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属性和个人价值遵循3个层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个人”的价值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要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价值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概括,到党的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党的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凝结着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保证。正如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2],在文化建构、评价和选择过程中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体精神。在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来源与文化内核的态度上,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文化自觉立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之中,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转化再造、丰富发展,对待外来文化要做到辩证取舍、扬弃吸收。第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进行批判与创新。孔子“义以为上”“仁者安仁”的道德至上论、墨子崇尚公利的功用价值论、孟子宣扬“天爵”“良贵”的人生价值论、道家“物无贵贱”的相对价值论、法家的道德无用论、董仲舒“养莫重于义”的价值观、王充提倡“德力具足”的价值观、宋明理学的价值观、王夫之“珍生务义”的价值论等价值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教化民众、规范生活的方式,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文化资源。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3]13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以文化自省立场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批判继承与转化创新,正确处理传统伦理规范的“破”与“立”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能为时代所传承、所认同、所接受。第二,批判吸收西方合理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以文化自省立场对包含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批判吸收。个人主义被视为创造西方文明的传统,强调个人本位、个人至上。功利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是功利主义核心内容。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强调的基本价值是:个人自由、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治与民主。理性主义强调理性至高无上,自然具有理性的秩序,人的本质是理性,理性支配历史,知识就是力量等观点。因此,既要批判借鉴吸收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合理性,又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和标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第三,创新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进行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开展广泛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奠定意识形态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斗争精神,整合社会共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宣传、教育、传播和引导上下功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建设,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占领网络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和网络服务中,营造正面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功能,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大众文化渗透嵌入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三个倡导”价值理念真正入脑、入耳、入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实现主题嬗变和丰富创新,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第一,“民主”“又红又专”“为人民服务”等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在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革命纲领,强调恢复发展经济,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在政治方面,把平等放在优先的地位。革命年代主张官兵平等,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民主,强调坚持三大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等;在文化方面,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重抓文化教育,占领思想阵地,把思想政治觉悟与业务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为推动实现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第二,“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等观念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内核。在经济方面,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突出生产力的地位,强调“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在政治方面,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鉴于在“”中民主受到严重破坏、法制受到肆意践踏的惨痛教训,高度重视民主和法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治化,“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176;在文化方面强调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增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话语权。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思想理论方面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核心价值观践履的价值目标;在民主方面,强调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民主法制建设路径;在文化方面,强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核心价值观践履的精神文明层面的价值目标;在主体价值方面,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获得切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实践为价值标准。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持续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强调“以人为本”,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方面确立主流价值形态的人本自觉。从经济方面来看,强调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主体价值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执政为民的情怀,这是从人这个价值主体角度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价值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第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念、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经济价值指向是基于公有制主导地位、以共同富裕为基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治价值指向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化价值指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价值指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协调平衡关系,塑造一种平等、公正、法治、敬业的社会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价值指向强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自觉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333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规约,实现社会教化的内部自律与制度治理的外部他律的有机结合。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精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存在方式,涵养国家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取向,制约和影响公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除了依靠经济利益的调整、宣传教化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外,还要靠制度建设、制度改革、制度执行,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参与制度、责任制度、评估制度等制度体系,使国家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等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操作化。正如有学者强调,“靠制度运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靠制度运行对人们思想和言行的范导,靠制度运行对多样化、差异化的价值观加以协调、整合与规治”[5],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运行中得到彰显、获得认同。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制度运行。一方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践履工作体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文化体制和生态体制改革,融入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制定和治理实践中,增强教育引导、制度规范、政策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环境和制度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制度建设之中,融入到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制度化道德体系之中,体现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文化、观念文化转化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不仅需要依靠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而且需要依靠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推动全方位贯穿和深层次融入。第一,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的意识性、思想性、行为的自主性决定了人的价值选择性和主体性,“要在正当性的证成上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培育内容上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培育方式上坚持教化性与规约性的统一。”[6]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价值导向,在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基础之上,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和生活实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大众的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切入点。坚持利益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妥善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实现利益关系的整体优化,更好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利益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主体协同。首先,融入大众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生活化。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工作机制、教育网络、活动品牌建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政治仪式、理论学习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走入生活、走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其次,整合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体系化。整合社会场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统筹宣传、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出版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加强教育、宣传、舆论、文娱、网络等阵地建设,以家庭、学校、社区、企业、乡村为单位,综合运用社会治理载体、文化教育载体、网络信息载体等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最后,整合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的全员化。整合国家、政府、市场、组织、个人等价值观建设的多元主体,既发挥行政部门和政府组织管理活动的制度性力量,又发展壮大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力量支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履。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孙伟平.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的良性互动[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6]王淑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原则[J].哲学研究,2019,(5).

作者:徐海楠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