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路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使得思想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环境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要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实现新媒体在专业人才队伍、宣传阵地和网络监管的路径优化,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网络监管

以数字、网络为基础传递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介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丰富多彩,同时也带来挑战。正视这些问题挑战,发挥新媒体优势的正确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是目前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传播的前提性认识打好意识形态攻坚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思想。“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党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党的四中全会鲜明地指出,要发挥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这些对意识形态的论述,既体现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利益、国家未来命运和民族发展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就是要捍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本质来说,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此遵循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新媒体为媒介,大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主体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有效性不强。新媒体时代下对传播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效利用的人才较少。例如,传播主体在传播平台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视不够,缺乏新媒体载体对意识形态的政治认识和建构;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上多以官方政治性语言讲解叙述,传播内容枯燥,难以调动传播受众兴趣和关注度;传播主体设计的传播样式单一,形式不够生动形象、灵活多变;传播主体对传播渠道认识深度不够,只是以网页网站为主,对其他数字网络载体利用度不够,使意识形态传播接触面有限,传播扩散力度小。因此,传播主体要有效发挥新媒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综合素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中推动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交流。

(二)传播客体的认知感不高,传播受众有限。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最终落脚点是传播受众。与传统媒介相比,受众有主动选择权。不同背景的传播客体对思想传播有不同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建构。以“90”后为主的传播受众者,他们思想活跃、注重内心世界的满足与获得,追求思想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同时,以新媒体媒介的辐射人群是多层次的,处在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和接受度存在差异。但是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着忽略受众者的偏好,造成网络话语与受众实际接受度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使得传播客体接收信息的主动性不高。从传播客体出发,打造新媒体传播的宣传阵地,加深受众者思想认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传播环境复杂,传播信息质量不高。意识形态传播离不开积极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新媒体开放包容的特点整合了各类信息源,海量的信息交汇让意识形态传播变得复杂。一方面,新媒体以社群的互动化让传播和受众联系紧密,为西方思潮涌入提供了空间。信息的“低门槛”准入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新媒体虚拟化传播形式模糊了人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产生跟风潮流。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可能通过娱乐的方式在传播受众中流传,这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动摇传播受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归属感。我们要不断“加强新闻舆论阵地、文化传播阵地、网络新闻媒体阵地等的管控,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和生存土壤”[3]。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优化

(一)提高传播主体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技能。第一,培养专业人才,创建传播平台。媒体工作人员要具备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注重教育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知识有效融合汇通。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新媒体运作的能力和水平,把媒介运营和意识形态传播密切结合。建设宣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专题网站,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APP客户端等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化人才和媒介优势的多重作用下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第二,提高媒介质量,创新传播形式。新媒介使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实现平面到立体、单一传输到双向交流、听视觉的双重体验的转变,实现了生动形象的多维变化。因此,传播主体要利用好新媒介的创新性,利用好新型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实现信息跨时间、跨空间传播;整合文字、图片以及视音频多种形式,从多维度创新传播的形式。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丰富传播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发挥新媒介载体的传播力量,传播主体要在推动信息的多向交流融合中,用精简形象的文字故事、视频短片和图画讲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

(二)构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第一,创新网络用语,引领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的平实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要正确发挥网络用语。要关注网络的流行变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表情包和微视频传达意识形态观点,拉近与受众客体的关系,引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普遍化。同时,要发挥新媒介双向互动的特点,发挥传播客体的主导作用,在坚持平等对话、民主交流的基础上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增强说服力。第二,搭建传播客体的心理接收平台,增强传播受众的认同感。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介覆盖面积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言大众化、通俗化。既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化抽象为具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群众的生活,加强受众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理解,又要注重传播客体的层次性,让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职业者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传播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三)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管理。第一,发挥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新媒体环境。要切实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介以传播力度大、传播速度快和辐射人群广的特点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欢迎。要建设好特色主流平台,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新闻、影视等媒介的传播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主流媒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提高传播受众的素质,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4]传播受众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民情国情相结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传播受众作为意识形态的接受者,要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弘扬正确的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第三,完善网络媒体法律法规制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传播核心价值观,对违反相关网络媒体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制约,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网络信息监督,科学配置各方网络资源,对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不利因素及时肃清整顿。新媒体是各种思想观点踊跃竞争的主阵地,但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带来许多问题挑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要求优化传播路径,以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7.

[4]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0.

作者:李莎莎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