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范例

高校应急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应急管理;危机管理;比较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内容逐渐增多,管理流程不断规范和完善,所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必须要重新梳理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二者的作用对象,做好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创新与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概述

从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起源来看,应急管理是从危机管理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危机管理事件的不断增多,危机管理理论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危机理论所作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常见的危机管理研究包括企业危机管理、疾病危机管理、生态危机管理等。危机管理领域在逐渐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两个不同的管理概念,分别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比应急管理使用早,多流行于企业发展和经营过程中,应急管理则多使用于公共管理部门,应急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危机管理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我国应急管理理念更倾向于政府部门,使用应急这一词汇概念本身指的是管理部门对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危机则通常指重大影响生死存亡的状态和事件,应急管理相对来说更着重于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目前我国在多种领域都应用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概念,并不仅仅指代政府管理工作,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危机管理更倾向于理论层面的概念,但从实际管理内容和管理结果分析发现,危机管理也注重实践,应急管理同样也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在实际应用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过程中,很多学者并没有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以及紧急事件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的区分,导致不同的管理概念容易混淆使用,这种认识严重影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实际作用的发挥。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可能是一系列或一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结果,但突发事件本身并不一定会造成危机事件,只要管理者能够在应急事件发生之后做出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遏制危机的产生,将后果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概念的定义范围,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1]。

3高校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对比

高校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可以有效处理高校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维护高校秩序,促进高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加强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和危机管理质量可以为广大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成长环境,贯彻落实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公共安全问题或紧急事件,将会直接导致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瘫痪,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结合我国高校具体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现状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可能会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秩序,它往往是在没有具体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具有突发性、侵害对象广泛、负面影响持续时间长、难以立即解决、社会关注高等特点。危机事件的定义是相对比较全面和具体的,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高校突发事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相应处理比较简单。高校的应急管理为基础管理,分别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对象是不相同的。高校危机事件并不一定是突然发生的,但突发事件一定是突然发生的,两者都会给高校秩序的维持带来极大的挑战,影响高校正常的经营和运行。比如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是一项突发事件,也是一项危机事件,连续的学生自杀事件是一项危机事件,可能会给高校名誉带来损伤,这时高校名誉损伤的事件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因此是危机事件而不是突发事件。随着高校活动的不断增加以及高校环境的日益变化,高校所面临的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何处理高效的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做好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持续科学的发展。目前高校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突发事件,明确突发事件对高校活动的影响,并做好应急管理。在考虑高校危机管理时,需要从全面的立场出发,将应急管理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相对来说危机管理并不紧急,时间相对宽裕[2]。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应急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影响高校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学习环境,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以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应急服务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收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的场所,也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机构。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能否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了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决定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则取决于该馆是否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案。本文将对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设计及所涉及的关键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研究现状

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案既包括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方案,也包括在灾害、紧急状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应急管理方案。特别是在经历了病毒疫情的图书馆界,对于建立怎样的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大研究力度。制定符合高校图书馆自身特点的应急管理方案,当图书馆在遭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及各类紧急事件时,能立即实施应急管理方案,是非常时期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公众及读者提供图书馆应急服务的重要前提,此举也进一步凸显高校图书馆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服务和对文化的引领,帮助读者有效应对灾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行的社会职能。针对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的研究现状,笔者于近日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库进行了有关主题的文献检索。具体步骤为:先将“文献分类目录”做“清除”操作,接着选择其“信息科学”一级栏目,接着在“信息科学”一级栏目下勾选二级栏目“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随后在其检索引擎的“主题”栏中输入“应急管理”,“并”包含“高校图书馆”,并把年限设置为“1949年”至“2020年”,执行检索后共获得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9篇,在结果页面上方的“分组浏览”中选择“应急管理预案”主题词,检索获得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2篇,此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2012年和2017年;接着在不改变文献分类目录的前提下,将“应急管理”更改为“应急服务”为主题“并”包含“高校图书馆”,年限仍为“1949年”至“2020年”,执行检索后共获得符合条件的论文文献10篇,其“分组浏览”主题词显示近8种分主题,仅“应急服务平台”为分主题的论文就有4篇,10篇论文文献的发表年度为: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1篇,2020年7篇。通过两次检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自病毒疫情发生之后,图书馆理论界对于“非常规状态下高校图书馆应急服务”的研究十分重视,所检索获得的10篇相关理论文献在2020年便发表了7篇;但以“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仅2篇,2020年年初至今未发一篇。

三、日本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的应急管理方案是高校图书馆应急服务得以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在图书馆界对于“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将检索主题词设定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获得相关研究论文72篇,这对本文所针对的“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预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经选取部分核心期刊文献成果研读之后发现,国内此类文献成果大都偏重于纯理论,缺乏实践性,而且形成的理论大都未纳入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内容之中。无独有偶,在我们的近邻日本,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实践研究成果,这里进行简单的阐述。对于图书馆的危机管理,日本的图情研究学者认为:凡是发生了违反图书馆管理规章的行为,或者读者在馆发生意外以及发生了自然灾害,为把损失降至最小,对馆员、读者及图书馆的设施、文献资料进行保护的方法都应纳入图书馆危机管理范畴。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日本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颇具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方案。例如:东京学艺大学于2006年便制定了《图书馆危机管理基本手册》(后称《手册》),《手册》内容分为五章,以“馆内事态”“办公室事态”“防骚扰与防盗”“周边事态”及“自然灾害与事故”进行了危机分类,并制订了周密的应对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图书馆的设施和人员的安全;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于2002年便制定了《非常时期行动手册》(后称《行动手册》),该《行动手册》分为“日常版”“夜间节假日版”“地震应对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可见日本高校图书馆对于各类危机有着充分的认识,多年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应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日本是作为岛国与内陆国家相比,其自然灾害明显较高,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将其“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实践”与我们的“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有助于本文对于“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预案设计”的研究。经分析与总结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预案设计主要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子预案。

四、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中的关键设计内容

为了便于表述,文中将高校图书馆应急管理方案中的各类具体方案称为“应急管理方案”中的子预案。

(一)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这里所指的“人为因素引发的紧急事态”是指由于行为人的个人原因蓄意对图书馆进行的破坏或对馆员、读者进行的语言暴力甚至行为暴力,并且具有很强的随机发生性。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当这些情况突然发生时,容易给图书馆员和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对于上述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如:针对肇事者的强力管制方案、与警方和保卫部门的联合行动方案、对固定设备的保护方案等,当事端发生时能够立即实施相对应的方案,能够有效的将馆舍损失和人身伤害降至最低。

(二)由于自然灾害因素而引发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近些年来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洪水等的自然灾害,SARS、等引发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态都对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及安全秩序带来了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子预案显得非常必要,如:特定环境下的开闭馆方案、非正常状态下的在线服务方案、对于读者和馆员的保护方案、对于特别读者的隔离方案等等都应该纳入到该子预案当中,以保证高校图书馆在此特殊时期的服务和运转。

(三)由于系统故障因素而引发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资源的数字化和图书馆运行服务的数字化,使得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设备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时时处于外网可访问的状态,所以容易遭到黑客的网络攻击,并致出现关键服务器出现数据异常、资源外泄甚至系统崩溃的情况。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做好日常的数字化设备维护之外,还要制定因数字系统遇袭停摆而引发的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该子预案应包括应急服务模式的启动方案、服务器正常关闭和容灾服务器的启用方案、馆藏电子资源的防盗程序运行方案等等。

(四)由于设备异常因素而引发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存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央空调系统、电梯升降系统、纸本借还和文印系统等等,在整个学期都处于满负荷的运行状态之中,有些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即使在假期也不例外。这些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定期的维护,但都存在着潜在的故障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给馆员和读者带来诸多行动不便甚至人身伤害,更会给图书馆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做好日常的设备检查和故障排除工作之外,应制定由于设备异常因素引发紧急事态的应急管理子预案,该子预案应包括:发生紧急事态时的人员疏散方案、设备的关闭流程、简单事故的处理流程等具体的应对方案。图书馆的应急管理方案并非一成不变,它伴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在管理方案制定好之后,要定期对图书馆馆员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教育,除进行现场的模拟操作以外,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确保图书馆出现突发事件时,作为工作人员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迅速到场控制局面,协助有关部门将图书馆的损失降至最低。

五、结语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建设,可以在出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将应急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传播,并且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前及时观察到异常的信息情况,将异常的信息情况进行上报和预警,从而更好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加强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信息资源库以及应急信息处理系统,从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应急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1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现状

1.1缺乏应急信息管理机构

高校在进行应急信息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管理机构,主要的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经常分散在宣传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日常的职能部门[1]。由于应急信息管理工作过于分散,再加上相关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管理,从而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比如高校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由于学校没有对应急信息进行充分的管理,导致救援过于滞后,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安全。在实际的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通常情况下会将应急信息管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分散给其他部门,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和沟通,从而导致应急信息管理的内容不明确,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至于高校无法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防治。高校在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缺乏一定的应急信息管理人才。对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这需要管理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应急信息管理经验,并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观察到出现异常的信息情况,并将异常的信息情况进行上报和预警,从而更好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目前情况下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中无法对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管理的效果。

1.2缺乏完善的信息库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学生逐渐增多,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高校突发事件逐渐增多[2]。在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如果加强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异常的信息,并根据相应的信息情况进行风险预测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安全问题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由于信息库缺乏一定的完善性,导致高校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地发现,而且在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预警预测信息,从而降低了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1.3缺乏应急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等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而且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句话都很有可能成为问题爆发的导火线[3]。所以高校在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对应急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并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应急信息管理部门,从而更好地提高应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并没有对应急信息管理进行充分的重视,再加上经济成本和技术成本的影响,导致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无法有效开展。虽然一些高校在应急信息管理过程中建立了应急信息网络,但是由于分布过于分散,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有效运转和协调,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科学性。

1.4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制度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实际应急信息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高校应急信息管理法律制度,以至在实际应急信息管理过程中,无法对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的实际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4]。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高校在应急信息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明确工作的内容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最终影响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效率。

2加强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途径

2.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高校在加强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应急信息管理机构,从而在工作的工程中能够使应急信息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更好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以及传播[5]。高校在加强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加强应急信息管理机构的建立,能够保证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前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里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从而使大众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应的信息,保证应急信息的严谨性。此外,加强应急信息管理机构的建设,可以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合法有效的反应渠道,从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

2.2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

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后需要第一时间内将应急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传播,所以这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并进行充分的管理,从而更好地使高校应急信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6]。高校在加强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资源库,并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在对信息资源库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及时补充应急信息资源库,从而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科学性。

2.3加强信息处理系统建设

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根据信息的收集情况进行预警和监测,而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人员机构信息、舆论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等进行专业的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如果都进行人工处理,不仅会增加工作的压力,导致工作过于分散和重复,还有可能在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情况,从而影响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加强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共享平台,从而在进行应急信息管理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信息收集的科学性,并增加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应对的质量。

2.4加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目前高校在加强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管理人才的缺乏,因为高校应急信息管理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和传播等,都直接影响着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好坏,而加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应急信息管理的质量。因此,高校应该对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养,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好地增强应急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2.5加强与媒体之间的交流

对于高校来讲,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更好地增强高校的整体形象,而且可以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及时向媒体提供相应的新闻和信息。因而高校应该与媒体健立相应的互信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与媒体之间的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途径,有效树立高校公开透明的形象。高校在加强与媒体之间交流中,应该明白加强媒体报道是为了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防止谣言的发生,而不是为了掩盖事实,隐瞒真相。高校在与媒体开展交流中,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相应的交流,还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充分的交流。比如高校在进行应急信息管理中发现异常信息,应该及时提醒相关部门与媒体,保证能够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在发生之后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此外,高校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或者突发事件的处理结束之后,高校也应该与媒体进行相应的交流,从而及时向外界公布准确的信息,提高管理的规范程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应急信息管理工作过于分散,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管理,从而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而且在高校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对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能够严格的要求,这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应急信息管理经验。由于信息库缺乏一定的完善性,导致高校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发现,从而降低了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加强应急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应急信息管理机构、信息资源库,以及应急信息处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保证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前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高校应该对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效促进高校应急信息管理的有效程度。

参考文献:

[1]许铭.新时期提高高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8):205-206.

[2]任莉莉.浅析新时期高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J].现代信息科技,2019,3(6):145-146.

[3]张国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4]陈帅旗.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5]陈新平.社区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7):166-171.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4

关键词:组织管理;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

一、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

应急管理指挥机构是整个应急管理系统的中枢,高校党政一把手是高校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的主力成员,各行政部门要按职能划分,各司其职,具体如图1所示。此外,高校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快速处理、安全第一的原则。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学校一般由党政一把手组成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协调相关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协同配合。第二,快速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影响力大,如果不能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被动的局面。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后,高校要快速响应、立即处理,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第三,安全第一。生命安全是应急抢险的目的和最终意义。面对数量众多的师生,他们的生命安全必须是应急处理的首要任务和第一选择。

二、建立分层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可分为4个层级,即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明白卡。

(一)综合应急预案

其要能与国家、地方政府的应急预案相衔接,是学校从总体上处理突发事故的准则,是对相关负责人开展下一步行动的明确要求和程序规定,是高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二)专项应急预案

这是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工作的流程性规定。比如,对火灾、地震、疫情等不同突发事件,要制订不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有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预案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现人、专项事件应急部门负责人的行动有明确的要求和行动指导。以“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为例,预案中要建立不同的任务分组,列清其中的具体负责人和其手机号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具体分配到人员疏导组、火灾扑救组、伤员抢救组、物资抢救组、工程排除组、通讯联系组、安全保卫组等不同部门,第一发现人要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或保安部门报警,相关负责人和保安部门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措施进行扑救,如果火势难以控制,立刻报火警,同时疏散人流,抢救伤员、物资,灭火结束后保护好现场,进行相关的调查处理。

(三)现场处置方案

与专项应急预案不同之处在于,现场处置方案更强调现场应急人员的操作能力。以“触电紧急救援”为例,要求应急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①应快速有力地按压胸部;②每次按下约5至6厘米;③在18秒内完成30下按压;④按压30下以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每次时长约1秒。(四)明白卡之前的办法都是给应急人员使用的,明白卡则是发给师生和员工,是用来指导师生和员工紧急避险的简易卡片。该卡片应说明避灾的路线、方法、求助电话,以及避险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并对持卡人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师生和员工可以通过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白当灾害来临时该采取何种避险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以“防震减灾明白卡”为例,明白卡内要简要写明地震中在屋内、室外、桥梁附近、行驶车辆内等不同场所如何避险,震后如何自救、互救,以及被埋后如何自救、如何联系救援人员等。此外,还应对突发事故进行分类、分级。比如,将突发事故分为火灾、地震(工程建设灾害)、公共卫生、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不同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全国)、重大(全省)、较大(地市)和一般(县级)四级[2]。一般高校可对应分为以下三类:①特别重大,学校自己无法处理,需要校外援助机构参与;②重大,学校自己可以处理,但事件会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且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③一般,事件处于可控范围,师生情绪平稳,学校秩序正常。

三、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系统

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从开始到善后所有过程都不能忽视信息化的作用。只有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就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警,对风险进行评估;在事件发生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及科学合理的协调配置资源,从容应对;在事件发生后,进行善后重建。为便于说明,可将突发事件分为三个阶段,以说明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一)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需要对潜在的危险类别、影响程度、危机等级进行信息采集、研究和判断。2003年非典的爆发,就是由于当地政府对这种新型传染病毒的类型、性质、影响程度缺乏判断,导致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只有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危险源,才能启动相应的预案。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关信息监测和报送制度,对危险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高校应急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信息,对危险进行研究判断:①通过校内报告、校内网络、校长信箱,以及政府、媒体等通告的信息,了解可能潜在的危险;②校内应急管理部门根据了解的信息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是否有爆发突发事件的风险;③对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对突发事件对校内师生及社会的影响、威胁进行评估;④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启动对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应对

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要进行任务、职责分配,并立即投入应急管理行动中。应急管理部门要依据突发事件的情况正确而快速地做出决策。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校内沟通,在确认存在突发事件或已经爆发突发事件后,应急主管部门应对这一事件校内声明,就事件的性质、注意事项、开展的救援工作进行说明,让全校师生意识到当前情况的变化,并按照学校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避险,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应急处理;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联系与事件相关的学生家长或教师家属,并进行探望和慰问,对有生活困难的师生要提供帮助;③与所在社区的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汇报相关事项,如果突发事件超过学校控制的能力,应请求校外援助;④应急管理部门要挥发中心枢纽的作用,在掌握整体信息的基础上,做好物资调配、人力安排、车辆使用、防护宣传、避险通知、疫情通报、数据统计等工作。高校应急部门要主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将应急办法、注意事项、物资、食品、药品、交通等情况进行通告,并利用好新的媒体平台,提高对舆情的判断和分析处理能力,掌握话语权,建立健全信息机制,第一时间官方权威消息,将事件的真相和调查进展进行公开,从而将全校和社会的力量聚焦到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当中。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

随着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全校师生的大力配合,突发事件最终会得以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突发事件管理的结束。高校应将之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转移到恢复重建上,使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管理回到正常状态,恢复师生的心理状态。具体可进行如下安排:①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要进行灾后重建,清理现场,修复楼房、道路、网络、水电等,重整教学秩序,实施新的安全要求;②灾后不仅要进行有形物品的重建,还要恢复师生的心理状态,因为突发事件很可能对人的心理、生理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和伤害,随之而来会产生恐惧、担心、厌世等心理,因此,高校应通过校医院、校外医疗机构等进行心理恢复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师生多多关照,让他们早日走出阴影;③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处理进行记录,对人员、物资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对表现积极、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肯定和表彰,对失职、渎职的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与修订,使其能满足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要求。

四、利用好网格化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

1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在这些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0%。受过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10.5%、9.7%[1]。大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QQ、客户端、直播平台、知识问答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在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使得网络舆情数据量急速膨胀,并且数据特征呈现多样性,具有大数据特点。因此,有必要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完善应急管理策略,基于大数据技术设计应急管理系统,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水平。

2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分析

2.1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原因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校外和校内[2]。从校外来看,国内外政治军事、国家统一、民族情感、社会生活热点等问题会诱发,外部诱因也会引发高校网络舆情。从校内来看,高校内部管理方法不当、学生权益保护不当、奖惩失当、服务意识差、治安问题、学生个性突出等也会诱发网络舆情,比如说某高校食堂集体中毒事件、保安与学生发生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个体息息相关,极易引起网络舆情的发酵。

2.2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特点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极高,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都呈指数级增长。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在大数据时代下也具备了一些新特点。1)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度比较高。大学生群体人的整体年龄比较轻,想象力丰富,富有激情,往往会第一时间对网络舆情做出反应。然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却还不成熟,思考问题容易情绪化,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容易受到不实消息的误导和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2)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数据类型复杂。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和浏览以图片、音视频为主的多媒体网络数据内容,与文本数据相比,这些数据的类型更加复杂、数据量也更大,爬取以及分析的难度也随之增加。3)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强,扩散范围广。由于大学生能够各类网络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网络舆情的发生也呈网状快速传播,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爆发舆情危机,往往使高校学生舆情管理者措手不及。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蔓延、扩散到更多的高校群体,甚至引起高校群体性事件。4)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的敏感度较高。高校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事件不仅事关大学生,还会涉及学生背后的家庭,极易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因此,处理好高校网络舆情是有效防止严重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2.3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预防和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不仅要维护高校的形象、利益和稳定,也要维护大学生群体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快速反应、有效引导、部门联动[3]。

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

3.1大数据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

如图1所示为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挖掘以实现一定价值和达成一定目标,将其具体应用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通过有效协调和利用各种大数据资源,在一定机制的推动下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分析从而实现监测、预警、引导、控制并达到应急管理目的。首先,它通过海量信息抓取、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历史和现实数据的收集和挖掘,高校可以通过对一定地区以及时间段发生的相关事件数据进行汇总。其次,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高校在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时,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网络分析,做出更有依据、更合理、更精准的应急决策。再次,在事后利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应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融合分析,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

3.2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策略

1)针对大数据特点,完善法律体系,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事关社会稳定,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完善法律体系,为高校应急管理提供法律的支撑。2)建立多元合作联动,加强高校内部以及与高校、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由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渠道广泛,很难有单个高校或者组织来独立完成。因此,可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联动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与技术企业合作,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等任务外包,并且加强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3)基于数据驱动提升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水平,贯穿于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快速反应、有效引导、部门联动。通过对网络中的海量实时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基于数据使得应急预案的制定更加精准、精细,做出准确的有效引导,部门联系应对危机。4)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增强网络使用法制教育,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更要懂得如何合理、合法使用公民的言论自由。

3.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中,只有监测预警及时、分析研判准确,才能做出有效的快速反应,引导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如图2所示,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系统应对网络舆情动作的基本组成,包括了监测分析系统、引导决策系统、联动处理系统。其中监测分析系统是基础,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对校内外重要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测,比如说校园论坛、QQ群、微博、微信、知乎等,采用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汇总数据、分析数据、提取主题、预测趋势、提前预警等。通过制定各种舆情评估指标,将数据转化成可以进行分析的信息,评估舆情产生的级别,能够主动预防网络舆情进一步的自我恶化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图3所示,监测分析系统包括了数据监测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舆情评估系统。具体功能:1)数据监测系统是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爬取和汇总,发掘出与主题相关的舆情信息输出。2)数据分析系统对异常数据信息进一步的分析,主动识别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对比事件特征对主题观点进行有效分类,输出分析报告。3)舆情评估系统根据评估细则确定网络舆情的级别,比如说可以将级别划分为橙色、黄色和红色,根据级别的不同,发出预警警报。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应急管理机制,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应急管理策略,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基于数据驱动,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提出设计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主动、及时发现网络舆情,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发出预警,有效预防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恶化的形势发展,避免突发性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李伶俐.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3]周洋易.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

[4]卿立新.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J].大数据时代,2018(9):68-70.

[5]闫素霞,班秀萍,王金苗,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9):54-55,64.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6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机构;高校

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国形成以应急预案为核心,同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的“一案三制”[1],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环境特殊,突发事件具有时段性,情绪性,危害性的特点[2]。因此,高校应对应急管理工作需加以重视。

1高校应急管理机构的概况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由校长办公室统一领导,结合保卫处、教务处、校医院、团委和党委等职能部门组建应急管理常务委员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形成应急管理小组,进行突发事件现场控制并进行后续相关安抚与援助工作,当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平息之后,应急管理小组往往会在总结工作之后解散,直到突发事件再次发生。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统一由校长办公室领导,直线结构使指令能够更快地传达,各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执行由上级下达的命令,从而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

2高校应急管理机构的现存问题

(1)领导权力过度集中,应变缓慢。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往往由校长办公室直属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全权处理。在这种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中,指挥连过长却使得应急管理效率有所下降,降低各个职能机构的灵活性。(2)职能分散,主体责任不明确。高校突发事件涵盖自然、社会安全、,卫生、信息沟通、科研等多个方面,复杂程度高。高校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相对分散,既有一定交集,又相对陌生,面对突发事件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偏差和工作交接失误,影响责任界定和管理效率。(3)档案记录与信息传递建设不足。档案机构影响整个备案系统的完善和政策的创新升级,导致了政策与理论实际操作性差的现实。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民众,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及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3]。高校信息收集与沟通机构较为分散,各机构都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保存信息的能力,而缺乏统一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为校园突发事件埋下隐患。

3高校应急管理机构的优化设置对策

基于对我国学者关于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有学者提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着重加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预防和预备体系、应急响应运行体系和应急响应运行体系[4]。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应急管理也应该重视监测预警,信息沟通,管理训练和恢复评价等方面[5]。本文将应急管理工作划分为先期前馈阶段,中期处理阶段和后期反馈阶段,重新构建高校应急管理机构,如图1所示。(1)前馈阶段机构设置与职能。信息科:负责联络各职能机构,收集整理各类信息,防止各部门信息不对称,保障沟通畅通无阻。收集整理组:从各职能机构,学生与教工的不同层面通过面对面交流访谈,网络,邮箱等多种方式收集并整理信息。沟通交流组:将收集整理组分类的信息与各学院,各部门交流,让各部门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和掌握的信息,做到信息共享与相互督促。监测预警组: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对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诱因进行分析,并向有关部门预警,令有关部门做好解释,说明,调整和防控工作。预案科:制定高校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计划与目标,对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进行解读与宣传,组织各类演练进行初步实践。预案制定组:以信息科收集整理的信息和监测预警的重点为基础,与高校其他组织机构充分研讨交流,制定高校未来一段时间的应急预案。宣传演练组:依据应急预案制定应急管理手册,与各组织机构密切合作,解读和宣传上级的指示政策。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促进工作重难点的锁定。物资科:负责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和后勤保障处相协调沟通,依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储藏应急物资,是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尽快做出反应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组:在各职能机构中选出代表进行联络,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尽快进行联络抽调人手。物质资源组:与学校后勤和财务处加强联络,依据应急预案,预留出遭遇突发事件所需的必要的资金和物资,保障应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事中反应阶段机构设置与职能。反应科:负责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传递分享信息,联络并辅助各机构开展工作,监测整个应急处理过程。行动联络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依照应急预案进行统一指挥,联系各职能机构代表任务,进行信息共享与资源配置,辅助各机构完成应急任务。应急监控组:对整个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及时纠偏,督促应急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地开展。做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防止谣言和舆论传播。机动行动组:弥补人手不足,增加有生力量。对可能对学生,教工和学校整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衍生事件及时控制,灵活处理,减少负面影响。(3)事后反馈阶段机构与职能。恢复科:对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进行补偿,对公共资源进行恢复,对错误信息进行澄清和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心理干预组:开展心理建设,使当事人尽快恢复并融入日常生活。并对当事人及其周围人群进行长期跟踪心理监测,加强心理干预。恢复援助组:弥补当事人物质和精神损失,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法律援助,加强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受到破坏的公共设施与物资的维护与重建。档案科:对突发事件发生和平息的整个过程和为处理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急手段进行档案记录,为应急预案的调整和编撰提供科学支撑。监督反馈组:对事前预防阶段和事中反应阶段的各项工作和各部门具体活动进行监督,总结其适当之举和不当之处,并反馈给各部门。档案编撰组: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到结束以及后续影响和相关部门从预案编撰到平息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归档。高校应从应急预案做起,通过构建应急管理机构加强各个职能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突发事件的处理列为详细的计划与步骤,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调整。

4结语

应急管理重在实践,不同环境条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机构设置不尽相同。高校人口密度大,易受情绪影响,管理难度大。本文设计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从预防到治理再到反馈均有所覆盖,促进高校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闪淳昌,黄敏.中国应急管理及运行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2-26.

[2]徐震.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王梦婷.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边合作网络[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4-26.

[4]贾水库,吴振民,何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0(3):86-88.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7

1.有利于提高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建立心理危机管理的社会服务购买机制,能够有效缓解学校心理服务和危机管理资源不足,消解高危学生的心理阻抗,提高心理辅导与危机应对的专业化水平。服务购买的主要方式为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外部组织和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成为高校心理服务项目的承接主体,必须不断提升专业水准,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分工的精细化与服务的专业化,专业社会组织通常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机制、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注重成长性、创新性与实效性,不仅在各类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学校社会工作、法律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市场化过程中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有效控制成本,同时确保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2.有利于形成社会协同预防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其有效实施有赖于一支训练有素、快速响应的专业队伍,然而鲜有高校能够常年维系如此强大的专家系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期,为适应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应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借鉴政府购买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多种形式向专业组织或机构购买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可有效形成多维度、专业化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有利于学校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建立心理危机管理的社会服务购买机制,使高校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心理服务项目让渡给社会组织,便于各方参与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学校心理机构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管理者,能更多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通过市场竞争、管理监督、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式,促使社会组织不断改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心理服务需求。通过竞标方式选取资源和经验丰富的专业社会组织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不仅可减少相关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获得专业化、多层面、高质量的服务,而且使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关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深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上来。

4.有利于专业社会组织的市场化发展。

高校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同样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市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社会组织在高校顺利开展心理服务,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性支持和引导,也离不开学校智力资源与专业支撑。高校购买社会服务,其标的物必然包含准入条件,服务内容、范围、标准,考核评估依据等,这也为专业组织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社会组织根据发展形势,将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稍作调整,便可获得政府、社区等更多的采购机遇。社会组织自身的专业人员也与高校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高校集中的区域,可以以社会组织为依托,打破校际藩篱,社会专业资源与学校优势力量优化组合、整合投标,这也是西方高校通常采用的心理服务购买形式,如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青少年计划”、纽约州的“灯塔计划”等,旨在推动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与师生群体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二、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引入社会服务购买机制,不是单纯地将社会机构引入校园,或是将大学生心理服务或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简单地推向社会和市场,而是要为社会力量进入校园开辟通道,从更多元、更丰富的角度提升心理危机管理的专业水平。高校一般要确定所要购买的心理服务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动态评估,确保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以项目化运作的购买服务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购买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

1.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社会服务购买的基本模式

高校在心理危机管理中引入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其实质是引入竞争,实现师生心理支持资源的社会化、多元化。高校作为购买行为的服务委托主体,需要在预算中拿出经费,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承担监督和评估的职责。这一模式建构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将互联网思维、用户生成(UGC)、社交互动、众筹等新理念融入到心理危机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将校内外力量充分整合,实现心理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将校内心理机构的服务职能向监督管理职能转化,成为一个执行机构和提供服务支持的部门,确保“购买服务”的有效实施。相关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其专业性、志愿性和自治性等特点,成为服务受委托方,负责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和方案,向学校提供各类心理普查和排查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培训、危机应对、学校社会工作、法律服务等。进入校园或以其他形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或律师等专业人士并非作为个体在工作,其背后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人才智囊及政策支撑。通过引入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可以打破制约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的专业资源瓶颈,将个体、局部的力量聚合成整体的力量,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干预、优势互补的心理危机管理格局。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过程中,除了通过购买来增强心理资源的供给,还要提高心理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即便学校危机管理系统建构得再完善、再严密,往往也难以随时发现、及时阻遏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求助意愿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求助意愿与心理资源的可接近性和可获得性存在正向关系。当前,信息化是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通信技术自然是增强求助意愿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发放危机管理与应对手册、使用现代媒体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心理机构的联系方式及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使学生了解咨询与诊疗方式、评估基础、预约服务,根据教师、学校或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网站的介绍,得知近期所要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或者向相关机构和人员直接咨询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最好的危机管理方法是预先防备、知道去找谁和按哪个按钮。”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部分服务通过APP程序来完成,可有效增强服务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对于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活动,届时学生自愿前来,也可以自愿离去或中止咨询。尊重学生意愿不仅是维护当事人的权利,也是心理服务能否有效的必要条件,咨访双方必须维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使当事人获得利益。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心理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活动更多的是出于管理者的设计,而服务购买所涉及的项目主要是满足学生群体多元且不断变化的需要。当然,最好的心理服务是“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如果是常规心理咨询,应最大程度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但当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家庭暴力、自杀行为时,或经评估存在潜在伤害风险时,专业工作者必须主动及时介入。

2.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社会服务购买的基本原则

1)独立与合作相结合。

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既要保持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又不能脱离学校原有的工作系统。在服务购买行为中,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学校购买的是服务而不是组织,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面向师生提供服务时,所构建的是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的专业关系。学校可按合同对社会组织的工作进行监测与评估,但无权随意干涉其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这种专业关系与校内既有的师生关系在服务过程中又是统一的,因为在危机预防与善后时,评估内部事件及当事人情境离不开师生的信息反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时,找出当事人代替冲动、代替自我毁灭的方式也离不开关联群体的参与。因此,专业人员要与学校心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有机组合、互相呼应、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实现校园心理危机的普适性预防与目的性预防相结合,“行政干预”与“专业干预”相结合,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实,就是讲求实际,解决问题。务虚,就是拓宽思路,规划未来。既务实,又务虚,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校园心理生态,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在服务购买过程中,学校的心理机构要能够虚中有实、切中要领,在把握心理危机管理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善于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动态,对购买决策的可行性、操作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瞻前顾后,估量得失,防范未然。而社会机构要能够实中有虚、以心育人,针对不同群体(如普通学生、存在风险的学生、出现危机症状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块,构建“点对点”“面对面”“线对线”的心理服务格局。这种虚实结合,就是要改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项目和内容自上而下规划、计划式供给的实施方式,方便师生快捷、有效地获知项目信息,根据自身心理状况和偏好选择、预约、获得相关服务和指导。

3)公开与保密相结合。

危机产生之时也是谣言传播之际。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对发生在身边的心理危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提升危机管理的透明度,不仅能够缓解师生及社会公众对校园危机的不安全感,而且能够促进心理危机易感群体的求助意愿,建构一个稳定的、良性互动的校园氛围。当然,信息公开应该把握分寸,公开的只是项目、措施、基本情况;相关数据主要用于统计的目的,而非用来甄别或了解个人习惯,并注重保障数据的安全。个人信息保密原则是服务买卖双方达成协议的必要前提,只有充分尊重与维护个人隐私,学生才能消除心理防线,社会机构才能与师生建立自然、和谐、信任的互动关系。当然也允许保密例外的存在,在咨访过程中觉察来访者有自杀、自残或攻击他人的意图时,专业人员应迅速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估,以适当方式提醒可能会受到伤害的人,并决定是否通知并上报相关人员,以此保证服务对象与他人的生命安全。对于有较为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转介服务。

3.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社会服务购买运行机制

1)需求调查。

心理服务属于“体验类”产品,高校购买服务的起点是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师生的选择权,将合理需求作为购买项目的先决条件。学校可自行调查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对已购买的心理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师生急需的服务项目。

2)提出项目。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分类,初拟符合学校及师生实际需求、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易于进行绩效考核和规范管理的服务项目,再由师生代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以及学校管理部门从中遴选购买项目,制定出每个项目的服务标准、准入条件、违约责任及应急预案,并予以公示。

3)接受申请。

根据拟购买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学校在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中项目招标公告,接受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申请。接受申请的主要环节是资质认定,参加竞标的社会组织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度与知名度。

4)组织评审。

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标书进行评审。根据实际情况,评审可采用答辩、会议评审等方式对社会组织的专业资源和综合服务能力进行考核。对资金额度较大的项目,实行师生代表、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以增强招投标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5)签订合同。

评审结果应即时向校内外公示,公示也是向师生宣传、告知服务项目,公示无异议后签订购买合同。合同的内容应明确,包括各方的责任与义务、服务内容及要求、金额及支付方式、考核办法与违约责任、合同变更和解除、合同失效等条款。长期合同要考虑到灵活性,注意防范和规避风险。

6)项目管理。

鉴于心理服务的特殊性,事后赔偿无法完全弥补学校损失,学校更应注重对服务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合同,定期对服务状况进行考核,并及时总结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及时有效地解决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对于师生满意度比较低的,学校应暂停或中止服务合作。

7)评估兑现。

心理危机事件复杂多变,学生的应激反应也各不相同,学校管理部门应根据项目性质与特点,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实际状况,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估和验收,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根据合同约定与评估结果,财务部门将资金拨付给服务提供机构。

4.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社会服务购买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社会服务购买的规章制度,关系到购买过程是否规范、社会组织能否积极行事、服务师生心理需求的目标能否实现。根据心理危机管理的自身属性,对于购买主体,即校方,应规范购买流程,明确购买内容与范围,落实部门职责,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等;对于购买客体,即社会组织,应根据服务内容制定资质标准、绩效评估、监督管理、信息公开等明确的可操作规范。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应共同商定合同违约责任,制定合同违约的预案,提出解决争议的途径等。

2)资金保障。

首先,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心理危机管理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学校应该积极寻求政府、校友、所在社区等外部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其次,要合理安排资金。对于经常性的心理服务项目,应将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全部“购买服务”费用纳入预算管理,对支出资金单独设账、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对于突发性、临时性的危机处理与救助,可通过一事一议、专事专议的方式划拨或追加经费。再次,要规范资金支付。项目合同签订之后,可向服务提供机构预付启动资金,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其余款项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经绩效评估后支付。

3)监督保障。

高校应急管理范文8

关键字:双创背景;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应急管理;文化路径

一引言

高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重要场所,既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要确保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如何才能通过做好高校服务应急管理工作为广大师生群体提供更安全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双创”教育正在我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积极建设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高校而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其中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则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所高校的传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仍然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高校负责人,他们必须要加强对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开发与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园内更健康、更安全、更快乐地成长[1,2]。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场所,而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市甚至国家,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难度。为了给广大的师生群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健康的校园环境,国家不仅构建了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并且还要求国内高校要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工作,通过加强对师生的教育来提高他们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然而,不幸的是,虽然政府和各大高校都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做出努力,但是高校突发事件却屡见不鲜,根本就不能彻底根除这个问题,导致很多家长也对高校能否真正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提出了质疑。高校之所以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主要是因为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些普通的手段和制度去保障学生的安全,而且真正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显得措手不及、不知所措[4]。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阶段性

一般来说,高校人流量比较大的阶段主要是上课阶段、各种基体活动阶段等,而这就很容易因为人流量的突然增大而产生一些突发事件。民以食为天,在吃饭阶段,学生也都拥挤到食堂,使这个本身就非常狭窄的区域更加拥挤。在这个拥挤的场所里,学生就很可能因为被别人撞到或者是脚滑而将手中的热汤泼向人群或者某个人,那么就会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像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涝等,还有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乃至社会热点事件等在学校管辖范围内或周边区域发生的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对学校产生影响。相反,如果在暑假、寒假等期间,由于人口密布急剧下降,所以并不会存在因为拥挤而产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这就显露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

(二)随波逐流性

很多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却并没有任何的社会阅历,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当代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其能够获得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信息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煽动信息,会使那些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进而导致冲突的发生。现在的大学生“愤青”居多,当看到网上所谓的“不公平”信息时往往表现的非常的义愤填膺,对那些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消息妄加评论,甚至直接参与到“骂战”中,最终可能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身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旦这些负面信息传播到学生群体中,就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扩散到整个校园,不但会给校园的稳定和谐造成威胁,同时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消除这种随波逐流的不良风气,那么其所造成的破坏就会越来越大,最终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三)连带性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很多时候,所谓的“合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丘之貉”。“三人成虎”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那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意识,不但喜欢把一些道听途说得到的消息传播给其他人,甚至还会无限的夸大,最终使得事实的真相被掩盖,但是却流传出各种各样恶意中伤的版本。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其不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更应该尊重事情,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口快而胡乱扭曲事实,更不能将自己根本就不确认的消息用非常肯定的语气传达给其他人。高校与学生是一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维护学校的根本利益,并维护学校的名声,学校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社会影响力才能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得到的潜在利益也才越来越大。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维护校园声誉的人才。

(四)“继发性”特征突出

高校大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喜欢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分享给他人。网络上所报道的那些社会突发事件既包括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同时还包括有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的。而学生对那些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更感兴趣。高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口密集场所,可以说,突发事件的消息在学生中的传播很多时候就像是病毒传播一样,在非常短的时间段内就可以传遍整个学生群体。事实上,如果某些突发事件是来自于高校本身,那么很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到现场“参观”,而不会考虑这些现场会不会还有再次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总是将自己当成是一个吃瓜群众,而没有想过自己非常可能有一天会成为突发事件中的主人公。学生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总是想当然的将自己“化身”成一个个“传话筒”,但是却并不认为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恶化。

(五)责任先定性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本身就应该附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相应的,校园内的每一个教职工也应该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做出努力。一般来讲,在高校这个大环境内,学校负责管理工作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明显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要求当那些突发危机来临之际,高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就应该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各项保护工作,组织、引导学生从这些突发危机中摆脱出来。换句话说,在处理这些突发危机的过程中,校园管理者就应该提前规划好承担有应对危机的责任。这种责任先定性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公共事业机构实施应急管理需要特别重视的。与其他公共区域相比,像商业区、街道、社区等环境中,在突发危机来临之际,并没有固定的人需要为其承担责任或者说为他们提供保护的责任。原则上来看,他们只需要保护好自己即可。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属于一只脚已经迈入社会的特殊群体,但是由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对于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知道的并不多。高校不仅承载着学生成才的梦想,更要承担起保护学生的重任。随着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秉承“资源共享、积极沟通、共建共赢”的原则成为保障高校学生安全的重要基础。教师最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主持者,他们必须要为广大学生群体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应急管理思想。高校大学生思想往往比较单纯,这也是他们成为很多不法分子青睐对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大学生数量非常多,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高校重点保护的对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高校这个大家庭而言,由于涉及到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的发展安全,其必须要把服务应急管理工作放到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让校园内的每个成员都能为保障校园安全做出贡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校园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以后还可以置身事外,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而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只有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安全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内,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节,而不会被一些繁琐的事情所困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更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师生群体着想,既要完善相应的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安排专人负责相关事务,确保校园内的安全。

四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应急管理管理与文创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既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让他们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知识技能,并通过“一部剧+一堂课+一场演练”的模式,让学生们在零距离中感受危险的可怕、生命的可贵,通过认识、体验,将安全知识牢记在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以一个安全理念为核心,并结合不等同年龄段孩子的安全需求制作相应文化产品,从而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利益,提高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有效性[5,6]。

(一)保障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实践性

每个校园师生都应该积极地成为安全防范教育的参与者、决策者,都应该有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相应的,人人都应该知风险、会防范、有准备、能应对。应急管理的第一位的就是防,文创+应急管理的模式,能产生更大的宣传效应,同时也更符合双创背景下对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基本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的根本需要。要尽可能地保障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一些“突发事件”,使他们每时每刻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时刻都要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正确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培养出学生的应急安全意识,同时还不能让他们对应急管理工作产生阴影。当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为相关负责人指明工作的方向,同时也可以使校园服务应急管理工作更规范、更有序,从而保障应急管理工作有效性。

(二)积极利用科普宣传手段扩大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路径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手段,都不如直接将可能会发生的突发事件隐患直接扼杀在摇篮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就可以积极利用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手段不断地扩大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路径,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应急管理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也就是说,各大高校应该从源头上考虑,利用创新宣传的形式,文创加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应急知识,同时提升全校的应急安全文化的综合水平,从源头做起,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既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还要把应急管理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对应急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7-11]。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平台给学生推送一些有关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这方面的信息,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编撰应急管理文化教材

在双创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成为促进高校未来发展、提高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功能不单单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在实现其基本的功能之前,首先应该确保学生的安全,能够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应急知识,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临危不乱,保持清晰的头脑妥善处理问题。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不但应该有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创新能力,不能忽视自己的主体性而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而不能忽视事件的特点一概而论,否则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制止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可能导致事件的进一步恶化。为了更好地宣传应急管理文化,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处理应急事件的综合能力,学校除了要充分利用各种科普活动对学生教育以外,还要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编撰相应的教材,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既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同时还要善于借鉴其他高校开展应急管理文化教育活动的经验,取长补短。切切实实地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

五结束语