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

[摘要]网络亚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催生出的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传播等特点迅速占领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领域。高校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亚文化的发展,通过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教育、完善院校网络监督管理等机制来实现网络亚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新时代;二次元文化;主流价值观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网络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作为世界互联网革命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中国青年对网络的运用和推动游刃有余。步入新时代,二次元文化、微视频文化、粉丝文化、网络语言文化等多种新式的文化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交流和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形式,即网络亚文化。

(一)亚文化的概念

亚文化一词最早是由弥尔顿•戈登提出并加以界定,他指出:“亚文化是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的社会要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在此之后,对于亚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伯明翰学派、芝加哥学派和侯伯明翰时期。所谓的亚文化只要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局部的、少数群体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内涵

网络亚文化,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产生的一种具有特定属性的文化。在本文所探讨的青年亚文化主要是指在以大学生为核心的青年在网络时代的交往方式和人际交互活动。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相对应,青年的学生的网络交往也经历了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论坛模式,以漫画、手游为主的二次元交往,以微视频、直播等方式结合的复杂媒体模式。随着交往方式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也表现出了其丰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价值追求的虚拟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速度的迅猛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影响的广泛性等都是现在网络亚文化的内在特征,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社交文化(微信、微博、QQ、陌陌等)、二次元文化(动漫、小说、耽美、宅文化)、粉丝文化(庞大的粉丝交流群体、贴吧、论坛)、网络流行语文化(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语言、直播文化(抖音、快手等App)和微视频文化(西瓜、火山等视频软件)等文化形式。

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青年大学生成了通过网络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中流砥柱。

(一)学生网络亚文化环境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

1.网络亚文化拥有丰富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更广。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网络亚文化的不断更新。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地演变。截至现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已是五花八门,如微信、微博、博客、QQ、B站、短视频App、直播网站、公众平台等媒介。这些网络媒介的滋生拓宽了传播的渠道。以河西学院为例,截止到2018年,我校师生为了扩大交流范围,建立团属微信群18个,QQ群18个,公众号30多个,微博账号60多个,10月份认证的河西学子QQ空间公众号有1500个好友,每周阅读量可达到10万。(注:此数据来源于中共河西学院团委统计数据,此数据只为官方统计数据,不包括学生自建的交流平台,下同)。2.网络亚文化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更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时代,人类的交往更加紧密,而这种交往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现在,形成了庞大的粉丝文化体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论坛、贴吧、留言、评论、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方式扩大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以河西学院为例,我校目前”河西学子”平台的粉丝量高达四万七千人次,这些粉丝不仅涉及本校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大学生。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了84.6次。9月份刚刚开通的“抖音App”粉丝量达到1200人,点赞量突破10000次,除此之外,各个二级学院的各类平台也汇集了很多的粉丝,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3.网络亚文化具有灵活的传播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更好。目前,在青年大学生当中,运用网络进行交流已成为一种时尚,网络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从内容来看,如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次元文化中的《相思》短片,宣传主流意识形态———B站中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都是其表新形式;从传播方式来看,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录音、制作动漫、小程序、小游戏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同样的内容采用动漫和唯美的形式表现,效果会更好。以河西学院为例,在河西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河西学子”平台上,每天都会各种消息,有视频,有图像,再加上“萌萌哒”“小清新”的文字,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围观、浏览、点赞,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同时也增加了校园活动的氛围。

(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丰富的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当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碎片化地网络语言文化、玄幻奇妙的二次元文化、良莠不齐的直播文化等都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严峻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对于网上的信息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常常陷入跟风的迷茫困顿境地;一些无深度感的网络语言狂欢最终只是一场空洞和毫无意义的消解;某些对于社会、国家的庸俗、低级的恶搞增加了青年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还有部分充斥着暴力、色情、颓废的网络内容使得网络亚文化陷入了恶性发展的泥沼。更有甚者无视法律和法规,成了恶意攻击别人的“键盘侠”,成了“网络刽子手”。良莠不齐的信息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沉迷于玄幻奇妙的网络世界,致使很多大学生成了“网络世界中的王者,现实生活中的青铜”。2.扭曲的价值观的冲击。在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中,往往夹杂很多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价值观。西方宣扬“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网络直播带来的“一夜成名”等思想颠覆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网红”成了青年大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成为“网红”,无节制、无底线的进行网络直播,其中不乏对价值观的扭曲的内容和元素;很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玄幻仙侠的耽美文化当中,对现实的生活充满了怀疑和否定,这些现象与当前我们宣扬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格格不入,弱化了青年的价值认同,甚至腐蚀了整个网络文化环境。

三、网络亚文化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等元素不断进入网络亚文化的领域,网络逐步成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面对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面对多重价值观交织的困境,需要从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教育和完善院校网络管理机制等方面对网络亚文化进行有效引领。

(一)加强理论引导,实现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在网络亚文化发展过程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灌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微视频还是二次元文化,不管是网络语言和直播文化,都应该融入中国风,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主流文化的发展奠定文化底蕴。其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灌输。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先进文化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理论的渗透,同时,打造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的网络育人平台。最后,进行情感的灌输。在网络亚文化的内容上,应该加入情感的因素,使网络文化回归现实,回归真善美,以正能量的情感力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实现网络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二)注重实践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网络亚文化通过二次元、微视频、直播、网络语言、粉丝互动等形式给大学生带来了视觉、社交、情感和理想体验等效果,这些体验感设计对青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现在青年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更愿意以自身的体验来感知现实世界。因此,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要采取更为鲜活的方式,用现下比较流行和时尚的方式诸如弹幕、直播、B站等网站形式来激励大学生去体验和感知社会主流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将类似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读物;在网游设计中融入青春奋斗、红色文化等积极元素,让青年人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超越自我的正能量。同时,要鼓励大学生生产和创作更具正能量的文化作品。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营造清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空间

网络文化的发展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得以实现,但是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需要院校两级进行协同管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目前,各个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包括校级、院级、班级、宿舍为单位的多种网络平台,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覆盖了全校的学生。因此,加强院校两级的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学校和学院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建立的各种网站平台给予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其次,院校两级对学生建立的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定期的追踪和检查,对一些传播负能量的网站、平台责成注销或解散;再次,要定期召开会议,对于网络文化的最新理论进行传达和交流,以促进网络文化阵地的先进性,最后,相关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职能机构要进行协作沟通,形成完整的沟通探讨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规范、清朗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中红.2015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前沿景观[J].青年学报,2016,135(3):33-41.

[3]陈殿林.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建构与解码[J].当代青年研究,2011(8):1-7.

[4][美]阿尔文•托夫勒.财富的革命[M].吴文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

[5]葛颖.面对审美的冲突和隔阂:对“二次元审美”现象的思考[N].文汇报,2014-11-11.

[6]戴文静.近三十年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嬗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7(1):80-87,44.

作者:张强 单位: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