确保消费者知情权。食品营养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道德,不可为企业、所谓的“光环”围绕产品、所谓的世界标准、专利包装而鼓吹,要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和民众健康第一,不为企业包装而夸大进而达到销售的目的,要有求真务实、心系人民健康的大局意识。通过技能培训内容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受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熏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和人生观。

2.8诚信的培养

食品掺假、以次充好、添加违禁原料等问题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最大问题,案例引入教学结合“工匠精神”“饮食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对食品质量的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出要让全民做到“食无忧”,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一个“食品人”要守得处世的基本准则,诚信为本,忠诚于自己的祖国,恪守职业道德[4]。

3小结

课程思政是当今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期职责[5]。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特点在于,让学生从学科和专业知识中理解和领悟德育使专业知识承载着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从而形成对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1]。在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协同发力,更能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本研究结合专业特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专业认证要求,挖掘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和贯穿于育人和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4]。

作者:鲁云风 王冰 庞发虎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